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

时间:2019-05-13 06: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

第一篇: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王粲——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刘桢——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阮籍——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其六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其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左思——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咏贫士(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谢灵运——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鲍照——梅花落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庾信——拟咏怀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庾信——拟咏怀其六

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

庾信——拟咏怀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文心·神思》摘录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 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文赋》-摘录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第二篇: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学院:xxxx学院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乏像曹操这样满腔抱负的乱世枭雄。对于曹操的诗歌,我有一些看法想谈谈。就以《观沧海》为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四言古体诗,先看标题,《观沧海》的“观”字有一种统领全诗的意义,是全诗的线索。接下来的诗歌内容以“观”字展开,分为实景与虚景。前四句为实景,后两句为虚景。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澎湃的大海,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抒发自己的壮志。他先写出自己所观到的实景,有静又有动。动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分别写了大海在远景与近景时的大海,前一句先描了个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到了后一句,面对瑟瑟秋风,诗人心中仍激荡着无限壮志,如同所看到的汹涌起伏的大海;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处竦峙的山岛让大海看上起更加壮阔,草木茂盛丰美,不惧萧瑟秋风,给人一种盎然的诗意。描绘完自己看到的美丽实景,诗人开始了他的想象。后面这两句为诗人看到浩荡的大海所想象的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是全诗最能展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了,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慷慨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从实到虚,动静结合,诗人将眼中景、胸中情交融,即把大海浩瀚无垠,吞吐日月的恢弘之景与自己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心情完美的融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自制律诗

《临窗叹秋景》 独居庭院深,倚窗叹斜阳。枯木遭人弃,落花无人睬。世间可有情,苦思不得解。忽闻秋风起,疑是良人来。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现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锺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藉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辩地证明他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质朴、简约的形式中,包孕丰厚的情韵,苏轼正确地评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美妙的诗因和时人喜好玄言诗的风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当代人所重视。陶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唐宋以来才被人们发现。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年的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他们的成就不大。谢灵运才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用全力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他同时代的鲍照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或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节奏错综多变,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在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脁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于是“声律说”大行,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此后,许多诗人写作时更讲究声律,促使近体诗一步步趋于成熟。然而永明作家因过分强调声律、词藻,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成就不高。只有谢脁的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他的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梁陈时代作诗的人特多,但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做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樆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响相沿一百多年。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为时人所效仿。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宗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咏怀》诗二十七首多方面敌反映了他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内容充实,情意真挚,风格苍凉沉郁,兼有南方文学的秀美和北方文学的刚健。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晋、南北朝又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趋向,慷慨任气、刚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魏汉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但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第四篇: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刘宋。刘宋的诗人,代表人物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他们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东晋时期由于玄言诗的笼罩而出现的倒退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兴起了山水诗的新潮,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要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这一时期的谢灵运吟成了如《登池上楼》、《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七里濑》、《登江中孤屿》、《登上戌石鼓山》这样的名篇,写出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石浅水潺氵爰,日落山照耀”这样的名句。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摩真山真水,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他的山水诗,对唐代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应该说超过了陶渊明。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拟古诗》等。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近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文采灌注其中,使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发展。

刘宋之后的齐朝,立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因为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和艳体诗的露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所谓“永明体”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对诗歌提出的关于声律方面的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在五言诗的两句中,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除此而外,又规定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一般以十句为一首,除首尾四句外,中间的六句必须两两对仗。而所谓“艳体诗”,就是以华美的词语描写女性之美男女之爱的诗歌。它是上承汉代女性美之赋,近学南朝民歌的结果,下启后代宫体诗的先声。

刘宋时期的代表诗人是谢脁,他与他的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的写作,后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他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如《入朝曲》、《玉阶怨》以及含有“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之句的《游东田》和含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诗。

梁代立国时间较长,而以梁武帝为首的社会上层又对文学的特别爱好与重视,加上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出现,在文学上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在诗歌方面,宫体诗、边塞诗的兴起,七言诗的发展,对后代影响都很大。

陈代诗歌,基本上是沿着梁代诗歌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诗歌的形式方面,五言诗更加格律化,对仗和声律的运用更加严格也更加熟练;七言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兴旺的势头。在陈后主为首的宫廷文学集团中,宫体诗仍然十分盛行,但它的许多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陈代最著名的诗人,是与庾信并称徐庾的徐陵。当时所谓的“徐庾体”,就是“宫体诗”的另一种叫法。徐陵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首。除了宫体诗之外,一些乐府题材的边塞诗,如《陇头水》、《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另外江总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陈代善于七言歌行的第一人,如《闺怨篇》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他的另一首《宛转歌》长达三十八句,是陈代也是南朝最长的七言歌行。

在东晋及宋、齐、梁、陈相继更迭的时候,北方的诗坛相对来说显得沉寂一些。而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王褒却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庾信奉梁代君主之命在出使西魏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西魏。并且受到器重,身居显贵,还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的礼遇。这种特殊的景况使他既有羞愧之感,又有故国之思,他后期的许多诗歌一变年轻时轻艳流荡的诗风,成为苍劲悲谅的作品。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等,尤其是《题画屏风》二十五首,开了后代题画诗的先河。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类,也是梁国大臣被迫羁留西魏、北周,成为那里的文坛宗师。他的诗歌主要有:《燕歌行》、《关山月》、《渡河北》等。

在文人诗歌不断发展的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南朝民歌分为“吴声”与“西曲”两个大类,其中吴声三百四十多首,西曲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总数大约在五百首上下。前者产生于六朝古都建业(即今南京)地区,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们一起编入“清商曲辞”类中。吴声的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独曲歌》等,西曲的曲调主要是舞曲,如《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歌》等。

汉乐府民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朝民歌的内容则以男女爱情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内容。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喜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爱情诗篇的内容以偷情私合为多。语言则明朗而巧妙,大量应用双关隐语。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四句,对以后的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第五篇: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嵇康(范文模版)

摘要:魏晋时期战火纷飞、国家动荡不安,这场大丧乱在对经济与政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部分知识分子于乱世中开始主动探求国家和自身出路。其中以嵇康为精神领袖的“竹林七贤”几乎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他们或做官,或隐居,或亦官亦隐。本文主要介绍七贤之首嵇康的生平经历、冤死原因以及音乐书法、养生之道、诗词创作三个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嵇康、魏晋南北朝

一、嵇康其人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人,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虽然母亲的娇惯养成了嵇康桀骜不驯的自由性格,但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以及自身过人的天赋仍然让他博览群书且涉猎了包括历史、音乐、书法、老庄学说甚至打铁等各个方面。嵇康早年靠着家族财富和兄长照顾过着优裕地生活,成年后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不过这些官职都是清净闲散的职务,嵇康并没有留下在官的活动记录。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男风盛行,上层男士出门前必要敷粉施朱,熏衣配器。其中又以潘安、夏侯湛尤为以美貌出名,但后人未必知晓嵇康风度亦非凡,当为一世之标。《晋书》上说:“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中也写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成语鹤立鸡群正是出自于此。嵇康之美可见一斑。

二、嵇康之死嵇康卒于公元263年,死时年仅40岁。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嵇康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最后被司马昭处死。那么嵇康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锒铛入狱的呢?嵇康在临终诗作—《幽愤诗》中写到“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翻译过来即是他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疎”,招来了谤议。诗中强调了自己愧恧的心情和守朴的志向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的超尘绝世生活。由此可见嵇康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招致上层阶级不满但仍然没有看清楚局势,认为自己还有一线生机,这是相当愚蠢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嵇康之死是必然的,原因有三:其一,当时掌权集团领导者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不仅如此他还借典抨击,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隐晦的羞辱了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作为时代名人,嵇康的影响太大,司马昭难以从思想上统治,政治上也不能统治,嵇康必然不能活。这里读者难免有疑问,这又给钱又给权的天上馅饼哪里找去?嵇康为何百般推辞?其实这跟司马昭非正统皇帝的尴尬身份有关。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患病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登机为皇,辅佐大臣司马懿势力对当权的曹爽势力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此役拉开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序幕。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惹恼了篡位的司马懿,此后当然不受待见性命危矣。

其二,嵇康性格自由清高,孤松独立,为世俗所不容。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

谟”。嵇康好老庄之道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言行越发放荡不羁最终受人诟病而遇害。

其三,以清流身份得罪了身处高位的钟会。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的多次不愉快经历,注定会是嵇康之死的一大推手。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仕途顺利的钟会也是需要朋友的,他看中了同样满腹诗书的嵇康。但尴尬的是多次拜访,都没得嵇康什么好眼色。有一则故事就说道,显赫后的钟会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对嵇康的钦慕之情渐绝。

由此可见,从吕氏兄弟产生纠纷,嵇康从中调停,事后吕安被吕巽倒打一耙,嵇康愤而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到最后嵇康因受牵连投入监狱等等一系列事件或许只是一个陷阱,为的就是除去这个上层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嵇康之死已成定局。

三、嵇康成就

嵇康擅音律,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即音乐产生于自然之间,是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针对于传统儒家“移风易俗”的乐论,嵇康认为音乐要靠本身所包含的平和精神去感染人,也就是

用“和”之心去打动人。弹奏由嵇康所做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 “嵇氏四弄”曾被作为隋炀帝的取仕条件。由此可见,嵇康于音乐之途上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这里笔者想着重介绍一下嵇康的代表乐曲——《广陵散》。相传《广陵散》并非嵇康所著,而是得益于他的一次山中奇遇。说是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览,晚上宿于华阳亭。偶遇一位山中奇人,此人为嵇康弹奏了《孤馆遇神》和《广陵散》两首乐曲,嵇康听后为这两曲所震,起了求教之心并发誓绝不将曲子传授给第三人,客人倾囊相授直到嵇康学会弹奏后便走了,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嵇康毕生独爱此二曲,直至临终前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最终被拒绝后,他的遗愿便是再弹奏一遍《广陵散》,有文章描绘当时《广陵散》“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嵇康以琴声代话语尽诉悲壮之情,海内之士无不痛之。

嵇康除擅音律外养生一道上也颇有造诣。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由他所著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最后不得不提到嵇康的文学成就。《诗经》以后,嵇康是四言诗的代表作家之

一。他对《诗经》从形式、语言以及赋比兴手法上进行了取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沾染有浓浓的四言诗古韵古风的味道。另外一方面, 嵇康的诗大抵都可以用“超尘脱俗”来形容,这大概与嵇康超尘脱俗的情怀、隽洁的情意、高洁的人格以及坚强峻切的性情是相契合的。

魏晋是一个黑暗势力笼罩的时代,紧张的政治氛围扼住了每一个抗争者的喉咙。嵇康作为时代的牺牲品还太年轻,实在可歌可泣,但反过来想未尝又不是乱世造英雄呢?这又待后人来思索了。

下载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魏晋南北朝诗歌必背篇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必背篇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

    古代文学必背篇目

    古代文学必背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1、《诗经·卫风·氓》; 2、《诗经·卫风·伯兮》; 3、《诗经·王风·黍离》第一章; 4、《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

    必背古诗篇目

    小学一至六年级必背古诗篇目 一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转载) 1、敕勒歌(北朝民歌) 2、咏 鹅(骆宾王) 3、春 晓(孟浩然) 敕勒川, 鹅鹅鹅, 春眠不觉晓,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

    高考必背篇目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高中部分(40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7. 陈情表李密 8. 兰亭集序......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大全五篇)

    魏晋南北朝 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 东魏——北齐 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 ——北周灭北齐西魏......

    魏晋南北朝5则范文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76,《广陵散》......

    必修一必背篇目2016

    必修一必背篇目 ★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

    2017新课程必背篇目整理(五篇范文)

    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篇目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