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时间:2019-05-13 06: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第一篇: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进行赏析: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去,还会再回吗?

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132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2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二页。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五页。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故人相悲,是深情,渊明言归,是畅达。“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4山有旧宅”,渊明将死看作是归于本宅,或在悠然而见的南山脚下。在渊明的生活以及诗文中,回归是一个主题,不堪尘世之恶而回归田园,今又将从逆旅之馆回归本宅,故渊明至此不悲。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

早年曾调笑,“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此时,56惟余淡淡清酌。《拟挽歌辞》中那个欲饮欲语欲视的还在形内的神,此时似要脱离了出来,看不清了,也听不清了。渊明不信形尽神不灭,无法从佛许的来世得到解脱,生气渐散,就要归于空无了吗?呜呼哀哉„„ 既是归于旧宅,又为何哀戚呢?渊明是矛盾的。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在将辞之际,平静之中,渊明回首过往。天地苍茫,亘古不没,受气而生万物,人而独灵。人虽灵智,却为运而苦,渊明是有志不获骋,衣食亦来困。虽说是“逢运之贫”,但总还是渊明不愿落于尘网,坚守清节之故;不耻言穷,而又不欲呈其因,字句间透着自豪,“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生活虽贫,但自能于平淡中会真意,虽未鼓琴而歌,但也自幸生而为人。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犊,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以众人的眼光看,渊明的一生是枯槁的,没有功勋卓著,也没有惊心动魄,如雁过平湖,7无声无息。可他的一生,也是艺术化的一生,透过他的眼,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乐趣与深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渊明以力耕守其端,并且乐在其中:谷汲负薪,耘籽45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七》,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九页。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一页。6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二》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一页。7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其五》,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二六页。8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八四页。

育繁,心怀欢欣,吟哦而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日之内,朝出暮归,在渊明眼中,自是诗意浓浓,《自祭文》中即化为更平淡的“事我宵晨”四字。闲暇之时,则有乐于琴书,或是“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或是“奇文共欣赏,11

210

9疑义相与析”,或是“乐琴书以消忧”,琴而无弦,音而希声,自乐于心间。幽居田园,自少了人事的纷扰,四时循环也偶尔忘怀了,春秋冬夏,静静淌过。絺绤冬陈,尚有暖日怡心;夏日炎热,亦可遇清浅山涧,堂前清阴。或劳或闲,均是自得其乐,人不堪其忧,潜也不改其乐。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此四句,是渊明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力耕而身劳,隐遁而心闲,乐从天道,坦然处

13世,以卒其一生。梁启超先生认为它是对“渊明先生人格的总赞”。陶公也曾热血澎湃,欲有所作为,“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轩三人的军幕,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但终是失望至极,而又“山林久见招”,故决心归田。后虽长叹“有志不获骋”,但身处异代之际,敏感的诗人看不到希望,终不愿与俗合流,独坚守清节。虽然生活穷困,但内心坦荡无所累。陶公的这种坦然顺化,是有所经历、对世情看透之后才得到的。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殁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而人只有区区百年,大圣彭祖欲留而不得住,故世人

516

14转托立名,欲传千秋。然乱世之中,是非不辨,“谁当为汝誉?”身在与名存为众人追求,渊明看透其中的虚无,故而踽踽独行,与众人异。可是,身在与名存都不可得,人生如何这一难题又当如何解答?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9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四二页。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六〇页。11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六页。1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五九页。13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 1923 年版,第46 页。14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5页。15陶渊明:《和刘柴桑》,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七页。16同注释3.17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三五页。18陶渊明:《形影神·神释》,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三六页。10

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善恶既已不辨,宠辱即与心中的正义相冲,营营求荣而有违于心,这是渊明做不到的,故而抽身而出,自持清节。生活虽贫,亦可酣饮尽兴,赋诗自娱,体味田园之美,生活之趣。虽说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释形神之苦,但陶公亦非从来不惧死亡,也有“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的句子,担心自己活不过知命之年,自祭文中与之呼应,说自己已“寿涉百龄”,且过了自己由衷喜爱的生活,故而无所牵恋了。不刻意追求身在名存,而顺应天道变化,过自己适意的生活,而死亦无所牵挂,这当是渊明对人生思考的结果。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死亡或如寒暑变易,是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对亲友的一种安慰吧。“落地为兄弟,何20

2119必骨肉亲?”“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渊明对朋友一片深情,此时只能作别;也只有相知之人,才解晨来宵奔,送其早归山林,还于天地。

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

虽有朋友相送,归途只能独行,路途漫漫,墓门萧萧,“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22生前尚且不追求尘世之名誉,怎还会希求身后的赞扬?故而身后之事亦是从简,不垒高坟,不在墓边植树,不给后代增添如扫墓、上香等任何烦劳,听任墓地在时光的自然流逝中或存或毁。生于自然,亦还于自然,其死后亦如其生前,日月悄然过去而不觉。最后的感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收敛不住的感情最后喷出,透出豪迈之情,人23生已经如此艰难,死又能拿它怎么样?不惧死亡的豪迈之中,又透着生的无奈和苍凉,呜呼哀哉!

或可如袁行霈先生,解作“回顾一生之艰难,于死后情形反觉茫然。”在以形影神之辩寻得理论上的解脱与现实的安慰之后,在真实面对死亡之时,透出了现实的茫然,故叹息,呜呼哀哉!

1920

24同注释18.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五页。21陶渊明:《答庞参军》,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一页。22陶渊明:《还旧居》,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八〇页。23高建新.“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J].名作欣赏,2011,(22):23-27.24袁行霈:《陶渊明年谱汇考》,《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

是年十一月,鸿雁于征,草木黄落;至于后世,知音时有,追慕者如云。

第二篇: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 刘小华(范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杭州市转塘小学 刘小华

【主题内涵】

伴随着课改的浪潮,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经典课堂纷繁叠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给以往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老师真实的心声:“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变得臃肿了!”„„ 到底是什么让老师们望“语”兴叹?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约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有条理,返朴归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简单有效的教学。”确实,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应该索取太多的东西,不可能将全局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这样只会造成语文课举步为艰。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约,让繁琐的环节变得简化,使花哨的形式变得简练,还语文本色,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简约 有效

“轻负高质”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一贯要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轻负高质的主旋律,语文课堂应该流淌简约之美。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家长的总体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社会教育环境也缺乏优越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肩负着更多的教育重任,课堂教学也承担着更高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指导培养以及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是使教学真正达到轻负高质所必不可少的。简约课堂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给我们的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教师功夫在课外,轻松在课堂。学生轻松在课外,收获在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想,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就是“简约有效的课堂”。

一、简约中求实效,活动中见成效

【案例1】

2010年12月17日,杭州市转塘小学2010年教学研讨活动如期举行,虽然天寒地冻,但礼堂里却一片热烈。精彩粉呈的课堂,激情四射的研讨,高屋建瓴的讲座,辐射向一个大目标——简约课堂 有效教学。我们有幸聆听了杭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所江平教授的讲座,同时还听了两堂精彩的研讨课,受益匪浅。杭州市转塘小学瞿小霞老师的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她机智地运用当时刚下过大雪的天气,从温馨欢快的生活情境出发,配以美妙动听的《雪绒花》的乐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紧紧抓住低年级学习的特点,以字词教学为重点,在学生琅琅书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小动物脚印不同。在学军小学窦婷婷老师的课堂中,我领略到了一种“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教学风格,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在多种形式中让学生读、写、说,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灵动。可以说是“长课短教”的生动范例。依据学生思维规律,先引导他们阅读易听见的声音,接着一起感受不易听见的几种声音,自然过渡到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探求听的秘诀——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止此,两个教学目标已达成。然后用“关于听,你从文中还获得了哪些?”引导学生简略了解文章其它内容。孩子们的思维在积极地碰撞,同时我又欣赏到了一种诗意化的语文,如淋春雨,如沐春风。中间设计操作实践环节,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学生们兴趣盎然.两堂精彩的语文课,展示了执教老师各自独特的教学魅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说,这种充满情智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课后,专家和全体听课老师一起进行沙龙式交流,气氛轻松又热烈,老师们纷纷表示听这样的课收获颇多。听课后的专家引领时,进修学校特级级教师郑淑红的话我记忆犹新:简约课堂要正确地做到“舍”与“得”,简约使目标更集中,使环节更精致,使实践更充分,使过程更丰满。“简约”是“有效”的必要条件。【我的反思】

这一活动激发我对课堂教学更深入的思考。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教师功夫在课外,轻松在课堂。学生轻松在课外,收获在课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想,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就是“简约有效的课堂”。

二.经典的名师课堂,深刻的教学启示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走进名师课堂,享受着美味的课堂大餐,领悟到了精彩的教学艺术: 【案例2】:《钓鱼的启示》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写的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我的反思】

薜法根老师巧妙但不繁琐的教学设计很艺术地向学生传授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丝毫没有做作之感。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薛大师的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第三个境界。他的课简约而深刻 灵动而有效。【案例3】:《燕子》

师:(课前板书课题:燕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生:(齐读)燕子

师:课文中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谁会读? 师:好,不会读的请认真听同学读。生1:微风 掠过 稻子 翼翅 荡漾

师:很了不起,课文没有教,他已经会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说明你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请坐!现在谁会读了?认真听的同学都会读。

生2再读

师:不错。现在会读的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师范读,生整体跟读)

师:好,再看这一组词(出示第二组词),谁会读? 生1: 沾 小圆晕 电线杆 几痕细线

师:不错,四个词里面读对了三个。有一个字音要纠正一下。小圆晕(yùn),念第四声,再读一下。生1再读

师:不错,请坐!现在会读的请举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师:哈,真好,你来读。生2读

师:不错,会读的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生齐读

师: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课前可以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表上的注音来预习,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这些生字当中有两个字是多音字,我们看一下第一个(出示“晕”及相关词语)这个“晕”还有一个音念“yūn”,看一下后面组成的几个词语,你读读看,到底念“yùn”还是念“yūn”。

来,读读看!指名读

生1:晕 晕(yūn)倒 晕(yūn)头转向 ……

师:如果我们在读到的课文中遇到一些多音字的时候,你拿不准念什么音,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吗?

生1:查字典。

师:很好,查字典。请坐。„„

【我的反思】

薜法根老师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亲切朴实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如沐春风,轻轻松松获取了最清晰的基础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再加上老师及时准确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朴朴实实简简单单正是美。【案例4】:《荷花》

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生1: 亭亭玉立的荷花、生2: 婀娜多姿的荷花、生3: 千姿百态的荷花 ……

教师引:“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我的反思】

王菘舟老师的《荷花》课堂导入,学生齐读课题后,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引领学生浮想联翩,渐入佳境。创设语境,触发语感。教师的说,说在当说处——适时点拨,简洁直接,实用高效。名师名课,并非是轰轰烈烈、富丽华贵,而是简单实用占据了它们的灵魂。可以说是简而约深刻 灵动而有效。

在名家的语文课堂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广度,思维的深度,语言的力度。面对纷繁的现状,我们要大胆地以名师“简约”课堂为榜样,找到自己的“主心骨”,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简单才能高效.三、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循着名师的足迹,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思考着,实践着,怎样让孩子们用最少的时间学会最多的知识?怎样使课堂教学简约而有效?我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学目标追求明确、简约

我们每一个学段,新课标都明确地规定了教学目标。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又各有侧重点。每一篇课文又各具特色,也都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间彼此有联系,又螺旋式地上升。我们在新授每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的时候要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的设计要求明确,即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要吃的果子。因些,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要因人而异,实行分层教学。

【案例5】:《你一定会听见的》

杭州市学军小学窦婷婷老师在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阅读课时,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是“长课短教”的经典范例。课堂节奏凝练不拖沓,紧凑不松散,目标集中,过程简洁,整堂课似行云流水,她从众多的目标中精心筛选最重要的、可以保留下来的目标,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解决了两个重点目标。

一)通过读文,了解我们一定能听到的奇妙声音.二)过交流体验懂得听的秘诀.(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通过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各环节层层相扣,相得益彰。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没有激情的演讲。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中。最终,学生获得的是扎扎实实的知识,实实在在的能力。【我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简约,而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准确,要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案例6】:《穷人》

我在教《穷人》一课时总目标设定为:

一)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三)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目标一是积累词语和一些句子,掌握生字新词;目标二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体会;目标三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目标制定就明确而又简约了。【我的反思】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没有纷繁复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简约。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这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有度,张弛有度。

二)教学训练追求简约、有效。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上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读的句子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案例7】:《穷人》

《穷人》一文,故事性很强,人物性格特点突出,脉络又很分明。在初读课文的环节,就可以训练学生把长文分段,并且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教给学生方法,就是读完课文之后,能够回答清楚什么时间谁做了什么事情,并组织成一小段通顺的话即可。概括段意就是分段完之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谁做了什么事情。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简约的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以提高,并且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的反思】

一堂课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所以课堂教学训练应该有效、简约。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过多过于复杂的训练不仅无法产生实效,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课堂中的训练就应当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是在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做到课堂的高效。【案例8】:《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教导让我就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1:一次我在做手抄报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滴墨汁滴在了纸上,心想,扔掉吧,可又做了这么多,心血就白费了,该怎么办呢?突然,灵光一闪,何不对这滴墨汁进行加工,给它配上颜色和小条纹,使它变成手抄报上的一幅小插图。画完之后,拿起来一看,效果挺好。

生2: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看到他们那悲惨的遭遇,学校发动捐款,可爸爸妈妈不在家,奶奶又没钱,我又想献爱心,急得我团团转。躺在床上,心想,何不向叔叔借钱,我马上起来向叔叔家跑,叔叔听完我的话,二话不说马上就把钱给了我,原先的担忧此时变成了多余的了。

生3:在今年北京“残奥会“上,看到残疾人取得辉煌的成绩,真是震撼人心。不幸关上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但他们用智慧打开了另一扇窗。他们身残志,克服万难,坚持不懈,才走向了成功。……

师:我们一起阅读:“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的故事吧!

生:读故事,交流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把它写下来。(学生写得比较具体感人。)

……

【我的反思】

语文学习要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当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适时地拓展延伸。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巩固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心灵物语,让学生学会异向思维、多向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完成,学生学的轻松,老师自然也就教的轻松。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三)教学环节简化、凝练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案例9】:《草原》

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板书完成两个填空题:这是()的草原;这是()的草原人民。由于是男生、女生竞赛,学生板书的字都很认真、规范,给出的答案也非常令人满意:

这是(一碧千里)的草原。

这是(翠色欲流)的草原。

这是(一望无垠)的草原。

……

这是(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这是(能歌善舞)的草原人民。

这是(热情奔放)的草原人民。

„„ 【我的反思】

两个填空题分开来概括了课文两部分的大意,合在一起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一节课下来,我教得简简单单,任务完成得轻轻松松;学生字词掌握得扎扎实实,课文读得津津有味。我自己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案例10】:《你一定能听见的》

窦老师用精辟生动的语言,画龙点睛、抛砖引玉。带领学生畅游奇妙无比的声音世界。在教学中,她重视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读去领悟课文内涵,浏览、朗读、默读、略读四种阅读形式恰当运用,相得益彰。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自感受不易听见的声音,练习环节,又设臵了“你听见——的声音了吗?”学生通过小练笔,尝试课文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所听,所看,所想的真实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的反思】 在具体到课堂结构中的某些细小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让孩子想一想”的观点,实际上这是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喘息。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臵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四)教学手段追求适用、简约。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应当遵循适用、简约的原则。孰不知过多的教学手段会让人眼花缭乱,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学手段的合理采用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案例11】:《圆明园的毁灭》

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因为考虑到文章内容与学生有距离感,陌生感,所以课堂上我播放圆明园毁灭前的精美辉煌的相关课件,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充实学生的形象积累,渲染课堂情境,再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的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的录像片段,最后播放圆明园荒凉的遗址的图片。从而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我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采用应该适合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教学手段的采用应当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服务。这些教学手段使用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案例12】

曾听一位年青教师在上《南京长江大桥桥》时,用课件展示了十二幅图片,整个课堂好比看电影,好不热闹。课后,教师用南京长江大桥的全景图片,问起“引桥”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引桥在什么部位。课堂 “见图不见文”,语文课上成了美术欣赏课,偏离了“学习语言文字”这一主题。【我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文字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文字载体这一工具本身。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文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使用多媒体要以追求、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教师在一节语文课上要精心选取某个片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优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五)教学语言追求简约、巧妙。教师得当的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灵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对整堂课要调控自如,纵横捭阖,很重要的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语文学科展示更多的是一种感性之灵动,情感之激昂,表达之精妙。所以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和情感的氛围,应该有情有趣,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乐在其中,学习着,享受着。【案例13】《穷人》

师: 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师: 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文章读了三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在找哪个字? 生

(兴致勃勃地)冷、穷……

师: 这位同学与我心灵相通。我不明白为什么1737个字中,就是没有一个“穷”字!课题是“穷人”,通篇却找不着“穷”字,难道作者搞错了? 生:不是,作者写的确实是穷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西蒙也是穷人。师: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通过读文章揭开我们的困惑吗? 师:读文章之前,想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播放凄美的二胡曲《睡莲》)你听后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凄凉、凄惨、悲凉…… 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生:我用心聆听,从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的。师:音乐可以用心感受,读文章呢?

生:精心阅读,要读进去,与作者心与心地交流……

师:想要感受小说的丰富情感就需要用心读进去、还要想开来。(板书:读进去想开来)用自己喜欢的轻声朗读或者静心默读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心灵。【我的反思】

教师新颖的课堂导入语,就能轻轻敲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信心百倍地走进文本。每一个环节巧妙的过渡语,自然流畅,让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精炼的小结语,是对文本的概括,也是对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进行概括,往往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对课堂气氛的渲染起着很大的作用,贴切而恳切的评价语言,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有时教师过于冗长的课堂导入语,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过于丰富的过渡语和小结语,会让学生迷失了自我;过于夸张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觉得言过其实。总之,我们的教师教学语言应当巧妙、简约。

【结束语】

一个好的课堂是一股灵性涌动的春水,学生涵咏其间,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把课讲简单些,其实是意味着把课上得精炼一些,就是去掉一些本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就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简单不是单调乏味,不是机械刻板。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单的语文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简单中有智慧的交锋,简单中有情趣的充盈,简单中有灵光的闪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真实的原生态美,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

2011-2-10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试行)2009.10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2] 《课堂新探索》 浙江教育出版社

[3]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03期——2010年06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 罗东平译 [5] 兴趣激发动力 愉悦诞生智慧——快乐语文教学之探究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年01期 [6] 《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期刊社

第三篇:作文指导——豪华落尽见真情

豪华落尽见真情

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初中阶段作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而且这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如作人,我们说人如其文,这都是说明作文不仅仅是个人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人格的重要表征。想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章来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灵魂。但这是建立一个重要的前提上,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文章是要从自己内心流出来的,而不是生编硬造,挤牙膏式的挤出来的。

通过阅读我们现在初中生的作文,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提笔就是大话空话。没有细节支撑,更谈不上真情实感。这就让教师不得不反思,作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

以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说,中学生对作文感到反感,头疼。只要一到作文 课,很多同学有为难心理。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勇敢的“下水”作文,给学生做严格的示范,这样就可以化解学生作文的苦痛,做一个学生的“共同遭遇者得形象,营造教师和学生共同遭遇新问题的情境。这样学生看到老师亲自作文,会增加写作的动力和兴趣。教师完成下水作文后,要拿出来给学生讲评,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这样比教师说教式的理论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其次,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保持对生活的高度敏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作文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的牵挂,也就是对作文的牵挂,时刻留心周围的事物,以一颗敏感的心感受生活。对于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的准备,思维上的准备,也是心理上的准备。作文需要的是就是一颗关注的心,关注生活。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游离于生活之外,生活的春风春雨,绿叶繁花都可以进入作文。

另外,牵挂作文的人,会在无意识中学习吸收别人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加工以后据为己有,所有读书也成了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教师一定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书籍的鉴别能力还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书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营养,滋润他们写作的思维。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每节课中去,而不是依靠那几节作文课来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努力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做到“以我手写我心”,让作文成为学生笔下流动的生命。

第四篇:褪尽铅华方见真(电影《活着》赏析·现当代文学作业)

班级: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学号:201110100061 姓名:林文

褪尽铅华方见真

——我看《白毛女》的成功原因以及文化产业启示

敌后根据地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的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其中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此后,被多次改编成京剧、戏剧、歌剧、电影等版本,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和戏剧史上都是浓重的一笔。在众多的成功光环和历史铅华下,《白毛女》也留下改编空隙,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当时的新歌剧创新,还在于启迪如今的文化产业。

一、《白毛女》的成功创作的原因分析

1、从创作环境上看:

第一,从五四时期到解放区文学,中间隔了一个十年(大约1927一1937),实际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模式正处在逐步瓦解、逐步变形的过程。解放区意识形态所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新社会理想的合一,成为部分知识人的共识,再加上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的大规模迁移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换和转形。使得《白毛女》的流传和创作过程更加丰富,也反映了解放区文学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政治或政权的结果,它还编织在某种预期之外的现代文化史的复杂脉络之内。

第二,延安文艺整风中的“话剧民族化”有明确的意识目的:以“民间形式”来改造话剧,并以此来对广大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将戏剧作为突破口,推动文学艺术转向“文艺为工农兵

1《白毛女》应时而生,纳入“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又坚服务”的“毛泽东文艺方向”。○持了“人的解放”的新文学主题,也没有脱离“人鬼互变”的民间与传统文学的基本模式,并在强大的阶级力量的推动下,成为当时人们的喜闻乐见的剧目。

2、从新歌剧创作上看:

第一,歌剧艺术创作,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

第二,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三,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四,歌剧的音乐,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例如: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第五,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例如: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第六,歌剧文本形态,形成了新文化与老文化,洋文化与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成功交融。它在编成歌剧之前就已经是一场解放区特有的通俗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包含了许多陕北及河北地方剧,秧歌和民歌的形式和曲调,这一点已是得到共识的。但它又不全是甘于通俗或民间的。(例如:《白毛女》的歌剧的场面编排须经多次排练,场面颇大,同时还需要有布景。改编成歌剧本来就不是为了改得更“土”,倒是为了更“洋”,不是要更“俗”,而是要更“雅”。)第七,歌剧的思想表达,不仅有政治话语与非政治话语的互相限制及对抗交锋,而且有新文人文化的表现体系与相对带地方色彩的乡土文化符号体系之间的差异理解。

二、《白毛女》对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首先,经典永远是创作的源泉,利用其的群众基础和宣传影响力来进行创作改编。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对行业创意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营销来发展,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

2创意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经典中选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取情节,为创作减少风险,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投入到场景、宣传其它方面。

其次,创新改编是最成功的途径,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诠释新的主题。

作为在城市文化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媒体和文化形式,在新文化与民间文化两种风习之间的缝隙里,改编不仅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的文化大餐”。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例如:电影《白毛女》改写并强化了某种带市井文学传奇色彩的爱情主题。将歌剧舞台上乡土空间的象征秩序微妙地转换和译解成一种城市百姓可以接受的、有传奇文学色彩的爱情叙事;歌剧中“非政治”的叙事焦点在于一个毁灭喜儿家庭、践踏和谐平安伦理秩序的恶势力终受惩罚,蒙受苦难的良家女子终于得救,申冤复仇;舞剧《白毛女》中伦理的善恶分野直接表现为抽象化的政治斗争)。再者,任何基于文本的创作都离不开主题的支撑,脱离时代主题的创作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

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新时代下产生的传播媒介,源于文化产业脱离不了群众基础,一定程度上要为政治形式服务,无论是怎样的文化载体都要在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创新产业的衍生品——电影、电视剧、广告、网络„„成为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交流工具,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渗透的环境下,不同于战后根据地的革命教化任务,需要用文化传播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来鼓舞革命士气。在社会道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下,学习通过改造传统的文化形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是可行的。避免在新的文化中迷失民族特点和被西方文化异化,也是继承传统文化重要的一环。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应多从优秀的艺术创作中汲取营养——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音乐与舞蹈、浪漫与现实等。

给创新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丰富产业的本身。(例如:喜儿的遭遇从歌剧里那个受苦、求生、终于重见天日的复仇故事,变成了一个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分离,忠贞,在非人的处境中等待,重逢,终成眷属。给电影和歌剧提供了新的文本,在以市井流行文艺中,将富于悲欢离合的娱乐性形式进行全新的翻译并转换歌剧所表现的乡土伦理原则:它们与“新旧社会”与“阶级斗争”的政治话语之间保持着同样的距离。这个创新为观众提供了相当宽裕的非政治的欣赏角度和解释可能性。

褪尽众多的成功的历史铅华,方见传统真正的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生的事物,在成长中注定要经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考验,但是其旺盛的生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历经铅华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减少创作的风险又是可行的“新辟之路”。《白毛女》成功在于应时的创作,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也不离开这条不经之路。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第二十八章 戏剧 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2来自百度百科 ○

下载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