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时间:2019-05-13 06:4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第一篇: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字数:3250 来源:魅力中国 2011年3期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余光中对“母亲”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乡土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关键词:余光中;土地;乡愁诗;乡土意识

一、初识乡土

余光中自从把自己的笔伸回海峡对面的大陆之后所创作的许多留恋故土的乡愁诗,才是他赢得盛名的主要基础,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可以说也是整个台湾诗坛50多年来风格走向的一个缩影。读者对他的认识和解读,也多从其乡愁诗开始。乡愁诗已经成为余光中通往世界华人心中的一枚“邮票”,其中他对“土地”的记忆与“地图”的书写秉承了中国传统依恋故土的诗歌艺术表现。余光中的诗歌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这也是诗人寻求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的诗作解构了正在进行的时间,让历史叙事陌生化;也解构了原有的地理秩序,让地名排列陌生化;更解构了自我的意识形态,让身份认同陌生化。通过色彩斑斓的诗歌写作,我们可以感知那种内在的乡土意识上的两难处境,生存的异化转化为灵魂的异化与身份的迷失,并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

二、内化的乡土意识核心

所谓土地,指的就是一群人居住的地方。这群人久居一地,使得人们依托于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乡土意识,从而具有人的“现代性”的意义并塑造出共同的生活经验,这块土地从此变得不可替代。余光中曾自己写道:“走出那一块大大陆,走破几双浪子的鞋子,异乡异国,走来走去,绕多少空空洞洞的圈子?再回头,那一块大大陆可记得从前那小小孩 ”。

对诗人而言,土地不仅仅是休养生息之所,更是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特质,具有心理治疗的超凡能力土地也与社会相互建构,相互依存,并互为因果,就如同今天在城市的上空在家家户户阳台花盆里生长、开放的花花草草。那花盆可以说就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与表征,人们总想拽住一些生命中本能的东西。人对土地的本能眷恋与现代城市的水泥森林产生激烈冲突,时刻进行着一种乡土意识突围的表演。而对大多数华人而言,共通的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依据原始的地理景观而形成,落地生根,这就必然有一个彼此认同的核心,那就是乡愁的地理情结,这点独一无二,它链接着土地与文化,也是诗人联系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主要基质。余光中也说他是突然意识到“中国”情结的,我们知道,意识其实肯定早就存在。诗人藉由个人的乡愁,启动过去的记忆,这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形体与心理双重的旅程。当原来居住的土地已经不在,记忆成为诗人个体意识与民族之间维系的时候,这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起点。故土大陆在诗人的心里是被充分内化了的幻象,真正处于其中,则得以隐身,而一旦诗人居于外域,才会得以凸现,一如要识得庐山真面,必须身处于庐山之外,而身在山中则不可得见一样。诗以言志。诗歌的书写成为寻求地理归属心理依归的介质,诉诸文学的也是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虽然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并不存在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但依然存在着两种生活经验、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的冲撞,语境也不免发生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下,时空的分离导致新的时空制度转型是必然的,同时它也远不只是一种时空分离,而且完全可以视为一种更剧烈而更深刻的时空裂变。生命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在这块土地上耕耘过的岁月,作为“异乡人”,诗人必须要冲破区域空间的焦虑与身份认同危机,这样,乡土意识就成为诗人能够着落的全部。土地在文化的延续性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土地不仅指自然界外在的有形的实体,对土地的想象也赋予土地无形的社会意义,成为社会意识的载体,这样土地也就连接了自然与社会的一个特质,土地变成了诗人心中的“地方”。一个文化的身份认同建立在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这份认同产生了自我意识,个人由此开始创立一个建构整个文化的故事,而这样的文化认同必须回归到土地,是一种对故土在心理上的回归。土地是身份认同的实体基础,诗歌作品成为身份认同的文化依托。

三、意象书写的土地符码

在地域空间的取舍上,余光中选择的土地影像以地图作为书写的凭借,这是独具匠心的。我们知道,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隔阂久久不去,地理上的家国土地不再拥有,那块具体有形的故土只能在诗人的记忆里存在。余光中通过对一张中国地图的俯视进行幽古的思怀,用以怀想那片古老的大陆,怀想过去的中国。诗人也知道:“当你不在那片土地,当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象征性的地图。”这样,地图在余光中这里就具有独特的乡土意识的表征意义,成为一个象征和一个绝佳的替代品,替代那片无法步履其上、俯仰其间的中国古老的土地,时间不会倒流,但心灵却可以在回忆中重温过去,对诗人来说,诗歌写作是对故乡土地记忆的修复与重建,也是艺术的还乡形式。诚如我们所知,自古诗人对故乡之情的处理大概一致,故土家园只能留在梦里,近乡情怯,时时想念,却又时刻准备远离故土家园而去,地域空间上的隔离所导致的巨大悲伤,使得精神上的创伤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并不时表露在字里行间。诗人的记忆植根于具体的“空间 ”,由个人至民族而土地,以土地结合自我的记忆,土地与诗人的心理创伤进行符码的交流、转换,以土地的意识。去抚平创伤,以再现无法言说的地理空间的消减,尽管诗人远离原来的土地,诗人仍然会时时复苏生活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在余光中的诗作中,乡土意识又常与母亲意象紧密关联,以母亲作为地域情感的归依。如《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应该说,诗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意义的乡愁,而是海外华人共同的乡愁,甚或是离开故土、生活异地的人们共通的一种感受、情绪,诗因之也就获得了深远的意味,并接续了人类的精神序列。所以,土地的精神即是记忆,即便离开故土, 记忆承载的依然是祖灵土地的精神。可以说,乡土意识已经如同基因符码,铭刻于诗人的血脉里,乡土意识也与诗人自我意识的符码完全相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乡土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通过三个层面,诗人一层层拨开历史的积淀,透过诗进行“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的追寻”,从而反映出诗人面对故土失落的挣扎与被切割的土地记忆是如何构建自我、重塑文化地理形貌的。可以说,对以地名书写为表征的土地记忆,已经成为余光中抵抗外域文化和构建个人地域认同与文化寻根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余光中:《白玉苦瓜•断奶》,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2】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 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3】黄维:《璀璨的五彩笔——余光中作品概说 》《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 3期。

【4】余光中:《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

第二篇: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张XX 509030XXXX F0903014班

摘要:提起余光中,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家喻户晓的诗歌。当然,通过他的平生介绍我了解到,余老不仅仅在诗歌上造诣颇丰,在文学评论和翻译上也有着大师级的地位。然而,我觉得诗歌作为一种文字凝练、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应该是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余老的文学精神和其文学追求的一种形式。所以,我就从余老诗歌的精神和内涵入手,力求通过本文对余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本人文学功底和能力的浅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指正。关键字:诗歌、意象、文化、乡愁

我在初高中也从书本学习了大量的古、现代诗歌,诗歌给我本人的印象一直是凝练甚至略带朦胧的文字下映射的及其丰富的感情,余老的诗歌也不例外。当然,一首好诗需要细细去品,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我在这里仅仅是从自己认识的角度,从余老诗歌的意象、文化两方面浅析他的精神,最后选取他诗歌中最被我们关注的乡愁思想上,从典型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乡愁》这首诗,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就说一首诗中需要有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比如古诗中“柳”代表留别时的挽留,“月”则寄托思念等等,在余老的诗歌中,也有其特定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即从古代今诗人们普遍采用的一些表情达意的意象。

我首先选取了余老的诗歌《月光光》里的月。“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在谁的心口上”,诗歌的首句开始,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这样一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作者的心已经跟海平线那边的“苍白的美妇人”紧紧贴在一起了:“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的图画,诗歌在此刻的画面感达到了深刻的凝固。

除了月,余老还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

余老的诗歌也有那些充满幽默、风趣和俏皮的意象,比如在《小褐斑》中,诗中的“我”——一位有几分傻气的男青年,正在对一位女孩子(即“小褐斑”),絮絮叨叨地倾吐情话。满嘴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为了无端端那斑斑点点„„天上有一颗星管你脸上那汗斑”。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们,总是喜欢讲一些毫无道理的毫无意义的不合逻辑的可爱的话语。通过特别的意象,这首诗歌可爱而富有情趣的感情立刻体现的淋漓精致。

又如在《蛛网》这首诗里,诗人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 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

上面两点意象,仅仅是余老作为文学大家的一点我们所谓的“雕虫小技”罢了,而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这可以归结为几点原因: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留美期间因东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借用现代派诗歌理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乍一看也许只是一首普通的意象的抒情诗,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来看《民歌》这首,这首诗题为“民歌”,但显然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在这里,它指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诗歌的意象同样很典型的表达民族灵魂——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着滋润着中国文化的灵魂。诗文中,即使黄河长江“冻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结冰”,还我们广大的同胞,我们的子子孙孙,为之拚搏为之创造。同时,又层层递进。由黄河长江到“我你他”,从自然环境到中国社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当然,这首诗还是以其壮美为主。如“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等句子,无不充满了质感、力度和豪迈之气。

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了一种历史条件下所能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余老诗歌的文化传承与播撒,让我们不论是身在大陆还是台湾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下面我主要谈一点余老诗歌中的“家”文化的构建,这里的“家”,自然是指广义的家。

1、亲情感动人心

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最典型的恐怕要数余老《母难日》三部曲了。在《今生今世》中,余老开篇“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让我们顿时便一同融入这样一位历经波折的作家的细腻而真实的感情世界。《矛盾世界》中,三句“快乐的世界啊”“悲哀的世界啊”“矛盾的世界啊”,道出了与母亲分别的矛盾、复杂却难以承受的心情,“哭世界始于你一笑/而幸福终于你闭目”,母亲的音容笑貌映衬着余老作为儿女们的悲伤与快乐。在《天国地府》中,诗文内容更为直白,然而表情达意却更加真挚,“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只为了再听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这不正是全天下作为儿女的我们对母亲思念不断、永远不愿母亲离去的最直白却最感人的愿望吗?哪怕是一个梦境,能够听到母亲的一句话语也此生无憾了。

三首诗的诗句用词浅显、通俗,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天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母爱子哀的共鸣。风格上让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余光中的特色,也是有很多人能读懂能欣赏,喜欢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生是哭,亡后是哭,在生逢死别之际,子总是哭。一哭尚有母亲的微笑宽解,二哭则天人远隔,只觉天昏地暗,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一句“幸福终于你闭目”点出了二哭的缘由。哭对笑,哭对一生幸福的满足,难道不是矛盾吗?可就在这矛盾中体现了子思母爱的痛楚。

2、漂泊者对家的思念

余光中笔下的飘泊者对家的认同.是以台湾这一中国特定区域为参照射象的。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飘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却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加以看待。因而。如果说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作家,由农村迁往都市时曾满怀着憧憬和希望,那么。余光中诗中的飘泊者由大陆迁往台湾时,一开始就充满着失落和无奈。狭小、封闭的生存空间。陌生、有限的孤岛环境,对这些习惯于广大、辽阔的大陆环境的飘泊者的刺激是致命的,他们的苦恼、不满、抑郁.常常直接源于他们对这种空间的无与伦比的敏感。

在《天狼星》这首诗中,飘泊者就不能不“告别盗版的书和生命/告别台北,这食蚁兽/告别我的雨帽和雨衣”。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余光中的飘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大陆空间的亲近。

在《与海为邻》中,“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余老与海为邻,海的对面就是自己的故居,然而余老却说无壁可邻,为什么?这是漂泊者的无奈,无奈仅有一海之隔却遥不可及,无奈所有像他一样的人像一片枯黄的秋叶。在历史风暴的裹挟下飘进了茫茫大海,流落到了孤岛台湾。

3、强烈的民族情结与文化气息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老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

《万圣节》《敲打乐》二集是余老两度赴美时所作,此中爱国情感明显地表现在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在《三棱镜》中,诗人宣称:“骑一匹黑骊马于咸阳古道/听落日的喇叭吹醒汉家陵阙的/五陵少年,是我”,古典的感伤已被诗人“吹醒”,底气十足,又豪情荡漾。而在《我之固体化》中:“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中国人的矜持乃至骄傲溢于言表。《我的年轮》更坚决地表白了诗人的态度:“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行走在异国的土地,“我”却仍是一个现代的“伯夷、叔齐”,无法亦不愿做根本的改变。

而正是这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激情,让余老不论是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台湾,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华民族。

三、乡愁与祖国民族浅析

在余老的诗作里,可能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要数《乡愁》了,那小小的邮票、矮矮的坟墓所寄托的乡思之情,打动了无数中华子孙。对于余老这方面诗歌的评析和鉴赏更是数不胜数,本人也没有过多新鲜的观点,仅就大众的观点做一简单的总结。、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乡愁》了,而是着眼另一首乡愁题材的诗作《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本诗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随后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也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祖**亲般的感情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作的文法技巧我也不过多赘述,我只是觉得:一首好诗,不应该仅仅有抒情的意象,不仅仅有强烈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的清洁。余老做到了,他的漂泊生涯、他的乡愁情怀,让我们品读他的诗作时不自觉的会感慨万千。是啊,家信的等待,不正是家的思念吗;泥土的芬芳,不正是祖**亲的思念吗?

以上便是我从余光中诗歌的角度,浅谈了本人对他人生阅历和情感以及民族情结的一点看法。

参考文献

[1]《身份冲突中家的构建与功能》 赵小琪

[2]《余光中诗选集》 余光中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3]《余光中谈诗歌》 余光中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第三篇:余光中的诗歌集子

诗歌集子《舟子的悲歌》里面有 扬子江船夫曲 清道夫 沉思 算命瞎子

淡水河边弔屈原 伊人赠我一发歌

蓝色的羽毛 又回来了 海燕 灵感 北京人 祈祷

整理的辫子 十字路口 弔济慈 七夕

天国的夜市 鹅銮鼻 女高音 批评家 新月和孤星

给惠德曼 项圈

咪咪的眼睛 邮票

饮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灵魂的触须

钟乳石 空宅

火星大使的演说 星子葬 羿射九日

自三十七度出发 杞人的悲歌 西螺大桥 招魂的短笛

万圣节

尘埃 芝加哥 新大陆之晨 多之木刻 呼吸的需要 我之固体化 真空的感觉 我的年轮

五陵少年 放逐季 五陵少年 登圆通寺 春天,遂想起 香杉馆 森林之死 史前鱼 月光光

天狼星 大度山 多峰驼王 天狼星变奏曲

莲的联想 莲的联想 等你,在雨中 月光曲 下次的约会 茫 中元月 回旋曲

敲打乐 七层下 灰鸽子 当我死时 敲打乐

在冷战的时代 凡有翅的 双人床 如果远方有战争 火欲

或者所谓春天 安全感 越洋电话 在冷战的年代 一枚铜币 一武士之死 忘川

白玉苦瓜 鹤嘴锄 民歌 乡愁

慈云寺俯眺台北 长城谣

看手相的老人 贝多芬 白玉苦瓜 乡愁四韵

与永恒拔河 夜游龙山寺 割盲肠记 五十岁以后 厦门街的巷子 姮娥操刀 两相惜 水仙乡 风铃 梅雨笺 寄给画家 听蝉

第四篇:乡愁余光中诗歌

乡愁余光中诗歌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愁余光中诗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余光中诗歌1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贵满堂,腊梅,家乡的象征)

乡愁余光中诗歌2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第五篇:浅谈余光中诗歌成就评述

一缕春思,一缕乡愁

就在不久前,余光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一湾浅浅海峡,是否还有那热忱又美丽的乡愁?如今你已安然睡去,睡在大陆这片宽广的怀抱,心满意足。

下面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分析余光中先生在诗歌上曾带给我们的情感精华。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余老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

在《蛛网》这首诗里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 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

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

1、亲情感动人心

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最典型的恐怕要数余老《母难日》三部曲了。三首诗的诗句用词浅显通俗,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天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母爱子哀的共鸣。风格上让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余光中的特色,也是有很多人能读懂能欣赏,喜欢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生是哭,亡后是哭,在生逢死别之际,子总是哭。一哭尚有母亲的微笑宽解,二哭则天人远隔,只觉天昏地暗,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一句“幸福终于你闭目”点出了二哭的缘由。哭对笑,哭对一生幸福的满足,难道不是矛盾吗?可就在这矛盾中体现了子思母爱的痛楚。

2、漂泊者对家的思念

在《天狼星》这首诗中,飘泊者就不能不“告别盗版的书和生命/告别台北,这食蚁兽/告别我的雨帽和雨衣”。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余光中的飘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大陆空间的亲近。

在《与海为邻》中,“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余老与海为邻,海的对面就是自己的故居,然而余老却说无壁可邻,为什么?这是漂泊者的无奈,无奈仅有一海之隔却遥不可及,无奈所有像他一样的人像一片枯黄的秋叶。在历史风暴的裹挟下飘进了茫茫大海,流落到了孤岛台湾。

3、强烈的民族情结与文化气息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老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

《万圣节》《敲打乐》二集是余老两度赴美时所作,此中爱国情感明显地表现在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在《三棱镜》中,诗人宣称:“骑一匹黑骊马于咸阳古道/听落日的喇叭吹醒汉家陵阙的/五陵少年,是我”,古典的感伤已被诗人“吹醒”,底气十足,又豪情荡漾。而在《我之固体化》中:“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中国人的矜持乃至骄傲溢于言表。《我的年轮》更坚决地表白了诗人的态度:“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行走在异国的土地,“我”却仍是一个现代的“伯夷、叔齐”,无法亦不愿做根本的改变。

而正是这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激情,让余老不论是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台湾,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华民族。

三、乡愁与祖国民族浅析

在余老的诗作里,可能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要数《乡愁》了,那小小的邮票、矮矮的坟墓所寄托的乡思之情,打动了无数中华子孙。着眼另一首乡愁题材的诗作《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本诗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随后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也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祖**亲般的感情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首好诗,不应该仅仅有抒情的意象,不仅仅有强烈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的清洁。余老做到了,他的漂泊生涯、他的乡愁情怀,让我们品读他的诗作时不自觉的会感慨万千。是啊,家信的等待,不正是家的思念吗;泥土的芬芳,不正是祖**亲的思念吗?

下载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细腻婉约,......

    祖国乡土之爱诗歌

    祖国,乡土之爱谁的肩膀让我依靠把内心深处的惆怅与迷茫遮掩谁袭击了我的柔情把记忆收藏聆听你那些过往的事迹固执的守望 期盼或思念、或隐喻、或寄托祖国啊,乡土你的情、你的......

    余光中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写作讲学。他是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却成了文坛一位......

    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走过世纪,走过世界,走过家园——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对于余光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也来自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

    余光中经典语录

    余光中经典语录 1.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3.二十五......

    乡愁 余光中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

    《乡愁》余光中(推荐)

    乡 愁 作者:余光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

    《乡愁》余光中

    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