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陆游的爱国主义诗词 2016汉语言文学 高琪琦
浅析陆游的爱国主义诗词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姓
名:高琪琦
指导教师:卢爱敏
浅析陆游的爱国主义诗词
【内容摘要】 陆游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本文就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探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词。
【关键词】 诗词 爱国主义 渊源
具体表现
一、追溯陆游爱国情怀的渊源
处于南宋的文学家有很多,但为什么独有陆游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炽热呢?这不由得让我想去追溯其中的根源。
(一)家庭文化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国愁为念,常与主战派的士大夫在家谈论国事,这样使陆游从小就对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陆游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及言传身教亦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分子,写有不少抗金诗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赠陆游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亦以曾几为榜样,并向老师保证“名节倘全则是不辱门下”。在这种熏陶之下,陆游把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终成一名“中兴之冠”的大诗人。
(二)社会现实
北宋末年,女真贵族所建立的金政权逐渐强大,占领了北宋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朝只得偏安一隅。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国家严重分裂,百姓过着流亡生活。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强裂的爱国呼声。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爱国主义风格成为了许多进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倾向。伟大的文人总是能自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其作品总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的主题,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三)个人遭遇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为力主抗金而被罢黜。正是因为这种崎岖的人生遭遇,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爱国情怀在诗词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具体表现为:
(一)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由于诗人反对投降,要求抗战,使他一再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这样他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因此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带有沉郁,苍凉的色彩。如:《谢池春》中“壮岁从戎,朱颜青鬓,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度。”这首诗是作者罢官归山后所作。词中写自己蹉跎佛意,忆昔抚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阕回忆壮年时参与军机的往事。下阕写回乡山居的闲散生活,怅恨“功名梦断”叹息“流年”虚度,充分表现出诗人自伤朱颜已衰,岁月蹉跎,有杀敌之心,却无报国之路;有抗金之志,却无用武之地。词中将当年军中的战斗生活和目前乡居的处境和心情作了对比。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既伤感又悲愤的复杂心情。
(二)对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签定丧权辱国条约,苟延残喘的统治当局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的“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的罪行。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诗人以悲愤的笔触谴责绍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荒淫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奸满怀愤恨。
(三)表现反抗外侵、统一祖国、创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夜读兵书》中陆游也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确,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他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例如他在公元1195年写的《农家叹》一诗,就是通过农民悲惨遭遇,勾勒了一幅阶级压迫图:“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梗。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豚?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农民处处种庄稼,辛勤耕田地的情景。诗人通过对人民生活现状的描绘,深刻的揭示了官府苛取,豪绅兼并掠夺的情状。形象地描绘了老百姓处于朝廷、官吏和豪绅互相勾结,层层压榨的悲惨境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暴行。
三、陆游爱国诗词的艺术特色
陆游的诗词在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样,在艺术特色上,也呈现多样化,现结合他的诗词就此作些浅显的探讨:
(一)意境雄阔,气象浑成
雄阔浩壮是说诗境的特点,气象浑成才是立足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陆游的绝句上。陆游绝句有攀唐人高峰,模仿相同意境的迹象。此过程中,体现出雄浑的气象,厚实有力,表现而不张扬。作者社会生活丰富,作品内容充实,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切体验与关注。语言上表现出精炼、清新流畅和含蓄的特点,并用以概括深刻的思想感情,厚重的感受,形象鲜明,内蕴深沉,呈现出与唐人极为相似的情况。他在凭吊前代历史,诗人结合历史(时间)、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用激宕的情感、敏捷的才思,娓娓抒发,又慷慨激昂。
(二)激情满怀,格调高昂
在陆游的优秀作品中,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是指诗人本身具有的情愫和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情厚意。中国传统诗歌尤其要求作者情感丰富。作品是作家认识的升华,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概括和提炼。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积累、感情因素会直接在作品中得以反应。陆游为人赤胆忠心,为文当然气格高昂了。
(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
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如《楼上醉书》中诗句:“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月茵席留余起潸。”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致使他不能施展宏愿,所以他深沉地感叹年华虚度。“松亭关”只有在“梦中夺得”真令人悲叹不已!怪不得要“茵席留余潸”了。这一悲叹之句反映了作者收复河山的壮志虽屡遭挫折,但他的爱国雄心始终不泯。诗人常常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自己出师北伐时征讨金兵,穷追猛打的壮举和敌人
(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
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如《楼上醉书》中诗句:“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月茵席留余起潸。”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致使他不能施展宏愿,所以他深沉地感叹年华虚度。“松亭关”只有在“梦中夺得”真令人悲叹不已!怪不得要“茵席留余潸”了。这一悲叹之句反映了作者收复河山的壮志虽屡遭挫折,但他的爱国雄心始终不泯。诗人常常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自己出师北伐时征讨金兵,穷追猛打的壮举和敌人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脱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落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丹心可鉴。时代的特点,社会家庭的影响,加上多歧的人生遭遇,使得陆游诗词中充满了战斗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非凡的才华,使得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意义。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陆游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服,他对中国整个文坛所做的贡献也令人赞叹。然而在质量上出现的内容贫乏、用意重复、词句雷同等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而且陆游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难免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作为一代伟大爱国作家的评价。
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上的瑰宝。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湖南文艺出版社
《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全宋词鉴赏辞典》(十七),中国妇女出版社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 要: 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诵读法运用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的素质缺陷和认识偏差。诵读的显著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体认到声情统一的神妙。强化古代文学中诵读法的教学,要从改善客观环境和改造主观认识着手,在具体运用层面,诵读教学法应与注意培养、文意理解、写作训练、考试测评等手段相结合。
凡是出声念读,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诵读。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读和吟诵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将诵读活动推广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与经典诵读活动相呼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运用诵读法。‚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读书氛围正在幼儿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却并没有很好地保持这种氛围。朗朗书声陡然变得微弱,满校园除了听到些许诵读英语的声音外,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传统经典都快成‚绝响‛了。经典诵读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承担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任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恢复诵读法的基础地位。时不我待,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诵读法毋庸臵疑。因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领大学校园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推手。
一
造成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绝少书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概括起来,无非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实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重要性与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在一些学校的关联文科专业也有开设。该课程一般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构成。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臵的影响下,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突然变得很不吃香。它们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受到严重削弱。由于课时的大幅压缩,这就不得不迫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量内,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史知识的系统传授,相应的文学作品部分的教学时间就要大幅减少。作品讲得不多,自然诵读法也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师也就只知道讲课,而对诵读一事就选择性遗忘了。
从主观因素来看,诵读法运用不多跟师生的素质和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古代文学教师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他们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对旧式的诵读法已经相当陌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素质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师自己朗读功底不行,由于缺乏自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忽略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吟诵而言,现在除了老一辈的霍松林、叶嘉莹、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还深谙此道外,能继承者实属凤毛麟角,真担心过不了多久,吟诵又要变成真正的文化遗产。既然如此,吟诵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又怎么不成为绝响?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许多老师也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诵读属于摇头晃脑的旧式先生,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课堂了。他们甚至将诵读看成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干脆视之为封建糟粕加以抛弃。由于普遍地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整个大学课堂都是出奇安静。有些古代文学老师还担心,叫学生诵读产生的声响未免会影响邻近的课堂,因而认为这种方法不合时宜。
从学生方面看来,很大一部分已经对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他们在新式标点
下读好一篇古文都觉得费劲,指望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共鸣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这种没有兴趣的状态下,要他们主动去诵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诵读有种厌倦和反感,这是中学过于功利化教育的后遗症。为了高考,将诵读与分数目的直接挂起钩来,被动重复,死记硬背,物极必反,到大学以后必然产生对诵读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已经走进了图像时代。图画的直观性和音频的立体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学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经典的诗文诵读在图像的包装下,已经包办一切了。学生若有兴趣,则只要带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亲自开腔显得多余,而且没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校园,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英文诵读,若偶然听到有人高声诵读古诗文,一定会惊诧莫名。整个氛围的丧失,乃是文学诵读无法展开的根本原因。学生的种种情绪,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老师,一旦师生有所‚共鸣‛,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展开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
开口发声在古代文学课堂竟然成为奢侈,这在古人看来真是咄咄怪事。诵读法不但是过去启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它的基础地位从未曾动摇过。史载教育家胡瑗办学时的盛况:‚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1]朗朗书声和着悦耳琴声,响彻课堂内外,像这样的动人场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
一篇优秀的古典诗文,人们常用‚声情并茂‛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诵读法的好处有很多,但我以为,其最显著者当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上。‚声‛与‚情‛一而二,二而一,互为表里,彼此生发,其妙处非反复诵读不能体会。这种关系正如曾国藩在《处事金针〃学问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样:‚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渐入佳境。‛
一方面,诵读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从而体会到不可言传的巨大愉悦感,这就是所谓的‚因声而见情‛。因声韵而产生押韵和平仄,这是中国古典诗文格律美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声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扬顿挫的转折变化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循着声音一路探美,情怀随之次第展开,境界自然也别开生面,读者往往因为这文学的美景激动而陶醉。四声之说明确提出虽说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韵美在《诗》、《骚》中就成为高度自觉。《离骚》鸿篇,若默读不足以体会其波澜壮阔的情怀。唯有高声诵读,其自信、激越、悲愤、悱恻、坚定、深沉、流连等百般滋味,万种情感才能娓娓展开,声促情涨,到高潮处已难辨读者和屈原之别。我每次在课堂诵读《离骚》,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礼,心灵无不受到震撼。这也更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2]这句话,与其说这话是赞美名士风度,不如说是倾倒于《离骚》的声韵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无人诵读美文,听着自己的声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为一心,这才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另一方面,诵读有利于还原文学场景,将古人之情传达于读者之心。古今人同心会意后发之于口,这份激荡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声调,拍打于心岸,带来审美的别样冲击波,这就是所谓的‚传情发于声‛。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论述‚情‛之所托时,都不是对应‚文‛,而是‚音‛或‚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刘大櫆,《论文偶记》)由此可见,音声之重要性高于字句。因此古人进一步明确说:‚诗有比兴不能尽者,故被之声歌,使抑扬以毕其意。‛(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上)又云:‚性情,诗之体;音节,诗之用。‛(乔亿,《剑溪说诗》)这都直接说明了‚声‛和‚情‛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明乎此,我们在诵读之前,不妨先默读精思,用心捕捉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识得其酸甜苦辣之后,在深得我心的状态下脱口而出,即能收声情一致之妙,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
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叶先生的这段话,精辟地点出了情由声出的道理,对诵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作用作了特别的强调。
‚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缺少了诵读这个环节,关系怎么能得到体现?因此,诵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揣摩和理解的过程,简单地认为诵读是死记硬背的一种手段,实在是过于肤浅。
三
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运用,必须改善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善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高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
在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当将诵读与其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
第一,诵读教学与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说得好:‚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朱熹认为,读书必须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因此,教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诵读教学与文意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奥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黄子云《野鸿诗韵》云:‚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达到知己境界,则作者之言仿佛出于我之口,作者之意仿佛凝于我之声,诵读境界至此,方为有得。
第三,诵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诗句所揭示的道理广为人知。写作时语感非常重要,而语感的获得显然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诵读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语感,肖其神气,而且能获取文声的语感,合其音节。相对于默读,诵读在语感训练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有了很好的语感,就会产生模仿创作的冲动。正如曾国藩在《家训》中所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若能臻于此境界,诵读教学法的效果就会有所增强。因此,教师要将诵读与学写古典诗文联系起来。提醒学生在创作时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后,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与诵读的原作比较。培养学生通过念诵来修改文章的习惯,使他们体认到‚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诵读教学与考试测评相结合。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适当采用一些功利手段来促进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来进行普通话训练,并将这视作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一步骤来实施。加强对诵读作品的考核,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别经典的作品可要求学生背诵,并在试卷上明确考核内容。除书面考核后,平时课堂上也
可随机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时段当面考查诵读情况,将其结果列入平时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网络与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经典诗文朗读大赛,邀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举办朗读、吟诵等讲座,并为他们与专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世上之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努力去做,难事就会变得容易。相信通过全体古代文学教师和爱好者的共同奋斗,诵读之风一定会蔚起校园,广及社会。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大众自觉时,人们随处可以听到吐珠纳玉之声。和着铿锵悦耳的声调,精神为之轩昂,境界为之高尚,人生因为这样的诗意而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刘义庆撰.柳士镇等译.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3]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第三篇:【精华】汉语言文学求职信
【精华】汉语言文学求职信3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找工作的日子已悄悄来临,是时候好好地琢磨一下写求职信的事情了哦。但是求职信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恰当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语言文学求职信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言文学求职信 篇1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信,谢谢!
我叫,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经过数载的潜修、漫长的苦练,我终于即将以一名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站这里,接受着您的挑选,并时刻准备着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您我共同的事业。
我不敢自诩自己是个人才,但我相信我的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在大学三年的求学征途中,我学习认真、刻苦钻研,并取得良好成绩。通过母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我不仅具备了中文专业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且具备了师范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懂得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开展班主任教学活动。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了微机课程,并且还相应取得了计算机应用基础NIT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证书。同时,社会激烈的竞争使我深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本着向复合型人才发展的原则,我广泛阅读了各种有益书籍,知识结构日趋完善。
平时我喜欢运动、旅游和看书,虽然大学生活中学习、社会工作占了很大部份,但是时间还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我觉得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旅游和交友可以让我们开眼看世界;而书本,特别是历史的书、文学的书、科普的书、名家的杂谈,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同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竞争激烈的学习气氛,使我各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大量的社会实践使我的能力得到了很高的提高,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了我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树立了我忠职守纪的.工作观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直是我人生信条;“努力”是我不变的准则。
或许,我不是你的最佳人选,但是,我会不断的找出自己的差距,并自我完善。如果您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灿烂的明天。我恭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汉语言文学求职信 篇2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对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我是一名应届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所学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现知贵单位招聘,特拟此求职信。在人生的漫漫长河里,我又来到一个转折点。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即使人生轨迹的变化也只是从一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20多年的主业都是在学习。而现在我站在了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在大学期间,我以做一名新世纪的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我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所学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84分,除了专业课学习外,我还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人才要求,考取了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方面,我在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翻译、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现在正向更高目标努力。同时我自学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
我永远明白只有自己学到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就去了解它,学习它。此外,我还积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今年八、九月份教育实习中,我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这将使我受益终生。诚然,我不具备最高的学力,但我有达到最高学力的好学勤奋与务实,“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渴望学成之后的大手施展,更急盼有伯乐的赏识与信任。我所学习的那么多的知识,虽不说一定能够致用,但起码我想我学习的能力已在,这才是我永恒的财富,立足于社会的宝藏,如果您决定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回报您对我的选择,用我的青春与才智为贵单位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不必在乎我取得什么,请关注我的未来!最后十分感谢您对我这份求职自荐书的审视。随信附上个人简历,期待您的回音!诚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月XX日
汉语言文学求职信 篇3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我深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所以大学四年,我认真学习,系统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素质修养的有关理论,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阅读了各方面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为迎接社会的挑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还积极地参加了各项社团活动,并且通过努力创办了一个新的社团——读点书社,其中我组织的“图书封面设计大赛”活动获得了全校优秀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教会了我与人交际,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辩论赛,协同队友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对我良好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肯定。
我利用寒暑假从事家教工作,在试讲和教育实习期间积极锻炼自己,对板书、教案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在盐城技师学院实习期间拥有了两个月讲课机会并且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名真正的教师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大学四年学习让我自信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相信今后在社会上我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我期盼着您的佳音,谢谢!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临漳县职教中心刘俊国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汁“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
者。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存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估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
第五篇:2011年备考汉语言文学
7月中旬到11月是考研复习的强化阶段,此时大部分考生应该已经对目标院校指定的参考书目熟悉一遍,并全面做好第一遍笔记。强化阶段对于考研复习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要深化细化书本知识,一要拓展知识面,具体要给考生如下建议:
基础阶段第一遍和第二遍是熟悉课本,做笔记,全面覆盖所有知识点,强化阶段第三遍复习把能搜集到的历年真题都找来,按题型和年份整理出来,对照笔记答上一遍,这个时候其实很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答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思路和答题思路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是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在技巧和策略上的适应。第二遍和第三遍复习强调的是“两点”的“不留盲点”,第四遍应该是“突出重点”了,办法是在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基础上把笔记压缩、精简,并且写出自己复习的心得体会(最后把现汉、古汉、语言学概论三科的第四遍笔记记在同一个小笔记本上,以便在最后时间里,最有效、最快地过一遍),这就是把书读厚再读薄的道理。临近考试,基本上就是看看强化阶段第三遍和第四遍的笔记了。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的复习,考生还应该注意参阅其他版本的教材,触类旁通,以便对学科整体框架有较深刻的理解。
一、现代汉语
语音部分可参考《现代汉语》(北大现汉教研室,商务印书馆)的语音部分,此书的特点是知识呈系统性,省去了考生自己整理某些知识点的过程。
词汇部分可参考《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个书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最权威的著作,需要有选择性地认真看。
语法部分可参考以下书目:
朱德熙《语法讲义》:该书建立了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论述了语法单位、词的构造、词类、体词、谓词、代词、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语法讲义》的特点是对一些语法现象论述得很详细。
学生在看指定书目的语法部分时,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看看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是怎么论述的。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语法教材中的语法体系是语言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得出的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我们在看书时不能简单的评判一部书、一个观点的好坏,而是要进行对比,找到差别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样在考试时才能对一个问题有较全面的考虑和理性认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该书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介绍了五种分析方法,用这些方法分析语言事实是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也可帮助考生扩大视野。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重申了一个重要观点:语法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语法研究既可以从形式入手,也可以从意义入手。这一点启发我们在回答问题是应当想到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另外提出了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以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研究语法,这些观点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都应考虑进去。这本书主要交给我们一些研究理论,考生要学会持这样的观点分析问题。
二、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真正有差别的在思路上。现代汉语属于具体语言学,它更侧重详尽的描写,所以细节的东西多,需要记忆的零散的知识多;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它更侧重于讲述给我们普通的语言理论,它更宏大,抽象性更强,所以更侧重于理解(当然不排除有需要记忆的地方),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点、思维更发散更抽象一点。语言学概论的系统性也更强,它九章内容环环相扣,互相交织,需要要很强的联系意识,特别是学习方法上的联系。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语言学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语言的本质;第二章主要讲语言是符号以及语言的特性;第三章讲语音基础知识;
第四章讲语法基础知识;第五章讲语义;第六章讲文字;第七八章讲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和接触(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九章又分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讲语言的历史状况,这三个部分应分别联系前面的三五四章,还应该联系第七章。总之,这里处处渗透着联系的观点。
考生除了复习《语言学纲要》外,还要精读《语言学概要》(高名凯、石安石),把两书相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看能不能相互启发,以便更深的了解该问题。
三、古代汉语
王力先生首创古汉语教学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考生也可以因循。其实,这三部分就是“读课文、学词汇、学语法”。
一、读课文:若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背诵王力本前两册全部文选,以培养语感,不能背诵,至少能够熟读。
二、学词汇:王力本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总共有1086个,如果掌握了这些词,据说就能读懂一篇古文的 95%了。建议一天掌握十个,三个多月就能学完。需要注意的是,看的时候应该只记那些与现在不相同的词义,或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意思,做上笔记,随时熟悉。而各种近义词的区别等也要牢牢掌握,同样做上笔记。
三、学语法:语法零碎不堪,但也十分重要。尤其是遇到像“请找出与下列用法不同的一项”这种题时,十分讨厌。而且,遇到一些难句、凭语感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也需要语法知识来大显神通。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语法,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不同在哪儿、是如何演变的,等等,这些应做为重中之重。特别要指出的,这里面还包含有各种古代文化常识:文字演变、天文历法、祭祀用语、帝王年号、辞书使用等等,也要有一定了解,有的还要记住。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书上都很零散,这些都应该归纳一下,做个笔记,以备随时翻阅。
以上三部分要三管齐下,哪些都不要偏废。王力版本和郭绍虞版本教材中,这三部分是混乱地排列在一起的,考生头脑里一定要将它系统化,并归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