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天祥议论文
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你的情,牵动我的情思
作者/管子谊
曾记否,零丁洋边,你的一腔热血,牵动我的情思,重阳佳节,你诉说的千古情愁,牵动我的情思,月圆人未圆,你寄情于酒,诉说的思亲念弟,牵动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时代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提心吊胆,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力求保全祖国,但天不随人愿,在那天,不幸的你被俘,敌人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你屈服,或许你心中还为了自己的祖国吧?敌人再怎么诱骗,都没能打动你心中坚定的信念:誓与祖国同存亡。或许,正是伟大的祖国在你心中,你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天际被你的鲜血染红,史册上永远有你的名字,在那生与死的决择时刻,你面对死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爱国情,永远留名。
你的情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你的情,只为他,伟大的爱国情。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推荐教师:彭术标篇二:《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篇三:文天祥__作文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3 文天祥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广东音乐颁奖词: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
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广东骑楼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
黄埔军校旧址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端砚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孙中山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炳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六祖惠能颁奖词: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广为平民所授受。非天纵之圣,难达如斯境界,惠能不愧“东方三圣”誉称。
还有两个名片:广交会和开平碉楼。篇四:议论文典型范文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一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议论文典型范文二
在生命负重中前行
如果羊儿少了猎豹的追赶,它就只能在草原上饱食终日,却无法练就健壮的身躯。如果小鸟少了雄鹰的捕猎,它就只能在树枝头莺莺私语,却不能翱翔于浩瀚的天空。如果老鼠少了猫儿的追逐,它就只能在仓库里昏昏欲睡,却无法拥有敏锐的感官?? 大自然的真理又何尝不在人的身上应验呢?生命就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帝又会给每个旅途中的人不断增加负荷,我们要跋涉在荆棘丛生的路途中,直到抵达生命的尽头。
生命中的负重和财富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密切相关。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君不见战国一代枭雄孙膑被师兄庞涓刖足之后,潜心研究兵法,终于在马陵一役报仇雪恨,名扬天下;君不见汉朝开国将军韩信在受“跨下之辱”后,刻苦钻研、勤习武功,最终开创了百年基业,千古流芳;君不见苏武被囚禁于匈奴近二十年,茹毛饮血、坚贞不屈,终于感动上苍,为沟通西域立下汗马功劳;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家境贫寒、国破家亡的重负下,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唤醒国人意识,被后世尊为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君不见音乐大师贝多芬忍受失聪的痛苦,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命运》,并声称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将生命的负重化为前进的动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负荷越重,他们前进的动力越大。而此时,他们早已将“负重”转化成了“精神财富”。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将“负重”转化为“财富”。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在艰苦的条件下毫无怨言,他只为能多教一个孩子念书;预防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不顾社会的歧视,毅然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缉毒英雄明正彬眼看战友倒在毒贩的枪口下,毫不退却??面对“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流下了泪水,那不仅是感动的泪水,更是向往高尚的泪水。他们之所以能将“负重”转化为“财富”,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中有“大我”。而忘记了“小我”的痛苦。
一个“负重”而自强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负重”而不屈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生命的负重中前进,能使个人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能使民族的未来灿烂辉煌!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化议论文,笔调清新而简明,观点鲜明而深刻。作者围绕“生命的重负”内涵去挖掘我们的人生价值。取材很有个性,构思很有张力,审题很有重心。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深情来论述观点的,也是带着诚意来表达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和善意。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入题,既有气势,又有感染力,接着连举历史上的孙膑、韩信、苏武、鲁迅、贝多芬等伟大人物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又引用“2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徐本禹、桂希恩、明正彬等人的事例,其材料可谓古今中外各有代表,给读者以震撼力。最后阐释生命负重的意义,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议论文典型范文三
尽显双赢的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果树新品种,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截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地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种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还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私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着实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地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和无私,就会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着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花。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的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简评: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有怎样的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影子,无法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这篇作文开篇两个段落就很能吸引他人眼球,然后导引阅卷老师渐入佳境。在叙述事例时,信手拈来一则高考复习资料上出现过的材料,却很贴切,然后引用教材上人人皆知的“将相和”的故事,十分典型。文章最后联系现实,同时巧妙地回应开篇。总之,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的美文。议论文典型范文四
精彩生命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
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让生命精彩起来!
议论文典型范文五
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题记 一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谗言中伤,现实的漠然无情,冷却了他“仗剑出川”时的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箍,怎能禁锢你那放荡不羁的心?“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终于,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齐鲁高朋,豪饮放歌,同销万古匡世愁;夜度越湖,梦游天姥,且寄鸿志青崖间。今生做不成“廊庙伟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百结愁肠、万古块垒,不过浊酒一杯耳!当心镜云开,逆浪踏平,便是破雾霞光、鼓帆长风。于是文苑诗坛,响彻你雄浑的晚唱!
翰林学士,数载宦海沉浮,苦矣,痛矣!青莲居士,满腔浪漫豪情,快哉,幸哉!
二
当虞姬横刀一抹,锋刃闪动湛蓝的光,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曾是莫敢仰视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万丈豪情,乌骓往来奔突,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逼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折磨着你的耳鼓,于是,阑干泪水冲垮了你的骄矜。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岸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哭中褪色成一纸泛黄的丹青,历史上只留下你英雄末路的颓丧背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怎么就不知?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就痛苦地终结了曾经豪迈的生命,这实际是沉沦、绝望和自戕!殊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还够不上绝伦的壮美;而沉沦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三
“历史的灰烬,盛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萦绕着苍老的记忆。”挫折,挫折后的痛苦,在个人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或成或败的活剧;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中翻卷起或兴或衰的波澜。这里有李太白正视挫折中的痛苦,长衣宽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身影;这里也有楚霸王渲染失败后的痛苦,捶胸哀泣,胜则骄矜。败则涂地的形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钢,就要经历烈火,才能锻造成剑的锋芒;是石,就要经历岁月,才能切割为岩的峭拔;是蚌,就要经历研磨,才能孕育出珠的晶莹。
在挫折中摸索前行,绝不在放大痛苦中销蚀自我,紧握理想的拐杖,穿越痛苦的沼泽----这既是自然的启示,更是历史的明鉴。旁 批 *题记,点题导入。标明作文主体内容是“历史”,主旨是“以史为镜”。*第一层主体内容: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正面)*李白出山时,也曾豪情万丈。*遭遇挫折。挫折来自官场皇权、世俗现实。*称谓由“他”而“你”,包含同情,渗透亲切。面对“白雪难同调”的挫折与痛苦,李白选择了“释然”。*进一步阐发李白的“释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与尔同销万古愁”,“且放白鹿青崖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确,太白诗篇是他宽释挫折的最好写照。*“翰林学士”、“宦海沉浮”正是挫折痛苦的根源;“青莲居士”、“浪漫豪情”当为化解开怀的良方。*第二层主体内容: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反面)*从霸王别姬入手总结霸王的教训。*项羽曾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当年的“莫敢仰视”和今日的“壮士掩面”形成鲜明对照。*遭遇挫折,四面楚歌;耳鼓折磨,眼泪阑干;放大痛苦,英雄末路。*“力拔山兮气盖世”和“虞兮虞兮奈若何”再成鲜明对比。挫折中放大痛苦,使丹青苍白,英雄末路。*引杜牧诗句再与项羽话语鲜明对照。指明挫折中放大痛苦,其实质就是“沉沦、绝望和自戕”。*三言两语说透“挫折”、“痛苦”与“人生”的关系!*第三层,是对主体两部分的综合议论,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照应题记“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怀古是为了鉴今。*由个人扩大到社会。为成败兴衰寻根索源:“正视挫折中的痛苦”或“渲染失败后的痛苦”,造成了李白、项羽迥异的历史地位。*孔孟大道,万物同理。
*面对挫折,摸索前行;放大痛苦,自我销蚀----对照鲜明,水到渠成。*“自然的启示”,总括本节;“历史的明鉴”,概括全文----一网打住。(简评):这是一篇层次鲜明、情辞并茂,文采焕然的作文。就“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文章采用“题记”导入,主体“分节”,正反对照的形式展开两层主体章节: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从正面展开,大量引用、化用李白诗歌,突出李白遭遇挫折后的豪迈豁达;第二层从反面生发,反复运用对比,表现项羽胜时骄矜遇挫不振的凄惨结局。
文章首尾照应:开头的题记并非虚设,它对全文内容和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小节引申议论,画龙点睛,总括全文。两节主体部分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全文呈现鲜明的层次。正是因为全文层次鲜明,因此文章大量的引用,灵活的句式,丰美的词句,才毫不凌乱。将灵动的文思寓于严谨的框架之中,正如创新之于模式的关系,这应是符合行文规律的。这篇作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用丰富。引用李白诗句,多为化用,与作者文字融为一体;描述项羽故事,也有不少文句借用他文,但作者能站在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上。篇五: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说到我最喜欢的文学家,当然非南宋时期的文山先生莫属。文山先生名文天祥,字宋瑞,祖籍江西庐陵,是宋末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究其一生,文山先生也算是命途多舛。宝祐四年时状元及第,曾官至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后来又在德祐元年元军进攻南宋,鄂州失守之时,接到朝廷诏书起兵勤王。友人曾劝说文天祥,但他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当以死报国。崖山战役结束后,文天祥不愿效力大元,被囚禁三年两个月。文天祥一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摇,意志十分坚定。后人也可从《正气歌》中感受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也难怪韩雍曾评价他“至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未尝辍诸口。读之,使人想见其为人。”
我喜欢文天祥,不仅为他的才学所迷,更为他身上视死不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血所感动。文天祥曾于零丁洋,也就是现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写过一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我至今都能背得。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明志而作,前两句回顾他的平生。中间四句写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亡国悲剧无可避免,就在这种时候,他都没有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国家即将灭亡的自责与哀痛。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我们也都曾学过文山先生的《指南录后序》,我曾对“指南录”一词颇为不解,为何先生的诗集名取了这么个名字,后来经过老师的解释我才知晓其中的由来。先生的著作很多大多数都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一首《渡扬子江》,诗中写道他的爱国之情就跟指南针恒久指南一样,亘古不变,而文山先生的家国——南宋,正位于南方。
据史料记载,文山先生被元兵抓捕后,受尽痛苦磨难,被囚禁折磨了三年零两个月。期间,元朝多次对先生招降,各种威逼利诱,先生都不为所动。甚至,当时元国首领都亲自招降,文先生依旧严词拒绝。元朝无奈,最终选择处死文天祥。文先生在临死前曾问行刑人员哪边是南方,最终面南方而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指南”。有人也曾说,文山先生晚节不保,死前也曾犹豫过,畏惧过,但那又怎么样,究其一生他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人非圣贤,都有害怕的时候,但他最终战胜自我,以死明志,已是不易,后人还多谈什么犹豫作甚。文先生受尽屈辱还依旧坚贞为国,忠贞不二,誓死不易主,没有他,又何来千古绝唱《正气歌》。老实说,文天祥并没有留下多少让人称颂的事,但只一点就足以让他流芳百世: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不畏生死,一心报国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上至抗日战争,下至21世纪的中学课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激昂的赤子之心仍让我们感到内心澎湃不已。
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赤诚爱国之心,喜欢他勇于为国献身的勇敢坚强,更喜欢他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
第二篇:议论文文天祥
议论文写作素材3 文天祥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广东音乐颁奖词: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
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广东骑楼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
黄埔军校旧址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端砚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孙中山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炳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六祖惠能颁奖词: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广为平民所授受。非天纵之圣,难达如斯境界,惠能不愧“东方三圣”誉称。
还有两个名片:广交会和开平碉楼。篇二:《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篇三: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你的情,牵动我的情思
作者/管子谊 曾记否,零丁洋边,你的一腔热血,牵动我的情思,重阳佳节,你诉说的千古情愁,牵动我的情思,月圆人未圆,你寄情于酒,诉说的思亲念弟,牵动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时代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提心吊胆,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力求保全祖国,但天不随人愿,在那天,不幸的你被俘,敌人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你屈服,或许你心中还为了自己的祖国吧?敌人再怎么诱骗,都没能打动你心中坚定的信念:誓与祖国同存亡。或许,正是伟大的祖国在你心中,你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天际被你的鲜血染红,史册上永远有你的名字,在那生与死的决择时刻,你面对死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爱国情,永远留名。
你的情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你的情,只为他,伟大的爱国情。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推荐教师:彭术标篇四:议论文典型范文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一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议论文典型范文二
在生命负重中前行
如果羊儿少了猎豹的追赶,它就只能在草原上饱食终日,却无法练就健壮的身躯。如果小鸟少了雄鹰的捕猎,它就只能在树枝头莺莺私语,却不能翱翔于浩瀚的天空。如果老鼠少了猫儿的追逐,它就只能在仓库里昏昏欲睡,却无法拥有敏锐的感官?? 大自然的真理又何尝不在人的身上应验呢?生命就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帝又会给每个旅途中的人不断增加负荷,我们要跋涉在荆棘丛生的路途中,直到抵达生命的尽头。
生命中的负重和财富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密切相关。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君不见战国一代枭雄孙膑被师兄庞涓刖足之后,潜心研究兵法,终于在马陵一役报仇雪恨,名扬天下;君不见汉朝开国将军韩信在受“跨下之辱”后,刻苦钻研、勤习武功,最终开创了百年基业,千古流芳;君不见苏武被囚禁于匈奴近二十年,茹毛饮血、坚贞不屈,终于感动上苍,为沟通西域立下汗马功劳;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家境贫寒、国破家亡的重负下,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唤醒国人意识,被后世尊为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君不见音乐大师贝多芬忍受失聪的痛苦,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命运》,并声称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将生命的负重化为前进的动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负荷越重,他们前进的动力越大。而此时,他们早已将“负重”转化成了“精神财富”。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将“负重”转化为“财富”。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在艰苦的条件下毫无怨言,他只为能多教一个孩子念书;预防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不顾社会的歧视,毅然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缉毒英雄明正彬眼看战友倒在毒贩的枪口下,毫不退却??面对“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流下了泪水,那不仅是感动的泪水,更是向往高尚的泪水。他们之所以能将“负重”转化为“财富”,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中有“大我”。而忘记了“小我”的痛苦。
一个“负重”而自强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负重”而不屈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生命的负重中前进,能使个人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能使民族的未来灿烂辉煌!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化议论文,笔调清新而简明,观点鲜明而深刻。作者围绕“生命的重负”内涵去挖掘我们的人生价值。取材很有个性,构思很有张力,审题很有重心。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深情来论述观点的,也是带着诚意来表达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和善意。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入题,既有气势,又有感染力,接着连举历史上的孙膑、韩信、苏武、鲁迅、贝多芬等伟大人物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又引用“2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徐本禹、桂希恩、明正彬等人的事例,其材料可谓古今中外各有代表,给读者以震撼力。最后阐释生命负重的意义,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议论文典型范文三
尽显双赢的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果树新品种,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截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地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种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吗?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地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和无私,就会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着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花。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的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简评: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有怎样的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影子,无法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这篇作文开篇两个段落就很能吸引他人眼球,然后导引阅卷老师渐入佳境。在叙述事例时,信手拈来一则高考复习资料上出现过的材料,却很贴切,然后引用教材上人人皆知的“将相和”的故事,十分典型。文章最后联系现实,同时巧妙地回应开篇。总之,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的美文。议论文典型范文四
精彩生命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
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
让生命精彩起来!
议论文典型范文五
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题记 一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谗言中伤,现实的漠然无情,冷却了他“仗剑出川”时的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箍,怎能禁锢你那放荡不羁的心?“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终于,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齐鲁高朋,豪饮放歌,同销万古匡世愁;夜度越湖,梦游天姥,且寄鸿志青崖间。今生做不成“廊庙伟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百结愁肠、万古块垒,不过浊酒一杯耳!当心镜云开,逆浪踏平,便是破雾霞光、鼓帆长风。于是文苑诗坛,响彻你雄浑的晚唱!
翰林学士,数载宦海沉浮,苦矣,痛矣!青莲居士,满腔浪漫豪情,快哉,幸哉!
二
当虞姬横刀一抹,锋刃闪动湛蓝的光,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曾是莫敢仰视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万丈豪情,乌骓往来奔突,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逼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折磨着你的耳鼓,于是,阑干泪水冲垮了你的骄矜。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岸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哭中褪色成一纸泛黄的丹青,历史上只留下你英雄末路的颓丧背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怎么就不知?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就痛苦地终结了曾经豪迈的生命,这实际是沉沦、绝望和自戕!殊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还够不上绝伦的壮美;而沉沦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三
“历史的灰烬,盛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萦绕着苍老的记忆。”挫折,挫折后的痛苦,在个人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或成或败的活剧;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中翻卷起或兴或衰的波澜。这里有李太白正视挫折中的痛苦,长衣宽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身影;这里也有楚霸王渲染失败后的痛苦,捶胸哀泣,胜则骄矜。败则涂地的形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钢,就要经历烈火,才能锻造成剑的锋芒;是石,就要经历岁月,才能切割为岩的峭拔;是蚌,就要经历研磨,才能孕育出珠的晶莹。
在挫折中摸索前行,绝不在放大痛苦中销蚀自我,紧握理想的拐杖,穿越痛苦的沼泽----这既是自然的启示,更是历史的明鉴。
旁 批 *题记,点题导入。标明作文主体内容是“历史”,主旨是“以史为镜”。*第一层主体内容: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正面)*李白出山时,也曾豪情万丈。*遭遇挫折。挫折来自官场皇权、世俗现实。*称谓由“他”而“你”,包含同情,渗透亲切。面对“白雪难同调”的挫折与痛苦,李白选择了“释然”。*进一步阐发李白的“释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与尔同销万古愁”,“且放白鹿青崖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确,太白诗篇是他宽释挫折的最好写照。*“翰林学士”、“宦海沉浮”正是挫折痛苦的根源;“青莲居士”、“浪漫豪情”当为化解开怀的良方。*第二层主体内容: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反面)*从霸王别姬入手总结霸王的教训。*项羽曾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当年的“莫敢仰视”和今日的“壮士掩面”形成鲜明对照。*遭遇挫折,四面楚歌;耳鼓折磨,眼泪阑干;放大痛苦,英雄末路。*“力拔山兮气盖世”和“虞兮虞兮奈若何”再成鲜明对比。挫折中放大痛苦,使丹青苍白,英雄末路。*引杜牧诗句再与项羽话语鲜明对照。指明挫折中放大痛苦,其实质就是“沉沦、绝望和自戕”。*三言两语说透“挫折”、“痛苦”与“人生”的关系!*第三层,是对主体两部分的综合议论,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照应题记“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怀古是为了鉴今。*由个人扩大到社会。为成败兴衰寻根索源:“正视挫折中的痛苦”或“渲染失败后的痛苦”,造成了李白、项羽迥异的历史地位。*孔孟大道,万物同理。
*面对挫折,摸索前行;放大痛苦,自我销蚀----对照鲜明,水到渠成。*“自然的启示”,总括本节;“历史的明鉴”,概括全文----一网打住。(简评):这是一篇层次鲜明、情辞并茂,文采焕然的作文。就“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文章采用“题记”导入,主体“分节”,正反对照的形式展开两层主体章节: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从正面展开,大量引用、化用李白诗歌,突出李白遭遇挫折后的豪迈豁达;第二层从反面生发,反复运用对比,表现项羽胜时骄矜遇挫不振的凄惨结局。文章首尾照应:开头的题记并非虚设,它对全文内容和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小节引申议论,画龙点睛,总括全文。两节主体部分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全文呈现鲜明的层次。正是因为全文层次鲜明,因此文章大量的引用,灵活的句式,丰美的词句,才毫不凌乱。将灵动的文思寓于严谨的框架之中,正如创新之于模式的关系,这应是符合行文规律的。这篇作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用丰富。引用李白诗句,多为化用,与作者文字融为一体;描述项羽故事,也有不少文句借用他文,但作者能站在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上。篇五: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
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
金城镇中心小学 四(3)班 谢一凡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文天祥的故事》。里面主要讲了:文天祥做了官,他带着士兵去抗战元兵,最后,眼看就要被元兵抓起来了,文天祥就拿刀自尽了。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元兵手里。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文天祥了,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文天祥每天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为他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落在元兵手里,就拿刀自尽,以身许国。我也很佩服文天祥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死就死,我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你们手里,反正人早晚要倒下,还不如为国做出一点贡献。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人都要爱国,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第三篇:文天祥教案(推荐)
《文天祥》教学设计
黄永萍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重点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高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选编本篇课文,一是通过文天祥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为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
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提炼重点。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第四篇:《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
第五篇:正气歌文天祥古诗
正气歌文天祥古诗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
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小编整理的古诗内容,供参考!
正气歌并序
予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6,腥臊汗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
18、或毁尸
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於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尔28。然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
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
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
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
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嗟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哲人日已远79,典刑在夙昔80。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文学
鉴赏
“养气”之说原于孟子。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
。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
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4]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艺术特色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名家点评
清·康熙《古文评论》卷四十三: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
清·过珙《重订古文详注全集》卷六:宋祚将尽,先生以致仕起兵,后元灭宋,执先生,历万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气矣。试读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泪,诚足沮金石而薄云天。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十四:文山以年少对策第状元,以法不息为主,一气呵成数千言。……以此知养气者不可不读书也,特不为章句之儒耳。歌中又曰,“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公岂乐以死节见哉。[9]
历史局限
这首诗歌
中,首先是作者所列举的许多历史人物,既不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对历史对人民有过什么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如“为嵇侍中血”诗句
中的嵇绍,不过是由于皇室内讧,他为了保卫一个昏庸皇帝晋惠帝而牺牲了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至于管宁更不过是一位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隐士;虽然作者把他们都当做历史上英雄人物来歌颂,但其实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牺牲的出发点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羡慕古代忠臣、义士的行为:在江西学宫看到一些忠臣画象,就慨然说:“设不俎豆其间,非丈夫也。“并且在临刑时还以学习古代圣贤,成仁取义,作为自己为国尽忠的信条。出此可见,他的思想基础,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视野,使他作品的积极内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评价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不与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后能够坚持民族气节,不为威屈,不为利诱,终于为国牺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祖国保持了“正气”,自然也应该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毕竟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正因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诗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传儒家教义和封建伦理观念的东西,如“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条,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