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

时间:2019-05-13 05:0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

第一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 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 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动衬静(1分),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答: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⑴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1.在描写手法上,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美景:春水、天、云、树、禽、消雪、缺月、桃红梨白,色彩艳丽。在描写角度上,诗人由低而高至远,手法多样。⑵“人别层楼,我宿孤舟”这两句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描写了送别人凭高而望尽天涯,“我”远走他乡而夜宿孤舟的情境。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⑶本曲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采用了反衬及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位出游的主人公从舟中远观到了一派壮美幽丽之景。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感觉自己已是孤单一人行走在江中,浓浓思念之情溢于言外。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 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答: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1)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每答出一种手法得1分)“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1分)寄寓了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1分)

第二篇:诗词鉴赏炼字专练

诗词鉴赏——炼字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君①词 [南朝·陈]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 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③塞:边塞。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答: 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2)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五、六句中“拥”和“暗”两字的内涵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小孤山① [宋]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①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何等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分)

9、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两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时孤苦悲伤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明确诗眼,2分)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描述景象烘托的意境,2分)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表达的感情,3分)

答: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答: “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答:“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2分)。答:“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第三篇:【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董腾老师独家干货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鉴赏之手法题的最后一类-----诗词的描写方法。

白 描

一、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是不是很直白的描述,将画面不加任何修饰的描绘出来,这就是白描啦!)

【例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细 描

二、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

【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通俗的说就是直接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下来,就是正面描写)

【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通过他人感受和反馈来表现描写对象。

【例】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用船帆沉重来侧面描写天气的阴霭,用鸟儿飞的迟缓突出天色的错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别人看到罗敷女的反应,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蝉声的聒噪,来突出山林的安静。通过鸟儿的鸣叫,突出山的清幽)

【例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问的是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那么首先我们就应该想到这两首诗歌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先把大概的答题轮廓定下来,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例2】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解】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做这个题的时候还是要先看题目问的是什么~看到关键字“描写角度”,心里面就有底了,那答题轮廓就是我们的正侧描写啦,是不是看完了感觉so easy呢?接下来我们看看标答是怎么解释的呢~)

【答案】

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例】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有时候描写一个人的状态的时候往往用简单的文字不足以刻画当时的状态,那么久通过他们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来突出这时的状态会更加细致让人记忆深刻。)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从几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

(此诗歌也要从题目来分析~问的是手法+角度,分析一下此篇文章是写景物的,所以呢,我们就要立刻想到这首诗歌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呢?是用了视,听,味,嗅,触的哪一个角度呢,进行判断分析。让我们来看看标答吧!)

【答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手法)从衾枕冷的感觉、窗户明的视觉、折竹声的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角度)。小贴士

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往往综合运用。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 视觉上分为视角的变化,和颜色的对照。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视角变化)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视角变化)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对照)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颜色对照)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一般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哪里有动,哪里有静,具体分析一下,指出二者动静结合。)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更多例子: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万壑有声含晚籁,疏风无语立斜阳。

小贴士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从考察角度看,动静手法常见如下几种: ①

动为静,以静写动

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静为动,以动写静

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真实之景

虚写:(下面判断是不是虚写的三个小技巧要记牢哦~)---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实对比的作用:

(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 虚实结合手法分析思路:

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3.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描写景物的方法——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一般用于多个静物陈列,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移步换景

【例】

秋日题窦员外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解】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问】简问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古诗词行文结构】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中间: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等。结尾: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呼应。

(这个不光是在古诗歌里面有用哦,现代文中也同样适用呢~)【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问】 开头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①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开头两句写了什么)②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描绘画面)③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作用)

第四篇:古诗词鉴赏专练

唐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

(2)从整首诗的内容看,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答: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前两句突出了所写之物的什么特点?

答:

(2)该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两句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该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炀帝行宫

刘 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 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 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 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 古渡月明闻棹歌。

(1)后人评论,该诗首联最为警策,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

(2)请分析颔联“尽”与“多”两字在表意上的妙处。

答:

宋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1)有人评论该诗的颔联所写的草,比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有意境,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答:

(2)颈联从金谷园的草写到石头城的草,用意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事理?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1)古人作诗讲求“起手贵突兀”,说明该诗是怎样体现的?

答:

(2)简要分析该诗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该诗短小精美,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说明。

答:

(2)秦观厌弃官场的竞奔,该诗的创作意图隐藏在诗句背后,你认为诗的意图是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春田园杂兴

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1)“蝴蝶双双入菜花”一句在景物描绘方面有什么特征?

答:

(2)该诗后两句别具匠心,试从句间关系简要说明。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①深结屋,龙阁老翁②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①开士:指和尚。②龙阁老翁:指的是诗人的舅父李公择,李公择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1)“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用得绝妙,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

(2)全诗围绕一个字展开,你认为是哪个字?请简要说明。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①。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②。

【注释】①白璧招:用“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的事,说明项判官为官廉洁,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②鸡翘:是做官的人乘坐的鸾旗车的别称。

(1)分析该诗的首联,请说明诗人送别的季节、地点和时间。

答:

(2)诗的颔联命意造景,别开生面,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

(3)该诗后四句抒情,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

答:

宋词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1)“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结合该词的表达方式,说明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释】作者做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片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答:

(2)词的下片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灯花

张 林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①珠垂。半颗安榴②,一枝秾杏,五色蔷薇。

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注释】①金粟:桂花的别名。②安榴,即石榴。

(1)这首咏物词的上片,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灯花”的?

答:

(2)词的下片写的俏皮、传神,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喜迁莺

许■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

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释】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两句的内容是什么?

答:

(2)简要说明,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答:

(3)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绮罗香•红叶

王沂孙

玉杵余丹①,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②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释】①玉杵余丹: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丹即方士炼丹的朱砂。②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

(1)“玉杵余丹,金刀剩彩”两句是怎样描写枫叶的?

答:

(2)从修辞的角度,对“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简要分析。

答:

(3)这首词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唐诗鉴赏练习

1.(1)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而“送客”、“留人”,以我观物,使物带情,形象鲜明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

(2)诗人借孤舟远行的所见所感,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2.(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

(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隐忧。

3.(1)“葳蕤”是茂盛、纷披的意思,用“葳蕤”形容兰,写出了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的特性。“皎洁”是光亮、洁净的意思,用“皎洁”形容桂,精练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2)主旨句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借赞美兰桂的自然本真,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求富贵、不借外势外力显达的情怀。

4.(1)颔联眼目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地描写景物。“曳”字用得新颖,“投”、“过”、“孤”三字用得贴切。诗人寄情于景,以鹤、蝉自况,写出了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的凄苦、悲哀与无奈。

(2)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写宴饮泛觞的场景,一个“迟”字既写景又出情,写出诗人看着酒杯呆呆出神、寡言少欢的神态。

5.(1)诗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还赶不上隋炀帝亡国之速。“竟如何”尽情嘲弄了这个昏君的亡国之速。该联寓严肃于调侃,最为警策。

(2)颔联是对炀帝罪行的控诉,一个“尽”字,写出其搜罗南国美女的滔天罪恶;“多”字既写出了行宫荒草萋萋的衰败景象,又写无数冤魂随东风而化为芳草幽泣控诉,“多”字令人毛骨悚然。

宋诗鉴赏练习

1.(1)“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形象更鲜明;“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更有韵味,拟人化的手法富有情感与动感。

(2)写金谷园、石头城的荒草繁盛,以今日之败相暗衬往日的盛况,对比反差极为强烈,写出了豪富的衰败,繁华的不在,同时隐含草枯可以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该诗以草为景,由草联想,借人世沧桑的感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淡泊。

2.(1)起句“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壮阔的画面,以如此浑厚雄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大开。

(2)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翻腾犹如积雪崩落。该联以暗喻、对偶的手法,描画月光与江水,生动形象。

3.(1)前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后两句写纳凉看到的美景。全诗采用对偶句式,把纳凉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使纳凉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活现在读者面前。

(2)单从字面看,该诗似乎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仕途受挫、厌弃官场的秦观,借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远离官场、追求理想中安谧宁静生活的愿望,这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得很清楚。

4.(1)以农家特有的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优美景象,突出了农家晚春的特色,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后两句互为因果关系。“鸡飞”、“犬吠”让人知道有“行商”来“买茶”了,又因为生疏的“行商”前来,才使得“鸡飞”、“犬吠”。这两句因果关联,匠心独具。

5.(1)蒙蒙细雨从天空飘散而来,给天地万物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把山峦也隐藏在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一个“藏”字,写出了小雨如雾一般迷蒙,把雨和山都写活了。

(2)首句中的“深”字。前四句写山寺幽静绝妙的景色,后四句以“画图绝妙”、“枯藤煮茶”写山寺清妙脱俗的生活。全诗是围绕“深”字所带来的清幽静雅铺展开来的。

6.(1)“断芦”、“落枫”点明是深秋季节,“洲渚”、“渡口”点明是江畔渡口,“午潮”显示送别时间是过午以后。

(2)用“泥滑滑”摹写山鸟的叫声,用“马萧萧”摹写马儿的嘶鸣。写山鸟用一“自”字,写马鸣著以“行人相对”,叠词对仗,意境深邃,较好地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3)最后一联是诗人的临别赠言。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努力加餐饭,保重身体,将来一定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宋词鉴赏练习

1.(1)意思是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辛弃疾词中有“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句,戏说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都是因“愁”而生。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沙鸥,暗写出自己的愁苦之深。

(2)这首词实写暮春的景象,虚写词人内心无法排解的愁苦,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借重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内心沉重的亡国之痛。

2.(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

(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

3.(1)比喻。上片先把白色的灯心草比作“白玉枝”,然后连用“金粟”、“安榴”、“秾杏”、“蔷薇”四个比喻,描绘出灯花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

(2)灯蛾扑火,与蝴蝶采花,两者本来并不相干,作者写灯蛾竟然学起蝴蝶戏花,不断地在灯花周围蹁跹飞舞。运笔俏皮,貌似揶揄灯蛾,却灵巧传神地赞美了灯花的美丽。

4.(1)一重帘子就已将人阻隔在深院内室,使得帘外之近竟变成了“天涯”之遥,更何况天上还有重重乌云来遮隔呢?

(2)上片用了鲜明对比的方式。开篇两句以细雨斜风、鸠鸣燕飞,写出初春恬静美好、自由快乐的景象,与“谢娘家”的幽静寂寥以及人物的郁闷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3)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片写女主人公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

5.(1)枫叶像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似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两个比喻把枫叶写得美艳而孤单。

(2)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

(3)这首咏红叶的词,抒发词人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赋予红叶幽美、孤寂、凄清的情调,寄寓着词人怜爱、哀婉的情绪。

第五篇: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5、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6、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7、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8、抑扬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毂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扬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 的晚秋氛围,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优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下载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5篇材料]

    Ⅰ.描写方式: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

    诗词鉴赏之一(画面描写)

    诗词鉴赏之一 《诗词中的画面描写》教学设计 黎美焕 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1.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

    诗词写作手法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

    诗歌鉴赏-手法

    题……………………………………………装…………………订…………………线……………………内……………………不…………………准…………………答……………………扬中树......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练答案[合集]

    内部资料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练 1-8 投放时间: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练 1 12.(8分)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可......

    新大纲诗词鉴赏题小练

    新大纲诗词鉴赏题小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

    (教师)古诗鉴赏 描写手法导学案★

    古诗描写手法鉴赏导学案 答题步骤: 1.找准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白描与工笔、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结合相关诗句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