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坏情绪实验:心情不好,身体就容易得病
坏情绪实验:心情不好,身体就容易得病
医学心理学家曾用狗做了一个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的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结果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面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了: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的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容易产生身心疾病。
生活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带有情感色彩: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喜悦;失去珍贵的东西时,会感到惋惜;如果愿望一再受妨碍而达不到,则会失望甚至愤怒;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感到局促不安甚或产生恐惧„„这些喜悦、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活动,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科学家们发现,大脑的情绪中心与免疫系统有直接的关联。健康的情绪能帮助人们抵抗感染和流感,依靠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相反,恐惧、害怕、绝望等消极情绪则会让病情恶化得更快,甚至导致人的死亡。
就是说,积极的情绪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免疫力,提高工作的强度和效率,使人健康、长寿;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精神颓废,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会造成身体状况的恶化。这从生理上是可以解释的。无论是思考问题或想任何事情时,人的大脑里都会分泌出一种“荷尔蒙”——联结身心的化学物质。当人想好事、想高兴的事时,大脑会分泌出叫.—内啡肽的荷尔蒙;如果想悲痛的事、烦恼的事,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的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荷尔蒙能提高体内的免疫力,防御疾病,还能引导出想像力,增加记忆力;而有毒的荷尔蒙则会使人生病,降低人的免疫力。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影响健康的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
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中,会出现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比如烦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多梦,以及心悸、胸闷、筋骨酸痛、四肢乏力、腰酸腿痛和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疾病。有的国外学者研究了405个重病患者,发现其中有292人(占总数的72%)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而正常人只有l0%有过类似的情感创伤。这证明了长期的消极情绪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巨大的危害。相反,积极的情绪则有天然的抗病能力,可能使我们奇迹般地保持和恢复健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诺曼·卡滋斯教授在40多岁时患上了胶原病,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是五百分之一。在医生的劝告下,他经常看看滑稽有趣的文娱体育节目,此外,他还有意识地和家人经常开开玩笑。一年后,医生再对他进行血沉检查,发现血沉降低了5个小数点。两年后,他身上的胶原病完全消失了。为此,他撰写了一本书,叫《五百分之一的奇迹》。他在书中说:“„„如果消极情绪能引起肉体的消极化学反应的话,那么积极向上的情绪则可以引起积极的化学反应„„爱、希望、信仰、笑、信赖、对生的渴望等,也具有医疗价值。”
既然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培养积极的情绪,避免消极的情绪呢?
(1)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设法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这样,即使偶尔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于发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增加令人愉快的体验,可以减弱消极情绪状态,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应水平。
(2)学习从光明的一面去观察事物。
很多从表面看是令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换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常可发现一些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3)要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没有人生的追求,人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在学习和工作中无所适从,情绪也会很消极。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并积极地为之奋斗,人就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进而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4)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人交往,既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研究证明,社会交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使人们更积极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常常可以使比较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研究发现,在问题面前,那些经常运用幽默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问题比较少;而那些经常哭丧个脸应对问题的人,健康问题就比较多。
第二篇:长期心情不好会不会得病
长期心情不好会不会得病
“心情”影响健康
人体致病因素很多,但总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各种邪气、寄生虫与外伤;内伤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以及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疲劳过度等。今天读到这本关于健康及医学方面的书本时,不由深有感触。其实人很多时候生出各种各样奇怪的疾病很大程度上与心情很有关系。就说女人最容易得的乳腺增生几月经不调就与内分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心情舒畅,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得病的机会会比那些成天里郁郁寡欢的人少很多。心病还得心药医,不管发生什么,勇敢地去面多就是最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唐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人的心理、生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心情长期不好、性格抑郁或重大事件造成的急剧刺激都可能会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通俗讲就是:坏心情也是一种“病毒”,它也会导致很多身体疾病。
研究证明,与心情相关的病有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胃病、冠心病、神经性头痛、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几十种疾病。“心病”还需“心医”解
心身疾病与性格、生活实践、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和身体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与文化程度的关系尤为密切。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的压力很大,而这些人一般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多愁善感、过分含蓄、缺乏户外活动等“文人病”大量存在,加之不少知识分子自身缺乏承载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心胸和勇气,因此易引起抑郁、失眠,最终导致一些心身疾病的发生。
另外从年龄的分布来看,心身疾病患者主要是集中在20-40岁之间;从性别分布上看,女性患者则明显多于男性。唐教授认为这些分布情况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年龄集中在中青年,说明由于人到中年,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自身的事业以及临近更年期的一些变化,这些都让中年人这个群体处于一个心身疾病高发的危险区域。而一般来讲,女性更多愁善感、爱操心或过于敏感,这些习惯都让女性更容易受到身心疾病的侵害。
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心理医生,宁愿从内科到外科各个科室轮流转都不去找心理专家咨询。“心病”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都没有多大效果,最多也只是起到一个治标的作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也是很多因情绪引发胃病的患者反反复复治了几十年都治不好的原因。
轻松愉快的心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再加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就是心身疾病最有效的“防疫针”,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能向朋友倾诉一下,在问题非常严重或已经影响到自身健康的时候,则一定要到专业人士那里进行咨询治疗。心情影响冠心病
冠心病曾一直被认为是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其实,冠心病也是一类心身疾病,即症状表现为躯体性的,而其成因却与心理因素有关。1.紧张焦虑 国内外相关调查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应激因素都有关。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比较高,肌梗死发生机会与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有关。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在40~60岁,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容易陷入焦虑状态。这些均影响其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致使交感——肾上腺神经系统亢进,血脂与血胆固醇水平增高,血液黏滞度增加,因而容易发生心肌梗死。2.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与心脏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人的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消极情绪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发生紊乱,从而对心脏产生压力,使心脏负担过重。另外,消极情绪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炎症。带有消极情绪的人机体内含有较多的炎症蛋白,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作用。从非生物的角度来看,长期带有消极情绪的人常常不愿积极地去面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他们不听医生或别人的劝告,结果忽视了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在遇情绪面临重大打击面前,每个人的应对态度是不一样的。悲观、焦虑、急躁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生理。要预防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注意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不急、不躁、不怒。坏心情影响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人因病或焦虑或忧伤,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或因此而心情烦躁、生气发怒。殊不知,坏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以灼伤体液。阴虚则阳亢,引起消渴病。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正常组:病人情绪稳定,思想开朗;第二种为亚神经症组:病人情绪不太稳定,思想顾虑较多;第三种为神经症组:病人情绪极不稳定、疑心重、脾气暴躁。通过观察发现,第一组病情最轻,病人很少出现眼底病变,即使出现病变也比较轻,且进展缓慢。第三组病人病情较重,大多并发眼底病变。第二组病人的情况介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
医学研究的结果也证实,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肾上腺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治疗。应当让患者懂得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万一遇到某些精神上的挫折,应尽量宽胸开怀,保持情绪稳定,以防病情恶化。
心情不好极易导致胃病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暴怒伤肝、过虑伤心”的观点,现在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从一些尸检的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病人,大脑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量的临床实践也已经证明,情绪长期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下,会导致肌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典型的就是胃病。由于人的大脑中食欲饮食控制中枢和情绪控制中枢离得比较近,细胞活动会相互影响,所以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直接表现为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只有极个别情况是食欲旺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肯定就会对胃造成一些伤害,引发疾病。另外,现在人们还发现在重大事件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发生时,还可能会发生应激性胃溃疡 心情不好易得皮肤病
为什么皮肤病与人的心理状况如此息息相关呢?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但鲜为人知的是:皮肤也是一种心理器官。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人在高兴时,可以“喜形于色”;恐惧时,可以“面如土色”;焦虑时可以“愁眉苦脸”;羞愧时,可以“面红耳赤”;盛怒时,可以“怒发冲冠”,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后者作用于靶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扩张,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此外,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罹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调节心情方法
1、找个人发泄一番,冲他大喊,但是人选一定要慎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找个角落,自己跟心灵对话,问问自己到底怎么了?但是此方法比较适用于冷静理性的人,一般人可能没那般风度。
3、外出逛街,看到什么就买什么,属于购物发泄,但是口袋里一定不要太羞涩才行。
4、给自己精心的化妆,粉色的眼影,淡淡的腮红,粉红的唇彩……。看着镜中的自己比往常漂亮,爱美的女孩一定会忘记烦恼的了。
5、穿暖色系的衣服,例如红色,橙色等明艳的颜色,千万别穿灰色、青色等暗淡的颜色,这属于色彩调试法。
6、出门看看太阳,望望蓝天,顺便看看变化多测的白云,让心胸变的宽阔一些,再深吸一口干净空气,什么都烟消云散了。
7、到公园或者人多的休闲场所找小朋友玩,但是你得记住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郁闷而恐吓或者打小孩子,否则他们的父母会。
8、给自己买些零食,要么买很辛辣的,要么买很甜的,切物买食之无味的。辣的可以让你光明正大的流泪,就说“辣的流眼泪了”。
9、找几个朋友,没头没脑的胡闹,朋友永远是你最好的依靠。
10、到马路边坐着或者站着也行,数过路的车辆,看十分钟内有多少车经过你眼前。哈哈,一定数不过来的。
11、试着为自己做一顿精美的餐,并大声的唱着羽泉的《爱自己》。
12、开车疯狂的去兜风,什么也别想,就把音乐放到最大,尽情享受这美好轻松的艺术!
第三篇:孩子脾气不好怎么办 4大技巧应对宝宝坏情绪
专家支招: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因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沟通”。
1.接受宝宝负面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
专家支招:宝宝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爸妈可先抱包宝宝并进行安抚,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而当宝宝有了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
2.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
3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爸妈从小就要对其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地表示:“不准”,宝宝就能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专家支招: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如果是2个宝宝的冲突,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好好说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专家支招:宝宝情绪起伏很快,应理解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态度来安抚他。例如: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可以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第四篇:心情不好该发泄的时候就发泄
。
心情不好该发泄的时候就发泄
生活中,随着压力的增大,女性朋友的心情非常郁闷,易怒、易激动,爱发脾气,那么,怎样让这些不良的心理远离自己呢?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呢?下面小编来告诉朋友们一些方法,会让你迅速快乐起来的。
该发泄时就发泄:别抑制坏情绪,而是任其发泄3~5分钟。如趁办公室无人时哭上几声,或拍打一下桌椅,跺一跺脚。
故作好心情:有时伪装好心情也会让你的坏情绪在不觉间悄悄溜走,伸一下懒腰,做几次深呼吸,去打一个短暂的电话,试着强制自己微笑3分钟。
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烦心事很快会被你的忙乱冲掉。
回忆美好时光:回忆美好时光是释去坏心情的一剂良药。
暂时置身事外:干脆暂时放下手上的一切,让自己放松。
保持充足的水分:紧张得不知所措时,先泡上一杯茶,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在品味茶香的过程中,紧张顿消。
哼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无人在时可大胆地高声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