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竹影教案
《竹影》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四 教学方法
资料法了解作者、作品;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五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看竹影、画竹影、谈竹影→悟艺术→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符号 神似 西洋画:照相 形似
看天→看景→看人影→描人影→看竹影→描竹影→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模仿力(童心童趣)
(一)、导入新课
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再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我现在也教邻居小孩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著有《缘缘堂随笔》、《率真集》等。
(三)、诵读感知
1.请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1)注音
撇(piě)蘸(zhàn)幽暗 恺(kǎi)惬意(qiâ)疏密 包罗 朱砂 水门汀(tīnɡ)口头禅(chán)参差不齐(cēn cī)
芥(jiâ)子园 画谱 吴昌硕(shuò)(2)释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幽暗:昏暗。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并且理清本文脉络。
4、设计以下问题
(1)本文题目为“竹影”,是否开篇就写竹影呢?“竹影”在文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第一问,引出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为“引竹” 第二问,诠释文题,“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2)我们做了哪些与竹有关的事情?
引出孩子们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说关于画竹的艺术知识。为“识竹”。(3)“我”对这些事有何感受? “悟竹”,艺术蕴涵在美中;美就在身边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分析人物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和蔼可亲、懂得孩子的心理,善于引导。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说明他能运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教导孩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请把这种活动和发现用恰当的语言给表达出来。此问题一抛,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说了许多有趣的游戏。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七 教学反思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五
教学课时:4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总)理想的意义(1节),(分)历史意义(2-3节);人格意义(4-7节);人生意义(8-11节),(总)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12节)。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
(一)、导入(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缀连(zhuì)船舶(bó)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zhuó)洗 寂寥(liáo):寂静;空旷。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蜕(tuì)功勋(xūn)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作业:
1.抄写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
(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时
(一)、齐诵诗歌。
(二)、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⑴.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⑵.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⑶.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⑷.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⑸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⑹.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⑺.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⑻.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⑼.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⑽.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七 教学反思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谈生命教案
《谈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感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一系列的生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像,并在揣摩、品味中进行哲理性思考。
2、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投入生活。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并在揣摩、联想中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文本,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一组体现生命图片,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受。问:从这一组照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中国现代文学伟大作家冰心曾经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世纪老人冰心走过人生百年,对于生命的认识是怎样的深邃与特别?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冰心,走进《谈生命》。
(二)、知人论世,解读关键
1、走近作家,导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第一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超人》等。“冰心”是她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起用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不仅是母爱和童心的抒写者、赞颂者,更是伟大自然的歌者。
2、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读准字音:巉岩(chán)羞怯(qiè)枭鸟(xiāo)挟卷(xié)荫庇(yìn bì)怡悦(yí)芳馨(xīn)骄奢(shē)朔风(shuî)云翳(yì)
积累词语:起伏催逼心魂惊骇一泻千里飘翔喧闹悬岩峭壁
3、配乐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设计问题:听课文范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朗读起来应该是放马平原丝毫无阻了,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希望你能做到声情并茂。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和两名学生组合朗读
3、学生针对朗读做简单评价,教师做简单指导。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冰心的这篇文章在段落上是一段文,但是大家在读的时候觉得混乱么?好,既然条理清晰,那么我们试着给文章划分以下层次。
明确:第一层:开篇第一句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四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
天再多的了。
(四)、揣摩语言,品味真意
1、在文中选择你最欣赏或觉得最有深意的句子写出批注,交流朗读。
2、齐读品味真意,把握文章主旨:
①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②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五)、品读赏析,质疑问难
(一)师:文章有很多精警语句,你感受最深的有哪几句?找出来,读后,谈谈感受。(生速读文章,找出感受较深的语句,读后,随便谈感受,师可适时补充。)出示重点语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有条件的情况下PPT上展示)
(二)生速读,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例:1.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生命的意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2.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是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语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喜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幸福是人生,不幸亦是人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生命方能放出的真正光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
(七)、作业布置
学了本文,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请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人格魅力。
二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背诵。
三
教学难点
1、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涵泳、合作探究、自学点拨、品读感悟
五
教学课时: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位读书人。他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层领导人物。但因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今和县)做通判。按规定,他这个京城的官儿,应住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却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他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乃一迁。
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将他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说我看你还乐不乐?通过这次折腾,他的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河边杨柳依依,煞是好看!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很是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此乃二迁。
和州知事见他仍很高兴,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说你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給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这回就叫你去哭吧!
谁知这个人住进小屋后,依然笑口常开,兴趣不减,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和州知事这个心怀叵测的老儿,真的没辙了!这就是这个人三迁“迁出”的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陋室铭》。
听完上面的故事,你猜他是谁?你觉得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品韵会文。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①学生自读。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②听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着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③抽生读。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④齐读
(三)、研读课文,推文究理。
1、分析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①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说一说本文紧扣那个词,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你对陋室主人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傲岸高洁、超凡脱俗)
②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比喻、类比。)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
④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答: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⑤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通过以上分 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答: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小结:《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品读课文,赏文悟境。感受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致美
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韵脚字,说一说所押之韵,并且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语言美:骈文
意境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情致美: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有仙则名 名: ⑵斯是陋室 斯: ⑶惟吾德馨 馨: ⑷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⑸何陋之有 何: ⑹无白丁 白丁: ⑺调素琴 调: ⑻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⑵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⒊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⒋⑴《陋室铭》的作者是(),()代()家。“陋室”意为(),“铭”指()。
⑵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⑶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⑷《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⒌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⒈⑴著名 ⑵这 ⑶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⑷什么 ⑸大;旧指读书人 ⑹平民 ⑺调弄 ⑻使„„劳累;形体 ⒉⑴①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动词,到、往;助词“的” ④代词,它,指愚公移山这件事。⑵①扰乱 ②战乱 ⒊围绕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外物条件的好坏来谈即可。⒋⑴刘禹锡 唐 文学家 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⑵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比喻道德高尚的人。⑷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⒌B 七
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学科:八年级《数学》(上)沪科版
课题: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试 讲 人:张磊
试讲地点:城西小学
试讲时间:2014年5月10日
编写时间:二 零 一 四 年 四 月 二 十 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