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无达诂”,四川高考作文阅卷应灵活
“诗无达诂四川作文阅卷应灵活
——解读
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特级教师 李迪明
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是:阅读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
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
有沙漠干渴的大陆架
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
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
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很明显,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其明显的特点是,紧跟着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根本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所以在作文评分标准表里,审题标准中的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
总之,新材料作文虽然不如话题作文开放,但比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更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挥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
《手握一滴水》的作者聂沛,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手握一滴水》是他2006年的作品,首发于《芙蓉》,被选入多种年度诗选,收入聂沛的第三部诗集《天空的补丁》。聂沛说,《手握一滴水》是他五六年前写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写诗的心境和缘由”。他写这首诗时,本意是写轻与重的关系,一滴水可能很小,但失去了也可能丢掉很重要的东西。但他表示,这种小诗大体都是“一时灵光闪现”,而以诗入题非常开放,因为诗歌往往有很多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这道作文题,如果你是写作高手,你完全可以遵循稳妥性原则,从核心角度立意,牢牢抓住缰绳奔向目的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这样,你不仅要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诗歌《手握一滴水》,搜索相关提示,准确把握作文要求;而且要揣摩命题意图,提炼材料关键词句。
诗歌前一段关于阳光、过去和未来式、沙漠、生命的阐释,实际上是说看起来很小的一滴水滴里,其实蕴藏着无穷价值。后一段再一次强调,平凡细微中蕴藏着价值。借一滴水,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中看似平常却有价值的事物;呼吁人们坚守哪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蕴藏着无穷价值的所在。如信念、道德、真善美等。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发现,该题命题人的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正确对待“大与小”“轻与重”以及“美好事物”与“重要细节”,养成一丝不苟地对待各种细节与微小事物的良好习惯。材料的关键词往往是“题眼”,本诗的“题眼”当是“手握”,它蕴含着诗的主旨,如果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作文就应该讨论“方式、方法”问题;本诗的关键句是“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因此写“谨慎”“珍惜”“一滴水看世界”等立意,应是从诗的中心角度立意的;肯定符合命题意图,根本不用担心跑题。只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易出彩,非写作高手不能为之。
实际上,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立意点广,考生可发挥的空间也大。命题人要求考生写的是阅读《手握一滴水》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而“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又给了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既然这样,那么写作内容只要没有“脱离诗的含意”,都该是切题的。比如,从“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生命充满阳光”,那么你写“手握阳光”应该是切题的;从“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轻与重”的不确定性,从而写“轻重之变”应该是切题的;从“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小与大”的关系,从而写“从一滴水中看世界”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要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从而写“珍惜”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应该把握生命中每一滴像水一样的机会,从而写“把握机遇”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应该谨慎从事,从而写“细节决定成败”应该是切题的。
“诗无达诂”,说的是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存在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读者又存在审美差异性,没有通达而确切的解释。用诗歌来做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就存在解读的多样性。《手握一滴水》诗有多种解读,四川作文阅卷应灵活,千万不要太拘泥,以免埋没人才。
第二篇:四川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四川高考作文高考阅卷手记
一、作文方面
今年高考作文比较中性,只提出一种事实,描述一种状况,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给考生留下了自主思考的空间。考生可以写对“平衡生活”的理解,也可以表达对“不平衡生活”的思考。不管写哪个方面,都始终要与生活挂钩,作文中要有生活的存在,生命的状态,生命的走向。
1、内容20分,主要看扣题与否,中心是否明确,有无真情实感。
① 虽然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在阅卷中,依然发现不少偏题作文,所写内容与“平衡生活”纯粹无关。(启发:作文审题指导至关重要)
②贴标签的作文很多。比如举几个人物事例,然后总结一句,“他们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而人物事例本身与“平衡”毫无关系。或者记叙一种生活,完了贴一句,“我们要学会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启发:作文教学要练内功,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多引导学生关注、感悟生活,而不仅是框架式、公式化写作)
③有学生套作、抄袭。一经发现,严重的做0分处理。有的照抄前面阅读材料,很容易被发现。(启发:平时教育学生诚实为文)
2、表达20分,主要看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考生能否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认识、看法、情感。
从阅卷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难以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启发: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培养,语言跟着思维走。要重视把语言与思维结合进行训练)
3、特征20分,特别提到有文采并非字面语言的华丽,精彩的语言必须与要表达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能华而不实。有创意,不是求奇、求怪、求诡异。
4、特别关注语言水平、思想水平、思维水平。在这三方面突出的文章有望获得较高分数。
5、凡有政治观点文章视为特异卷,要提交评卷委员会会审。
6、硬伤不能有。无标题扣2分,不足800字每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全篇外语写作0分。
二、试题分析:
落实课改精神、引领学生成长(张伟)
(1)总体情况:熟悉中展新颜、平和中见深意
①命题思路、格局、量与以前大致相当。从生活中、教材中选材,体现地域特色。
②能力考查有变化。一是文言文变选择为简答,文言断句降低难度(取材来自教材),诗歌第二题指定技巧,要学生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沉下来,读点东西。二是现代文加入探究题。三是语言运用以访谈形式考查口语交际(取自必修模块五的访谈),在语用考查口语交际、名著导读和选修。
③古代诗文材料类型有拓展。文言断句选用言论性,文言文阅读不一定只是记叙性素材,语用选自名著、必修、选修素材。
④题型设置有创新。词语题变为选填词语。翻译分数下降。语用题更开放。
“平和”,避偏,避难,题干变得更简单,不绕弯子,材料中没有朦胧的东西,容易入手。
“深意”:①知识考查强调基础。前四题不设障碍,基础就是基础,不难不怪。诗歌手法考对比,不偏,不怪。②能力考查突出核心。阅读能力核心就是“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整合、创新”。小阅读转型,由局部信息的比对转向考查分析概括。传记阅读要着重感受传主精神,如文言小问题和最后一道关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的语用题。写作能力核心是“思维”,想不出来就写不出来,主要是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高中作文首先训练思维,今年高考作文,就是要降低审题难度,加大思维空间,用思维来撬动写作。③过程考核关照教学。把高考题与平常教学联系起来,如古诗13题,平常上课老师就这样问,高考也这样问。现代文16、17、18,设问有阶梯,从段落到全文标题,由文本走向文本之外,跟我们平时教学流程一致。19题,就来自必修课访谈教学,教材讲访谈四步,确定话题、确定对象、访谈目的、访谈问题,高考考的第四步,拟写访谈问题,而且要步步深入。20题同样关照教学。人物传记,有的跑马观花,有的把它变成练习,有违教改初衷。从考题抽样看,学生写曹雪芹、贝多芬多,写大卫的少,写贝多芬也只知双耳失聪。可见传记教学不落实,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读书,读人物,读传主精神。作文“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这就是教室里的场景。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就有什么样的高考。④方法考查强调“学生”二字。强调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如果学生读的少,做的多,18题,作文很难做好。
(2)命题导向:用活课改精神、回归学科根本
1、命题思想:强化生命关怀、引领学生成长。
从高一开始就大量做题是不恰当的,现在的高中学生不是没题做,而是做的太多。本次高考试题一是关注学生为学,如3、19;二是关注学生为人,如文言小问题,诗歌;三是关注学生生命,如20、作文;四是直面现实人生,如《负重的河流》,20小题“苦难”,四川这几年苦难不断,值得关注;五是提升文化品格,特别强调“文化”一词,如11题儒士为人,断句题选《论语》,读经典,18题思考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品格。
2、命题思路:回归学科根本、引领教学改革
①回归读书,在阅读经典中培养语文素养。一定要少做题,多读书。一读教材(直接来自教材的材料本次考试占89分),字音、字形、词语全从教材中来文言实词、虚词都在教材中出现,19、20全来自教材或选修。②强化思考,在学会思考中丰厚语言内涵。
有口无心的读书不行,要思考内涵。局部深读能力要加强,如对比手法的妙处,学生思维走不深,作文破折号后面的内容需要深读。
③引导交流,在多元阅读中丰富内心。
3、考查重点:突显三大能力、引领高校选材
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答题情况:知识积累不够、缺乏底蕴
1、名句默写平均3.03分。基础知识夯的不够,是题做多了。
2、语文知识掌握不好。把对比和对偶混为一谈。
3、能力不足,尤其探究审美意识不够。
4、方法运用不当,尤其思维方法缺乏训练。阅读题不能在原文中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审题不当,平时教学重视作文审题,不重视其他题审题,如20题任选一人,结果三人都写。作文乱贴标签现象严重。
6、答题方法不当。学生喜欢用术语答题,但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不好。教学应该让术语有内容。实际上高考命题在有意回避术语。
7、生活体验不足,视野狭窄。
(4)教学建议:
1、研究试题背后的思想。
2、回归根本,①引导读书,用够、用好、用活教材,适度保持课外阅读,减少机械训练。
②引导思考,让学生去思考,包括文言教学。
③引导表达,充分让学生说出来。这里的表达应该是读书中的表达。学生有技巧无能力的问题比较严重。抽样:
一卷文科平均:16.01 理科平均:17.35二卷(未分文理)10(8分):平均3.411(5分):平均1.55 12(4分):平均3.04
13(8分):平均2.53 14(6分):平均3.0315、16(10分):平均5.14 17(6分):平均3.46
18(6分):平均3.24 19(4分):平均2.18
20(6分):平均4.07 21(60分):平均42.52
文科平均90.47 理科平均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