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鲁迅先生学习
对于一个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我已经写过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了,但每次写来总觉得欠缺什么,特别是不时翻一下鲁迅的书或读一下别人论述鲁迅的文章,就有许多新的想法和认识。怎么说呢?是崇拜?不是,我的个性来说,我是从不崇拜和迷信任何人的。但我确实崇敬鲁迅先生。应该准确点说是想向鲁迅先生学习。这“红袖添香”里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鲁迅其实不算什么伟人和文学大师,并提出来一些看法。本来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不过我想评一下又怕给人家长“分”,又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于是还是正式地谈一下我的看法。以表示不同的意见,以便更好的交流。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在日本是学医的,为什么玩起笔杆子来了呢?恐怕认真读鲁迅书的人都知道,在鲁迅的思想成熟中有几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一是家景的败落,二是父亲的早逝,鲁迅父亲约在他十七岁就死于“江湖庸医”手中。三是他在日本看了一部日本电影记录片,那片中日本人在“日俄海战中”,在中国土地上杀戮所谓的俄军间谍的中国人,而画面上周围站着很多麻目的中国“看客”。这是多么震憾青年鲁迅的的画面。还有许多同样麻木的看片现场的中国清朝的留学生也是如此当“看客”,同时“看客”们竟同日本人一样呼万岁。“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就是这样被列强们作为战争杀戮的试验场。多么令人痛心的的国民,简直是国耻。鲁迅就是因父亲的早逝而学医,就是看了这可耻的日本电影而又弃医从事教育。就这样,当他回国后见到的国家确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景。那北洋政府屈辱地卖国,就因为几个学生起来发动爱国行动,却被北洋政府给屠杀了。学生们是爱国的呀!那时的中国到处都是在军阀混战,仅四川地区的土军阀们仅在十多年内先后发动了二百余次的战乱。全国各地的军阀混战那更是多不胜数。军阀们为了当上土皇帝,硬行残剥人民的收入,税收多入牛毛。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另外当时还有一种景象就是各地的庙堂多得数不胜数。据解放后统计,四川一个县级地区的寺庙尽有三百多座,另外还有各种祠堂和牌坊,寨子更是密布各地乡村,神道仙殿那是数不尽的。旧中国一方面是百姓水深火热的场面,另一面却是金光闪闪的庙宇宗祠神庙。社会上黑道流行,愚民袍哥大爷,鸦片烟馆密布码头,军阀层层把持着社会。同胞们,这就是中国真实的社会场景图呀!
我们再看中国那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是那样的原始,大城市里没有电灯,街上跑的是人力车,四川山区是滑竿,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火车,连老百姓升火的火柴也叫洋火,钉子叫洋钉。国家的重要的军舰,飞机军火是向洋人买的,军阀们热衷于为争土皇帝,也造点土枪土炮来杀点自已的老百姓。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内外交困的国家,贫穷落后,倍受列强欺凌的国家。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深思的问题,当时,康有为“公车上书”也好,曾国藩,左宗堂等“洋务运动”也好,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国民党也好,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社会实质问题,后来袁世凯仍做他的皇帝梦,北洋军阀们不停地折腾地糊弄这个国家。这时候,有一些“假洋鬼子”似书生们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同广大的青年学生们一起向中国日趋没落的文化发起了挑战。他们第一次树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虽然一些志士仁人涌出了很多,像陈独秀,李大钊等摇旗呐喊。还有胡适,林语堂等也提出了文化和政治改良的口号,也想继出了很多的文章。但真正的战士,却是我们这位鲁迅先生。他从国民的精神,文化,思想,传统和习惯等全面剖析中国这封建社会的命根。用笔作武器,全面透析了这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
鲁迅闪光的思想是伟大的。你看《鲁迅全集》中以年代而出的文章,涉及到科学发展,文化,人的历史和哲学,文学,艺术等。像医生看病一样,全面诊断和剖析这黑暗没落的旧中国的社会现象,并直指文化根子。请问中国近代史上有谁有过这样一双敏锐的眼光?有谁有这样的气魄和胆量?有谁有这样的文章风格?又有谁这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斗争精神?有谁能真正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代表中国社会场景和典型人物的精神形象和民族性格。
这里简单地罗列下鲁迅先生的文章。
《人之历史》,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在该文中诠释出黑格尔,达尔文等关于生物进化论,并提到了生物的演变以及人的起源问题。这无疑是向旧中国的神灵体系和中国人的精神枷锁发出了有力挑战。
《科学史教篇》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较为领先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科学演变历史,向那些自认为中国是大国的皇权贵族们没落阶层作出了呐喊。这完全是我国科学启蒙之作。
《文化偏至论》,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以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眼光,写出了精辟的引路性的文章。使我们认识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典型人物,如产生西方文化节的源头,如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析拉图,亚历士多德等。
《摩罗诗力说》写于一九0七年,该文对西方文化和思想作了介绍。对西方文化巨人作了简介,从文艺上对比中西文化和思想。
这几篇文章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写的,是黑暗旧中国的黎明之作,开世之作。后来鲁迅将其编成《坟》里出版。从某种意义上看,鲁迅大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进行文化宣战的气概。鲁迅用科学的发展观,以普及科学文化的气质呐喊而出。将几千年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荒淫学说发起了挑战。以此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将国人的习惯性的自大眼光,引入了西方发达的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上来。给国人的意识形态起着颠覆作用。“旧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和国民的愚昧性病根在鲁迅的著作中被揭露出来,接着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出来直截地指向旧中国的社会现象。甚至向奴役中国人思想和精神鸦片发起了猛烈攻击。其方向尖锐地抵向“孔孟之道”的庙门和神堂。可惜当时这在文荒民愚的国度里,没有多少人能明白鲁迅的启蒙之说。当“五四运动”兴起时,鲁迅在《新青年》上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文学形式控诉旧中国“吃人”现象,人们才想起“新文化运动”的功臣鲁迅来。
《我之节烈观》,写于一九一八年,接着一九一八年九月至十一月,鲁迅相继发表七篇抨击社会黑暗现象的“随想录”
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二月,鲁迅又发表了十一篇“随想录”。同年四月,鲁迅又陆续发表小说《孔乙已》等短篇小说。
鲁迅全方位地树敌,与伪道士们论战,与“假洋鬼子”的奴仆论战,与保皇思想的人论战。鲁迅实在孤独和自傲,可他毫不退却。高举大旗呐喊着,战斗着。鲁迅没有私敌,却很有一群思想观念所冲突的“敌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及其习惯势力。他不得不奋起战斗。曾经有人一谈到鲁迅,就拿出一些他的名人对手来比较。如胡适先生,客观地来讲这位提倡白话文的学者是很有影响和开创中国现代语言的大师。但此人又是提“全盘西化”的吹鼓手,实质是一个洋奴化性很强,而且又是“光宗耀祖”习性很重的人。当日寇在中国到处杀戮同胞和国土沦丧时,竟然此人天真地想靠“洋人”们来主持公道,并为日本侵略者提出了一些征服中国的“谋略”,另外胡适还大力劝导学生尊孔,保“国粹”。此人还幻想通过民主选举过一下总统的瘾。这种政治思想极为弱智的“改良主义”的大文化人。恐怕难以同鲁迅比较吧。又说林语堂,他虽然也提出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可写了很多文章,却没有中国国民的具体精神形象人物,而且是抗日战争时民族危亡时,他却躲在国外逍遥自在。这种文人也难与鲁迅比。还有梁实秋先生虽然也大名鼎鼎,可抗战时,不为民族呐喊却写些花骚的闲聊文章,大讲人性。梁也没什么大气的作品,只是一个雅士闲趣的文人。还有吴宓也是大文人,研究《红楼梦》,学贯中西。从另一角度讲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是一类学者型的人物,不是什么思想家,这就使他们的文学观点和作品大打折扣。但他们主观上还是想学生读好书念好经,想国家多有一些有用的人才。国家能够安定。可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极其虚弱的,腐败的国家,是一个倍受列强欺凌的国家。殊如很多与鲁迅论战的学者文人,我认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和国民的病根所在,所以他们只能是提一下改良社会的一些主张,因而从思想上比之鲁迅就相差甚远。
就议论来说,鲁迅是否是大家,伟人或文学家这话题不是很大的问题,也许这话题会争论一百年或几千年,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精神。如果一个人真要是能写下几篇让人传承或再版,让后人想读的文章,这才是真学问。有的人写得再多,充其量只是几张手纸而已。鲁迅就是一篇《阿q正传》就仿若我们是阿q的兄弟和后人,这里面的民族精神形象和民族性格就包括了我们全体国民。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来?现在也有人一昧抛开当时旧中国的历史环境去认识鲁迅,显然是不明智的心态。
鲁迅是我们地道的中国人,虽然他写了很多中国人和社会现象的阴暗面,可他是一个真正敢干向社会习惯势力和旧文化宣战的人物,他骨子里仍流着我们民族的血,他的呐喊仍是中国醒世之言。他没有一点媚骨和花骚之辞。所以有人说,中国近代真正懂中国的只有参个人,一是鲁迅,他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一个唤醒中国人觉醒的人;另一个是毛泽东,他是一个集中国文化,谋略为一身的人,是一个让中国人独立和富强的人;还有一个就是蒋介石,他是一个深知“帝王术和厚黑术”的人,他可让中国各种土皇帝和黑道人物听命的人。有的人动不动就用外国文化标准来评论我国的文化人,这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已的文化巨匠,这个民族就是很可悲的民族。例如,就毛泽东而言,他的书法和诗词的数量并不多,难道就不是诗人和书法家了?要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或伟人都无法比似,因为这是我汉文化圈才有的伟人,是一个中国土地上才产生的伟人。其它国家的文化人根本就没这艺术形式。鲁迅也是一样,是我们民族的伟人和文化巨匠。有何必要拿他去同外国文化名人比呢?
中国文化上有很多奇怪现象,明知虚浮的却很有人乐于追求和欣赏。如娱乐业中的武侠大片,明知那些侠客摄影时是特技,在空中飞来舞去的,却很多人认真去看。那金庸武侠小说是诓人的,还是有人自命其凡地扮演侠客出来打抱不平。明知天下没什么纯情,却有人偏偏编出感天动地的永恒爱情来;明知当歌星明星是一条窄路,却就又人想凭卡拉ok的感觉去出名,可现实中,却五音不齐。明知诗人和文学家是苦行僧,可就有人去炒作。娱乐也愚乐。所以,我这里还是提倡向别人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丰富自已的内涵。像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都有好文章,值得我学,学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但我不学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因为他们不是我心目中所崇敬的对象。
鲁迅的文章,一般青年人不易读进去。因为需要了解旧中国的历史,还要有一些旁门知识,如民俗,宗教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现在很多文学博士,读经博士,留洋博士,但真正写出文学作品的却很少。为什么?因为多数不了解中国社会及人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也没多少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没神,就是没有生活底蕴。相反许多作者,却写出来很有味道。如陈忠实,莫言等,他们多少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而写的。文学是一种社会生活化的语言艺术,它通过语言艺术描写表一些社会人物的性格和情趣,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和情感来。不是以字数和篇幅划定一个文学大师的。
鲁迅是伟人和文化巨匠,但不是神,不值得后人去祭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风格。当然不是去模仿。虽然有很多人去诅咒或去骂鲁迅,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抬高自已,可相形之下却越暴露出自已无知的面目来。
鲁迅是一面中国新文化的旗帜,是真的猛士和战士,他一生的著述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二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
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第三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作家,初中语文课本上收录了他的多篇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风筝》、《藤野先生》、《孔乙己》、《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他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议论文,因为时空跨度较大,初中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学生往往不爱学鲁迅的作品,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读鲁迅作品时是这样做的:
1、了解鲁迅生平。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鲁迅的生平资料,从出生的家庭环境到他的老师,他的求学经历,思想变化的等,力求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2、了解那段历史。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力求把鲁迅放在时代大环境中来认识。
3、要求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忆鲁迅》……
4、并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定为“鲁迅专题”,坚持每天让一名同学演讲有关鲁迅的事迹,时间大约为半个多学期。
5、利用双休日上网查询资料,并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让我们走近鲁迅”的语文板报。
6、举行有关鲁迅思想的辩论会。例如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7、动笔写作。让学生写一篇《我读鲁迅》的读后感。
第四篇:先生鲁迅(范文模版)
先生鲁迅
我最爱看鲁迅的杂文,说实话只要是杂文我都喜欢看,讽刺时政,写起来很过瘾,听起来也很过瘾,只不过现在的只是写写罢了。但是追溯到八九十年前,周树人先生的文章可以让统治者害怕,可以让年轻人信服,可以让同行拍案叫绝。
杂文创作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说了这么多的介绍,想说的只有一个意思,他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林语堂说过一个受伤的人多看看老子,我觉得一个受伤的人更应该看看鲁迅,激起更大的斗志。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最为鲜明最为独特的巨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民族解剖师,终生与种种黑暗势力拼死搏斗从不后退从不妥协的硬骨头,他的刚正,他的睿智,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他的多疑,他的峻急,他的偏执都让每一个中国人深受影响。
即使是和他斗嘴的梁实秋也对他评价不低。梁实秋认为鲁迅的白话文功底不错,《阿Q正传》太短,但仍不失为很好的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五篇:说到鲁迅先生
说到鲁迅先生,作为念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知道并不代表了解,而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我眼中的鲁迅是个……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他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相信鲁迅当时不是靠走后门,而且也不会有那一门的富亲戚帮他走后门的,因此,多少年后,有一个树德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热爱国家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绩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的,这使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五四”运动至今已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还在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我们都热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行为。
我眼中的鲁迅还是个疾恶如仇的人,是个思想和艺术创造力惊人的人,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