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领孩子从文学中吸取培养个性和人格的精神营养
引领孩子从文学中吸取培养个性和人格的精神营养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人格的途径很多。我们可以走很多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无疑是把孩子引入辉煌的文学殿堂。文学殿堂之门,向每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敞开。当我们进去时,也不必对它的收藏望而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而是要学会选择哪些书是我们必须要读,哪些书对我们的成长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的。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活剥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虽然所有的文学,都有它的精神营养所在,但如果这个营养不是对孩子们成长有利的,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又如何能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和人格呢?
当今之世,人们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时间总是不够用。可他们却能挤得出时间去酒吧,在舞池和牌桌上消磨。这些人难道每天就抽不出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吗?如果你觉得国学和哲学都太深奥,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容易读的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我们也一定要加以选择。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在出版物如此泛滥的当今,已不适用。如果让孩子们读到不好的书,甚至会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危害。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要学会有系统地去阅读。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营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杰作中的精华所在,并从中吸取到完善个性和人格的文学精神营养。
一、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为社会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课本里给出的文学定义。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范畴。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地又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2、文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具幸福感
其实每一个人,在有意和无意中都有接触过文学。在最初的祖辈和父辈给我们讲述的童话中,到后来上学时的课本里,文学作品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这些从大人的嘴里讲出来和在课本里读到的文学,对我们的人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些文学的营养曾滋润过我们幼小的心灵,让我们懂得爱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是最基础的文学教育,每个稍有文化的人都曾经享用过这样的文学营养。而想获取这些基础以外的更多的文学营养,却要靠阅读课本以外的文
学作品。
区别也就此产生了,有些人有幸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他们的个性和人格的提升有着巨大影响的文学营养,有些人则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读物,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获得文学的营养。从表面看,有没有获取文学营养的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甚至有不少人,他们从没吸取过文学的营养,却能在事业和人生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有些人所谓的成功,可能是表面的,只是世俗的判断而已,也许他们的内心并不一定真正的有幸福感。我觉得,真正有幸福感的人,不是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多高的地位,而是你内心的宁静和灵魂的充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子略)。以上的例子足以证明,精神的财富比我们能看得到的物质财富和地位更加重要。所以我个人认为,经过文学熏陶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3、文学充实我们的灵魂
身处这个喧哗而浮躁的时代,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往往忽视了对心灵的美的建设。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就难以逃脱文明的桎梏。在很多人的眼里,文明的标准往往是这样的:你的学历必须比他人高,你的钱挣得要比他人多,你的房子得比人家大,你的车子也必须比周围的人贵„„这是物质文明,不少人认为,这是真正文明的基础。于是为了这个文明标准,社会充满竞争,没有了善恶、好坏之分,只有输赢之分。物质的文明似乎变得永无止境,追求物质的欲望与日剧增。追求物质是没有错的,这点我们不可否认,创造物质财富也是对人类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在物质的文明中,丢失了自我和最宝贵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互相利用,没有利用价值就不与你交往。友谊、亲情、爱情,都不过是华丽的词语,被利用于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装饰品。人只剩下了一个奢华的空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内心有宁静和幸福的感觉吗?多半人没有。我们的物质水平明明比二、三十年前提高了很多,可是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吗?没有。那是因为在忙乱的追逐物质文明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感到灵魂的空虚。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静下心来想一想,可能会有所醒悟。如果我们再去读一些好书,内心就会更加充实。从文学中找寻精神营养,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位精神的导师。从世界文学的海洋去寻找,不要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人与人心灵的碰撞,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的。(例子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二、我们尝试了什么
1、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名著了
上面已说过,在我们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想要读书,基本都有条件可以读得到。读书往往有两个动机,一是因为欣赏它,二是因为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后者是不可能从书本中真正得到精神营养的。很多人会在书桌上摆着几本书,我甚至还在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里,看到偌大的书架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整套整套的世界名著。可是事实上这些书基本上从没被翻动过。更别说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更多的人会去读一些通俗读本、杂志之类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读起来很轻松,可跟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名著相比,前者只是消磨时光,没有任何的精神营养。要想真正从文学中汲取精神营养,必须要读世界名著、杰作。
如果说人们为了炫耀,把世界名著摆在了案头和书架上,那说明多数人都觉得读名著、杰作是大家所推崇的,读这些书是体面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抽点时间去阅读它们呢?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这真的是客观原因吗?我觉得还的主观原因,我不相信每个人都那么忙,只是因为有比读书在感观上更吸引人的活动,更需要我们去花时间。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那些活动多半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有的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和身心的健康带来损害,可是我们就是没法抗拒那股巨大的吸引力。试想一下,我们作为一个成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观
享受,宁可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也无法安心下来读一本书。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责怪我们的孩子,被那些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所吸引,而不喜欢去读开始时要花点脑力的名著呢?
所以我认为,与其一味地去指责孩子不爱读书,不如先检查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不爱读书的原因。我们自己也试一下,读名著真的那么难吗?我想要说的是,只要你静下心来去阅读,肯定你会迷上高雅的文学。当你爱上了阅读的时候,你就可以向你的孩子们推荐了,这个时候你还可以将你的读书经验跟孩子们分享。只有这样,我们作为家长的,才真正的在孩子面前有了发言权。
2、为什么孩子们不跟我们讲心里话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从不跟自己讲心里话,他们从不会让家长看他们的日记。到了初中,甚至连作文也不会让家长看。在我的作文培训班里,大部分的孩子不会让他们的家长看他们的作文。孩子的作文有没有进步,都是家长打电话来问我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问孩子们。他们说,我在作文里说的一些话不想让家长知道。在很多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没有真正关心他们,家长只关心分数,从不想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懂自己,也不懂很多道理。
其实家长对孩子们确实已付出很多,孩子们所得到的关注,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从表面看似乎已多了很多。但是试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真的有像朋友一样,跟孩子们平等地交过心吗?当孩子们遇到挫折时,我们真的有发自内心地去安慰过他吗?孩子们考试成绩不好,我们除了粗暴地批评以外,又有几个会静下心来跟他一起深入地分析原因呢?记得在我的某一期作文培训班结束时,我让孩子们转赠给他们家长一本书,书名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国人写的,说的是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家长把这本书看完,从学生们那里得知,有的家长甚至连翻都没翻一下。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就是因为很多孩子写作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别人”的目光束缚了他的心灵,心灵不自由的人,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这里说的“别人”包括老师、家长,甚至还包括同学。要写出好的作文,首先要挣脱“别人”给自己的心灵束缚,让自己的心完全赤裸着自由着,没有任何的牵拌和制约,这样真情才能完全暴露,我们才能看到他们写出的真正的好作文。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改变我们在他们心中“别人”的形象,让他们把我们看作是“自己人”,他们才会在我们的面前自由地倾诉感受,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自由地写作。我们要做他们真正的导师和知己。当他困惑的时候,他们会把心里的话写出,希望得到你的指点;当他们开心的时候,他们也要把开心的事记录下来,跟你分享;在他们痛苦的时候,他们会用笔向你倾诉他的伤痛„„是的,我们家长不能在孩子的眼里是“别人”,而是“自己人”,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平你的身段,跟孩子交朋友。如果我们平时经常读书,那么就可以将读过的好书向他推荐,两个人一起来讨论书中的内容和思想。所以在我看来,文学可以拉近两代人的心。让我们一起从文学中探求人生观价值观,改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为朋友式的交流,效果往往会更好。
3、我们尝试了什么
不可否认,当今的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能的人才,于是在孩子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我们就希望他们做这个那个,可是我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当每次我们要求孩子做的时候,自己有尝试着去做过吗?我们只会付出金钱,让孩子们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却从来不问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或者是不是他们发自内心想要学的。(例子略)扪心自问,我们有尝试过自己跟他一起学习吗?让我们回顾一下所走过的路,鸟瞰一下自己的经历,再看看自己对孩子们的要求,多半的人会感到脸红,在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的教育上,我们只会人云也云,随大流,很少有人会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应材施教,真正地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出发。在我们天天高喊教育改革的同时,何不静下心来问问自
己,我作为家长,又作过什么尝试呢?尤其是阅读这一块,我们做了什么?除了没完没了地逼迫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以外,我们自己又读了什么书呢?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从今天开始就尽可能地跟孩子同读一本书,跟自己的孩子同时上一级台阶。
三、引领孩子汲取文学营养,在时代的波涛中扬起思想的风帆
1、如何培养孩子们爱好文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文学跟数学和科学、外语等科目相比,更易于自学。从文化水平来说,大多现代人都具备了辅导孩子们高中以前的语文课了。但是文学教育要求的不一定是文化水平,而是方法。文学教育比语文教育可能要难一些。教授文学是一件容易出错的事。如果在开始我们就选一些说教方式很浓的文学作品,在孩子们看来会很无聊,从此对文学会产生厌恶,出了这样的差错,想再纠正过来就会有点难。所以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尽可能让他们读一些有配图的文学作品。其实孩子在3、4岁时,就可以向他们教授文学了。在他还不认字时,我们可以用口头传授,给他们朗读有故事情节的童话,可以反复朗读,让他们背诵童话里语言优美的段落,而不仅仅只让他复述故事的情节。长大后,更要让孩子们背诵文学作品里好的句子和段落。背书不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记忆,有心理学家证实,背诵对锻炼记忆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背诵一些文学的名句和名段,对孩子们的口头语言和和书面语言的美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从小让孩子们养成背诵名言名句的习惯,无疑会在孩子的形象素质方面和个性人格方面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但不要强迫孩子去背书。要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记住那些名言名句。比如让孩子去扮演文学作品里的角色,让他作为台词来读,大部分孩子乐于扮演文学作品里的角色。也可以用流行歌曲的曲谱来唱那些名言名句,这样都会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如果从小让他们这么做,等他真的从文学中得到了好处,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上了文学,并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到了文学里面培养个性和人格的精神营养了。从文学中汲取培养个性和人格的营养,其实是抽象的,你很难说举出具体的例子,它靠的是时间的积累和无形的影响。
2、找自己喜爱的作家,与他在精神上作密切交往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说没有时间不是真正的客观原因,那么克服主观因素,一下子抽出大量时间静下心来去完整地读一本大部头的文学作品,确实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先从自己喜欢的作家入手,通过网络了解他的平生和作品,再看作品的内容和评论,然后与这位作家在精神上作密切的交往。我在上面已说过,心灵的碰撞是从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的。不同时期读同样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心灵的交集,都会迸发出不同的火花,给予内心空虚和孤独的自己,带来一些温暖。(例子略)如果把这些感受跟孩子们分享,跟他们一起讨论同一个作家,他们一定是乐意的。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家长把他们当大人看。对孩子来说,让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老把他当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所以能不能顺利地将孩子引领进文学的殿堂,这一步非常关键。
3、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好的文学作品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价值。因此我们对好作品充满敬意。真正想从名著、杰作中发现它们的价值所在,首先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尊重自己的追求,才能更好地静下心来读书。哪些书只需浅尝,哪些书可以狼吞,哪些书要细嚼慢咽,渐渐消化,这都会在你真正静下心来时,才逐渐理出一个头绪。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从所有这些知识中,都可以汲取到培养孩子个性和人格的精神营养。而文学正是把这一切综合起来,就像给这些知识添加了调味品一样,让我们更乐于去
品尝。所以通过文学,更能让孩子们易于接受那些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和人格的精神营养。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他们才能在纷扰的时代波涛中,扬起思想的风帆,而不会迷失方向。上面已说过,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和人格的途径很多,可是通过文学这条途径,可能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更容易把握的途径之一。
论语、中国四大名著、孙子兵法、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平凡世界(路遥)、围城(钱钟书)、边城(沈从文)、家(巴金)、茶馆(老舍)、温故1942(刘震云)、圣经、忏悔录(卢梭)、红与黑(司汤达)、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爱的荒漠(莫里亚克)、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托尔斯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少年唯特的烦恼(哥德)、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老人与海(海明威)、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等
第二篇:高娃老师聊音乐—唱首歌让孩子从“红色精神”汲取营养
【高娃老师聊音乐】唱首歌让孩子从“红色精神”汲取营养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闲来问几个孩子是不是了解长征,看到的是孩子一脸的茫然。于是说不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不是因为我有多“红色”,而是感觉那些红色精神着实应该传承。这在教育上应该成为孩子培养毅力和勇于面对挫折的榜样,让孩子看到每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战胜多少困难和怎样的坚持不懈。而传承这些红色精神,也许只需从一段红色歌曲(乐曲)开始。
回想一下“红色精神”的闪光瞬间:女排得冠站在颁奖台上,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心潮澎湃的人又何止女排队员?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清脆的《歌唱祖国》童声回荡在鸟巢上空时,你是不是也在屏住呼吸感受内心涌起的爱国之情?当《红军不怕远征难》、《黄河大合唱》经典再唱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先辈奋不顾身为革命的画面,让这些音乐在“红色精神”面前更加振奋人心。而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音乐面前,他们的感受力会无比强大!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在海南再唱那首《红色娘子军连歌》吧,向前进,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