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

时间:2019-05-13 05: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

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牧童图”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我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小组活动时,怕收不回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讨、研究。(3)原来设计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贴“牧童图”,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没有进行。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或随机生成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合理解答。

(4)认真学习新课标,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

教材中在教学45+30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拨小棒得出结果,第二层次是拨计数器进一步感受算法,最后是脱离学具,抽象算法。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体现的是将几捆和几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了摆放,这不但向学生揭示了算理,即两位数加整十数,应该先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同时这样的小棒图也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以后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图的后面,安排了计数器图,也是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的算理以及渗透竖式的对位思想。而小棒图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为小棒的操作同计数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毕竟学生在拨珠时都很清楚加几十就是往十位拨珠,加几就是往个位拨珠。学生对数位对齐的思想认识是不深的。

第一个例题45+30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学生模仿着老师和同学的样子学。2.巩固练习26+20 50+34。3.第二个例题45+3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你会像刚才那样想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你的想法与同座位说一说。”4.巩固练习26+2 5+34。5.26+20 50+34 和 26+2 5+34 进行了对比。6.进行了六道计算题的练习和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扶、放相结合,让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相关计算技能。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少。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算。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提供创新的机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加学生思维的活动量。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难易结合,突出重点。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1、注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最近孩子特别喜欢喜洋洋这部动画片,所以我以喜洋洋的画片创设情境引入情境图,并以画片为奖品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使学生以较好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在操作中体会算法。因为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同,让学生先通过摆小棒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让学生借助学具掌握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3、体现算法多样化。我在课堂中力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个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计算方法,并在交流时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并试图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计算方法。

今后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两位数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连加连减的笔算,以及一年级上学期时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所以本节课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难度并不大。

“口算”的出现是在试一试中,这需要学生熟练应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将口算与笔算两者灵活应用于加减混合的计算。但是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对于这部分知识已经遗忘,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口算的应用不灵活,不敏感。本节课,我是以展示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22+40”可以口算,这样让学生在笔算的思维固定区域面临冲击,更加深刻的记下了口算也可以来计算加减混合。“解决问题”涉及了例题和书上第4,5题,本节课的解决问题不再是一步列式就能算出,当知道的条件变为三个,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关系,找准关系,列式解决问题。一年级长期一步解决问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被牵绊住,对于本节课的解决问题的理解是存在一定思维限制的。

在本节课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上,我引导学生思考:知道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怎样求?注重条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关于例题,在教学中两个班就都有学生提出了与教材不同的解决办法,其办法是:38-33+42,他们认为可以从男生中拿38只送给幼儿园33只,最后把男生剩下的和女生剩下的再加起来就知道还剩几只。说明只要理清思维,学生的思维将是有着无穷广度的,能够给课堂,老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情境创设设置的非常恰当,创设“妈妈带小雪购买纪念品”这一情境,通过解决“用50元钱去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的问题,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注意运算顺序,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总起来说,孩子们开始感觉会比较难,但是课上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

在出示情境图以后,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选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数学信息,让他们再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解决,我告诉孩子们计算的时候,要注意顺序,要从左往右计算,然后,教给孩子用竖式解决问题,孩子们也能够得出准确答案。在这一课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出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把数抄错了,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并不能表示孩子不会,但是列出式子,确实不对,而且还不是个别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跟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计算习惯有关系。

课后,我细细回忆了一下这节课,发现我在提醒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做的不到位。教授知识是我们的天职,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这样就把教育的真谛给遗失了,以后,在备课中,我要多思考这个问题。

《表格列举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智慧广场——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初次接触,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对本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根据信息内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量身高做衣服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通过摆弄实际物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认一认。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并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表格列举法》教学反思

表格列举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举法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学情,把“表格列举法”的运用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通过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用“表格列举”的形式解决问题并不是很难,而形如“每年比前一年多种1棵树”、“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单词”等比较语句的理解,学生有些吃力。教学重难点把握偏了是对学生备的不充分的体现。

(2)学生课堂回答不积极源于对学生鼓励做的不足。一年级小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环境,教师适时的积极评价,会缓和学生情绪,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3)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在简单有趣的活动中开展。而本节课我有点拘泥于课本知识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适合学生的活动,而是在没有创设情景的前提下,跟随课本例题。通过听朱老师的这节“拍手掌”的示范课,我发现有趣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最兴奋的学习方式,玩数学,数学好玩。

(4)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作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思想,不断的充实自己。

(5)课堂教学重教学设计,而非教学课件。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的代替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课堂的完美与否,与课件的精良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充满学生质疑,充斥着思维碰撞的课堂,方可谓是一堂“好”课。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保护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6页。【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要重点解决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直观操作,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让学生正确快速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跟着环保小组的同学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下面我考一考大家掌握了吗?

抢答:25 + 4 = 6950 = 指名说一说25+4和16+30的计算方法

谈话:环保小组的同学们不仅在学校里搞护绿活动,他们还来到了校外,来到公园里。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一)看情境图,找信息: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找出的信息:小红:“我捡了7个塑料袋” 小明:“我捡了25个塑料袋”

小东:“我捡了9节电池,22个易拉罐。”

小林:“我捡了16节电池,8个易拉罐。”

2、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1、小红和小明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2、小林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3、小林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动手解决25+7的算法。

1、师:我们先来解决“小红和小明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2、师:25+7怎样计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学具摆摆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4、小组汇报:找几名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数出25个小棒,在继续数7根,一共数了32根。

(2)数出2捆5根小棒,再数出5个和那5根合起来就是一捆,再拿2根,一共是三捆2根,就是32。

(3)先数出2捆5根小棒,在数出7根,5和7加起来是12,在和20合起来是32。[边说边板书:25+7=32个 205 12 先算5+7=12 再算20+12=32]

5、小结:我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计算出25+7=32,在后面的学习中你用哪种方法计算快,就用哪种方法。

(三)独立计算22+8,16+9

1、剩下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22+8,16+9)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在组内利用学具帮助你们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小学教学 设 计 网 W WW.xxjx SJ.Cn 收录 22+8=30 个先算2+8=10再算20+19=30 16+9=25 节先算6+9=15再算15+10=25

4、讨论:3个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而且个位相加都满十了。[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一)想 想 再 回 答 4+8= 6+7= 5+7= 34+8= 26+7= 15+7=

(二)擦亮眼睛找答案 35+8 27+4 47+619+8 315343 27

(三)登山护绿:

1、谈话:环保小组的同学还不怕辛苦,登上高山进行保护环境的活动。我们也不要落后,看看谁登的最快。

2、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四:归纳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和环保小组的同学一起活动了,你们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要重点解决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直观操作,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本课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多位数相加的基础,所以让学生正确快速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延续上节课的情境,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知识是密切相连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情境串,从而把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中为了突破难点,用谈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提问题,通过直观操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注重把操作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操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有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细致观察情境图,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红:“我捡了7个塑料袋”。小明:“我捡了25个塑料袋”。小东:“我捡了9节电池,22个易拉罐。”。小林:“我捡了16节电池,8个易拉罐。”。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小红和小明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小林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小林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这样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让学生学会如何从相关的信息中提问题。知道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两个信息,初步构建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思路。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不仅要会自己学习,还应该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多次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主要是的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口算方法。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算法的同时,加深了印象,从而进一步规范学生对算法的语言描述。即可以 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也可以训练学生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说的机会,对于新知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遗憾的是最后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由于在时间安排上出现问题,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浪费时间太多。导致前松后紧,后面的练习没有及时完成,这个环节的设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习行、列时,既要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和领会。本单元的教学让我体会到:

1、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

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数数教学反思(2)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我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他们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种数感的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验证估计是否准确以及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的,也有些是繁琐缓慢的。这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展示各种方法,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体会。

3.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进一步提高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

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此插入课本第36页的练习题2。我认为这幅小皮球图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排列整齐,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地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使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学生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学生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

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说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的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和写。让学生知道数位及数位意义,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3)

在例题4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铅笔)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在例题5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辩论,在“辩”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题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一

十、10个一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情绪会更高涨。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数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同时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以及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学生掌握比较好,尤其是数数,大部分学生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的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与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另外,在具体的情景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很困难。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

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办事于生活。在讲授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解缆,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触感染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亲密接洽,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完人平易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类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购物勾当。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这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

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与热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全班36人平均分成4组,各组围坐在一起。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我都给予了肯定。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操作活动和欣赏中初步体验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制作了超市购物的相关课件,准备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有关人民币的图片。一幅幅各民族人物的头像图,一张张名山大川的图片,各种符号„„给数学课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小小的人民币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结合,在这里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渗透了文化交流。这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增加了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

四、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又一主题。

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五、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

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其中学会5分5分地数又是学习1分1分地数的前提和保证。

由于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在练习中发现有

学生把5时45分认成25时4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另一班上课时改变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一直以来我都想给自己的学生们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这单元的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为人师的我此时最快乐!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新课程小学数学第2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我采取采用

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又一次体会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这样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动手拨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单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误:

1、导入环节让学生判断6时、6时半应该让学生说说认识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2、学生对于五格五格数的环节应该让学生填写或是在教学中进行游

戏加深印象。

3、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的缘故,我总怕后面的练习完不成,因此又是我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4、认识时分的环节,过分强调分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对小时的认识。

5、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放在玩钟表上,不能专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第八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上完这个单元,我有几点感受:

1、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以老师带来的奖品为素材,从游戏猜一猜开始, 猜老师手中拿什么颜色的花,从老师手中也藏着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以礼品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有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接着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探究

中理解规律。

3、运用规律,创造规律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自己创造规律。接着拍手游戏,其实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声音、动作也有规律,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节奏拍,学生自己也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九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从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准备更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许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教师应该争取。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任课老师:郭芝廷 任课班级:小一

3、小一四

第一单元时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3、《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 9 ”这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4、《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刚学习完十几减9,经过巩固复习后,我和我的孩子们马上进入了下一阶段学习—十几减几。

首先,我通过算式卡片复习十几减9,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并带读。果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一个接一个,声音洪亮,不愧是领读的小老师。经过紧张的复习后,我们马上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编凑一个有关于小猫钓鱼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小猫解决问题,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很快小朋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是用减法13-8=5计算的。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几的口算。为了让学生体验算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巩固“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你可以更快地帮助小白猫解决问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在争当小能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勇于思考探索。完成了新课的学习,接下来就是紧张而又轻松的检验阶段了!在这一部分,充分让学生学会观察,设置形式多样的答题活动方式,以解决学习口算的单调性,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合适的算法。整节课下来,节奏还是比较紧扣,一环接一环。在上课时,可能由于自己对学生表扬、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讲故事时缺乏儿童化语言,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重点部分如果能让学生说的更多,做一个更鲜明的对比,相信每个孩子会掌握得更好,更快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5《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探索,强化学习过程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学生回答:算10-9=1。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学生回答;算1+3=4。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评价语言不够准确。

3、个别教学体现不够。应该多注重辅导学困生

6、《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在设计这节数学课时,着力体现以下一些新课标理念:

一.注重情境导入,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数智慧星、为农民伯伯数花生种子、例举生活中100以内数的应用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二.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成了学生研究成果发布会。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争夺智慧星、估测羊群数量、小组合作数种子、挑自己喜爱的学具数数、小组内自由地接力数数、互相之间的猜数游戏、找生活中100以内的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尤其在汇报小组合作数百以内数的方法时,就是一个小型的学生研究成果发布会。

三.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种探索知识的任务(数的方法),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小组合作数种子、举生活实例)后,教师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鼓励,并奖给智慧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7、《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2道习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注意适当控制

合作数种子、举生活实例)后,教师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鼓励,并奖给智慧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8、《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

1、利用“猜想”的情景引入新课,为新知识作铺垫,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数目增大,比较结果也会变化。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学生表现积极学习气氛活跃,用词也很准确。总之引入新课阶段达到良好效果。

2、在例题探讨过程中(比较三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首先教师应以平等的意识,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亲切地和学生说话。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应启发学生用哪个词描述更为合适?那就要采用充分让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多得多”比较恰当。所以“90比40应该'多得多',80比65才应该是'多一些'”。

3、在例题的拓展中,学生举手非常活跃,都想把表现自己,我忍不住多提问了几位学生。其实要让学生用同桌或前后相互说一说,提问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

4、学生对超市里一些商品根本不知道实际价钱,缺乏感性认识,课中有这种练习建议:应适当修改。“猜一猜”的练习形式很好,如果学生猜不中时,老师就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提示,让学生逐步调整。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猜一猜,效果更好。

5、本课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发生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我教学例8的时,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要买一个皮球6元,付出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马上就能说出是4元,但让他们用算式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却只有少数能说出。这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远远高于他们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啊。于是我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导。如果你要买一根5角钱的雪糕,你给了售货员1元,他应该找你多少钱呢?他们说是5角。怎么列算式呢?他们意识到是用1元减去5角等于5角。我再次引导为什么用减法呢?因为这5角钱是买雪糕花掉的,而且是从1元里花掉的,花掉就是减去,要找的钱就是你自己还剩多少钱。当找回多少钱和还剩联系起来时,他们好象又有很多人理解了。到是计算方法上还比较顺利。

9、《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借助许多鲜花的场景图,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在讲授过程中我对于算法的探究部分,还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应多让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说说,让他们也能够掌握。同时,对于我的课堂,我觉得存在较大的问题应该是课堂纪律,教师如何掌控课堂,如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讲,是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

10、《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

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1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12、《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13、《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主要教学例7和例8。教学例7问题不大,他们都知道买几样东西就把几样的价钱加起来。在教学2元+4角时,有的学生得出结果是6角。我抓住这个“错误”挈机引导学生意识到2元不是2角,不能直接相加。从而懂得算加法是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并且结果要保证符合日常生活实际。如结果不应该写成15角,而应该是1元5角。例8有两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有两种情况用到减法:一是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比较两种价钱贵和便宜也用减法。计算人民币减法也和加法一样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计算。我本想例8无非就是把加法变成减法,学生应该也是迎刃而解。可是真正教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自己又一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学生能理解找回多少钱,但不明白找回的钱就是花掉后还剩的钱。“找回”两个字和他们所学的加和减的含义好象脱节。可见我平时的教学不够灵活,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我应该给学生提前渗透花钱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一课时 分类、整理

教学反思: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2、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第二课时 图形的拼组

教学反思: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 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生的数数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都有基础所以学起来很轻松。教学效果很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达到了要求。是一节比较轻松课。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2、读数 写数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数器的数位以及读数和写数时应遵循的规律。就是要让学生牢牢记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每位学生都要记牢。这是考试经常考的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生的数数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都有基础所以学起来很轻松。教学效果很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达到了要求。

3、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的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学生掌握的很好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针对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

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4、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能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

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 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 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简单的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 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课题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课题三: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课题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 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题七: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反思: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 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题八: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退位)

教学反思: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题九: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退位)练习课

教学反思: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课题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反思: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中,愿意动手和动脑进行知识的探究,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题十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后小结: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教师不仅用理智上课,还极大地倾注了自己的喜欢和兴趣。课题十三:综合练习

教学反思: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找规律 课题一:找规律

教学反思: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以老师带来的奖品为素材,从游戏猜一猜开始, 猜老师手中拿什么颜色的花,从老师手中也藏着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题三:找规律

教学反思: 以礼品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有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接着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理解规律。课题四:找规律(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自己创造规律。接着拍手游戏,其实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声音、动作也有规律,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节奏拍,学生自己也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下载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王家岗乡吴岗小学易荣琴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无怨无悔地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在不断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还通过上网,接受学校培训等渠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资料、每一道练习题都能够用一个......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一)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整理14篇)

    篇1: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核心提示: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无怨无悔地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

    一年级下册三班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三班 李兰兰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全班学生共有57人,通过一年的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