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 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 闻一多给98分
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的三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的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的“绝配”了!
出这道题的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的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检阅考生的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一些文学青年挥笔写文每每得心应手易如反掌,但在数学面前却往往如临深渊束手无策,其命运如何呢?民国时期一些青年才俊的高考经历,也颇值得回顾的。
一九三年,二十六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九十八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只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它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一多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一九二九年,钱钟点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试遭遇“滑铁卢”,只得了十五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却特别优秀,英文还得了满分,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打破常规,破格录取了他。从此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多了一位学术大师,其日后的代表作《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更是名满天下。无独有偶,一九三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了一百分的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一百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其杂文《谈骨气》还入选中学课本,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
作文的优劣,可以衡量一位学子的国学涵养,但“学术有专攻”,作文优秀者不一定是全才,数理化不一定好;同样,“数学王子”也难以写出绘声绘色的美文来。从这个角度考虑,如金陵客在《“不考语文”错了吗》一文中所述,今年上海几所理工科高校决定不考作文,也有一定道理的。说此举是“数典忘祖”,实在有点言过其实、有失公允了。当然,高校究竟考不考作文、怎么考作文,可以坐下来研究讨论,也应该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任何的“一刀切”、“一言堂”总是不妥的吧。
高考语文题目众多,内容涵盖包罗万象,而其中的作文题更是当之无愧的核心所在。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出一篇切合题意、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文章,是对考生的莫大考验。每年高考之后,各类优秀作文都不断被公布,引起广泛关注。今天,我们特为你精选了十年来的数篇高考满分作文,一起来体味下作者们的生花妙笔。
第二篇:阅卷归来话高考作文
为期11天的高考作文阅卷,从动员到培训,从培训到考核,从考核到上岗,让我收获颇多,这里就作文阅卷作总结,希望能对今后作文教学有所启示。作文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⑴角度自选⑵立意自定⑶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理解、审题
1.对提示语的理解提示语共有两句话,其一是:“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这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性质的分句组成。从“好奇心”“有无”和“保持”的角度,强调其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陈述,但命题的感情倾向性可以从“只是”和“都”中感受出来。同时,这里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固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是会丧失的。其二是:“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这句话,命题尽可能列举了有关学习、事业、人生等八个方面的词语,其用意是提醒考生与好奇心相关的几个方面,并借助人们熟知的“形影”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导引性地位的充分肯定。从“高尚”和“平庸”、“快乐”和“烦恼”这些对立概念的列举中,引发考生对“好奇心”这类心理现象的辩证思考。当这几个概念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与“好奇心”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统一。有的甚至构不成明显的逻辑关系。如“高尚”为道德品质,“平庸”属于才能,均与“好奇心”相距甚远,对考生的思考增加了难度。两句提示语,不只是为了引出命题“好奇心”,还在于通过对“好奇心”多纬度地陈述,表达了命题对“好奇心”的认识。为考生的写作打开思路,特别是对中下等考生的写作做出了友情提醒。当然,提示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2.对题目“好奇心”的理解“好奇”是一个动词,“好奇心”是一个名词:“好奇”可以有具体的对象;而“好奇心”则是一种心性或心理。“好奇心”,指的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现象、规律或诸种人事景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现象。这里至少可以有三个侧面的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产生好奇心,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产生好奇心,三是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探究而对平常事物而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求异、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好奇心”的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潜能、热情、关注、探究。低劣的好奇心则让人变成平庸、低俗、无聊之类。
二、阅卷时关注点命题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认知,是对功利性教育下考生逐渐失去的好奇心的一种呼唤,这一用意命题者在提示语中已经充分表现。考生在内涵方面没有过多的思维空间,大多是就一点或几点阐述。为此在评分时,对构思上没有特色,且语言匮乏的文章控制在基本分以下,对那些有生活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在赋分上适当上浮,具体说:1.记叙文写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⑴构思行文能始终扣住“好奇心”这一线索或主旨、人物、故事有特别之处,赞赏考生叙写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⑵构思行文因“好奇心”而引发。且能够诠释叙写对象的个性特征和丰富性,描述得生动感人。⑶构思与行文能用“好奇心”来统领。内容中化用、改写某一种材料。语言有文学色彩,表达有特色,显示较好的写作技巧。⑷构思与行文角度比较独特,如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的“好奇眼光”看人间世事,或者写自然物的“好奇之心”,表达合乎情理。语言有明显特色。2.议论文写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关注。⑴
能扣住“好奇心”进行辩证说明,观点独到,论据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⑵能扣住“好奇心”的某一个方面,分层次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引例鲜活,富有特色,语言表达富有文采。⑶独具慧眼,抓住“好奇心”的某个不易为多数人发现的议论点,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⑷文章的观点虽不够新颖独到,但在举例与论证上显示了论说的智慧,或能把比较直朴的观点论说得生动形象,富有情韵文采。
三、阅卷判分1.基本分(今年采用“基本分”概念,换掉以往“切入分”概念)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视具体文章在55-53之间赋分。在此基础上,只要有发现“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到5-10分,最高可到满分。2.特殊赋分⑴如果只根据提示语的关键词,议论或记叙只是平面展开、语言表述一般的,原则上不超过55分。⑵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0分。⑶全文几乎是科学家发明故事的汇展,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没有对典型故事的深入分析,只是简单重复提示语中的相关观点,原则上不超过45分。⑷虽然有几个部分,有观点,有例证分析,或者有完整性故事叙述,但明显与“好奇心”没有关联,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强行贴上“好奇心”标签,最多不超过41分。⑸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部分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上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⑹文体写成诗歌的,上限为5分。⑺完整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外,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要视内容情况而定,最高分不超过46分,不再另外扣字数不足分。⑻另写其它题目的,扣2分。⑼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一分,扣满5分为止,卷面较差的,最多扣一分。
四、阅卷感受1.绝大数的文章是经不起细致推敲的。强贴标签的情况数不胜数,如说李白因为好奇官场而为官,苏轼因为好奇黄州而写出名篇,屈原因为好奇而跳江,项羽因为好奇而自杀,昭君因为好奇而决定嫁往匈奴,汶川地震战士抢险因为好奇„„这类文章视材料个数,一个降5分,很多不过45。2.材料撞车。写议论文的,今年的科学家真火,苹果把牛顿砸了无数遍,居里夫人无数次研究,爱因斯坦无数次问问题,还有把前面的小阅读材料杨守敬抄抄,但是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写记叙文的,不是盒子就是抽屉,不是跟踪就是偷听,构思太单调。3.卷面都很差,好的不是很多,这样肯定对阅卷者有心理影响。字差的如果要仔细看,是因为不要打高了。字好的要仔细看,是因为不要打低了。4.排比开头结尾硬套情况很多很多,很多同学不知道从哪里背点东西往里面一抄,根本达不上边,弄巧成拙。加不了分,反而降了分。5.题记太烂太多,有的一首诗歌,占了很多行,凑了很多字。很反感。6.整体作文不好,50分以下很多,否则不会基本分55-53而均分跑到51的,而高分作文也不少,总的来说差距拉的很大。
五、总结归纳
1.要充分重视占语数外总分百分之十六的作文,因为以后主导方向是通过作文拉开差距。2.不能投机取巧,背些材料强行贴上,要重视平时训练搜集材料,否则你会“死”的很惨,这类文章不超过41分。
第三篇:十大世博会话题为高考作文添彩
高考考场活用时事内容
□延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永蔚
还有两周多就要进行高考了,其中的大作文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一环。考生们一定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对考场作文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中我特别听到不少同学们在私下里纷纷议论,“世博会”的内容有可能会考到,所以一定要多写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作文。
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持有这种观点,笔者却是不敢苟同的。因为每年的写作考题,绝不会是应时之题,命题者更要排斥热门的话题,以免大家都步入唯一轨道。只有这样,高考作文才能检测出考生们的实际写作水平。
但是,这并不是说,有关“世博会”的内容,就不能进入今年的作文篇幅里。因为,任何一年的任何作文题目,其命题的内容与时代的形势,它们的内在涵义都是可以灵活变通、互为关联的。如果你已认真地去看过了“世博园”内的有关场馆,或者你还没有到现场,但是你却已经通过看电视、看报纸或者听广播、听讲座也了解了一些情况,那么,你就会发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内容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它所反映出来的话题是太广泛、太深刻了!
比如:(1)“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2)“现代人类的低碳生活追求”;(3)“生态环保意识的深层强化问题”;(4)“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原则”;(5)“不同民族的和谐相处话题”;(6)“经济发展中的人性化管理水平”;(7)“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建设工作”;(8)“世界与中国互相理解的探索”;(9)“尊重守信、歉让文明的礼仪素养”;(10)“国家的大强富与小弱穷之间平等、友爱、互助公德”。
以上这十大材料,都是可以拿来做重点选择,并把它有机转化为考场上高考写作的重要素材,再与题目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慎重的思考分析,然后加以合理的文字叙述、说明、议论。
在这里,笔者特别推荐应届考生们,一定要好好阅读一下2010年4月27日出版的《新闻晚报·世博特刊》。这份报纸的内容对“世博会的历史和知识”共分五章进行系统、详尽的讲解。具体标题是:第一章《启幕》;第二章《百年》;第三章《逐梦》;第四章《筑梦》;第五章《乐园》。我相信,你读完以后,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的。
总之,灵活变通、互为关联地巧用“世博会”的材料,让它为你的高考作文增添亮色,这不是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