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成功制造“鸥汀惨案”因和氏璧而起
郑成功制造“鸥汀惨案”因和氏璧而起
这话得从鸥汀李氏的来源和变迁说起,鸥汀李氏始祖是末帝李从柯。
李从珂(公元886~936年)即后唐末帝,原来姓王,是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出生于平山(今河北平山),后唐明宗李嗣源在跟随李存勖出兵征讨时路过平山,在一座庵堂旁遇到孤儿寡妇李从珂和母亲魏氏,看到魏氏很美丽,所以将她母子一起带走了。李从珂当时十多岁,李嗣源对他很宠爱,收养成自己的儿子,像亲生的一样对待。李从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时谨慎稳重,沉默寡言。长大之后,才貌雄伟,以骁勇闻名,明宗李嗣源更加喜爱。跟从李嗣源出征打仗时,也由于勇猛善战而名震三军。
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长兴元年(930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次年(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长兴三年(932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封潞王。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李从厚命大军讨伐,眼看凤翔(今陕西凤翔)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并派人将逃亡的李 从厚杀害。
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着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互相看不顺眼。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而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因此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前方警报传来,将领纷纷投降。李从珂仰天长叹说:“我到了绝路了!”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他带着曹太后、刘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和亲信都指挥使宋中虞一行,携带传国玉玺,登上玄武门城楼,准备自焚。刘皇后回顾宫殿,对李从珂说:“我们就要葬身火海,难道留着这宫室让敌人来享受,不如也一把火烧毁算了。”李重美劝阻说:“新天子入都后,总不肯露宿街头吧,烧毁了皇宫,他一定又要大兴土木,重建宫殿。那时,又要劳苦百姓,不如让它去吧。”李重美保存皇宫的话语提醒了李从珂,李从柯让李重美无论如何要逃命,保存他的后代和第二次称王称帝的希望。因为那时石敬瑭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洛阳,所以经过化装打扮的李重美带了二名亲信跟和氏璧玉玺,轻易逃了出来。李从柯命令兵士只在玄武门楼下堆积柴草,点火焚烧。不一会儿,火势上卷,李从珂一行随着火燃楼崩,葬身火海。
石敬瑭入洛阳后,命人从余烬中拣得李从珂的尾骨,用王礼安葬,葬于徽陵。但没有发现李重美及和氏璧玉玺的任何痕迹。
李从珂死后,后人称他为末帝或废帝。
雍王李重美从玄武楼逃了出来之后,带了郑姓和陈姓的二名信从,沿着东南方向日夜兼程来到福建省兴化府涵头乡,即现在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一带。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水利交通发达,冲积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因此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通过十左右年的努力,雍王李重美有了妻室和儿女,石狮巷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先前这地方没有名字,李重美在巷头立了一个石狮,面向巷内直看到巷尾,后来就命名为石狮巷。为什么只立一只石狮,而且不是面向外面的呢?李重美把石敬瑭当成石狮,骂他为“死尸”,同时也是时刻提醒自己及族人:敌人和危险随时有可能到来。
后来,李重美认为自己家族原来是王姓,不应跟李姓的字辈相同,应独树一帜,自成一脉。因此写了首唐词,词名为《摘得新》,这首唐词共26个字,前面16字为:摘得新,曰庵端太行、朝元之甫德、君兆仲。最前三个字“摘得新”为唐词名,“曰庵端太行”,介绍本李姓家族是怎样来的,讲述了李嗣源从庵端叫走魏太后的故事。“朝元之甫德”,说了建立朝元这样的大事业,“君兆仲”,说君王(指李从柯)预示还有第二次。“曰庵端太行、朝元之甫德、君兆仲。”这13个字的主要意思告诫子孙后代要记住历史,开创未来。同时把这13个字做为李重美的孙辈以后的辈分。后面10个字只传授给传人,告诉传人怎样处置和氏璧玉玺。后再由敬思祖新撰五十六辈:兴莆本茂泽绵长、广衍澄蓬奕叶昌、诗礼绍传遵圣训、孝忠怡燕继前光、云蒸宝藏珠玑异、日暖槐堂麟凤彰、自是仙根载柱史、盈堦玉树带花香。这是后话。
雍王李重美从洛阳带来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头乡石狮巷的二名亲信中一名郑氏,为郑成功的先祖,郑氏及其后面有五代人服侍雍王李重美的家族。南宋绍兴年间当中发生了一件事,让二个家族分道扬镳。
因为持有和氏璧玉玺,雍王李重美及其前几代李家后人都自以为是皇族,而且都秘密进行着册封世子及传授玉玺的仪式。仪式在祖祠大厅堂举行,祖祠大门紧闭,外围戒备森严,禁止其他任何人进入,入者将被处死。一天,李氏大祖祠的大厅堂内正在举行庄严仪式时,郑氏第五代孙因为好奇翻墙进入大祖祠内,被发现抓个正着。本来是要被处死的,先祖考虑到郑家几代人为李家做了极大的贡献,没有处死他,只是让他和他的家属离开莆田,走时一并迁走了十多口郑家祖坟。当时他们迁居到泉州。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了北京城。很快,清军占领明朝首都的消息也传遍了全中国。
郑成功当时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其实是自个儿想做皇帝。1649年,郑成功带兵攻打潮州府城,那一次的守城方并非清军,而是同属南明朝廷领导的李成栋部队,为了扩大地盘和争夺粮草,对于自己人,郑成功也照杀不误。郑成功所谓的复明,只是一个传说!
要当皇帝,有皇印玉玺,号召力当然非同一般,他当然知道和氏 璧玉玺的故事和存在,他也知道和氏璧传人已经来到广东沿海一带。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当年主编《郑氏宗谱》时,知道郑氏有几代人在莆田,但没有什么资料记载,也曾多次前往莆田收集了解郑氏在莆田的情况。但因为莆田石狮巷的李氏祖先已于1277年离开南下。郑成功到鸥汀寨来,主要就是他认为鸥汀李氏就是李从柯的后代、和氏璧的传人。郑成功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不断寻找,发现了和氏璧的蛛丝马迹。第一是辈分有“曰庵端太行、朝元之甫德、君兆仲。”十三个辈分;第二有象莆田一样的石狮巷;第三是李氏的五座祖祠的第一座是“鲤鱼跃龙门”(寄意李氏称王称帝)。
当时的鸥汀寨加上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过6000多人,青壮年人都以捕鱼为生,文人黑客不少,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不可能去抢郑成功军队的粮草,抢郑成功军队的粮草是一个借口而已。若真的是以前鸥汀背寨寨主陈君谔经常带人去抢郑成功的粮草,陈君谔这时也已病死。攻寨时尽可放话不抵抗者免死,入寨后对妇幼和老者应有点好生之德而放过。为了当皇帝,因为拿不到和氏璧玉玺而凶残屠杀手无寸铁和众多无辜的中国人。
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廿三日,郑成功军队攻破了鸥汀寨。当时所传的“卢透仔”,并非是带领郑成功怎样攻打鸥汀寨,而是攻破寨后被抓来带路认人,目的是找到五座祠李姓的长辈,迫他们交出和氏璧玉玺。当时谁都不知道有什么和氏璧传人和鸥汀有和氏璧,当然郑成功什么也没得到。气急败坏的郑成功下令屠寨,全寨不管是男是女,老弱妇孺统统杀掉,并当场杀了“卢透仔”。转眼,鸥汀寨血 流成河,6000余人全部死于非命。当时先祖跟家中几个青壮年刚好外出捕鱼,逃过一劫,但在家的所有人已惨遭杀害。鸥汀寨惨遭屠寨后,那些恰巧远海外出的乡人,或者临近乡寨的亲人闻知消息后,纷纷赶来探视收尸。可就在这些人入寨的第三天,郑成功的军队再次凶残地来了一个入寨翻刀,差不多又将鸥汀寨补屠精光。这一次杀人更多,被杀超过6万人。我家就只有先祖一个逃过劫难了。郑成功军队杀入鸥汀寨时,先祖当时逃避到老爷宫内,老爷宫内很快结满了蜘蛛网,郑成功的军队经过门前看到里面的情形,认为里面没有人,就走了。
澄海知县祖之麟带领善众跟随着高僧大德把寨中的尸体集中起来进行火化。据说,当时祖之麟等人竟然用了整整四个月,才把全部尸骸火化完毕,所得骨灰重达300多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这批骨灰差不多有四万斤重!)于外陇处开一巨圹,将其掩埋,勒碑日“同归”。直至今天,鸥汀人口头流传着一句话:“有鸥汀,无国姓!有国姓,无鸥汀!”
后来,郑成功因为跟清军作战经常吃败仗,在大陆已经难以站住脚跟,才渡海收复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