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江油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采矿1401
41411027
蒋牧曦
四川省江油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红军胜利纪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坝镇解放街中路与解放街南路交汇处的街心花园,它是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初期途经江油取得中坝战役(又名江油战役)胜利后建立的。保护面积707平方米,建筑面积51.26平方米。纪念碑坐北向南,分为碑台、碑座,碑身三部分。碑台石砌,呈亚字形,高1.63米,宽7.16米。正面铺十级台阶,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为八棱八方形,每方内框平面,南、北两面有3处题记。碑身砖砌,高17米,顶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饰圆柱,四面为长方形平面,上为红底金箔字阴刻碑文,楷书字体。南面:“百战百胜的工农红四方面军光荣胜利纪念碑!”;北面:“为争取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战!”;东面:“铲除封建势力,消灭卖国贼蒋介石,坚决赤化全川!”;西面:“彻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坚决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
红军胜利纪念碑原是位于中坝城中心的“中国革命军第十九军一路司令董珩德政碑”。董珩(又名董宋珩),字长安,四川仁寿人,时任江油驻军师长。当地乡绅因董珩发展江油经济有功,集资建碑,以彰其德。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在徐向前总指挥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攻克剑门关后,分两路进入江油的雁门、云集、青林口一带。红九军一部在武都镇东塔脚下的牟家漩渡口,全歼守敌一个营,渡过涪江,包围了当时江油城(今武都镇)。同时,以两支兵力,对位于川陕公路中的战略要地——中坝,形成夹击之势。红军包围武都时,国民党守军忙向省主席刘湘求救。刘湘令川军二十八军邓锡侯部和二十九军孙震部救援。当敌人10个团兵力至水口庙,岩嘴头一带,遭到红军伏击,伤亡惨重。红军共歼敌4个团,缴枪3000支。4月18日,红军胜利地占领中坝。全城一片欢腾,人民群众张灯结彩,热烈欢迎救苦解难的红军到来。
为了纪念“围城打援”和进驻中坝的胜利,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红军的影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将德政碑改建成红军胜利纪念碑,改建工作由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负责。他挑选手艺精良的工匠,整修了碑身,铲去原来的碑文,重新镌刻上红军的碑文。同年6月,红军离开江油北上后,国民党军阀遂派人去铲红军刻的碑文,重新做字,将纪念碑改 采矿1401
41411027
蒋牧曦
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当时被反动派威势所迫,不得不去铲字的工人,对于自己穷人的队伍红军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因而在铲字时机智地只铲去一部分,很快就用三合土将其覆盖,再另刻碑文,使红军的碑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解放后,江油人民怀念红军的英雄业绩,对红军胜利纪念碑进行修复,将覆盖的三合土铲去,恢复原貌,碑身正、背二面(即南北两方)现出原文,但东、西两侧碑文被铲去较多,字迹模糊,难以复原。后访问了当年曾参加中坝战役和书刻此碑的老红军,经他们回忆,并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校核,才照原样恢复了东、西两面的碑文。现在,这座修复的纪念碑,碑身座北向南,碑文红底金字。全碑建筑通高21.58公尺,呈方锥形。碑台为四方形,宽7.16公尺,高1.63公尺,上壁有石曲栏。碑座三层,分八方,铺石阶十级。碑顶冠五星一枚,矗立在江油市中心,巍峨壮观。1976年12月,江油县革命委员会公布红军胜利纪念碑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红军胜利纪念碑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红军战胜敌人,解放了除武都以外的全县农村(包括彰明县全境),发动群众,召开了江油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重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又先后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很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红军支队。红军在江油地区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火种。
七十多年来红军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红军胜利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江油人民把她视为珍贵的革命文物,每逢节日,人们都要到这里来怀念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红军,永远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
身处七十年前的红军战士们,没有足够完善的作战工具,没有一个填饱了的肚子,没有坚实的后盾,只有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可是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打败了强大而在你脚下不堪一击的敌人!红军是伟大的,他们留下的足迹,身体中汨汨流动的血液,深深地激荡着我们,正如矗立不倒的江油红军胜利纪念碑的碑文,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采矿1401
41411027
蒋牧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完毛主席这首名为《长征》的诗,我被红军战士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红军战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还面对着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剿。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就像竹石,在岩石缝中发芽、成长,显示着生命的顽强。他们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永远不会服输,永远接受着挑战!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美国人有一对夫妇参观过江油市红军胜利纪念碑后,曾这样说道:“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人们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统一起来的。”连美国人也被我们的红军战士震撼了!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中国人不轻言败,自强不息。红军是长征里程上永远的丰碑;红军更是长征精神的灵魂。红军胜利纪念碑更是这伟大精神让红军英魂万古流芳!让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第二篇:朱德和红军长征胜利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纪念6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
把南下红军引向重新北上的道路
1935年9月,由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怀有个人野心,自恃人多枪多,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导致一、四方面军会师3个月后又在草地分离了。这使党和红军面临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时,同张国焘一起的朱德,处境艰难而危险,但他以其特有的坚定和智慧,挑起了克服这场危机的重担,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朱德决定从维护红军团结的大局出发,不计个人的荣辱安危,跟着南下的部队走。当时,张国焘的追随者曾对朱德叫嚷: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朱德明确回答: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朱德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呢?
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随党中央北上陕甘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陕甘苏区的红军也不到1·5万人,而随张国焘南下的部队仍在8万以上,很显然,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革命力量,不能把它丢给张国焘不管。朱德相信,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
朱德同一向专横跋扈的张国焘在一起,难免受到挟制和压迫,但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做到了毛泽东所说的“临大节而不辱”。一、四方面军分离后,张国焘立刻大造反对党中央的舆论,他在阿坝、卓木碉等地开会,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并逼迫朱德当众表态:“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毫不动摇地说: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朱德还说:“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
张国焘公然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为扩大其声势,还宣布朱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严正表示:你不能另起炉灶,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我按党的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徐向前回忆说:“朱德同志坚决反对另立‘中央’,对张国焘也起了有力的制约作用。”
朱德身陷逆境,但不放弃职责。当时担任四方面军军事负责人的徐向前回忆说:朱德总司令虽然不同意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但认为部队既然已经南下,就应打开战局,找块立脚生存的地方。那么多红军,没有地盘,没有饭吃,无异于不战而自毙。同时,在军事行动方面,他积极行使总司令的职权,及时了解敌情,研究作战部署,不当“空头司令”,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曾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战略性的错误,始终不能在川康边立足。经过几个月苦战,部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4万余人。挫折和失败使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张国焘南下方针是错误的。1936年2月,在战局日益严重不利的情况下,朱德和徐向前一起提出放弃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撤离川西,转移到康定、炉霍一带休整部队,然后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因南下碰壁,不得不同意。于是,南下部队又踏上了重新北上的道路。
促成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共同北上
促成红二、六军团(即会师后的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是朱德的英明决策,是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关键一步。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滇边界,准备在那一带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3月23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红二、六军团:“建议你们在渡河技术有把握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红二、六军团接电后,放弃了建立新根据地的打算,决定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北上。
朱德与张国焘联名致电让红二、六军团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意见是一个,目的却不同。朱德后来同原二方面军的同志回忆此事时说:“他(指张国焘)没有决定北上前,是想叫二方面军在江南配合他,他好在甘孜呆下来保存实力,他的中央就搞成了。他想北上时,才希望二方面军渡江北上。”“我想二方面军过江我们就气壮了,所以总想你们早点过来好”,“北上就有把握了。”
为了策应和等待红二、六军团的到来,朱德和四方面军指战员在康北高原度过了异常艰苦的4个月。为了节约粮食以备北上,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为了准备北上御寒物资,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捻毛线、织毛衣;为了搞好民族团结,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播种。
5月20日,陕北党中央来电,对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张国焘接此电报,又迫于红二、六军团即将到来的形势,遂于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中央”,成立西北局。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终告破产。
6月底,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和普玉隆,朱德亲往这两个地方迎接,并分别同两军团的领导人谈话,针对张国焘诋毁中央的舆论,澄清事实真相。他还同任弼时、贺龙商量,如何将部队分开行动,防止被张国焘控制;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要求支援,把原红九军团编到二方面军中。
7月初,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北上。朱德建议:任弼时随红军总部行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这是他精心考虑做出的安排:任弼时是老资格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原则性强,随总部行动,可随时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可使他摆脱南下以来被张国焘排挤控制的状况,并可从外面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
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一场斗争
1936年8月,二、四方面军通过茫茫草地,从川北进入甘南。这时,党中央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令一方面军一部向静宁、隆德地区运动。三个方面军形成南北呼应、夹击敌人、实现会师的有利态势。
但就在这时,张国焘又企图把部队引向青海和甘西北,想另创一个局面。朱德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同张国焘又进行一场严重的斗争。
9月13日到17日,党中央毛泽东等天天来电,要四方面军迅速北出至隆静大道,进占界石铺及以西地段,否则将被敌截堵隔断,朱德力主按中央要求迅速北上。当时正在岷州三十里铺开西北局会议,会议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宣布“辞职”(他是西北局书记),朱德说:他不干,我干!找来作战参谋,着手制订北上行动计划。当天黄昏,张国焘又同意继续开会。会上,多数人都支持朱德的主张,张国焘只好表示“少数服从多数,牺牲个人意见”。
于是,会议通过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纲领》,决定“争取与一方面军会合为目的”。
岷州会议后,张国焘先行赶到在漳县的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向没有参加岷州会议的前方负责人宣传他西渡黄河的主张,并向部队发出停止北进、掉头向西的命令。
朱德得知张国焘擅自改变行动部署、变北上为西进的情况,十分忧虑和气愤。他意识到,这是关系到红军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彻夜未眠,于9月22日凌晨3时致电张国焘,对突然改变计划“不胜诧异”,“静、会战役各方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并提议在漳县再召开西北局会议。
9月23日,西北局会议再次在漳县召开。一向以平和、宽厚著称的朱德,在这关键时刻,同张国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一再阐明:四方面军北上同一方面军会合,对整个形势是有利的;现在迅速北进,可以不经过同敌军决战而实现会合。岷州会议决定是西北局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的,张国焘即使是书记,也要根据会议决定来工作,为什么到漳县就完全改变了?这是关系到组织原则的严重问题,应当弄清楚。张国焘蛮横狡辩说他是书记兼政委,调动部队他完全负责,又宣传他主张西进。
但是,张国焘的西进企图因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难以实现。在骑虎难下之际,他致电陕北:“请洛甫等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请求中央明令停止”西进。
9月27日,中央来电指出:
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同日,朱德和张国焘、徐向前联名电告中央:“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决仍照原计划东进,以出会、静,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决不再改变”。
从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这场斗争中,可以看到朱德总司令在关键时刻,为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为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是何等坚定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他为红军长征胜利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可以想象,红军是在怎样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天还要行军打仗,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英雄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仅巧妙地调动了敌人,迷惑了敌人,拖垮了敌人,而且达到了消灭敌人,使战局始终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而长征途中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一仗,要数飞夺卢定桥了,为了粉碎国民党妄想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我们的英雄居然在下雨路滑的山路上,在一天的时间里奔袭240里!要知道,他们是在长途行军,连续作战,是在吃不饱,睡不好的极端疲惫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的。这该是怎样的壮举啊!如果没有这一天240里,如果国民党增援部队抢先到达卢定桥,红军的命运会如何,是人们不敢想象的。由于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有多少英雄倒在了雪山,长眠在了草地!整个长征,我们英雄的红军,由离开江西苏区时的9万多人,到长征结束时仅剩一万多人!可以说,烈士的鲜血洒满了漫漫长征路!巨大的牺牲,也从一个侧面宣示着长征的艰难。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两万五千里长征,不管时间流逝的多长,我们都会时刻紧记在心,将红军长征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
15音乐学 陈倩倩
第四篇: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80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爱的甜蜜,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绚烂的向往和似锦的前程啊。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八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积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一般在我们的心中酿出了感情,酿出了味道,成为我们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肴。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想那80年前,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翻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道道水,行程两万余里,陆续抵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想起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他们肩负起了红军的殿后任务,在前方的军团没有东西吃,还可以吃野草,而他们却什么也吃不到了。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好将他自己最喜欢的坐骑——大黑骡子及其它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虽然彭德怀很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他的战士。为了赞扬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精神,毛泽东特别赠诗给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在漫长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多名勇士的突击队,由于桥板被日寇拆除,所以攀着只剩下铁链的大铁链,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国民政府逼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2016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一个先进的,崭新的正当的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带领中国人民胜利的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95年的光辉历程,95年来,党始终以先进性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使自己一直保持着勃勃生机,奋发向上的朝气。历史的一再证明,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善于与时俱进,用于理论创新的党,必定是一个先进的党,一个大有作为的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在共和国的年轮上,我们渡过了漫漫的95年历史长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凝聚了 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实践探索的95年,是阔步前进的95年,是辉煌胜利的95年,我们送走了一个95年,并将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今天,是历史的交叉点,也是历史的大看台,在这个历史交叉点上,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既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创造光辉的过去,又向前看看我们该如何开辟美好的未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子走的更快更坚实。
95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暮然回首,感慨万千,95年的烽火历程,95年的风风雨雨,95年的辉煌业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的指引下,我们正唱着春天的故事,昂首跨越新的世纪。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为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吟那么一首诗:您是谁您为了谁冰雪灾害您化作一篝圣火融化了冰雪温暖了人心久违干旱您变成雨露甘霖浇灌着土地滋润了心田洪水泛滥您摇身成了一艘海轮让灾民们安全地抵达了彼岸您是党您为了人民您在我心中让我们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