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05: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第一篇: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始建于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2006年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展改造。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外圆内方,造型独特。中间方厅耸立,周围圆厦环抱,馆顶呈台阶状自西而东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中心倾斜。馆内大厅正中矗立着江泽民总书记为唐山人民的亲笔题词。

馆内共分为两层展厅,中央大厅一、二层贯通。展览客观反映了1976年那场举世震惊的强烈地震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重损失;讴歌了唐山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以及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人民无私的援助。珍贵的历史资料感人肺腑,给人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直观生动的现实教材。

展厅内实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坏的时钟、当年最早向党中央汇报震情所用的电台、抗震救灾工具以及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件、衣服等实物,同时还有防震减灾常识的宣传。展览运用了场景复原、大型浮雕、艺术造型等等现代化展陈手段,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光电地图、程控图等,而且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使观者动容,心灵震撼。

为了使唐山抗震纪念馆能够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唐山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对其进行调展改造。调展改造后,在基本保留建馆初期建筑结构、尊重原有“天圆地方”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在展馆西侧新加建了办公设备管理区,对馆内空调、消防、监控、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2006年调展改造后纪念馆展出主题为《唐山抗震成就展览》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勇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党派成就。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抗震纪念馆现有固定陈列为《唐山成就展览》,展陈面积3500平方米,展线长度620延米,采用图片、实物、景观、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的展出形式,声、光、电相结合,体现了新型展馆的现代化气息。展览共设置景观模型及艺术品21个,等离子电视6台,电子触摸屏4台,实物展品共3大类50余件套,照片400余张,静态图表12个,光电图表14个,文字版31个。三组巨幅铜制浮雕展示了唐山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型地台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唐山的地形、地貌及行政区划;地震科普电影给观众身临其境感觉的同时又了解了地震科普知识;FLASH动画片用非写实的手法介绍了唐山陶瓷历史、工艺及流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调展后的《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包括序和9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序)渤海明珠——唐山;(1)百年城市,工业奠基;(2)罕见震灾,举世震惊;(3)抗震救灾,气壮山河;(4)新城崛起,生机盎然;(5)防震减灾,造福人民;(6)蓝色思路,走向世界;(7)经济建设,跨越发展;(8)和谐社会,繁荣文明;(9)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展览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和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的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展板36块,展线长100米,展览分为两部分,对地震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文件、城市建、构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城市防震减灾和农村抗震知识、城市社区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社区防震减灾应急实施方案、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城市和农村建房避免或减轻地震灾难的办法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展示。

唐山抗震纪念馆开馆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350多万人次,年接待观众近20万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80余位,其中有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迟浩田、彭真、万里、何鲁丽、赛福鼎·艾则孜、铁木尔·达瓦买提等等。此外,还接待了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美国塞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古巴妇女代表团、美国共产党代表团、国际轮椅基金会等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将以整洁优美的内外环境、生动详实的展览内容、热情专业的讲解服务,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一)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震。这次震惊世界的“7.28”大劫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灾害,也是迄今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这次地震的震中(北纬118°11′,东经39°38′)就在唐山市区,震源深度11公里,极震区烈度达XI度。28日晚6点45分,唐山市附近的滦县又发生一次7.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IX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点42分53.8秒。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只是在此前一二天,整个唐山市及其附近地区闷热难忍,人们普遍感觉呼吸短促,胸口堵闷,烦噪不安。27日前半夜唐山市区绝大多数市民被这种异常的燥热从屋内驱赶到街头巷尾。夜已经很深了,人们才陆续回到房中,可是依然难以入睡。

然而,谁又能知道,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在逼向人们?7月28日凌晨3点多即大震前夕,唐山大地上空,颜色怪异的地光到处闪烁,不时有强大的“信号灯”般的光芒照得大地亮如白昼;3点42分,沉雷般的地声由地下滚滚而来,似风吼雷鸣;42分56秒,地光和地声达到了高潮,随着地面突然卷起的一阵黑色旋风和巨大声响,几道骇人的光亮刺破漆黑的夜空,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震惊世界的唐山“7.28”大地震发生了。

这是一场罕见的天灾。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被夷为一片废墟。80%以上正在酣睡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瓦砾之下,造成惨重的伤亡。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一片倒塌房屋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被惊醒了,他所居住的宾馆也出现了可怕的烈缝。北京地区摇晃不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颤动,砖木结构的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仿佛就要断裂的“嘎嘎”的响声。在华夏大地,北至黑龙江省满洲里,南到河南省正阳、安徽省蚌埠、江苏省靖江一线,西至宁夏的吴忠、内蒙的磴口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们都感觉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据调查,唐山地震的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其中,陆地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是由西安、兰州、成都、渡口4个地震台的513型中强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图测定出来的。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⒗J,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

唐山地震是极为少见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其灾难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被列为本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首。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其中,唐山市死亡13.59万人,占总人口106.19万人的12.8%;加上死亡的唐山市流动人口1.3万余人,则唐山市死亡近14.9万余人,全家震亡、断门绝烟的7218户,占市区总户数的4.5%;重伤8.1万余人,其中,终身致残者1700多人。地、市属郊县死于地震的为6.9万余人,重伤5.6万余人,其他地区死亡2万余人,重伤2.7万余人。

震后的唐山大地,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轨弯形,地面喷水冒砂;全市通讯中断,交通受阻,供电、供水系统被毁坏,整个唐山市成为一片废墟,景象惨不忍睹。据统计,唐山地区震毁公房1479万平方米,其中唐山市1043万平方米,占全市公房屋总数的77%。唐山地区倒塌民房530万间,其中唐山市12万间。从经济上计算,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48亿元。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一些县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唐山地震的震害之大,从下列事实中可见一斑: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严重危及人们生活。所有厂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大量伤员无法就地治疗。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设备损坏,烟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总计影响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发电设备,约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通信楼房倒塌,砸坏通信设备;市内和长途电信线路严重破坏,使唐山地区15个市、县、区对内对外通信全部瘫痪。京山铁路破坏十分严重,地震时正行驶在京山线的7列客、货车和油灌车脱轨。铁路桥涵严重破坏达45%。铁路、信号、通信、调度、供水、变电等建筑物和设备严重破坏。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全区71座大中桥、160座小桥和千余道涵洞及280公里的油路遭到严重破坏,公路基本阻断。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供水中断。开滦煤厂的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倒塌或严重破坏,停电使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内大量漏水,震后一二天内,多数矿井的生产设备被淹没。唐山钢铁公司所属各厂厂房倒塌和严重破坏,构筑物部分破坏,设备、电气、热力、燃气管线被砸坏,高炉、化铁炉、转炉因停电、停水使铁水、钢水凝铸在炉膛内蒙古自治区。唐山境内的陡河、邱庄、浑河的三座大型水库和般若院、八一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滑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有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破坏,沙压耕地50多万亩,咸水淹地70多万亩,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党和政府迅速采取和实施了国家级的救灾对策,实行以解放军为主体,各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大力协同;现场救护和以邻近的轻灾区及外省市为强大后方的救援体制,展开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工作。

1.救灾组织与指挥。

7月28日晨6时,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唐山地震救灾紧急会议,决定建立中央救灾指挥部,由国务院四位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京、津、唐地区的救灾;建立唐山救灾指挥部,由河北省政府、省军区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唐山现场救灾的组织指挥工作;建立河北省救灾后勤指挥部,由河北省政府、省军区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唐山地震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亦成立援唐指挥部,主要负责专业救灾的指挥及援唐的组织工作。会议还决定调集解放军北京部队、沈阳部队及有关军兵种部队参加救灾。

2.抢救、抢修、抢通和抢运。

地震使近百万人被压埋,水、电、通讯和交通中断,抢救、抢修、抢通和抢运成为抗震救灾最紧迫的任务。

首先,参加抗震救灾的十几万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工作。驻灾区部队最先投入抢救,投入兵力占部队总救灾兵力的20%,但救出的群众占部队总抢救人数的96%,充分体现了就近及时抢救的作用。其他部队则迅速开进,分片部署,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全力抢救,创造出许多救灾史上的奇迹。地震6天以后,还从震塌的楼房里救出10名被困人员,其中埋压最长时间达12天零15小时。8月6日基本完成救人任务后,解放军又投入主要力量开展艰巨的清尸工作,及时掩埋了尸体,稳定了群众的情绪,防止了环境的污染。

邮电部组织了9个省、市、自治区邮电部门和部直属单位共派出抢修队伍1200多人和大批车辆、通讯设备,及时到达灾区,按照“先沟通、后恢复;先干线、后支线;先保证重点、后逐步扩大”的原则,实施地下电缆、电台、通信车以及飞机、汽车等多种方法,进行应急抢通,保证了应急指挥,于9月1日前基本恢复了邮电通讯。

军、民航空部门则迅速架起空中桥梁,承担了巨大的救灾空运任务。指战员打破常规,增加空运吞吐量,在空投食品、内运救灾人员和应急物品、外运伤员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据统计,震后半个月内,唐山机场起落各类飞机2885架次,平均每天近200架次,7月31日一天达354架次,平均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

交通部以及解放军、河北省工程队和当地养路人员约3.5万人则迅速投入公路、桥梁的抢修抢建,贯彻“交通干线、重灾区和不通车的优先修复”的原则,架设浮桥实现应急沟通,又抢修公路提高通过能力。至8月10日,唐山全区已恢复通车,保证了大量救灾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

铁道部和铁道兵则从12个铁道局、6个工程局和铁道兵3个师等28个单位调来4.2万多人,投入铁路抢通工作。到10月下旬,就使京山、通坨铁路的运输能力达到了震前水平。

运输部门则出动两万多辆汽车,配合铁路、航空展开紧张的抢运伤员和物资工作。截至当年底,共把以下大量物资运往灾区:粮食7661万斤,饼干点心3644.7吨,食糖1230吨,肉947.1吨,蔬菜1406吨,衣服157.3万件,鞋41万双,炊事用具528.7万件,火柴6110箱,肥皂11562箱,洗衣粉32吨,药品293.7吨,苇席262万片,苇箔154.2万斤,草袋255.6万个,木材897.3万根,毛竹111.4万根,铅丝1000吨,铁钉1030吨,油毡86.51万卷,石棉瓦36.45万片,塑料布1043吨„„。

供水部门则进行了抢修供水会战,从外省市运来了器材和15000米水龙带、40多吨钢管,按先易后难,尽快逐步恢复供水能力的原则,先解决临时供水,再分区分片抢修、分别供水,最后统一供水。到10月唐山全市共恢复水源井31眼,平均日供水量达5.2吨,基本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用水。

3.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震后,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等系统的2万名医务人员组成了280多个医疗队、防疫队、携带药品、器械到达灾区,迅速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据全区不完全统计,需急治疗的伤员(不包括小伤)达70.8万人,其中重伤16万人。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合理部署医疗力量,全力进行现场救灾护,同时根据国务院决定,检伤分类,组织后送,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全国范围内的伤员大转移,截至8月25日,共动用159列火车,470架次飞机,将100263名伤员运往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上海11个省市。到9月上旬,各医疗队共治疗伤病员159万人次,其次抢救危重伤病员6.34万人,做各种手术2.95万人。

大震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疫情。据统计,震后几天,饮水中的大肠肝菌数超过国家饮水卫生标准的几

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倍,一些地区每平方米粪便上苍蝇密度平均达400~500只,每平方米垃圾堆上,平均每小时孳生蝇蛆3.4万只。震后三四天就发生大量的肠炎、痢疾,一周左右达到高峰,市区患病率高达10%~20%,农村高达20%~30%。瘟疫!唐山面临着新的死亡。8月2日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防瘟疫领导小组,并请求国务院派防疫队支援。8月3日前后,7个省、市、自治区和河北省各地的防疫队1200多人,火速直到灾区,5万多件防疫器械、400多吨防疫药品、100万份疫苗、菌苗从全国四面八方源源运到灾区,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防疫灭病运动,集中力量打防治痢疾的歼灭战,全面防治流感、流脑等冬春传染病和伤寒、乙脑等夏秋季传染病,先后进行了清尸防疫、消毒杀虫、预防接种、治疗现患和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76年入冬,根据卫生部指示,唐山又进行了一次尸体再清理,以数万民兵为骨干的清尸队伍,将所有掩埋深度不够的尸体重新挖出,或火化或深埋,完成了一项极浩大的工程。次年春暖季节,唐山安然度过灾后的传染病暴发期,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创造了震动世界的奇迹--大灾之后无大疫!

4.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唐山是中国京津唐重要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是华北的著名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224亿元,约占全国的1%。唐山扼京津通往东北的交通要冲,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素有“煤都”之称。人口106万,市区7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00人。7月28日地震使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党和政府在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即从全国14个省市调集2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及大量物资,帮助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唐山地、市、县属企业复产和部分复产的企业占总数的85%;唐山地区14个县市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已达到丰收的1974年的水平。1977年底,唐山市工业总产值已达震前1975年水平。

重建新唐山,贯彻建设小城镇、合理利用土地、做好城市总体布局、防灾减损的原则进行。震后的新唐山由原两大片改建成三个城镇,一般建筑物以抗Ⅷ度设防,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经过周密准备,1979年下半年,唐山开始大规模重建工作。国家拨款50多亿元,共集设计施工队伍10余万人,至1984年,市区已建成12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600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的新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翼东之沃野。

唐山地震的伤员损失如此惨重,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第一,震前未能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虽然地震部门对整个华北地区和京津唐渤张地区有过不止一次的地震中期趋势估计,但终究限于地震预报科学尚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对地震缺乏规律性认识,也缺乏预报这种类型地震的经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地震工作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技术装备落后等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各类建筑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唐山市虽位于地震区,直接坐落在发震断裂带上,过去基本烈度却一直定为Ⅵ度,整个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及其他系统均没有抗震设防的任何防灾准备。另外市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过高,如原市路南区的建筑密度高达70%,因此造成惨重损失。

第三,地震应急准备不足。唐山抗震救灾的组织指挥总的说是成功的,但由于灾情严重,震前应急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低,信息系统失灵,因此,救灾初期的组织指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局部失控,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拒绝外援是一项失策。唐山大震发生后,联合国及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表示愿意提供各种援助,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中国因强调自力更生而婉拒了一切外援。实际上,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灾害,适当接受国际人道主义的外援与自力更生的方针并不矛盾,对抗震救灾是不无裨益的。

此材料来源:今视网综合附件

(二)唐山地震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

——抗震纪念馆的守护者

日前,笔者来到坐落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的唐山抗震纪念馆,这里正紧张地进行施工改造。“今天一定要把墙上的小洞堵上,细节的地方请大家务必注意!”侯亚全耐心地向施工人员布置着任务。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工作了近15年的侯亚全,是这次抗震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侯工”。

52岁的侯亚全经历了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对地震造成的灾难至今记忆犹新。

当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时,发现老母亲被压在自己的脚下。他使出全身力气搬动砸在母亲身上的房梁,救出奄奄一息的母亲,送到附近的临时医院抢救,可是当时强心针已经用光,大夫们也无能为力。他拼命地给母亲进行人工呼吸,但最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离去。“亲眼看着老母亲走了,我这心„„”说到这里,侯亚全哽咽难言。

将母亲简单安葬后的第三天,侯亚全就回到单位,投入到地震救援队伍中。1992年,他调到唐山抗震纪念馆,负责保卫安全工作。他工作细心、认真,自己绘制了展馆的平面图,图中标注了灭火器材和安全出口的位置,贴在大厅里,为参观者提供方便。2001年,他担任抗震纪念馆工会主席,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侯亚全说:“我在地震中捡了一条命,所以现在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义。”

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侯亚全非常自豪:“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唐山的窗口,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外国友人都来这里参观过。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个窗口,干一辈子也乐意!”

——党氏三姐妹的情谊

无情的地震打碎了无数个美满的家庭,4204个小生命成为孤儿。震后,河北省石家庄紧急筹建了一所育红学校,来照顾这些地震孤儿。被送到那里的孤儿,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写有自己父母姓名的小布条,其中只有3个不满一周岁的女婴身上没有布条。校长董玉国和老师给她们起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妹”。

姐妹3人同住一间房,育红学校老师对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令她们终身难忘。年龄最小的党育新回忆说:“我后来听年龄较大的同学说,有的老师还用自己的奶水喂养我们,她们真的很伟大。”

姐妹3人在育红学校共同度过了5年无忧无虑的生活。1981年,一对奥地利夫妇收养了没有任何亲人的大姐党育红。那时正值放假期间,同学们都回亲戚家探亲去了。放假回来,育苗、育新好久没有看到大姐,经常问起“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可是她们只是5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9岁那年,育苗回到唐山,住进了社会福利院;育新被接回亲戚家抚养。从那时起,三姐妹分开了,自此以后,三姐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育红远在奥地利维也纳,育苗当兵转业后成为河北涿州一家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育新在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由于育红身在国外,联系较少,育苗和育新之间经常互通电话。

三姐妹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姐妹3人同吃同住,开开心心地玩了十几天。虽然育红不会说汉语,但是她能叫出育苗、育新的名字。

如今,30年后的党氏三姐妹已过而立之年,育苗、育新都已有了5岁的儿子。尽管震后经过民政部门的努力查到了三姐妹的真实姓名,但育苗和育新始终没有改姓。因为她们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党和祖国养育了她们,是地震赐予了她们不可替代的情谊。

——20对轮椅夫妻的传奇

震后的高位截瘫患者,要面对只有15年生命极限的国际医学界的断言。然而,康复村里的20对截瘫夫妻,却一年年打破了这个极限,至今依然幸福安详地生活着。

康复村是唐山市政府1991年出资120万元建成的专门接收震后截瘫夫妻居住的小型社区。每对夫妻住房的室内家居设施全部特意变矮,便于坐在轮椅上使用。尤其是卫生间,隐藏在靠床一面墙的推拉木板里,卫生间里设置了和床高度一致的水平垫子,垫子中间就是马桶,再向里则是洗澡的水龙头。这可称作是专为截瘫病人设计的无障碍住房。

2005年9月,唐山市政府又出资170万元,对康复村进行改扩建。现在每户的住房面积由40平方米扩大为58平方米,房内大大小小的设施全部更换一新。院里还安装了康复器材,为截瘫病人提供运动休闲的场所。20对夫妻居住在康复村里,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当初,每一对截瘫夫妻的结合都不被人们看好,但是他们坚信两人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56岁的杨长禄和56岁的张秀霞,就是这样一对不舍不弃的轮椅夫妻。在彼此帮助和鼓励的过程中,两人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夫妻二人在康复村里过着恬淡幸福的日子,安度晚年。

20对轮椅夫妻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补贴,身体较好的夫妻自己能做些轻便的小生意,比如开三轮车拉客人、刻印章、配钥匙等,以此自食其力,减轻政府负担。

现在,居住在康复村里的20对夫妻中最小的45岁,最大的已经62岁了。由于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孩子,有的夫妻就把亲戚家的孩子接过来一起住。孩子们的笑声给康复村送来了欢乐,也给这些轮椅夫妻带来慰藉和满足。(张海宁)

第二篇:唐山地震观后感

电影一开篇,屏幕上涌出一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以外的消失,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赶紧向某人要了两张手纸,我怕我忍不住。

地震的那十几分钟,我感觉拍的很好,很震撼。我一直张着嘴在喘气,心在嗓子眼,感觉下一口就提不上来了。楼房倒塌的那些镜头我感觉很有内涵:“伟大”、“高举”、“万岁”、“战无不胜”,多么崇高的神圣词汇,多么伟大的革命理想,在灾难面前都被摔得粉碎。在23秒里,人就像虫子一样被上帝抹平,然后当大地平静之后,无数扭曲的尸体被留在了这个世界上,身上还带着血迹,就像我刚刚拍死的蚊子。人太渺小了,面对命运,甚至连反抗的时间都没有。

1976年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的那段我很喜欢,流泪了,但是并不满意。我对这些展示国家力量的镜头具有天生的崇拜感。据家里老人们讲,当时解放军救援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幸存者是灾区人民自己从废墟下面挖出来的,比如电影里面的方达。解放军大多也不大懂得如何救援,很多幸存者本可以不截肢,但是当时很急,于是成了一生的残废。但是他们当时看见解放军,看见一车车连绵不断的解放军,他们感到安心了。毛主席派人来了。唐山人民对于解放军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电影里面却用简单的特技一遍遍的循环播放车流、人流、飞机空投的救灾物资。那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普通士兵,他们为了毛主席的指示,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了这座城市的重生,他们献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然而这一切都被这部电影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取而代之的一对善良的军队干部夫妇领养了一名漂亮的唐山孤儿,这名孤儿据说以后可以做文艺工作。这是真实的,但是这是对解放军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抹杀,也是对这对夫妇善良初衷的抹杀,更是对那个充满崇高理想年代的抹杀。

好了,到此本电影的灾难片部分结束,进入伦理苦情电视剧阶段。徐帆演的很用心,很投入,但就是有那么一点点过火,她那一口走味的唐山腔,感觉像是在话剧舞台上。也许她是有意的,如果她压得住火,我想我会哭的很厉害。她送方达的那段戏应当是整部戏里最感人的部分了。汽车停下了,方达回到了她的身边。镜头一转,汽车里奶奶沉默的表情。“把方达带走就是要了元逆的命啊!”而此刻,方大强母亲的心却早已死了。看着徐帆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母亲也经常显露出佝偻的老态,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

此后的电影完全的进入了电视剧时间。支线情节有头无尾,结局不用看就可以猜到。方达加元妮,方登加养父母这两条线并行不悖,基本没什么关系。张静初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她的花瓶演技,时不时的秀几句英语(在《拉贝日记》里她就是这样),以此显示显示她的国际范。陆毅一出场就一脸无辜的坏相。你不想演坏人,我懂的,但是导演让你跑送子观音的龙套,没办法。贾媛媛他爸贾志国也打了一回修电话的酱油,二十年过去了,你胖了,岁月无情的为你留下了富态的啤酒肚。唐山美,杭州美,温哥华更美。社会主义拆光了再建设,盖广场,盖百货大楼,然后留下你的小屋,等着死去的亲人们回来。你说买了房,搬了家,他们就找不到了,于是她还真就找回来了。方登蹲在自己的坟边,突然起身,然后慢慢的走两步,找个清凉的地方又突然蹲下,我知道你要嚎啕大哭了,果不其然。

不得不说,陈道明和陈瑾演得很好,很稳很自然。陈道明演戏很有爆发力,给陆毅的那一巴掌,坐在沙发上突然拍起来“你到哪去了”,都很流畅。陈瑾淡淡的酸气,和她临终前对张静初的爱的表白都很到位。这让我恨得牙痒痒,养父母都这样了你也不回来看一眼,就忙着和陆毅在寝室里,抓被单造小人,太不是个东西了。

说一下这部电影穿帮的地方吧,其实这里面很多不是穿帮而是广告。以前找穿帮是乐子,现在找穿帮,正中了广告商的下怀。

1988年(电影说是86年后的两年),陈道明和陈瑾商量给张静初报志愿的事。陈道明穿87式军服带中校军衔没问题,陈瑾带文职干部军衔就不对了。1988年4月,中央军委下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规定文职干部不授军衔,不着统一的制式军装,只佩带统一的胸章符号,胸章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胸章符号”字样。直到1992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全军文职干部配发与现役军官相同的制式服装,佩带文职干部肩章、领花。1992年,陈瑾饰演的养母都不在了吧。

徐帆惦记儿子,花了5000块装了个电话机。这个情节没大问题。我们家那边88年前后电话还在按级别装,要不就的有钱排着。我家94年装的,还花了2000多。但问题是,谁听说过没电池就不响的电话?电话机通话的电不是从电话线里来的么?贾圆圆他爸,你这酱油打得太有才了。

军队的房子,尤其是军区宿舍那种,在过去是严格按照级别给分的。1976年旧军装,看不出陈道明的级别,但就两屋一厨来看已经是不小的干部了,从后面倒退,我估计是营连职干部。88年中校军衔,县团级;90年左右大校军衔,师局级。可这房子怎么就一直没换过呢?是怕张静初找不回来呢,还是真的像传说中的安德罗波夫一样在做总书记前一直住70几米的公寓?这是多么优秀的共产党员啊!

90年工商银行的存折什么样?是那个红皮的么?不,那是就是90年代末的样式。90年代初的工行存折是蓝色软皮的,上面画着人民储蓄的标志。工商银行,你作为赞助商,花了那么多钱,就不能把道具提供的靠谱一点?

李晨90年左右在杭州蹬车穿kappaT恤,96年回家穿kappa羽绒服。我第一次认识这个牌子是99年看意甲尤文图斯的队服,那时候斑马军团的赞助商还是SONY。根据kappa的官网介绍,kappa是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96年你有钱了,可能是去欧洲买的,90年那件呢?是在地摊买的么?看来那时候杭州的山寨货很新潮,不负温州义乌之盛名。

方达96年有钱了,于是在剧组的安排下买了辆宝马。那时候宝马奔驰林肯凯迪拉克,没个一百多万根本下不来。可能你太有钱了,不在乎这一百多万,可你这香槟色的宝马样式也太新了吧,新到我都想钻进车里看看中控台上的GPS。说到开车,不能不提本部影片最大的硬伤。根据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残一肢的方达是不可能申领驾照的。这么些年你无照驾驶,就没被警察逮着过么?

为了表现海外华人的爱国之心,编剧安排张静初在温哥华看CNN的新闻。一洋大叔说,“有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你”,然后张一脸的无知状。CNN的新闻,灾区一片狼藉,连个人影都没有,主持人一个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就像是在拍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样。外国记者进入地震核心灾区已经是地震发生将近一周之后,那时候总理都二赴汶川,写下“多难兴邦”了。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你就不知道汶川地震?这再买机票赶回国,从北京买票去成都,里外里折腾几天,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等得了么?归根到底一句话,《唐山大地震》的剧组,你们找找CNN最早播发的汶川地震的新闻会死啊!你们拍的是电影不是电视剧,道具就不能准备的精良一点么?

这部电影一共140分钟,头40分钟,我一直在看电影,并时不时感到眼眶湿润。后100分钟我一直在找这样的乐子。没办法,情节太松散了,跟不住。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题材被冯导浪费了。据说在此片开拍之前曾有专门的红头文件要求“避免引起伤痛回忆”。唐山大地震和南京大屠杀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处的心痛。以仇恨掩盖受伤,以亲情化解痛楚,难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电影结束的时候,随着王菲的歌声,出现了一望无尽的人名墙,那不是一堵堵墙,那是几十万意外逝去的生命。说句题外话,我衷心期望:做土木的,做设计的,盖房的,买房的,把楼盖好,把桥修好,设计的合理些,施工多用些粗直径的钢筋,多用些高标号的水泥,不要急着赶工期,该养护好的的一定养护好。工程中层层扒皮的现状我们改变不了,但希望每层都少扒一些,多留一点给工程,给工人。我们花两三万一米买来的房子,不期望他升值多少,只希望在灾难来临之时能保我一命。这是我看过本片之后最真切的感想。电影头二十分钟太恐怖了,当年多少唐山人是因为简陋的预制板楼房而丧命,这样的悲剧在汶川地震中又一次重演。我真切的期望这样的悲剧能够从此在中华大地上绝迹。

我还希望中国以后即使再次遇到如此强烈的地震,遇难者的名字无法刻满一堵墙。所谓“天佑中华”不过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国人当自强”才是真真切切的道理。

在本文结束时我也像《唐山大地震》一样,我是真诚的:

向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二十四万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浴火重生的英雄城市唐山表示致敬!

第三篇:唐山地震观后感

唐山地震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山地震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唐山地震观后感1

“23秒,32年”这是冯小刚导演用来概括本片的最佳词语。

昨日,很荣幸,妹妹请客请我去看电影,这种好事当然不错啊!不过,在查看当天的电影的时,我不是很想看《唐山大地震》(以下简称《唐山》)。因为我害怕看完《唐山》会太过伤感,毕竟这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次伤痛,谁都害怕再次回想起那种痛苦的记忆。但是,当我看完《唐山》时,我却发现我有些过于担心了。

回忆伤痛,却不给人留下阴影。这是我看完《唐山》后的感觉。说实话,这次冯导确实厉害。对于曾经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来说,那确实是一次无法抹灭的伤痛。现在在拿出来还原历史,会不会在勾起人心中已渐渐抚平的痛呢?我觉得,冯导这次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处理得很好,最起码是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唐山》是这几年来我看见过的第一次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主题的中国大片。通过一个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变化,来表现唐山大地震震后32年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很深刻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我觉得编剧很好的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联系在了一起,用一个32年后的灾难去抚平一个32年前的灾难所留给一个家庭的伤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汶川地震中那对母女之间,特别是那位母亲的取舍与不舍,很好的化解了女主角心中的伤。这以一种相当于情景还原的方式来化解一个误会,是比任何的劝说或者是道歉更具有说服力。当女主角紧紧地抱住那位母亲时,每个人都明白,一切都好起来了。

最后,在此为唐山大地震的罹难者表示哀悼,以此缅怀。

唐山地震观后感2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我早就听人说过这场电影,可我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母亲,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她们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灾难却降临在她们头上——大地震发生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美丽的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位母亲本来准备冲进去救他们两个,可是,她的丈夫拉开了她,自己冲进去了,丧了命。此时此刻,她的女儿和儿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板上压了重重的石头。救援人员问这位母亲:“他们两个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这位母亲面临着生命的抉择,最终选择救弟弟。本来这个女孩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可是,她坚强的活了下来。当她被救援人员救出的时候,全身黑黑的,但她并不想认妈妈和弟弟。为什么呢?因为她发自内心的恨妈妈,恨妈妈当初没有选择救他……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如果是我,我也会救弟弟。因为他小,抵抗力不强。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失去孩子。我能理解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么痛苦的抉择就像锋利的刀子刺痛了那位母亲的心。当时如果不做选择,两个孩子都会失去生命。那位母亲抱着女儿“尸体”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久久在我耳边回荡……

在汶川大地震时,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得了: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也许有时会做一些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始终是为我们好。我们要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爱他们!(文

唐山地震观后感3

有一种情,叫亲情;有一种爱,叫母爱。

一场无情的地震,使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变成了一家两口,但那位母亲还不知自我的女儿被一位解放军叔叔收留。小女孩心中一向有阴影,因为在她和她弟弟之间,她的母亲选择了弟弟女孩长大后,在另一次地震中,最终理解了自我的母亲。

在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她一向记得三个字,也是让她彻底绝望的三个字:救弟弟。对于她,这样的选择也太不公平了,有什么事,都是她做,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弟弟吃,最终连生的期望都不给她留下。

小女孩获救后,也许他对自我的生活有怨有恨,不是也许,是必须。然而她的母亲也在为失去她而痛苦。对于这位母亲,她得到两条命的喜悦,也掩盖不了失去一条命的痛苦。当初在选择时,他曾央求过:两个都救。这说明,他同样不想失去女儿。只可是条件不允许罢了。我们也再也没有理由去责怪那位母亲的偏心。

在女儿前去救援时,看到一位母亲为了挽救她女儿的生命,竟选择了锯掉她女儿的腿,而真正据掉后,她的母亲却又哭着喊要她女儿的腿。在这位母亲选择后,女儿问:“你不怕你女儿将来恨你?”她说:“恨就恨吧……”

恨就恨吧多么简便的四个字,却是经过多少思想斗争后得到的?她为了换回女儿的生命,宁愿让自我养大的女儿恨自我。

这时,女儿似乎明白了,母亲也是被逼无奈才选择救弟弟,她说出这三个字,经过的思想斗争也不比那位母亲少,她应当原谅她母亲,因为她母亲为她已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我最终明白:什么情都会磨灭,但亲情不是,什么爱都会黯淡,但母爱不会。

唐山地震观后感4

前几天,我吃完午饭,我妈看看电视,没刻意想看什么,所以胡乱调台,找找有啥她喜欢看的,突然看见播唐山大地震,但已经播了一段时间,我也在那里看。地震开始了,是在夜间,楼房突然倒塌,霓虹灯冒出了电火花,弟弟方达、姐姐方登因为速度慢、无意识没有逃出来,他爸爸去救他们也被压在下面了。救援人员赶到了,他们的妈妈让救援人员就方达方登,方达在说话,方登在石头敲地,父亲死了,但是他们俩分别在一块楼板的两边,翘左边右边就加重,翘右边左边就加重,他们妈妈像两个都保住,但是做不到,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死一个,这时旁边传来呼救声,救援人员要走了,准备去那边救援。他妈妈觉得男孩以后有希望,所以决定救弟弟。弟弟方达被救出来了,但少了一只胳膊。他们去了他奶奶家,把方达送走了。姐姐方登其实没死,被人救出来了,生活在一对解放军家,本想改名王帆,但她想起来了一点,就是自己的名,所以改成了王登。后来方达和方登长大了,方达在四川救援车的旁边给一个也是在震中遇难的人讲述他小时候在地震中的情景,而他姐姐却意外在旁边,听到了他说的话,所以他们回去找妈妈了。回去了之后,去看她父亲和自己的墓碑,他听方达说,她墓碑里有小学到大学的书,母亲给方达买一份,给王登买一份。王登现在知道了,母亲不是故意不救她。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自然灾害是无情的,但人不是。

唐山地震观后感5

昨天去看《唐山大地震》了,走进电影院时,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包纸巾,我也没觉得我会哭。

一开始看,还能没心没肺的和小傻说说笑笑,可是,越是深入,就觉得越不可思议,人的到底内心可以有多深?看的同时,我不断在问自己,如果我是方大强,我会推开元妮吗?让心爱的人活着,我或许无法体会他们俩人之间的爱情,大强没有多想的一推,救了元妮,而他自己就这么没有了,我们这一代,如果亲身遭遇这种事,在灾难面前,爱情又有多少价值?至少,我很羡慕元妮,因为大强那么爱她,谁会不羡慕呢?我也同样渴望。

电影里,元妮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让人情绪如同坐云霄飞车,在救儿子还是女儿这场戏时,她说救儿子时,我的心也是那么悲痛,男孩、女孩,男孩就真的比女孩重要吗?她说就儿子时,方登的心如死灰,多么怜惜她,上天对她是多么残忍,如果我是元妮,我又会如何呢?儿子?还是女儿?我觉得我会疯掉的,她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承载了多少悲痛?我想我没有她那么坚强。

如果我是元妮,我会一辈子守着大强过吗?一开始认为不会,可是,元妮告诉她儿子的那段话触动了我,“哪个男的拿命来爱我?我这辈子跟他,值了。”想想是的,这是爱,我向往的便是这样的爱。虽然现实生活中,至少我生活的地方不会发生这样的自然灾害,爱情也许也是平平淡淡,可是,要做到两个人相守也是很难的,何况元妮一个人守着属于她和大强的爱情,几十年,从二十几岁开始,一直带着回忆过活,也许,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大强给她的回忆了。因为,她的命是大强给她的,她一个人活着两个人的份。

唐山地震观后感6

“老婆,老婆,你在哪?”

正在我绝望的等待死亡的时候,她睁开眼睛说:快跑,不要管我,先找孩子……我可能活不成了,你一定要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把他们养大……

这些是我看完东方台系列记录片《唐山大地震》与少数幸存者谈话后记忆的写片段,从前听说唐山大地震可能是很熟悉的的话题,可最近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原来这几乎见惯的话题是这么血腥……在我看来美丽的世界发生这么大一次灾难。我认真的看,听,听他们心底最真实的心声,生与死人性的心里的斗争,每个幸存者都很激动,但有更多是痛苦……

“我开飞机看整个唐山的时候,我非常伤心的哭着并向上级汇报情况,这个我生活这么多年的地方已经是一片废墟,这时在北京中国各部分地区派的飞机带着救援物资赶来,人们不管抢着吃,当时已经不知道手脏不脏抓起来就吃。此时的唐山已经没剩什么了……”

看那些记录,照片,倒塌的大楼,下面压着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爱人,家人,朋友,可他们都压在下面,有些已经死去,有些人呼吸困难,或者流着血等待死亡……真的好痛心,原来我心里美丽的世界……我太不知道满足了,自己也知道这点不好,可是却改不了,还是不满足,满足就是放松自己!我不满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是跟他们比我是幸福的幸运的……祈祷世界和平,减少灾难,好人一生平安!

唐山地震观后感7

一秒、两秒、三秒……

时间不停流逝,大地在颤抖着,每个人沉浸在一片黑暗中,内心充满忧虑,焦急,期盼……挂在你们脸上。雨水混合着泪水一滴滴洒落在地上。一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倾倒,化成一片废墟。天,漆黑的压下来……

你们在心中祈福着,心里充满忧虑与惶恐,面上却是平静如江水,因为你们想让你们的亲人更坚强,不想让他们伤心。此刻我那一向平静的心颤抖起来“加油,要懂坚强”。心里虽这么想,但眼泪不争气的来了出来,你们陷于危难之中,做为同胞的我,心与你们同在。

是的,我们同你们一样,心中期盼着明天阳光的到来,多么希望你们能从灾难的魔爪里逃出,我们的心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振作起来吧!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当我看到你们不放过一丝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从砖瓦的碎片里,救出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此刻的我紧紧握住双手,内心为你们祈祷着,“不要有事,千万不要有事。”希望你们不要沮丧,不要悲伤,抬起头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实虽残酷,但不要怕,我们与你们用在大胆向前走。

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你们是我们的同胞,你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你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

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生命尚未充分展开便直接面向死亡,让许多也许普通至极的生活理想从此归于死寂,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不要怕!有梦就有希望,只要不放过一丝希望,相信我们能同你们一起共建一个新唐山。

加油,人生路途是有坎坷,所以我们要懂坚强!

唐山地震观后感8

这部电影主要讲:在1976年,唐山,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方大强常出门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姐弟俩都特别高兴。7月26日的傍晚,方大强回到家,在小区外的马路上,方大强和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突然——地震了。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地震无情人有情,灾害无情,人间有爱。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解放军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母女、姐弟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四川大地震,在救灾现场,姐弟俩碰巧相遇了,弟弟把姐姐带回了家,于是他们终于团圆了。

这部电影令我最震撼的是两个数字——23秒32年,这也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红线。23秒指的是顷刻间将唐山变成一片废墟,让24万唐山人民瞬间消失在人间。32年指的是女儿方登因母亲最后做出的抉择足足恨了自己亲生母亲32年而不去寻找亲人。直到弟弟带姐姐回家,姐姐知道母亲也为此愧疚了32年,才谅解了母亲,亲情又回来了……

这次大地震不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爱的奉献,在朴素的面孔后,曾经跳动着同一旋律的心旋,让我们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在非常时期,考验的更是我们的团结一致,地震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那些灾区人民振作起来,带他们走出那片疼痛哀伤的土地,如幸福之船撑出伤心之河,地震来势汹汹,但震不住我们牵手的力量的共同的决心!

唐山地震观后感9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地震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丈夫用生命换得了妻子的生命,而妻子在悲痛之余,发现自己的龙凤胎孩子还活着,被一块石板压住了两头。此时救援人员发现石头无法抬起,两个只能救一个,母亲坚定说:“两个都得救!

”可救援人员没有办法,最后母亲只能心痛的说:“救弟弟!

”姐姐听着了,绝望了,这三个字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了!

弟弟救活了,一只胳膊没了!

本以为必死的姐姐却奇迹般的活了,她的心有的只是对母亲的恨。她没有找母亲和弟弟,而是被当做孤儿被一对解放军夫妇给收养。长大的她一直没有回过唐山,知道08年汶川大地震,学医的她跑到前线进行救援,被一个母亲的行为感动了,终于理解了妈妈当时心情,慢慢放下了对亲人的恨,觉得弟弟能活着,真好!

受到良心谴责的母亲,她没有搬家,一直守在唐山过着清贫的生活,说是等着丈夫和女儿的魂回来。她没有再嫁,一辈子就嫁给这个用生命呵护她的男人。姐姐回来了,看到母亲为自己准备了“西红柿”,这是地震前母亲许诺给孩子的。上学的书本,母亲也是买两套。母亲给孩子跪下了说对不起,渐渐姐姐理解了母亲,明白了母亲的爱。母亲,我亲爱母亲,对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

第四篇: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想~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纪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弘扬抗震精神,教育后世子孙而建立的永久性纪念馆所。

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纪念馆内设有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展览共分9部分,集中表现了百年工业重镇、罕见震灾、抗震救灾、新城崛起、蓝色梦想等主题。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震后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

第三部分至第九部分展示了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的风姿。展览运用了场景复原、大型浮雕、艺术造型等现代化展陈手段,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光电地图、程控图等,而且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使观者动容,心灵震撼。

为保持展览整体性,增大其容量,展厅内还增加了5组实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坏的时钟、当年最早向党中央汇报震情所用的电台、抗震救灾工具以及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件、衣服等实物,同时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常识的宣传力度,陈列展出了唐山市地震应急对策及较先进观测手段方面的内容。

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

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

23秒钟内,一座年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一,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唐山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惨剧,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

天津市发出房屋倒塌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被惊醒了,他所居住的宾馆出现了可怕的裂缝。北京也摇晃不止,许多房屋倒塌。在华夏大地上,北至哈尔滨市,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磴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岛屿和东北国境线,都受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影响。

摇摇欲坠的火电场

这次大地震震级为MS7.8级,使唐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24万人死亡;上万个家庭解体;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亿元。当时西方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十分关怀,立即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星夜赶往灾区救援,大批医药、食品、衣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伤病员和老人儿童很快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据有不可预见性,至今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最近印尼爪哇岛海域发生了地震并引发海啸,已知死亡500多人。唐山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差点抓住这个震灾恶魔,只可惜功亏一篑,但他们的探索精神应该是值得称道的。现在地震部门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继承了这种探索精神,相信总有一天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取得丰硕成果。纵观抗震救灾过程,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全力以赴组织救灾,成为当时重中之重的工作,全国人民大力支援,解放军星夜驰援,各地迅即派出医疗及救援人员赴唐,减少了损失,挽救了不少生命。当时死人太多,一时根本无法准确统计死伤人员。就我所知,初期统计唐山市死亡19.8万多人,唐山所属各县死亡7.1万多人,总计死亡27万多人。以后公布死亡242769人,大概是经过认真核对得出来的。“911”事件发生后死亡数字不是也是经过反复核对后才搞准确的吗?再说,公布不公布并没有影响当时的抗震救灾。

唐山大地震发生只在瞬间,灾难突如其来,生存欲望一下子激发出来,人之本能、人之本性充分表现。在一片混乱之中,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大有人在,表现了优良的品质与风格。开滦唐山矿李玉林从废墟中爬出后,不顾自家安危,立即赶往北京向中央汇报,把解救唐山的希望寄托于党与国家,就如孤儿找娘一样,是一种信仰和期盼的自然流露,集中表现了唐山人当时的一种情愫。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嘛。在灾难面前,唐山人没有被砸懵,没有不知所措,没有流离失所,没有精神崩溃,没有丧失理性,就是因为有这种信仰和期盼支撑着,因此表现了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百折不挠的毅力。

唐山地震初期确也发生了抢劫、盗窃等不良恶行,这毫不奇怪。哪一时期没有这类恶行,要不然怎么现在还要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再说这只是震后一时个别现象,是短暂无序情况下的混乱表现,很快被一种主流正气所压倒、所淹没,受到人们的鄙视与指责,有此行为者也悔恨不迭,是党员干部的受到严厉处分,表明当时人们鲜明的善恶观。当时法制不健全,也难免有一些左的东西,有人在这氛围下受不了啦,如某武装部一位领导因震后赶回市区抢救家人受指责而自戬,但这都是个别现象。

唐山发生大地震,不仅是唐山的不幸,也是全国的不幸,全人类的不幸。据说当时拒绝了外援,这在现在恐怕很难被人理解。但当时就是如此之“傻”,就是要依靠自身力量使国外“唐山不存在了”的话落空。当时文革继续,尚未改革开放,国际环境、国内形势不可能有那种选择,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国家下了很大力量重建唐山,仅拨款就43亿元,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支援更是难以用金钱计算。当时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是为鼓舞人们斗志、提高人们战胜震灾信心而提出来的,不是扭自然规律而动,反自然规律而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震后10天开滦煤矿就生产出“抗震煤”,不到一个月唐钢就炼出第一炉“志气钢”,以至后来的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都是依靠自身力量取得的,展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气势,是唐山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抗震灾的壮举,是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高尚行为。

抗震救灾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唐山人的坚强意志和行为。我们纪念唐山大地震,是对死者的哀悼,是对救死扶伤的赞颂,是对全国人民的感谢,是对抗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纪念唐山大地震,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衰减,不因时光的流失而淡漠,不因过来人的生老病死而遗忘,不因观念的更新而丢弃,不因体制的转换而改变。

什么是唐山抗震精神?1996年4月在纪念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江泽民主席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人们说,这就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

我理解,唐山抗震精神是提纯了的东西。就如同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本人的专利一样,唐山抗震精神也不是唐山人的专利,它即包含有唐山人民在震灾面前表现的一种“泰山压项不弯腰”的精神,也包含着解放军指战员和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即包含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和全国人民患难与共的精神,也包含在重建家园乃至整个三十年期间唐山所表现出来的创新与开拓精神。归纳起来,唐山抗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与自然搏击与和谐相处的科学探索精神,是一种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的高尚品质与情操的理智精神,是一种和衷共济、共御灾害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一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共产主义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一种知荣知耻、知恩图报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等等,内容广泛而深刻,时空长久而深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增添更多的内容。

纪念唐山大地震,悼念死者,把唐山抗震精神作为精神遗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并使这种精神永世传承。

唐山抗震精神,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观后感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是在地震10周年建成的。它不仅是唐山的标志性建筑,更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多年前抗震的纪念和新唐山的震中重生用建筑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今年是唐山抗震30周年,8月8日,团区委组织团区委委员及部分团干部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大家全体肃立——向地震罹难的同

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悼念,向崛起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团区委书记同志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抗震纪念碑前,默默地诵读着碑文: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默默地绕着纪念碑走了一周,认真地端详纪念碑上的抗震浮雕。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时刻以抗震英雄为楷模,号召全体团干部深入学习唐山抗震精神,发扬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忘我的精神,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下载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地震参观感悟

    唐山行 2016年5月12日,在这个“5.12”汶川大地震地震纪念日暨国际护士节,我们全专业一行去到唐山,这个同样曾经经历大地震磨难的坚强城市,去祭奠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英灵,缅怀那......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在未上大学之前在书本上常看到关于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只看到过很少的几幅插图,场面惨烈,但也听说震后的唐山建设很好,经济发达。终于有幸来唐......

    汶川地震纪念馆方案设计

    方案一(大地网格) 将山体与场地引入大地网格体系,创造出地景式的建筑形态。通过网格的变化形成视觉焦点,呼应祭奠广场及仪式空间,象征时间、空间的凝固;追思、纪念的延续。 地震......

    观《唐山的地震》有感

    观《唐山的地震》有感 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城市,又名凤凰城,却因为一场无情的大地震毁了。地震前兆,空中满是蜻蜓,鱼儿跳出了水缸,仿佛一场大雨将要来临。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赏这部催人泪下电影。说实话,在只单单看影片名字与宣传海报,我的确认为这会是中国一部以真实的事情而改变的灾难片。而在影片开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有感姓名:孙路明专业:冶金技术班级:09冶金三班学号:30110901031《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大全]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唐山大地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