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

时间:2019-05-13 05: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

第一篇: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

做哈桑那样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展开,叙述着一个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第一次翻这本书时,真的对阿米尔特别失望,本可以出手相救,却只是看着自己的仆人更是朋友的哈桑被别人侮辱欺凌。当我再读起这本书时,才从它简单的字里行间读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悲伤,像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突然就明白了,阿米尔代表的是每个人身上的怯弱和自私的自己,会因为想要得到风筝得到父亲的宠爱而眼睁睁看着哈桑被羞辱,会因为懦弱想要逃避责任,用手表陷害哈桑,让他离开。至于哈桑,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想要成为的样子吧,勇敢、善良、忠诚、宽容,虽然出生低微但却比大多数人还要真实且精彩地活着。尤其那句对阿米尔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成为多少人心中的经典。

如果说阿米尔的妒忌、懦弱、背叛是无可宽恕的反例,那么哈桑的忠诚、勇敢和捍卫则给了我们一个“兄弟”的正面榜样。父亲将爱分至两方,命运也注定他们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命运总能像海浪一样将所有的聚合冲散,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也成为彼此颠沛的悲剧精彩。

在这本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 对童年时的阿米尔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直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忏悔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知道阿米尔在小巷里袖手旁观,知道他背叛了自己,但在后来的手表**中还是救了背叛自己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不同于巴金的《随想录》,只是记录一桩恶行、记录自己悔恨的感情,它给了那个轻飘飘的风筝过于丰富的内涵。风筝,在阿米尔的眼里,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己的鸿沟,但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就明白了,是时候该离开了。

很多人为阿米尔的救赎而感动,为结尾的那个 “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欣慰。但自我救赎,不过是改正错误的一个过分好听的名字。从阿米尔的经历中就能看出,错误就像谎言一样,是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从妒忌哈桑的受人喜爱,到故意侮辱和戏弄,再到对伤害的袖手旁观、为了让哈桑离开的故意陷害,阿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停止第一个错误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胜越来越强,任由自己纵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为了父亲的喜爱,就可以牺牲仆人。的确,只是个哈拉扎人而已。不管他自己的心情如何痛苦糟糕,也不 管他后来如何醒悟和弥补,他给哈桑带来的伤害已经永远无法补偿了。知错就改,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我们给了阿米尔太多的宽容和谅解,却没人同情哈桑和阿里的遭遇。

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跟将军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都让读者觉得他很酷。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很容易将读者引向一种假性的轻松和喜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可以变好,一切错误都可以消逝和弥补。

我只是认为,知错就改并不是一种太过崇高的品质,那只是身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任何的借口,那样只会让你越来越无可救药。告诉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应该的常态。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甚至他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他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

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大善,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完美特性。做哈桑那样的人,把勇敢和忠诚变成自己心里的信念,在碰到事情的时候正视自己的怯懦,勇敢面对。

第二篇:《追梦人》读后感

《追梦人》读后感

《追梦人》读后感1

20xx年寒假,我阅读了《新时代追梦人》一书。

该书出版于中国七十华诞之际,讲述了一位位优秀时代楷模的奋斗故事:“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追梦的种子”钟扬……他们忠于人民,爱国敬业,勤奋耕耘,坚定执着,甘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时代精神。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了解到,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人们的幸勤劳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实干才能兴邦。

在20xx年,其美多吉、杜富国、杨春、卢永根等多名同志又入时代楷模榜单,他们的优秀事迹,感动着中国人,激励着中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人民的英雄!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只要愿意,你我皆可做,大家都能学”。“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应当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靠实际行动追梦,致敬楷模,起而行之,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追梦人》读后感2

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追梦人》这本书,给我很大感触,虽然这本书我并没有按着书上的顺序阅读,但是其中的一些篇章启发我很多东西,在我以后的生活中都会用到。

书中介绍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社会、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和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家长学校”是实验小学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在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时,家长和学校就不应该互相埋怨,多多沟通,更要正确认识家校关系。家长和学校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主体,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当出现问题时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如果家长和学校站在了对立面,无论谁胜谁负,受伤害的都是孩子。实验小学的`大门总是为家长们打开的,从学校建设到学校教育都会听取家长的建议,这样提高了家长参对学校的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就会共同把学生的教育做好,在认识上达成一致了,在感情上就会更融洽了,这样还愁教育不好孩子么?

每次读过一本书我都想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努力使自己的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这样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这里有所收获。

《追梦人》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和小姑姑和其他同学去寻找追梦人。

让我印像最深的追梦人是一位邱奶奶。到了邱奶奶家,小姑姑用话筒问邱奶奶:“请问您以前的梦想是什么?”邱奶奶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我们十分惊讶。那就是“我以前的梦想是能吃顿饱饭,因为以前家里很贫穷,家里兄弟姐妹又多。”我陷入了沉思:“邱奶奶以前的梦想竟然如此简单,渺小,但对那时候的她是如此渴望能吃饱饭,而我们在家里做着“小皇帝”,“小公主”吃香喝辣的。以前我还十分挑食,每次吃饭,总会剩下一点饭或菜。

之后就把剩余倒进垃圾桶。邱奶奶的梦想正像“极速蜗牛”这部电影里一个人说的“梦想再大也不嫌大,梦想再小也不嫌小。”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第三篇:《做教学教研的追梦人》读后感

《做教学教研的追梦人》读后感

《做教学教研的追梦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重教学实践操作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不仅应是一个教育实践者,同时也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应积极、主动 地参与和进行教育研究,研究教育对象--学生、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有效的教育 方法、教育策略等,并在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以提 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时期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而要做研究型教师就必须要进入科研的领 域,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 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创造型”教师的转变。

最佩服的是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第四篇:做执着的追梦人

做执着的追梦人

——理想点亮人生演讲稿

禄丰小学 郑丽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

梦是什么?有人说:梦是点火石,能敲出星星之火;梦是一抹希望火,能点燃熄灭的灯;梦是一盏不灭的灯,能照亮夜行的路;梦还是一条光明的路,引你走到黎明。我说:梦是希望、梦是动力、它需要你用一生的执着去为之奋斗。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为梦不懈地奋斗着。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不断努力的读书钻研,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他的梦实现了,中华崛起了,并成为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马丁、路德金的理想是让美国的黑人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他不懈努力着,奋斗着,终于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马丁的梦成真了,这是怎样伟大的壮举啊。

被无情地病魔摧残成盲哑聋的海伦、凯勒为了心中的梦,不向命运低头,反而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战胜病魔,获得说话的能力,她翻译了很多本世界名著,成为杰出的文学家。海伦的追梦之路是何等的艰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李白的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梦;而你、我、他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梦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中国梦。我也是一个追梦人。我生长在小山村,从小我便羡慕天上飞翔的鸟儿,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上小学时,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伙伴,也结识了她——那坚定我人生理想的导师(李志英老师)。是她真诚地对待我们山村孩子的那份情、那份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是她让我一个山村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立志要成为一名像李老师那样有爱心、有责任心、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梦想的好老师。从那时起,我便怀揣着这个教师梦,不懈地努力着。中学时,我的知识面广了,视野也开阔了,同时,我心中的那个梦也更加的坚定了,在中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玉溪师范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以偿的接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踏入师范学校以后,我用心学习每一门课程,练好每一项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绘画、三笔字、演讲、舞蹈、普通话,一样都不敢懈怠。最后在毕业之际的考核中,我被评为了优秀学生、优秀实习生,这让我离我的梦更近了!

雄鹰终会展翅翱翔,巨人终会踏步远行,而我也将沿着河流,顺着山路追逐年轻的梦。2002年的夏天,我踏入了老田小学那个灵山秀水的地方,开始了我全新的教师生涯。从教的生活是清苦的,更是快乐的。当我翻山越岭把高烧不退的孩子背着送到凤阳村时,当黑夜我奔跑于崎岖的山路去追寻那因为想家而偷偷跑出学校的孩子时,我奉献着,我是快乐的;当我看到学生笑脸的时候,当教师节我收到学生送来祝福的时候,我收获着,我是幸福的;当学生考上大学给我传来喜讯时;当学生寻找到他们追逐的梦想时,我欣慰着,我是自豪的。我用我的智慧,我的热情自由地描绘着我无悔的青春年华。而今,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依然坚持去努力实现我心中那个永无止境的梦。

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学习、看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看书籍,学习教育前辈魏书生、于永正、窦桂梅等名师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并把所学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去年我接手的六年级是全校纪律最乱、成绩最差的班级,最终在我不放弃的教育下,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毕业考时竟然考了90.6分的班级平均分,提高了近8分。拿通知单时,看到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欣慰极了,作为教师,我用爱感化了他们,让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看到了人生的精彩,这不就是我追逐的梦吗?

杨柳枯了又青了,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我却还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乐士,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就这样我在三尺讲台上渡过了平凡却不平淡的14个春秋。是它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是它让我每天都能找到自信与快乐!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我日益衰老的容颜,与之沉淀的,是我依旧年轻不变的那个永恒的教师梦!最后我想把诗歌《追逐梦想》送给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追梦人,希望我们都能沿着梦想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追逐梦想》

作者:万天成

追逐梦想

张开了翅膀

目的地是远方

征途中的风浪

印证着年少的痴狂

失败,彷徨和迷惑

也不能阻挡我们追逐梦想

在受伤的路上,我们学会坚强

懂得用执著实现梦想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学会飞翔

懂得用拼搏点燃希望

在追逐的路上,我们学会欣赏

懂得用奋斗感受信仰的力量

头顶的天依然那样晴朗

爱陪伴我们走过

拥有灿烂的星光

在追梦中,把青春歌唱

第五篇:《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讲解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

中文摘要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具备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却又一生坎坷,结局悲惨。他是一位忠诚的仆人,集真善美于一身,但他始终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亲人和种族的替罪羊。最后死在塔利班的枪口之下。造成哈桑悲惨命运的根源,主要来自阿富汗动荡的政局和宗教矛盾,也来自父亲的罪过和兄弟阿米尔的自私,从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阿富汗的政治和文化现状。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哈桑

ABSTRACT

Hassan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Kite Runner, he has all the good qualities but life bumpy and has a tragic ending.He is a loyal servants who has the virtues of integrity, kindness and beauty.But he always play the role of the scapegoat of his family and race.Finally he was killed by Taliban.The reason of Hasan's tragic fate mainly from the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Afghanistan and the religious conflicts, also from the sins of his father and the selfishness of his brother Amir.From the tragic character Hasan we can see that political and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of Afghanistan.Keywords: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Hassan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移民美国加州,《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本书故事情节的时间跨度近30年,以阿富汗文化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成长,看到了种族间的情谊与歧视,看到了阿富汗的社会现状和政治转折。《出版商周刊》如此评论此书: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如何选择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华盛顿邮报》指出,这是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1] 一部出色的作品,毫无疑问地会引来各方学者的讨论和研究:作品的主题、叙事结构、风筝的象征意义或是主人阿米尔的成长、背叛与救赎等等,但对于另一关键人物——哈桑的研究却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哈桑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哈桑的形象特征

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开始,由拉辛汗的电话引起主人公阿米尔开始回忆起儿时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的点点滴滴,生动展示了阿米尔多年来的心路历程。阿米尔与哈桑,年龄相仿,是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兄弟,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时光。唯一不同的是,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教徒,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的儿子;而哈桑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但是,在1975年冬天的斗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风筝的途中被阿塞夫强暴了,而目睹这一切的阿米尔却由于自己的软弱选择逃避,视而不见,之后又想办法赶走了阿里和哈桑。但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又一直带着强烈的负罪感。直到多年后,阿米尔回到故乡找回哈桑的儿子,让自己得到了救赎。贯穿全书的阿米尔的所作所为及心理变化给人深刻的印象,而哈桑的忠诚、单纯、善良、勇敢与其悲惨的命运形成了强烈对比,丝毫不逊色于对阿米尔的描写。

(一)忠诚的仆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追风筝的人》的第一页就开始出现,而且成为贯穿全书,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哈桑说的,对象当然是阿米尔。这句话本身就诠释了所谓的“忠诚”,但哈桑对小主人阿米尔的忠诚远不只体现在这句话上,更体现在行动中。首先是他每天的工作。当阿米尔刚从床上爬起来时,哈桑已经洗漱完毕,做完早晨的祈祷,也帮他把早餐准备得妥妥当当了;趁阿米尔吃着早餐的间隙,哈桑又开始帮他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并收拾好学习用品;在阿米尔出门上学后,他又开始帮着阿里干家务。为阿米尔付出,却看不出他有任何怨言,“我听见他在门廊边熨衣服边唱歌,用他那带鼻音的嗓子唱着古老的哈扎拉歌曲。”[2]可见这并非心不甘情不愿,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其次,他从不拒绝阿米尔少爷任何即便是无理的要求,事事尊重并包容他。他总是恭敬地称阿米尔为少爷,即使心里早已当他是朋友,是兄弟。他从不会告诉任何人每一次的恶作剧都是阿米尔少爷的主意;他说他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他;他总是回报以真诚的微笑即使知道阿米尔是在嘲弄他开他的玩笑;他总能看穿阿米尔的心思……即使是多年以后,拉辛汗要求他搬进阿米尔家楼顶的客房,他不听,他说,那关乎尊重。

再者,哈桑忠诚地守护着阿米尔少爷于危难时刻。第一次是阿塞夫拿出不锈钢拳套准备伤害阿米尔时,哈桑毫不犹豫地拿出弹弓进行防御最终吓退了阿塞夫;第二次,他为了追回能够帮阿米尔打开他父亲心门的钥匙的蓝风筝,在归途中被阿塞夫强暴了。第一次的守护换来了第二次的悲剧,悲剧又换来了背叛……可是,哈桑还是做出了最后一次牺牲:承认“偷”了阿米尔的东西。两次的守护,哈桑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勇敢,只不过,他泰然自若得只有阿米尔费尽力气才能发现。那是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另外,哈桑的忠诚并不只对阿米尔一个,还有阿米尔的父亲和拉辛汗。当得知阿米尔父亲的死讯后他嚎啕大哭并抹了一夜眼泪,接着决定放弃当前的一切跟拉辛汗回到喀布尔的房子,照顾重病的拉辛汗,洗衣做饭、打理房间、照料花园、重建“病玉米之墙”,穿了四十天黑衣服以悼念老爷,最后,哈桑因为忠诚守卫喀布尔的房子而被塔利班击毙……在我们看来,作为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做一点都不过分,何况,在哈桑年幼时,阿米尔的父亲对他的爱,就不是主仆之间的关怀那么简单。但是,这其中隐藏的秘密,老爷知道,拉辛汗知道,而哈桑直到离开人世也不知道。所以,他为老爷与拉辛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建立在主仆关系上的,他的忠诚就是为了感恩。

有文章在分析本书中人物的“忠诚”时提到,父亲对哈桑的爱和忠诚让阿米尔产生严重的嫉妒心理并时常感到失落,但是那看似不求回报的忠诚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惊天的谎言,隐藏着丑陋不堪的人性:那是骨肉血缘引发的情感,是对哈桑深深的亏欠![3]对比之下,哈桑对阿米尔和他父亲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心耿耿不求回报。

(二)具备真善美的人性

在一篇对作者的访谈录中,卡勒德·胡赛尼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是男人之间的爱。[4]哈桑在这部作品中就把这种爱展示得淋漓尽致。哈桑与阿米尔,作为朋友,他真诚、善解人意、懂得宽容。

对于阿米尔自己创作的故事,哈桑真诚地提出其中的情节破绽;面对阿米尔“吃泥巴”的考验,哈桑真诚地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在斗风筝比赛上,哈桑真诚地鼓励阿米尔,为帮他追回风筝错过了祈祷,被阿塞夫强暴,完了见到阿米尔时眼里不是埋怨、耻辱,而是阿米尔最常见到也是最害怕见到的真诚的奉献……

阿米尔说,在他面前自己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是的,哈桑不单真诚,而且善解人意。文中阿米尔多次提到哈桑总能看穿他在想什么,对他的需求了如指掌,这既让他不安,也叫他宽心。也许因为哈桑的善解人意,他还总是对阿米尔的过错表示宽容。

恶作剧被发现却从不揭发阿米尔;明知道阿米尔目睹了他被强暴的过程,背叛了他,他选择了默不出声,还努力想挽回他们的友谊;面对扑面而来的石榴他纹丝不动,任由阿米尔一次次地扔他;对于阿米尔的诬陷,他做出最后一次牺牲,默默离开;多年后哈桑给阿米尔的信中,他以“真诚的朋友”相称,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童年时的不愉快。

有文章称,哈桑所做的这些,其实就是他所认为的“友谊”和他对友谊的态度,也是哈桑对“友谊”、“兄弟”、“手足”的朴素认知。[5] 他的真善美还体现在他作为儿子与父亲的身份上。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父亲,他都是那么完美。

哈桑的父亲阿里常说,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这里的兄弟,就是指哈桑与阿米尔。多年后的阿米尔回想起来,才发现那时发生的一切,早已在这两个字里埋下根源。如果说,哈桑不是孝顺听话的儿子,他就不会谨记父亲说过的话,不至于为阿米尔牺牲,而单单是一个平凡老实的仆人,只做好他作为仆人的本分。他为阿米尔做的一切,是因为“兄弟”两个字,是父亲教给他的情义。多年后哈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给孩子取名“索拉博”——《沙纳玛》中哈桑和阿米尔最喜欢的英雄;他教孩子读书写字,带他追风筝,教他射弹弓,带他看狮子猴子,给他念《沙纳玛》;他说自己是个非常骄傲和幸运的父亲,还梦见儿子长大成人,是一个重要的、自由的好人;他不是怕死,而是为了儿子不成为孤儿……可见哈桑对孩子的爱与寄望。相信如果哈桑没有被杀害,在他的教育下索拉博将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人。

昔日的哈桑为了阿米尔勇敢反抗阿塞夫,今日的哈桑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忍受塔利班的欺辱,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父亲,哈桑都算是仁至义尽了。“以前无人那样待我,日后也永远不会”,对阿米尔来说。哈桑就是这么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男人。

(三)可怜的替罪羊

即使哈桑是一个具备了一切良好品质的人,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忠心耿耿……但他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要承受更多,似乎所有的悲剧都是为他设定好了的,他仅仅是一 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对抗一切不公,默默忍受。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中对“替罪羊”进行了阐述: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体的集体合目的性。社会集体限制受难者的自由,使他们无法替自己辩护。[6]

1.亲人的替罪羊

阿米尔的父亲说过,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哈桑则说过,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可就是这样,阿米尔的父亲带着一个谎言生活了一辈子,哈桑则被一个谎言牵着走着,直到死去都未明真相。

也许大家会怀疑,阿米尔的父亲不是对哈桑关爱有加吗?虽然哈桑后来离开了少爷家,谎言在最后被揭穿,但在这一切之前老爷对哈桑的爱不比阿米尔少,那不是都弥补了吗?也许老爷也是这样认为,但,答案是否定的。

多年来,哈桑承受的痛苦很多都来自他的父母。老爷与阿里情同兄弟,阿里不育,阿里的妻子莎娜芭不洁身自爱,一切都暗示着哈桑的出生是个错误。

阿米尔的父亲,他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同于他人:但凡涉及他的故事,从来没有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他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哈桑的父亲阿里,则是与老爷一起长大的玩伴,一个仆人。如果阿米尔的父亲一开始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那他以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也许就付诸东流。哈桑就这样顺理成章成为阿里的儿子,而亲生父母犯下的错却要他来承担,一个活生生的替罪羊形象就这样出现了。

因为生父没有勇气承认,哈桑一生的身份就是仆人,是少数派的哈扎拉人。他的命运,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以一个仆人的身份服侍着自己的生父与兄弟,最后因为是哈扎拉人而被杀害。不仅仅是生父,生母莎娜芭的一走了之更是给哈桑带来着莫大的伤害:简直比死了老娘还要糟糕,莎娜芭跟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哈桑在经过军营区时被士兵以污秽的言语嘲笑,一向坚强的他也默默留下眼泪。莎娜芭的出走,在背后留下了人们的纷纷议论,而面对着这一切的是年幼的哈桑,他必须独自承受。多年后,哈桑和他的妻子还悉心照料着从未为他付出过如今却伤痕累累的生母。他的出生,就是来为自己的父母赎罪的。

哈桑和阿米尔第一次遇到阿塞夫的时候,阿塞夫想要伤害的是阿米尔,但哈桑挺身而出解救了他;后来哈桑在追风筝的途中被阿塞夫等人拦住了,因为不肯让出风筝而被强暴了。由于他追回的蓝风筝是为了阿米尔少爷,所以他无端端地又当了一次替罪羊。阿米尔也承认这么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对于上面发生的这一切,根本就不是哈桑的错,可他却被无辜地选中,成为替罪羊。2.种族的替罪羊

上面提到勒内·吉拉尔对“替罪羊”一词的解释,他还提到一点:在现代用法里,我们过分追查“替罪羊”的所有涵义了,却忽视了主要内容,即迫害者深信受害者有罪。[7] 哈桑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在逊尼派的普什图人看来,他们就是异族,有罪的异族。

在文中阿米尔多次提到,他从来没有认为哈桑是他的朋友,只是在没人跟他玩的时候想到他,连阿塞夫也知道。他犯下的错误会让哈桑承担。他说过:哈桑长大后,会跟阿里和大多数哈扎拉人一样,自出生之日起,甚至自莎娜芭不情不愿地怀上他那天起,就注定要成为文盲——毕竟,仆人要读书识字干吗呢?但阿米尔还是喜欢一次次以此来嘲弄他。究其原因,他始终认为哈桑是异族,他认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在哈桑给阿米尔的第一次写作提出建议的时候,阿米尔嘴上说“很好”,心里却想着这么一句话:“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就连跟他一起长大的阿米尔都如此,何况邻居的小孩?他们经常用“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载货蠢驴”辱骂哈桑,这些都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称呼,确切来说应该是辱骂。

1986年,拉辛汗找到了哈桑一家,对哈桑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希望哈桑跟他一起回到喀布尔的房子。哈桑经过一夜的思考后决定答应拉辛汗的请求。要知道,当时的喀布尔动荡不安,直到1996年塔利班掌权。但哈桑知道,塔利班上台后哈扎拉人的命运:1998年,他们开始在马扎里沙里夫屠杀哈扎拉人。当哈桑一家独自守候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豪宅里面时,被塔利班以非法占有的莫须有罪名赶出去,因为强烈的反抗哈桑与妻子一起被击毙。而法庭则把这当成是塔利班的自我防卫,宣布其无罪。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是哈扎拉人,不会有人为了一对哈扎拉仆人去冒什么险。就这样哈桑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了种族的替罪羊,接下来要继续承受的也许就是他唯一的儿子:索拉博。

他替罪羊的形象,可以轻易从文中发现,阿米尔不断暗示,哈桑的身份其实就是替罪羊:他那种逆来顺受的神情,正是羔羊的神色。在阿米尔的梦境里,也常常出现一只被宰的羔羊眼里无可奈何的神色,而这只羔羊其实就是哈桑,因为阿米尔想象着,那只被宰的羔羊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为他赢回爸爸。

故事中有个作者精心布置的细节——哈桑的兔唇。有学者研究认为,兔唇的意象是阿米尔与哈桑兄弟血脉连接的象征,[8]因为多年后阿米尔为救出索拉博与阿塞夫打架以致唇裂,与从前的哈桑一样。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兔唇事实上与羔羊的嘴是有几分相似的。为何作者要为哈桑安排“兔唇”这样的生理缺陷而不是其他?作者是不是在暗示兔唇与替罪羊之间的联系?也许这跟哈桑注定的命运有关:天生带着兔唇,就像他一出生就注定了当替罪羊的命运。

哈桑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诚、善良,却悲惨的形象,他演绎的这几个角色之间并没有冲突。他虽为仆人,却一样可以是一位好父亲,一位好朋友,与自己的生父有成就却称不上一位好父亲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哈桑具备真诚善良的品质,却又改变不 了当替罪羊的命运。

二、哈桑悲惨命运的根源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哈桑的一生:他带着一半普什图人的血统,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哈扎拉仆人家,童年时候虽备受主人的照顾,却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背叛、陷害离开,阿米尔以为这是重新开始最好的办法。很不幸,阿富汗开始**,百姓纷纷逃离战乱之地喀布尔。搬到哈扎拉贾特的哈桑与妻儿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不料拉辛汗的出现,又一次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拉辛汗的请求下哈桑与妻儿一起回到喀布尔。几年后,在塔利班当权的时代,哈桑与妻子一起被杀害。

哈桑从幼年开始不断受到欺压,最后被塔利班杀害,他一生悲惨的命运是注定,他的悲剧根源可归结为面(根本原因)和点(其他原因)两方面:

(一)根本原因:宗教矛盾与阿富汗的社会现状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阿富汗,根据阿富汗史的记载,这一时期阿富汗的政治并不稳定,阿富汗的百姓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但这不是重点,哈桑所代表的哈扎拉人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伊斯兰教派别的分歧上。

伊斯兰教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政治斗争的历史。教派作为伊斯兰教内部矛盾激化发展的产物,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留下遗书安排谁为哈里发,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许多部落,于是穆斯林们便围绕这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展开争论,并以此产生了许多教派,其中就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和什叶派是因为谁为哈里发的问题而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派别,为什么最后什叶派会变成受欺压的一派呢?这也是有迹可循的。逊尼派自称为伊斯兰教的“正统派”,其他的都是“异端”,这源于穆罕默德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他的社会将会分裂为73派,其中除一派外,都要进入火狱,而不入火狱的一派,就是他和他的弟子们所属的一派。逊尼派就因为拥护当权派的统治而成为“正统”并获得迅速发展。后来,两派的分歧还体现在对《古兰经》的理解和对“圣训”的态度上。

《替罪羊》中在阐述“迫害的诸类范式”时提到,人种和宗教的少数派往往引起多数派攻击。在此,存在着一条选择受害者的标准。虽然每一个社会选择的标准相对不同,但在原则上却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一个社会不歧视——如果谈小迫害的话——少数民族和所有不合群、独特的小团体。所以,在迫害者的选择中,不是罪状起首要作用,而是受害者属于特别易受迫害的种族。[9]值得注意的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是宗族与人种中的少数派。

哈桑自出生之日起就是一名哈扎拉人,什叶派教徒,这样的历史渊源,注定了他只能 是低人一等的仆人,并在塔利班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清洗活动中被杀害。

以上是历史的根源,面对历史留下的问题,人们总会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正是战乱中的阿富汗,给逊尼派的普什图人制造了压迫杀害少数派哈扎拉人的机会。

据阿富汗史的描述,20世纪初阿富汗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973发生不流血政变后,君主制被废除,成立共和国;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1989年苏联军队全面撤出,此时的阿富汗已经千疮百孔;1992年开始,取而代之的是穆斯林游击队的统治,而这个组织的腐败、暴力和不团结,让塔利班在90年代后半期有机可乘,逐渐壮大;1996年之后,塔利班掌权,阿富汗20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和平的局面。[10] 从战乱走向和平,最欣慰的莫过于黎民百姓,“结束日复一日的战争之后,我们全都欢呼雀跃。”这是拉辛汗的描述,他还跟哈桑说:“战争结束了,哈桑,很快就会有和平,奉安拉之名,还有幸福和安宁。再没有火箭,再没有杀戮,再没有葬礼!”但是,哈桑说了句:现在求真主保佑哈扎拉人,拉辛汗老爷。哈桑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

穆斯林统治时期,除塔利班外,还有一个由哈扎拉人组成的联盟党,叫“阿富汗人民伊斯兰联盟党”,他们曾与穆斯林游击队合作,控制着喀布尔大部分的地区。

另一个组织“塔利班”,绝大多数成员是普什图地区的宗教学校的学生,为首的是阿富汗宗教界的领袖,他们被称为“塔利班伊斯兰运动”。20世纪90年代初,塔利班运动正式宣布自己的主要目的是解除阿富汗境内所有派别的武装,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国家,把少数民族代表从国家政权的关键岗位上清除出去。其中的少数民族就包括哈扎拉。也就是说,塔利班在一开始就有着反什叶派的观点。

1995年,塔利班在喀布尔驱逐了由阿富汗北部的吉尔扎伊普什图人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抵抗共产主义政权的伊斯兰党,这让喀布尔人和本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临时国防部长的马苏德很是感激。此时的塔利班只是活动在无政府状态的普什图人地区,因而马苏德便集中力量对付首都唯一一支反马苏德的力量的“阿富汗人民伊斯兰联盟党”,联盟党的领导向塔利班求助,由于塔利班革命尚未成功,便暂时抛开对什叶派的反对观点,向喀布尔派遣部队。然而,哈扎拉士兵拒绝合作,大多数加入了政府军,攻击塔利班先头部队。塔利班伤亡惨重,便杀了联盟党的指挥官马扎里作为报复。所以,这次的相互背叛对塔利班统治时期的哈扎拉人来说,是一次很不好的预兆。

上面提到,塔利班企图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加上先前的联盟党的背叛。于是,1998年,塔利班在控制区域内推行残酷的伊斯兰秩序,实行宗教的和民族的清洗。大约有6000名哈扎拉平民死于塔利班为期两天的杀戮中。

哈桑与索拉雅这对哈扎拉夫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杀害的。

因此,宗教之间的矛盾与阿富汗社会的现状,是导致哈桑一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原因:父亲的罪过和阿米尔的自私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扎拉人与普什图人命运的差别之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哈桑不是哈扎拉人,那么他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可命运就是如此。读到后面就会发现,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一消息让人震惊,也不禁引人深思。如果阿米尔的父亲在一开始就勇敢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一切。

生父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过,只能默默地以主人的身份关爱哈桑,而哈桑只能以仆人的身份出现在阿米尔家里,受他欺负。阿米尔说,他经常戏弄哈桑,就像他们折磨昆虫的游戏相似,不过哈桑是蚂蚁,拿着放大镜的是他。即使后来他被阿米尔设计陷害赶出家门,他的父亲也是无能为力,无法挽留。有文章在分析父亲背叛哈桑的原因时指出,那是等级分明的社会与民族歧视给他提供了满足自己私欲的理由。[11]所以,对于哈桑的悲剧,阿米尔的父亲也有很大的责任,是他的罪过直接酿造了哈桑的悲剧。

对于哈桑的悲剧,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阿米尔的背叛。阿米尔同样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在目睹父亲对哈桑的关爱时,他总是心生妒忌。有文章指出,父亲对哈桑的偏爱,为后来阿米尔的背叛埋下了伏笔。[12]而他那被扭曲的“自卑感”,又导致文章后面重要情节的展开:自私与背叛。那是在等级观念和民族歧视思想的影响下,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感的折射。在知道了父亲隐瞒多年的惊天谎言后,阿米尔提到,他深知自己犯下的错有多严重。虽然他没有让阿里脚踩地雷,没有带塔利班去射杀哈桑夫妇,但是是他赶走了哈桑与阿里,是他的行为断送了哈桑拥有一切的机会。所以,也是他间接地伤害哈桑,导致哈桑一生更为坎坷。

总的来说,由来已久的宗教矛盾和阿富汗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歧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个别不良分子制造悲剧提供了理所当然的条件,引发出无数的悲剧。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形象,牵涉到方方面面,包括主人公的自私与罪过,包括阿富汗的历史与政治。作者笔下的哈桑,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他善良、温顺、忠诚、宽容、聪明、善解人意,他是一位难得的朋友,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是,他生长的社会背景等,却注定了他只能是仆人,只能是亲人与种族的替罪羊,不管他多么优秀,也没有展示发挥的机会,通过他这个悲剧人物展示了主人公人性的成长过程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现状。

注释:

[1]李继宏.《追风筝的人》评论[A].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评论首页.[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以后作品引文均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出)

[3]干琳琳.“为你,千千万万遍”——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物的“忠诚”[J].剑南文学,2012,(7):62-62.[4]尚必武,刘爱萍.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05):9-11.[5]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12-13.[6][7][9]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0,51,21.[8]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0-74.[10]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扬格曼.阿富汗史[M].杨军,马旭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91-294.[11]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04):93-95.[12]周玲.《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17-18.参考文献目录: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M].刘宪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4]王志远.伊斯兰教历史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5]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扬格曼.阿富汗史[M].杨军,马旭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6]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7]尚必武,刘爱萍.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05).[8]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9,(03).[9]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04).[10]刘岳琪.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论《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作用[J].学 理论,2011,(18).[11]周玲.《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12]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干琳琳.“为你,千千万万遍”——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物的“忠诚”[J].剑南文学,2012,(7).11

下载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梦人

    追梦人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现在,我决定我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证明这......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救赎与导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莱西市北京路小学 孙国萍 片段一: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本站推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1.2000年左右,居然还有等级制度,还有塔利班那样滥杀无辜、泯灭人性的组织。。。我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真的很好。 2.说说阿米尔:从小就希望与父亲之间有更亲......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这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句简短的话再次深击我的心。读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带给我的并非只是为这残忍而又美丽的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刻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一个关于爱情,亲情,罪孽和救赎的故事 最震撼我的小说之一。 作者的文风和文笔十分柔和,没有什么很犀利的描写,全文的叙述读起来很舒服,刚读起来没有太大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遇见坦坦荡荡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用闲暇时间阅读了一本现实主义著作:《追风筝的人》。这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处女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