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

时间:2019-05-13 06:5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

第一篇: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

艰辛的一生 勤劳的一生 智慧的一生 成功的一生

——父亲的生平概括

安宝玉

二O一三年元月十九日

艰辛的一生,勤劳的一生,智慧的一生,成功的一生

——父亲的生平概括

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腊月初十日,父亲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华歧乡安集村一个穷苦家庭。爷爷当年65岁,就给父亲取乳名六五。奶奶在未生父亲前梦了一个梦,她梦见海头村的大海和小海要移到其它地方去。山上突然飞来一个白胡长须者拄着拐杖,容貌神采奕奕,很像故事里神仙的样子。当时奶奶和村上的很多人要看庙会去,这老者在人群中对奶奶讲:“两个海就在你们脚底下,你们希望两个海移走好,还是不移走好?”其它人没说话,奶奶随机说当然不移走好。老者说只要你把你怀的孩子生下取名“镇海”,这两个海就不移了。奶奶不假思索的回答“行”,只要生下是男孩,我就取此名。旁边很多人问老者,为啥取这个名字海就不能移走。老者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完老者不见了。奶奶惊醒后,把这个梦说给了爷爷。奶奶生下父亲后就和爷爷商量,给父亲取名“镇海”,但要长大后叫。父亲十岁那年,爷爷有了病,病的很重(伤寒),就把父亲叫去对着奶奶说:“我这病好不了,待我死后,你长大成人,神仙给你取的名字才能被大家叫。这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只能告诉你最亲的人。”父亲听了牢记在心中,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20岁后,在陕西背棉花时才叫起这个名字,父亲一辈子给谁也没讲过。1967年农业学大寨改海造田,父亲看着两个海流向河里,他也上年纪老了,从此这个名字再也无人叫。父亲90岁那年,在市医院做了手术,有一天把这个事讲给我们听,叫我们记下,有机会是否把两个海能恢复。大哥跑了很多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此事没有办成。

父亲从小离开爷爷奶奶早,受了很大苦,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勤劳的一生,智慧的一生,性格坚强,意志坚定、永不放弃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爷爷奶奶去世前六年,大伯长期赌博,爷爷叫大伯经商(做生意),身上带着24个银元,两头驴,结果叫大伯全输了,一个人回家。这可把爷爷气坏了,要打,拉不住大伯,就叫大伯把一口袋粮食搬一下,结果叫爷爷用粮食口袋把大伯压在地上,就狠狠地打了一顿。大伯就跑了,一走是十七年,回家后再次走十三年。本来是一个困难的家庭,叫大伯这样一折腾,更是雪上加霜。爷爷年老多病,奶奶日夜操劳,大伯在外,不知是死是活,杳无音讯。爷爷奶奶商量决定,把大妈和二伯撮合在一起成了家。尽管大妈不同意,但在爷爷的威严中大妈不得不按爷爷的安排行事。随后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家中就由二伯大妈掌家。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二伯养活不了一家人,父亲饿的皮包骨头,穿着破布衣服,确实快要饿死。那时父亲才十二岁,独自离家,到本村不太富裕的万顺子家去干杂活,万顺子爷爷是一个有善心的人,收留了父亲。每天跟着他们的家人干些零活儿(寻柴、扫院、寻菜、喂猪、担水),晚上住在杂草堆里。过了些日子,见父亲干活老实、勤快,就叫父亲住在他家,干了一年零三个月。有一天父亲给猪寻菜,见上了二伯,二伯叫父亲回家帮他种地,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几天后,二伯来领父亲,男主人不在,女主人说:“我家把你弟弟喂活,这里有二块银元你拿上,做为你弟弟在我家干活的工钱。”二伯真不懂事,他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伸手拿上了两块银元。父亲叫了个“二嫂”说:“你把我的命救活,就好得很,还给什么工钱。”二伯瞪了父亲一眼说:“快走。”就把父亲赶回了家。以后那家男主人都给别人说,我家把啥娃子救活了,他哥来领他弟时,连一句人情话也没有说。从此,父亲农忙时,跟着二伯干农活;农闲时,跟着二伯外出从事小商小贩。家境贫困,迫使父亲从小就动脑筋,学任何东西又认真又专心,学啥会啥,而且都比他人学得快,做得好。他学做瓦罐三年,跟师傅学了一年,就能独自做,独自烧。学习珠算、记乘法口诀,安成叶只教了一两遍就记会了。由于学得太快,只教了三变九,九变九,就不教了。父亲本人慢慢学会了“四飞归”,又慢慢学会了“狮子滚绣球”。我们几人上小学时,父亲都传授给了我们,在全乡会计考核的珠算当中,我得过第一名。父亲十一岁时才穿上单裤,在十八岁时,第一次穿上棉裤,上衣都是二伯穿旧的棉衣,可见当时家境困难到何等地步。父亲起初跟着二伯背过油、盐、粮、席子、竹萝等,后来在十八岁时,从陕西宝鸡向天水背棉花,一共背十八年。起初给别人背,最多背一百八十斤,每年背十八回,每回往返走十八天,后来有本钱了,就给自己背。这沉甸甸的四个“十八”的数字,伴随了父亲最宝贵的人生,父亲经历了很多坎坷,碰到过很多新鲜的故事,用父亲的话说,经历之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总揽父亲一生经历,除上所述,还在省内平凉、定西、兰州等地贩运过粮、油、水烟、布匹,在礼县、清水、平凉等地牵过驴、牛、羊。在甘南、宁夏、张川等地卖过布匹、羊皮、药材。在陕西割过麦、压过场。在甘谷、秦安、徽县等地贩过辣椒、水烟、酒。父亲什么苦活都干过。不论是冬天的严寒,路上雪很滑,还是夏天的酷暑,烈日当头高照,父亲都坚持经商,背着极其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向前行。哪里有钱挣,他就到哪里去,他的吃苦、勤劳、肯干、明理、聪颖,留在了他同时代人的心中。父亲脾气有时急躁不好,这是他对自己人就这样。对待他人他总是善意、讲理、施舍、帮人,总是替大家说话、办事。他性格刚直不屈,坚持公正、平等待人。父亲是我们家发展的旗手,也是里程碑,也是公众认可、受大家崇敬的人。

父亲在学做瓦罐时,在王家铺娶杨氏为妻,生一女,年龄还小,先母就因病早逝。民国二十六年,母亲来到家,同年和二伯分家。大伯的人虽不在,但一份财产留给二伯。分家后,二伯和父亲一样穷,挖了土窑先住了下来。之后,二伯和父亲各自为阵,独自跑自己的光阴。父亲除有八亩山地,一无所有,父亲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和母亲辛劳的操理家务,家中逐步好起来。父亲每外出回家,都会带来好消息。到1949年解放时,二伯家山地不到二十亩,瓦房无有,日子过得艰难。我家有59亩山川地,其中6亩川地,剩余的都在村周围,又近又好。家有五间瓦房、两头牲口,家中钱、粮、柴草都有结余,父亲手中还存有400多块大洋。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用220个兑换了粮食,一个兑换6斤粮,救活了全家人。1973年前后,父亲手中没有钱花,把90多个分别在牡丹、罗堡兑换了现金。剩余100左右分给了我们弟兄三人,给两个姐姐一个都没有给。父亲曾说:“挣光阴时,宁肯挣死牛,不能叫翻了车。”还说:“穷日子光阴是杀人的刀,人穷了谁都看不起,连三岁的孩子都欺负你。”正因为父亲经历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认识就不为过。父亲经常给我们说:“我吃的苦太多,把我穷害怕了。怕饿肚子,怕把孩子养不成人,孩子一辈子又要吃苦。因此,黑不当黑,明不当明,出大力背了一辈子脚,我们河道近万人,没有象我这样出大力的。但我的结局是好的,五个孩子,两个女子没念书,她们也是苦命的,但她们后代也都好。三个儿子都努力,都好,吃苦不多,家境都不错,孙子都争气。”村里人也是这样说的,今年87岁的安九玉说:“三爸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把苦吃尽了,晚年还是享了福,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三爸有个好身体,脑筋相当好,同样跑生意,其它人挣不了的钱,三爸就挣下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他心里明白。他是一个公正的人,有善心、有良心,在海池河道,他很有威信。他供给三个儿子上学决心大、信心足。对娃娃要求严格。三爸是海池男性最高寿的人,活到95岁,神志清楚。他前七十年受尽苦、出尽力。后二十多年还是享了福。我和三爸当邻居五年,我是知道的。”本村84岁已逝的二爸安德海,76岁的安九璋都是父亲生前的友好,他们对父亲的看法、评价和安九玉说的是相同的。

解放后50年,父亲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4年,这几年父亲精力一半放在农务上,一半放在经商上。这一段父亲虽然艰辛,但心力大,当时抓养五个孩子。我们上学读书时,家中人口增加到七口,大姐出嫁。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2年,55年进入高级社,家里所有财产归公。我家有一头麻驴归公(全村最好),包括农用家具、玉米架、麦草、树木全部归公,麦草和苜蓿共有两万多斤,全队的驴和人力往城背后运送了两天。五六年开始大集体做工,按劳分配,可大集体情况下产的粮食每亩最多只有几十斤,玉米三百斤左右,到年底每家分得很少的粮食。五七年开始,因干旱闹饥荒,迫于生计,父亲在假期带我们干活挣工。但到年底也没分多少的粮食。五八年开始成立食堂(地点城背后),每顿吃饭都得步行三公里去城背后吃,每人的生活又从每天的五两面降到二两面。就这样过日子,结果城背后饿死了十几人。蒿地湾没有饿死人,原因是离地近,能偷一些粮食添补。五八年底食堂散伙。五九年底父亲当上保管,当了三年,这时也能给我们生活作些添补。可这三年里,家里吃过玉米棒、谷皮、芥皮、树皮,不过我们比起其它人吃得少很多。六一年二姐出嫁。第三阶段为1963年至1981年,63年政策有点好转,个人能挖点非耕地。父亲带着我们挖了二亩多地,全部种了洋芋,家中日子过的好了。同年2月、10月娶了王茂兰、黄粉娃二个儿媳妇。从那年起,父亲和队长安思有、会计安玉生搞了些矛盾,再没参加集体劳动,每月给队里交上30—40元钱,记点工分,交了二年再就脱离了生产队管理。在66年社教运动当中,把我抽在查账组,清查了队长会计账目,有些多吃多占的,叫他们退回队里,还开会斗争过几次。在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暗地给父亲规划成份,报复我们搞了一些的伪证材料,叫父亲签字,可父亲脾气永远坚强的说:“假的东西,怎能承认。”工作组,把全大队群众组织起来斗争了一次,可父亲坚决不承认。我就找了工作组长,说了他们为啥报复的原因。大队工作组长,走访了一二队有些户,问了几个老人。他们都说,父亲给人家做工,根本够不上富农,就这样结束了。后又把我放进大队保健站,从此父亲做小生意。1969年,金玉去重庆当兵,71年四月二十九日,母亲去逝,对我们全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父亲痛心睡了三天。76年我们分了家,在当年父亲看着给大哥盖起了房子,父亲就住在大哥家里。第四阶段,1980到2006年,80年土地承包到户,父亲心情愉快,长期压抑的心情和力量都放在了责任上。可在81年7月2日大姐离世,父亲也特别痛心地睡了几天。待心情好转,在98年,大哥把父亲接在天水生活四年。可在2002年,父亲又患了一次胆结石做了手术。同年父亲回到了家住到了苹果园,由二姐伺候三年。2004年,王茂兰也就在家伺候父亲。2005年大哥也回家照看父亲,父亲晚年敬了佛,每天早上一炷香敬佛、看电视和大哥聊天。在20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与世长辞。父亲的一生概括起来是:生来就苦,缺吃少穿。父母去世早,百般受苦难。弃家为生存,农商又杂工。勤劳好学,学啥易回,背脚经商早,持稳勤动脑。出外受尽千辛苦,白昼不分为光阴。从无到有靠智靠力,积粮存钱养育儿孙。供子读书明事达理,不论干啥期盼成功。待人坦诚,性格坚直,乐于助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记情报恩,盛世年间精神爽,家兴人和万事安。

父亲于200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阳历2007年元月1日)午时安祥去世,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安宝玉

二O一三年元月十九日

第二篇: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安浩

2012年冬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一)曾孙:安浩

一转眼,太爷离世已经六年了。每每想起,这六年恍如隔日,他和蔼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并未有一丝淡去,我仍然会时常想起他,我生命中重要的老人,我的太爷。

人生的残酷随着成长的脚步被我逐渐了解,自是从很久以前便有对死亡的恐惧。恰如佛家所说“万物终归尘土”。没有经历过的事总是让我们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就似未曾目睹过灾难就不会觉得生命之脆弱,不曾经历过穷困便不能体会生活之艰辛。因此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死亡似乎是离得太远,且家中长辈本于农田出身,早年受苦出力,身体也都硬朗,从小到大,并未经历过亲人离别,自然也不会去想,从未想过。直到六年前太爷去世的消息传来才让我开始真正思索这些事。学校的教育让我们变得思想呆板,许多重要的东西却全未学到,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

太爷的离去让我无法相信,那是一个平静的中午,我照旧从学校回来,带着一身疲倦,放下书包准备吃饭。然父亲便告诉我“你太爷过世了”。我不太明白,似乎脑袋一片麻木,一顿后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却又无法相信,彷如一句玩笑一样,用了一些时间才确定这是真的。自此,我便明白的亲人的离别,那时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太爷了。高中的学习与生活本就紧张,让我根本无暇顾及亲人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主动走动,而太爷的离开就像一面镜子的破碎,终于让我看清了人生的无奈与必然,不再目光短浅,只看到我自己的现状。于是,太爷的葬礼便开始了,而我也终于有时间来安静的思考,回忆我的人生了。

在我出生以来,太爷的印象就一直存在于我脑海之中,我无法回忆起是谁告诉我太爷是谁,因为我记事起就已知道他便是太爷。童年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任何事都值得自己乐一番。那时太爷住在山上老旧的小院中,那里留给我许多回忆,我依旧清楚地记得木框架和生锈的铁丝贴片组成的院门和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高高的门栏,石制的房台以及小小的形状不规则的院子。现在会想起这些,依然是那样的熟悉。小时后每次去,太爷都端坐在炕头,似乎很少见到他下地来,连做饭都是在炕上进行。并且有着自己独有的炊具——黄土做的三支脚小泥炉、熏得发黑的砂锅、一只老旧的大搪瓷碗,都已经用了很久,已无从得知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太爷有一只挂在墙上的篮子,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东西之一,因为每次我们去太爷都会从炕上站起来,从篮子里拿东西给我们吃。一颗熟鸡蛋或是一把葡萄干,我会高兴的将鸡蛋拨开抹点盐吃掉,这也是太爷爷教我的。葡萄干则会放入口袋,一次一颗放入嘴里含一会儿再慢慢吃掉。这些片段现在时常想起,和家人一起聊天总会说起,不禁让我想起太爷的笑容,总是听别人说太爷的厉害,但却从未见过,在我印象中,太爷一直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的慈祥老人,这应该是对我的特别待遇吧。太爷却也是位倔强的老人,对自己的事、周围的事总是有自己的看法,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现在回想起来,作为那年代出生的人,实属不易。至于此,我的童年回忆便结束了。

五岁时我进入小学开始读书。对于我来说,童年本就是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实在太短,上学后便是学生了,没有童年的自由自在而每天都要去学校读书。自那时起,我的童年已踪影全无,而见到太爷的机会也变少了。那时太爷还是住在山上的小院中,每次回到老家,爷爷奶奶总是嘱咐我们“去看你太爷去”,我便和姐姐妹妹们一同浩浩荡荡一路跑下去看望太爷,太爷依旧会从篮子里拿出鸡蛋或葡萄干分给我们吃,我们便你一言我一语陪太爷说话,可以看出太爷的高兴挂在脸上。可是小孩子总是呆不住的,我们待不了一会便离开了。那时我的思想也很简单,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太爷的生活是孤单的,然那时我们竟未发现离开时太爷的失落,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将一位老人独自留在那里,那样的生活他究竟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就在我上二年级那年,举办了太爷的八十五岁大寿。这在我们整个家族史上都是非常特别的一天。那天来人特别多,大家都到了,三叔还找来电视台的摄影师拍摄留念,现在依然保存着那天的录像。那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裴祖菲比武的事。他可是正统的学过武术,而我是自学自创的“江湖拳法”,我两一交手便十分激烈,各不相让,最后也未分出胜负。那天太爷真的很高兴,喝了不少酒。现在想来,这种大喜之事真的很少,以后很长时间未曾遇到,摄影师定格了那日太爷的笑容,让我们现在依然可以随时看到,那时九七年的冬天,一个令人难忘的冬天。

为了能让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九岁那年,父母带我们来到天水市定居,那是的我正上四年级。由于收入低微以致生活一度十分拮据。对我来说那好似一段灰色的回忆,那时回老家也只能在假期。太爷也从山上的小院搬到了山下果园边的平房中居住。至那时,便开始注意到太爷的屋内供着佛龛,太爷自己手中也总是握着串佛珠。我不认识佛龛中所供的究竟是哪位菩萨,但却认得旁边一张图片上的地藏王菩萨五个字,图片中的菩萨很像电视剧中的唐三藏,也不知是不是。小屋不甚明亮,从门中映入的光线正好照在佛龛与图片上。炉中的香一直燃着,未曾断过。除此以外,其他东西都是原来的旧物,据说东西是太爷自己从山上搬下来的,可见那时太爷身体依然硬朗。他任然坚持自理生活,依旧是在炕上做饭,还时常亲自去罗家堡赶集。现在想起来,已年近九十的老人却比现在的年轻人更精神,更热爱生活,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也许与他信佛教有关,或是他年轻时的经历所致。太爷的自我意识总是很强,这也许是年龄所致,老人的自我意识总是比较强的。

再后来,大爷为了照顾太爷方便,便将太爷接到天水市居住,当时住在乡干楼上。那时父亲常常带我去那里,他们有我不知道的事要谈,也许是工作上的吧,我无心关注,便去里房太爷处坐会。太爷的东西依旧没有变化,只是又多了一台专门播放佛经的录音机和一张照片。照片上太爷站在一位老僧身后,老僧身披袈裟,端坐在一把圈椅上。应该是位方丈吧。太爷依旧每日烧香、听经、盘珠,每天都是如此。有大爷大婆在身边照顾日常起居,生活也简单了不少,偶尔还会出门走走,有一次竟自己步行到亲年南路的老房中来,可见身体状况依然不差。然而也就在那一年,举行了太爷的九十大寿。记得那天好多蛋糕,大家都赶了过去,房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在一起为太爷祝寿。太爷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也是十分高兴。气氛十分火热,大家难得聚在一起,爷爷叔叔们把酒言欢,姑姑婶婶们帮厨聊天,我们这些孩子也很久没见面了,又有那么多蛋糕,便痛快的玩了一晚,直到深夜方罢。大家尽兴而归,说起来也已过去十年了。

再后来也不只是什么原因,太爷又回老家了,他的倔强是没有人拗得过的,也许是怀念老家吧,老人总是希望落叶归根。于是他又搬回山上的小院中去生活,大婆一直在身边照顾着。我也是从初中升到高中,时间更加少了,整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好似一段录像循环播放,假期少的可怜,有时一年也不能回老家一次,直到那天中午,父亲告诉我太爷去世的消息。

大家又聚到了一起,筹备太爷的葬礼,我也请了假回到老家,大婆告诉我们太爷走时很安静,是在梦中去的,并未受任何痛苦。家里的气氛似乎很平静,还有很多人说这是喜事,当时我很困惑,无法理解为何太爷过世算是喜事,陪伴于身边的亲人离开算喜事么?

葬礼就这样开始了,那个冬天很冷老家已经下过好几场大雪了。送葬的队伍很长,吹嗦喇的师傅吹吹停停,重复着同样的调子。棺材大且厚重,很多人吃力的抬着,我端着太爷的照片走在最前面,大家心情沉重,默默地前进。太爷被安葬于老家的祖坟处,和太太在一起,安详的沉睡了。

太爷的离开带给我的并非巨大的悲痛,而是沉沉的思念,让我觉得生活缺失了某些东西,内心空荡,时常胡思乱想,生活也似乎变得萧瑟了许多,干什么都没有心思,而有时却又焦躁不安。太爷的离开也让我开始思量人生,思考这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始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后来想想,太爷信佛也许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吧。这几年我见到听到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受病痛折磨却又不舍离开这个世界,才渐渐明报像太爷那样寿终正寝且无牵无挂的已是非常好的,心中才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2012年冬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二)

曾孙:安浩

每当想起太爷,那音容笑貌好似就在眼前。他离世后的这六年匆匆忙忙很少有时间静心思考,也再没有看到那种和蔼朴实的笑容,太爷的笑容也定格在了那一年,那张照片上。让我无法忘记。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六年呢?今年是太爷诞辰一百周年,回忆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只叹时光匆匆流逝,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只能于脑海中独自回味。

在我的人生中,家族占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我生于一个大家族。发展到现在虽然算不上人丁兴旺,但也是儿孙满堂,且四世同堂。大爷曾告诉我“一个家族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人,只要我们有人,那什么都可以创造”。后来渐渐长大才慢慢明白了此话的真谛,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了。

每个家族都有其自己的精神与文化,这可能是看不见听不到抑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它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体内,就如血液一样在我们体内流动,代代相传。这不是可以传授的学术,而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影响。就似太爷影响爷爷,爷爷影响父亲,父亲再影响我。所以我能感受到一些非家人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运用着它。它使我有了一种意识,不与其他人一样,我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它又让我明白了很多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意义。如果要让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下去,那首先我们要努力生存下去。物质的创造远远不及这种精神文化的诞生重要,而它却比想象中脆弱,现在物质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抛弃了很多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东西。换句话来说,我们都为自己而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人生长寿不过百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我们还要为先辈,为后代而活。这不是负担,而是自己应担起的责任,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应抛弃的东西,有许多人无法感悟的东西。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中,我从小便深受大家的影响,自小耳濡目染便将很多东西印于脑海中。在我脑海中,太爷对我的影响虽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深的。家中长辈从小就开始讲给我们很多道理,管教也算严厉,于是从小就没干过出格的错事,就在十分平淡的生活中长大。太爷原来是住在老家的,后来被大爷接到天水市来生活,再到后来自己又回到了老家,那已是鲐背之年了。

太爷的生活一直简朴,很多东西都是用了很久很久的,起码在我的印象中从未变过,一只大的搪瓷碗我记得非常清楚,在生活方面也是尽量自理,听爷爷说太爷八十岁时还能背着一筐东西上山,可见身体非常健康,常常自己做一个人的饭。太太走的非常早,而太爷去世时父亲已过不惑,这么多年来都是太爷独自生活着,大婆一直在身边照顾着老人。其实我见到太爷的机会并不多,只因上学太早,只有假期才能回去看望他。每次去看望他时,他都会教导我们一些东西,比如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枪是这样扎人的”。他不太过问关于学习成绩的事,而是告诉我们“读书够用就好”,现在常常想起这句话,这句话说得很好,很贴切。的确是读书够用就好。中国的教育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原来的填鸭式让人们认识到了只读死书而忽略其余方面教育的后果。对于太爷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不要读死书、无用书、不好的书,其实很多东西都不能在书本中学到,重要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生活中,这是其一。再者说读书够用为标准的话,那读多少才算是够用呢?似乎是永远不够吧,因此这句话也常常驱使我去读目前还不够用的书,这是其二。太爷当初告诉我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不知道,这只是我自己带主观色彩的理解,但在我心中这句话堪称经典,每每想来回味无穷,包含了太多的哲理在其中,这是来源于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的哲理。人生的积淀总是非常宝贵,因此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会请教于长者。许多太爷说过的话依然萦绕于我耳边,这其中是夹杂着太爷的人生经历的。

太爷年轻时曾干过很多行当,虽是在农村居住,却常常出门在外,走南闯北,做过各种生意。那时做生意可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本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对于中国西北地区,遍地都是占山为王的强盗,势力有大有小,转瞄准单行客下手,小则拦路抢劫,大则杀人越货,心狠手辣无恶不作,人们外出都是结伴而行,货物的运输十分滞后,根本没有火车汽车,大多都采用人力运输。太爷也就在这种时代干着自己背货买卖的生意,他做的生意什么货都有,也是到处都去,看市价什么好就去背什么,宝鸡、平凉、甘南等地去得最多,曾经从宝鸡往天水背棉花一背就是十八年,背着一两百斤棉花步行来去,晚上常露宿野外,吃干粮,独自一人行走在兰州到天水的荒山野岭间。在那样的时代,自然也要有些防身的本领,太爷曾告诉我一般如果遇到两三人的小毛贼便直接打倒,却没有说遇到人多时是怎么样的,想到这里便体会到了这一路艰辛,岂是能如此简单,大小盗贼太爷必定是遇到过的。做这样的生意谈何容易,但太爷依然坚持做着,换而言之,如果当初太爷没有四处辛勤奔波而是在家务农的话,也许我们这家族也不会发展为如今的规模,太爷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验。曾经的一个决定就会改变如今儿孙的命运,而曾经的受过的苦和累则会变成儿孙宝贵的经验与真理,这便是传承下来的东西。

令人遗憾的是太爷赖以走南闯北的一身功夫以后是看不到了。爷爷们虽然都少年习武,但都未学到太爷全部,传至叔父辈已经很少有人练习了,纵然学过都已全然忘记。当时太爷的功夫已很厉害,而太太更是高手。据说有一次太爷要出远门,但不放心太太一人在家,恐盗贼来袭,太太抵挡不了,自己又在外无法保证家人安全,便有心试上一试。于是出门之后,扮作强人从墙上一跃而入,想看看太太要如何对付,结果太太无意间瞧见有一黑影翻墙进院子里,顺手抄起一条填炕用的耙子便迎了上去。太太出手准且狠,一经交手,几下就打得太爷大叫,太爷吃痛忍不住才连忙出声“是我!”,太太听得声音是太爷,方才停手。太爷见识了太太的厉害,终于安心上路挑货,自此再没有为此操心,只要家里太太在便放心了。到后来,三位爷爷都学了太爷的功夫,但都仅学了一部分而已。到现在爷爷们身体好、精神足,这也是受了太爷的影响。家中老人健在,实在让人觉得心里踏实,还能常常给我们一些生活的指导和思想的指引,修正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太爷开始信佛已是后来的事了,也许是年龄大的人是需要一些信仰来填充生活,也许是太爷这么多年经历了许多事后有所感悟,对这个世界又有新的看法,参透了一些事吧,只到晚年太爷才开始信佛供佛。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十分高兴且安心的。信佛向善总是比无所事事好多了。太爷信佛并非是一发不可收拾,而是平淡的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敬佛信佛而不痴迷其中,将其思想作为一种方法或看法来体会并加以运用,平时却不对我们讲这些东西,只是偶尔告诉我这些东西好。太爷佛龛前的香却是从未断过,至少每次我去看望他,香炉中都飘着一缕轻烟。起初都是太爷自己去买香,后来太爷身体偶有不适无法去赶集时,便会让别人带一些来。我从未见过太爷诵读经文,他总是在手上盘弄着珠子,很多时候都在沉思。其实只要自己真的诚心向佛,内心得到解脱,精神得以升华便够了。

太爷的离世带走了很多独属于那一时代的东西,以后再不会重现,却也留下了很多令我们受益无穷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者,许多传统文化都这样流传了下来,我们也应将太爷留下的这些加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后人。纵然后人没有见过太爷,但太爷已经影响了我们,我们也会继续去引导他们,太爷已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给我们他最宝贵的东西。

太爷并未读过书,但他却有自己的人生哲理,看待事物非常透彻且记忆力非常好,甚至到九十岁时还能将自己原来经历的事与周围的人的年龄去处记得非常清楚。大爷编写了我们的家谱,其内容便是太爷口述而来,记载了自我以上数代人的生年、名字、去处、相互关系,有十几页内容。太爷说如果早几年的话肯定记得更多,很多都是那几年忘记的。自此便有了家谱。那时他常常对我们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所有的事我都是记得的,什么我都清楚得很。”那时我并没有在意,而现在则渐渐明白了老人的心境,终于了解了当时太爷说这句话时的复杂心情了,只是现在未免有些晚了。太爷去世时我十六岁,那时毕竟有些事还不太懂,现在有那么些无奈,但毕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在老人离世之前更多的理解他们更多的陪伴他们走完生命中最后的路程。他一生为人正直,教导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每当想起太爷,和他在一起的情景便历历在目。

他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这家族的繁荣,他用自己的哲理教育着我们的人生,他用自己的经历做为我们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昌盛,孩子都读书受高等教育且认真努力,中年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且辛勤奔波,老人精神状态极好且身体硬朗。太如能看到此情此景,看到我们都长大成人,团结且勤奋,该会露出他慈祥的笑容吧。

2012年冬

第三篇:生平简介

生平简 介 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同志们:

意外遭际实堪伤,致使英魂返故乡。春寒料峭祭亡灵,泪雨纷飞痛断肠。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2年2月2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大荔县质监站退休干部,优秀建筑工作者王新生同志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在此,我谨代表大荔县质监站全体干部职工向王新生同志表示深切的哀悼,向王新生同志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王新生同志的一生,是不懈努力,追求进步的一生;勤勤恳恳,克己为人的一生。他于1939年7月5日出生在大荔县石槽乡孙家村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如火如荼的时代,勤诚厚朴的民风,尚礼崇德的家庭教育,涵养了他勤勉自强、正直勇敢的品格,坚定了他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王新生同志于196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66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陕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工作;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在渭南洛惠局工作;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大荔县设计室工作;1990年2月至1996年6月,在大荔县建筑公司工作;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在大荔县质监站工作;2000年8月退休。

王新生同志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把这份爱寄托于自己的工作。从走上建筑工程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潜心本职工作,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工作期间,王新生同志主要承担施工业务,为业务总负责人,多次获得“建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参与编写《现浇与预制装配相结

合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书,在“建筑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十篇,其主要成果录入《大荔县志》科技成果篇。王新生同志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都称赞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宽厚,他的善良。王新生同志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这路很长,但王新生同志凭着坚韧的毅力走过来了。即使在退休后,他仍克服各种困难,为城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七十余年人生路,他风雨兼程,顶天立地。他奋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精彩了一生。

王新生同志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志、乡邻以让为先,关爱有加。对家庭,他是一位真正负责任的人。作为儿子,他忠孝双全,堪为表率;作为丈夫,他与妻子相扶相携,共历风雨;作为父亲,他教女有方,宽严适度,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现在,令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王新生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悲伤不是他希望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精神。就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瞩目这颗闪亮的流星,来纪念这位如夏花之灿烂,如秋叶之静美的长者,但愿每一个睹物思人的瞬间,不是生者的悲痛,而是逝者的安慰。

王新生同志,安息吧!

第四篇:思想汇报之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思想汇报之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人民不会忘记。十亿人口的神州大地上,正在掀起巨大的改革浪潮。每当人们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而骄傲和喜悦的时候,都不会忘记那个伟大的名字———邓小平。

作为中国人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的邓小平,了解他的昨天和今天,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侧面。观看了电影《邓小平》我们了解了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十年浩劫是怎样身处逆境仍殚精竭虑地探索着富民强国之路,也了解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这位伟人带领十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新生活。

邓小平是位伟大的军事家、理论家、经济实务家,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非常杰出。从年轻时起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为中国人民做出过许多贡献。他是与前国家主席毛泽东齐名的现代中国巨人,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威信。他以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魄力和威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而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无疑是因为他引导中国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稳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思想汇报《思想汇报之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人民不会忘记》。邓小平目光远大,意志坚强,反应敏锐,行动果断邓小平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顺利的发展,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他曾多次因坚持正确的主张而受到错误的打击,却由此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一声令下,推动了中国的12亿人民,使中国的进程转向现代化。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是反对保守派,提倡改革,重视知识,提倡科学救国。尤其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邓小平做的极为突出。他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他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强调「致富就是光荣」、「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发展是个硬道理」。

邓小平不仅是一位胸襟开阔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和充满人情味的老人,他的情感不仅支撑着一个几口人的小家庭经历风浪,更引导着十亿人的大家庭追求幸福。

缅怀伟人业绩,聆听为人的教诲,鼓舞亿万中国人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奉献爱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在面头太爷佛像开光典礼仪式上的致辞

在先祖椿先佛像开光典礼仪式上的致辞

(2012年12月21日)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气“冬至”。古语云:“冬至一阳升,地下水泉勤。开始数三九,天气日渐冷”。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冬至到来之际,要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追念祖先恩德,以求祖先庇佑。今天,我们怀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云集在白崖子的先祖椿先坟前,共同参加先祖椿先佛像开光典礼,共同祭拜我们的先祖——国公李椿先。虽是寒冷冬季,更显我们李氏家族尊祖敬宗的深情与诚心。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先祖椿先佛像开光典礼,这是我李氏家族历史上一件空前的盛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乐都椿先大殿筹建理事会,对各位宗亲以及各位善男信女冒着严寒,不顾路途遥远,前来参加先祖椿先佛像开光典礼,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为先祖椿先大将军塑像提供过资金支持,对关心和支持乐都椿先大殿修建的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明朝在西北地区广泛推行土官制度。河湟地区土官众多,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李氏土官。李氏出了两位正一品武官伯爵,李英便是其中之一。李英曾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受封会宁伯,其后裔代代袭封品级不同的土官,从而使李氏发展成为明清两代500多年间青海最有势力的地方豪族之一,其家族对青海历史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先祖李椿先作为明初一代名将李英后裔,袭父职任西宁指挥佥事,他自幼聪慧不凡,喜欢学文习武,长大成人后,体貌魁梧,臂力过人,精于骑射。

23-!

下载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羽生平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

    葬礼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出生于1951年12月21日,汉族,山西襄汾人。自2005年5月检查出患运动神经元病症以来,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因病情不断恶化,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8......

    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 1997) 少年时代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止处分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 字号:字子长 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 朝代:西汉 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 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 生平简介 司马迁自称......

    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农历11月20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城) 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雷锋他乐以助人,大公无私,对工作精益求精,被推选为抚顺市人......

    居里夫人生平简介

    居里夫人生平简介 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bya Sklodowska) 玛丽亚·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

    鲁迅生平简介

    1.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

    胡雪岩生平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