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清明》的教学反思
古诗《清明》的教学反思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它本来是安排在二年级补充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在教材中它是中高年级才学的一首古诗。而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会教中,把这首古诗安排在二年级,加上自己本身也比较忙,说实话心里没底。
古诗名为清明,这就让我想到了二年级下册识字1中,就有这样一组词语:清明、扫墓、踏青。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
细读古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自己在读古诗时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相机画出相应的图画,并且让学生说说古诗意思。做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试着通过图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是不是能达到理解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相关解释理解古诗,这主要是考虑到这是一篇课外补充读本上的古诗,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在这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想如果在课上,再出示一首古诗让学生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可能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一些。
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第二篇: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周宝珍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周宝珍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周宝珍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经典诵读,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再如: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今后我要多学习。
第三篇:《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反思1
中班社会清明节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活动《清明节》时,我就关注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片,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图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快来看看幼儿园清明节反思吧。
中班的孩子在进行看图讲述时,习惯看图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体,特别是图片所要表达的整体深层意义。
在进行活动《清明节》时,我就关注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片,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图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注意观察这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发生什么事情呢?和老爷爷说什么呢?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是做注意的动作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能马上明白,原来骑在牛背上的孩子给那位老爷爷指路呢。然后引导孩子和我一起朗读《清明》。并再次观看扫墓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图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图上的人们在跪拜,但是孩子们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去跪拜?结合图片我给他们讲解举例人们是在特殊的纪念日子用鲜花表示自己对故人的怀念,我们国家把这样的日子叫做清明节。并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引导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
引导孩子继续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图片,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哪些运动和饮食习俗?孩子们踊跃回答,有荡秋千,爬上,去动物园,放风筝等等吃鸡蛋呀。。与小朋友们继续对话,家人怎么怀念故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起欣赏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活动孩子参与的很活跃,我也快乐的参与孩子们的描述。看图讲述就是要孩子学会关注整体,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图片去发现图画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孩子谈话上
应该注意让孩子们听懂,能够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让孩子想参与主动交谈会正确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引导孩子完成相应的活动目标。
在绘本活动中,要注意图片在相应时间针对活动的重点,细致的准备展示及讲解....。在活动重点的把握上,我还需要多思考,认真思考后的重点进行每个环节上的把握,努力达成绘本活动的最终目标。
《清明》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教学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
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
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四、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改编的三言诗、五言诗等中再次感受诗的不同魅力与意境;让孩子自编几言诗,读各种诗,体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给孩子给中平台。让孩子多说、让孩子到舞台表演、让孩子拉长语句吟诵等,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时评价:这首诗是你改编的!他俩用表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棒,学习多么快乐!
《清明》教学反思3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再如: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今后我要多学习。
《清明》教学反思4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清明》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晋文公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血书,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结合插图、对话框‘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感悟,认识到这份血书表明了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之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写书中有几个重点词语知道学
生揣摩理解。比如:“奉“、“尽”、“丹心“、”但愿“、“主公”学生从介子推的割肉奉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崇高品质。
整节课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清明》教学反思6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所以我们通过“话说清明节”这一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习俗、来历,来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缅怀革命怀念先烈,并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我把这个社会活动的目标预设为:
1、让幼儿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初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2、引导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激发幼儿对民间节日的兴趣。
活动通过谈话、讨论、观看课件等手段,使幼儿了解传统风俗,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首先用古诗《清明》导入活动内容,然后通过提问与幼儿交流清明节的习俗。例如做青团、吃青团、踏青、放风筝等,而后老师又补充了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幼儿通过故事初步了解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晋文公执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十分怀念介子推,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接着我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告诉幼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孩子们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幼儿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当我们观看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视频时,孩子们都起立,向英雄们默哀,表示怀念。
活动的效果较好,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活动后我给大家一个任务,清明假期后交流自己在清明节的见闻和感受,作为这个活动的延伸。
《清明》教学反思7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 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断魂——游人惆怅(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 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清明》教学反思8
马上到清明节了,今天借每周一诗的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了《清明》这首诗,结合教研员的建议有以下反思:
亮点:
1、“每周一诗”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每个年级每一周都会进行一次,主题非常好,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本周主题为“清明节”,结合实际;
2、老师课堂上全程使用露脸模式,在朗读等环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
1、继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有一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使课堂互动更加丰富;
2、继续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课堂上提问面比较小,只有一次连麦行为,老师要求自读古诗发送语音至群,也没有进行分享;建议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互动行为;
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尽量扩大参与面,放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清明》教学反思9
《清明》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经典》中的一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这是我进行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现在总结如下。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最大的亮点是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对于学诗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这节课上,师生又一起总结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其文,明诗意,悟诗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诗的方法自学《清明》这首诗。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为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桥梁。
其次,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体现了中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小学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吟读、想象、感悟”为主。在“吟读”之前正确划分节奏,停顿正确,同时,引导把字音读准。在阅读诗歌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图文对照、与生活链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丰富的形象,读出了诗词的画面感。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这样,在“吟读”时,真正达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学生掌握了学诗的方法后,我又把课外阅读落实下去,我将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古诗词背诵经典》。这样,我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也将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让诗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就诗教诗,我们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极力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清明》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清明》教学反思11
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血书,你是怎样理解的?重点理解“清明”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从介子推的割肉丰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高风亮节。
整节课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总觉得还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好像都是在云里,雾里似的。
第四篇:《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反思1
《清明》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经典》中的一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这是我进行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现在总结如下。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最大的亮点是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对于学诗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这节课上,师生又一起总结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其文,明诗意,悟诗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诗的方法自学《清明》这首诗。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为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桥梁。
其次,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体现了中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小学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吟读、想象、感悟”为主。在“吟读”之前正确划分节奏,停顿正确,同时,引导把字音读准。在阅读诗歌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图文对照、与生活链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丰富的形象,读出了诗词的画面感。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这样,在“吟读”时,真正达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学生掌握了学诗的方法后,我又把课外阅读落实下去,我将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古诗词背诵经典》。这样,我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也将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让诗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就诗教诗,我们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极力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清明》教学反思2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再如: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今后我要多学习。
《清明》教学反思3
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血书,你是怎样理解的?重点理解“清明”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从介子推的割肉丰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高风亮节。
整节课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总觉得还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好像都是在云里,雾里似的。
《清明》教学反思4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 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断魂——游人惆怅(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 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清明》教学反思5
中班社会清明节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活动《清明节》时,我就关注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片,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图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快来看看幼儿园清明节反思吧。
中班的孩子在进行看图讲述时,习惯看图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体,特别是图片所要表达的整体深层意义。
在进行活动《清明节》时,我就关注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片,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图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注意观察这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发生什么事情呢?和老爷爷说什么呢?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是做注意的动作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能马上明白,原来骑在牛背上的孩子给那位老爷爷指路呢。然后引导孩子和我一起朗读《清明》。并再次观看扫墓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图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图上的人们在跪拜,但是孩子们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去跪拜?结合图片我给他们讲解举例人们是在特殊的纪念日子用鲜花表示自己对故人的怀念,我们国家把这样的日子叫做清明节。并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引导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
引导孩子继续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图片,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哪些运动和饮食习俗?孩子们踊跃回答,有荡秋千,爬上,去动物园,放风筝等等吃鸡蛋呀。与小朋友们继续对话,家人怎么怀念故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起欣赏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活动孩子参与的很活跃,我也快乐的参与孩子们的描述。看图讲述就是要孩子学会关注整体,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图片去发现图画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孩子谈话上
应该注意让孩子们听懂,能够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让孩子想参与主动交谈会正确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引导孩子完成相应的活动目标。
在绘本活动中,要注意图片在相应时间针对活动的重点,细致的准备展示及讲解。在活动重点的把握上,我还需要多思考,认真思考后的重点进行每个环节上的把握,努力达成绘本活动的最终目标。
《清明》教学反思6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清明》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清明》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教学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
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
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四、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改编的三言诗、五言诗等中再次感受诗的不同魅力与意境;让孩子自编几言诗,读各种诗,体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给孩子给中平台。让孩子多说、让孩子到舞台表演、让孩子拉长语句吟诵等,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时评价:这首诗是你改编的!他俩用表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棒,学习多么快乐!
《清明》教学反思9
马上到清明节了,今天借每周一诗的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了《清明》这首诗,结合教研员的建议有以下反思:
亮点:
1、“每周一诗”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每个年级每一周都会进行一次,主题非常好,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本周主题为“清明节”,结合实际;
2、老师课堂上全程使用露脸模式,在朗读等环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
1、继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有一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使课堂互动更加丰富;
2、继续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课堂上提问面比较小,只有一次连麦行为,老师要求自读古诗发送语音至群,也没有进行分享;建议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互动行为;
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尽量扩大参与面,放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清明》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晋文公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血书,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结合插图、对话框‘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感悟,认识到这份血书表明了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之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写书中有几个重点词语知道学
生揣摩理解。比如:“奉“、“尽”、“丹心“、”但愿“、“主公”学生从介子推的割肉奉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崇高品质。
整节课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第五篇:清明古诗摘抄
清明古诗摘抄
清明古诗摘抄1
一、《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二、《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三、《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四、《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五、《洛阳清明日雨霁》(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六、《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七、《清明》(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八、《江南清明》(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九、《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十、《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十一、《清明日》(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十二、《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十三、《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古诗摘抄2
11、《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3、《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4、《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15、《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16、《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7、《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8、《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19、《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20、《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古诗摘抄3
一、《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三、《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五、《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六、《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七、《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八、《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九、《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十、《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古诗摘抄4
00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02.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00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00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005.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006.清明(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007.清明(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008.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009.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010.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唐)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
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01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012.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013.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014.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015.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016.清明日龙门游泛(唐)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017.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018.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019.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020.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021.《渔歌子》柳如眉(唐)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022.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唐)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023.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024.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025.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026《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
含嚬不语恨春残。
027.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028.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029.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030.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031.江南清明(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032.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033.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034.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唐)张说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035.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
王秀才游开化寺(唐)崔元翰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
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
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
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
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赠答继篇章,欢娱重朋旧。
垂帘独衰疾,击缶酬金奏。
036.《喜迁莺》清明节(唐)薛昭蕴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037.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038.寒食夜(唐)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039.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唐)韩偓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040.《满宫花》花正芳(唐)张泌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
钢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041.《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近
(五代)冯延巳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042.《鹊踏枝》清明(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043.《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五代)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044.清明(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045.《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宋)欧阳修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046.《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宋)欧阳修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047.寒食(宋)张镃
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048.《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宋)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049.《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宋)柳永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050.《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宋)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清明古诗摘抄5
一、《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二、《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三、《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四、《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五《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六、《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七、《清明》(现代)姚慎峰
入春时节暖花开,清明将至细雨来。
满山风景叶滴水,不知归去几徘徊。
八、《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九、《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十、《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