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时间:2019-05-13 05:5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第一篇:【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在120年前,即1892年11月16日(壬辰年九月廿七),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诞生了!早年,他以其才情横溢、大气磅礴的诗篇震撼文坛,被称为“最能代表五四狂飙精神”的诗人。建国后,他却写下了一大批风骨尽失、不堪入目的诗文。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成就地位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值得一提,对于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八年的郭沫若,专家、学者和大众有着太多的争议。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很伟大,有的说他很平庸;有的说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则说他是投机分子;有的说他是敢于创造的天才,有的则说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说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有的则不以为然……奥·威·施莱格尔曾说过:“历史学家是往后看的先知”,是要史学家以史为鉴,针砭现实,从而预示未来。可是如果知识分子自视为臣仆,沾染上佞臣的陋习,以媚君颂德为己任,那就只能无视民众的疾苦,写出令人不堪的文字,成为“政治流氓”、“文化弄臣”。郭沫若留给我们的警示和教训最为值得吸取。鲁迅曾论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才子这点,无人否定,史学家、古文字学者、诗人、作家、书法家、翻译家这都是事实。可是知识分子独立品性的丧失正是他本人悲剧的根源。其实,郭沫若也并不全是后来所表现的惟命是从,对领袖盲目崇拜。在国共对峙、胜负未卜之时,他偶尔也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正确的分析,执公正的论述,然而一俟新政府成立,荣辱得失取决于新旧功勋,“重在表现”,于是这位天才诗人便变成了“喇叭花”,以期永保“圣宠不衰”,后世人们论其时皆认为其不耻于士林。然而,我们还应超越士人“可耻”的层面。他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时时想表忠心处处争立新功惟恐失去圣宠的急迫心情,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可怜。

不可否定,郭沫若仍然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他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所著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史学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古文字学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等,都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应该说自从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二、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像郭沫若这样一位大家,他是怎样读书、做学问的呢?关于如何读书,郭沫若有过许多论述,这里只介绍他的一个观点。他说:“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理解不足,只好精读,只好深思,换句话说:便是只好待时。待到自己的经验足时,终有彻底理解的时期出现。理解已足,然犹不能暖姝自划,要有批评的眼光,于可能的限度之内否定原作,然后原书的生命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作者的心血才能成为自己的心血。一切都要凭自力,不可倚赖他人。”

郭沫若的意思很清楚,读书的第一步,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书的内容。理解不深不透,就要精读、深思;如一时理解不了,就过一段时间,等到自己的经验足了,思考成熟了,就会彻底理解的。第二步,就要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书本,要努力去否定原作,发现其中错误,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把书本的营养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血肉。

概而言之,郭沫若主张读书一要理解、弄通,二要批评、否定,所以我们就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成“一通二否法”。

郭老的许多专著,都可以说是他“一通二否”阅读、研究方法的成果。他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从而形成了自己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十批判书》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三、郭沫若的名言名句

1、一个人总是有些指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2、科学虽不是充实人生的一个全圆,但它是这个全圆的一扇重要的弧面。

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4、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5、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6、宽不必善,猛不必恶,唯在性之所用。为人而除害人者,则愈猛而愈善,对害人者而容纵之,则愈宽而愈恶。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优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

8、科学虽不是充实人的全圆,但它是这个全圆的一扇重要的弧面。

10、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11、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12、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13、我们人人要存着必胜的决心,然而我们也要不怕屡败的挫折。

14、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1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16、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17、金钱的魔力实在不小。它已经吃遍了全世界的穷人。

18、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第二篇:【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毛泽东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毛泽东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杰出的诗人、更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大家,他的学习精神、学习风格、学习思想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是一位神圣的领袖,他不仅国家政事处理的好,而且他特别喜欢读书,他自己曾经说过我的成就有一大半都是从书中学到的!他的一生真正实践了自己的“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名言,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勤学典范。

一、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毛主席一生不忘学习,他小时候就很爱读书且专心致志,有一次,毛主席正在认真地读书,一位同学站在他身边好长时间,他竟丝毫没有察觉。放学后,这位同学去找他说:“你读书那么认真、专心,我刚才快放学的时候在你身边站了好半天,你怎么不知道呀?”毛主席带着歉意地说:“我只要一拿起书,就心、眼、口一起用到书上了,我读书就像自己饿了三天没有吃饭,突然看见一碗米,只想捧起饭碗,大口大口地吃,别的什么也不顾,什么也不想了。”

毛主席青年的时候也很爱读书,1911年,在他当新兵的时候,一天,班长来发军饷,士兵们都很高兴。许多士兵领了军饷就去逛大街,上馆子,还有几个士兵则在一起赌起钱来了。毛主席拿到七块银元后,也向军营外走去,不一会,他用其中的五元钱买了一堆书回来了。士兵们很不理解,都劝他把书退掉几本,买点好吃的、好玩的,他却笑笑说:“好吃的、好玩的,那当然好啰,可是,不学习知识,不了解国家大事,不懂革命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何况我们打仗也要讲究学问,我现在从学校出来,可不能不学习,报纸和书都是我的好老师,又是我的精神食量。”那些士兵听了他的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毛主席不但年轻的时候爱读书,老年时也嗜书如同生命,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眼睛不太好,医生为他治好了一只眼,嘱咐他要少看书,多休息,但他的学习欲望一点也没有减,医生只好给他特制两副眼镜,专供他侧卧看书时用。即使在他去世的前半个月,他还向秘书索要我国南宋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

毛主席一生勤奋学习,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求学方面也有丰富的思想。毛主席的论学思想主要有:学要胜古人,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广收博览,系统钻研,勤动笔墨,学思结合,不闭门求学,学离不开问,善于挤和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

毛主席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主席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中南海毛主席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书本翻阅起来。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主席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路途中他不顾列车震荡颠簸,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得津津有味。到了目的地,毛主席同在北京一样,书架上、桌上、茶几上、床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读起来。有一次,毛泽东高烧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毛主席这才高兴地笑了。直到病重临终之前,毛主席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主席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十多个小时后,毛主席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无法准确统计。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老人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也有资料显示毛主席一生读书十三万册。毛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主席关于读书学习的经典论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 “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 “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学识是无穷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要努力学习。” “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善于学习。” “你们应当学点历史,要懂得历史,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的聪明。”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二、毛泽东的崇高品质来源于他对知识的渴求

青年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特别,极为重要且影响其一生人格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人将树立起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对事也处于逐渐成熟的转型时期。在青葱岁月的成长经历,可以培养人的品性,对将来的作为,成就也有所反映和缩影。同样,了解伟人的求学之路和成长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鲜为人知的事迹,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范,并不断进行学习和借鉴,一定会受益非浅。

毛泽东的崇高品质来源于他对知识的渴求。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进行身体锻炼,朗读自习。他有时到后山的“君子亭”去看书,有时也有意识的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去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上课时也专心学习,作好笔记,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书看报,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古代文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学习上下了很深的工夫。另外,毛泽东遵循“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做读书笔记,生动体现了他不凡的意志和精神。他常说:“中国人把学问两个字连成一个词很有意思。学问学问,就是好学好问。”一个好学好问的人,才能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也才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毛泽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也经常向别人请教。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立志于救国救民。少年时代他就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己任”,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崇高的责任。他认为,要救国救民,改造社会,就必须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动态。而且,他还敢于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宣传革命思想,最好的事例就是“猴子石缴枪”的行动,以实际行动实践了“救国救民”的抱负。毛泽东还顽强的锻炼身体以磨砺坚强的意志。他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有:“六段运动”------毛自创的运动操,以次振奋精神;冷水浴------在一师东北隅的浴室旁边有一眼清凉的水井,就是毛泽东常年进行冷水浴的地方。他每天用吊桶提水淋在身上,再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后又淋,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且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因为他认为这可以练习猛烈,不畏和敢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游泳------湘江是他游泳的好场所,他的游泳技术好,胆量大,耐力强,能自如的横渡湘江,锻炼了良好的水性和意志。此外,还有风浴,雨浴和日光浴。毛经常利用风雨,太阳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且经常进行登山,露宿,长途远足等活动。岳麓山上布满了他和学友们的足迹,野外露宿也锻炼了他的身体和胆量。由于坚持不断的锻炼,毛泽东的体质日益强健。他也说过:“体育锻炼确实对我有不少的帮助,使我后来南征北战,受益不浅。”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当时先进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课余和假日主办工人夜学,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工人和农民的疾苦。他满腔热情的主办了“工人夜学”并用白话文起草了招生广告,亲自深入到工人宿舍和车间做宣传,并亲自授课,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以增强工人的历史观念和爱国心。在暑假里,他到农村作了两次调查,对中国社会深入的学习,也是他提倡读活书的实践。要改造中国,就必须认识中国,这就是毛泽东学生时代重视农村调查的宗旨。

回顾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我们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也有所感悟和启发。从伟人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不朽的精神的人性的闪光点:第一,是勤苦进取的奋斗精神:“只有斗争才能有胜利”,毛泽东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反抗精神,斗争精神,他克服家庭背景的压力,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奋斗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人,而后在中共的工作和进取并逐步成为中共实际的领导人的历程也反映了这一点。可以说,奋斗进取的精神贯穿毛泽东的一生。第二,是强悍好胜的尚武精神:在新军中当兵成为他长期军旅生活的起点。在一师读书时,举凡一切能坚固肌肤,锻炼意志,增加气力的运动项目,他都尝试过。他半生戎马,“九死一生如昨”,从几条破枪到拥有雄兵百万,实有赖于强烈的尚武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第三,有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毛泽东一生兴趣广泛,但最大的兴趣还是读书。他终生爱好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博览群书,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最重要的品质是他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为了达到目标而惯用各种手段。他心胸宽广,但又心机重重;他务实努力,但又有强烈的掌控欲望;他不拘泥于儿女私情,却又有志于改造人类。毛泽东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推彼于己,每个人有梦想的都渴望不朽,要摆脱平庸,首先要强其筋骨,毛也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次,要提高个人能力,要想利用别人首先要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当然,还要注意积累人脉,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最后,还要有魄力,这个魄力包括能力、欲望和智慧。当万事俱备的时候,就只需等待天降大任了。当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中汲取营养,将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行,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完善,把学习和创造写在青春的旗帜上。

三、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来源于他的丰富知识和科学方法与实践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成功的关键: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读书时,往往“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高声朗诵,就是要大声地朗读;密咏恬吟,就是要静静地吟咏品读。将高诵与恬吟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高诵便于记忆和提高演说能力。许多老一辈的学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年轻时学习一篇文章,高声朗读几十遍,就可以终生不忘。恬吟便于思索,细细地品味一篇文章,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气势、节奏、神味。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方法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方法的积累。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如下,第一、摘录式。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第二、符号式。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第三、批注式。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论.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第四、日记式。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第五、纠谬式。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第六、评荐式。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断。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毛泽东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毛泽东是怎样论读书与学习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学要胜古人。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依据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于革命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同时,毛泽东在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第二、积学贵有恒。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他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例如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第三、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第四、广收博览。读书广收博览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曾这样说:“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这句话其实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自己的读书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到马列主义著作,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总之,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刊杂志,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

第五、系统钻研。毛泽东提倡博览群书,同时又提倡认真研究、系统掌握书本知识。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更是号召系统研究。他曾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他还强调:“从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第六、勤动笔墨。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

第七、学思结合。毛泽东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第八、不闭门求学。毛泽东主张,求学要结合社会的实际,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九、学离不开问。毛泽东认为学习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他主张学孔夫子的“每事问”。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第十、要善于挤和钻。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这就是向木头“挤”,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是“挤”和“钻”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建国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第十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毛泽东曾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事实上,毛泽东对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这两者都作出了表率。学而不厌首先表现在毛泽东长年坚持阅读马恩列著作及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学、史学等专著。毛泽东同时是诲人不倦的导师。无论是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还是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讲课,毛泽东都能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且循循善诱。第第十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故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第三篇: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王震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王震

王震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一、王震的生平简介

王震,1908年生,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第八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参与领导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曾获三等红星奖章。后任第六军团政委,第二军团政委。参与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1941年初率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1944年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指挥中原突围。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军长兼政委,第一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

1949年率部挺进新疆。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委。1953年后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6年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8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2年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85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1988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还曾任中日友协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3年3月12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5岁,逝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同年10月15日塑像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正式落成。1994年3月,大型文献纪录片《王震将军》、大型画册《王震》、纪念专辑《尊师重教的典范——王震同志》发行。同年10月,铜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落成。1999年11月《王震传》(上卷)出版发行。

二、王震的轶事典故

亲自踏勘巴山蜀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铁道兵刚建立不久,正赶上兴建著名的宝(鸡)成(都)铁路。宝成路跨越巴山秦岭,工程艰巨,特别是四川和陕西交界一段,尽是崇山峻岭,上是悬崖绝壁,下是急流险滩,铁路很难通过。这一段的线路设计也就迟迟定不下来。王震将军决定亲自踏勘这段线路。勘探队的同志们考虑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勘探回来向他详细汇报。王震同志把手一挥:“一定要去,部队马上进去施工,我这个指挥员不亲自实勘现场,如何指挥施工?那样岂不成了瞎指挥吗?”王震司令员和铁道兵副司令员李寿轩、郭维城、技术副司令刘克和勘探设计人员,来到了巴山秦岭。勘探队的同志们提出好几个方案:或走徽县;或绕两当;或沿着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运粮栈道,从嘉陵江河谷硬插过去……几种意见相持不下,王震同志站了起来:“不要纸上谈兵啦,咱们一起进山看看,现场定线。”这一带,山势险峭,怪石嶙峋,根本没有路。“没有路,坐船嘛!”王震同志说,“向军区要几只橡皮舟,咱们来个畅游嘉陵江嘛!”在嘉陵江上游的两河口,细雨纷纷,水流湍急。王震同志和有关人员乘坐几只橡皮舟,借着春汛,在久不通航的嘉陵江上游,飞流而下。沿途经过琵琶岩、老虎嘴、观音岩、鬼谷峡……尽是人迹罕见的高山峡谷,暗礁险滩。橡皮舟时而顺流疾驶如飞,时而被抛上浪尖。忽然后面一只小舟触礁,船翻了人也落了水,经过紧张抢救才脱险。船上的人们都暗自担心司令员的安全,王震同志却依旧谈笑风生。橡皮舟飞速行驶,走着走着,突然河水不见了,船竟靠在山脚不动弹,一座巍巍高山横在面前,原来河水已钻进山洞成为暗流。“这有什么好愁的,河没有了,上山嘛!”王震同志招呼说,“咱们来个爬山比赛!”大家把橡皮舟的气放了,扛着它爬上了高山。山里人烟稀少,白天勘探一天,晚上或在破庙里栖身,或者把橡皮舟翻过来露宿。饿了,啃干粮;冷了,烧堆篝火。生活虽艰苦,但充满乐趣。王震同志精力充沛,一路不仅踏勘了沿线地貌,商讨线路走向,比较各种设计方案;有时还讲故事,回忆当年长征经过陕甘的徽县、两当一带的趣闻;有时攀登峭壁,寻找古代的“栈道”,探询这巧夺天工的栈道究竟始建于哪个朝代?王震同志指点着绝壁上的一排排栈道遗迹,风趣而又豪迈地说:“看吧,我们的祖先,能在悬崖上修出了栈道,是多么勤劳勇敢啊!今天,我们能把古人修栈道的地方修成铁路,这说明人民的新时代多么伟大啊……”一位副司令员望着雄伟的峰峦说:“这次踏勘,虽说艰苦,却真开了眼界,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享受。”“对,是个享受!”王震同志开怀大笑了,他说:“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天在巴山秦岭修铁路,明天要到武夷山,以后还要到天山、昆仑山……一直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说到这里,他望着大家:“你们说,一个人,一生能够从事这样雄伟、这样豪迈的事业,岂不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享受吗?”

把司令部搬到工地。一九五四年“八一”前夕,王震将军一行刚刚踏勘完宝成线北段,党中央电召他火速回京。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了王震同志,阐述了当时的形势。中央和军委命令铁道兵,立即开赴南方抢建黎(塘)湛(江)铁路和鹰(潭)厦(门)铁路,以开辟湛江这个南方新的港口,同时巩固东南海防。王震将军霍地站起来:“中央放心,保证三年完成,我敢立下军令状。”王震将军立即召开铁道兵党委会贯彻中央军委命令,调兵遣将,随后,他与副政委崔田民、副司令郭维城、刘克和参谋长徐斌乘军用专机飞往广西,抢在部队进入两广之前踏勘现场。八月十四日,王震等同志到达广西湘桂线上的黎塘,勘探设计人员也刚刚到达。王震同志和勘探设计人员一起,凭借军用地图,从黎塘出发,经过广西的贵县、玉林和广东的雷州半岛,直到湛江港,踏勘了沿线的各主要工点。这时,铁道兵的主要部队正分别从西北、东北等地源源不断朝两广进发。王震同志对副司令和参谋长说,部队很快就进入现场施工了,而我们铁道兵的领导机关设在北京,这样领导不易深入,处理问题也不会及时,与完成紧急抢建黎湛线的任务多不适应!再说,部队在山沟里艰苦施工,领导机关远远留在城市,对领导作风也没好处嘛。我建议:把铁道兵在京的司政后领导机关统统搬到前线——黎湛线工地贵县,就近指挥战斗,北京只设个后方留守处就够了。消息传到北京,铁道兵的司政后领导机关中有些同志有点想不通:部队在朝鲜浴血奋战了三年,回国后该松口气休整休整,开始过正规化的部队生活,怎么弄来弄去还是钻山沟。有的同志还振振有词地说:“兵种领导机关在北京的,也不光是咱们铁道兵一家,再说在北京与中央军委、各总部联系工作也方便啊!”王震同志听说后,笑了:“还有点想不通?慢慢就通了。过去部队打仗时,指挥作战的前线司令部和部队是从来不分离的。如今抢建黎湛线,和过去打仗一样,司令部设在工地好处多得很。工地是课堂,现场就是练兵场嘛,司令部一定要搬到工地现场。”中央军委批准了王震将军的建议,铁道兵的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从北京搬到广西贵县,连文工团也提前赶到工地。在黎塘设立茶水站、鼓动站、转运站,昼夜不停地接送源源开到的部队。司令部设在工地,设计、基建、施工统一领导,现场定线,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部队八月接到命令,当月开到现场,九月分全线开工。从黎塘到湛江的三百公里的线路上,红旗招展,车水马龙,分段施工,展开了劳动竞赛。领导机关的灯光时常彻夜不熄,有条不紊地组织、指挥这场大会战,紧张程度不亚于战争年代的前线指挥部。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高兴地说,实践证明,铁道兵把领导机关搬到工地的做法是正确的。铁道兵广大干部战士也都称赞道:“王震司令员这着高。”当黎湛线修成后,铁道兵领导机关又立即搬到福建省南平镇的黄金山上,指挥抢建鹰厦铁路的战斗。

“搞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铁道兵开始组建的时候,党委会里只有一个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技术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刘克,延安时期的老同志。王震将军说:“领导班子里知识分子太少了。我们是技术兵种,离不开技术干部,至少再增加一个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于是,他提名铁道兵副总工程师华允璋同志进党委。华允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解放后入党,原是上海铁路局工务处长,抗美援朝时是“中朝联合新建指挥局”的施工处长,无论是党龄还是军龄都短。比他资格老、战功大的老干部多得很,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华允璋进党委呀!一时间上下左右非议四起。

三、王震的人物贡献

王震同志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在上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洪流中,王震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在工人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失败后,王震毅然投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参加了湘赣苏区的创建工作,先后任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师党委书记,红八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长,中共湘赣省委委员,省军区代理司令员。在湘赣苏区斗争中,王震同志英勇善战,曾获三等红星奖章。王震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关于纠正肃反扩大化的指示和粉碎敌人“围剿”的战略战术原则,尽力保护同志,抵制“左”倾军事路线造成的影响。1934年7月起,王震同志先后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在任弼时同志领导下,为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与军团长肖克同志一起率部西征。同年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此后,王震同志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中央军委分会委员、代理军区司令员。1935年11月,为摆脱国民党重兵“围剿”,红

二、红六军团主动转移,继续长征,于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其后,红

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王震同志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一道坚决反对和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行径,坚决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1936年10月,共同北上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胜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区的大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震同志任八路军一二0师军政委员会委员、一二0师三五九旅副旅长,随一二0师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1937年10月起任三五九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他指挥部队对日寇英勇作战,配合忻口战役有力打击敌军,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其后,按照党中央部署挥师向晋察冀边区挺进,创建了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王震同志奉命回师陕北,同年10月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巩固陕甘宁根据地做出了特殊贡献。1941年初,他率部进驻南泥湾,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参加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军事、政治斗争。1942年,他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为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他率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毛泽东同志为王震同志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王震同志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三五九旅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1944年10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由三五九旅为主力组成以王震同志任司令员、王首道同志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执行南下作战、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部队长途跋涉,英勇转战,途经八个省份,跨越半个中国,行程两万余里,先后突破敌人一百多条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三百余次,于1946年秋胜利返回延安,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被誉为“第二次长征”。在率领南下支队执行任务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震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震同志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协助李先念同志成功指挥了中原突围。1946年11月,任中共吕梁区委书记、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绥军区野战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先后参加指挥了吕梁战役和汾孝战役。1947年春,他率部从晋绥回师陕北,任西北野战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了陕北三战三捷,继而展开陇东三边战役和榆林、沙家店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使西北战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转变。随后,率部参加和参与指挥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取得重大胜利。1949年,他相继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同志主动请缨进军新疆,获得批准。陕甘宁青诸省解放后,1949年9月,他率部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为最终实现解放大西北的任务、巩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同志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务。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领导剿匪、土改等工作,改造和团结起义部队,指挥军队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工业和各项事业,迅速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实现了新疆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巩固新疆边防,倾注了全部精力,也为新疆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创建的。1954年2月,王震同志转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亲赴一线,率领铁道兵部队抢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圆满落实了中央军委关于开辟华南出海通道、巩固东南海防的战略部署。1956年以后,王震同志长期担任农垦部部长。他领导农垦战线的广大职工群众、转业官兵,在祖国边陲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之成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为国家生产粮食和油、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并创造了农工商贸一条龙的成功经验,锤炼出传承至今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1955年,王震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在党的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党的九大、十大上,仍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72年,他参与国务院的业务领导。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在党的十一大、十二大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任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连任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震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第四篇:名人郭沫若偷桃子的故事

名人郭沫若偷桃子的故事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

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岁半上私塾,7岁能背《唐诗

三百首》和《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痛感自己没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

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们该怎么办?”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国强兵读好书。”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5 / 5 / 5 / 5 / 5

第五篇:世界名人戒烟故事

世界名人戒烟故事

“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警语,香烟的税率也一再上调,但是,我国的烟民仍然在增长,且有前赴后继之势。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吸烟,已成为全球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在吸烟者中,大约有一半人最终将死于吸烟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不吸烟者也会因为被动吸烟而使健康受到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戒烟日”,在此,笔者收集了一些名人戒烟的方法,愿烟民朋友向他们学习戒烟的毅力。

奥巴马戒烟。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曾经对外宣布了一件令她高兴的事情――丈夫奥巴马已经彻底戒烟。而促使奥巴马戒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米歇尔。一直以来,米歇尔对抽烟深恶痛绝。2007年她曾对媒体说,戒烟是她支持丈夫参加总统竞选的先决条件。

为了爱妻、女儿以及众多的美国青少年,奥巴马在展开总统竞选的同时,也展开了与香烟的斗争。2009年6月,他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禁烟法案――《家庭吸烟预防和烟草控制法》,授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在监管烟草业方面前所未有的权力。奥巴马曾在这一年对媒体表示,戒烟虽难,但他已“戒了95%”。白宫发言人说,奥巴马已经成功做到将近9个月没吸烟了。

卡斯特罗戒烟。古巴领袖卡斯特罗以嗜好雪茄闻名于世,古巴的雪茄也世界闻名。早在15岁时,卡斯特罗就迷上了吞云吐雾的这种感觉。据说,他每天平均要抽8至10支雪茄烟。闹革命时他曾经戒烟一次,后来又开始了吸烟。1985年,卡斯特罗开始第二次戒烟。起初,他只是在公众面前戒烟,回家后照抽不误。然而,一张他叼着雪茄会见国际友人的照片被报纸登出来,对他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这逼得卡斯特罗痛下决心彻底戒烟。他独处时一口烟都不抽。在前往西班牙一家大烟草公司参观时,公司负责人请卡斯特罗品尝一下该公司出口的雪茄。尽管这是加深两国经贸关系的绝好契机,然而,为了不失信于民,他礼貌地回绝了。

据说,在没有雪茄的一段日子里,卡斯特罗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就颇有遗憾地表示:“我有好多次梦到雪茄,有时还会梦到自己在抽雪茄呢。”卡斯特罗戒烟的经历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他作为国家领导人能身体力行,以顽强毅力带头戒烟,还由于他在国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古巴的国民健康水平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第一,世界卫生组织曾授予他两项大奖。

卢拉戒烟。巴西前总统卢拉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没有使用戒烟贴、口香糖或者其他药物,仅凭自己的毅力成功戒烟。卢拉一直有吸烟习惯,喜欢小雪茄,这是一种没有过滤嘴的小型雪茄烟。不过他在2003年就任总统后,就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吸过烟。

邓小平戒烟。邓小平在1989年彻底地告别了香烟,走出了几十年的烟民世界,令国人惊叹。邓小平吸烟在海内外也是很有名的,他不仅吸烟历史长,关于吸烟的传闻轶事也颇多。

1988年4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选举,当邓小平投完票回到席位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时,一张纸条从台下传到他手里,上面写着“请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邓小平同志一看就笑了,并连连点头,赶快把烟熄掉。

马克思戒烟。可能是由于马克思长年伏案研究、写作,吸烟成为他的嗜好之一。他吸烟又快又多,甚至有一半放在嘴里嚼。他在流亡巴黎和伦敦时,生活贫困靠典当度日,但雪茄仍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凡是看到马克思的人总是见他嘴里叼着烟斗或雪茄烟。

为了早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夜以继日地工作,吸烟量自然增加。他曾对他的学生、女婿、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保尔?法拉格感叹道:“《资本论》的稿酬甚至还不够偿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他在晚年由于经济极端困难,就改吸便宜的烟,并向周围的朋友幽默地宣传说,吸得越多,节约越多。

由于长期极度劳累,加上大量吸劣质烟草,马克思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他的咳嗽声使人觉得这样一位肩膀宽阔、体质强壮的人似乎就要碎裂一样……”在他五十多岁时,医生就禁止他抽烟。对于酷嗜烟草的马克思来说,戒烟,毫无疑问意味着难忍的牺牲。但是大量的工作在等待着他去做,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无力完成的。马克思毅然戒除了上瘾数十年的吸烟习惯。当他的朋友列斯纳看望他时,他孩子气地既高兴又自豪地说:他已经多少天没有吸烟了。而且只要医生不许可,他就决不再抽。最终连马克思自己也不大相信:他竟能做到完全不吸烟!

列宁戒烟。列宁是从17岁时学会吸烟的。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身体就不太好,母亲玛丽娜?亚历山大洛夫娃十分担心他的健康,就劝他戒烟。母亲列举了吸烟对身体有害的种种理由,然后向他指出,在他自己没有挣钱之前,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是几个戈比的支出,也是不应当花费的。母亲还说:“你父亲去世后,全家就靠养老金生活,你若不抽烟的话,家庭经济多少要好些。”思想早熟而又敬重母亲的列宁听从了母亲的劝告,毅然戒了烟,并且终生不吸。

戴高乐戒烟。法国前总统戴高乐青少年时代就嗜好抽烟,烟不离手。后来为了法国的利益,他下决心戒了烟,直到去世前都没有再与香烟为伍。有人向他打听戒烟秘诀,戴高乐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妥协。

里根戒烟。美国前总统里根用烟斗吸烟。他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危害甚大,1985年下决心戒掉了世人皆知的烟瘾,还签署法案,规定香烟盒广告须附载更多的有关吸烟危险的警告,并号召全体美国人为在二○○○年以前建立一个“无人吸烟”的社会而努力。

李光耀戒烟。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原来抽烟一支接一支,后来为创建无烟国运动顺利开展,他以身作则,自动戒了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一举战胜了多年的癖好,戒烟也使得他的政治声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还使他活到91岁的高龄。

下载【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名人故事100字

    在古今中外的世界之林中,发生过许多故事,其中有的饿发生在有名的人的身上。你知道这样的故事吗?世界名人故事100字篇一:牛顿的故事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

    世界有哪些名人故事

    儿童读了正面的名人故事,加上家长积极的引导,很容易让良好的价值观在儿童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世界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世界名人故事篇一:爱......

    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

    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

    有关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学习名人

    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也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一种是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的时候思想上就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就有依赖性,如果突然消失的话......

    读世界名人故事有感

    读《世界名人故事》有感 前几天我买了并阅读了一本名叫《世界名人故事》,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从世界范围内精选了对人类历史最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们......

    世界一百名人故事读后感

    世界一百名人故事读后感 世界一百名人故事读后感这个故事主要讲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唱摇篮曲给他听,只要妈妈停下不唱,他就会大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