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3 05:1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长江》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本文从“长江的黎明”与“长江的古老”两个方面,一唱三叹地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通过富有诗歌美感的语言,特有的清新激昂之情,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1.长江(第1课时)【教学建议】

1.设置疑问导入。语文第一课,教师可以朗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壮美。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为什么诗人、作家总是通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我们为什么热爱长江、歌颂长江?这样通过疑问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2.由学生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明确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出生,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本文写于1961 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明确: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1.长江(第2课时)【教学建议】

1.问题探究。二读:通过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品味语言。三读:通过辨析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来更好的感受语言之美。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本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体味其中的同与不同,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尝试回答: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二是第3段和第6段。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

3.交流感受。四读: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

4.拓展延伸。五读: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再次体味“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来更为加深对文本的挖掘,如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自己心情是“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2 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祖国既是古老,在新的时代,又是朝气蓬勃、年轻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长江的挂图、长江的不同时间的照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气势和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激起学习的兴趣。3.作者郭风及其作品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的磁带或视频《话说长江》的光盘。使学生在全方位地了解自然长江的基础上,感受人文长江,最后才能上升到祖国的层面。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郭风感知世界中的亮点和盲点(孙绍振)

郭风在20世纪50年代吹响的叶笛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颂歌的风格、牧歌的情调。这些颂歌和当时风靡一时的战歌一起,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页。在那宏大的颂歌和战歌洪流中,郭风所吹奏的并不是最强音。他并不以当时最受重视的“时代精神的号角”的激越的豪情引起读者的瞩目,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英雄主义的非凡业绩,也没有壮丽的献身的场景,甚至连无私的爱情和独白都没有。在那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的颂歌、战歌中,他的声音与其说是洪亮的,不如说是清纯的,甚至是柔弱的。(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郭风散文诗的意境美(李元洛)

在诸多文学样式里,诗歌的语言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包括韵、节奏、声调等几个方面。不过,郭风的作品一般都不押尾韵,他所看重的是那种“内在的旋律的美”。他说:“我心中暗自以为与其写一些貌似格律化的诗歌,写些矫揉造作的押韵的诗歌,毋宁写些短小的散文,写些富于内在的音乐美的散文。”(《我与散文诗》)郭风诗作的意境美,是和他的语言的音乐美分不开的„„郭风语言的音乐美,除了句子的和谐、流畅、自然的抒情节奏之外,主要得力于那种反复歌吟、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旋律之美。„„读郭风的意境悠远的散文诗,就有如聆听音乐中的“春之歌”,就有如欣赏音乐中的“月光曲”。(选自《福建文学》1981年第6期)

4.相关资料:

——我与散文诗(郭风)

在全国解放以前,在我学习创作的若干散文诗中,我诅咒黑暗和鞭挞国民党的残酷统治。我也写了若干表面上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解放以后,我重新运用散文诗这样的文体时,有许多作品直接表达政治主题,如歌颂我们党和劳动建设的篇章,也写了若干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我有一个奢望,这便是:我想通过不懈地、持续地运用诗篇,来描绘自然界风景美,以表现一个总的文学主题,即人们的内心如何地感知自然美,内心有多少对于光明、欢乐和美丽的渴望,不止的追求。(选自《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

——《漫谈散文创作》(郭风)

我有一个体会,不宜把时代精神理解得过于狭窄。在作品中描绘当代人民最关心的重要事件,固然比较易于体现时代感,但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意志,抒发人民的愿望以至某种特定的时代情绪,也可以体现某种时代感。

(选自《花溪》1984年第10期)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石榴》精品教案 语文版

《石榴》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之志,并从中有所感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果在秋季成熟,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果皮可入药。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2、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 1 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星空》(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4、《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写成此文。

5、学习生字: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ué)枯瘠(jí)犀利(xī)丰腴(yú).....剌(ló)金罍(léi)盎然(àng)皓齿(hào)唾津(tùo jīn)潜溢(qián).......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状写对象——石榴,点出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1段。

明确: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最后一句总领全文,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清逸、充满活力的特点,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不畏威压,热烈而充满活力、奋发向上,这是石榴的个性,是它的内在美。个性就是特色,就是美,就是不同的一般。因为个性,生活才生动充实,丰富多样;因为个性,世界才千差万别,美丽多彩。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2、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明确: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的,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 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品析语言: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对偶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4、“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5、“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6、“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7、“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五、合作探究: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明确: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 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明确: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六、教师小结:

文章给了我们写作上的启示。作者借《石榴》讴歌了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因而被称为杰作。以此看来,状物类文章,重在写意人生,突出事物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1、石榴 爱石榴:最可爱。

绘石榴: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

赞石榴:值得赞。————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4、A。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⑵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⑴ C ⑵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五篇: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 长江之歌 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学

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6、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7、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

8、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探究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5、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6、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精导

1、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2、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5)指导朗读第2节。(6)指导背诵第2节。

3、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引读: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提升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背诵《长江之歌》 教学反思: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春》教案 北师大版

    《春》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教案

    1、燕子 教 学目 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长江教案

    1.长江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范进中举》教案 北师大版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背影》教案 (新版)语文版

    《背影》 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

    第1课长江之歌(写写帮推荐)

    1、《长江之歌》导学案 主备人:王照法 审核人:王永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指引方向。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

    第1课教案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该亚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