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
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博器官(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博器。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吉利。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妈妈!”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残酷-------()
延续------()
激动-----()2母亲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
3我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残酷---(仁慈)延续----(中断)激动-----(平静)2意思是母亲也希望在她死后能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人。3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第二篇: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
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
2010-6-10 18:42 提问者: 月影_冰 | 浏览次数:12476次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
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亡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振兴”,再说捐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作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肺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赠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母亲时,她说,我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我……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接受”
我激动地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大惊失色?
2、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题目中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3、想一想文中最值得“那个青年的母亲”骄傲和自豪的理由是什么?
5、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6、想一想“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我……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接受”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我来帮他解答
2010-6-11 16:38 满意回答
1惊讶的脸发白 ;因为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振兴”,再说捐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
2受益者的生命、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3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而且 他的儿子给了那么多人生活得希望
5是以生命为礼物,赐予的幸福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被赐予的幸福是他们获得了生的希望
6他认为那是了不起的做法,他需要时间来接受,省略号表静默或思考
第三篇:《生命的礼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范文]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的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亡时,我做如下选择:
1、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2、捐献我的心脏起博器
3、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4、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博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惊慌失措 大惊失色 大吃一惊),美国人简直是疯子!他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他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 乱七八糟七零八落)他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1项上做了选择。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照的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照的正面。我端详着这张驾驶执照,想到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惴惴不安 寝食难安 提心吊胆)不久前,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戳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以利用的器官。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现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位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是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他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地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内2.本文表现了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3.文中两次点题的句子分别是:(用______画出来)4.作者在红色小卡上签名后,为何不告诉母亲?表达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记叙美国一青年不幸丧生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捐献他身上所有可供用的器官一事,在文中的作用是 6.“我”为什么要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 7.文中“我”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生命的礼物》答案:1.大惊失色 支离破碎 提心吊胆2.移风易俗,大公无私的人3.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现光明。4.怕母亲为他提心吊胆,表现了儿子能体谅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5.说明捐献器官对死者无害而给生者造福。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事件正是文章主题的具体体现。6.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看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里一垂危的生命
第四篇:生命的礼物
生命的礼物
志 宏
麦克拉斯博士是美国极负盛名的心脏移植专家。此刻他正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翻看一个新进院病人的病历:“坎贝尔,32岁,O型血。”麦克拉斯拿起坎贝尔的心肌X光图,不禁轻声叹息,如果在4个月内没有合适的心脏,这个年轻人必死无疑。他还这么年轻,若有合适的心脏,他就能多活十年二十年啊。
“
第二天下午,两辆豪华的大轿车驶进医院,弗尼斯在几名助手的陪同下,住进了布奇逊中心医院609室。弗尼斯62岁,涉足政坛多年,虽然深受病痛折磨,但两眼仍炯炯有神。陪同前来的白宫医生告诉麦克拉斯,弗尼斯最多只能活5个月,他迫切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麦克拉斯阅读了他的病历,发现他和坎贝尔身材相当,而且血型也相同,他的心不由得颤动了一下,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是否有资格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还需要对病人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弗尼斯和坎贝尔的检查报告很快出来了,弗尼斯的身体由于受心脏的影响,肾脏和肝脏的受损程度已超过了标准,就不能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他决定首先通过积极治疗,恢复弗尼斯肾脏和肝脏的功能,以达到心脏移植所规定的要求。
一晃3个月过去了,弗尼斯和坎贝尔离死神越来越近,还是没有适合他俩的心脏。最让麦克拉斯担忧的是,虽然经过了3个月的治疗,但弗尼斯的肾脏和肝脏并没怎么恢复。克拉斯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白宫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弗尼斯的病情,全院上下也都盯着他。说实话,他并不希望在这几个月内有新的心脏,因为那样他才不会面临困难的选择,即使两个病人都死了,他也没有什么责任。但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他对自己闪过这种念头感到可耻。
正当弗尼斯和坎贝尔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从美国全国心脏服务中心传来消息,在八百英里外的洛基山旁的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年轻人因车祸意外死亡。送来的资料表明,这个年轻人的身材和弗尼斯,坎贝尔相仿,而且血型也是O型。
院长布里奇知道这个消息后,迅速来到克拉斯的办公室。一走进办公室,他就高兴地叫道:“麦克拉斯,我刚才已将这个消息告白宫了,总统得知后非常高兴。”“可是我还没决定谁先接受心脏移植。”麦克拉斯有点不高兴地答道。
布里奇对麦克拉斯的回答感到惊讶。“那你现在就决定。”院长大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麦克拉斯的办公室。
院长走后,麦克拉斯坐在桌前陷入了沉思,他反复翻阅放在他面前的两份病历,谁先做?弗尼斯还坎贝尔?选择一个就可能给另一个判了死刑,这大残酷了。他知道如果救活弗尼斯,会给医院和他本人带来巨大的好处,毕竟弗尼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坎贝尔只是一个花匠,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即使不治而死,对医院和他本人也没多大影响。但弗尼斯并不符合心脏移植手术要求,如果给他移植,最多只能活一年半载,而另一个可以靠这颗心脏活十年、二十年的年轻人就必须死去。想到这里,克拉斯使劲地摇了摇头,不,不!这是他——一名医生的良心所不容的。怎么办?作为一个心脏移植专家,麦克拉斯素以雷厉风行、大胆果断著称。这个在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决定,却难住了麦克拉斯,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选择良心,他将失去一切;放弃良心,他将拥有一切。麦克拉斯一时难以决定,他来到609病房,惊讶的发现弗尼斯整个人都变了,有心脏的消息似乎已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弗尼斯高兴地对麦克拉斯说:“医生,这个消息太令人鼓舞了当然我对那个不幸死去的年轻人也深感遗憾,但是我要活,我要活!”弗尼斯已经认为这颗心脏非他莫属了,虽然他知道隔壁的坎贝尔也在和他等待同一颗心脏。
607病房里,坎贝尔无神的大眼呆呆地望着天花板。这个消息并没有带给他任何喜悦,有没有心脏对坎贝尔来讲都是一样的,他知道白宫要人弗尼斯和他等待着同一颗心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医院都会优先照顾弗尼斯。反正他已做好死的准备,一切都无所谓了。看见麦克拉斯走进病房,坎贝尔挣扎着从床上仰起身子,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痛苦的微笑。他吃力地说道:“医生,不要为我担心,我还没有死,我.....”他喘了一口气,用劲说:“我还可以等。”克拉斯扶他躺下,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出了病房。
从607病房出来,麦克拉斯看了看表,晚上八点三十分,再有三个小时,负责运送心脏的医疗小组就要回来了。时间紧迫,他要赶快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他飞快地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发现院长布里奇已经在那里等候。他把决定告诉了布里奇。布里奇高声叫道:“你知道你这个决定对医院、对国家甚至对你个人的前途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
“我知道,我们已对弗尼斯进行了最好的治疗,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并没有达到手术的要求。我是一名医生,不是政治家,对任何病人我一视同仁,不管他的身份高低。现在,我的职责就是让极其宝贵的心脏能在病人体内发挥最好的作用,让他们活得更长,所以我选择了坎贝尔。”克拉斯直视着院长回答,字字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你不能这么做,你简直疯了,你犯了一个大错误。我已经答应白宫了,你叫我怎么向他们解释?”布里奇嘶力竭地喊起来。
“我会向他们解释一切并承担一切后果。”他拿起话筒,“通知坎贝尔,他明天凌晨一点开始进行手术。”生命之光将在坎贝尔身上重现。
一个月后,609病房弗尼斯的那颗疲惫不堪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弗尼斯的死成了一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医院董事会迅速作出了解雇麦克拉斯的决定。麦克拉斯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但他对自己的决定并不后悔。尽管失去了一切,但他却在巨大的压力下,始终坚持了自己生活和行医的准则:公正和良心。
第五篇:生命的礼物
“生命的礼物”纪录片剪报第107期(20110622)
导读
1,视野 生命的礼物/冰点特稿(赵涵漠)
2,新片快递 凯瑞女士的音乐会(澳大利亚)/《我是耶稣》(意大利)3,好书共享 纪录片制作人手册/奇异恩典:约翰•牛顿传
………………………………………………………………………………………………… 1,视野:
生命的礼物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记者赵涵漠(2011年06月22日 12 版)
张磊生前留影 张祖国翻拍
张天锐在家中 张祖国摄
张天锐、胡久红夫妇在武汉遗体捐献纪念碑前 杨涛摄
我是被这样一条消息击中的:“两位重度角膜炎患者重见光明;两位尿毒症患者有了新的肾脏;一位肝硬化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这些幸运,都来自一位因车祸去世的年仅22岁的湖北武汉大学生。他的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儿子就还活着,一直活着„„”
这个故事催促着我启程。第二天,6月11 日,我从北京到达武汉,试图找到逝者父母。但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听说我的采访要求后却表现得很为难,这对夫妇并不想面对媒体,已经拒绝了所有采访,甚至当获取器官手术进行时有人带着相机混入现场,闪光灯一闪,都被他们赶了出去。最后,我辗转从这家人的亲戚那里要到了一个固定电话号码。
他们生活在距离武汉150多公里的荆门市京山县。我在两场暴雨间短暂的空挡中到达京山,晚上8点,拨通了那部电话。
“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平凡的事,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的生活!”父亲张天锐接听了电话,他嗓门很大,声音听上去有些愤怒。
我反复地向他说明来意,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当我告诉他,我只比他的儿子大3岁时,他沉默了一阵。
我说:“别把我当成记者,就当成您儿子的同学吧。”
他捂住话筒,似乎是和身边的妻子商量了几句,然后,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那你过来吧。”
“毕业了我就找个事做,你和爸都不用这么辛苦了。”
我没想到,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对父母。
张天锐今年49岁,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旧背心,又黑又瘦,满脸胡渣,总是皱着眉,额头上的皱纹就像是用刀刻上去的。当我主动向他伸出手时,感觉像握着一块粗糙的石头。母亲胡久红48岁,是个矮小的女人,她撩起裤腿时,会看到右腿只有左腿一半粗细,小儿麻痹症影响了她的一生。她走起路来很慢,一脚高一脚低。
在一间门市房前,张天锐拉起卷帘门,神情木然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所有的家当。” 事实上,这是一个30多平方米的铺面,屋子被一个小木柜象征性地隔成两半。外面半间几乎被几十桶脏乎乎的煤气罐塞满了,仅仅留出一条通道。屋里到处是煤气味。
里面10平方米左右的半间才是这个家庭真正生活的地方。张天锐坐在一张可以半躺着的竹椅上,胡久红拉过砖头大小的木凳坐下来,我是客人,被让到了仅剩的一张靠背椅上。
胡久红垂着头说:“家里只有3张凳子,碗也不够,所以儿子不大把朋友往屋里带,没地方坐。
这是一间小到毫无遮蔽的房间,除去一个淡绿色的冰箱和一台100元钱买回来的二手彩电,再没什么像样的家电。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沿着墙依次摆放。胡久红扶住那张木制的小床,“原来儿子就睡在这,这么大的孩子,从来没自己住过一间房。”停顿了一下,她接着叹气道,“没办法,太困难了。”
就连这间简陋的屋子也不是他们的财产,而是每月500元租来的。在他们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的时候,这对夫妇就下岗了。除了力气,他们再没有什么求生的本领。张天锐做起了搬运工,每爬上高楼换一个重达30公斤的煤气罐,他能获得5元报酬。而妻子因为残疾,只能在家洗衣做饭,几乎没有收入。
他们唯一的孩子名叫张磊,今年22岁。就在上个月,他刚刚结束在湖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护理专业的学校生涯,也完成了在京山中医院的实习任务。这个家庭还欠着学校一年的学费——4800元。这笔钱,他们很快就要攒够了。未来的生活看上去挺有盼头,等交了钱拿到毕业证,张磊也许就将成为医护行业中稀缺的男护士。坐在他们弥漫着煤气味的家里,张磊空荡荡的硬板床就在我背后。过去,张天锐每个月给儿子400元生活费,后来物价涨了,张磊的生活费也涨到了600元。对张家来说,这笔钱得攒上好一阵子,张天锐必须为此扛上120个煤气罐。胡久红从来没有将这笔钱一次性汇出过,只能每10天给武汉的儿子寄出200元。
我问他们:“张磊抱怨过吗?”
母亲沉默地摇摇头。父亲却盯着墙边一辆锈迹斑斑的手推车。每逢放假,张磊就推着小车去附近帮父亲送气。“他不像别个的儿子那么聪明、读书好,但就是蛮听话也蛮老实。”张天锐慢慢地说。
胡久红突然想起,就在几个星期前,儿子在家里一边帮她洗衣,一边憧憬:“毕业了我就找个事做,不管是好工作还是差工作,你和爸都不用这么辛苦了,爸不用再去搬‘坛子’了。”一家人也曾在吃晚饭时打算,如果有机会,就让年轻人去南方闯闯,存够了钱,可以回到这座县城里贷款买自己的房子。
“你醒过来吧,你这么孝敬爸爸妈妈,就醒过来看看我们吧。”
5月31日早上6点半,张天锐像每天一样早早开始准备一天的活计。张磊也起床了,他刚刚结束在京山中医院的实习,那天正准备去医院取实习鉴定。
听他医院的同事说,张磊是个听话的孩子,很受医生老师们的喜欢。如无意外,那份鉴定应该写得挺漂亮。张天锐也记得,儿子心情不错,像往常一样穿着T恤和短裤,7点钟就出门了。可已经开始送“气坛子”的张天锐并不知道,张磊并没有走出太远。仅仅在离家不到1000米的十字路口,这个只有22岁的年轻人被一辆农用汽车撞倒。据说,当时下着小雨,好心的路人拨打了120,又用雨伞遮住了已经失去意识的张磊。
20分钟后,他被送往京山县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事实上,那时除了头上一点擦伤外,他的身体表面并没有明显的外伤。当张天锐和妻子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时,他们带着家里仅有的2000元现金赶往医院。看过儿子,这对父母乐观地相信,张磊几天后就能转去普通病房。
胡久红决定在监护室外陪着儿子,让丈夫回家看店。他们一天也不敢丢掉自己的小生意,无论是半夜12点,还是凌晨3点,餐馆或早点铺的老板只要打一个电话,张天锐就必须马上将煤气罐送到。
可管床医生袁以刚却知道,他面对的这个“蛮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情况并不乐观。在对大脑进行CT扫描后,他发现张磊的脑干已经受到严重损伤。6月2日,病人呈弥漫性脑肿胀,瞳孔变大。医院决定迅速为他进行开颅手术,三四个小时后,手术结束,瞳孔缩小。但第二天,同样的症状再次出现。当晚,张磊已经无法进行自主呼吸,不得不插上呼吸机。25个小时后,医生向家属宣告:“从临床上看,病人已经脑死亡。”
这对贫穷的夫妇从未有一刻想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守在病房里的胡久红拉着袁以刚的手,只机械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医生,救救我儿子吧,就算只是个植物人也好。”
那个年轻人躺在病床上,看起来就像是随时要醒来的样子。父母拉着他的手,哭着呼唤:“张磊,你醒过来吧,你这么孝敬爸爸妈妈,就醒过来看看我们吧。”年轻的女友程丽(化名)用手机在他耳边播放了他们曾经一起唱过的《我想大声告诉你》。
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没有一种声音能将张磊唤醒。按照亲戚们的指点,夫妇俩去菜市场买了一条野生河鱼,然后在河水里将鱼放生。随后,他们又将儿子的衣服裤子收好,请人带去“收魂”。胡久红感到,自己就像疯了一样,“只要能救儿子,我们什么方法都不拒绝”。
他们不懂,躺在病床上的张磊还有心跳,怎么就被宣告了“死亡”。医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围住他的病人家属解释脑死亡的含义:病人无自主呼吸,一切反射消失,脑电静止。
几个小时后,这对夫妇终于接受了这绝望的现实,整个人瘫倒在地上。
我没敢再细问当时的情形。但屋里的悲伤比煤气味还要浓,张天锐用双手捂住了脸,“孩子就是我们的希望啊,现在,希望变成了肥皂泡,什么都没了。”
“是不是捐得太多了?孩子身上要到处动刀子,疼啊。”
6月5日早上8点,张天锐瘫在病房前“动都不能动”,胡久红被自己的姐姐搀扶着走进医生办公室。她小声地向在场的医生说出自己的决定:“儿子没希望治好了,我们想把他的器官捐出来。”
这是个不大的县城。一个当地人悄悄告诉我:“这里很忌讳这个,要留个全尸,如果传出去了,恐怕在当地连生活都生活不下去。”
可是最初,胡久红还来不及考虑这些。医生向她解释“脑死亡”时,曾经提到国外的人对脑死亡的接受度比较高,很多脑死亡患者都进行了器官捐献。那时,这个母亲已经接近崩溃,但这句话却好像突然给了她启示。在家里,夫妻俩每天辛苦工作之余,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打开那台100元的破电视。他们舍不得买机顶盒,便偷偷地将一条天线接出屋外。尽管只能收看到中央一台和京山县电视台,可电视剧里“捐眼角膜”的情节却曾深深地打动过他们。
张磊被宣布“脑死亡”的那一晚,夫妻俩仍旧守在病房外。矮小的母亲靠着医院的白瓷砖墙壁,她站不稳,眼睛也哭坏了,连报纸上的字都看不清。
“当时什么感觉都没得,就是痛苦。”胡久红呆坐在小板凳上,说到那个晚上,眼里几乎没有了光。
她幻想着有人来救救儿子,大脑坏了,能再移植一个健康的大脑吗?不能,当然不能。“我那时就想,医院里别人的孩子,也许肝坏了,肾坏了,他们也像张磊一样,等人救啊。”
当胡久红把捐献器官的念头提出来时,周围的亲戚们都沉默了,没有人表示赞同。这个小个子女人一辈子都脾气温顺,只有这一次,倔强得令人吃惊。“孩子是我生的,我有这个权利!”她不容分说。
如今,这对夫妻已经记不清,他们在这个念头上究竟来来回回地挣扎了多久。两人整夜抱头痛哭,张天锐决定顺从妻子的主意。“孩子烧了,也是一把灰,捐了,没白来这世上一次。”他一边说着,一边起身从柜子里拿出张磊已被磨卷边儿的学生证,让我看上面的证件照。那是个相貌清秀的小伙子,正对着镜头微笑。
在整个县城里,这是第一宗遗体器官捐献的案例。最初,医护人员们甚至不知道捐献该从何入手。一位泌尿科医生主动提出,自己曾经在武汉参加过器官移植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忙联系武汉市红十字会。
6月5日上午11点10分,武汉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骆钢强带着3名医生赶到京山县城。
这是他第一次在重症监护室外见到张磊的父母。那时,胡久红垂头丧气地坐在病房外发呆,“很可怜的样子”,张天锐则躺在医院的地上,“看起来已经筋疲力尽了”。这对匆匆做出决定的夫妇还不清楚自己即将面对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儿子究竟有哪些器官可以捐献。
胡久红心里想着,就捐对眼角膜吧。
可骆钢强却发现,年轻的张磊身体健康。他尝试着提出,眼角膜、肝脏、肾脏和一部分皮肤都可以进行捐献。
对于这名已经在红十字会工作了20多年的工作人员来说,“劝捐”绝不是轻松的工作。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会被愤怒的家属连推带搡撵出医院,“你怎么找到这里的?滚!”
可眼前的夫妻俩,除了悲伤,反应很平静。张天锐想了一会儿,问道:“是不是捐得太多了?孩子身上要到处动刀子,疼啊。”
“捐一个器官和捐几个器官的程序是一样的,都要开刀。不过,捐的器官越多,做出的贡献越大。好多人等着救命啊。”骆钢强劝说道。
“总是捐,不如多捐些。”张天锐用劲地抹了一下眼泪,和妻子在早已准备好的器官捐献协议书上颤颤抖抖地写下了名字,同意进行无偿捐献。“还有没有什么要求?”骆钢强问。
“将来能告诉我们受捐的人在哪儿吗?我们想知道孩子在哪里活着。”张天锐问。
骆钢强不得不让这对父母失望了,原则上,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应该“互盲”。张天锐失望地点点头,“那算了,只要他们健康。”
当他们走出门外时,连日来也一直守候在医院的亲戚和张磊的同学都围了上来。“捐什么了?”有人问。
“眼角膜。”这对老实的夫妇只能含含糊糊地回答。
“不敢和他们说啊。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后走时能是一个整身子。”张天锐叹了口气。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张磊去世后,有人提着香蕉和苹果来看望他们,却问道:“捐献器官是不是收钱了?”
张天锐感到,有人在背后戳他们的脊梁骨。也正因如此,他们拒绝了此前所有的采访,生怕被更多人知道。在我去采访的第一个晚上,他们把我引进屋,然后把大门紧紧地关上,同时反复地叮嘱我:“白天人太多,千万别来找我们。”
决定放弃对张磊的治疗时,讲话一向粗声大气的父亲站在病床边哭了,“儿子,原来你要帮我去扛气,我都不愿意。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不想。但把器官捐了,就好像你还活着。我把你养育一场,也值了。”
母亲已经根本说不出话来,她紧紧抱住了儿子,用自己满是泪水的脸颊贴紧了儿子的脸颊。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拥抱。
16点40分,管床医生袁以刚拔除呼吸机,将“就像睡着了一样”的张磊推进手术室。心电图显示,这个只有22岁的年轻人的心跳由100多次,慢慢降为30多次。17点整,心电图成为一条直线。
张磊走了。
“我报答不了他什么,只能尽力去帮助其他人。”
来自武汉市同济医院和湖北省人民医院的3位医生,从这个年轻的死者身上获取了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一颗肝脏以及2000平方厘米的皮肤。这些器官被分别包好,放在天蓝色的冰桶里。然后,他们就像对待一个刚刚结束手术的病人那样,小心翼翼地为遗体进行缝合。
同在手术室里配合这台特殊手术的袁以刚还记得,医护人员最后为这个年轻人穿上了他姑妈买来的白衬衫和西装,笔挺笔挺的。这是张磊一生中第一次穿这么正式的衣服。根据当地的习俗,家人还请医护人员用一些小拇指般粗细的带子系住了张磊的袖口、裤腰和裤腿。
当一切结束后,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3位医生以及一名护士对遗体进行三鞠躬。
这个“必须比120还要快”的小团队没有在县城多逗留一分钟,他们带着张磊生命的一部分,于6月5日夜里11点到达武汉。
仅仅就在10多分钟后,51岁的王荣(化名)成为第一个被推进手术室的病人。这个女人被可怕的肝硬化已经整整折磨了一年,基本只能在医院卧床。她的消化道早已不能工作,1年来,除了稀饭和面条她几乎没有吃过其他东西,体重掉下整整25公斤。
她的手臂瘦得像根竹竿,腹部却被积水充满,鼓了起来。她一度以为,“没得希望了”。肝源太少,王荣的一些病友整整等了两年,还有更多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死去了。
因此,当6月5日下午,这个女人在被通知前往同济医院参加配型时,她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出现这样的转机。配型结果显示,她可以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如今,当我在重症监护室里见到她时,尽管她身体极其虚弱,但腹部的积水已经消失。曾经由于肝病而发黄的眼白,也正慢慢褪回原本的颜色。等到出院,这个整整一年都在挨饿的女人,最想喝一碗莲藕排骨汤。
她是从医生那里听说捐赠者是个22岁的小伙子的。我本来必须趴在她嘴边才能勉强听见她说话,但一提起这件事,她努力用双肘将自己从病床上撑起来一点,用尽最大的力气说:“我儿子今年也24岁了,我真感觉他的爸爸妈妈太伟大了,太伟大了!”
我晃了晃手里的相机,问她:“能给你拍张照片吗?”
她点头表示同意。当镜头对准她时,她笑得很灿烂,伸出左手,比了一个V字手势。“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她说。
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蓉蓉已经躺在湖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这个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比张磊大3岁,可11年前,她就得了慢性肾炎。
这个贫困的家庭不得不举家搬迁到武汉治病,父母以卖菜为生。蓉蓉一直成绩优秀,考入了这座城市一所“211高校”的财会专业。可就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年,她由肾炎转为尿毒症,再也没有排尿。此后,她每个星期要去医院透析两次,手臂上密密麻麻地全是扎针时留下的疤痕。
在发给我的短信里,这个女孩说她喜欢穿时装。可是她的妈妈告诉我,开始透析后,她就再也没有穿过短袖上衣。
有时,她觉得熬不下去了,就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救我。我活着,我的亲人都跟着一起受折磨。”她妈妈流着眼泪重复着这些话给我听,“好多人都让我放弃她,可那是我的女儿啊!”
几乎就在撤走张磊呼吸机的同时,蓉蓉接到了前往医院进行配型的通知。结果是可以移植。
凌晨3点半,蓉蓉握了握妈妈的手,然后被推进手术室。3个多小时后,医生出来告诉焦急的母亲:“手术很成功。”
几天后,从网络新闻上看到对张磊的报道时,全家人才猜出这颗肾脏的来历。蓉蓉妈妈的眼圈红了:“做父母哪个不晓得失去孩子的心情。他的爸妈好伟大,救了好多人呐!”
紧接着,又有一名30多岁的尿毒症患者进入手术室。4个小时后,他成功换肾。现在,他已经可以摆脱透析机了。
等到时钟指针转动到6月6日早上8点,右眼几乎完全失明的李可(化名)在同济医院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6年前,她因一次小感冒而感染角膜炎,如今,角膜已经溃烂、穿孔。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她常常撞在墙上摔倒。为了今天的这只角膜,她已经足足等待了5年。两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就在当天,她发现自己的视力恢复到0.5,“能看见桌子和树了”。
与其他受捐者一样,她也不知道捐赠者的信息。“只听说他很年轻,真的谢谢他,谢谢他的家人。”她曾经向媒体表示,自己和妹妹也愿意捐献器官。“如果不是这位好心人,我可能一辈子都看不见。我报答不了他什么,只能尽力去帮助其他人。”
张磊的另外一片眼角膜,被小心地存放在同济医院眼库内一台绿色的冰箱里。医生说,过不了多长时间,这片年轻的角膜就将带给另一个病人以光明。
“我会好好赚钱,照顾你,照顾爸爸妈妈。”
6月5日傍晚,获取器官的手术刚刚结束,为了避免熟人看到,几个亲戚快跑着把被白布单裹好的张磊运进医院楼下的殡仪馆车里。第二天,张磊被火化,骨灰送回老家祖坟,他的背后是一片松树林,面前种着高粱和西瓜。
回到县城,胡久红必须不停地干活。她希望自己一刻都闲不下来,这样就不会想到已经离开的儿子。“心情就像现在的下雨天一样,冰冰凉凉。”她拉着我的手哭了起来。
有时,她在擦地,恍惚觉得儿子就坐在床上,“我和他说说话,就像他还没走,只是我摸不着他。”甚至现在走在街上,她看到别人一家三口说说笑笑地经过,心里也疼。
这些年,这对夫妇一直在为生计发愁。京山县已经有一些住宅区安了天然气,眼看着,送煤气罐这个生意就要搞不成了。他们也想过带张磊出去旅游,可是没有时间,更没有钱。他们窘迫地回忆起,平常挺少和孩子聊天。
我问:“张磊有什么爱好吗?”
父亲说:“有时愿意看看小说。”
母亲却反驳:“没有,啥时候看过小说。”然后,两个人各自别过头去。
张磊的书本和衣服,已经全部“烧”给他了。根据当地风俗,后辈没结婚仍然算小孩子,未能尽孝于父母,家里不设灵堂。
胡久红费力地跪在已经裂缝的瓷砖上,从床底拉出了一个小木箱,取出一个被黑色塑料袋层层包住的小包裹,里面放着张磊生前仅有的5张照片。这是一个白净秀气的小伙子,喜欢穿白色的衬衫,在镜头前,总是笑呵呵的。
我问他们:“后悔捐献吗?”
“捐了,起码还能让孩子的一部分继续活着。”张天锐回答我。
他沉默了一阵,又低声说:“但孩子死得惨,死了之后还要开膛破肚,叫谁也是难受的。”
他决定出去透透气。胡久红离我坐得更近了一点,压低了声音说:“我整夜整夜睡不着,闭上眼睛就看见儿子的脸。”她向丈夫的方向张望了一下,“怕他爸爸担心,不敢和他说。”
6月15日,夫妻俩来到位于武汉市石门峰陵园的武汉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张磊”是这块灰色石碑上的第385个名字。他们蹲下身去,轻轻地摸了摸那两个字。
半年前,张磊在京山结识了小他两岁的女友程丽。比起为生存忙碌的张磊父母,程丽似乎更了解这个年轻人:他心地好,说起话来总是细声细气的。他喜欢听陈奕迅的歌,喜欢玩“魔兽”,有时也去打打桌球。他的笑容总是“很有感染力”,在KTV里,这两个年轻人常常合唱“五月天”的《知足》,因为里面的歌词写道,“如果我爱上你的笑容,要怎么收藏,怎么拥有„„”
像很多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程丽喜欢幻想自己未来的家,比如,“结婚照要挂在哪面墙上”,“书柜要什么样式的”。张磊总是笑着听,并向年轻的恋人保证:“我会好好赚钱,照顾你,照顾爸爸妈妈。”
一切都已经计划好了。等到张磊的工作稳定下来,他们就去两家见双方父母,定下婚期。
“总之,跟他在一起,怎么样都好。”这个刚刚20岁的女孩羞涩地笑了笑,眼角却依旧挂着忧伤。
2011年5月31日早上7点,22岁的张磊在小雨中走出家门,他拿起手机,打电话给程丽,督促她起床上班,不要迟到。他们正在电话里开心地聊着,程丽突然听到一声闷响,手机里再也没声音了。
2,新片快递
◆凯瑞女士的音乐会
鲍勃·康纳利/澳大利亚/2011年/95分钟
简介: 悉尼一所女子学校里,音乐总监凯瑞正在帮助学生们为即将在歌剧院上演的音乐会做准备。她相信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因此坚持演出经典剧目,标准极高,要求全校学生的参与。虽然凯瑞的激情鼓舞了很多女孩,但也有不为所动且直言不讳的学生。
调动起没有热情的学生,这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些学生中,为首的是16 岁的爱丽丝。爱丽丝颇具领导气质,公然煽动起对抗学校权威的战火,是反对凯瑞举办音乐会的焦点人物,也是唯一一个对这场对抗真正认真的学生。与爱丽丝不同,凯瑞的头号乐手,艾米丽带来的则是另一种麻烦。艾米丽极具天赋,克服青春期的问题能够成就她极为成功的音乐生涯。凯瑞希望她在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中进行独奏。为了调动出她的最佳水准,凯瑞必须彻底了解这名学生,确保她不会逾矩行事。这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小Emily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凯瑞女士的音乐会》是一部描述音乐和成长、天赋和勇气、遵守和叛逆的电影;是一部讲述有准备的人敞开心胸接受命运安排的故事;是一部讲述发现自己内在潜能的纪录片。
◆我是耶稣
瓦莱丽·古德努斯、希洛易莎·萨托雷托/意大利/2010年/75分钟
简介:基督徒们看过来!耶稣基督就在这里,但问题是,怎么会有三个耶稣呢?本片的主创Valerie Gudenus与HeloisaSartorato游走于地球彼端,寻找自称为救世主的人:Inri Cristo在巴西素来高调,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还不够,更在他主要是女性的支持者帮助之下上传视频至YOUTUBE。大洋彼岸的英国则有一位形象特别入世的David Shayler自称是基督。他曾是英国的密探,却大胆告密,锒铛入狱后在监房里突然自我觉醒。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性格内向的Vissarion则在一个有机农业公社中致力宣扬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最为公社成员受落的却是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理念。
《我是耶稣》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历程,不只向观众披露了三位基督的真实性格,更揭示了当今之世人类对领导才能与精神归属的需求之间的不相容点。
3,好书共享
◆纪录片制作人手册The Documentary Film Makers Handbook: A Guerilla Guide
作者: 杰尼维夫约里夫
简介:“纪录片制作人手册”以与很多行业专业人士单刀直入和实用性很强的采访为特色,话题也尽可能多元化:采访技巧,NBC新闻档案,音乐版权,如何建立自己的公司,电影艺术基金,如何预售你的提案,圣丹斯纪录片基金,纪录片频道,英国电影协会,设备租用,拍摄伦理,如何和孩子工作,如何剪辑纪录片和DVD发行。
这本书也包括近几年一些最成功的和备受欢迎的纪录片作品的深度案例分析,包括:《帝企鹅日记》,《生于妓院》,《控制室》,《狗镇男孩》,《我和德鲁的约会》…等等。《纪录片制作人手册》会成为你进入这个令人兴奋的领域的必不可少的资源
关于作者:杰尼维夫约里夫在过去的7年里在英国编写、制片和发行过很多获奖的低成本电影长片。
◆奇异恩典:约翰•牛顿传 作者: 约拿单·艾特肯;译者: 张鹤
简介:约翰·牛顿是历代最受人喜爱的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本书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堕落的水手成长为受人爱戴的牧师,从一个邪恶的奴隶贩子转变为英国废奴运动的领袖。因着这样的经历,他成为了18 世纪英国政治史和宗教史上影响和贡献重大的人物。书中还记述了牛顿与妻子波琳浪漫的婚姻以及与著名诗人考珀不寻常的友谊,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显明了恩典如何仿若流水,总是自高而下,涌流到最低处。盼望这奇异恩典能成为慕道者的福音、信徒成长的动力、牧者的激励和安慰。
关于作者:约拿单·艾特肯是英国著名作家,曾为政界人士。做过23年国会议员,在内阁任财政大臣和国防大臣。在一起民事诽谤诉讼案中,他因作伪证被监禁18个月,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在狱中他归信基督。目前任世界基督教联合会(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会长、国际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理事和欧洲三一论坛(The Trinity Forum)常务理事。他出版了12部著作,包括获奖作品《尼克松传》和《被赎者——查尔斯·W·寇尔森传》。
编辑:茉莉&龙静 投稿与咨询:(channelzero@vip.sina.com)
欢迎将纪录片剪报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爱与智慧的乐趣
北京零频道(www.xiexiebang.com)
----------专注纪录片,关注新文化,致力于建立开放式平台,传播和推广全球当下最优秀纪录片,展现多元价值,催生建设性文化生态。Beijing Channel Zero Media-----Documentary Film Specialists
701C Building A Vantone Plaza, 2 Fuchenmenwai Avenue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100037),China Tel:+8610--88550623 Fax:+8610--88550622
“A Country Without Documentaries is like a Family Without a Photo Album”.(Chilean documentary film director Patricio Guz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