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时间:2019-05-13 05: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第一篇: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 ——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育的意义,本文将从始于精品细读,打好夯实基础;根据文学作品蕴藉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等方面初探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性 , 途径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那么作为读者的学生将如何通过这一道桥堍呢?笔者认为,鉴赏也,也即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要了解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与技巧,就必须经过鉴赏这一分阶段。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没有鉴赏,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了。现在人们普遍认同语文学科应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强调语文教育所特有的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的教育功能。文学鉴赏应该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完美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其重要意义。首次,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其重要性。初步统计,中学语文课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规定: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对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仍不尽如人意,从施教的这一方来说在语文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语文教育的目的、性质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学,重语言知识的字、词、句、语修逻文知识系统而忽视文学因素,忽视整体美感和文学鉴赏的误区。面对此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将文学作品单纯用作读写训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其必要性。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我国在古代就强调以诗乐来培养人们的完美的人格。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君子”的修身三步曲的第一步就是“兴于《诗》”,通过阅读诗歌来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感情。可见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天地。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支柱。对于“准读者”的学生该怎样呢?如何让学生做一个好的“观文者”呢?从这几年的教学积累以及对教学方法探讨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始于精品细读,打好夯实基础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又是获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形成优良品格的重要渠道。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从阅读开始。叶圣陶先生说:“‘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只是一个‘看’字。”文学鉴赏的“看”就是阅读。阅读数量方面来说,无疑大量的阅读有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许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流畅的文笔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作家都在其成为作家前后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来对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但从这些作家身上我们看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同样在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这个领域里,不断的阅读训练、反复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大量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要增加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要保质保量,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读。

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还要落实精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篇目,通过研读教学,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以求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课堂教学而言,多和精都必然有“度”地限制,因而此时阅读技巧尤为重要。培根在《随笔录•谈读书》中写道:“谈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确定切实地阅读目标,在总体教学目标下精心设计分层次,分阶段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维活动由浅入深,认识水平渐次升华,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否则,盲目地读,难免事倍功半。另外,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所以,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诵读、略读、精读、背读等。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消除与名著的隔阂,亲近名著。比如学生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就要学会从文中收集描写这个人物的信息,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平时阅读中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小说这类文体通常在刻画人物方面会有哪些方式方法,再向他们介绍一些佳作,如《红楼梦》的人物刻画等等。当学生能从平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中记下人物刻画的一般方法,当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鉴赏一篇新的小说作品时就会想到这些塑造人物的特色。

二,根据文学作品蕴藉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定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教师应抓住这样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通过体味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也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真正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往往是既能很好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又具有独特的想象审美空间,同学们可以在仔细品味这些语词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尤其是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特别需要透过语言的浅层,通过想象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氛围。我国古代诗歌是极其强调语言的含蓄与慰藉的,它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极好的材料。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廖廖十语却以丹青泼墨的雄姿描绘出一幅俯看江山的雄伟图画,也为我们留下多层想象的活动空间。我们不妨设问:明晃晃的“白日”已沿山峰徐徐而下,则山之态势如何?山之色彩如何?生辉的白日和逶迤的群山尽收眼底,则诗人的立足点——鹳雀楼的高度如何?黄河入海该是怎样的一番雄姿?声响又该如何?一连串的提问必将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中看到了明晃耀眼的太阳,郁郁苍苍的群山,奔腾喧嚣、一泻千里的黄河;听到黄河黄钟大品般的巨响,也看到了正登高远眺、目极千里的诗人的峻骨丰神,这样的一些形象是在学生意识中闪现的灵动的审美意象,是对原著形象层次的极大丰富。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随时抓出几个富有形象性的词语,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利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而且也一定保持了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文章中没有完全表明的意思用想象去填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一小说的情节发展进行假设预测。比如法国作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就结束了,那么她知道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和感想呢?这时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把这一空白加以填充。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只有当欣赏发生,读者的内在因素(知识、经验、情感)与外在因素(周边环境)处于和谐共振的活跃状态,欣赏才能真正高效顺利地进行。因此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一般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根越深,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文学作品鉴赏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感情的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趋力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或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获得共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情感,步入欣赏的佳境。比如: 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兴趣是进入文学鉴赏的先导。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在正式的进入文本鉴赏之前,应引起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由于文学鉴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是一种美育。学生的心理应处于自觉、自动、积极的状态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提高鉴赏的自觉性,真正进入鉴赏过程,从文学鉴赏中得到美育。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2 艺术地创设欣赏情境。情境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自然景象)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地。优美的意境中总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创设情境,比如编演课本剧。《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都是编演课本剧的好题材。当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形如枯槁的“孔乙己”坐者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时,同学们也许会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一定是深思,是同情,甚或伴着泪水。有了这样鲜灵活现的情境,师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作者的情感沟通定会水到渠成。表情范读。再现作品的整体情感信息,教师的表情范读往往是一条捷径。通过缘情发声,教师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以声音媒介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文学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都来探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的相关教法学法,这将使学生思想更深沉,情感更丰富,教师的教法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插上鉴赏的翅膀,飞翔在文学的天空,就一定能摘到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宝石。

参考文献:

《教学月刊 》 2006,6 《语文教学之友》 2007,10 《课程•教材•教法》 2007,10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1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1

第二篇: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论文题目: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摘要:必备的文学素养是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培养文学素养可以让中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学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关键词: 文学素养

中学生

培养

探究 正文:

一: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关于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内涵这个话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千百年来无数的文化学者或者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以及不计其数的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为此著书立说,他们都试图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或讲解来向世人证明他们在对这一命题的探讨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大家对于这一话题所持的立场和观点不同,所以造成了知识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其内涵到底是什么便自然而然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命题。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和角度重新审视“文学素养”这一课题并为此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和努力,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以前也都有了更大的进展,于是更多的研究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开始在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满目琳琅的图书馆的书架上,大家开始求同存异,希望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上取得广泛的共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自浙江省诸暨市某中学的陈蕾老师成了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排头兵。她用自己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畅达洗练的文字对“文学素养”这一词汇做出了明确的解释:1“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时隔不久又有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个更具概括力和说服力的观点: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在文学实践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而中学生文学素养则是指受教育的主体在中学阶段对于文学作品阅读,欣赏或者创作的能力。它在中学生身上最核心的体现便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想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作文写作能力等。

二: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早在清末民初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就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未来都离不开自己国家自己民族青少年的努力,所有未竟的事业都有待于这些年轻的一代去付诸实践,所以说在青少年身上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和国家的希望。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永葆青春的活力,花开不败永不凋谢直到他们顺利的成人成才用于担当民族的大人挺起国家的脊梁这必然成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答案不言而喻,要让这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其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他的学生所说的那样:要让荒芜的土地不再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种上庄稼,然后对其施肥,灌溉····于此同理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在他们的头脑中播撒下智慧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紧接着繁衍生息直至开花结果。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受教主体——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智上的不成熟,他们似乎很不愿意顺着我们的思维向前,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父母长辈老师对其的教诲便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羁绊和阻碍,于是他们往往以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或者是刻意唱反调的形式来表达对我们的抗议,所以无论我们多么美好的愿景在他们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我们是否就此陷入了山重水复进退维谷的境地呢?当然不是,因为你会发现教育中文学素养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柳暗花明的惊喜,2:潘涌《论语文教育的文学教育》指出:“文学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渐悟天道和人道,以审美的姿态去对待天,地,人,倾听天籁,体察心音,把握人生艺术,升华生命品味,最终趋向天人合一物我澄明的大化之境”这里的文学教育其实就是指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换而言之就是说对生命个体(这里特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明白事理,辨别是非,甄别善恶美丑,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比如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可以从其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人生态度,感悟到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参照范希文的处事情怀和人生轨迹我们能够领会到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从而不由自主的产生见贤思齐的感慨,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相比于独立意识他们更擅长于模仿,培养文学素养的过程就是教会他们学会懂得正确模仿的态度和方法避免他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误入歧途。又比如通过对冰心《观舞记》的学习,我们能够欣赏到印度舞蹈家卡拉姆姐妹美轮美奂的艺术风采,增进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透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碰撞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此外我们还能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比中加深对祖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培养文学素养可以让中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学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我看来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的重大影响及意义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能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帮助他们欣赏辨析文本作品深化理解认识。丰富其内心精神世界。

三:中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现状和问题

尽管我们再三强调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发展身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实状况中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在当前阶段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品欠缺严重,总体偏低难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阅读量小,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中国内地的一家杂志社《中文自修》曾做过一次有关中学生阅读数量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果显示不禁令人大吃一惊,在所接受调查的中学生里,仅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二的学生表示自己一年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了十万字,其余的都表示自己的阅读量不足十万字,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坦言自己根本没有课外阅读量,这样的结果不得不叫人吃惊,同时也从本质上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会表现得文学素养严重欠缺,因为他们的阅读量实在太小。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参考标准来看: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该是介于八十万字到一百万字中间,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是大部分的同学根本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绝大多数同学知道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的科比,詹姆斯,加内特,霍华德等超级明星,知道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的C罗,知道巴塞罗那的梅西然而却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里的行者,花和尚,及时雨;不知道《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中单骑救主的赵子龙,从未听过桃园三结义的经典故事,甚至有的同学将武松唤作智多星,把杨志唤作花和尚,闹出这种张冠李戴的笑话,更有甚者竟然把作品《水浒传》的名字都读作水许传,对于国内文学作品尚且如此,就更别谈国外作品,我们所谓的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享誉世界的世界十大文学艺术大师在他们眼中犹如天方夜谭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哪路神仙。

(二):3漠视文学经典,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这一问题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现在的中学生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数越来越少,在有阅读习惯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倾向于快餐文学或者是通俗文学,许多人热衷于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热衷于安妮宝贝,然而他们却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钱钟书的《围城》不感冒,或许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与其花费十天半个月去费尽心思咬文嚼字的阅读感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表达的升沉荣辱,离合悲欢倒不如躺在床头用一盏茶的功夫去倾听安妮宝贝或者说是《知音》,《家庭》里的那些编辑们随意编造的一场关于风花雪月的故事。所以他们宁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故事会》上也不愿意去聆听曹雪芹向我们向我们讲述“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的凄惨遭遇从而将千百年来我们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束之高阁。正是因为大家阅读取向的变化,所以导致了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作品可读性不强,文学欣赏水平不高。

(三):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阅读的时间投入不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同学缺乏阅读兴趣,很多时候我提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新课的作业内容,同时告诉大家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去阅读我们将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大家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道:“知道了,没问题”,然而当我去检查大家的阅读及其预习情况时却发现很多同学连课文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就更别谈他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感悟了,在我们学校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是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这两段时间内去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可是最后做为班主任的我却发现我们班喜欢去图书馆借书或者读书的人是屈指可数,能够坚持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按时去图书馆读书的人更是寥若星辰。大家每天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还不足四十五分钟,同时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阅读习惯上也显得不够合理,很多同学喜欢选择晚上下课以后去阅读,然而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如果一整天都处于运转状态的话,那么晚上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最疲倦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人的记忆力最差的时候,而阅读的过程是一个阅读,记忆,理解,感悟互相协调配合的过程,如果记忆力不好或者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疲惫状态的话,那么对于阅读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学生在阅读某部作品或者某篇文章后却发现自己的脑海中对于文本内容还是一无所知。除此以外,有一部分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方式单一只是一味的朗读,没有做笔记和摘要的习惯,所以尽管有时候自己对某篇文章有独到的见解,然而却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心得体会导致灵感瞬间消逝。以致于自己对所阅读的内容印象不深缺乏真知灼见

(四):缺乏鉴赏能力和创作欲望

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欠缺在这一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选了著名作家,“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散文《谈生命》,其中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下了一句极富诗情画意以及哲理韵味的句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对于这篇散文,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欣赏品味语言,所以关于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了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告诉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大家开始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冥思苦想者有之,高谈阔论者有之,一言不发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亦有之·····随着时间得流逝,老师开始听取大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发言,老师本以为这个问题会随着大家的探讨和努力迎刃而解,可是学生的回答却不禁让老师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孤立的截取其中一句话或者说某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这一整句话导致与作者的本意相差甚远,有的同学的回答甚至与作者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还有的同学一味保持缄默不语。这些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无一不说明现在的中学生在文学素养上尤其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上表现得严重欠缺。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不够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缺乏写作能力和创作欲望,正是由于前面所说的他们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缺少阅读量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所以大家在写作中都存在诸多共同之处:语言贫乏干瘪,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普通话中的“怎么”一词在学生所练习的作文中便变成了带有明显地方方言的“那门”)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四: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低下的原因

关于中学生文学素养欠缺水平低下的原因,其实归根究底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探究:

(一)一些教师本身缺乏文学素养

古人曾有句至理名言:“打铁先要自身硬”,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育良知识,教化人类的历史重任,所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于自身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听其师,信其道,我们就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否则我们想要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那是断然不可能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却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年龄,学历层次,社会阅历等)导致自己本身缺乏文学素养(比如一些老师在给学生介绍世界著名三大短篇小说家时误把马克吐温与莫泊桑,契诃夫联系起来,其实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查,其结果显示:4“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或者学术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许多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便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忽略了后天的学习很少主动去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去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新观念,仅仅满足于现状。还有的教师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工作,沉溺于其他事情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和专注度。教师个人在文学素养上的欠缺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必定造成学生在阅读,理解表达,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在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举步维艰。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回报周期比来的较晚,因此也注定了教育的显性作用无法与其他行业想比较,所以在今天这个到处充斥着物质和金钱欲望的社会里金钱至上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从而导致很多人缺乏对文学素养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关注,而中学生又尚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只能被动的随大流,所以如今社会上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很容易对广大的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们渴望更早的步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希望在哪里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在他们看来读书既使得自己处处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又无法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实惠,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教授以及自己课后的学习都显得漠不关心,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都没有了那有何谈成就与素养呢?所以这些都会自然而然的会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的低下。

(三)中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缺少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由于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许多学生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或者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都给孩子买了电脑或手机,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中学生总是沉溺于玩电脑和玩手机,表现出贪玩好耍的一面,对阅读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感兴趣,除此以外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缺少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也是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5曾有记者专门针对一定数量的中学生做过阅读调查,调查中近十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对读什么书,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觉得阅读课外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阅读和培养文学素养失去兴趣。从这一现象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对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我们缺少有效而合理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是指如何从种类繁多的书籍中挑选有益于青少年的读物,需要指出的是,选择的标准应该多样化而不应功利化、单一化。其次,我们还应该在阅读之后进一步引导青少年认知与思考,而不是仅仅将阅读当做写作的材料补充。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必须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阅读”,而现在一些家长、老师急切地将课外阅读看作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良药,因此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逼迫孩子阅读“教育功能”强的书籍,并且硬性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进行好词好句摘录,写读后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这样不仅无形中把本该愉悦身心的阅读变成了新的“功课”,更糟糕的是,还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阅读心态,揠苗助长,反而使得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而这也必定会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不足。

五: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既然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那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素养水平呢?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的途径探略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一):阅读是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6中国的文化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因为读是明经(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周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中对阅读有助于培养文学素养有如下描述:7“阅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能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能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一要素便是从学生现有文本入手,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来增强语感和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去试着领悟我们在阅读中暂时不能理解的词汇或者句式。必要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展我们的阅读面,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的有益书籍我们可以增加阅历扩展见闻,从各类阅读作品中充分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美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同时伴随着阅读我们还可以增加我们的对各种知识及其各种文化的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我们的肚子中装满了必要的知识和文化,我们就必定能够实现自己”下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的夙愿,因为文学写作的实质就是文学积累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对培养文学素养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过去那种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对于某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搜寻相关资料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又比如在我们的写作练习中我们不应当再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如果我们想要同学写关于春天的作文,那么我们可以在确保每个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与大自然亲吻,同春日的暖阳挥手致意,让他们在充分感受春天的无限生机与蓬勃之后再用真实质朴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下去便能激发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而这些都是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组成要素。

(三):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8“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口头语言描绘文学艺术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从中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边的清晰变得鲜明。

(四)通过其他途径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针对某些老师本身文学 素养有所欠缺的情况我们就要对症下药,通过教师的再教育和继续学习来提高老师的文学素养水平,然后再通过老师来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当与把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正所谓文史哲一家,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穿插历史典故或者实事政治的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各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涉及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前后的生活经历来加深其对李清照这一伟大女性词人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更加方便快捷的知晓其创作风格及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也不再会感到课堂枯燥无味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经典,讲经典,颂箴言的形式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国学,从而加深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六:参考文献

1(《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第4期)

2:潘涌

《论语文教育的文学教育》

3(《浅谈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李登举

4(《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4日第五版)

5(《中学生阅读量少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汤尧晖 2012年3月8日发表于《中文自修》

6((浅谈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邹云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7《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周萍

8(《关于提高文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梁丹《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下载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