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浓浓思乡情-析《乡梦不曾休》
浓浓思乡情
——析《乡梦不曾休》
落叶悠扬 时光荏苒,乡音未改;人间沧桑,故土难离。每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心里对故乡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想望,对故乡都有一种深深的挂念,一生不曾忘记。黄永玉的《乡梦不曾休》正是以饱满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巧妙的结构表达了自己对故乡那难以割舍的情感。
作者说:“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是他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对一个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的人来说,这里是曾经养育自己的土地,这里是亲人生活的地方,这里是上小学的快乐回忆,这里包含了作者小时候无尽的欢乐与温存的记忆,这种情感是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一个“想望”深深寄托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情。
在作者的思索里,故乡是不能被人忘记的,作者却故意使用“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反问自己,质问我们,这种修辞,既是强调自己从来不曾忘记故乡,也是在告诫自己和如自己一般的游子以及他所期冀的孩子们,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到乡下的妹妹……”。忘记故乡这种狠心的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做出。而且作者用“她”而不是“他”来形容自己的故乡,更让我们感觉到,故乡如母亲一般,哺育我们,教育我们,爱护我们,更显温暖与贴切,伟大与无私,升华了对故乡的眷念。
作者自己认为“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而我们则是被故乡那根长线牢牢系住的风筝,“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这一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强化了对故乡的深深认同,提炼了自己对故乡的认识,他希望即使是风筝线被割断,也应该是不可抵御的外力所为,而不是风筝自己挣脱对故乡的羁绊,即我们与故乡的背离。
本来主角变了,故事也就变了,因而作者说:“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故乡已不曾是自己的相识故乡,但是,这里却又是自己舍弃不了的地方,河流、深林、山岗,故乡的每一处,都留有自己曾经活动的痕迹和或悲或喜的回忆,不可磨灭的存在于记忆里。所以作者又说:“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
隔了半个世纪,游子终于又回来了,黄永玉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回忆在文昌阁的点点滴滴,“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这句话久久在心里回荡,思绪万千。所有的情感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漫漫回家路,浓浓思乡情,看着空无一人的课堂,作者忍不住感时伤怀,一晃半个世纪,再回故乡,曾经的年华已随时间淡去,一种年华消逝,回忆不再的的哀叹扼腕蕴藏其中,百感交集。
第二篇:《乡梦不曾休》教案
《乡梦不曾休》教案
罗秋菊 07级中师一班 20074023054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3、体会作者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及回到故乡后物是人非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会本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深邃意境。
2、对文章中呈现出深邃意境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赏析法
2、问题启发法
3、自主合作探究发
4、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乡愁,是弥漫在世代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情结。除非没有离开过家乡,几乎每一位作家的笔下都触及过它。从三千年前的诗经,到余先生的著名小诗,从大陆,到海峡彼端,千里,万里,直到跨越重洋,那是迂回荡漾在每一个远离家园的游子胸怀里去不掉的怅然。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这篇黄永玉先生的关于故乡的散文《乡梦不曾休》。
(二)作者简介
黄永玉先生,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少年时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写过、出版老祖宗多种画册,还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画过《阿诗玛》、生肖邮票《猴》和毛主席纪 念堂山水画等。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大陆、香港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 司令奖。在海内外享誉甚高。
(三)仔细阅读全文,你觉得文章中那些句子或段落写得好,为什么?
(四)分析课文
1、开头第一段,作者为何要写到自己曾经写下的歌词“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明确:(1)这是作者常年在外的心情体现。
(2)这歌词的背景却是其本身是几十年前由作者写的,而在几十年后依旧被下一代传唱着,由“八九岁的女孩子”唱给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听。虽然只是寥寥数句,但这样的情景不能不引人遐思。一代一代,对故乡的情想与思念就在尚还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时代即被用语音在心里刻印下了记忆。就如所有的中国孩子从两三岁起都会背诵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一样,理解,也许要等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可记忆,却早已深埋在那朗朗的童声中。
2、文章的第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反问。排比句的运用,使得句子结构紧密,语气舒展激昂,富有节奏;而反问的运用又加强了语气。由此体现出了对于故乡的一切,我们不能狠心的忘记,要永远的记住,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如何理解“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的含义?
明确:作者将故乡比作河流。作者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是物是人非,所以觉得陌生,但故乡人的乡音未改,故乡的环境和生活未改,所以觉得语言和温度又是熟悉的。
4、“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我慢慢站了起来,课堂里 空无一人。”这看似简短的几句话,却表现出了深邃而韵味无穷的意境,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乡,走在那上学的石板路上,回忆接踵而来,仿佛昔日的熟悉得一切尽在眼前。他像回到了儿时的情景,石板路上、教室里到处都充满着回忆的影子。然而,一切又回到了现实,这是五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五十年了,物是人非,曾经的熟悉的人、熟悉得事早已随时间而流逝,留下的只有石板路和教师以及无尽的回忆。
简洁的平静的陈述,没有带任何感情的渲染,却如胡琴最后一声悠长的音尾,萦萦绕绕,余韵不绝,在空旷深邃的天地间渐行渐远。令人陷入深深的思绪„„
5、通读全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整篇文章情景交融,通过写作者回到家乡的所见所感,从而引发了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及常年在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个内容:介绍作者和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是重点。通过几个问题,对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进行了理解,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故乡后的复杂情感。
(六)课后作业
反复阅读全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说说你的划分理由。
第三篇:纷纷桂花雨 浓浓思乡情
纷纷桂花雨
浓浓思乡情
——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 张学伟
[设计理念]
《桂花雨》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凭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教学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进行。看起来平平常常,却拨动人的心弦,蓄积着浓厚的感情力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揭示中心,孕育情感,1、(配乐:故乡情)师: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让我们随着作者琦君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同踏进梦牵魂绕的旧宅院,去沐浴一场缤纷的桂花雨,去真真切切地感受童年的快乐。齐读课题:桂花雨。
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香)
2、出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学生读。)
二、品读桂花——香气迷人。
1、师: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学生读
(2)师生讨论:应该把哪些词语读好,就能读出桂花很香呢?
生:香飘十里
师:香飘十里呀,想想看,哪里都有桂花香了?
生1:小路旁,田野里,小河边、卧室、厨房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浸在香海里了。生2:教室里、操场上弥漫着桂花香。
生3:作者和她邻居家的卧室、厨房间也飘着桂花香。
师:是啊,简直都浸在香海里了。你还从哪里品味出桂花很香?
生:浸。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好。一般是说东西浸在水里面。这里把桂花的香气比作了水。说明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
师:你理解得真好。谁能读出桂花的香?
过渡:花香令人陶醉,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有一件事是作者盼望已久的,那就是摇桂花。
三、品悟摇花——其乐融融。
1、师:用心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就是童年时代的琦君,正盼着摇桂花呢!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
师范读句子。
(2)
师:听到琦君怎么缠妈妈了吗?现在你们都是童年时代的琦君,我来做琦君的妈妈,你们来缠缠我。
4、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
生读出摇桂花的情景。(2)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出示填空:
桂花纷纷扬扬落下,轻轻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我 轻轻地落在,我„„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好像戴了一个桂花蝴蝶结。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我好像戴上了桂花做的领带。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轻轻的,柔柔的,好舒服呵。生:桂花纷纷地落在我的身上,我好像洗了个桂花澡。„„.师:你的想象真是太神奇了,语言太美了!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衣服上,我好像穿上一件桂花衣服,我满身都是香气,我好像变成了桂花仙子,要飘起来了。
师:你的想象把我们大家都带到了一种美好的仙境里了。老师谢谢你!师:是呀,桂花飘落就就像下起了阵阵香雨,你全身都沐浴在花香之中了。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鞋子上,我好像穿上了绣花鞋,还带着香味呢!
师:出示课件动画展示(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配上音乐。看,这就是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段中的第二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桂花雨多迷人呀,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像一首香甜的小诗,像一支动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你心底里的快乐。
5、出示父亲的诗,自由地读一读,你想说什么?
填空。摇桂花是多么快乐呀,给我带来了一个甜美的梦。!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小琦君梦见(),真快乐呀!父母梦见(.),多喜悦呀!学生自由交流。师:摇桂花,小孩高兴,父母也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再读这首诗。
四、品味生活——香浓至醇。
1、师:桂花时那迷人的香伴着快乐进入了我甜甜的梦中,桂花摇落以后,那香也始终陪伴着我的生活。读一读第四节。
2、师:同学们,整个村庄,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为什么这样讲,你能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吗?
3、指导朗读。
师:是呀!这香味真是迷人呀!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
五、品析金桂---思乡心切。
1、师配乐读第五自然段。(配乐:梦花园)
(出示)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2、听了母亲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什么理解?
师:是啊,这句话哪里仅仅是在说桂花香呢?更是在表白自己对故乡一颗永不改变的心啊!
3、指导读出深深的眷恋,读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
4、引读第六自然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作者后来离开故乡,来到了台湾。身在异乡的她,又梦见(),梦见.(..).,梦见.()。
六、感受乡愁----魂牵故乡。
1、师,同学们,琦君曾经在《烟愁》中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教师配乐朗读!
(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现在琦君住在美国,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去年她又回到祖国,来到故乡浙江。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热泪盈眶:故乡啊,我终于又回到你的身旁了。虽然离开了几十年,虽然远隔重洋,但是,我从来不会真正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因为,她就在我的心里。
3、再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读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读出淡淡的乡
第四篇:浅浅引领意,浓浓思乡情
浅浅引领意,浓浓思乡情
——听《长相思》有感
马玉梅
浅浅引领意,浓浓思乡情 ——听《长相思》有感
记得三年前我上《长相思》这首词之前,先看过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又回到了把鲜活有生命的古诗肢解得七零八落,意境全无的怪圈中,很是颓丧!但今天我有幸听了崔丽娜老师教授的《长相思》,令我兴奋不已!
先从教学设计来说:崔老师在导入时就用了及其优美的语句:同学们,王安石笔下的乡愁就是那隔江相望而不能回归的情愫;是诗人张继那封上打开、打开又封上的家书;那我们纳兰性德的乡愁又是什么呢„„由于三首诗词的主题一致,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达到了巩固旧知,导入新知的目的。在学词的过程中,教师能抓住关键性问题来感悟意境。板书关键字“身”“心”从而提问: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由于古诗以其“言有尽而意无穷”被众多人所钟爱,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肢解”古诗。在本课中崔老师没有一一解释诗词意思,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读出意思,读出意境,让我的心也随之读,随之感。接着让学生采用小练笔发挥想象写一写我的家乡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呢?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教师的拓展延伸较好。先出示了他在征途中写下的另一首诗《菩萨蛮》,让学生换主人公发问,从而深层次理解纳兰性德不是轻别离,而是身有君命不得不离开的情感,再次回归本词背诵,水到渠成,达到高潮!接着又出示了余光中的《乡愁》,使得乡愁就如一弯轻轻浅浅的海峡蔓延在我们的心间!
其次是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注重层层递进,有梯度,从自由读到引导学生汇报读读出个人感受,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尊重,并能及时纠正读音给予恰当的评价。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教师不是干巴巴的强调读出感情、一味地示范,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及恰当的引导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复沓读法在本文中较为突出!如:这里没有芳草萋萋鹦鹉洲,只有黄沙漫天„„这里没有父母的翘首以盼,只有战争„„这里也没有游山玩水的轻松,只有沉重的苦闷„„使学生在读完后仿佛就看见了纳兰性德那孤苦无依的身影!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任感情恣意流淌,深情诵读,打动我心!
崔老师自身综合素质高,语文素养佳。组织教学灵活,引导过渡自然而富有诗意,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评价及时,语言得当,感情不张扬却恰到好处,是一位文气十足、潜力很大的语文老师!通过听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我要用多阅读来丰润自身修养,用多动笔来养成优秀习惯,努力使自己做个有目标,有追求,用心思的教师,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神采飞扬,口吐珠玉,妙趣横生;这样才能恰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实现与学生世界的无痕对接;我们才能常常得到意外的精彩,与学生一起在语文的世界里身心俱醉!让自己朝着这样的方向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