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4课 鼎湖山听泉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第14课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一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出泉水变化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变化莫测、悦耳动听。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写景的课文并不陌生,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教学的策略与设计: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在教学时注意朗读指导。在学生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可适当选用与课文内容贴近的有关流水的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受,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人感受。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二、看图片并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A 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 草丛暮色古刹 汇聚 穿越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实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安详厚重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作业
1.写生字,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A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B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Ca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板书:泉声美)
b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c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
四、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1)齐读。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一样啊!(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 清脆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3)指名回答。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请你也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现象的文章
板书设计:
白天
14、鼎湖山听泉
进心田
课后反思:
泉声响
泉水多
轻柔
黑夜
雄浑磅礴
泉声美
清脆
厚重回响
流6
第二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 泓 泠泠 菩提 污垢 遐想 怅惘 翩飞 礼遇 柔曼 万籁俱寂 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鼎湖山听泉教案2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像……一样……”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及听泉的感受。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一、二段,初步了解鼎湖山泉水的特点,背诵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点拨新授,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这一段。
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讨论交流: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尝试背诵。
(1)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会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2)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学生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各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完成题检测题的情况,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鼎湖山听泉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体验泉声的美妙有趣。
2、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技能目标:能从网上查阅关于鼎湖山泉的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单从字面上感受不出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帮助他们从网上搜集资料,结合图片、录音或录像,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录像、Powerpion电子幻灯。
教学准备:
1、有关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录像。
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音,激趣导入
1、聆听泉声。
2、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
3、这是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声音,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边欣赏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在网上查阅有关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图片。
2、边读边思边找,鼎湖山的泉水是怎样的?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一)简介鼎湖山
1、过渡:刚才同学们上网尽情地游览了鼎湖山,那里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播放鼎湖山风景图片,加以文字简介。
(二)游览景点
1、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由选读,再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评议。
2、读后交流,灵活机动教学25自然段。
景点一:观看飞流直下的瀑布,听泉声。
1、学生谈谈游览后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图片,泉水从山顶直流而下,从草丛石缝间涌出,配上泉水声。
3、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体会文章优美的词句。
(泉声: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悠悠扬扬)
(泉水:涌流清亮、交错流泻)
4、配音让生朗读第2自然段。
把泉声流淌的美妙感觉读出来。要求大家大胆地想象,尽心体会。
景点二:半山腰的庆云寺点播视频
1、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途中的泉水,累了吧!让我们循着钟声到半山腰观看庆云寺,好不好?
2、借助多媒体,欣赏古刹图片,观图练说。
3、图文结合,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庆云寺的规模宏大。
景点三:从草丛、石缝流淌的泉水、从山顶飞流直下的泉水自主上网
1、过渡:庆云寺环境优美、清净,作者决定留宿于此,留在半山腰的古刹中,作者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网上搜索:鼎湖山泉水。
3、在师的指导下,据生找到的图片,配上泉水声,感觉流淌于草丛、石缝、空谷的各种声响的美妙之处。
4、图文对照,找出文中描写各种美妙泉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播放鼎湖山全景图
1、看泉听泉说泉。
2、学习播音,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泉水的不同流向,美妙的泉声向大家介绍。
(四)体验情感自制电子作品
1、总结交谈:鼎湖山之旅结束了,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板书,总结回顾,齐读鼎湖山泉水多么美妙!。
3、学生媒体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以便向别人介绍。
四、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电子作业
1、根据学生查找得到的图片、资料,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制作。
2、用Windows98画图窗口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鼎湖山泉水的山水画片。
作品路径:
飞流直泻的瀑布
10、鼎湖山听泉美妙无比
穿流草丛、石缝的泉水
多元评价: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四小节主要描写作者夜宿庆云寺所听到的各种美妙的泉声及自己的感受,教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泉水流淌草丛、穿越石洞、飞流直下时的各种声响,自然感受鼎湖山的泉声美妙极了
2、理解清纯悦耳、悠悠扬扬、雄浑磅礴等同播放泉水流淌的声音。
3、出示泉水流淌草丛、石缝,感受泉水的欢快活泼。
4、出示:泉水飞流直下,感受泉水的雄浑、磅礴。
5、本课将朗读和背诵作为难点,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读了课文。最后请同学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电子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并配上各景点的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妙,师生合作电子幻灯作品展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4
教学目标: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通过解读文本的有关内容,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3.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4.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1.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法一样,文章主要按游踪的顺序组合材料,移步环境。不过由于作者从“听泉”的角度切入,很新颖,这就给它披上了一件素淡朦胧的纱衣,陡增了它的神秘之美;又因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巧妙地融进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听泉感悟,这就使文章显得厚重、精深,颇令人玩味。这两点该成为教学重点、难点。
此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第一篇。本单元是继八年级游记散文后的又一单元,只是要求已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习方法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和写作训练,要求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合材料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能有利于学生用“吟哦讽诵”法学习本单元的其它文章,并为单元写作积累一定的组合材料、表现景物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介绍本地的风景作铺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本着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授之以渔”并训练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原则,根据本文的个性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写作的要求,第一课时侧重于“读”,在读中筛选信息,整体感知全文,结合小组合作懂得本文组合材料的特点;第二课时,侧重于读中思、读中品。有道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唯有读与四紧密结合,方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个人默读、静思,筛选信息,整体感知课文。
2. 吟咏讽诵课文有关语句或段落,初步体会作者写泉时的心情,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教学重点: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句子,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鼎湖山是怎样的风景区吗?你知道鼎湖山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如何表现泉水的特点吗?……
二、新授:
(一) 用心读文章,独立思考,解答下列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一遍。
肇庆 泠泠淙淙 楹联 怅惘 嬉戏 古刹 翩飞 开辟 污垢 遐想
2. 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然后用不少于200字的一段话介绍鼎湖山风景区。(可从地理位置、主要景物及特点、景点、地位等方面概括)
鼎湖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据说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上现存植物最多的一个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如果站在半山腰的补山亭,放眼望去,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它或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半含半露、欲近故远,惹人喜爱;或在密林深处隐匿,让你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只能凝神静听它的歌声。泉声或清脆悦耳,或厚重雄浑;无论是刚进山,还是在补山亭向上四百余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庆云寺,你都能感觉泉水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孕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愉悦着游人的身心。新课 标第 一网
(二) 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短文,推荐佳作展示,老师判分。
(三) 吟咏讽诵写泉水及其给人感受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要求:
1. 跳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泉水及给其给自己感受的语句,选用文中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喜爱——陡觉轻快——陶醉
2.组内研读:各人在组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进行自评和他评,推选代表或集体参与准备展示本组朗读最好的'段落。
3.前四个获得机会的小组展示本组朗读,老师点评、判分。
(四)讨论:本文以写“听”为主,还是以写“泉”为主?为什么?
以写“泉”为主。因为本文更多的文字是写泉水以及泉水给你的感受,而“听”,只是引出泉水的手段而已。
三、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收获必须包含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学法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完善概括介绍鼎湖山景区的短文。
2. 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一段。
3. 作者运用何种方法才能把泉水的音和形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文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2.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3. 在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教学流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1. 作者如何写出泉水中的“层次”的?
泉水的声音柔曼、清脆、厚重、雄浑可见层次清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演绎出了想像的画面。
2.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作者的心灵,即是作者把听到的声音通过心灵的加工变成了瑰奇壮丽的乐曲。
3. 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泉水的交响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泉水奔流不息,年年如此、岁岁相似。在前进的过程中或遇坦途,而成小溪;或遭岩石,碎为滴泉;或落空谷,壮大自己;或下陡壁,激情飞泻。其间,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和人生的岁月、历史的变迁极其相似,同时又极具美感。“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则融入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奔腾的主旋律自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一) 结合第一、二、三段中描写泉水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把离我们较远的泉水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的。
第一段: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活泼泼蹦跳的姿影”这一视觉形象描绘听觉的内容。
第二段:把泉水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想像成绕膝逗我笑的爱女,让人如见其人,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孩子如铃的笑语来比喻泉水清脆悦耳的声音,恰如其分,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令人身临其境。ww w.xkb 1.com
(二)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第4-7段,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这部分主要写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不多余,因为这部分既为下文写在庆云寺旁的客房听泉蓄势,又赋予作品时代意义。教参上如是解,不过本人还是觉得对在庆云寺漫步这一内容的分析有点牵强。因为在第5-7段中就连“伏虎听泉”这一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听泉意图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而重点写了作者对并不高贵的菩提树得到特殊的礼遇表示不满,这姑且可以理解为对重视佛法的不满,那是否隐含其曾有过不公正遭遇?且庆云寺的存在引来了众多游客,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三、小结
各人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组内交流,推选一人作集体交流。
四、巩固运用:
发挥想像,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和用下面句式写一段话。
句式:我看到天上的白云(盛开的鲜花、奔腾的江河、激烈的比赛场面…)……就仿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深潭。”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写法:
情感线索:失望——喜爱——陶醉
虚实结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之二
扬中树人乔玉
教学目标: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本单元的名称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2.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材分析:
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理清作者循“泉”游览鼎湖山的行踪,把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最后感悟课文,准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听出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要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深入探究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好语速、语调,和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齐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最后找同学朗读,吟哦讽诵,学生点评,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2.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1)游记散文一般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通常采用怎样的写法?
(2)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明写作顺序的语句。
交流汇报 ,明确:(本文采用游踪顺序组织材料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作者在移步换景的同时,还采用了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变化写了(黄昏—晚饭后—夜间)
(3)泉有声也有形,而我们知道游历山水是靠眼睛观察靠心灵感受的,泉水的百态千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用听觉,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讨论明确(黄昏进山烟雨迷蒙,雾漫得更开;山间林密,泉隐其中;呈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4)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
赏析(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弹拨乐器、倍司、铜管乐器;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生动有趣)
总结:鼎湖山的泉水是这样美妙奇幻,晶莹清脆,难怪作者要说“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有这样美的泉水的滋润,鼎湖山一定永远年轻。永远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作业:1.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浓密的树林,遮住了泉水的踪迹,却让我们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听到了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鼎湖山,去感受由泉水汇成的天籁之音。
二.合作探究
(1)、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作者不仅听到了奇妙的交响乐,还听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从书中寻找表现泉声内涵的句子。
明确(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2)、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明确(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使我陶醉;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三.品味赏析
1、自由诵读2——4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喜爱)
2、作者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
(树林深密,水在近侧)
3、作者循着泉声来到补山亭,但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指名朗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安详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欢快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同学们,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
明确:(不能)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加点)在听。
5.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心在聆听呢?
明确:(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6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看谁背得最快。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朗读和背诵提示:这是一组排比句,基本结构为“那……是……”。第三、四分句,略有变化,整齐之中而有变化。读时要体会全句的语气变化。“应”和“定”两字要重读。
总结:泉声伴着钟声,使鼎湖山既古老又永远年轻。夜听山泉那变化多姿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钟声,不禁使人感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的一切,使鼎湖山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永远璀璨夺目。
板书:
《鼎湖山听泉》
游踪顺序 移步换景
听泉声—看泉水—寻泉影—枕泉眠—悟泉音
作业:《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鼎湖山听泉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状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雾著名古刹(ha))。
(2)第二组注意透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述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透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透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明白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透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读:同座合作、全班分主角读好这四句话。
.透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鼎湖山听泉教案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课堂流程、具体实施
一、导入
同学们,听!(点击音乐录象)一股股淙淙流淌的泉水娓娓而来,泉声如摇铃击磐,清亮圆润,依稀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你们瞧!下过几天小雨之后的鼎湖山,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此时的鼎湖山更是别具一番韵致。今天,就让我们跟上作者得脚步去(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并欣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有山就有泉,泉是山的眼睛,那么清亮;泉是山的精灵,山因有泉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我们来欣赏这一幅灵动的山泉图吧!
1、聆听磁带课文录音第二自然段,把触发你想象的句子括出来,并在稍后为大家读一读,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那幅图画。
2、这是一幅有生命的画,这是有着伴奏的会唱歌的画,想来,那清纯悦耳、活泼欢快的泉声和着安详厚重的钟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是一支有着大提琴伴奏的琵琶曲吧?这样美妙的音乐,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在绿和白山水间,该陶醉多少游客的心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着重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鼎湖山清亮充盈的泉水和清纯悦耳的泉声使作者情不自禁地留住自己的脚步,天色将晚,作者决定借宿在古老安谧的庆云寺,在这里继续饱览鼎湖山的美景,尽情享受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1、(引读第一句)入夜,山中——只有泉声——所以(出示第2句)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2、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如果有录音,播放泉声)
3、随着山势的.变化,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请同学们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齐读/指名读/评读
5、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5)我仿佛还听见了:( )
(过渡):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6、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和作业: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鼎湖山的美景画下来;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也许我所列举的方式你都不喜欢,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式来表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7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时数
3学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学生: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教师:
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并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肇庆楹联怅惘污垢一脉泠泠淙淙一泓古刹了无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柔曼:柔和舒缓。雄浑:雄壮浑厚。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了无:一点没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会诵读:
1.教师活动
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下心得体会。)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学生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活动:
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作者行踪顺序是: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教师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答练习一: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二.小结:
1.教师活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学生听教师小结,然后自由诵读课文。)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学生熟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两三位学生分别背诵,其他同学仔细听。)
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听教师点评,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在班上交流。明确以下句子:
①“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
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然后纷纷发言。一生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简略,后一个详细;一生说,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①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②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③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④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学生听教师归纳,做好笔记。)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学生回答: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议论等等。)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纷纷展开讨论,最后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8.教师讲解: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最后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鼎湖山听泉教案9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鼎湖山听泉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透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
3.帮忙学生领会duaneien.整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述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述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qut;清澈透明的境界&qut;;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应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qut;清澈透明的`境界&qut;;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应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鼎湖山听泉教案11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教案13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游记散文,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无法入情入境。为了能在课堂上再现鼎湖山的旖旎风光,我先利用网络“游览”鼎湖山,摘录了近万字的介绍资料,对这座广东名山的特色、景点、文化作了全面了解;设计中突出了用简笔画描摹泉水姿态及用画面配音方式品味悦耳泉声,以保证学生既能进入情境,辨其形、闻其声,又能留有开阔的想象空间,不为情境所框束。
2、意境:山水魅力,不限于飞瀑流泉,草丰林茂,更在于其底蕴深厚,意境幽深。故教学游记散文,仅停留情境再现,无论多华澹唯美,都是流于肤浅的。设计本课案,我以“把握鼎湖山及其泉水魅力”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间或描述,或譬喻,或引用,或延伸,为学生“超越情境,把握意境”作了层层铺垫。
教学时间: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把握鼎湖山之灵秀,本课设计了约60分钟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山水二字的象形写法: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
你们知道哪些名山,哪些胜水?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明山水的特点。如黄山四绝、庐山云雾等)
小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着自己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我们就称为——魅力。(板书)
[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其一是激发兴趣,营造轻松教学氛围,其二是为引导学生品悟山水魅力设下伏笔。]
一、导入设计:
1、上节课,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走进了鼎湖山的怀抱,还学习了一首歌咏这片魅力山水的小诗:
薄雾笼罩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谁来吟诵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 凝练的诗歌,凝结了山水的精华,也凝聚了文章的精华。以吟诵本诗导入,意味犹同云破日出。]
2、鼎湖山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鼎湖山听泉》那优美的文字世界,用轻声的朗读去寻找、去捕捉一种叫魅力的东西。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师:放下课本,我想,我们的眼前已经隐隐约约有了鼎湖山的影子。说说看,你准备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广东名山呢?
[ 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并补充讲解 ]
(1)总体:生机蓬勃。
(2)事物:草丰林茂。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2600多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高大的乔木和丰饶的草丛,的确称得上是草丰林茂。
泉水众多。鼎湖山原名顶湖山,你从名称中能知道什么?(山顶有湖)。山顶有水,沿着沟壑流泻而下,于是山中也到处是水,飞瀑流泉成了鼎湖山最动人的风景。
(3)颜色:绿。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一带,几乎都是茫茫的沙漠,可鼎湖山却绿树成阴,遮天蔽日,难怪被称作“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4)声音:静。这里远离城市,树林中只有淙淙的泉声和婉转的鸟鸣,给人一种特别幽静的感觉。
泉声动听。你抓住了鼎湖山的灵魂,也抓住了作者内心最细微,最深刻的感动。正是因为这优美的泉声打动了他的心灵,所以才有了这样富有诗意的课题——鼎湖山听泉。(感情朗读)
(5)文化:老师想加一个词语来形容鼎湖山——文化悠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的古刹、古树、古茶花回答。)
[ 对于问域宽泛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把握①整体性——通盘考虑,高屋建瓴,避免支离破碎;②层次性——由浅入深,步步诱导,切忌蜻蜓点水;③开放性——超越课本,联系课外,防止画地为牢。]
三、精读感悟:
过渡延伸:仅仅几个词语是说不完鼎湖山的全部魅力的,我们还可以打比方。想想看,你心目中的鼎湖山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作家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又像什么?
1、第一节:雾中少女。
(1)指名读第一节。学生谈感受,如像仙女等。
小雨、薄雾、加上因为小雨水量陡增的清泉,这多么像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意境(齐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尽管这时并没有明月,这儿也并非终南山,但我们仍然能想象到:空旷的山野里,被雨水刚洗过的空气该是怎样的诱人,被雨水刚洗过的山林绿叶该是怎样的耀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会对鼎湖山心驰神往呢?
齐读第一节。
(2)推荐阅读古人的论山名句: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 援引诗歌名句,为营造意境创设条件。]
2、第二节:大海、老人和孩子。
我们再来吟读第二节,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来说说白天的鼎湖山最让你心动的是什么?
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引导:
(1)这一节出现了一个非常雅致的景点名称,谁来读一读?(寒翠桥)
师解释:这座桥的名称和过桥以后的景色可有着密切的关联!
A“翠”:到处都是绿色。
指名读相关部分。“愈往上走……山顶。”
如果说绿叶是起伏的波浪,那满山的绿树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满眼葱绿,满眼生机,谁能读好写浓荫的这两句话。再次指名读。
B“寒”:不是寒冷,而是让人感觉凉爽惬意。
怎么会有这种凉意的?
树叶密:不但密,而且湿度大,叶子上常常会分泌出大量的水滴,所以作者在绿叶的前面加上了一个词。(湿漉漉)
泉水多:仅仅一个多字是空洞的,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多”吗?
“进山一看……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涌流、到处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不绝于耳。”——一路上
“有时几股泉水……前进。”——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师:这里不仅仅是绿色的大海,更是充满丝丝凉意,充满清新空气的大海!难怪诗人戴明光会写下这样的赞美之词:(小黑板)
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齐读。
[ 鼎湖山间景,以“寒”“翠”二字概括足矣。]
(2)有了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还有听觉。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声音的美?
指名读,点拨归纳。
A泉声: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听泉之旅开始了!
“泉声不绝于耳。”——泉声简直就是游客们忠实的向导!
“泉水隐到了……清纯悦耳。”——水是清澈的,声音也是清澈的!
B钟声:
“忽然,云中传来……悠悠扬扬。”——“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它们的韵味讲不出来,但却可以读出来!再次指名读。
C交汇:
“安详厚重的钟声……美妙的音响。”——一个安详厚重,一个轻快活泼,这两种声音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慈祥的老人,调皮的小孩。)
在苍茫宁静的暮色中静静地谛听,我们仿佛能听到两代人之间朴实的对话,感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有机的融合。这是多么美妙的声响!
齐读。
[ 第二节内容较为芜杂,为求思路明晰,本处以“视觉”—“感觉”—“听觉”(又细分为泉声—钟声—交汇)为脉络组织内容,确保了整体入手,又不乏细节赏析。]
3、第四、五节:音乐盛会
庆云寺留住了作者的脚步,当白天的喧嚣全部沉寂下来的时候,一场以泉声为主题的音乐盛会徐徐拉开了帷幕。
教师范读。
[ 教师的范读比任何一台高级音响都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真不忍心打破这宁静的气氛,因为同学们和作者一样,也沉浸在泉声的世界里了。想想看,要欣赏这么优美的泉声,仅仅用耳朵够吗?
(还需要用心去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
(1)聆听
聆听,就是怎样地听?(仔细的、用心的、专注的、认真的……)
作者聆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从课文中找词语。
(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别忘了还有变化着的声音:忽高忽低……忽扬忽抑)
既然是音乐的盛会,又怎能少了乐器的身影呢!
我们一起来听!起初,轻轻柔柔的,那是精致的西洋乐器(小提琴),接着加入了清脆的声音,那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琵琶),然后,声音变得低沉、厚重,而且不断地回响,那是(大提琴),最后是乐曲的高潮,气势一下子变得雄浑磅礴,那是(铜管齐鸣)。整个天地之间,仿佛在演奏一曲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记得有一篇写鼎湖山的散文这样写到:“行走在鼎湖山上,泉水像一些透明的藤蔓,不是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就是从头顶的悬崖上落下。它像是鼎湖山拥有的一种音乐语言,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此时此刻,我们也能很深刻地感觉到:泉声,就是鼎湖山最动听的音乐。
板书: 泉声 音乐
[ 任何花哨的课件,都无法复制出描述性语言的优雅、精当和这些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
(2)辨识
A辨识类型
能奏出鼎湖山音乐的泉水是千姿百态的,同学们来辨识一下,有哪些类型?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汇聚于空谷的细流;跌入深潭的飞瀑急流;(教师即兴作画)
[ 寥寥数笔,不求逼真,但求神似。]
不止这些,还有绕过树根的泉水;(生接续)拍打卵石的泉水;穿越草丛的泉水;流连花间的泉水。
还有,太多太多,都浓缩在后面的(省略号)中了。
B练习朗读
师: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四幅图,如果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句子给它们配音,你会吗?小组内练习配音。
指名选择最喜欢的画面进行配音,教师根据四个特点作指导。
指四位同学跟随音乐连起来读。(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朗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人们把鼎湖山称作“会唱歌的山”,真是名副其实!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奏响这首《夜泉》!(齐读)
[ 学生在充分理解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堂中最美妙的“泉声”!]
(3)品味
想想看,枕着这样的泉声,想着这样的画面,作者会品味、领悟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指导“作用”)
A 滋润万物,孕育蓬勃生机
引导从相关小节中找依据。
第二节:草丰林茂、愈往上走……
第三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B 在鼎湖山飞龙潭的一块岩石上,刻着两个字——“洗心”,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清澈的泉水不但能洗掉表面的污垢,还能洗掉我们心灵上的污垢,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结:滋润万物、孕育生机、陶冶性情,套用谢大光原版散文的结尾来说,那就是,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板书:泉水 灵魂
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节。
齐读。
[ “洗心”二字,写出了泉水的至清,至纯;“蓬勃”二字,道出了泉水的至情、至义。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山与水的关联,抓住了鼎湖山让人感动的真正原因。]
四、师生诵读,总结全文:
山有山的魅力,水有水的风采。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生1)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是幸运的,它有秀媚的烟云,有华茂的草木,有清亮的泉水,所以,她是一座活着的山。
诗人戴明光有这样一句对联:(生2)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鼎湖山是优美的,它有层峦叠嶂,有古树参天,有飞瀑急流,所以,她是一幅活着的画。
我们的脑海里有这样一首诗:(生齐)薄雾笼罩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鼎湖山是高雅的,泉声是它的音乐,泉水是它的灵魂,所以,她是一首活着的诗。
[ 用师生共同朗诵的方式,串联起课堂中渗透的名诗佳句,也给学生对山水魅力留下一份蒙胧的认知,一份真正的心的感动。]
板书:
魅力山水鼎湖山听泉
聆听、辨识、品味
泉声:音乐 泉水:灵魂
鼎湖山听泉教案14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出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鼎湖山听泉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泉声,(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音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引读:(看到的)过了寒翠桥,进山一看,草丰林茂,有时几股泉水,愈往上走,湿漉漉的绿叶。直至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
2、听(点击播放清纯悦耳、安祥厚重、欢快活泼)
引说: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三个词语);对、好、听得很仔细。
过渡: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
3、(点击出现画面,看一看)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带感情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好吗?(希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意会实现的。(带摄拍)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4、过渡:这浓浓的绿意,这淙淙的泉声,使我们留连忘返。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像她那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三)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引读)借宿。
(点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
(1)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
(2)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
(3)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过渡: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
1、(点击第四个按钮)配音范读
你聆听到怎样的泉声?(找出一组词: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贴板书)
过渡:这忽高忽低、忽急急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泉声不禁使我们想起漫步山间的所见所闻。(语调低)
2、(点击看一看)
3、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可以开始了吗?
5、哪一组先来?读得怎么样?(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范读,指原先组读)(好的不评)其他组呢?还有吗?
边小结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化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6、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辨识、品味(点击听一听):齐读第四自然段。
7、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辨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8、你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自由说,评价。注意:点出泉声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相媲美了!真形象!很生动!真令人陶醉!美极了!是呀,没有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如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点击最后一个按钮)
1、浓密的'树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
是清泉滋润着
是清泉蕴育出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3、总结:短短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指说)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停留)
板书:
轻柔忽高忽低
清脆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忽扬忽抑
第三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2、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教学思路:
一、导入激趣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今,他用大手笔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高昂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柔的音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让人陶醉。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宛如清纯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诠释着快乐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汇报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三、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六、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懵懵懂懂背起书包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一生中注定会遇到恩师无数,他们或传道授业解惑,或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我们的心灵。其实,一个人不管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权势有多大,学问有多深,生命中总会有一位老师像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在他的人生征途中温暖的闪亮。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一位伟人和一个普通老师的感人故事,那就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附:第二课时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第四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 泓 泠泠 菩提 污垢 遐想 怅惘 翩飞 礼遇 柔曼 万籁俱寂 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第五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单元目标概说】
写景散文,大都具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特色。因此学习这类文章,总是要求同学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而要深入体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会吟哦讽诵,在朗读中品析文字的美、意境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本单元的文章各具特色,注意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学习不同的构思与写作技巧。
一、导入激趣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介绍作者: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
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三、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四、文章分层(既然知道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吧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解说重点难点。
1、在课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板书:
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8、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 泉 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六、小结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七最后总结全文思路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