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诗歌的表情上读济源 ——叙写“她”从神话到奇迹的城市建设
从诗歌的表情上读济源 ——叙写“她”从神话到奇迹的城
市建设
核 心 提 示
20岁刚出头的济源市,正散发着青春少艾的无限活力和美妙。这个精致小城里诗意地栖居着68万居民,逗引得小城文人墨客痴心地热爱之,吟诵之,管理者、建设者无私忘我地呵护之、建设之。
看,7月的济源,如画卷般展现在人们面前。宽阔洁净、秩序井然的城市道路,简洁明快、时代气息浓厚的建筑,花繁叶茂、随处可见的园林绿地,满眼的绿色和点缀的花朵……这个因济水发源而得名的城市,正以崭新形象和勃勃生机迎接新中国60周年的来临。这个城市,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全省最高领导对她寄予殷殷期待?吸引了兄弟省市主官们络绎前来参观考察?请跟随记者的好奇前往探究——
□记者郑相义文通讯员吉萱澄图
题记———
读你
真实如广袤丰硕的土地
生动如含蓄多情的小城
我便是城中永久的居民
【济源诗人】张善飞
史诗:古典神话文化基因
“这是一片/深入乡情的热土/王屋太行/以U字形的姿态/拥抱着绵绵长长的眷恋/一如母亲温馨的怀抱/总让人/泛起感恩不尽的缠绵//这是一方/气象万千的风水/济水蔒水/用水文化的写意/舒卷着浩浩淼淼的梦幻/追溯并未走远的往事/哪一件/不醒着动人心扉的内涵……”
愚公移山是济源的古老名片。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愚公为了看到外面的世界,带领子孙挖掘矗立在家门前的王屋山。他朴实无华的广博胸怀和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是典型的中华英雄。在众多神话、寓言中,只有他能够从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
当代人记住并认识王屋山的故乡——济源(古称玉川),大多是来自一个64年前的名篇——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
更早些,1940年11月,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后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与油画《愚公移山》的创作。
徐悲鸿创作之时,正逢抗日战争危急时刻,画家意在借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气概,表达国人抗日决心和毅力,鼓舞和激励大众以愚公挖山不止的信念,争取全民族的解放。
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千百年来,“愚公移山”成为济源人的文化基因,成为济源的人格象征。
理念:承前启后创造奇迹
改革开放,使济源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里不仅盛产神话/而且,勇于创造奇迹/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生机勃勃的灵感/这里还特别擅长讲述/关于开拓奋进的真谛/以及经营城市的理念/其实,干与变/最能证明这座城市的特质/要干就干它个大气磅礴/要变就变它个卓尔不凡/是中国英雄人物的楷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往今来,中国土著们理想的生活氛围,当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场景为经典画面。
对此,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对记者说:“我们不能一直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作茧自缚。毕竟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这符合省委书记徐光春对我们„建设最富最美济源‟的指示,也符合省长郭庚茂„济源要按新加坡模式来建设‟的要求。”
市长赵素萍这样告诉记者:“作为重建天地人和谐关系的城市建设,我们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二是尊重人,包括作为生物的人的需要;三是关怀人类的精神需要,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明确:城市定位发展目标
“从一部地方史志中望去/她的昨天部分/似乎承载了太多的积淀/那是开创与征服的跋涉呀/既有灰色苍茫的悲壮/亦有激情燃烧的感叹/那些吃红薯长大的往事/和那些瘦瘦弱弱的日子/曾经怎样/困惑了昨天的梦想/又是如何/搁浅了往日的企盼……”
应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着城
市功能的嬗变节奏,济源市委、市政府逐渐明确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
根据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发展要求,2005年,济源市委、市政府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全面启动了城市新版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2007年12月14日经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
城市发展定位:国家级能源基地,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和旅游城市。
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区总面积为862.14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按照“一环、双心、四带、六区”进行规划建设。
一环——中心组团外围的环城路及其两侧的绿化带。
双心——以宣化大街为东西轴线的商业中心和围绕黄河路、沁园路交会地段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中心。
四带——围绕焦枝铁路、济水、蟒河和蔒河四条线形元素所形成的四条主体绿化带。
六区——焦枝铁路西侧两个,以工业大道为界,从北向南依次为:仓储工贸区和工业区;焦枝铁路东侧四个:新型的休闲服务居住区、教育科研集中区、商业服务中心区和行政、文化、居住综合区。
结合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对济源提出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现状和将来发展,确定城市规模为:近期到2010年,城市用地规模31.1平方公里,人口30万;远期到2020年,城市用地规模47.8平方公里,人口45万。
综合考虑济源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南适当发展,向东发展为主。
2005年以来,济源市确立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目标,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坚持“大建设、大改造、大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绿、亮、净、美”工程,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篮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规划:立足长远眼光超前
“忘不了/横陈于大十字的古韵遗风/和消失在小十字的灰色记忆/以及散落于东门桥外的陈年旧事/薄薄厚厚的小城呀/一头挑着狭狭窄窄的街巷/一头挑着平平仄仄的咏叹/即使修修补补的重复/和苟延残喘的虚荣/咋也激不起让人怀旧的美感/有城墙根下的杂乱荒芜/张扬着灰头土脸的尴尬/那么无奈地委屈着小城的体面”。
济源市被省政府列入“中原城市群”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后,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对城市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全市1931平方公里纳入市域一体化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突破了狭窄的地域框架。根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济源今后的发展要按照“一三三”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一二三”市域工业发展布局和城市“一环、双心、四带、六区”的总体布局,努力把济源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人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一、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一个核心、三个组团、三个重点镇)
一个核心——主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一级旅游服务基地和物流基地。
三个组团——曲阳湖、轵城、克井三个组团。
三个重点镇——五龙口、邵原、坡头镇。
二、市域工业发展布局(一园两带三区)一园——科技工业园。以现有科技工业区为依托,保留现有规模,控制向外发展,建成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两带——五三一工业带、孔山工业带。
五三一工业带:沿531铁路专用线一带,重点发展煤化工、机械制造和加工业。
孔山工业带:沿焦枝、侯月铁路向东形成的U字形工业带,沿太行山脚,依托现有的豫光金铅、联创化工、百万吨水泥建设冶金、建材、化工、能源等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三区——天坛工业区、西部工业区、东部工业区。
除城市总体规划外,济源市还积极编制世纪广场、济渎庙、愚公路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住宅小区、景观、绿化设施、道路改造等进行规划,并对绿化、环卫、供水、供热、电力等各项专业性详规。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整个济源城区的建设上,突出的是大的空间布局、大的轴线,如以篮球馆、世纪广场为核心的行政轴线,以学校为主的文化轴线和以蔒河、蟒河两个河道为中心的休闲轴线。以组团式开发构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行政一区和行政二区、世纪广场和篮球城、新一中和职业学院、文化城和图文大厦这些行政组团、休闲组团、教育组团、文化组团既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相互响应,一个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建设:注重功能,追求细节
“终于,在一个复苏的春天/伴随一个坚定的手势/这块运足底气的土地/仿佛在一夜间醒来/醒出一片蓬蓬勃勃的灿烂/走出„围城‟的小城/从经营城市的理念中崛起/——崛起天翻地覆的巨变/变化最大的是城市/亮点最多的是发展/我们突出重围的小城呀/以破茧
化蝶的神奇/连连放飞豫U式的率先……”
城市功能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济源市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保持城市功能的适度超前。近年来,该市先后新建、改造31条城市道路、14座城市桥梁,城市主次干道总长达250余公里,形成了“一环十纵十一横”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相继建成了城市自来水二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济源段)管网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公用设施项目,日供水能力达8万吨,日供气能力达65万立方米,供热能力260吨/小时,污水综合处理率50.8%,生活污水综合集中处理率64.3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的吸纳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有效提高。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是济源建设的最好诠释。正如市委书记段喜中所说,“城市建设要始终贯彻精品意识。只有把一条路、一个建筑、一棵花草树木都做成精品,上了档次,整个城市才能有好的形象。”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精心建设出来的城市街道、建筑、小品。大气恢弘的世纪广场,造型独特的篮球城,集老年人活动中心、群艺馆、青少年宫、影剧院为一体的文化城,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住宅楼……以独特的造型、别致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展示济源这座历史名城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人是城市的主体。为了把城市建设得更加适宜人居住。济源市每年坚持实施民心工程,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把济源建设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住房保障体系,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两气一水”工程,让水、气、暖不断普及;居民照明工程,把光明延伸到了背街小巷;城市道路维修,使道路更加畅通、出行更加安全;城市雕塑小品园区,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盲道、座凳、分装垃圾箱等等,都让人们充分体会着这个城市的温暖和美好。
品牌:独具特色,精益求精
“当城乡一体化/把新的机遇和挑战一起抛向我们/好似声声催征的号角/同时叩响了多少人的心弦/当然有——/两手都要硬的信念/驾驭我们/一手打造外树形象的品牌/一手提升内强素质的答卷/并以非常„3+1‟的创举/赢得了漂亮的得分/省委书记和省长/欣慰的目光中/既有满意的赞许/更有语重心长的企盼/我们没有理由不以„自奋蹄‟的姿态/在中原城市群/赢得刘翔一样的百米跨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最独特的风格,最闪光的亮点。审视济源,让人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净”、“绿”、“亮”,已然成为济源独有的品牌。
净:干净,是每个来到济源的旅游者、参观团发自内心的赞叹。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济源市坚持抓硬件设施建设与加强市民素质教育相结合,集中突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机制,向办事处(镇)、社区、居委会下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绿:济源是国家园林城市,绿得宜人,绿得舒心,绿得充满活力和生机。近年来,济源坚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累计投入3亿元,沿路单位全部实现拆墙透绿;合理规划布局绿地,通过沿路、沿河建设大型带状绿地,完善公园、街旁绿地及单位、居住区绿化等,绿化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化景观。
亮:济源的亮化突出功能性、立体性、观赏性、艺术性,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五一”、“十一”等大型亮化工程建设,集中实施城市广告门匾亮化、楼体亮化、景观立体亮化工程,灯光与周围建筑、与绿树相映成辉、相辉成趣,形成了风格多样、层次分明、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城市亮化景观。
“我们决不满足现状/向明天进发/就应有更高的起点/实力的较量就是强者的较量/素质的比拼更是竞技的叫板/看我们U字形的行政区格局/正以大包容的气魄拥抱明天/我们的城市正以新的秀气灵气和大气/舞出更加优美的和弦。”(本文诗句均引自济源乡土诗人张善飞诗作,特此鸣谢。)
济源蔒河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