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简·爱》的思想倾向及艺术特色
谈《简·爱》的思想倾向及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关键词
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她强调女性的地位、精神上的独立性和个人人格的发展。她的女主人公简〃爱,是那个特定时代下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在当时妇女享受不到最基本的政治、教育、感情和物质权力的情况下,简〃爱为争取妇女的自由与平等,敢于斗争、敢于揭露和抨击那个压抑妇女个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搬出了为全体妇女伸张正义的要求,发出了女性觉醒的呼声。同时《简〃爱》在艺术上也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人称的运用、细节的描写、构思的精巧等方面都体现了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
简〃爱 女性意识 反抗精神 人格 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上还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气息,青年和妇女在精神上还受着重重压抑,当时,有位二十岁的英国农村姑娘,一面作小学教师,一面练习写作。一九三六年,她把自己的习作寄给著名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得到指教,但这位大诗人却说:“英国文学史上没有女作家的地位,女人怎么能从事文学事业呢?”①并断言她没有突出的才能。谁知,十年后,正是这位“没有突出才能”的姑娘发表了轰动世界的文学名著《简〃爱》。从此,夏洛蒂〃勃朗特便如一颗灿烂的明星跃上英国文坛,光华四射。
在拜金主义严重污染的英国,金钱关系统治着人们的灵魂。夏洛蒂的《简〃爱》却一反当时的人情世态,高声唱出了人生的赞歌,重视人的价值,提示了人的灵魂美。这部小说自1847年10月问世以来,一百五十多年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争相传阅,视为杰作。作者把描写的角度集中在第一人称“我”的身上,通篇的情节、对话、环境及行为描写,都是“我”的所感、所思、所见、所闻。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刻意塑造了孤女简〃爱这一典型形象。她身材矮小、姿色平常、性格倔强、敏感多才、富于幻想、感情奔放,“犹如一块棱角分明的金刚石,所经之处碰击出一串耀眼的火花,这些火花使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也照出了阴暗中的丑恶和虚假,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世俗颓风。”①下面,我们将一同走入《简〃爱》的世界:
一、女性意识的体现 2 简〃爱,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不幸的妇女,她的整个生活遭遇是令人同情的;而她直爽、单纯、倔强的性格特征,她那不甘屈辱,为维护妇女的人格尊严,勇于抗争的精神,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简〃爱的心里蕴藏着对社会压迫的自发反抗。早在童年,简就公然反抗自己富有而虚伪的舅妈及其粗暴而娇惯的孩子。在孤儿院做学生时,她跟海伦〃彭斯在一次谈话中说出了必须反抗的想法。“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② 简〃爱从未放弃这一反抗精神和独立精神,这种精神给了她的形象以动人的魅力;它也决定她跟周围环境发生大量冲突。简所作的爱情表白本身就具有大胆的平等宣言的性质:“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 ②
处于最幸福的时刻,作为心爱的人的未婚妻时,简〃爱依然保持沉着和清醒。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她担心有变为奴隶、变为丈夫的玩物的危险。简〃爱拒不接受未婚夫的奢侈礼品,固执地提醒他说,她是个穷姑娘,又无姿色,她要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寓骄傲于谦逊,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渴望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就是这位女主人公最迷人的特征之一。疯女人的出现是夏洛蒂女性意识的聚焦点,简〃爱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她不愿意降低人格,在她看来,没有人格的平等与自由,爱情就无所依附。而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平等和尊严,只有把爱情和人的真正价值紧密地结合起来,爱才能升华到更高的理想境界。简〃爱的出走不是逃避,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和追求,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所应有的社会的道路上的前进。爱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套上了金钱的锁链,金钱扼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纯真的爱情。在金钱面前,简〃爱表现得超凡脱俗,她认为婚姻不是商业契约,不是金钱的产物,而是心灵上的自由的结合。这种独立自主的内心感受,只有重视人的价值的简〃爱才会有的。简〃爱的出走,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女性意识,而且也是她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简〃爱》全篇贯穿着一种对人权的平等和自由的强烈呼唤,这是对习以为常的,压迫下层社会人们的,沿袭了几百年的旧制度的一种反叛。简〃爱是不甘忍受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具有个性反抗精神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是十九世纪妇女新觉醒的标志。简〃爱的个人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权运动者所提出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简〃爱的贫困无靠、漂泊天涯,她的痛苦不幸,是十九世纪英国人民,尤其是广大贫困妇女的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简〃爱不甘忍受屈辱,不甘忍受沉沦,为维护妇女的人格尊严,敢于反叛,奋起抗争的精神,强烈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弦,这一形象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上亿万读者的心。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及抨击 4 简〃爱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所进行的揭露和批判,是相当广泛、深刻的。
夏洛蒂首先针对“慈善事业”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小说对孤儿院的描写是暴露资产阶级社会的动人心魄的篇章。劳渥德孤儿院的景象确实骇人听闻,那里采用极不人道的方法来管教这些孤女,这种管教制度导致最孱弱的孩子们的夭折;温顺而有天赋的海伦〃彭斯就是这样死于非命的,对较有忍耐力的壮实的孩子则灌输以顺从和虚伪的容忍的思想。
对聪明高尚的谭波尔小姐的无能为力的描写是真实的,她虽然名为孤儿院院长,但不得不容忍阔督学们对女生们的嘲弄。夏洛蒂就这样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无权地位。
但是在揭露孤儿院的黑暗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她的阶级局限。作者把希望寄于善良的有钱人身上,在他们的资助下,改地重建,立下新规,衣食改进,使孤儿院“渐渐变成一个真正有用而且高贵的机关” ②
夏洛蒂朗特带着辛辣的讽剌描写聚集在罗切斯特先生庄园里的上流社会,描写追逐阔绰未婚夫的女贵族白兰奇〃英格拉姆之流的残酷自私和内心空虚。对资产阶级的里德一家虽然只作淡淡几笔的勾勒,但具有严峻无情的真实性。主要主人公罗切斯特的故事具有尖锐的揭露性。这是一个起初成了两个名门望族之间卑鄙交易的牺牲品,继而成了终身被束缚在一个疯女人身边的人的悲剧故事。夏洛蒂在这里既反对英国的家庭和婚姻的规矩,又反对那些腐蚀和毁灭资产阶级家庭的金钱打算。小说对宗教的伪善和欺骗的揭露也很有力,这在另一个代表人物圣〃约翰身上得到了体现。他自信是上帝的使者,要为上帝献身,其实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伪善者。他向简〃爱提议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共同去印度从事传教活动,并以关于基督教的崇高义务这类高谈阔论来掩饰自己。但这只不过是为自己取得一位俯首贴耳、任劳任怨的女伴的手段,这里正暴露出他的冷酪无情的利已打算。简〃爱不无理由地报之以愤怒的反驳。她说她蔑视他本人和他的求爱。把罗切斯特的无私的炽烈感情同这个传教士的虚伪的欺人之谈加以对照,对圣约翰这一形象的愚蠢的狂信和冷酷无情的揭露,说明了夏洛蒂的大胆和耿直。
小说还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在爱情上,作者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的恋爱观。罗切斯特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就是金钱造成的。他父亲和哥哥看到白沙〃马逊有三万英镑的财产,却不顾她的放荡和疯病,两家的金钱交易促成了这种不幸的婚姻。婚后罗切斯特和家庭决裂,带着忧郁和苦闷,到欧洲去过放荡的生活。他供给法国舞女色立奈〃瓦朗一切开支,但她又与好色的子爵私通,这就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可耻现象——决斗。他打伤了子爵,瓦朗又和一个音乐家跑到意大利去了。出走之前,她交给罗切斯特一个孩子,这就是阿代列,另一种类型的孤儿——私生子。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畸形现象。情场的**,决斗的风险,加重了罗切斯特的精神创伤。久经沧桑之后,他厌弃了上流社会。他带着愤懑和悔恨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庄园。在简〃爱身上,他看到了上流社会妇女所没有的可贵的性格和品质,闻到了农村田野上的花朵所特有的清香,从而令他心向神往。作者通过罗切斯特前后绝然不同的爱情经历和感受,通过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婚姻,家庭的丑恶和污浊。
三、艺术特色 《简〃爱》在艺术上有其显著的特点。
整部小说是以自叙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依据“我”的经历,来安排结构,来表现主人公性格成长的不同阶段。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介绍人物,评价事件。这种方法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也缩短了同读者的距离,易于取得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部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很有特色,简〃爱在表哥圣约翰的屡次强求下,勉强答应说,只要她能相信他的要求是上帝的意旨,她就可以跟他一起去印度传教,这时表哥像上帝找回了“迷途的羔羊”②似的将她搂住。在这迷离恍惚之际,简〃爱听到“简!简!简!”②的呼唤,这声音来自远方旷野,细微然而清晰地传到了简〃爱的心中,也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这来自旷野的爱的呼唤,牵引出汹涌在简〃爱心底的波涛,她一下子就挣脱了圣约翰冰冷的拥抱。“呼声”概括了丰富的内涵,简〃爱在圣约翰世界复杂的心理斗争,通过这一细节,被读者体察得细致入微。这一细节使简〃爱的内心矛盾趋于一触即发的局面,她的反抗、自主因之显得丰满完整,她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敌人——传统势力的潜移默化造成的普通人的社会心理,这一反叛的少女形象至此炫目地在读者面前矗立起来,这一短短的场景胜过了千言万语的直抒胸臆。风景描写在《简〃爱》中也颇有特色,它有时成为情节发展的环节,如小说对五月大自然的描写,把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和温疫流行所造成的孤儿院儿童的悲惨死亡相对照,从而衬托了孤儿们的不幸命运。有时风景描写和人物的命运有关:简〃爱同意了罗切斯特的求爱,这时雷声伴随着闪电,把院里的一棵树劈成两半,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成了对简〃爱的爱情悲剧的预示。
构思的精巧和情节的起伏,使读者兴趣盎然。小说的情节虽按主人公的经历顺序发展,但不是平铺直叙,在情节发展中波澜起伏。简〃爱经过动荡的生活,要与罗切斯特结婚了,但在婚礼上两个证人突然出现,揭穿罗切斯特婚姻的非法。“幸福”刚一露头就跑掉了,逼得简〃爱再一次寻找人生的道路,当举行第二次婚礼时,罗切斯特已经破产。看来离奇,但却合乎生活的逻辑,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理想。
在艺术上,《简〃爱》也有一些缺点。那里面有太多的情节剧式的夸张和不可能的情节——疯女人在夜晚的出现,怪笑和呼喊,以及简〃爱离开桑菲尔德以后的流浪生涯;不过即使这些部分也写得很有力量。小说的结尾乍一看来,颇像落入了俗套: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然而人们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它是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种廉价的大团圆结局的。简〃爱获得了遗产,但她把它与表兄妹平分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处境虽然颠倒了过来,但她对罗切斯特的爱仍然忠贞不渝。虽然罗切斯特眼瞎身残,家财倾尽,但她毅然地嫁给了他。美貌、财产,这些从来就不是简〃爱所追求的。她得到的正是自己所苦苦追求的平等,她所珍惜的东西 丝毫没有失去。
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过:“我确信我在写作时这样有力地打动
③了我的东西,一定也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读者的。是的,走出《简〃爱》的世界,当我们回味小说中那些闪烁着艺术火花的地方,仍不免叹为观止。参考书目
①《高唱人生的赞歌 鞭挞世俗的颓风》张晓菲 ②《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上海泽文出版社出版
③《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简〃爱”》张廷琛
④浅谈《简〃爱》的魅力 吴静、葛盾
西北师大学报 1995.3.39-41 ⑤试论《简〃爱》中的心理表现手法 曾丽洁
江汉论坛 1995.8.82-84 ⑥论《简〃爱》的蛇足 李显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3.2.121-127 ⑦试论《简〃爱》中展现的人性力量 王雅静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89.1.39-44 ⑧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方平读书1989.9.41-47 ⑨《简〃爱》小资产阶级女性反抗的心声 杨正先 曲靖师专学报 1989.4.56-61 ⑩《简〃爱》的双重艺术框架 常立 山西大学学报 1989.4.42-46 ⑾从《简〃爱》看妇女在爱情中的地位 方平名作欣赏 1989.5.45-46
第二篇: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陈娜娜 ChenNaNa
目 录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2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4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
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5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
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6
五、结束语;-------------7
六、参考文献;-----------9
内容摘要
【摘 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艺术 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秀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
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
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
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潮讽。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
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
《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金锁记》的这部分,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
又如《倾城之恋》中一个城市为了成全流苏的爱情而沦陷了,这是只有女人才想得出的幻梦。让我联想到杨贵妃,似乎唐朝的“兴”和之后的“衰”,仿佛也是为了成全这个女人的风流和冤债。张爱玲如此受人欢迎,尤其受女性的欢迎,我想大概因为她的作品出发点是世俗,是恋爱,是凡俗琐事,不会有太高深太让人无法攀登的东西存在。每个人看完了以后多少唏嘘感叹一番,也都能说出点感悟或无奈来。她的言情同时还表现为她对人生绵绵不绝的眷恋之情,在超越个人怀旧情绪过程中,对整个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他们大多是她同时代的人;那些人和中国旧文化算是脱了节,而且从闭关自守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了,可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仍是旧式的——这一点张发玲表现得最为深刻。
“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特别喜爱《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诗句,称其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也认识到它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的肯定。反过来说,尽管肯定,里面仍然沉淀着浓稠的忧患意识。这也正是张爱玲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兄嫂冷嘲热讽,成了这一家男男女女的眼中钉。范柳原由于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他的存在,等父亲死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遗产,但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两个旧家庭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视“女人为鞋底的泥”的公子哥,一个是为了寻依靠,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他们在心的浮面进行调情,互相吸引、挑逗,进行着无伤大体的攻守战。他们本无真心,然而后来竟缔结了婚约,也仅是契约而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倾城中爱恋,恋爱使城市倾毁。在城市的倾毁中,在文明的毁灭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但那“一点真心”也不见得有多可靠,他们婚后回到上海,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人的女人听。”白流苏也还是“有点怅惘”。张爱玲已经没有劳伦斯那般的信心,藉爱的宗教以拯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她无力地注视着故事的尾巴被炸掉,怅惘是流苏的,也是作家本人的。这种意识来自她早年的生活经历,来自没落之家后裔莫名的失落感,来自对**环境的“乱世”性质的感怀。于是,除了看见一个在那个街市流连,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悦的张爱玲之外,我们还经常看见一个高楼上独自凭栏,满怀惆怅,或是小室里孤灯独坐,黯然神伤的张爱玲。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
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就看《沉香屑第二炉香》,“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阅读马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国竭见乾隆的记载„„”张爱玲先是描写了她听克荔门婷讲故事的地点、环境,及她这位朋友的外貌、衣着,然后,时间退到了很久前罗杰安白登的悲惨遭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还常常用电影手法和节略法。节略法在文章当中使用较频,几乎每篇文章的开头,张爱玲都似为我们摆了一个宽银幕的视频,有时还要加上环绕立体声。随意举个例子:“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P1)这些描写都直接触及了人的视觉感官,仿佛在银幕上开演了一场电影。而这些文学读来也颇似剧本的开头。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就看《封锁》一文的结尾“„„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封锁》中《张爱玲文集第一卷》P107)这里的小虫子便是吕宗桢的化身,也是所有“好人”的化身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绝在各自的躯壳里,小心谨慎的苟且的过活,不愿,也无力改变什么,对命运,对自身,他们都自觉自愿地互相妥协了。(《浮世的悲哀棗张爱玲传》P134)张爱玲到此并没再写下去,而是让人们自己思考,其实,我们可以猜想到宗桢与翠远再也不会有什么交集,因为他只是个平凡的“好人”,所以只能安于现状。这种程度上的启示我是乐意自己去揣摩的„„
同时张爱玲的文章结尾时常只是一句话,这一句话通常极为经典,包含的内容、深意很多。“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P164)“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这些文字的结尾都只有了了一句,却点出了主人公的命运、将来等。此处的简笔用法可作为经典范例。我个人很喜欢张爱玲在这些文章结尾时的敛墨。
张爱玲小说的结构特点与其从小所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联。张爱玲天赋既然灵敏,她所受的又是最理想的教育。她的遗少型的父亲,督促她的课业很严,她从小就熟读中国旧诗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实在得力于此。否则以区区二十几岁的少女(她开始发表作品是在那时候),把中文运用得如是圆熟自如,是叫人难信的。她的父亲逼她学中文,母亲又很早把她带人西洋艺术、音乐、文学的世界。论学问,她当然比不上钱钟书。太平洋战争发生,她辍学的时候,她的西洋文化的知识决不会超过一个美国东部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作家所需要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她的人生的教育。换言之,作家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能够吸收材料,保留印象,并且善加利用。人生的范围是广大的;巴哈、莎士比亚固然重要,爵士音乐和好莱坞也有它们的重要性;中国旧诗里所抒写的情感虽然精致,申曲里所表现的人生虽然恶俗,但对于作家而言,它们是同样有其效用的。张爱玲雅俗兼赏,因此她的小说里所表现的感性,内容也更为丰富。
结束语:总之,也许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参考文献】:
[1]参见贾平凹《坐佛》序言,太白文艺出版社。[2]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3]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4]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四《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5]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三《金琐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6]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7]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8]参见《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好心情网站网友文章。
[9]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第三篇: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资料。(更多现代作家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张爱玲 金锁记 赏析】
简要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
张爱玲的《金锁记》重点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她心理变态过程。
大约是在革命党造皇帝反的前五年左右,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上海有名的姜公馆做二少奶奶。姜二少爷是个害骨痨的残废人,曹家为贪图钱财把花朵般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废人。曹七巧虽然漂亮能干,但她卑微的出身成了姜公馆上下的话柄。对此,泼辣而富风情的七巧隐忍着不加理会。她盼望等丈夫去世后,能分到一笔家产,就可以领着自己的一对儿女独立门户了。十年过后,丈夫婆婆都去世了,七巧终于实现了夙愿,自立门户了,她紧守着用青春换来的家产,一点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儿女,七巧既溺爱又专制,七巧由于自己的生活不幸福,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已使她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她故意嘲笑儿媳,又给儿子讨一个姨太太,以破坏儿子与儿媳的关系,这妻妾二人都不堪折磨,先后死去。女儿长安近30岁了,认识了一个归国留学生童世舫,进而二人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七巧知道后,心怀嫉恨,她瞒着女儿约童世舫来家里吃饭,并故作无意地说出长安正在抽片烟(其实,长安为了童世舫早已断了烟),七巧只轻轻这么一说,就斩断了女儿的还算美满的婚姻,让这朵少女之花养在家中枯萎。30年过去了,七巧就这样带着黄金的枷锁迎来了凄凉的晚年,她用这枷锁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断送了幸福。这种不断寻求发泄和报复的病态心理,使其变得更加自私、乖戾、刻毒而残忍。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
简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曹七巧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用金钱毁灭他人的双重悲剧,深刻揭示了金钱与人生独特而神奇的关系,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和人性在金钱腐蚀之后的深刻变异。曹七巧本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子,却被贪图钱财的亲哥哥送进世族姜家的瘫痪少爷的新房。七巧在性爱方面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由于出身寒微而受姜家歧视,心理逐渐变态。她熬过丈夫婆婆去世后,分到一大笔遗产。但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七巧载着金锁镣铐的人性被腐蚀和扭歪了。她爱的小叔子季泽利用爱情对她的算计,更使她绝望、乖戾、不近人情。她变态到要扼杀在她控制势力范围之内的人性的起码欲求和一切美满的姻缘。她下意识地把儿子长白当做半个情人,亲手戕害了两个儿媳。她嫉恨女儿在爱情上的满足,亲手斩断了女儿还算美满的婚事。这种病态的复仇触目惊心地体现了买卖婚姻、金钱摧残人性的罪恶,同时也给了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进行选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在艺术上,作者采用了单线结构的形式,以曹七巧的生活经历、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首尾呼应,结构明晰有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不仅运用对华、动作、人物肖像、服饰等传统的小说笔法,又兼融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动、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于一炉,并且还通过想象,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作者善用譬喻和富有色泽的词汇,文笔俗白流利。
第四篇: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杨朔
意境
托物言志
结构艺术
转承技巧 个人简介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著名作家。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
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精神生活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的心愿。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的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的真实里和形象的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作者是写景的大手笔,他的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的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的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 融汇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似乎在向你倾诉着缕缕情思。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些情文并茂富有浓郁诗意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因此,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意境与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有意识的审美追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中国古典诗章,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意境,于是他就往这面靠扰,在散文创作中以求得诗的意境。
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诗言志”、“歌缘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何表现这个主体?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表现手法,不外乎这两大类:或明述事理,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大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如:托茶花的美丽姿质,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茶花赋》);借浪花冲击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雷浪花》);托蚂蚁垒起蚁山的奇迹,言非州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力量的雄伟(《蚁山》);借蜜蜂酿蜜来歌颂当代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荔枝蜜》)。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效果。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一贵贴切。如他在《香山红叶》里借红叶喻老向导就十分贴切。“我”原先带着向往的心情去香山看红叶,“不巧的很,偏偏这天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看不到一片好红叶,同伴有人感到美中不足”。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说道:“我却摘到一片最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这个“托物”手法的贴切,不仅在于联系的自然和巧妙上,更在于“红”字的取义上:“红”对 于枫叶,从来就是美的标志,越红越好看,杜牧不是有“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吗?“红”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则又是高尚的思想品质的概括,越红越受人爱,越受人尊敬。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二贵新巧。杨朔在《茶花赋》里大胆地以茶花的资质咏叹祖国的面貌,是新颖、独创的。祖国如此博大,如此之美丽,仅就一朵茶花如何容纳得下?仅得一朵茶花又如何比拟得像?这样,这朵茶花的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十分深邃而丰富,从它美丽的姿态,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从它的饱含春色,我们感到祖国的欣欣向荣;从它生命力的旺盛,我们禁不住喊出祖国万岁;从它们栽培者身上,我们想到祖国江山的缔造者;从它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笑脸,我们欢呼祖国的未来。
运用“托物言志”法,三贵深刻。杨朔的散文所选择的题材几乎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提炼,尤其是通过作者巧妙的比拟和联想,这些原来不甚惹眼的事物,却会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显示出深刻的道理来。
三、实践结构的艺术追求
杨朔的散文,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在结构上构思精妙,匠心独运,而于开头,结尾处尤见功力。
杨朔说,他在写散文时,“总要象写诗那样,于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的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种艺术追求。《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简单的故事情节,简洁的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 样”凝炼的特色。
四、力求精湛的转承技巧
杨朔的散文,很有它的特点,别的暂且不提,单看他文章的转承技巧,就可以看出他驾驭文字的功力。所谓文章的转承技巧,即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时,如何转得自然而不流于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别出心裁而不流于一般化与公式化。
《京城散记》叙述作者怕思想发霉,出去看看新鲜景致,就来到陶然亭。在这里作者借用一位工人来将陶然亭的过去作一对比,既渲染了陶然亭之美,更歌颂了新社会的好。作者先写现在不知道古陶然亭在哪儿,这样,顺理成章地让一位工人登场,向他指说:“那不是!”于是作者面对美景,连声叫好。
笔锋一转,作者让那工人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以为陶然亭原先就是这样么?”
当然未必是,作者知道这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开辟出来。不过,他,他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读者,多半会认为“陶然亭既然先前是名胜古地,本来应该也不太坏。”
文章写到这里、又是再转,那工人忍不住道出了这里“早先是一片大苇塘。死狗烂猫,要什么有什么。乱坟数都数不清,死了埋一层又一层,上下足有三层。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到陶然亭来往”。这样写,就使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得到不断深入的发掘。
五、展示语言的优美、文字的凝练
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采。文采的风姿是多样的,有个性风格的散文,总是显示有个性风格的文采,文采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杨朔散文就像一幅清新锦绣的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清新锦秀的诗意美。
杨朔的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它既平淡又华美,既明快又含蓄,既有清茶似的隽永又如醇酒般的浓烈。杨朔自己说:“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可见,他在创作中是很重视推敲字句的,杨朔不仅重视推敲字句,而且 喜欢用单音动词,使得杨朔散文用语洗练,独具特色。
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 《荔枝蜜》
一个“颤”字,不仅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已经被小蜜蜂的精神折服震动,而且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其中,有愧疚,对蜜蜂不理解的愧疚;有崇敬,对它生命虽短却有如此伟大精神的崇敬,如果将“颤”换成“震”或“动”字,效果都远远不如“颤”字有感染力。
这就是杨朔的散文,在于选词用字,往往就用一个动词,略加点染,便能精确的传达出事物的细腻入微之处,可见杨朔不愧是千锤凝一字的大师。
杨朔能根据生活的情况,调颜配色,把作品写的诗意盎然。
杨朔的散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很有特色,他的散文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总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读后令人赞叹不已,正如黄政相同志所说: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就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远;读杨朔的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
第五篇:简读书笔记爱
《简爱》读书笔记
一、[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二、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莉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三、作品内容提要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之后,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一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四、精彩段落摘录
我非讲不可,我被践踏得够了,我必须反抗。可是怎么反抗呢,我有什么力量来回击对手呢?我鼓足勇气,直截了当地发动了进攻: ?我不骗人,要是我骗,我会说我爱你。但我声明,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你是 世上我最不喜欢的人,这本写说谎者的书,你尽可以送给你的女儿乔治亚娜,因为说谎的是她,不是我。? 里德太太的手仍一动不动地放在她的活儿上,冷冰冰的目光,继续阴丝丝地凝视着我。?你还有什么要说??她问,那种口气仿佛是对着一个成年对手在讲话,对付孩子通常是不会使用的。她的眸子和嗓音,激起了我极大的反感,我激动得难以抑制,直打哆嗦,继续说了下去: ?我很庆幸你不是我亲戚,今生今世我再也不会叫你舅妈了。长大了我也永远不会来看你,要是有人问起我喜欢不喜欢你,你怎样待我,我会说,一想起你就使我讨厌,我会说,你对我冷酷得到了可耻的地步。? ?你怎么敢说这话,简·爱?? ?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因为这是事实,你以为我没有情感,以为我不需要一点抚爱或亲情就可以打发日子,可是我不能这么生活。还有,你没有怜悯之心,我会记住你怎么推搡我,粗暴地把我弄进红房子,锁在里面,我到死都不会忘记,尽管我很痛苦,尽管我一面泣不成声,一面叫喊,‘可怜可怜吧!可怜可怜我吧,里德舅妈!’还有你强加于我的惩罚。完全是因为你那可恶的孩子打了我,无缘无故把我打倒在地,我要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每个问我的人。人们满以为你是个好女人,其实你很坏,你心肠很狠。你自己才骗人呢!?(30页)?我多么舒服啊!刚才那一阵子咳嗽弄得我有点儿累了,我好像是能睡着了,可是别离开我,简,我喜欢你在我身边。? ?我会同你呆在一起的,亲爱的海伦。谁也不能把我撵走。? ?你暖和吗,亲爱的?? ?是的。? ?晚安,简。? ?晚安,海伦。? 她吻了我,我吻了她,两人很快就睡熟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天了,一阵异样的抖动把我弄醒了。我抬起头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别人的怀抱里,那位护士抱着我,正穿过过道把我送回宿舍,我没有因为离开床位而受到责备,人们还有别的事儿要考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解释。但一两天后我知道,坦普尔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海伦·彭斯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海伦——死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天了,一阵异样的抖动把我弄醒了。我抬起头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别人的怀抱里,那位护士抱着我,正穿过过道把我送回宿舍,我没有因为离开床位而受到责备,人们还有别的事儿要考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解释。但一两天后我知道,坦普尔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海伦·彭斯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海伦——死了。她的坟墓在布罗克布里奇墓地,她去世后十五年中,墓上仅有一个杂草丛生的土墩,但现在一块灰色的大理石墓碑标出了这个地点,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及?resurgam?这个字。
(74页)
五、读后感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
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然而,最打动我心的却是海轮,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小姑娘。海伦——我心目中超凡美丽的天使。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有哪个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丽呢? 海伦的超凡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包括简爱。
海伦因小事受鞭罚,简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她说:“要是他用那个鞭揍我,我会从她手中夺过来,我会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然而海伦却以圣经中的以德报怨,告之以忍耐既然无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该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简惊异而无法理解这种信条,也无法理解和赞同她的宽容,然而她感觉到了海伦是“凭借一种我所看不到的光来考察事物的”。(本段有所引用)
简的反抗精神固然自然率直,令人振奋,但海轮的坚忍宽容更显豁达而耐人寻味。海伦的超凡在于她能够把真正的智慧和勇气施及他人。
在简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诽谤和污辱时,她看到海伦眼中闪出奇怪的光芒。而且明了那是高智慧和真勇气的流露,凭借着这圣光的支持,简抑制住将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但简只能以此抚慰自己无助又不安的灵魂,却无法踏入海轮的精神殿堂。(本段有所引用)
这也正说明了海伦的超凡脱俗。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有如此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容纳百川的胸襟,真是可钦,可敬!
然而,天使终归是要回返天堂的——她永远的家。
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还记得那次梦中醒来,努力搜集所有有关海伦的语言和描述。不知为什么,对她的死就是有一种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发现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细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海伦的墓碑上有这么一个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生”。
一股郁结也心胸的感伤终于释怀了。我欣然,释然。“resurgam”不正象征了海伦的崇高精神永存不灭吗?
我想,这也是对海伦的死的最好的诠释。篇二:《简·爱》读书笔记..1.《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2.《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3.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弱女子;她不漂亮,却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她在洛任德学校对好友海伦伯恩斯这样说道:“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狠狠地回击!这便是简爱对一切不公与歧视的反抗,于是,她成为里德太太恨之入骨的坏女孩;于是,她在特恩费得庄园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爱情——尽管这份真爱来的艰难、曲折。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简爱》是在英国宪章运动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随着经济危机的首度出现而空前激化,压迫和歧视如同逸散的空气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夏洛蒂在此时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形象,拒绝接受世人给于她的卑微地位。世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
不要有太多奢望,而她要求世人接受她的本来面目。勃朗特姐妹似乎秉承了某些叛逆和反抗的个性,《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同样与命运和社会的不公绝强地抗争,甚至为了爱情而不惜走向极端。但不同于这些人物的是,海伦伯恩斯选择了承受“平静地生活,期待着终结”,因为“生命太短暂了,没有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我想,并不能断然否决海伦的人生态度,尽管她最终死在了洛任德。或许,在某时某地,海伦的生活态度才是明智的。但简爱的反抗——或者说是挣扎,毕竟成就了一段美好的人生,她的执着换来了半生的幸福。
当简爱回到特恩费得的时候,庄园如同梦境中的一样付之一炬了;来到枫丹,她终究选择同双目失明、一手残废的罗切斯特相拥此生。虽然圣约翰是个“个子高高,金发碧眼的美男子”,简爱却断然选择了真爱。这也是简爱独立不羁的个性使然。简爱不服从冥冥中的注定,一次又一次打破命运的安排,选择自己的路。在世人看来,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4.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简爱》夏洛蒂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5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然而,最打动我心的却是海轮,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小姑娘。
海伦——我心目中超凡美丽的天使。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有哪个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丽呢?
海伦的超凡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包括简爱。
海伦因小事受鞭罚,简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她说:“要是他用那个鞭揍我,我会从她手中夺过来,我会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然而海伦却以圣经中的以德报怨,告之以忍耐既然无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该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简惊异而无法理解这种信条,也无法理解和赞同她的宽容,然而她感觉到了海伦是“凭借一种我所看不到的光来考察事物的”。
简的反抗精神固然自然率直,令人振奋,但海轮的坚忍宽容更显豁达而耐人寻味。
海伦的超凡在于她能够把真正的智慧和勇气施及他人。
在简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诽谤和污辱时,她看到海伦眼中闪出奇怪的光芒。而且明了那是高智慧和真勇气的流露,凭借着这圣光的支持,简抑制住将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但简只能以此抚慰自己无助又不安的灵魂,却无法踏入海轮的精神殿堂。(本段有所引用)
这也正说明了海伦的超凡脱俗。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有如此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容纳百川的胸襟,真是可钦,可敬!
然而,天使终归是要回返天堂的——她永远的家。
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轮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还记得那次梦中醒来,努力搜集所有有关海伦的语言和描述。不知为什么,对她的死就是有一种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发现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细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海伦的墓碑上有这么一个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生”。
一股郁结也心胸的感伤终于释怀了。我欣然,释然。“resurgam”不正象征了海伦的崇高精神永存不灭吗?
我想,这也是对海伦的死的最好的诠释。6.“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走过坟墓时,我们都是一样的。”这是《简爱》里的一句令我记忆犹新的话。是啊,知识垫高了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自卑的呢? 《简爱》里渗透了女性独立、自尊的意识。简生活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但她却始终追求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追求男女精神平等的理念中。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自己是一个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最终她和罗切斯特实现了精神的平等。简有着非一般的毅力,正是有了这种毅力,使她的付出有了结果。贫困并不是失败的象征,也不是天然成功的标志,一个人能不能在贫困中实现自我超越,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自己。简能从不幸中铸就了属于她自己的智慧的钥匙,这就是她的超越!
简的那份纯洁,使她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爱情。如果没有那份纯洁,她早就和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了。开始有金钱、地位的新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排斥“空花瓶”的存在,好看而不好用,看久了会令自己厌烦,而简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用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岁月的流逝不仅不会减损她的容颜,反而给她增添了新的风采,从而拗过了流年。上了年纪后,失去了水灵的外貌,还能像花一样散发幽幽的馨香,给人滋润肺腑的愉悦,百闻不厌。
简?爱——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简?爱》这部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大姐的夏洛蒂?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成就最大的,她在《简?爱》这部书中塑造了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形象。这本书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描写了简爱自幼年反抗舅母的虐待、表哥表姐们的欺辱,到进入洛伍德学校学习、反抗独断冷酷的校长,至后来独立生活并大胆的追求爱情,以及爱情之路的曲折坎坷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全书围绕女主人公的成长、追求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公对压迫、不公的勇敢反抗,对独立、尊严的执着捍卫,以及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简?爱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动人的,她如自己所说的那样贫穷、矮小、不美,但也如我们看到的那般善良、勇敢、独立。一个人的性格在其年幼的时候就已显现出来,就像简?爱勇敢而倔强性格。因为自幼是个孤儿,简?爱在舅母家生活,饱受舅母的苛责、女佣的鄙视以及表兄弟姊妹的欺辱,幼年的简?爱虽然身材矮小瘦弱,却有一颗倔强而自尊的心,她与大块头的表哥对打,顶撞舅母的不公的偏袒,即便最后被罚关进黑屋子里甚至吓晕过去都从未低头。被舅母送往洛伍德学校后,简?爱脱离了童年的梦魇却并未得到更公正的对待,简?爱依旧在反抗与惩罚中成长。在学校里孩子们的生活质量极差、校规苛刻,但有一点是最宝贵的——简?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她在这里尽情地吸收着能获得的一切知识,并结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识与灵魂的导师,她鲁莽的反抗逐渐被引导为理性的勇敢,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页,在这里她完成了从单纯、无知、任性的小女孩向成熟、智慧、理性的独立女性的转变。
简?爱的成长历程坎坷而艰辛,但她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当她离开洛伍德学校的时候,她已经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独立的生活,在她从事第一份工作——家庭教师——的时候,她邂逅了自己的爱情。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他家产万贯、地位显赫,看惯了世俗贵族女子的矫揉造作、虚伪冷漠,面对家里对小阿黛尔用心教育,与老管家和睦相处,思想独立、性格单纯、倔强的家庭教师——简?爱,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爱情被唤醒。相信,真心总会与真心遇到,同样撇去了一切世俗的目的与偏见,简?爱也将自己的心交付了这个大自己二十岁、并不高大英俊的男人。然而婚礼上,罗切斯特已有妻室的消息打破了她爱情的梦,带着倔强的自尊、爱的信仰、以及对道德底线的坚持,简?爱离开了她的爱人。简?爱对爱情的信仰是值得尊敬的,不管是她在对罗切斯特的告白中所喊出的“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不是凭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眼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还是在后来得知爱人已有妻子的消息后悄然离去,还是后来拒绝了以神的名义向她求婚的表哥,甚至是最后回到为了救疯妻而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我们可以看出,简?爱的爱情是不被金钱、地位所诱惑,也不被贫穷、残疾所吓退,同样不被神的名义所胁迫的。简?爱理性而勇敢,自尊而独立,即便在爱情面前,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他的爱人,当她的个人的尊严、爱情的信仰、道德的底线被挑战时她可以放弃爱情而离开,在我看来这是最宝贵的,她在爱情中坚持了自我!她最后的回归,与爱人相濡以沫,平静地共赴一生,给那些用心爱的人们以最好的祝愿。
简?爱这个平凡的女人以其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她动人的一生,再次感谢作者,带给我们如此美好而动人故事。我心谦卑!篇四:《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在淡淡的黄灯下,我独自拿起一本书《简·爱》品香茗,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简·爱那坚韧的性格也从那遥远的国度飘来。
简·爱,一个善良,坚强,自信,贫穷,矮小,貌不惊人,缺少关爱的女孩,一个生存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应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在洛任德学校对好友海伦伯恩斯这样说过:“当我们无缘无故的被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简·爱就这样受尽了磨难,面对舅妈的残酷,她没有恨她,毅然离开了那个充满硝烟的家,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她进入洛任德学校,朴素节约,勤奋学习,终于,她的坚忍不拔铸就了一个相对于成功的她,一直留校任教??但她依旧没有忘掉她的誓言,没有恨舅妈,直到她去世,善良的简·爱还是去看了那个曾经恶毒的女人,这就是一颗感恩的心吧!当她一夜之间成为富翁时,她没有忘记当时沿街乞讨时救下她的兄弟姐妹们,而是把得到的遗产平均分给他们,这也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
她不仅懂得感恩家人,她还懂得要感恩社会,她还去乡下的学校教书,把自己的光和热给那些求学的孩子们。
四年级:1137927851篇五:《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曾经在中学时代就知道了这本书,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比较出名的西方爱情小说而已,也被拍成电影被人们所知道。也曾经听过这本小说的独白是多么的经典和让人印象深刻。直到真正的读完了这本小说,才真正领略到了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情,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个人认为其实这部小说其实是给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一个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简这个出身贫寒却藐视金钱地位卑微却不轻贱渴望爱情而不失尊严的伟大女性。无论是她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还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一种对于传统的挑战。全文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让我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一种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追求平等和自己心目中“幸福”的现象。
简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有的人或许会在这种情况下就变得自卑,不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性格,甚至会变得懦弱。比如说当简生活在孤儿院时,她和她的朋友同样受到了毒打,她的朋友海
伦·彭斯忍耐顺从的性格让她屈服了,海伦·彭斯在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简和她的朋友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就是因为简这种不向权势与黑暗低头的韧性换回了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所以在文章中每每写到她遭受压迫与不公平待遇时都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她去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与无助。就像在在文章开头中,受到歧视,遭到毒打,被关在黑房子中时,就写道“我依然热血沸腾,反叛的奴隶那种苦涩情绪依然激励着我。往事如潮、在我脑海中奔涌,如果我不加以遏制,我就不会对阴暗的现实屈服。”就为后面文章中一系列反抗情节种下了种子。而后面的很多事情也让我看到了她却是不是一个会向现实屈服的人。
在整篇文章是以简对自己幸福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为主要线索,在简遇到了罗切斯特后,对于他的傲慢,粗鲁的态度,简始终没有胆怯退缩,而是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地应对。在两个人的唇枪舌剑中,他们的思想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彼此也越来越欣赏对方。面对着爱情的火苗,简还是冷静地意识到她和主人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而且可能只是自己的单相思,只有小心翼翼地压抑着对主人的感情,直到她知道罗彻斯特先生其实也爱着她后,她才大胆、热烈地放任自己沉浸在爱
情得到回应的甜蜜之中,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但她并没有在其中迷失自我,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最后她拒绝了传教士圣·约翰的求婚,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她看到罗切斯特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罗切斯特的妻子)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一只眼睛)。一把火,把罗切斯特给烧穷了,烧丑了,烧平等了。而此时的简反而从一位贫民变成了继承财产的财主小姐。昔日地位的尊卑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然而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真正纯粹的爱情,她爱上罗切斯特不是因为他有名利而是因为他的人,纵使他变穷变丑了,她仍然爱他并要嫁给他。简找到他,却没有嫌弃他,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我认为是简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这不仅让我联想到了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回家的诱惑》,里面的女主人公也是遭到了抛弃,可是当她有钱
之后的一系列的报复行动让我印象深刻,而简却依然没有对罗切斯特有任何报复行动,还和她在一起了。我真的觉得简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好女孩。
而且在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比如说里德太太——简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并不公平。她自己的儿子约翰,经常做许多的坏事:捻断鸽子的头颈,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采摘温室中的葡萄,掐断暖房上等花木的嫩芽。但是她却依然偏袒他,把他的儿子当作手心里的宝贝才让她的儿子养成了专横霸道、与自私,约翰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最后她的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还有亲属在世真相。虽然里德太太在这里是个反面人物,但是最后的醒悟还是让我看到了人性在最后得到了彰显。
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
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轮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在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这本小说中,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这又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中国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她与简一样,同样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可是却表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品质。林黛玉的小家碧玉,受了气或是委屈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埋怨或是暗自流泪,写写《葬花词》之类的感伤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心目中的不满。最后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娶了别的女人,自己却吐血而死。而简却是思想性格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叛逆精神和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意愿,最终得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