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本站推荐)
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
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 杨振生毋庸置疑,马长泰先生是近年来,在全国联坛奔腾出来的一匹“骏马”,是“大家”,是“高手”,是“名家”,是山西联界的骄傲,更是我们运城“河东流派” 的荣光。
(一)马联风格以“巧”见长其实,自古到今从文学发展史来看,不管文学体裁林林总总的门类再多,我想用极其浅显明白的三个字来概括“诗联”就是“巧说话”。写文章就是“说话”,就是用书面语言“说话”,为什么把文学体裁叫做“巧说话”呢?因为它给文章增加了很多有滋有味的“修饰”、“格律”、“韵味”,“色彩”,使文章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正所谓:“文如饭,诗如酒”是也。古人的文章分类很简单,只是“散文”和“韵文”两种,诗词楹联当然属于“韵文”之列,属于“巧说话”之最。正因为其“巧”,易记、易传、易诵,故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惟有诗词楹联等传播得最快、最广、最深、最久。纵观马长泰先生的楹联创作整体风格:“工、真、切、顺、雄、妙、深、新”八字箴言中,马联的最显著特点,应该是“妙”即“巧”。马联的“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巧思、巧喻、巧境。先看“巧思”,即构思巧妙。这是作任何文章入题的“切口”,一旦选好,作品便成功了一半。如马长泰先生写的《山西电视台龙年全省大联欢》联:
春到万荣,漾岢岚,灵石柳林,恋襄汾,沁水浮山,屯留长治;龙腾三晋,兆和顺,怀仁保德,常闻喜,左云右玉,静乐大同。全联巧妙地运用了山西十八个地名,连缀成联。语义双关,不露斧痕,妙趣横生。如果是一个不熟悉山西地名的外地人,根本不会产生地名堆砌的感觉,全为优美的意境所陶醉,所感染。另如《题山西万荣东卫大戏台》联: 后土主编,三王导演,龙子登台,推出五千年大戏; 孤山支鼓,二水抚琴,民生定调,谱成新世纪乐章。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把万荣的地形地物,人文历史组合成为一副别具一格的农村戏台联,令人拍案叫绝。再看“巧喻”,即巧妙的比喻、设喻。多用“比喻”应该是文学体裁,尤其是诗联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常用手法。若以艺术感染效果而论———明喻优于概念,暗喻优于明喻,借代优于暗喻。直接运用“借代”,是写好诗联的一个小小“密诀”。马先生当然深谙此道。如他写的《贺新疆楹联学会成立》联: 火焰山炼字,天池水濡毫,和田玉雕牌,西部大门联两柱; 丝绸路拓新,冻土层回暖,联坛军举帜,神州国粹对千秋。比喻生动,情趣盎然,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另如:《题东风汽车厂》联:
一路东风,酿造人间美景; 两行车印,撰书天下长联。这是马先生早期在全国获奖的楹联作品,把“东风”比作”“造化”,把“车印”比作“长联”,何其精妙乃尓!如此精悍的短联、妙联,十年后的今天,可能有人讥以“直白、浅露”,其实谬矣!写短联,写好的短联,才是我们楹联界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再看“巧境”即达到巧妙意境。这应是写联、写诗,做任何事情的终极目标。诗联“贵”在“意境”,也“高”在“意境”。马长泰先生的联,大多出彩,即大多达到较高的“意境”。如他的《题柳林双塔寺弥勒佛》联:
喜笑并非无苦衷,只缘看得清,思更明,能耐住性儿等; 祥和总有好心境,不要上官瘾,钻钱眼,准换来天下宁。这是一幅佛教联,属于难写的门类。作者一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常态,而只一句“喜笑并非无苦衷”,使全联高峰陡起,令世人洗耳恭听。接着他娓娓道来,不激不励地说什么“只缘看得清,思更明,能耐住性儿等”。好大的一个“关子”卖得如此巧妙,接得又如此轻松,上联不可谓“不绝”!下联的“不要上官瘾,钻钱眼”,八个字一句话,又说得如此铿锵有力,警钟长鸣,把全联提升到了超凡的境界。另如《题山西万荣李家大院》联: 是我子孙,勿怨万金施殆尽;
传家仁善,足能百代享盈余。万荣李家大院是诸多晋商大院中,独以“善行天下”而名扬遐迩。李家举债赈灾、乐善好施的义举,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该联便是以李家主人的口吻,庭训后昆:既然是我们李家子孙,施舍就不必在乎金钱;要知道比金钱更宝贵的是“仁善”,是“足能百代享盈余”的精神财富。此联寓理于情,循循善诱,意境高远,扛鼎之作。
(二)马长泰与河东流派马长泰风格形成的基因,当然主要是本人性格、阅历、学养、嗜好,以及丰富的文学实践活动,尤其是风靡全国的“运城现象”的影响,不能不说对他的成长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活动于斯的河东,是他生命的摇篮,也是他成长的摇篮。“河东流派”是“运城现象”的必然产物,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文历史的必然产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看得惯看不惯,他都会出现!马长泰的楹联风格,理所当然地应是“河东流派”的产物。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望进先生,在《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作品集》的序言中,把马长泰誉为“河东流派”的“五虎上将”(杨振生、马长泰、朱天运、廉宗颇、何沁学)。马长泰先生是河东流派的优秀代表人物。这不只是称谓,我们随意地举一副他的联例,都充分彰显着“河东流派”之“豪放大气,新潮时尚”的显著特点。如他的《题垣曲政府大楼》:
高高县府大楼,不是丰碑,丰碑要在民心竖;
届届舜乡公仆,并非承诺,承诺当由政绩言。该联浓烈的时代气息,入时的迁词造句,能不是“河东流派”的代表作吗?以上主要是论述“河东流派”的独特性。惟其独特,才能“独立门户”,雄视天下。以下再看“河东流派”的兼容性。毛泽东曾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派内无派,千奇百怪。”马长泰现象的出现,正好显示了“河东流派”的兼容性。“河东流派”简言之就是楹联界的“豪放派”。谈到“豪放”,“河东流派”应该说俯拾皆是,如朱天运的“黄河作酒,东海当樽。”廉宗颇的“胳膊从来朝里拐;大河自古向东流。”军宣的“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何沁学的“一颗映红中国梦;千畴堆富稷王山。”杨柯的“令八方豪俊折腰拱手;让四亿同胞吐气扬眉。”张登州的“拔九曲而鸣四海;创一流以壮千秋。”崔玉龙的“抬头但见舜之日,扑面而来王者风。”樊毓英的“山矮楼高……隧深海浅…….。”吴丰彦的“端起黄河泼墨香。”邵运德的“裕禄碑前太岳低。”杨振生的“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其气吞山河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动人心魄,强烈至极!这是主流,但也不乏少量的“婉约派”、“学院派”的作家或作品。像河东女联家张丹薇的《观荷亭》:人面犹如花面好;檐牙恰似月牙弯。王彦平的《九峰山纯阳上宫》联:花落阶前,一帘幽梦随缘去;道存心底,九扇锦屏逐日开。虽写的是“纯阳宫”却少了点“阳刚气”多了点“阴柔美”。其实,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人们所需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势,都是美得享受,不存在谁比谁好的“拼K”。那种认为“婉约”涵蓄,艺术性强,“豪放”直率,艺术性差的论断;或是那种认为“豪放”高昂,艺术性强;“婉约”低糜,艺术性差的论断都是偏执的,错误的!下面从马长泰楹联选题和趋向,谈一谈“河东流派”的广阔性。马长泰联作大多是名胜景点,时事政治,再就是应酬题赠,整体来看是很“入时”的,正吻合了“河东流派”提出的“联语入时,时语入联”的楹联艺术主张。有人对此“不屑”,是无知的表现!楹联从本质上来看是“俗文化”,也是“雅文化”。它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风行天下,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它“先天”所具备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功能性”和“价值观”。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正如全国楹联文化县———万荣县的前任县委书记卫孺牛一句很平实的话:“楹联管用!”一语道破天机,要不“管用”,要它何用?所以“河东流派”的“联语入时,时语入联”,是时代赋予当代联人的使命。如何把时效性强烈的标语口号与对联相结合;如何把铺天盖地的广告语与对联相结合;如何把与时俱进的时代用语,甚至是“网络用语”与对联相结合,产生一种新楹联模式,那么,当代楹联人将功莫大焉!全国最佳楹联县———闻喜县的楹联学会会长、全国第二届粱章钜奖的获得者文振西先生的一副新春联:胸怀国梦,与春天握手;心系人民,同幸福签单。在全国又获大奖,就因为它是一副“时语入联,联语入时”的经典之作。还有一副白话联在河东大地广为流传,那就是宁效直老师给别人写的一副新婚联:“有两间小屋子,栖身便可;娶一个好媳妇,比啥都强。”这么易懂、易记、易传的好联,我们不去提倡,而偏面地只钻“故纸堆”,行吗?这副白话联失律吗?有点!但是:人到难时多考虑;话逢妙处少推求!
(三)楹联的文学定位与归属本来这不应是个问题,现在确成了千古难解的“不是问题的大问题”。楹联是中华独有的汉语言文学体裁,但是它至今仍徘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序列之外,至今仍排斥在文学艺术“大殿堂”的成员之外,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一种难登大雅的“弃儿感”,一直笼罩在当代联人的头顶。中国楹联学会被列为中国文联主管的“八大协会”之外,各省地学会也无可幸免的被列为所谓的挂靠“协会”之列。就其原因,原来是“史无经传”。因为正而八经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没有楹联的位置,在如数家珍的文学体裁门类中就没有对联的“户口”。楹联一直被视为“诗之余”、“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的“另类”。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并不是!在两千年遗留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殿堂———金銮殿上,唯一堂而皇之地悬挂的就是皇帝御书的金字楹联。而它在文学中却为何遭到如此冷遇?文史是文人编的,楹联也是文人写的,为什么这多文人却把自己关在“门外”,难入主流文化的行列,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千古之谜”!好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各界领军人不负历史重托,毅然决然地拾起这面被历史遗弃的国粹大旗,奋勇前行。尤其是中楹会五代、六代、七代会以后,以孟繁锦、蒋有泉为代表的一代枭雄,重整楹联队伍,重颁《联律通则》,广泛开展征联大赛,鼎力开展以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为目标的楹联文化活动,积极配合了党和政府“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中国联人被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命名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正规军、常规军、主力军”。楹联文化的春天到来了!行文至此,我想用我曾经写给念孟繁锦会长的百言联,作为结语。其实我写的是一部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史,与来自全国各地联家、联人来共同回顾历史,缅怀伟人,中兴文学,走向未来!《楹联繁锦百言联》全文如下:
古往今来,说到头不过两行文字。唐而宋,明而清,只赢得慷慨秀才,留几句吟风弄月;断碣残碑,抹几丝落照夕阳。名无经传,史无见列,小技雕虫,对韵笠翁。纵帝王雅 兴,也未免诗词余事,茶后评章。忽如一夜间,乾坤转,山河亮,焕春光:是谁把楹联 写在党旗上?
擎天柱地,能扛起合当一代枭雄。临以危,授以命,早赋予枯荣野草,抛九霄蝇利浮生;琴心剑胆,挽九曲狂澜激浪。首发运城,再发恩施,校园绿始,神州红遍。凭大众喜 闻,总跟随时势潮流,马前骏业。难歇两肩下,龙虎腾,云雨稠,承遗志:倾力将锦绣频添国梦中。让楹联艺术奇葩永放异彩。更加耀眼夺目。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