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穴寺导游词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庙方更具风韵之美。风穴寺得以与青山绿水长相厮守,酣坐于群山环抱之中,畅居于碧水欢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韵,碧声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发“赏心乐事”之喟叹呢?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贤达政要,陶醉于风穴寺的无尽景色,古代的元结、刘希夷、岑参,当代的李准、姚雪垠、徐慎、苏金伞、阎连科„„还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对风穴寺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想见,如此独好之胜景,若竟缘悭一面,岂非终生憾事?
第二篇:河南登封风穴寺森林公园导游词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庙方更具风韵之美。风穴寺得以与青山绿水长相厮守,酣坐于群山环抱之中,畅居于碧水欢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韵,碧声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发“赏心乐事”之喟叹呢?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贤达政要,陶醉于风穴寺的无尽景色,古代的元结、刘希夷、岑参,当代的李准、姚雪垠、徐慎、苏金伞、阎连科……还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对风穴寺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想见,如此独好之胜景,若竟缘悭一面,岂非终生憾事?
第三篇:河南登封风穴寺森林公园导游词_登封导游词
河南登封风穴寺森林公园导游词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庙方更具风韵之美。风穴寺得以与青山绿水长相厮守,酣坐于群山环抱之中,畅居于碧水欢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韵,碧声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发赏心乐事之喟叹呢?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贤达政要,陶醉于风穴寺的无尽景色,古代的元结、刘希夷、岑参,当代的李准、姚雪垠、徐慎、苏金伞、阎连科还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对风穴寺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想见,如此独好之胜景,若竟缘悭一面,岂非终生憾事?
您可以访问(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迎江寺-振风塔导游词(推荐)
迎江寺-振风塔导游词
迎江寺位于安庆城东江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相传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咸丰三年(1853),寺院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抚吴坤修与安庆赵田匀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风塔。此后,寺僧无凡于光绪十八年(1892)募化白银万余两,大修寺、塔。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
迎江寺雄踞于长江岸边,建筑宏伟,气势巍峨。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
二进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顺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三进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
四进藏经楼,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
本寺建成600年后,振风塔矗立寺中[本塔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伟;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
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
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
“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
此外迎江寺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广慈殿、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寺内还有素菜馆,精制各种素菜400余种,风味独持,游人至此可一饱口福
第五篇:玉泉寺导游词
玉泉山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到当阳玉泉寺观光旅游!
玉泉山位于当阳城南15公里处,是一个以森林景观为基础、佛教文物为主体、三国遗迹为依托,融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中心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面积69平方公里。玉泉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动、植物品种繁多,并有大量珍稀物种。景区以名山、名寺、名水、名塔而闻名遐迩。
玉泉山素“三楚名山”盛誉,是一座佛教名山;玉泉寺始建于东汉末年,为我国历代著名的佛教寺院,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道场和天台宗的祖庭之一,以“荆楚丛林之冠”著称;珍珠泉是我国三大著名珍珠泉之一;棱金铁塔建造于北宋年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好的铁塔。玉泉寺及铁塔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泉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玉泉寺内的隋代铁镬、唐代吴道子石刻观音像佛教文物相当珍贵,月月桂、并蒂莲、唐代银杏等奇花异木独具特色。
景区内还有汉云长显圣之地、全国最早的关庙显烈祠等三国遗址。近年来,又开发了青龙洞、开放了铁塔地宫等新景点,修建了三国度假村、登山台阶和新山门等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玉泉山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山上的树种多达300多种,其间的“三白九柳一棵松”最为著称,“三白”就是三棵唐代白果树,又称银杏。一棵松即夜明松,松树的叶子日开夜合,白天张开.夜晚合拢。“九柳”就是九棵千年古柳,看,这棵古柳叫“迎宾柳”,它伸出绿色的臂膀,正欢迎远到的客人哩!在玉泉寺四季如春,这里的温度比外界要低四、五度,所以说玉泉寺是游客休闲避暑的极好地方。
现在我们就到了玉泉铁塔下,玉泉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在湖北,它是“荆楚丛林之冠”;在中国,它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淅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绝”。
被称为“天下四绝”的玉泉寺本身也有“四绝”:一绝名塔,玉泉铁塔;二绝名殿,大雄宝殿;三绝名泉,珍珠泉;四绝名山,玉泉山。
玉泉寺规模宏大,范围宽广,方园十里,景观众多,今天,我们主要参观游览四大景区:一是塔区,二是寺区,三是泉区,四是山区,现在我们首先参观塔区.塔区有三大景观:一是老山门了,二是玉泉铁塔,三是铁塔地宫。
大家请看山门的“三楚名山”四字,是由赵朴初先生题书。所谓“三楚”,汉时有东楚、南楚、西楚之分,合称“三楚”。“三楚名山”即楚国的名山,当阳,属西楚要地。玉泉寺铁塔又名“棱金铁塔”、“如来舍利塔”,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塔高21米,十三级,重76000斤,是全国最高、最重、保存最完整的古铁塔建筑,它和大雄宝殿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曾多次播放再现铁塔风采,这么高的铁塔是怎么竖起来的呢?它是用“堆土法”铸造的,即将塔身分成十三截,分截铸造。先在塔基放第一层,用土壅平;再安放第二层,再壅土;接着放第三层、第四层——就这样用“堆土法”,逐层向上,接至顶端,最后一层一层地将土搬掉,铁塔就平地拔起了。
玉泉铁塔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这座铁塔是在苏州铸造的,是观音大士用伞把子挑来的。这座铁塔原本是安放到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附近晓溪塔的。可怎么放到了当阳玉泉寺呢?原来是这样的,玉泉山下,右有一条青龙岭,左有一座白虎山,青龙白虎经常斗殴,危害百姓。住在玉泉寺附近的一位土地公公,得知观音大士挑着铁塔从玉泉山经过,就哄骗观音,让她把铁塔放在玉泉山做镇山之宝。观音大士扛着铁塔,腾云驾雾,从玉泉山顶经过,突然听见凡间“喱喱喔”几声鸡叫,观音大士大吃一惊,以为天要亮了,于是按落云头,慌 慌张张将铁塔放在玉泉寺山门前。这时候,天色一片漆黑,观音大士发觉受了土地公公的骗,心中气愤不过,便举手打了土地公公一嘴巴,把土地公公的嘴给打歪了,玉泉寺的僧民感激土地公公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功德之事,于是修了一座歪嘴土地庙,供后人祭祀。等会儿我们去参观珍珠泉的途中,可以拜见因公致残的歪嘴土地。刚才我讲过,观音大士是慌慌张张将铁塔放在这里的,所以塔身是歪的,塔尖是偏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物部门给铁塔进行了落架正形.在落架正形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塔基下深藏着无数珍宝。其中以武则天亲赐玉泉寺的佛牙舍利子和皇室供奉的水晶珠、鎏金菩萨等国宝最为珍贵,为此,申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兴建了一座铁塔地宫,将其国宝陈列其中,供游客观赏,要知铁塔地宫秘密何在?请参观铁塔地宫。我们可以留出一点时间,让大家在铁塔下、山门前留影,等会铁塔地宫有专职解说员。
我们刚才参观了塔区,现在来到了寺区,玉泉寺历史悠久,殿宇辉煌。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普净禅师结茅讲法于此;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创始人智广禅师来此创建玉泉寺;唐仪凤三年(678年)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禅师,从黄梅五祖寺(东山寺)来此弘扬禅法;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明肃皇后敕建玉泉寺,其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居湖北佛界之首,荆楚丛林之冠,古朴雄伟的玉泉寺,沿中轴线是天王殿、过甬道和丹池是大雄宝殿,拾级而上是毗卢殿,中轴线两边:西边有西堂、藏经楼、僧堂等东边东堂、五百罗汉堂、般舟堂、玉佛殿、三圣殿等。
我们首先参拜天王殿,天王殿共有六尊佛像,迎门我们看到的便是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人称笑眯罗汉,他笑容满面,欢迎四方香客到来。在弥勒佛两侧是如此可怕的四大天王,其实,他们的心底十分善良,四大天王,各居一方,就像今天的八大军区司令。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是主乐神,他会给你欢乐和幸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保护你一生平安、延年益寿;西方广目天王高瞻远瞩,手缠金龙,保你龙腾虎跃,事业有成;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保护伞,保你福德满堂荣华富贵。弥勒佛背后,是威武雄壮的韦驮菩萨,职责是维护佛法尊严,他可是专门堵后门的哦!
在天王殿通向大雄宝殿的甬道两旁有放生池,也叫丹池。但丹池中的青蛙却从来不叫的,为何不叫呢?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明肃的姑娘,到京城去参加选妃,路过当阳玉泉寺,在寺中歇了一宿。那天晚上,月亮格外明朗,姑娘坐在丹池边梳妆台上对月梳妆,时正三月,丹池里蛙声阵阵,格外嘈杂。明肃姑娘心里不免烦燥起来,她顺口说了句:“你们这些畜牲,只把一时不叫,让我静下心来梳妆吧!”青蛙们一听,喧闹的丹池霎时安静下来。自此之后,丹池中的青蛙再也不鼓噪了,只因为青蛙们把“一时不叫”错听成了“一世不叫”。奇怪的是,如果把丹池中的青蛙捉到玉泉寺外,它又呱呱地叫开了;把玉泉寺外的青蛙捉到丹池中,它却默然无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科学测定,青蛙叫声是有条件的,温度起码要在摄氏23度以上,而玉泉寺丹池常年恒温在摄氏18度至20度之间,低温环境是不适于蛙类配偶的。所以,玉泉寺的青蛙,特别是丹池中的青蛙很少叫的。
每年夏季,玉泉寺丹池中要盛开一种非常艳丽的莲花。这种莲花不是我们常见的红莲、白莲,而是世间稀有的并蒂莲。并蒂莲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同一个蒂柄上并列开着两朵花,而是一蒂一花,在花瓣里并列着两个花蕊,这两个花蕊被重重叠叠的花瓣紧紧环抱着,越到蕊部,色彩愈浓,由粉红、深红转为胭脂红,好看极了!数一数,每朵莲花约有千瓣左右的花瓣,故又称“千瓣莲”。并且每一朵莲花有一斤多重,所以又叫“重瓣莲”。并蒂莲是最珍贵、最圣洁的“花中君子”,传说这是一对恋人的化身呢!
古刹玉泉寺文物众多,陈列在大雄宝殿前的化香炉、大铁钟,大都是明清时代的。而最珍贵的是要数这一口隋代铁镬。铁镬在我们南方叫锅,一口铁锅有什么珍贵的呢?你们看,上面刻有一段铭文:“隋大业十一年岁次乙亥十一月十八日在当阳县治下李慧达建造铁镬一口用铁今秤三千斤,永充玉泉道场供养,”他的考证价值在于“用铁今秤三千斤”这七个宇,当时的三千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多少斤呢?据测定,当时的一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六两,它填补了隋代度量衡资料的空白,这对研究我国隋代衡计制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你要留个纪念,可以站在铁镬处,以大雄宝殿为背景留个影。
活动片刻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玉泉寺的正殿、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南宋,殿高21米,与棱金铁塔平高,7开间,进深5间,外廊24柱,内殿43柱,全为金丝楠木。整个建筑没有一个铁钉,飞檐斗拱,重檐歇山,庄严肃穆,给人以“半天空翠落禅堂”之感,大雄宝殿和玉泉铁塔均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雄是大力、感德高尚的意思。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大厅,是寺院做早晚功课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地方。
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着三尊佛像,中座供奉着佛教最高领袖释迦牟尼,右手向上屈指,表示说法的姿式,用佛教理论,武装僧人头脑,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都是听经闻法的,释迦牟尼佛原来是古印度迦族的一位王子,他抛弃卫位,出家修行,成为佛,他辞去王位。登上佛座,说明什么呢?是否证明佛的位置比王的位置更加神圣呢? 佛主的右座是二把手药师佛,一手持钵,内盛甘露,一手执药丸,为世人治病消灾;佛主的左座是三把手阿弥陀佛,掌中有一莲台,负责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雄宝殿背面是四把手观音,观音的坐骑是“特”、“四不像”,头像狮却有角,身似马,尾似牛,脚似鸡。“特”是一种猛兽,被观音降伏成为坐骑。观音本叫观世音,意即观世间声音,循声救苦。因她的名字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相同,为避讳皇帝之名,故更名为“观音”,可见皇权还是大于神权,(诙谐的)佛界的“四大斑子”由三男一女构成,可谓优化组合。一把手主持全面,亲管佛法教育;二把手主管医药健康;三把手主管接引众生;四把手主管扶危救苦,还有妇女、生育工作。
出大雄宝殿后门,登石级而上是毗卢殿。殿中毗卢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像,即三世佛,所谓“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愿意参拜的可以拾级而上,如果身体不适,或者时间不够,可以回身去参拜供奉在西堂关公佛像。
在玉泉寺西堂供奉着关公的佛像。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关公进了佛堂呢? 这与关公“稽首皈依”有关,“稽首’,就是叩头到地,“皈依”就是归顺依附,关公在世杀人过多,死后归顺佛门,立地成佛,并为兴建玉泉寺大显神力,佛教要在中国立住脚,必须儒化。关公是深得人心的儒佛,于是就把他请到佛门来了,关公入佛大大地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大家请看,这里是唐代观音画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亲笔所画。观音手托法轮、足蹈莲台,线条流畅,笔触细腻,神态活现,艺术高超,此观音为男首女身,颌下长有胡须,各位可能要问:观音到底是男还是女?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观音是神,可以变成男的,也可以变成女的。需要送子便是观音娘娘;需要托塔便是观音力士。在人世间,一般女的比男的疾苦多,所以观音多化身女观音,这样便于接近并救助女性,唐代吴道子观音画像价值连城,它与玉泉铁塔、隋代铁镬被称为玉泉文物“三件宝”。
为了确保佛界依法行教,于是设有护法神。这里是东堂。东堂供奉的护法神韦驮,他身着武服,手持金刚杵,俨然今天的武装部、公安局。把守天王殿后门的也是韦驮,没有持武器,起着纪委和监察局的作用。说明佛法的组织机构也是很严谨的。在这一方天地,我们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和文物古刹,接下来,我们去五百罗汉堂数罗汉。
我们现在就到了罗汉堂。五百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外出旅游,重在参与,到玉泉寺旅游观光,大都要数数罗汉,卦占自己属于那类佛像,怎样数罗汉呢?一要虔诚不嬉笑;二要默数不出声;三要心数不捣指;四要按虚(岁)不按实(岁);
五要男左女右数。那么又从哪里开始数呢?其实这个没有什么规定,从任何一尊佛像起数均可。当数到属于你自己的一尊罗汉面前时,就请师傅为你解释或者自己彻悟。
各位朋友们,刚才我们数罗汉,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佛像,他们都赐给你神光和福气,祝大家好运,下面我们到般舟堂参观。
这个四合院叫般舟堂,般舟,意即借智慧之舟达到胜利的彼岸。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他们是借智慧之舟最先达到净界的楷模。
自古以来,般舟堂就是一座智慧的殿堂。著名作家姚雪艮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就是左这里创作的;鄢国培的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第一部《漩流》也是在这里完稿的,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当阳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汜水关·镇国寺”一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般舟堂是智慧的殿堂,也是月桂飘香的地方。你们静静地闻,是不是很香啊?如果说八月桂在神州华夏遍地皆是,那么月月桂则是世间稀有的,所以当阳市把月桂定为当阳的市树和市花。如果你爱上了它,可以到玉泉苗圃,卖上一两株带回去栽在自家的庭园中或阳台上,为你的家庭生活添上几分清香和一份惊喜!请往里走,到玉卧佛,净重420公斤,高1.7米教寺院最珍贵的全玉卧佛。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尊玉佛估价为一亿元。她洁白无瑕,神光照人,与古今中外的美人比,更有圣洁之感。下面我们参拜三圣殿。
我们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是唐代银杏,四人合抱,它与并蒂莲、月月桂,被称为玉泉寺“植物三宝”,有兴趣的去抱一抱,留个影,祝愿你们的生命像银杏一样长青,你们的财源像枝叶一样茂盛,你们的儿孙像小银杏一样挺拔,一样茁壮成长。
朋友们,这里就是“歪嘴土地庙”。前面讲过,土地公公的嘴巴是观音大士给打歪的,因为土地公公犯了欺君之罪,为了本位利益,以欺骗手段骗得观音把本来要放到宜昌晓溪塔的铁塔放到了他的管辖范围玉泉寺,致使晓溪塔至今无塔,图有虚名。这一方面说明“土地”罪该挨打,同时也说明佛界也有以权压人的现象。在神界最小的官可能就是土地菩萨了,所以他住在基层,其庙不大,远不及首脑机关大雄宝殿那么宏伟高大,“土地”虽是小官,却拥有一定的权力,管一方土地。治一方人,人们尊称他为“土地爷”。你们看,地庙有一副楹联:上联“须仔纲摸心来”,下联“莫糊涂磕下去”。号召大家都来谒拜,那么怎么拜?要摸心来,诚心来,不要冒失盲目来,当你磕头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为何而磕?是求子呢,还是求福?是求安呢,还是求寿还是求官呢,还是求财?凡事先想后做,不要糊里糊涂磕。原先的横联是“提起放下”,意思是遇事提得起,放得下,能官能民,能上能下,颇有清正廉洁之意,现在不知何人何时更改为“求之不得”,似乎这位基层官员也变得如此心切,希望大家都来谒拜。好,下面我们到关公显圣处参观。
我们参观了塔区,寺区,现在来到了泉区。泉区有四大景观:一是汉云长显圣处,二是珍珠泉,三是显烈祠(小关庙),四是唐贤碑碣。这里竖立着一尊石碑和一座石望表,上面分列刻着“最先显圣之地”和“汉云长显圣处”。《三国演义》第7回描述关公显圣玉泉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关公挂印封金,离开曹操去找刘备,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当他过第三关汜水关时,守关将领卞喜请关公到镇国寺赴宴,准备以击盏为号,杀害关公。镇国寺中有一老僧叫普净,是关公的同乡,他暗示关公,要他提防,关公挥大刀,杀散伏兵,将卞喜砍为两载。关公结果了卞喜的性命,拜谢普净和尚,夺关而走。普净也说:“此地非容身之地,我也要云游他乡,愿将军保重,后会有期”,普净和尚日夜兼程,云游到玉泉寺见这里山水如画,便在这里结草为庵,化缘度日,二十年后,关公大意失荆州,退守麦城,在去西川求援的途中,于回马坡被东吴伏兵用绊马索将赤兔马绊倒。关公落马,被擒斩首。关公英魂不散,在玉泉山顶游了三圈,大喊三声:“还我头来!” 普净闻声出庵仰面一看,只见空中三匹高头大马踏云而来,中间一个无头将
军,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左有一白面大将关平,右有一黑脸大将周仓,三人一起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这无头将军正是关公,便向山顶喊道,关公等人便按下云头,落在庵前,普净连忙上前合十问讯:“二十年前一别以后,不知将军别来怎样?”“云长将军哪里来?”关公听见召唤,“老僧普净前来问安”,关公听说是普净,慌忙下马,拱手相拜:“吾师恩人,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承蒙相救,铭感深思,今某已遇害,首级被斩,愿求法号,安得有救!”普净见无头将军血溅征袍,不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将军壮志未酬,为国捐躯,可惜啊可惜,蜀汉又损一员大将!”关公一再拜请法师:“愿求清诲,指点迷途,还我头来,以图复生!”普净说:“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而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取呢?”普净长叹一声,继续说道:“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那赤兔马随关公驰骋疆场,屡建功勋,与主人结下了生死之缘,听了老僧这番言语,知道将军不能复生,悲愤不已。引颈长嘶,四蹄击土,尘石飞溅,刨出一个大坑来,顿时,泉水大涌,翻腾不息,铮铮铁汉关公。听了老僧这番言语,心如刀绞,全身抖动,滚滚的泪水泉水般洒落下来,顿时化作一串串、一束束、一团团珍珠,在泉中沸腾翻滚,这时,一阵旋风从泉心卷起,击起水柱三丈多高,关公和赤兔马升天去了。
自此,这口泉水常年不断,日夜不息地跳玉喷珠,因而得名“马刨珍珠泉”,简称“珍珠泉”,珍珠如玉,也叫玉泉。玉泉山、玉泉寺、玉泉塔都因玉泉得名。唐诗云:“游人一击掌,叠叠如贯珠”,大家不妨试试,鼓鼓掌、跌跌脚,泉水一定会向你争相抛玉,冒出的珍珠愈多,你的财气福气就愈大。珍珠泉为美丽的玉泉山增添一份亮丽的景观。因此,珍珠泉也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称。
天下好山僧占尽,玉泉风光天下美!当阳玉泉寺与其他佛教寺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渗透了三国文化,特别是关公文化色彩,关公遇害之后,孙权将其正身葬在当阳,曹操将其首级葬在洛阳,刘备将其衣冢带回成都,建了座衣冠庙,并在关公显圣的玉泉山下建了座显烈祠,玉泉“显烈祠”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关庙,俗称“小关庙”,相对而言,关陵庙就称“大关庙”了。
我们参观了塔区、寺区,现在又参观了泉区,如果有时间,我们还可以从这里登山,游览林区,登高望远,腑瞰全景,更有一番情趣。只因景观太多,时间有限,好多景观不能一一光顾。好了,玉泉游到此就结束了,玉泉寺给你留下了什么美好的印象呢?你又怎样从整体上来认识玉泉寺呢?希望你们游完玉泉寺后能好好的想一想,游有所思!同时,欢迎你们再次来此游览!届时,我将在此恭候大家的光临并提供更好的服务!再见!篇二:千年古刹玉泉寺
《千年古刹玉泉寺》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来自河溶小学,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地方课程《长在宜昌》第12课《千年古刹玉泉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
玉泉寺位于玉泉山东麓,是我国佛教最早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层峦叠翠、佛渊深远,寺庙雄伟,是我们当阳向外展示的一面旗帜。《千年古刹玉泉寺》一文简要介绍了玉泉寺的由来、重要地位及主要景点。
结合教材内容,本节课我按名山、名寺、名泉、名塔四大版块组织学生学习,达到学生了解家乡玉泉寺景区的风景名胜,感受玉泉寺的风景独特、历史悠久,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的目的。其中,感受玉泉寺的风景独特及渊源悠长的佛教历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虽然图文并茂的介绍了玉泉风景区的风景名胜,但讲解文字太多,内容显得枯燥,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采用各种形式展开教学,设计了:解说、导游、访谈、设计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参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按以下五个环节展
开。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导入,创景激趣。“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特别适合出门旅游,你最想到哪里去游玩?”我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旅游计划。接着,我把话锋一转,“其实在我们当阳也有这样令人向往的地方,这就是——千年古刹玉泉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玉泉寺游玩吧!”随机出示课题,播放玉泉寺的图片。在一张张绚丽真实的图片中,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了解玉泉风景区的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工作。
第二个环节,解说员,介绍名山、名寺
首先,我小结导入。“玉泉寺景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 以上,动植物品种繁多,其中有大量珍稀物种。这里景色秀丽,尤其以名山、名寺、名水、名塔而闻名遐迩。现在,我们先到玉泉山看看吧!”我出示玉泉山的图片,随着一张张图片的缓慢展示,我抑扬顿挫的从山形、树木、文物、洞石四方面简介,让学生图文结合,整体感受玉泉山的景色优美与独特。接下来,老师话题一转,“同学们,我们玉泉寺风景区还有我国南方最大的古建筑-----玉泉寺,拥有‘天下四绝’之一美誉,你们想去游赏吗?”让“最大”和“四绝”吊起学生的胃口,在这种急于想了解玉泉寺的情结下,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45面的文字,然后,谈谈读书后对玉泉寺的初步印象。书中的文字图片有限,三年级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谈出来的很肤浅,感受不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玉泉寺的佛史悠久,外形雄伟,我特地从各个角度,寺内文物、景物播放玉泉寺景观,引领“玉泉寺的佛教寺院,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非常壮观,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瑰丽。值得我们细细了解,老师特地邀请一名解说员,给我们详细地介绍。”解说员娓娓动听的从下檐画廊的外形、雄伟庄严的建筑、世间罕见的男观音、奇特清丽的并蒂莲,苍劲古老的各种树、存留至今的古文物进行介绍,之后我再让学生谈感受。这样把枯燥、空洞的文字介绍变成了可听可看的视听大餐,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深入、更丰富的了解了玉泉寺这个景点的雄伟壮丽,激发了学生对玉泉寺的向往憧憬之情。
第三个环节,小小导游员,畅谈两奇观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并以竞争为方式激励学生认真交流信息,了解两大景观的基本特点。“同学们,想继续我们的玉泉寺之旅吗?下面我们分成两个旅行团分别前往珍珠泉、玉泉铁塔两个景点。各旅行团先请在小组里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比一比哪个旅行团介绍的最生动、最能突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既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去学习,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对话空间,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四个环节,游客访谈记,我眼中的玉泉寺
玉泉寺的各种景点在这里已让学生了解完毕,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玉泉寺景区的美深入学生的心灵,我有机地设计了“访谈记”这个活动,以巩固美、增兴趣。“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已经浏览了玉泉寺,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吧!下面老师来当记者采访各位游客。”“你欣赏了玉泉寺
有哪些景点?你哪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当阳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在访谈中回忆玉泉寺景观,回味玉泉寺的美。这样在增加吸引力的同时,让课堂生动起来,也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环节5设计广告语,宣传玉泉寺
“玉泉寺是我们当阳的骄傲,你想让玉泉寺走出宜昌,走向全国?请同学们设计一条广告语,来宣传玉泉寺。”这个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玉泉寺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地方课程反映了地方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地方的人文、自然景观,化枯燥的文字为生动的课堂。我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邀请解说员、小小导游员、游客访谈记、设计广告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得亲身体验和经验。这节课学生在感受到家乡千年古刹玉泉寺的美景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地方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彰显地方特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篇三:国清寺导游词
天台国清寺导游词
导游内容:国清寺概况—— 隋塔——寒拾亭——五峰环抱、双涧回流——丰干桥、一行到此水西流——山门——山门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隋梅——碑亭——观音殿——中韩纪念堂——经幢——鱼乐园
讲解1:国清寺概况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时留下的名句,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佛国仙境天台山的向往。国清寺就是镶嵌在天台山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1973年人民政府拨款又作了全面整修。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间。主要建筑多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五条轴线上。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国清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2:隋塔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隋塔。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得名。隋塔又名报恩塔,这是因为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隋塔作为国清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十月。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国清寺被毁,塔亦受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与杭州六和塔相似,可沿楼梯盘旋至塔顶。因年久失修外围木结构损失殆尽,现仅存砖砌塔身。
我们现在看到的赤者黄色砖砌塔身,六面九级,高59.4米,边长4.6米。底层朝东南方向开一门(现在为加固塔身而封堵),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三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现有一块陈列在寺文物室。1935年整修隋塔时,还发现第二层内壁嵌着12块法华经石刻碑和“导师、弥勒、药王、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七块线刻造像石碑,每块碑高124公分,宽42公分造像十分精美。千年隋塔,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精品,又是珍贵的佛教艺术的宝库,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3:寒拾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过街式的亭子叫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依山傍水,四面怀翠,上覆千年古樟,进寺大道穿亭而过。此亭古色古香,颇具佛国神韵。请大家抬头看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点出了国清寺的景观特色。
享誉中外的苏州“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就是因为传说寒山曾居此寺而更名的。至于寒山是否真的在“妙利普明塔院”居住过,史学界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然而,寒山隐居天台寒石山70多年,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与国清寺的丰干、拾得相交甚厚。他们经常结伴嬉戏与山水林莽间,吟诗唱偈,留下300余诗篇。传说寒山游苏州妙利普明塔院时,拾得曾不远千里去看望他。拾得寻思自己身无分文,就在路边荷塘采了一朵荷花作于相见之礼。
而寒山听说拾得远道而来,肯定腹饥难耐,就手捧点心盆迎上去。这“荷”的谐音为“和”,盒的谐音为“合”,都是象征和谐好合的吉利之词,深受民众的欢迎。清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赦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于是,民间逢年过节,喜庆婚礼,都要悬挂“和合二圣”的图像,以祈求家庭和谐,阖家欢乐。
寒山和拾得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细加体会,对我们日常处事不无裨益。寒山问道:“世间有人谤我、欺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答到:“只且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讲解4:五峰环抱、双涧回澜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抬头观看。国清寺四周围着五座山峰,它们分别是:寺前祥云峰 海拔301米,寺后八桂峰海拔344米,寺东灵禽峰海拔318米,寺西灵芝峰海拔180米,寺西北映霞峰海拔462米。
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落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缝,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古人认为“山环水绕必有气”,懂气功的人交口称赞这里的“气场”好,练功容易得“气”。讲“风水”的人则夸国清寺风水好,是块难得的宝地。国清寺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选址标准,完整地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兽”模式,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一处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被称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双涧回澜”。所谓双涧,是指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支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入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到国清寺;而西涧从映霞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公里。因此北涧之水常清澈,西涧之水常浑黄。特别是多雨季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蔚为壮观。加上拱桥、古木、黄墙、青峦的衬托,就形成了“双涧回澜”一大景色。千百年来,中外游客多在盛夏的多雨季节,到国清寺能观赏到“双涧回澜”。
那么,涧水西流的奇观有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里在夏雨季节,经常会出现一边下雨一边晴的情况,甚至这丘田下大雨,而相邻的那丘田却红日高照,故有“雨不过丘”之说。当一行禅师到国清寺求算法的时候,正值北山下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滚滚山洪顺着东涧咆吼而下。由于前方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西涧方向无雨,水位甚低,于是东涧之水就漫向西涧,造成涧水西流的奇观。
讲解5 :丰干桥、一行到此水西流
各位游客,过寒拾亭不远,就是丰干桥,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这是一座石砌的拱桥,长14.4米,净跨10.7米,宽3.4米,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乙西年(1765年)重修。桥面鹅卵石铺就,两侧石板护栏。桥头石狮守护,桥两侧苔葛从生。立桥心方石上踩脚,能感到桥身颤动。但此桥建造十分牢固,虽历几百年风暴洪水,至今仍完好无损。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行到此水西流纪念。一行禅师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人,一行对我国天文学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开(转载于:玉泉寺导游词)元十一年(723年),他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黄道游仪,对日、月和五星的运行进行了观测,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并且重新测定了恒星的位置(《新唐书.天文志》)。这比1718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恒星运动理论要早1000年。
开元十一年至十三年(723年-726年),一行与南宫说等人测量了南北13个地点的日影长短,打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66.14公里(现代
实测为111.2公里)。这也是了不起的功绩。开元十二年(724年),一行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浑天铜仪。浑天铜仪用水力运转。通过复杂的齿轮系统,可以显示天系运行的情况,并可自动报时,这是他们对古代天文仪器研究的杰出成就。
一行到天台山国清寺是元九年(721年)。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蚀不准,玄宗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一行根据《周易》,编写《大衍历》,费时7年,完成了这部52卷的巨著。一行在编写《大衍历》过程中,碰到一些计算难题,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求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碑石上的题字,记述的就是这次访晤。
这一天,国清寺的达真和尚正在寺院中布筹运算,忽然对他的徒弟说:“今日有弟子自远方来求我算法,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人通报?”再算了一筹,又说:“门前涧水向西流,弟子就到了。于是,达真和尚急忙起身相迎,一行当即跪拜认师。就在这时,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响,寺前本来往南流的涧水竟突然向西改流。达真和尚激动的对弟子们说:“一行千里求算,真诚感天动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何愁新历不成。”从此,一行就在达真和尚的指导下,经过二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编成了《大衍历》。“一行到此水西流”,成了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唐代诗人写诗道:“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讲解6:国清寺照壁、山门
各位游客,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教观总持和隋代古刹两大照壁,教观总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思。由于“国清”两字寓意“国家清明,天下太平”的意思,深受当政者和僧俗百姓的普遍欢迎,所以这个吉祥的“国清”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清寺的山门。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为什么国清寺的山门要别具一格朝东开呢?这是因为:第一,从风水的角度讲,国清寺建在“八桂峰”南麓,此峰的风水龙脉刚好通过寺院的中轴线,寺院前方不开门而建照壁,就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国清寺长盛不衰。同时寺门东开也符合“紫气东来”的风水学说。大家可以看到前方的围墙上还专门开了个半圆缺口作为风水通道呢。第二,从功能上讲,当年智者大师修持和创建的十二道场,多数在东北方向的天台山中。寺门朝东开可以表示对智者大师的崇敬,又能方便国清寺与这些道场僧众的沟通联系。第三,从地形上来讲,国清寺面对高山临涧而建,前方开阔地甚少。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的缺陷,反而平添了几分“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
我们现在看到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国清寺的寺名在这里加上一个“讲”字,就点出了这个寺院的特色。这个“讲”是讲经说法的“讲”,表示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教义为特色的大寺。
讲解7:弥勒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进寺以后的第一座佛殿——弥勒殿,也是寺院的山门殿。弥勒殿的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分立两旁,镇守着这方佛门净土。我们可以看到它造型俊美、活泼可人,由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高2.28米,是清代的珍贵文物。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从北京选送过来的。狮子的造像总是雌雄成对的,其特征是,雄狮戏彩球,雌狮逗幼仔。大家请看,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他是未来佛。现在的造型是以契此和尚为蓝本的。您瞧!他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使人们一进入山门,就感受到佛门广大,心生欢喜。有一幅对联写的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
上可笑之人。”因为他肚皮极大,又整天乐呵呵的背着大布袋游街窜巷,乐善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都喜欢叫他布袋和尚。在弥勒菩萨的两侧站着两位高大威武的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刚的意思,比喻牢固、锐利,无坚不摧。大家请看左边那位红脸叫威迹金刚,右边黑脸的叫密迹金刚。他们的样子与刚才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望而生畏。其实,弥勒“示欢喜相”是从正面劝善,引导人们去掉邪念,一心向善。金刚“示忿怒”,则是使人产生惶恐之意,不敢做坏事。两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受《封神演义》的影响,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哼哈二将。在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我们看到这尊造像,制作精致,威严传神,是明代青铜铸就外贴真金的国家级文物精品。
云游和尚到了寺院,对这位韦驮菩萨是非拜不可的,通过跪拜观察韦驮的姿势,这对云游和尚十分重要。如果韦驮的金刚杵柱地而立,表示本寺院可以接待云游僧人一宿二餐。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韦驮像的金刚杵是横放在双臂之上的,表明本寺是十方丛林,各地云游僧人可如法依律挂单参礼。对我们这些游客来说也是表示极大的欢迎呢。
讲解8:雨花殿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雨花殿。据说,隋朝年间,天台山突发瘟疫,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在这里设坛祈祷,连续七天(有的说四十九天)诵经不绝,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消除了瘟疫之灾,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天”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并说每一方都有一神管着,所以尊他们为“王”。“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神”或“四大金刚”,所以一般寺庙中称此殿为“天王殿”。
讲解9:大雄宝殿
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雄”的意思是一切无畏的大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和琉璃瓦屋顶,显示出它在寺院中的主体地位。大殿高22.65米、进深19.71米、宽30.67米。总建筑面积797平方米,现在请大家抬头看,大殿上下檐间高悬着赵朴初会长手书的“大雄宝殿”殿额。你是否留意到,通常寺院中殿额都是横写的,而国清寺的“大雄宝殿”却是竖写的,这有什么讲究呢?到过北京故宫的游客都知道,各代皇宫的殿额都是竖写的。所以,这块竖写的殿额,就表明了国清寺是皇家直接建造的,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
各位请随我入殿参观,正中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这尊佛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系明代青铜铸成的国家级文物珍品,是重修国清寺时经国务院批准从北京请调过来的主要文物之一。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的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茹苦修行,35岁在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据说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
佛祖释迦牟尼近旁站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
请大家再看殿内东西两侧排坐着十八罗汉。据佛经记载,罗汉初为16位,释迦牟尼在即将“灭度”之际,曾亲自嘱托十六罗汉,要他们不入涅槃,长住世间,持法弘法,直至弥勒佛降生为止。到了五代之后,又增加了二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但是增加的是哪二位则说法不一。后来,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位是降龙罗汉,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
讲解10:隋梅
各位游客,接下去我们要去参观隋梅。据传,此梅为隋代国清寺开山祖师灌顶大师手栽,故称“隋梅”。经植物学家考证鉴定,确属隋代古梅。隋梅是我国现存的五大古梅之一,是国清寺的稀世珍宝。大家请看,隋梅高约10米,树径粗约45公分,冠幅约7米。枝繁叶茂,高居墙头,真有“矮墙高枝百代开”的气魄。此梅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虽寺院几经劫难,而梅却无恙,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此树年产青梅数十斤,寺僧采摘后加工成罐头,称为“佛果”,用来招待佳宾。
人们都说隋梅通灵性。不管是灵性也好,巧合也罢,反正隋梅这段神奇的经历却为人们所乐道。1968年,文革的“破四旧”潮流涌进国清寺,千年古刹遭受灭顶之灾,隋梅也在劫难逃,濒临死亡。1972年国清寺受周总理关注时,隋梅的次干上离墙头30公分处竟然奇迹般的长出了许多气根,现在的花坛,就是寺僧为了保护这些气根修建的。当1973年开始修整国清寺时,次干上首次重新开出了几朵梅花。到了1975年寺院修复竣工时,梅花盛开,并首次重新结果。而主干则霉朽渐尽,似乎象征着国清寺的新生和国运的重新兴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越来越兴旺,梅花也越开越茂盛。因此,隋梅通灵性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前来赏梅观花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讲解11: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来到的是中日祖师碑亭。中日祖师碑亭,是日本佛教天台宗为报答祖庭国清寺的恩德,显彰天台宗祖师,而于1982年建立的。亭额上,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法乳千秋”四个大字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法乳千秋”的意思是说,佛法犹如母亲的乳汁,千秋万代哺育着佛门弟子,永不间断。祖师碑亭内竖着三块石碑。中间为“天台智者大师赞颂碑”,左为“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诗曰:“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贝叶翻经疏,归程大海东。行当归本国,继踵大师风。”右为“日本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记述了最澄大师到天台山从道遂禅师和行满座主受学得法的经过,以及修碑因缘。三块石碑的正面碑文均为赵朴初先生撰书,背面文字为现代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撰写。1982年10月19日,山田惠谛亲率“祖师碑揭幕访华团”146人到国清寺,与国内各大名山长老、佛教界大德共3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和报恩法会,增进了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山田惠谛曾经深情地说:“没有天台宗开山始祖智者大师,就没有日本的天台宗,也就没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天台山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清寺这座中日天台宗祖师碑亭和妙法莲华经幢、智证(圆诊)大师显彰碑,以及智者塔院的般若心经塔、赤城山的樱花等,都是这种以佛教天台宗为纽带的文化交流和友谊的体现。
讲解12:观音殿
各位游客,过去民间曾有句俗语,叫做“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可见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大。眼前的观音殿,就是专门供奉观世音菩萨的殿堂。
观音即“观世音”,其名号的含义是能“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