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设计思路及反思
王晓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雨果先生站在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盛赞了圆明园的美伦美奂、举世无双,指出它在艺术价值和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践踏人类文明精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被掠夺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敬重。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类立场。
一、谋篇立意
作者借巴特勒上尉让他“捧场”之机,从焚掠圆明园事件切入,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和抗议;同时也表现他对中国所遭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
二、文章脉络
您征求“我”的意见,想让我给予赞誉。
“我”赞誉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人类文明的杰作。
我赞誉你们“收获巨大”,实际是强盗行径。
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全部赞誉。
三、写作方法
1.语言优美,一组组的排比句将圆明园赞美得如同诗画一般,让人在字里行间尽享人间仙境,一句句诙谐幽默的反语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揭露得体无完肤,使读者顿生愤怒之情。
2.运用了多种手法。有直接描写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的,也有把圆明园与世界其他建筑物类比来表现其艺术价值的。既采用了记叙、描写的手法,也有议论、抒情的内容,使全文一气呵成,读后有痛快淋漓之感。
所以,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观确定为:
读课文,谈感知;明线索,理情节;品语言,悟情感。
具体设计思路为:
一、与名篇交流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3.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与名家对话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却这样说,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直面心灵---读自己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可以是对雨果的解读与评价,可以是对自己的激励和启示。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同时也要注意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教给学生评点语言文字的方法,回归本色。还要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因文悟道,因道悟文”,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对话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是: 我不是 “一言堂堂主”,我是 “发言首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首席”的职责就是:营造对话氛围—— —使对话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组织对话过程—— —使对话在有序和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调控对话方向—— —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不能传授知识,因为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要把握 “到位” 而不 “越位” 的原则。
本课设计为“与名篇交流”、“与名家对话”、“直面心灵” 三个环节,扣住文本不架空文本。任何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不离开读文章。三维目标的体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课堂上既有对学生评点方法的引导,更有对于阅读文章方法的传授。将三个环节定位为读文、读人、读自己。方法上的指导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阅读教学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学会个性解读文本,这些都离不开包括教师讲授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指导。
总之,回归本色,这就是我心中的本色语文。
第二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
课
教
案
单
位: 孝义二中
说课人: 李
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 课 教 案
说课教师:孝义二中 李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书信体的文章。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在前三篇的基础上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为下一篇自读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整体把握文意。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领会反语的作用,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都了解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体验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意,领会反语的作用,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理解文章的丰厚底蕴。
3、说教材的处理
语文课堂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立足点,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所以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语感和自学能力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
了解背景,创设氛围------自读探究,主动思考------选点品读,体会感情------迁移
扩读,熏陶思想
课堂思路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利用情境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信息,学会整体把握、提炼概括。
朗读品味法:用多种方法朗读,在读中感悟,为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奠定基础。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如下学法学习:
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让学生学会主动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学会筛选有效信息,整体把握。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扩展阅读法: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更多智慧,填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手段及依据
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以提供文字材料作为资料参考或重点提示,画面图片的运用仅为激发联想而设定,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五、说教学程序
(一)检测字词,文学常识
设计目的:为了保证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情绪,所以先检测字词和文学常识,不冲淡课堂主题。
(二)直接导入,介绍背景资料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指的哪一个事件吗?你对这个事件了解多少呢?“圆明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林呢?雨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生发言同时,教师多媒体配合展示: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它不仅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圆”。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绘画,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说,圆明园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多媒体展示圆明园内的珍宝。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并在此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多媒体展示:圆明园今昔对比的照片
教师重点讲解:抢劫和焚烧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示:一幅珍贵的画卷如果要用焚烧的方法毁灭掉,需要多少时间?(不到5秒钟)那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又会烧掉多少珍贵的书画文物呢?(无法计算)。你计算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悲愤,屈辱,痛苦,震惊等)雨果是哪个国家呢?(法国)一个作为抢劫焚烧侵略他国的公民,他会说些什么呢?阅读课文,要注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引出下一环节:展示教学目标。
设计目的:因为学生都知道“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直接导入,简单有效,速度快;通过学生的发言交流,教师可以检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三)展示目标,学法指导,初读课文
目标展示:
1、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写法。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难。
设计目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朗读课文,可以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整体把握。简单问题小组解决,棘手问题整理提问。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选点品读,体会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全班探究: 重点探究: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通过把握形容词来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
2、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3、含义深刻的语句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4)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5)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用比较替换读,自读示范读等方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达到用多种朗读方法突破难点的目的。
设计目的:这两个环节包含教学重难点,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整体把握、提炼概括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惑,教师做出积极引导。重点探究的内容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和选点品读法,穿插进行,边读边议,在读中思考,在议中理解,同时完成板书。
(五)点拨延伸,(1)教师点拨:雨果不是中国人,他却高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但他却说:“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难道他不爱国吗?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联系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2)在点拨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发言。
设计目的:上一环节已对雨果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做了重点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延伸,引导学生理解雨果客观公正的立场,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课堂重难点。
(六)扩展阅读,布置作业
雨果作为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关心中国,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万园之园”化为一片废墟。这不由得让我们掩卷深思: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学生讨论,进行扩展阅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目的:扩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写作练习在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七)课堂小结
结束语:中国晚清朝政腐败,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婢膝来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而今天的中华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汶川地震面前的坚强挺立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强大加油祝福吧!
六、课堂评价:
在自主合作提问探究中,教师要及时用表情、眼神、手势等来肯定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设计目的:对课文重点内容梳理归纳,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记忆。
八、教学反思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教师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终生学习。
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提示: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导学方案
任课老师:张霞 2011年9月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3、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Ⅰ.复读教材
导入
由圆明园引出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圆明园吗?谁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呢?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课文,领略一下英法联军当年的恶行,认真理解一下雨果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
Ⅱ.自读教材
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雨果
雨果(1802 ~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补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 ~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訢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訢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Ⅲ.辨读教材
一、请大家先听课文朗读,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明确: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二、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三、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概括——具体——概括。
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明确: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五、总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毁了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是从两方面来写的:其一,高度评价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描绘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其二,对毁坏这座艺术宫殿的侵略者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作者把法兰西与英吉利比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仔细品味本文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六、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雨果身上的什么品格? 明确: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从此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能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是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明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由此可见,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Ⅳ.练读教材
作文:,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Ⅴ.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后记:
第四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雨果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公开斥责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同时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全文由“雨果极力赞美圆明园”和“雨果谴责英法联军”两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积累“琉璃、箱箧”等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文中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体会对比、反语的表达作用。
3、联系背景感受作者对英法联军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这三个学习目标涉及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符合语文教学对目标的要求。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首先通过多媒体先后展示了被毁坏前和被毁坏后的圆明园的视频及文字资料,置学生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充分领略圆明园曾经的风采后,又看了被毁后的、令人痛心的圆明园。这样通过“梦幻仙境的圆明园”和“残垣断壁的圆明园”的对比,使学生的内心有了极大的震撼,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奠定了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为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佳境做了铺垫。
2、运用快速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进行了整体感知,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也符合这一单元的阅读要求。
3、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在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
4、在自主合作中完成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重视了学生的活动,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上对于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引导、用心呵护。同时也保证了学生足够的深入课文的时间,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
5、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由于学生的阅历浅,他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倾向,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容易陷入单调、呆板、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为避免这些,在教学中当学生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时,我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变得豁然开朗。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3、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堂检测用的时间很短。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留在了课下作业。
第五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⑵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
⑶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
⑷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⑴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⑵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⑶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