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品课《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
1.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开始,我就以问题“我是谁”引出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呢?,并出示我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我不同角色的转换为范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我不同环境角色的变化,初步感受到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指导学生学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和他们身边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又是谁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同桌议一议,再看大屏幕说一说在不同的场合都是谁,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懂得人们在不同场合角色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寻找自己及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又是谁时更是情趣盎然,学生联系自身
l、观察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并推广到实际中明白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却有不同的角色。),初步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初步在社会中将自己定位。)
2.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获得知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我在设计这课时就充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索和感悟。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困惑的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课程改革后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把教材作为连接师生的媒介。教材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在这堂课的时间中,我没有照搬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根据需要把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教材、充实教材。在教学中,我把简单的“我是谁”这样一个话题,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人联系起来,把书本中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循序渐进的从身边到社会层层推进,学生自己探究,建立意识体验角色,运用活动将角色和责任告诉学生,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我设计了“爱心提示”这一环节,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学习这一课,仅明白书上的角色是不够的。因此我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分析角色,明白责任,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第二篇: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我是谁》教学设计
陈洪霞
一、教材分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应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思路):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2、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3、通过观察体验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照片.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我是谁?”
师: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是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板书课题:我是谁)。生答:老师。
(二)、探讨交流,明确不同场所人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1、师:今天,我站在讲台上,我是陈老师,那么,我还有可能是谁?师出示课件:课件里设置情景,出示不同场合的照片
(1)课件出示第一张:我的三口之家全家照。
师:我是谁?生讨论,师板书:我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
(2)课件出示第二张:我和你们的照片。师:我是谁?生讨论,师板书:老师
(3)课件出示第三张:我和老师的照片。师:我是谁?生讨论,师板书:同事、伙伴
师小结:我是老师、是妈妈、是同事,在不同的场合,我在变换着不同的角色,那你们呢,在生活中都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分组做自我介绍,并讨论可能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做好记录。
(2)小组汇报(师适当评价)板书:学生、学习的人、组长、班长、爸爸妈妈的孩子等等。
(在这一节,我在活动的设计中,注重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 使学生联系自身,初步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初步在社会中将自己定位。)
3、师问:我或者你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名称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回答。
4、师强调:看来,我们在不同的场所,我们的身份在发生着变化。
(三)、模拟体验,不同场所不同身份又会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师:那么同学们,你知道在家里该怎样做个好孩子吗?(生独立思考作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大家说得真好,那在学校、商场、公共场所、公共汽车上,我们又该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讨论!
3、生分组讨论。
4、生分小组汇报。
5、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介绍,我已经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么做,不过光说的好可不行,还要依照我们的标准去做才行。
(四)、活动体验,在表演中体会如何担当好不同的角色
1、设置情景,课件出示四种场景,学生选择表演:
(1)早晨上学时,遇到爷爷奶奶或者老师和同学,你该怎么做?
(2)放学回家时,发现奶奶生病了,你该怎么办?
(3)在乘公共汽车,你坐着的时候,上来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爷爷,你该怎么办?
让学生模拟表演,体会不同场所中应该怎样做。
①要求:学习生活中你能做一名好学生、好孩子、好乘客、好观众吗?赶快从上面几个场所里任选一个进行表演吧?选好内容后,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表演。
②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表演准备,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
③学生小组运用道具进行体验表演,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和兴趣,又能将学生的心理活动真实的呈现,在这里我对表演的设计目的比较明确,为课堂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做了准备,同时也使课堂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让学生分组设计情景的表演,在表演中再现社会生活场景,端正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表演中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在演一演,评一评中去领会不同的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样一个结论。)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由于场景的不同,我们要承担多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不同的角色。
师结合出示的课件进行小结:
1、出示课件“小帮手”的画面:告诉同学们,在家庭里要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2、出示课件“小标兵”的画面:告诉同学们,在社会上要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3、出示课件“小伙伴”的画面:告诉同学们,在学校里要做努力学习、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4、出示课件“小卫士”的画面:告诉同学们,在公共场所要做爱护公物、维护秩序、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在随场所变化而发生着变化,而不同的场所又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真正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乘客、好游客、好顾客,成为我们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去后,请注意观察你周围的人们,是不是都担当好了自己的角色,七、附板书设计我是谁
角色的变化
承担的角色
承担的责任 老师
妈妈同事
学生学习的人
班长
同事
伙伴
组长班长
好乘客
第三篇:品社课:《我是谁》教学设计
《我是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践经验,认识并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情境表演等学习方式,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对比、观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会承担的不同责任。理解不同的角色总是和相应的责任相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出示动画片断,引出话题“介绍自己”
1.讲述:同学们,最近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听说我要来咱们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他也迫不及待要来认识一下,瞧,他在跟大家打招呼呢。
2.出示动画片
接着走到学生中间,指名问:“你是谁呀?他是谁?”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话题:我是谁? 3·板书“我是谁”
二、活动一:对话交流——认识不同角色。1.师:我是谁?(您是老师)
师:对,在学校,我的责任是陪伴、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老师。可是我会变,当我在家时面对我的孩子时,我变成什么人?(您变成妈妈了)
师:好极了。那我在商店里、在医院、在车上又有什么变化呢?
2.师:真不错。老师在不同场合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不光我会变,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角色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我爱我家》的电视剧有看吗?剧本中的刘星也会变。
儿子(爸爸妈妈面前)哥哥(弟弟面前)弟弟(姐姐面前)面对不同的人时,他有不同的角色。学生(学校)顾客(商店)乘客(公共汽车上)在不同的生活场所,他有不同的角色.3.提问:同学们,我到底是谁?在学校、商场、家里、公共汽车上和旅游区里,我们的身份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校里是学生,学习的人,班长等等;在商场里是顾客;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小主人等等)
4.追问:唉?明明只有一个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称呢?
5.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回答。(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一个人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
6.强调:看来我们在不同场所身份在发生着变化。
三、活动二:情境表演——当好不同角色。
1.角色不同要求就不同。就拿老师说吧,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生:(好老师应学识渊博,对工作认真负责。好老师上课要面带微笑,关心我们每一个学生。
好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自己这时跟随学生的发言,表情时而笑容可掬,时而严肃)
2、师:说的好极了,我会争取做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呢?
(听老师的话、讲文明的学生是好学生。爱学习的学生是好学生 上课守纪律、积极发言的学生是好学生 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的学生是好学生)
3.(带头鼓掌)真能干,大家都明白了好学生的标准。郑老师希望你们都争做好学生。在其他社会场合,我们又该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呢?发挥你们的想象,模仿一下吧。
出示课件,展现四处不同的场景图(课件继续出示:不同场景:超市、公共汽车、旅游区、马路上),你最喜欢什么角色?你是怎样当好这些角色的?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推荐上台说,师生共同评价。对于上台交流的每一位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去摘下一颗智慧星作为鼓励。
情景一: 当顾客。一生扮演售货员,其余扮顾客。售货员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顾客精心挑选商品,挑过的商品放回原处,对售货员有礼貌。
情景二:当乘客。一生扮司机,一生扮售票员,其余扮乘客。一位残疾人拄着拐杖走上车来,得到大家的关心。情景三:当游客。一生扮导游,其余扮游客。导游热情讲解家乡名胜古迹——冰臼。游客认真听讲解,细细观赏,不攀折花草,不触摸、损坏文物,向导游发问用普通话,语言文明,有礼貌。
情景四:当行人。一个学生扮演调皮的行人,乱扔果皮,摇晃小树,横穿马路。其余学生帮助他,给他讲道理。
学生小组进行体验表演。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小记者在行动——采访不同角色。
1.我们身边的人是怎么当好自己的角色的呢?上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当小记者,深入乡镇、医院、学校、车站进行采访调查。下面请将你们采访调查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同组小朋友相互评价、补充,推选一个小记者上台发言。
五、结语:(意味深长地)是呀!没有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我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没有医生夜以继日的工作,病人就难以恢复健康;没有园丁的辛勤劳作,我们的城市就不会这么漂亮·····只有各行各业的人当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大家庭才会安定和睦,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我们也只有从现在起就扮演好自己的小角色,长大才能干好大事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板书设计:
不同场合 不同角色
我 是 谁
明确责任 当好角色 贴棵智慧树
第四篇:思品《我是教室美容师》教学反思[定稿]
新理念的思品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在《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中,我就是遵循这样的理念。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去改变和美化自己成长的空间,我先让学生说说教室里哪些地方让你喜欢,接着再找找教室不够理想的地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让他们为改善教室环境出主意,并引导他们说说谁的主意妙,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让学生找出教室中不如意的地方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室的美容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打扮教室,在实践中感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在思维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相互协作交流、相互欣赏、取长补短。最后让他们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畅谈感受,体验自主改造环境的快乐,感悟教室的良好环境对自我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整个课堂环境宽松、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主体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很好。
我想,有了情感在品德课堂的介入,课堂才会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情感碰撞的场所,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率。
第五篇:思品课教学反思五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在教师节时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来自生活,来自每个学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为主,我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在这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导入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了四张别致的贺卡,让学生直接感知这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练习完成后的作业交流欣赏。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巩固程度的有效反馈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评析其优缺点,指导修改并最终完成作业,促使审美体验的升华。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提问来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时,提问:“这些卡别致吗?别致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直观刺激,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注重为改善而进行评价:
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中肯评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发现他人或自己作业的优缺点,并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去指导修改作业。
这节课我感觉还有许多缺陷。比如:环节设计上不够紧凑,以至于作业时间过少,导致总结评价时没有像样的作品;各个环节不够衔接,使得听者感觉有些乱;专业的术语还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学习中,不断改进、不断钻研,来弥补这些缺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