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全)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2.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1.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47-0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及原因,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
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第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第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启龙《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第22期文章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年
[4]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2010年的就业形势无疑是30年来最严峻的!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波及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企业裁员、减薪,大批从业人员转行,跳槽寻求高薪稳定的职业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2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大学生该如何应对呢?
一、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三、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五、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金融危机虽然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慌,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理性选择,就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金融风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信心到社会中去竞争,去搏奕,去接受新的东西。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凸现。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加入WTO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据统计,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比2005年338万人
净增75万人,增幅为22.19%。但是,办学质量相对学生人数的增幅明显不相匹配。通过对在校5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问题是由于扩招引起的, 3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应性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造成综合能力缺乏引起就业困难。
2.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天之骄子”了,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机会成本(大学期间放弃就业机会而失去的收入加上在校学习期间付出的所有花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理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培养人才的城市取向和现代大企业取向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均布要求的矛盾。学生在高成本地投入高等教育后,必然要通过高回报、低风险的就业的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来确定迅速、稳定地收回成本的方式。由此可见,由于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问题延缓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一项调查显示, 62%的同学表示自己毕业两年后要成为部门经理;77%的同学说, 35岁之前要成为高级职业经理人。(2)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总想一步到位,从而造成了许多“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就业投资回报率等于个体成功就业收益与就业成本支出的比值,它是衡量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同时,违约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又一因素。违约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就业的支出成本,从而加大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减小了就业投资回报率。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适当控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及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使就业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激烈。为此,高校教育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适当控制招生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2.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据调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存在优秀学生签约率低及很多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策划等问题,这充分表现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虽然不能做到绝大多数一次性就业,但假如把就业门路充分扩大了,比如到非国有企业的单位工作、到基层工作等,大学生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考研的学生也一定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为此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3.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的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业指导工作要力求做到“二个指导三项服务”,二个指导是: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三项服务是: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遵循简便、效能的原则,为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三是要主动协调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系统讲授职业设计课的主要思想、基本原理及方法。
4.进一步完善、规范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大发展,将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机会,国有经济作为就业主渠道的状况将逐步改变。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的分配建设立体化的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地去创业。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就业市场制度规范化、诚信化,从而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0-08-13 | 访问次数:1170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大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将针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并针对就业难的的原因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高校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就业
2010-06-28 13:30:1
1依据:要处理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意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择业,树立良好的择业观。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现如今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骄子”地位沦落到愁找到单位把自己“卖出去”的境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使我们不得不予以关注。
??
??现今的大学教育仍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课程繁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教师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偏重于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在我国教育的大形势下,许多学校学习有大的变革,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宽松,很多在校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把时间花费在电脑游戏等其他事情上。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境地上,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都是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对学习不是很上心。到真正毕业时,才发现有太多的东西没学或没学好。在后来企业对就职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考核时,他们根本不能完成的整个过程。这样连第一关都过不了,那还谈何工作啊? ??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近几年来一直在增大扩招比例,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增设新的专业和院系。导致本来就不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专业新,就业就更成问题了。还有的学校把资金主要用于扩建校区,减少了对自己优势专业的投资。这样使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减少,毕业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许多要找工作的毕业生对将要去求职的公司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在面试前,准备不充分。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匆匆忙忙赶到面试地点。这对企业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希望这样的人到他们公司工作。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一味追求高薪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
??那么作为在校就读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这种形势?
??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那么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跟实践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的实践是要靠意识来指导的,而形成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大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学到了指导实践的足够的、正确的认识呢?我们不能以篇盖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大学学习氛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产业化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习的功利现象很普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总是把有用定位在眼前,而没有长远的眼光,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
??
??现代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更是惊人。而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却是陈年黄历。就我学的专业的情况是这样,我想其他专业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时,以为这些知识可以受用,但是到了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知识已经过时很久了,根本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在学校学习到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应用指导实践还有很远的距离。
??
??人类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活动的,但不是有了意识就可以把这种意识拿来指导实践,正确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从理论走向实践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取决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而当前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自己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缺乏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能很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
??理论知识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大部分都是正确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作用。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学好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将来的实践做好足够的理论储备,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在有很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能仅拘于书本和课堂,要有目的地参加一些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加强自己创新能力培养。
??
??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假期和平时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志愿者活动等,使自己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取与就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
??
??在拥有雄厚的竞争实力和足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灵活择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待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
??而当前有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或者行业就业,都追求高待遇、好条件的单位工作。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在与广大基层群众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用实践的观点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最终版)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活动背景: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我们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活动主题:
关注专业动向,明确人生目标
活动目的:
针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艰巨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我们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活动概况:
在各学院和支部宣传本次调查活动的主题,利用问卷和实践调查的方式。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支部成员的意见,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然后由班干部讨论得出最终的结果,达成共识。
1.制定活动策划书
2.做好前期的的准备工作,人员分配
3.利用宣传单,在学校各学院做好宣传工作并调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4.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各项物品
5.做好活动后期收尾工作,准备总结
6.支部人员进行讨论,总结写出活动的实践报告
活动细则:
主办单位: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
活动时间及地点:2012.3
2012年03月29日:北京服装展
活动对象:服设1106团支部成员
活动方式:宣传和实践调查
活动开展: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我们根据宣传和活动的实践调查,发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坚定个人发展方向,支部成员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参观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所认识,从而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本支部成员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交流讨论,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明确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但是,我们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毕竟,个体在就业中存在差异,同时,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找份好的工作是完全没问题的大学生就业一定要认清并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再挑肥减瘦,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为一个正规单位的财会人员是要和单位上上下下各部门都要打交道的,所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中国将在他们这一代成为富强的世界大国,因此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施展抱负。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汰。
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机会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切困难我们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