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美德故事
古代美德故事
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钟隐拜师
钟隐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轻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花鸟画仍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画艺,他不惜投身名画家郭乾晖家做仆人,终于感动了郭乾晖,破格收他为徒。
第二篇:古代美德故事
1.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就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2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他十分苦恼。有 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做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3.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4.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5 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6 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7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往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8钟隐拜师
钟隐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轻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花鸟画仍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画艺,他不惜投身名画家郭乾晖家做仆人,终于感动了郭乾晖,破格收他为 徒。
9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10亲尝汤药
汉朝时的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有一次母亲生病,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11.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瑾,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12.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13.宋 濂 借 书
明朝有一位叫宋濂的人,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宋濂为了学习知识,常常借书读。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但是都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14.陈 蕃fán 扫 屋
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陈蕃小时候,却十分懒散,经常不扫屋子,东西乱放。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乱,而陈蕃却不管不顾,就说:“孩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干净来招待宾客?”陈蕃反而说:“我的手主要是用来扫天下的。”父亲的朋友反问:“连一间房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就打扫房屋,招待客人。15.裴 秀 学 礼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向人学习的机会。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家中每次宴请客人时,母亲总是让他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把接待客人也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接待过程中,总是言语虔诚,举止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裴秀也因此养成了优雅的谈吐,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16.祢衡 的 遭 遇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大才子,学识过人,就连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孔融也很佩服他。但是,祢衡自恃有才华,看不起别人,见了人很没礼貌。他说:“当今世上最著名的是孔融,其次就是杨修。其他的人均碌碌无为,不足称道。”由于他的高傲,最后引来了杀身之祸。17.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砍柴为生,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后来他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别人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18.杜 环 代 人 养 母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位朋友去世了,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亲戚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19.章 学 诚 笨 鸟 先 飞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很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可他说:“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读熟了,他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来问老师,或去查工具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学诚的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第三篇:美德故事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书牙友谊深厚,但在王子们争夺王位时却各为其主,管仲还射中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即位后,鲍书牙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管仲出来治理国家,自己却隐退归家了。
暖不忘寒
晋公子重耳率随从狐偃等人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秦王派兵拥他回国为王。临行前,壶叔收拾旧衣物,重耳不以为然,狐偃以旧衣物来比喻他们这些相随多年的老臣。重耳恍然大悟,困难中相处的人是不能忘记的。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状元还乡
新科状元王沂公回家省亲,他谢绝了地方官赠送的银两和宴请。王沂公不愿摆排场,知府组织乐队热热闹闹的迎候,他却换上平时穿的衣服,在热闹的人群面前走过,使人们没有发觉。
金孝拾银
卖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银子,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返回原处找到失主。不料失主却赖他偷拿了部分银子。相持不下时,县官来到。最终银子被判归金孝母子。
伯乐举贤
秦穆公欲寻好马,相马师伯乐自感年事已高,于是向秦穆公推荐了年轻的九方堙。经过多方努力寻找,九方堙发现了真正的千里马。
寇准罢宴
寇准要过生日,官员们都来祝贺送礼。奶奶却向寇准忆起了原来的艰苦日子,提醒他不要过于铺张。寇准醒悟之下,取消了这个寿宴。
三遇恩师
刘勰自幼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听从老婆婆的话,到寺庙里学习读书,并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写出读书心得。后又根据老方丈的建议,前去拜见司徒沈约。在不断的努力中,刘勰写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龙》。
别出心裁的赛马
蒙古老王爷在庆功会上提议举行一场比谁的马跑的慢的赛马,结果使得比赛迟迟无法完成。大公子成吉思汗在不改变比赛规则的前提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很快结束了这场别出心裁的比赛。
钟隐拜师
钟隐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轻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花鸟画仍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画艺,他不惜投身名画家郭乾晖家做仆人,终于感动了郭乾晖,破格收他为徒。毛遂自荐
战国末期,赵国的平原君要去争取楚国共同抗秦,在他正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出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随行人员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主动请求前往。他的名字叫毛遂。
第四篇:美德故事
读《美德故事》有感
这本书里的故事分为十大类,分别是道德修养、真诚善良、爱国爱家、尊师重孝、助人友善、公平正直、诚实守诺、节俭朴素、勤奋好学、谦虚谨慎。
周文王访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杨子的判断告诉我们:美貌的人,如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会被别人轻视;丑陋的人,如果懂得谦虚待人,反而会受到尊重和欢迎。许衡不吃无主之梨告诉我们:越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越是应该讲道理,这种品质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责任重于泰山告诉我们: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改正前进道路上的错误,顺利走向成功。邮箱上的钉子告诉我们:你一旦发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或者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就应该马上停止,否则,他将在你的心灵上留下一个创伤。小事情成就大道理告诉我们: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有长处,也有短处,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到处张扬,应该借别人的长处,不自己的短处。
《美德故事》是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懂得怎样去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所以要多读这样的书,多懂这样的知识。
第五篇:美德故事
二、孝亲
4、野草莓
乔治家非常穷,他们没有好的木柴用来生火,只好用乔治从树下捡来的枯树枝。
七月的一天,母亲让乔治去拾柴―――乔治必须到村外两英里的树林里才能拾到柴,而且要在那里干一整天。
那天天气真好,乔治干活儿也很卖力。太阳越升越高,乔治也感到越来越热。于是,他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然后吃他的午餐。
当他来到小溪边的时候,在苔藓中间发现许多熟得通红的野草莓。
“在我的面包里夹上野草莓,味道一定好极了。”乔治想着。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野草莓摘到自己的帽子里。
就在乔治要将野草莓送到嘴里的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此时待在阴暗的屋子的妈妈,“如果妈妈在这里该多好啊!”
“我还是把它们留给妈妈吧!”他说,“这会使妈妈非常开心。”
不过他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草莓。“我可以吃一半,把另一半留给妈妈。”他最后决定。于是,他把草莓分成两堆。但是,每一堆看起来都很少,他便又将它们放到了一起。
“我只尝一个。”他想。
就在他把一颗草莓送进嘴里的时候,他发现那是最好的一颗,“我要把它们全部留给妈妈。”说着,他把它们精心包好,一颗也没有吃。
太阳要落山时,乔治得往家赶了。他把草莓留给了病重的母亲。他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高兴。
就在他放下干柴时,他听见屋里传来妈妈那微弱的声音:“是你吗,乔治?你回来我很高兴,我有点儿渴了,给我倒杯茶。”
乔治拿着他的野草莓高兴地走到妈妈跟。“那是你给妈妈留的吗?”妈妈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此时,乔治的眼中已充满了泪水。想想看,如果乔治吃了野草莓,他肯定就感受不到此刻的幸福了。([美]麦加菲《美德读本》)
5、懊悔
母亲去世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我回到久违的家乡,站在母亲的幕前。我几乎想不起从前我曾是一个无忧远虑的小女孩,而那时母亲常常无限温柔地亲吻我的脸颊。她那熟悉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我耳畔。
若不是那件痛苦的往事,我流下的眼泪一定是幸福的眼泪,而不是现在这般苦涩了。那件往事也许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它却让我的心隐隐作痛。我之所以要写出来,是想让所有折孩子学会珍视自己的父母。
我母亲去世病了很久,我都习惯了她那苍白的脸色和微弱的嗓音,因此不会像一般的孩子那样会被看到母亲依然如故,我便开始相信上天会把母亲留给我,可是他们却告诉我母亲活不长了。
一天,我在学校受了委屈,带着烦躁的心情回了家。母亲比平时更加苍白,但还是以她那充满深情的笑容迎接我回家。母亲要我上楼端一杯水给她怒气冲冲地问她:“为什么不叫佣人端呢?”
母亲脸上露出了微含责备的神情,对我说:“难道我的女儿就不能为她可怜的、生病的母亲端杯水吗?”她说话时的神情我永远也忘不了。
我去给她端了一杯水,然而却很不乐意。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冲着她笑,并且吻她,而是绷着脸,把杯子很快放下,离开了她的卧室。睡觉以前,我也没跟母亲 道晚安。
在寂静的黑暗中,我想起母亲的脸是多么惨白,说话的声音是多么颤抖,我怎么也无法入睡,我溜进她的卧室,想求得她原谅。然而,母亲已经沉沉睡去。
我溜回床上,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就告诉母亲我多么懊悔。
当我睁开眼睛时,外面已是阳光灿烂。我赶紧披上衣服,急急跑到母亲房里。她死了!她再也不能说话了,再也不能对我微笑
我跪在母亲身边,哭得悲痛欲。那时我真的希望自己也死去,和母亲葬在一起。如果可以的话,我情愿用世间的一切来交换母亲亲口说出的原谅。([美]路易莎《小男人》)
6、“你替母亲洗过脚吗?”
一家大公司招聘员工,一位大学生前去应聘。面试的时候,公司经理审视着他,出乎意料地问:“你替母亲洗过脚吗?”
“没有。”大学生很老实地回答。大学生临走时,经理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你再来,不过有个条件来之前一定要为你母亲洗一次脚。”大学生一口答应。
这位大学生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给人作女佣,拼命挣钱供他读书。学费虽高,但母亲毫无怨言。
儿子向母亲说明了原委,开始为母亲洗脚。当他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样僵硬,不由得潸shan1然泪下。读书的时候,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寄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儿子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您让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您。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了,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也不能让她受苦了。”
经理点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佚名)
7、母子连心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大学》的作者,也是一位出名的孝子,有关他的孝行故事很多。
有一次,他到山中拾柴,不巧刚好有客来访,母亲无法找到他,巴快望着他赶快回家,可是等了很久仍不见踪影,母亲一急,用力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曾子此时忽觉心痛,赶忙背柴回家,跪在母亲面前,问道:“家中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母亲说:“有位客人来找你,我无计可施,便咬了一下手指,希望我的痛能让你感觉到,快快回家。”
若非曾子平时对母亲孝顺有加,善解母亲心意,又如何能彼此心灵相通呢?(《孝行今古图说》)
8、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很孝敬父母,想尽办法讨取父母的欢心。因为他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以至于他自己已经七十岁了,父母还健在。
有一次,老莱子的父亲望着儿子花白的头发,不禁叹着气对老伴儿说:“儿子也这样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可不长了。”
为了让父母不再哀叹,老莱子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连走路也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看了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端水,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在地上打了个滚,口中还发出婴儿啼哭的声音。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下去的,见他在地上不肯起来,忍不住笑着说:“老莱子真会玩儿!”(《艺文类聚》引《列女传》)
9、文帝尝药
汉文帝刘恒虽然贵为帝王,但丝毫没有骄纵之气,侍奉母亲薄太后总是殷勤周到,从不倦怠。
有一次,母亲一病就是三年,他尽心照料,夜里甚至连衣服也不脱,以备母亲不时的召唤,所以,三年几乎 没有好好合过眼。母亲喝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尝,确定冷热适宜。
他的孝行很快传遍天下,百姓无不叹服。(《孝行今古图说》)
10、伯俞泣杖
汉朝有个孝子名叫韩伯俞,母亲家教很严,经常责打他。一次,伯俞犯了一点过失,母亲用木板打了他几下。他竟低着头抽泣起来。母亲问:“我以前打你,你从来不哭,为什么今天要哭呢?”
伯俞说:“母亲从前打我,我觉得疼,知道母亲身体健康;现在打我,我没觉得疼,知道母亲年老了,力气衰弱了,禁不住心头酸楚。”([汉]刘向《说苑-建本》)
11、蔡顺拾桑
西汉末年,有个人名叫蔡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年岁饥荒,收成不好,蔡顺只好到野外采集桑椹。
一次,他拾桑归来,遇到一群红眉大盗。大盗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把桑椹分开来样还是很麻烦吗?
蔡顺回答:“黑色的已经成熟了,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还没成熟,比较酸,是给自己吃的。”
大盗深受感动,送给他很多食物。(《孝行今古图说》)
12、缇萦上书
西汉文帝时,齐国临淄(山东淄博)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淳于意。他年轻时喜爱医学,医术高明,名噪一时。
后来,淳于意在临淄当了管理仓库的太仓令。有人上书告他,说他犯了法。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肉刑有三种: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只脚。按照法令,判处肉刑的人都应当押到京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生了五个女儿。当差役押他到长安去的时候,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个不停。淳于意看着她们叹道:“唉!我不幸没有儿子,就生你们这些女孩子,一旦遇到急难,一点也派不上用场。”
他最小的女儿名叫缇ti2萦。听了父亲的话,缇萦非常难过,坚决要求跟随父亲一同前往长安,代父受刑。差役没有办法,只得让她前去。
缇萦到了长安,要求入宫去见汉文帝。侍卫不让她进去。她就写了一封请愿书,交给侍卫,请求帮她呈上去。她在请愿书中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太仓令,当地的百姓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如今他犯了法,要受肉刑的处罚,我非常悲痛。一个人死了不能复生,受了肉刑,肢体断了,也不能再接上。纵然他想要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自己当官府的奴婢,来赎父亲的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请愿书,很是感动,就赦免了淳于意,并废除了肉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3、黄香暖被
黄香是东汉时期江夏安陆(湖北安陆)人,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每天都非常思念母亲。乡亲们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耸是个孝子。
黄香因为失去了母亲,便全力服侍父亲,任何劳累的工作都抢先去做。夏天天气很热,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头和床铺扇凉;冬天天气寒冷,他就先睡进父亲的被窝,等棉被暖和了之后再请父亲睡。
太守刘护闻知黄香的孝行,启奏朝廷,加以褒奖。后来黄香进京,皇帝诏令允许他到宫中修史处阅读史书,还在诸王面前赞扬他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 这话传开后,京师里的人都称誉黄香为“天下无双国士”。(《东观汉记――黄香传》)
14、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郡吴县人。他的父亲陆康德行很好,曾被举为孝廉,东汉末年担任庐江太守。在父亲的教导下,陆绩小时候对父母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