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莱州市竞技体育学校学雷锋树新风(定稿)
《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活动方案
莱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一、活动目的:
通过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活动,进一步落实德育教育方针,弘扬雷锋精神,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和文明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创设校园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活动口号:
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三、活动时间: 2018年3月
四、活动安排: 1、3月5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活动的宣传启动工作。分别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宣读开展学雷锋活动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2、3月5日上午学雷锋活动启动仪式后,学校统一组织部分师生到和平医院进行环境卫生清扫、给病号读书送报、宣讲党的政策的“学雷锋送温暖活动”。
3、各班级、运动队利用班队会召开一次以“学雷锋,懂礼仪,讲文明,做好事”为主题的班队会,针对本班本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雷锋活动的再发动再宣传。
4、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主题教育,各班级要围绕“十个一”开展活动。
1)、各班级组织一次雷锋事迹、日记的宣讲活动。2)、组织学生观看一次关于雷锋故事的视频。
3)、各班级围绕“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的主题,更换一期黑板报,并在黑板报中设置专栏,及时公布本班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3月15日前完成)。
4)、各班级组织学生学唱一首学习雷锋的歌曲,做到课前班班有歌声。5)、每名学生要能讲一个雷锋的故事或背诵一篇雷锋的日记。6)、每名学生办一份关于学习雷锋的手抄报,学校进行评议并择优集中展示(3月20日前完成)。
7)、每名学生在校内外分别至少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班级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
8)、活动中,每名学生对照《中小学生守则》或《校园行为规范十二条》查找并改正自身存在的一种(处)不良习惯或自身缺点(班级建立对照整改记录簿)。
9)、进行一次有序、安静上下楼梯的集中教育整治,以此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0)、每周休息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五、总结表彰 1、3月底,学校根据各班活动开展情况(查阅资料、学生养成、纪律、卫生方面的表现等),进行总结评议。
2、创树学生身边的学习典型。每个班按不高于在校人数的百分之十评出 “学雷锋,文明好学生”。学校给予集中表扬、表彰,同时各班级树一名校级典型,总结材料,在升旗时交流事迹。六|相关要求:
1、各班队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本班队的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真正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借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文明好学生活动的东风,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促进文明向上的良好班风队风的形成,使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各班队在活动过程中要保留好相关原始资料和过程性照片(视频),存档备查。
2018.3
第二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原始时代的体育得益于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 部落纷争的军事格斗, 猎取野兽的射杀搏击, 娱乐休闲的玩耍游戏, 以及健身祛病的医疗养生, 不管是根植于教育的身体活动技能传授, 还是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竞技体育, 其本源是相同的, 其实质是相通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两种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文化种类, 一是它们有共同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人的肢体语言, 即身体的动作、姿势构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二是都有走向比赛的倾向, 但不同之处是前者把比赛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把比赛演绎成为一种目的;三是这两种活动都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儿童时期, 即生长教育阶段;四是在哲学层面上,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和构造未来人类的特征。学校体育侧重说明这种特征的必要性, 而竞技体育则侧重探索各种特征的可能性。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经历的文化轨迹
几十年来, 走进学校的体育教育与走进社会的竞技体育, 在目的、内容、方法、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差别。学校体育由一种职前教育训练走向终身教育, 提出终身体育的目标。由于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青睐, 对体能的藐视,对智慧的崇拜, 对健康的忽视, 使得学校体育承担起了“健康”、“体质”的任务;而竞技体育由于功利目的的趋势, 在专门化、专项化、专业化上越走越远, 走上了由业余体育向职业体育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类似服用兴奋剂、球场暴力之类的社会问题。然而, 国际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背离出现的严重后果, 于是不断呼吁竞技体育、奥林匹克要回归体育的教育文化本原,努力排斥商业化的影响, 走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求得世界体育持续、繁荣的发展。
2.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有其特殊的原因,这原因有来自历史的, 也有来自现实的, 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 还有利益冲突形成的。
2.1.1 历史文化缘由: 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排斥竞技体育的。据有关专家研究, 在过去的100年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文化冲突至少发生了三次。第一次, 学校体育中的“兵操废除之争”。在维新派首创推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 以德国体操为代表的“西洋兵操”传入了官办学堂。这种体操很容易与中国“富国强兵”的民族愿望相结合, 从此, 我国学校体育就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兵操体育”, 其内容主要是整队、步伐操练等各种军事训练科目, 与西方竞技体育基本无缘。1915年后中国官办学堂在课外开始开展竞技体育, 出现了“课上是兵操, 课外是竞技”的所谓“双轨制体育”, 引发了著名的“兵操废存之争”, 这场争论最终承认了竞技体育的客观存在;第二次, 是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有人主张提倡“土体育”, 脱离“洋体育”不再参加奥运会和远东运动会, 理由是竞技体育有损健康等等。中国的国民体育应提倡养生术, 学校体育主要练习拳棒和兵器, 以便祛病延年、锻炼筋骨。这场“土洋之争”的实质是我国传统体育界的“国粹派”与西方体育不断较量、抗争的延续。第二次的撞击, 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相互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第三次, 发生在本世纪的80年代, 有一种观点认为增强体质的活动才是“体育”, 因而称体育为“体质教育”, 而竞技运动主要目的是创纪录、夺金牌, 是国外“竞技普及派”搞得“运动铸型”, 而不是体育。中国近现代体育文化三次碰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不承认竞技运动是体育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是不符合体育文化发展逻辑的。当然,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毕竟有某些质的区别, 抓体育工作只重竞技和金牌, 而忽视全民建身, 忽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这种缺憾迟早会产生严重后果, 也是必须改正的。
2.1.2 现实原因: 本世纪50 年代, 一种比前苏联更为集中的“举国体制”模式, 在中国体育界确立起来, 这是计划经济发展在体育界必然产生的结果。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 在这一时期, 这一体制确实保护了运动员和体育事业。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训练体制更加游离于教育, 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首先砸烂了教育, 砸烂了训练体制所依附的学校,于是运动训练成为体育行政部门下的独立拨款的一个事业系统。1979年通过的关于学校体育的两个《暂行规定》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体育与教育没有在有关竞技体育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直到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才写上了学校应“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有条件的学校经过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2.2 两个不相容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体制
80年代后, 在体育社会化的改革呼声中, 许多高等学校提出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于是,一种与上述管理体制并行的体制产生出来了, 就是教育系统自办的竞技活动。这两种体制在本质上没有融合在一起, 没有形成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完善结构。没有在一座金字塔上分别层次, 而是构筑了两座遥遥相望的金字塔。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体工队的不可衔接, 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训练、竞赛体系, 是不符合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一般规律的。这种不明确层次的训练体制, 必然导致大量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出现, 即重复投资, 还可能互相干扰, 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实际问题。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区别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健康知识为手段, 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 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竞技体育, 也称“竞技运动”。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 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 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包括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 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组织的运动竞赛, 以及为保证训练与竞赛顺利进行的场地、设备、器材等物质条件和科学理论研究。
3.1 主体不同, 学校体育主体是所有在校生;竞技体育主体是少数精英。
3.2 目标不同, 学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增进健康, 传播体育文化和健身性文化性;竞技体育目标是挖掘人的极限潜能, 创造最好成绩、拿金牌、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
3.3 从形式上看, 学校体育采取班级授课制, 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竞技体育是对少数人进行专门化训练, 遵循比赛规律而不是教育教学规律。
3.4 从内容上看, 学校体育内容全面、稳定, 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竞技体育内容单一, 竞技体育从事者导致人格异化, 社会化程度较低, 少数人贪图功利, 导致异化现象。
3.5 从时间上看, 学校体育教育单位时间很短, 每节课只有45~90分钟, 每周只有2~3节, 而竞技体育每天训练时间长达5~8小时;学校体育整个时间可达14 年, 运动员系统训练一般为8~10年。另外, 运动员还要面临退役问题。
3.6 从文化层面上看, 学校体育是教育性与文化性相结合,而竞技体育主要具有商业性和极端性。因此, 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新的口号: “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
3.7从社会关注程度看, 二者反差比较大。学校体育从事人口很多, 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有两亿多人, 大众媒体关注程度小;而竞技体育少数精英受到媒体极大关注, 媒体把它们当作精英进行炒作。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4.1 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往在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把二者看成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事物, 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体育。此种观点认为,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竞技体育则是搞训练, 为竞赛、争冠军、拿奖牌, 是少数竞技精英从事的运动, 所以不宜把竞技运动引入到学校体育中来;第二种倾向是认为学校体育要尽量多地采用竞技运动技术, 甚至认为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竞技体育为导向, 把学校搞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进而在把竞技体育导入学校体育的过程中, 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 不折不扣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在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的潜力, 使体育课变成了专项运动训练课。其实, 以上两种看法都带有偏激。
竞技体育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 每项新的运动成绩、新的纪录, 都标志着人类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公平、民主、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 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 对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成长都具有教育意义。
竞技体育不只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如果我们把竞技体育只规定为高水平的竞技运动, 那么, 社会体育中的“大众竞技体育”和“学校中的竞技体育”等, 也就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而实际生活中大众性、学校性、业余性的竞赛是大量存在的并受到群众的欢迎[。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竞技运动, 在社区甚至在家庭都应该鼓励开展那种普及性、趣味性强的竞技运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体力、运动能力, 对于人们增进健康、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大有好处的。
竞技体育需要学校体育的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 因此, 共同的工作目标是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重要基础。体教结合, 即遵循体育训练规律, 保证系统的业余训练, 又遵循教育规律, 保证学生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个优势的发挥: 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 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生源、学校管理、体育设施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技术、教练、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 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 实现义务共尽, 成果共享;二是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培养: 通过对运动员择校、特招升学、学习的保证、训练时间的保证、出路的保证, 使运动员安心学习训练, 以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三是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活力, 提高工作效益。
4.2 竞技体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
4.2.1 竞技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相辅相成20多年来尽管对学校体育思想有种种解释, 但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指导思想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这种共识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体育社会功能的反映, 也是百年来民族体质衰弱屈辱地位形成的一种自强意识的反映。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人权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和未成年人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操作层面上, 它是学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应答, 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的健康发生冲突的时候, 要服从健康。在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 也要以“健康为第一”。
4.2.2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在体育课上传授技术就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 但是要提高他们身体活动的技能, 使他们具备更高的掌握各种技术(包括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能力。一些简单的身体素质练习固然可以迅速地增加运动负荷, 但是把掌握技术的“过程”忽略了, 而学生恰恰可以从这“过程”中得到极其宝贵的东西—技能。而且学生并不欢迎那些过于简单的练习, 不少教学实验证明缺乏娱乐性、竞技性的练习, 是难以持久的。
4.2.3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类赋予体育的理想: 和平、进步、团结、友谊, 以及相互尊重和了解, 对人的正直和尊严的充分尊重等等, 这都集中表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民主愿望, 充分反映出体育的民主目标。而竞技体育参与的大众性, 和比赛结果评定的公开性,在程序上决定了体育比赛必定是个民主过程。体育规则的制定, 竞赛的组织、胜负的判断、人才的选拔都有充分的民主性。但体育比赛的民主不是无限度的, 它是在规则严格控制下发展的竞赛规则和其它文件, 使人们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即力争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战胜对手, 同时又要承担义务允许对手在平等地位上与自己竞争, 这一点恰是对学生培养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4.2.4 竞技体育可以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 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 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 它所负载的价值, 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 对人的社会化作用, 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可见, 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是唤醒、激励、振奋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 它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 就在于它树立了民族形象。
4.2.5 竞技体育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团队意识
竞技体育高举着主体精神的旗帜, 高度重视参加者自身的内在需要, 宣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个参与过程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体育比赛的场合里, 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的价值和尊严得
到充分尊重, 人的地位和作用, 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财产、门第、政治见解的不同, 而受到歧视。竞技体育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最佳场合。
第三篇:学雷锋,树新风
学雷锋,树新风
生命,只有在不断地付出和给予的过程中,才能绽放出无比灿烂和迷人的光彩!我们不一定要付出生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才算为社会做了贡献,只要像曾获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所说:“我们都不是伟人,但可以用平凡的双手做一些平凡的事,这也是一种伟大!”
他,没有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仅仅凭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做了些不平凡的事,他的名字却被人民永远铭记在心里了。他几乎是我们年青一代的偶像——雷锋。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只活了短短的22个春秋,但他却用他平凡的双手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了一座让人无法逾越的丰碑。他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虽只短短的22个春秋,但他却用自己的生命守卫了他的诺言。
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湖南望城县人。1949年参加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1954年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1956年在乡人民政府当通讯员。不久,调到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曾参加沩水工程、团山湖农场和鞍钢的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他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
积存的100元钱捐献给公社。当他得知辽阳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时,又将 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他还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担任驻地附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在这3月学雷锋的日子里,更应该学习雷锋。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
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培养“校园是我家”的那种责任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刻苦钻研,求真务实。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孕育出雷锋般的崇高精神,只有有了雷锋般的精神,我们才能铸就辉煌的明天。同学们,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标吧!让雷锋精神长驻我们美丽的校园!
第四篇:学雷锋 树新风
学雷锋 树新风—读<<与雷锋同行,树时代新风>>有感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九十年代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扬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那么在进入九十年代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
读了<<与雷锋同行,树时代新风>>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不,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它随着时代的更迭,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
他的那句“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简捷的将人生命题诠释了,那是一种卑微的愿望,他希望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换取别人更灿烂的笑容,那也是一种令人敬仰的理想,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光芒微弱,但能够去照亮更多在前行中受损的人。他——做到了。他用自己渺小的力量使得国家财产避免了严重的损失,他用自己微弱的光芒使雨中受困的妇女温暖。他用行动证实了他的诠释。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
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大的发挥。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曾对生活说:“但愿每次回忆,我对你都不感负疚”。他用自己的热忱充实着自己,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要担负起属于我们的责任,进而化为行动,以积极的心态对社会作出判断,将传统精神灌注与大众,让其欲持久,愈远长。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第五篇:学雷锋 树新风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
保定市唐县雹水中学
七(4)班
张雅亭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雷锋精神,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耀着社会主义道德光辉,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领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强音。学习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雷锋始终是青少年敬仰学习的榜样,向雷锋学习,已经成为引领广大青少年提高道德素质、崇德尚义、向上向善、成长进步的强大力量。
雷锋从小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但参军以后,他却在乡亲们那里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找到了可爱的亲人。
一次行军,雷锋和战友们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村里的乡亲们听说部队要在这里宿营,家家都主动地腾房子腾炕,争着要战士们住到自己家里。这村子很穷,乡亲们有的两三代人住在一间屋里。雷锋想,如果同志们再住进去,会给乡亲们增添许多麻烦。这时,战士小于高兴地跑来说:“班长,住处已经安排好啦,村头王大爷把一间好房子腾给我们。”“把房子腾给我们,人家还怎么住啊!不行,决不能给王大爷添麻烦!”他考虑了一下,径直向后勤器材处的驻地跑去。后勤器材处听了雷锋的汇报,立即批给了他们一顶军用帐蓬。战士们说服了王大爷,高高兴兴地把背包搬进了新的住处。王大爷和乡亲们指着这顶军用帐蓬,说:“看,我们村又多了一户人家啊!”春耕大忙季节,雷锋很想为乡亲们搭把手。他找到正在扶犁的王大爷说:“大爷,我想学犁地可以吗?”王大爷说:“光摆弄汽车就够你忙了,赶紧给我歇着去!”雷锋边恳求,边跟着王大爷的犁杖走,看怎样扶犁,怎样使牲口,边看边请教。王大爷见他如此用心,便将犁杖把手和牲口缰绳递到他手里说:“想学,就试一试吧。”雷锋学得非常用心,王大爷在旁边认真指点。雷锋抓着犁杖不撒手,一气干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学会了犁地。从此,他一有空就下地,帮这个村犁上几小时,再帮那个村犁上几小时。雷锋爱乡亲们,乡亲们也爱他。
雷锋从小就是热爱劳动的孩子,每当学校发动同学们去农业社义务劳动时,他总是积极响应,站在最前列。帮助农业社除害虫,他也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不仅参加集体的捉虫活动,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提着瓶子到田里捉害虫。一天,雷锋放学国家,路过一片刚割完的稻田,发现满地都是丢的稻穗儿。雷锋禁不住生气了,心想:“这是谁割的?这么不爱惜社的粮食!”他疾步拐过山弯,看见一个姓叶的地主正有气无力的在田里打稻,溅得稻桶四周都是稻粒子,稻穗子,这块田也满地都是稻穗儿。雷锋不由得心里冒了火,怎么能任意糟蹋集体的粮食呢?雷锋大胆地上前质问地主:“这块地是你割的吗?”“是的。”“那一块田也是你割的?”“是的。”后来雷锋到社里去报告。这时,恰巧一个社干部闻声赶来,狠狠训斥了姓叶的地主。地主这次低下了头。雷锋勇敢维护时利益的行为,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愿。
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光;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学习雷锋,重在践行。为此,我们广大青少年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履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评语:先总介绍雷锋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再具体举例说明雷锋的先进事例,让读者明白雷锋精神的所在,有深刻的体会,再号召青少年学习,体会,结构安排恰当,语言优美。
指导教师:马伟华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