第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小班化趋势愈发显著,针对农村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势在必行。所谓小班化是指以当地学额的参照,班级人数较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能够较为有力地促进每个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农村小班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提出了若干策略思考,希望对广大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农村教育 语文教学 小班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已不可阻挡,在经济文化的大跨步下,农村教育的势头亦应跟上节奏。初中语文小班化课堂教育充满优势也隐藏着弊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小班化能够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特点的优势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对小班化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差异的问题有着深入的认识。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如何对小班化教学扬长避短的前提下,才能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建设性的方针,对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故此,我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思考。
一、以因材施教战略促进扬长避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班化拥有明显的长处,即随着学生人数(学额)的减少,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等能够更加富有针对性,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对课堂上教师知识讲解方面的困难,让“教”与“学”达到高度一致,教师从教中学,学生在学里教。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与认知水平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无法把每个学生的困难综合起来的问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单文包含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和《再塑生命》,本单元主要以人生为单元主题,例如《我的母亲》中,通过截取胡适先生自传中的一部分,展示了其母亲对胡适先生人生的深刻影响。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可能对作者所展示的真情实感缺乏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入手,将学生对母亲的感情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带入课文中的情境,令学生对作者所展现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充分理解母亲为作者人生带来的长远影响。
二、将互动教学融入小班化课堂中
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机会。这一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被完整利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小班教学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程中思考如何将互动教学融入其中。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互动教学在许多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实行的原因之一,但小班化则充分规避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互动学习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的叔叔于勒》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称呼的变化,实际上表现了夫妇两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转变,展现了人与人在金钱面前无情冷酷的利益关系。为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展示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和教师扮演小说中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展现作者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美好愿望――摒弃金钱形成的利益关系,为人与人之间增添温情,帮助学生从中产生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更好地扩大学生的认知面,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三、提高创新教学在小班中的应用率
现代化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往往很难将创新教学与课堂教学完整结合,小班化的优势应该被充分发挥,教师能够通过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课文的预习开始,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课文中的生词、新句,分工搜寻课文交代的背景,包括作者背景资料和时代背景资料,再分别交流各自从中学习到的经验,沟通的过程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及与人交换意见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清晰表达的能力,并且培养清楚理解他人的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大幅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
八年级下册中,季羡林先生所写的《我的童年》一文里,回忆了童年时一段极其艰难的辛酸往事,表达了对家人、童年伙伴和童年生活的无限追忆,深切展现出了季羡林先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第一段采取倒叙的描写手法,从而引出下文的童年故事,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交代的童年时代背景,将逻辑引到作者童年生活的描写上,最后与小组成员探讨出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
四、结语
现今形势下,农村小班化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学校与教师都应当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抓住因材施教的关键,融入互动教学与创新教学。有效培养出充满社会性与独特特点的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农村初中学生都可以在小班化的模式下得到教师多样化的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地位都能够得到充分突出,久而久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小班化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且长远的意义。
第二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这一点主要讲的是我们课前所要准备的内容。)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和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第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这两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第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后我们可以拓展的内容。)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翻课件”下面我就从第一方面备课谈起。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如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播放出来,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的,那就是读书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翻课件)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的一些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在(一)识字教学。
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都在用)认识运用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字写字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我们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说声对不起》。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草原》。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说明文:如课文《生命与水》。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诗歌:如《西江月》。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阅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武夷山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武夷山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3、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和一些关于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从而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做铺垫,如鼓励学生多阅读报刊、优秀诗文等,学习写作方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目标的落实情况。而课堂是否和谐开展,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不成熟,仍需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方法: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巩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创建一切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提出“西沙群岛在哪里?‘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会发现以上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就是主动探索者,课堂问题是为学习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进步。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练习的习题,帮助学生强化和学习知识,一些拓展题还能使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探究和积累。除此之外,在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还要精心设置、巧妙编排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有效的作业和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感觉枯燥无味,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多运用教具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用声音、图片、视频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学《日月潭》这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潭美景,使学生充分直观地感知日月潭的美。课文也就在看、说、读中植入脑海。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在于老师,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教好一门课,教师只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对待某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既给学生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使各种知识相互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及时掌握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适时而教育,应势而教育,因材施教,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提高课堂效果,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真正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12月第1版第267-282页)
[2]爱因斯坦 ·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8出版。
[3]斯霞《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第四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说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自多了一份伤感,这里的有效性应该仅仅是指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而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回忆已经有多久没有听到过一节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了,语文课不再有语文课特有的魅力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想起弟弟,他的中高考语文成绩也不错,但实际上他的语文素养一点都不高,随便问一首名诗词他都不清楚是谁写的;随便给一篇磨脑子的文章他也读不太明白;他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做题,准确的做题,答出满意的分数。
观近三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题目出的越来越难,当然中考成绩的三率也越来越低。试卷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应该说是件好事,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要提高成绩也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只从提高成绩这个角度来考虑突破口只有一个就是训练。
首先,练脑。这一点恐怕很多教师还是较忽略的。练脑练什么呢?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的责任。课上教师要有意的出一些需要磨脑子的问题,给足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要怕时间的耗费,真正能力的提升都是从思考开始的。比如说讲议论文,教师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画出全篇的论证图,甚至画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论证过程论证关系图,这个活很难,如果学生能靠自己和同伴的协同努力清清楚楚的画出来标明白还惧怕考试出题?任何题都可以轻松应对了。这并非不是语文的活,这就是在练学生对字句的理解,对句句关系的准确把握。
为什么说又要提高的是严谨的思维能力呢?就因为今年的中考语文阅卷让我看到了学生只会死做题。像我判的综合性学习题,一看学生的答案就清楚学生肯定都经过训练,但依然拿不到分,为什么?因为学生根本就没审题或者说根本就审不懂题,学生的思维是不严谨的,教师讲再多方法也没用。另外像记叙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中的题都做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只注重了方法的讲授,学生就傻傻的套方法楞写,人家问的根本就不是那个题,学生套完的答案也不是那道题的答案,大批大批的学生拿不到什么分。那方法是不是不讲了?也不是,而是只讲一些最基本的已经固定死的题型的方法,比如找论点,比如品析语句,其他的题教师只需点思路,怎么答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分析。题是千变万化的,变一个字答案都可能改变,学生先要有的是严谨的答题思维,这点都不具备讲的方法越多越死学生错的越多。当然如果试卷仅停留在09年的难度没问题,但事实已经不是了。
其次,练笔。课堂上所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让之逐渐成为一种能力必须固化为文字写下来。课堂上要勤练笔,多让学生动笔写。在写的过程中完善思考的结果,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不仅要让学生在下面写,还要找学生在黑板上写,尤其是阅读题,作答思路是否清晰,答题点是否全面,措辞是否准确,这样能更直观的分析学生的答案,寻找问题,师生一起帮助解决。这里时间也一样要给足学生,切不可因为要赶进程挤掉学生思考书写的时间,盲目的追求速度是不能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的。当学生的基本训练都已没有太多问题的时候再加快速度强调练习的量。就像读书,要想真正做到学识渊博就得鲸吞牛食,精读略读必须相结合,只强调精没有数量的累积学生的实际能力依然不会有太大提高。
总之,教师讲的再精彩提高的也只是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跟学生没什么关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该尽量闭嘴,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当然,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形式的丰富,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倦怠疲劳。
第五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分类: 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内容提要: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课前)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备课的广义概念及要求。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多元性评价。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一位教师备《花名歌》一课时,先是抓住城市绿化的扩建,人们能够接触更多的花卉,常常有些花叫不上名来,引出问题;后大量展示生活中的花卉及对应的名称。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刘青松老师在《长征》、《荔枝》等课的教学中,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并下发专门的“金思问”作业本,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
(一)识字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与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与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立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下: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跳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听泉》。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应用文:如《启事》。通过默读、画读理解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常用格式;通过跳读、批读体味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学会正确运用。
5、说明文:如课文《太阳》。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诗歌:如《江雪》。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其中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渲染手段。很多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都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并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情来激生情。其中,学生的特色朗读特别能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在朗读中,他们自主地被文章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乐于深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维度就提出了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方法”,其中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
(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4、善用鼓励的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桂林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同体裁处拓展:《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一系列科普类的文章与此结构以及写作方法都比较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的文章。
3、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4、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叶圣陶先生写的其他文章,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和一些写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从而更能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学习报道的写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而三维立体课堂是否和谐开展,三维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认识与教学手段也只是总结、提炼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还不成熟,仍需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地不断探索,使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