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

时间:2019-05-13 06: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

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学内容及指导

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

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疑难探究

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课堂作业

找出你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

第二课时

1. 基础知识: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自学内容及指导: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提挚全文。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4、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课堂小结:

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课堂反馈

一、阅读《白杨礼赞》第5——6段,完成下列各题。

1.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会句中动词“泛”的表达效果。

2.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3.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4.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二、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参考答案:

一、1.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2.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3.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4.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二、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三、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教后反思

第二篇:初二语文《白杨礼赞》

赞扬白杨树数中的伟丈夫,揭示它的象征意义。

构成递进关系。作用,引导读者去思考,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欲扬先抑,虚抑实扬,揭示白杨树与种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也许”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意思是人们不一定都认为白杨树美,话中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

“尤其”是指“最主要的”这样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所在,同时也和上文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严密照应。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评课稿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鲍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的时候,目标明确,从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入手,细致深入的分析白杨树的干、枝、叶、皮。从分析中表现出白杨树所蕴含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气质。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表面上在写树,实际上在写人。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重点,鲍老师首先出示象征的概念,然后叫学生比较白杨树和这些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整个讲解过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在讲解过程中又不失时机的进行句式的练习和复习。并探讨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这样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训练了句式,更是让学生了解、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鲍老师重视朗读训练,个别读,集体读,范读。通过朗读这个环节,来体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这过程中,教师善于指导,指点,如当一个同学朗读还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提示:读的时候要有一种仰视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指导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去实行。朗读训练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以信心,当一个男同学,因慌张读得不尽人意,教师不是再叫一个同学重读,而是再给他一个机会,并且进行恰当地指导,果然受到明显得效果。

整堂课,鲍老师基础知识落实扎实,注重文本的作用,重视字词的咀嚼和遣字造句的妙用。避免了一般公开课华而不实的毛病。

从整堂课来说,我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教师讲得较多,很多时候学生缺乏更多思考的时间。学生朗读还可以加强,如第七段反问句式的逐层加深的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

第五篇: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 婆娑(suō)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白杨树

描写,倔强挺立

刻画 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 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下载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杨礼赞范文

    四. 1. 《白杨礼赞》&《白杨》比较阅读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

    白杨礼赞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练习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

    白杨礼赞

    82YW001主备人:张静枝审阅人:霍敏娜班级姓名 《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字词,理清全文脉络。 学......

    白杨礼赞大全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九(5)班,是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态......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3、情感目标感受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