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论郁达夫的忧郁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论郁达夫的忧郁
毛 少 敏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陕西 渭南714000)
摘要:郁达夫的文章,“忧郁”特质与“自传性”本质并重。触之且细读之人,总能感其深深的忧郁。郁达夫此种文风或是性格之特点,与其童年的经历及年少时的心绪自然有着不可分的关系。然于我观来,忧郁终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幌子,其本质,乃是澄明、素朴、诚恳而严肃的清教徒气质。本文将综合其成长人生历程,揭示阐明他人性中的本真。
关键词:忧郁的本质;清教徒;心境的澄明
五四的“大家”之一郁达夫,其散文小说或者是诗词,都弥漫着厚重的文学功底和铺面的忧郁。五四的文**流中他是孑然独立的,文字世界里的堕落与所传达的苦闷,使他困扰在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迷雾之中。然而这种种消极的情感都大抵只是他性格的反映与为艺术的幌子,他是苦闷而清醒的,是堕落而富有热情的,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一、“悲剧的出生”与忧郁情结的萌生
在郁达夫的回忆录中,他将自己书为“悲剧的出生”,说“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半夜,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1]310有多少世人想用尽华丽的字眼来尽情书写自己的往生,想在别人的心田里,筑一个人生的美梦好让他人敬仰,让自己安慰。而郁达夫,用风淡云轻的笔触,在文章的开始,便将自己定义为“悲剧的出生”,这是心境的澄明也是对于自己对于读者的真诚。在其四岁,父亲郁曾企病逝,母亲陆氏带着他兄弟三人摆炒货摊,再以六亩祖传薄田之收入维持生计。关于其父之殁,郁达夫这样陈述道:“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余年,有衰弱到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的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的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2]311“孤儿寡妇”这单薄几字,算是郁达夫先生童年经历最好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成长,使他的心灵,从小开始,便蒙上了忧郁悲苦的愁幕。达夫之上有两个哥哥,因年龄相差较大,两位兄长都已外出求学,而母亲又要常带着长工到乡下去料理一切,家中就只剩下小小的郁达夫和成天只扁嘴念佛经的祖母再外就是婢女翠花,真可谓“孤独的童年”之下催生了一颗孤独无助的心。
其对这人世间最初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在这“孤儿寡妇”的悲苦相依之中,这幼小的心灵,早早的见证了人世间的冷漠从而有了一种自卑自负的心理。邻居亲 戚的欺凌,家里田地的被盗卖,租谷的被窃等等,都使这七八岁的孩子饱览了世态炎凉。《书塾与学堂》篇中,作者记载了一段因自己成绩好被升入高两年的班级里而要缠着母亲要双皮鞋来穿的往事。家境实至贫寒,母亲在勉强凑足了他的学费之后,只好“厚着面皮”,带着他上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过程自是受尽了白眼母亲也“涨红了脸”,结局是母亲“掀着鼻涕回到家里”,拿了衣服要去当时,作者“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他拖住,就绝命的叫着说:娘!娘!您别去了吧!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3]354作者在日后成长之初时对人的冷漠及内心里充斥着的自我怜悯及自卑情绪,大都始于这童年的经历。这些儿时之事致使他在以后的一段成长中无论从思想还是心理上,接人待物总是呈现出狭隘独断,不曾以明朗之态对待生活,多是苦闷消极忧愁的处事之道。于是《沉沦》的出现似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他长久以来心境的直剖,更是他习惯之下的思维模式的产物——由低沉狭隘到极端,当然《沉沦》的产生亦有其特有的历史原因以及达夫先生当时成长中的微妙因素,此自在后话中剖析。
二、“如水的春愁”与暗自挣扎而产生的《沉沦》
郁达夫在回忆录《风雨茅庐》中,用《水样的春愁》为题,描写过他十四岁读学堂的一些经历,篇中有女同学“倩儿”的形象,这可算是郁达夫对女性意识的起始。青春期的经历,无论在性格还是对于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烙印般的影响,其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其以后的文风影响,正如成长中的烙印一般。
1913年9月下旬,17岁的郁达夫因长兄郁曼陀去日本考察司法之因,随之去日本留学。这是一段身心都经历蜕变而其又有较大成长的阶段,客居于先进之国,学习开放精良的文化,而此时的中国正是倍受欺凌国民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况。自国的软弱无力时时敲打着他心田,他是苦闷的清醒者,他是不知所措的失望者,而在这巨大的时代压力被他昭然于心时,知识分子,图想以文字之力唤起自己沉睡的国民的心力,也终被那千疮百孔的祖国之母体所瓦解。“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情,但是那被高等教育割势后的我这零余者,教我能够做些什么?”[4]68于是那无比的清醒成为自我的无限沉沦。1917年,时值21岁的郁达夫初次宿醉日本妓院。在这之前他曾回国一次,于母亲的压力,被迫与孙荃订婚。这于此时已心境洞开的郁达夫来说,无疑是精神之上的一种扼杀,这岛国的进步,这岛国的强大,这岛国无比优先的开放,而我的祖国呢,封建愚昧不曾开化,婚姻这等人生大事,也只是凭他人而定,无力挽救便只是自我发泄,自我颓废。“在剥削社会中苦闷悲观的人,一般是具有善良灵魂的人。因具有善良的灵魂,不甘堕落腐化,即是说,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自然就陷于悲观失望中,悲观失望而又不愿和旧制度妥协,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这类人物,自暴自弃,自我戕害,是为的对社会进行消极的破坏。”[5]450在这样的社会境况和其自身心理的双重特点之下,加之日本私小说的正值兴处,一部在日本界域看似平平,在中国的地界,却是掀起无限大波的《沉沦》诞生了。满怀的春愁,内心无处倾诉的压抑,都一并地奔放出来,在中国新文学的浪潮里,去占一席之地。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变化,风起云涌之境况,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的口号,也只是刚刚喊响。郁达夫的《沉沦》无疑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各色文学评论家以颓废、暴露来定义这于中国一贯情理不合,甚至于有些变态之相的作品,郁达夫小说又以自叙传为特色之一,于是他一道卷入这洪水。与此同时,这中国大地上的万千热血青年,却尽是感叹这道出自己心声的可怜人儿,一半是对书中之人的同情,一半是对自我的找寻。再回头来认真审视这《沉沦》,作者无顾忌地袒漏着自己的隐私,透视自己的灵魂,用朴素的文人气质向世人畅怀自己灵魂深处的每一块垢病,那长长的嘶叫着的悲鸣声,那刻骨的内心里的空寂,再加之那般悱恻情长的笔触,怎能不让人动了容颜。同时,这种坦荡荡的直宣心理,真正是让中国素往的假道学们羞红了脸。“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让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6]332郭沫若的这段评述,真是点中了郁达夫的实质。可我们中国不就需要这样的笔锋战士吗?我们需要这样大胆而真诚的人儿,挑战旧社会的缭乱秩序,对新生的人儿,诉说人性的关怀。“《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周作人先生这么说过,诚然,它的艺术的优美,完全在那凄婉动人的文字上,当时文坛,实无有出其右者。”[5]289此处提及周作人先生,须得一说的是周作人先生的那一篇评论文章《沉沦》也实是为当时处于文界漩涡之中的郁达夫先生解了重围。纵使外界有千百种关于《沉沦》的猜测臆想甚至歪曲,《沉沦》这作品的精到之处与独特风味,在文学史的长河之中,却也早已被证实。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来描述自己的《沉沦》,“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总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当这时候,就是不会说话的哑鸟,尚且要放开喉咙来歌唱,何况感情丰富的人类呢?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国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儿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不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5]182直白而诚恳的自诉,没有任何的掩饰或是对非议的回击,《沉沦》的产生是情理之中也是历史之必然,其沉其沦,都只是人性跌至黑谷而暗自做的挣扎罢了。
三、“摩拟的颓唐派”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沉沦》之后的作者,孤单的成长却也在内心里坚守着对文学对自己的忠诚。他没有因为《沉沦》的**不断而选择放弃自己的文学操守,而依旧是在文学的第一线上,诉说着被别人所理解的面目全非的人性深处。这里要重点论及的是他的作品《茫茫夜》。
《茫茫夜》的创作时间晚于《沉沦》一年,所以作者以往的心境在延续的同时也因为阅历的增长,文字中添了新的内涵。选得《茫茫夜》来论及,一是因为其独特曼妙之心理在此作品中很有精到之处,二是这和《沉沦》一样,亦为推至风口浪尖的作品之一,郁达夫剖白直露之态,亦可谓非常。文章中的主人公于质夫和徐迟生的情谊,素有文学爱好者评论为“同志情”。文字世界里没有孰对孰错之强烈的是非观念,只是这样的理解略有些浅薄,很有聊以自娱之势。文章开篇是大段萧瑟沉寂的描写,之后是质夫、迟生一起走了过来,两男子的感情描写很是细腻独到,但我仍觉这变相的爱慕之下,潜藏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悲悯之心,仿若你便是我,我就是你,两两倾心呵护之下,更多的是对于自身的悲悯与爱惜。至于被批评最多的于质夫买来(大抵也算是骗来)用旧的针和妇人用过的手帕,在任教处的校舍内自虐的场景描写,如那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之事,在一面责备他的变相的情欲和人性的扭曲之时,也定要探究出作者此时期内心的无比压抑、灰暗、悲观之情绪,更或者,在长久的封建伦理旧道德的压迫下,中国的青年们已隐约有了这样的风气。那么作者的这文章,也算是有警醒之用了。在阅读《茫茫夜》时,总似心口处压着积石,固有的不畅快和仿佛积郁已久自有心痛病一般的让人拿捏不住,那绝望深暗的色彩,真正的是让人掉入一口五尺深的枯井一般。说这文章是继续的堕落,说郁达夫先生是无药可救的灰暗人儿,可透过文章表面,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心的孤寂及对无助的灵魂的关注与同情,又是谁能读到的。这是具有时代跨越性的选题,这是对人性深处无比关怀的倾诉,这是又一次对假道学假关怀的深深地披露。
作者也曾就《茫茫夜》发表所掀起的波澜做过一篇阐释性文章,他选取了抨击性强也代表性的观点给予了回复。“文艺总要有益于人生方好,目下中国,文艺还没有发生,若个个都像你一样的专门来描写不伦的性欲,则非但未熟的青年要受你的大害,我更怕反对新文艺的人,且将传作话柄,请你以后改变方向吧。”
[5]195显然这是当时兴盛的观点之一,提及到艺术要为人生,提及到郁达夫的作品,在毒害这当下的青年人们。“不过我以为艺术虽然离不开人生,但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总不该先把人生放在心里。我只晓得我有这样的材料,我不得不如此的写出而已。我若因为有人要反对,改变我的态度,那我还不如默默地不做小说的好,又何苦来做些媚人的文字,来讨人好呢?”[5]197这直白简单又极有针对性的文字,是郁达夫对于质问人的回复,也是郁达夫对于自己文学的坚守和内心里所执着的文学信念的表述。在这篇回复性的文章里,对于那扭曲变态的情义作者也这样阐释道,“若 说我的描写,是一种提倡,那更是冤罪了。我不过想说现代的青年人对某事有这一种倾向。”[5]198于此看来,作者的本意在揭示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以一种同情理解之态而给与青年人警戒和告慰,或者更好的是能让青年人有一个正确的选择继续正确的人生,只不过作者的披露,不是直白讽刺式的揭露与痛批,而是从关怀同情人性的角度出发,让现下的青年人们,自己觉悟,从而自己改正。可见这“摩拟”的颓唐面目下,是道不尽的人性关怀之光。
四、“本质的清教徒”与满载风雨的余生
郁达夫的忧郁失了端倪,而有了更多的对于生活的钟爱与感悟,与其后期生活上的变化是有必然联系的。《迟桂花》是其后期典型的代表作,整个作品中所传达的淡淡的迟桂花的清雅与心底里对于美好的追求与保留是馨香而令人回味的。前期的颓唐堕落不见了踪影,替之的是用沧桑饱满的眼光欣赏人世间的欢喜澄明。此处的生活经历,需得一提。
前文曾提达夫先生在日本留学之间曾回国一次,迫于母命与孙荃订婚,时值1917年的8月。三年后,其回国与孙荃结婚,后育有两女两子,一子“龙儿”五岁时夭折。就这段婚姻往事,达夫作品中描写的也只是平淡的居家之情谊,纵使强扭到一起,没有丝毫爱情可言,但达夫先生也始终尽着为人夫的责任,一人在外漂游不定,也定是如期的通信汇款给家里的妻小。1927年1月,达夫先生访杭州同乡孙君时,巧遇王映霞女士,爱情之心引燃,从此一身一心全为她牵挂,坠入情网而抛尽世事。此后自是在努力之下与王映霞女士结为夫妻。欢喜之事不多提,而与王映霞女士的分散却须得一提。
“和映霞结缡了十余年,两人日日厮混在一道,三千六百日中,从没有两个月以上的离别。自己亦以为是可以终老的夫妇,在旁人眼里,觉得更是美满的良缘。生儿育女,除夭殇者不算外,已经有三个结晶品了,大的今年长到了十一岁。一九三六年春天,杭州的‘风雨茅庐’造成之后,应福建公恰主席之招,只身南下,意欲漫游武夷太姥,饱采南天景物,重做些记游述志的长文,实就是我毁家之始。”[4]238郁达夫做《毁家诗纪》,完整的叙述着离散的始终与自己的心境的大彻大悟。开篇除却题诗一首,便是这清谈似的娓娓道来,言词间觉察不出大伤痛,忆往昔、寻情变之由,微妙能读出一丝悔意来,仿若丝毫不曾怨那情变之女,倒只是后悔自己一人离家去长游,而没有守得佳人在。此时的郁达夫,少了满腔的愁闷,言谈词作之间显然多了澄明与通透,而性格之内却依旧是饱有那质朴,诚恳的人格魅力。
《毁家诗纪》篇中,叨叨扰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义,自是反复可见。只是此时作者的哀愁,全没了年少时的凝重与欲语还休,从字句中品出来的只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那种沉静接受状。此时的中国国民,也正是处于八年抗战的时期,相对于作者日本留学期间,清醒之后的无路可走而生发出无限苦闷惆怅相比,此时的郁达夫,则是心系国民而身也为之动。纵使这段感情的飘散使他愁思不断,但郁达夫先生,也以一腔热血抛却了儿女情长,决定东渡至新加坡进行海外宣称。“大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7]245这才是其真性情,是其为中国国民的消极颓废之下的满腔热情。
当然,这样的行径亦可有一种解释,且观其《毁家诗纪》尾所高唱的这阙《贺新郎》词:“忧患余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衡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学青盲,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匈奴未灭家何恃?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之,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8]145在这阙词中,可看出作者明显的情感变化,开章便是“忧患余生”及“奇羞难洗”,显然妻子王氏与许君的“红杏之情”,无论是文人的薄面还是内心的自尊感,都被一并扯下。再看与王映霞女士后起情愫的男子许君许绍棣吧。郁达夫夫妇在杭州友人也很多,平时来往,不避男女,而友人教育厅长许绍棣也系平时交往中的良友之一。此次达夫先生只身去福建,却不曾想到会有此等事。可叹郁达夫先生,波折了四十年,竟遭遇这等之事,何况昨日与王氏之滴滴情谊,而今也如在眼前一般。此等伤心之地,自然是远远避之以安慰心伤。达夫先生自知无法挽回,调整心绪之后,便家恨转为国仇,南渡进行海外抗日宣传。
经历此次婚变,达夫先生人生至半,终晓得儿女情长与满怀的愁绪都只是心之羁绊而已,再回头忆想《沉沦》时代的郁达夫,尽是浓密的惆怅与数不消的颓废之感。而今,终是抛却了粗浅表象,不是胡乱的放逐,不是无所谓的发泄,而是“先逐寇,再驱雉”的大义凛然。一举哑口了那些称你为颓废派的评论家们吧,你在曲曲折折的成长中也终是卸掉了面纱,奔走在了这条将带给你无限自由与纯净的康庄大道之上。
此后的流亡周旋之事在此亦不多提,胡愈之先生的《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最是论述详细。其中胡愈之先生对达夫先生之评价,足是向世人澄清了那颓废幌子之下的真正郁达夫。“作为一个诗人与理想主义者的郁达夫,是‘五四’巨匠之一,他永远忠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正如赵胡子(在巴爷公务的别称)是郁达夫的伪装一样,他的表面的生活态度,谈醇酒做香艳诗等等,只不过是诗人的伪装,用以应付他的敌人,他的迫害者罢了。所以只有那些没有性灵的,从未和他真正接近的人,才会从达夫的生活的表面去作评价。如果是接近他的和读过他作品的,会明白达夫对生活是何等严肃,他对人类是何等热爱!达夫无疑的是时代的悲剧的主角,他热爱他的从前的妻,而他的妻背叛他。他爱朋友而朋友出卖他、污蔑他。他爱同胞,而许多人不理解他。他像耶稣一样地爱敌人,原谅敌人,他终于糟了敌人的毒手。”[4]73达夫逝已,在每个中国人都齐声庆祝之时,他 却被日本人暗杀于那遥远的巴爷公务,胡愈之先生的这段论述,也终是还世人一个磊落博爱的郁达夫。
最后引用一段评述作为对郁达夫先生颓唐之下的清教徒本质的总结。“他是被目为中国的颓废作家的,但据我的观察,一般人所举出的理由,不足以证明他自身是一个颓废者。在小说里,他仅仅很忠实的表现了人们所不敢表现的生活的一面,而其实这一面往往是人们所共有的经验,不过程度略有差等而已。他的日常生活,就我所见到的,也都和常人一样,并不显示着反常的浪漫和颓废。倒是在言谈之间,显示出他是深于世故,而能应付世故的一个人。”[4]154匡亚明先生的《郁达夫印象记》,是平淡琐碎而一语中的之类,正如他所言,达夫前期的消极颓废乃是蛰伏的一种,纵然这蛰伏本身是消极的,但其往后的效果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他终是拿掉那颓唐的为艺术而设的幌子,显示出他诚恳而严肃的生活态度。“曾因酒醉鞭名马,情多生怕累美人”,且用这《钓台题壁》中读来颇多感慨的一句来收尾总结,前期的你恰若那醉酒仙,摇晃觅不得归路而扬洒酒后之愁思,而后自是为情换得一身累,催马扬鞭置美人于身后奔赴于自己之园地。你终是以你原本之面貌回归世人心中,证得一身清明。
(指导老师:王晓红x)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郁达夫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精选[M].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3] 郁达夫.郁达夫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 郁达夫.风雨茅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 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6] 郭沫若.郭沫若文集(十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 许凤才.郁达夫与王映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The Negative Friction,The Essence of the Puritan
——on Yu Dafu’s Melancholy
MAO Shao-min(Department of Chines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Shaanxi 714000,China)Abstract:Yu Dafu's article, melancholy and autobiography character are prerequisite.Touch and close reading of person, always feel melancholy.Yu Dafu the style 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and youth and childhood’s mind nature ar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However, in my opinion, melancholy finally is art for art guise, its essence, is clear, simple, sincere and serious Puritan temperamen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life, reveal that others in the essence.Key words:the nature of melancholy;the Puritan mind clarity;the lucid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