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5篇

时间:2019-05-13 06: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

第一篇: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

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建筑密度过大,建筑老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城市更新问题迫在眉睫,如何让一个城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保持活力并永续发展?本文将以甘肃靖远为例,探讨城市更新有哪些方式以及适合小县城更新的具体办法,并对更新后的城市如何保持活力提出一些具体措施而展开。

关键词:城市更新;桃源;另辟新区;活力 引言:

时间在不断的推移,城市也在时间的变更中不断更新着。和人一样,建筑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当其临近生命的末端时必将被拆除,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因子终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那些儿时住过的街巷可否被保留?“世外桃源”又能否再现呢?

1.研究背景

1.1靖远简介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城,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它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土地上便有了人类生存繁衍的踪迹。

靖远县区位图

靖远县城地图

1.2靖远县城更新改建的必要性

靖远自古以来就蕴藏着大量的煤矿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地下矿产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境内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终将被切断。若要持续发展,保持地方活力,城市务必需要转型。再者,人口数量也在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住房紧张,道路拥堵,建筑老龄化等一些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更新改造,应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居住环境的为目的,应是有机的更新改造。改造旧城,应是能延伸历史文脉的,应是能繁荣和发展城市经济的。从本质而言,城市的更新都是原有城区或是在面积,或是在功能,或是在发展等方面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下导致的。伴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退;另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的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功能性衰退,甚至沦为废弃地;再者,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必须更新。

1.3县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县城居住的大多为当地原有居民,正如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他们在思想上本来就比较守旧,那些承载了儿时记忆的街巷始终不肯割舍,因此,如何在保留原有记忆的同时还能满足城市更新改造的要求是靖远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靖远更新方式------再造桃源

2.1常见城市更新方式有哪些

目前我国常见的更新改造方式有三种:改造、重建和开发。

改造就是整治改善,对原有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进行改造。整治改善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也可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少,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须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整治改善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其继续衰败,更是为了全面改善旧城地区的生活居住环境。重建即大拆大建,城市资源严重浪费。这种方式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投入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破坏,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浪费,甚至完全消失。这样做导致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恣意蚕食、侵占、破坏和拆毁,情况相当严重,且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城市的特有风貌消失。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爆炸式的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识别性、特征。城市的文脉被切断。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的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使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

开发就是向外界拓展,寻找新的地方发展,一般为周边地区。2.2城市更新中新旧城区分建利弊分析

城市更新中新旧城区分建就类似于上述开发,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更新方式,对原有城区影响较小,基本能够保留原有城市风貌。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因此只有在确定没有可行的其他方式时才可以采用。

2.3靖远县城新旧城区分隔而建的过度关系与结合方式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先生描述他理想中居住环境的诗句,就当今社会,这样的条件也值得人们向往。靖远县新城区比邻黄河而建,与旧区基本分开。新城以打造滨河景观为主,大力开发住宅、教育、医疗。新老城区之间为原有民房,在更新过程中并未推倒,欲打造农家乐,对住区风貌统一规划。两区域之间打通几条主要城市干道,加强联系。试想旧区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新区现代都市感强,中间为质朴的农家气息,“一城三貌”,堪比桃源。

“一城三貌”示意图

3.县城更新后新区如何生存和保持活力

3.1加大小区开发,增加人口数量

一个地区是否拥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就好比城市大小的划分,是以人口数量为衡量标准。人类要想生存,首先必须解决吃住问题,只有最本质的问题得到解决,人们才能在这里定居。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才能吸引大量的人口入住。3.2加大滨河景观建设力度,吸引人流

黄河源远流长,自古被誉为我**亲河,其穿城而过,亘古不变。打造滨河景观带,结合甘肃省出台政策,建设水上游廊,满足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又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一举两得。3.3完善基建,重视医疗教育

宜居的住区少不了公共交流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是首选。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不仅需要健全的基础设施供锻炼使用,我们还要重视医疗。21世纪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这是一个知识大膨胀的时代,我们也要加强教育,注重科学。

3.4引入大量商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商业带动经济发展,它们为人们提供方便。目前就靖远县而言,已拥有多家星级酒店,商贸批发城等,自身发展小额经济的同时引入外来企业,二者同步进行,带动经济。

3.5建设新区车站,完善交通

新区修建车站作为停留点,连通交通大动脉,增加了地区被发掘的机会,也是地区保持活力的有力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私家车,这就意味着道路会越来越拥挤。境内道路也要统一规划,合理加大路网密度,道路宽度,让堵车只存在于听说过。

4.靖远县未来展望

世外桃源向来被人们所追捧和向往,那种屋舍俨然,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在当今社会中可能并不存在,但运用这种理念去打造住区,改造城市还是值得我们去热议。旧城区感受历史文化,落足街巷,找寻逝去的记忆;新城区体验经济快速发展下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新旧城区之间的农家乐园体验乡村舒缓质朴风情,享受宁静与安逸。假如一个人生活的城市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貌,那么生活是不是会充满了趣味呢?所谓的宜居,本质的反应就是乐意在这里居住,这个城市给了我想要的一切,这就是宜居。这里的马路笔直宽敞,这里的文化浓厚深邃,这里的农家质朴憨厚,这就是我想要的“桃源”。生活就是如此,只有舒心,才能快乐,不能同时满足,但是可以拼贴,在一个小的环境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未来的靖远如果变成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

结语:

靖远地处地处甘肃中部,黄河穿城而过。自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正式归白银市管辖,时至今日,现有人口47.65万人(2012年)。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迅速增长,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老城区现有土地已经显得格外拥挤。加之老城区现存建筑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面临翻新。因此,城市更新问题迫在眉睫。靖远老城区建于黄河冲击平原腹地,为防止洪灾,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结合地形特征,新城区紧挨老城区而建靠近黄河。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新城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大高层小区,文教医疗单位也相继落成,滨河景观带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交通设施已初具规模。新老城区之间本是原有老城郊区的平房,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农家乐园。试想旧区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新区现代都市感强,中间为质朴的农家气息,“一城三貌”,堪比桃源。

就小县城更新而言,另辟新地发展新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那些承载了儿时熟悉场景的街巷得以保留,我们不再为找寻不到失去的记忆而犯愁;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会使县城的建筑密度过高,不再宜居。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陈志华.乡土建筑的价值和保护[M].//《建筑师》编委会.建筑师(7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79.[4]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张晓东.我国就成改造的认识与发展[D].洛阳理工学院论文.[6]郭汝、邢燕、刘宁斌.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研究[A].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第二篇:东亚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韩国为例

东亚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例

东亚国家在20世纪下半也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5~2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经济起飞,被誉为“东亚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逐步完成。本文所引以为例的韩国就是如此。在60年代,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虽然落后于快速的工业增长,但也是很大的进步。到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农业增长率达到8.4%,接近当时9.1%的工业增长率。1有关数据显示,自70年代以后,韩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来看,韩国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从1970年的28.05分增加到1998年的54.83分,增长了26.78分,增长了95.5%,年均增长2.3%。虽然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低于同期的日本,但增长速度快于日本(增长了87.8%,年均增长2.2%),末,韩国农业已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后期,即将进入基本实现阶段。2何以东亚奇迹中的各国农业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呢?“国家推动论”或“政府体制论”认为东亚经济的关键在于有强有力政府的主导作用。历史经验证明,这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常走的道路。尹保云老师在《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也认为朴正熙集团上台之后,韩国农业政策最大的变化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本文拟选取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韩国政府在不同阶段如何发挥作用;对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价,即结论。

一、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认为农业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成长对农业有农业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同时他也认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农业一般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在二战之后,韩国农村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农村贫困落后、农村仍然处在传统社会状态,与外界隔绝,经济形态上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另一个问题是农民的悲观失望情绪和宿命论思想。几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加上物质生活的贫困,使得农民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喝酒打牌赌博盛行。这些问题导致韩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有学者曾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表述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持续化的具有当今世界上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同时,他特别指出,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4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于1971年在已有的经济和农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综合农业发展模型:诱导创新模型。他们把农业的发展看做是技术和制度变革的结果,在创造和开发适宜新技术的同时,要求替代稀缺生产要素的各种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被看做是对于技术进步所开拓的资源有效利用的新机会的一种反应。在1985年,他们对原模型进行修改,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发展模型,它由四个要素构成: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或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一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技1韩国银行.国民经济统计年报.1984张忠根《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参见【美】Donald Stone:The Koreans: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Society ,West view Press,1990年,第73页.4 同2,第21页.术变革和制度变革作为经济制度中的内生变量,而这两个变量无疑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过程中所“紧缺”的元素。韩国农民或农村面临的困难使得他们不可能提供这两个变量,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相对而言,政府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也只有政府能够把分散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本文第二部分试图从这一模型(诱导创新模型)出发,着重分析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是如何逐步实现对技术和制度这两个“紧缺”变量的供给的。

二、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从二战后到二十世界末,韩国农业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为农业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和农业起飞阶段。在此,笔者着重分析李承晚政府与朴正熙政府的作用。

(一)、为农业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操纵下,原朝鲜南部成立了李承晚傀儡政权,之后不久便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政府成立之后,完全受制于美国。为缓和社会矛盾,便在美国的干预下(土改方案是由美国专家设计的)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1948年9月,“政府最终采纳了一项以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为基础的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政策”,李承晚政府开始出售从日本殖民者手中没收的“归属土地”。自1948年9月“至1952年底,在268 988町步一般归属土地中,已有占90%以上的245 554町步土地,有偿地分配给727 632户农民”。5在1950年《土改法》作了一次修改,规定私人拥有土地最多不能超过7.5英亩。这个法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朝鲜土地政策史上第一次规定平等原则。”6

土地改革削弱了地主的经济力量,扩大了自耕农比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占有结构。土改前,韩国的农户总数为200万户,其中地主和自耕农占14%,半自耕农占35%,佃农占5l%,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4%。从土地占有情况来看,在全国232万町步的总耕地中,属于自耕农所有的仅85万町步,占总耕地面积的36%,其余147万町步均属于地主所有,由地主租给佃农耕种。7

李承晚政府的土地改革彻底解决了韩国农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确立了农业生产中劳动者的土地私人占有权,促使了小农制社会的形成。以后的农村改革及其现代化进程都是在小农制的范围内进行的,为韩国进入农业起飞阶段奠定了基础。这次土改是军政府和李承晚政府对韩国经济发展所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日本高度土地调查加上这次土改,对于破坏旧土地制度“相当于一次革命”。8

这次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在李承晚政府时期由于其忙于反共,谋求统一没有发挥其理论上应起到的作用。“他进行的土地改革,使韩国农村的收入较为平等,但也使66%的劳动力在60年代晚期仍然留在农村,这场土地改革的结果是使韩国的大多数家庭同样贫困。9这可以说是政府作用的反向证明,李承晚政府虽然提供了基本的土地产权制度,但在具体的制度供给和技术等政策方面没有发挥作用,更没有激起广大农民作为农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次土地改革仅仅为农业起飞奠定了基础,在1948到1960年的12年内都未能使得韩国农业起飞。

(二)、农业起飞阶段

60年代朴正熙集团上台后,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村纳入“指导的资本主义”运5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83页.FKI,Korean’s Economic Politics,1945--1985,Seoul,1987,p227.张世和.《战后南朝鲜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45页.9 陈晓律.《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行机制中,政府成为推动农业变化的杠杆。10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朴正熙政权执政后的韩国农业发展可以以197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到1971年,1971年到20世纪末。60年代韩国农业出现了几次负增长:1962年为-6.0%,1965年为-1.0%,1967年为-5.6%,1970

11年为-2.1%。1965—1969年,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增长14.6%,而农户则为3.5%;而在1970

—1976年间,这种情况颠倒过来:城市工资户平均年收入增长4.6%,而农户则为9.5%。自朴正熙政府当权之后,就把经济发展放到首位,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功能需要上组织农民,政府成为推动农业变化的杠杆。12因此这两个阶段农业发展状况的不同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内的技术和制度供给,政策方向和强度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1、60年代——1971年

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政府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农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但平均3.7%的年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军政府上台后,对农村的集权管理有明显的加强,但这种集权管理的目的不是政治上控制住农村,而是一层管一层的集权官僚构架自上而下地向农村推广新技术,引导农业革命。13除了加强原有部门对农业的指导、扶植功能外,军政府于1962年3月成立了“农业开发局”(ORD),它在各地都设有实验基地,并有各种设备良好的实验室。这个时期政府在农业上的投资虽然占国家总投资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农业投资的突出特点在于加强农业开发局系统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政府有13亿韩元用在1000个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上,占政府在农业方面投资加贷款总额的0.645%;11亿韩元用于农业指导上,占了0.64%。

具体而言,60年代政府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包括:①确立农业发展的计划和方向,制定农业发展战略;②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作农,鼓励农民向企业农的方向发展;③改造传统的以大米、小麦为主的农业,发展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给自足率;④建立农畜产品的商品化基地;⑤在农村建高速公路;⑥发动新村运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⑦对农产品实现价格保护;⑧廉价供应农用物质;⑨向农民提供大量贷款和投资等。而鼓励农民向合作农、企业农发展,是韩国政府农业政策的一项重要的举措。14

同时军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的法律,如《农业合作法》、《土地开垦法》、《化肥管理法》等等。可以看出虽然军政府把重点投向工业,推动基础建设和工业品出口,因此政府在农业方面投资的比例较低,但朴正熙政权还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的,采取了大量措施保障农业。在后发国家,首先建立工业化的基础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农业由于起点低,技术落后,短时间内难以有质的变化。更何况政府发动了这么多的农业促进项目,但从1962年到1980年政府投资只有15.7%投资在农业上。15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GNP平均增长率3.7%的成就主要不是依赖资金和技术的投资,而是依赖政府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的分散性和保守性,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作为土地产权所有的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2、1971年——80年代

尽管韩国政府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农业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计划的指标。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在决策者和公众眼中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自1971年之后,朴正熙政府在国家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的条件下加大了对农10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18页.数字来源:<韩>《政经文化》,1979年12月号.同10.同上廖卓娴.《试析朴正熙政权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005年第29页.‘”朱仰:((工业发展的农业基础))(Young一ilChung,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for Kor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 Chung H,Lee and Yamazawa(ed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and Korea,New York and London,1990,P138。

村的投资力度,提高了技术和制度供给能力,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项目,开启了“新村运动”。

从1972年到1978年,政府开支中农业所占的比例由4%上升到38%,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这些项目和运动得以开展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70年代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韩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施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①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帮助农民使用更多的机械,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②农业用水建设。③化肥生产和供应。70年代,政府将肥料供应体制由官需和民需改为通过农协的自由贩卖制。④推广农业技术。韩国的农业振兴厅专门负责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鼓励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例如,向优秀的农业高材生发给奖学金。实现生产和学习相结合的体制,使农业学校成为技术指导和推广中心。⑤实行农业贷款。政府主要承担了向农业提供贷款的任务。为促进农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在农业金融方面给予农民很大的帮助。政府成立了农业金融机构,专门为农民提供金融 服务。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1971年发动了“新村运动”,这个运动是推动70年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虽然朴正熙政府发动新村运动主要是想要农民自己搞,基本原则是农民自愿参加,依靠农民的自主精神,但由于朴正熙政权体制的特征,很快变成了行政强迫。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在不同阶段提供财政支持,而且又专门的组织系统进行管理和指挥。中央有新村运动中央协商会,由内务部长领导,包括中央政府各部的部长,它的主要职责是决定决策方向、财政支援、以及为地方的项目计划提供指导方针。各道设有道协调会,道的长官任主席,其成员包括各机关长官,主要职能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及各种新村项目的资源分配。郡级设有郡新村协调会,负责推进和指挥各种新村工程。面有最基层政府管理机构“面新村运动促进会”,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和从村庄选出的代表,其职能是协调、指挥具体工作,分配物资,指导具体项目的制定和完成。这样原本自下而上的新村运动就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于朴正熙和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机构来逐级推动,基本项目的选择、标准以及款项的使用都由中央计划规定好,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很小。新村运动是在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之后回头支持农业,把城市物质文明以及价值文明、生活方式推向农村。也正是有了朴正熙政府通过行政机构逐级推动,才能实现传统农村的解体,使农村走向不仅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更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有时候,一个社会系统自身太过坚固,必须经过外力强制才能摧毁,尤其是对价值观念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但又十分稳定的农村社会来说更是如此。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新村运动持续了近十年,它以改造农村为核心,并扩大到了城市。新村运动的内容很宽,它的第一个任务是“农村启蒙”,要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朴正熙就曾指出:“村民们的实际参与、自力更生、合作、友谊和勤奋等精神是取得运动成功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分配津贴时,特别强调村民们改造村庄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第二个任务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改造农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第三个任务是“经济发展”,有两项主要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加农户收入。自1977年以后,增加农户收入的工作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建立售销设施、以及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新村运动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村机械化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新村运动扩展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成效;建设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

新村运动是以搞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相比于其它通过运动搞经济的例子,朴正熙政府时期的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可以说和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朴正熙政府虽然也是强制式的,但是中央政府的计划是通过科学的决策做出的,再加上行政机构的逐级推动,下层执行政府规划的有效性增强。同时,新村运动是在小农制的背景下搞的,土地是农民的私人财产,政府所有的政策措施切切实实的落到了农民自身的利益上,逐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以说,新村运动是对小农土地制发展动力不足的弥补。

三、结论:对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全面评价;

李承晚政府通过土地改革确立的小农制的土地所有制状况,是符合符合韩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不得不选择的方案。对于韩国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来说,小农土地制是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安全的“蓄水池”,它既可以平稳的向城镇转移人口,又可以吸收城市工业危机造成的人口回流。这是李承晚政府为以后农村改革和运动供给的土地制度,把土地确定为农民的私人财产,是现代意义上的产权界定,并有法律的保障。

朴正熙政府在优先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下,没有忽视对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开始了对农业的大量资金支持和技术提升。朴正熙政府把农村开发纳入到“指导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之中,政府成为推动农村开发的主要杠杆,在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推进的组织领导、资金的筹措与安排、技术的开发指导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目标的设计、实施的组织领导过程来看,朴正熙政府的农村政策都具有计划性、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它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改造相结合,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注重对人的改造,克服传统农村的保守性、分散性,扫除现代化的障碍。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靠专制权力、以搞运动的方式推进政策实施的方式在实践中造成了简单化、作风粗暴和弄虚作假等情况;

2、政府对农业过度保护使农业缺乏竞争力并形成对政府的依赖,这使得韩国农村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困境。,其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不容否认的:(l)提高了农民收入。以1970一1979年10年间的统计数字来看,1970年户均收入825美元,人均137美元,197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804美元和300美元,1978年则分别为3893美元和700美元,10年时间增长4倍,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增长2倍16。(2)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这体现在农村住房的改善、公用设施的兴建、农村的城镇化及现代化设施的引进上。从70年代后期开始,除少数孤岛外,全国约35000个村庄几乎都通了汽车,98.7%的农村实现了电气化,所有农户都安装了简易自来水设施。1978年,全国所有的里和洞都通了电话,沿海岛屿居民也已经达到50人有一部无线电话的水平;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也进了农家17。(3)改造了农民的传统意识,振奋了农民的精神。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民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到现代化事业中去。(4)解放了农村妇女,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5)缩小了城乡差距。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1967年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工人的59.6%,1971年为78.8%,1974年则为104.5%,农民收入超过城市工人,此后虽有反复,但城乡收人已实现基本持平。18

综上所述,李承晚政府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自60年代以来,朴正熙政府在农村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按照农业综合指标体系来看,这些努力最终使韩国农业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韩>金正濂.《韩国经济腾飞的奥秘——“汉江奇迹”与朴正熙》,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107—108页.同上,第110—111页.18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19—220页.

第三篇:以郑州为例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以郑州为例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作者:邢成举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首发

点击数:1027

时间:2006-12-18

录入:lufuxing ]

摘要: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实当中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加之这一点已经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形成了共识,因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始成为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发挥那些作用?政府如何进行自身定位?也许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本文着重结合现实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案例,行为,角色,郑州做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自然是拥有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资源。但更主要的是以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度注视并制定了一整套的可行性措施。可以说郑州是全省当中由政府为主导下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发展的最好的地区。

因为郑州市农业局陈书栋局长(兼党委书记)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其本人对合作社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合作社的发展趋势非常认同,这样全局一致积极工作,贯彻中央及省有关文件要求,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06年5月24日,全市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03个,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业,其中种植业类139个,养殖业类157个,另外还有个别涉及农机、农资服务、技术指导的一些类型。合作社覆盖郑州市14个县(区、市)当中的13个,涉及102个乡镇;668个行政村,加入农户26650户,占市农户总数的42.9%,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94亿元,统一购买弄用资料4739.7万元,销售农产品18.1万元,为社员增收节支1895.2万员。一、三个合作社案例的概况

1、荥阳衡心养猪者合作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荥阳市畜牧业得到和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广武镇是荥阳市的农业大镇,辖40个行政村,272个自然村,9.16万人口,耕地11.7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5万亩,年产粮食3.74万吨。04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660元,比荥阳市平均水平低215元。当地农民素有养殖习惯,04年存栏生猪3.39万头,禽69.58万只,羊1.79万只,牛2145头,全镇畜牧业产值现行价1.1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1.4%。05年10月,在郑州市农业局合作社辅导组的帮助下,以广武村为主的15个行政村的83家以母猪繁育为主的养猪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自发结合成群众性组织,成立了郑州荥阳衡心养猪者合作社。该社以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一人一票制”方式,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主要从事仔猪繁育和育肥猪的生产经营。目前合作社83家社员存栏生猪2569头,其中母猪639头,比去年增加333头,增长108%,新增养猪户47家。

2、巩义市涉村镇郭峪村养猪者合作社。郭峪村地处巩义市南部的革命老区,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72户726人,耕地340亩,04年人均收入1180元,是省级贫困村。村民纯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例很小,70来源于开山加工硅石。开山采石不仅劳动强度大,造成了农民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破坏了山上植被,影响长远发展。脱贫致富成为农民最关心的事。通过反复考察,村民达成共识:发展养猪,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04年在郑州市物产公司和郑州、巩义两级老促会的扶持下,有村委干部带头,有20多户农民开始尝试小规模的生猪养殖。第一期生猪出栏后20户人均养猪纯收入为180元。其中合伙饲养的两户出栏19头,每头纯利润为200元,两户5人人均纯收入为760元。农民养猪尝到了甜头,情绪大为高涨,纷纷要求扩大养猪规模。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在紧接着的又一期养殖中,有多户有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这样联合起来就成为了大家的共识。05年4月底,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柳根轶带领的农民合作社辅导组在郭峪村经过深入宣传发动,使农民对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深深感到合作社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组织,于是45户农民自愿成立了巩义 市 涉村镇郭峪村养猪者合作社。合作社在巩义市大东方饲料公司的帮助下,从北京买回了原种优良母猪20头,公猪3头,饲养规模达到81头。预计今年出栏生猪将达到56头,比去年增加了28倍。

3、中牟县郭庄村大蒜GAP 专业合作社。中牟县韩寺镇郭庄村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县城主干道从村内穿过,村子东临陇海铁路,西临京广铁路、220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郭庄行政村含郭庄、曹宋两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村内人口1350人,其中党员47人,人均收入约4500元,耕地1350亩。村内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农业基础好。村内的主要作物有大蒜、西瓜、玉米、花生等,当中大蒜是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村内有集体保鲜库4座,县属汽车站一个,及村支书个人所开办的一家涂料厂。目前该村已被确定为郑州市首批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内正进行道路的规划设计。

2004年5月1日,在郑州市农业局合作社辅导组的帮助下该村内的合作社成立了。前身是村支书牵头成立的中牟县瑞丰农贸有限公司。合作社以欧洲零售商协会2001年制定的优良农产品GAP

标准为依据,按照GAP 技术操作,与荷兰斯卡尔国际认证公司合作2003—2004年连续两年检验合格,直销欧盟市场。此后相继在村内成立了郭庄GAP科研开发基地和中牟县郭庄村大蒜GAP 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05户,以GAP 为标准生产的优良农产品有:大蒜、西瓜、大米、花生等,种植面积达1170亩。会员分布在中牟县的六个乡镇,韩寺、刘集、姚家、郑庵、官渡、大孟,涉及当中的8个村子。该合作社成立之初,得到了省财政的大力支持,给予有26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合作社理事长郭国富,同时也是郭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被评为05年省级示范合作社,目前又被郑州市农业局确定为郑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将会给予重点的扶持,以促进该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合作社有自己的三层办公大楼一座,合作社办公所必备硬件设施相当齐全。

二、合作社主要工作

1、底价购进,高价出售。通过团体定购农药、种子、化肥、饲料,减少支出,又有了质量保证,在出售时统一出售,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市场竞价能力,提高销售收入。此外在种植业上还实行统一耕作和播种,减少费用,在销售当中树立形象,并申请注册商标。

2、技术服务。各个合作社基本上都安排有业务技术培训活动,邀请市农业局、大专院校专家、种植养殖专家到村内进行技术培训。如中牟郭庄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05年到06年7月,组织培训11次。这样既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可以使社员学习农业技术,十分受村民欢迎。

3、统一品种,无公害生产过程。因为生产面向市场,所以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或养殖品种,再经过无公害生产过程,就使产品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合作社的发展就可以着眼长远,求得持续发展。

三、郑州市农业相关部门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辅导员队伍,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

1、强化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以郑州市农业局为主导,在全市农业系统大力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的培训工作,2005年4月9日,郑州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龙头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听取了农业部农经总站副站长刘登高的专题报告。市农业局先后对次组织市农业局及县(区)农业局、畜牧局等农业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由陈书栋局长亲自讲授,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建立方法,运行规则以及合作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等,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辅导员,各县(市)农业部门也根据市农业局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对辅导员的培训和选拔工作,从而建立了市、县两级的辅导员队伍。

2、组建辅导组,指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

在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组。先按县(市)分别选派一批辅导员,组建工作组,由郑州市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工作组分成若干辅导组,每个辅导组4人,包括2名市农业局干部,1名县(市)农业局干部和1名龙头企业负责人,辅导组的2名市农业局干部中,有1名担任组长,辅导组成立后,陈书栋局长召开了动员大会,对辅导组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动员大会后,各辅导组立即分赴各地,按照分工和要求,进村入户,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指导,第一,宣传发动:深入农户了解,认识合作社;第二,筹建组织,吸收社员:辅导组在村组干部的协调下,帮助成立合作社筹建小组,筹建小组按照自愿原则,由农户填写入社申请书,吸收社员。第三:建立章程,选举产生合作社机构。召开社员大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无记名投票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第四:培训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由辅导组赴各县(市)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培训会议,讲授合作社基本组织,管理方法,合作社远专业生产协会及行业协会的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五:建立制度。合作社成立后,辅导组指导各个合作社按照《章程》和有关规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第六:检查验收,辅导组按照《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审核验收标准》对合作社进行验收,《标准》含10项内容,全部满足要求为合格。

(二)、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即由局机关干部、局属单位农技员各一人组成一个联系小组,联系定点合作社。联系小组保证每月2次到合作社去,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合作社相关知识,农业新技术等;

2、指导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机构。

3、培训和辅导理事会、监事会及工作人员;

4、指导合作社做好规划,做好经验总结;

5、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处理好与龙头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6、指导合作社应用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关生产技术,为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基地,开展产品认证,申请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识,市政府扶持措施;

7、帮助制作宣传材料,在各种媒体上发布,扩大合作社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8、定期把与合作社联系的情况总结汇报,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三)、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1、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资金扶持产业化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05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对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奖励的基础上,又安排200万元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及品牌奖励,从05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扶持创汇农业发展。05年河南省财政厅拨付专项资金182万元支持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中郑州有两家合作社获得支持。市农业局也先后投4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些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2、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专款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5年,郑州市安排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基金100万元,支持其开展信贷、技术、培训、质量检测与认证、市场营销等工作。郑州市农业局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导向的政策和规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主要有:《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关于开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定点联系制度的通知》、《关于成立郑州市农业局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试行)》。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和政策意见,提供公共物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基于案例的政府角色分析

1、政府对合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郑州市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通过入村宣传、入户访谈、小范围座谈等多种形式讲解了合作社的相关知识,除疑解惑,使得农民对合作社有了最初的认识。也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最终通过农民的自愿性行为打开了农民合作的大门。

2、政府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微观层次上农民合作社必须根植与农村,离不开农民,自然也就离不开村委干部的参与,这样会使得合作社更易为人们接受;宏观上看,政府的制度构建及政策导向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决定了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空间生存空间。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发展合作组织也是重塑政府形象的一种方式。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中央高层的意见,所以能够树立典范也会为政府的成绩添上一笔。当然也许这里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即中央政府以此作为推动基层政府改革的外部动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鲶鱼效应”。

3、政府是社会中各方力量的权威核心,是农民与各方社会主体建立联系的桥梁搭建者。因为政府的公共性,加之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的现实,政府有能力去整合体制内外的资源并进行应用。在案例当中我们调查发现,农业科技、种植、研究及行政主管部门均加入了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发挥各自的优势,设置统一的指挥部门领导协调,形成合力加速了郑州市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介入合作社的发展,主要是整合了基层原有的组织和人力资源,降低合作的管理和组织成本,当然也坚持了“主导而不领导,引导而不干涉”的原则。在郑州合作社当中引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搭建了合作社进入市场的良好平台。

4、政府进行意识导向和方向的把握。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郑州市政府每年会评出市级示范合作社并给予奖金奖励,通过这一形式向农民合作社传达了政府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对于合作社负责人在制度层面上的接纳和社会身份的赋予,也强化了他们对政府的认同。机构设计上我们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作社内会建立党小组,这是保证合作社正确发展方向的设计,也为合作社更高层面上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组织利益提供了政治保证。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环境问题,由于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缺乏政策法律的强大支持。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难,法人身份难以明确,目前郑州市建立的303个合作社当中,进行注册的仅有40多个,又如合作社贷款难,合作社刚起步,无资金积累,会费和股金十分有限,但因相关的信贷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取得贷款难度很大。因此需要从工商、税收、信贷和财政扶持等方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并切实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现农民经济合作的价值。

邢成举: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1

第四篇:以海尔文化为例浅谈企业创始人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的源头

——以海尔文化为例浅谈企业创始人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本管理和系统管理时代的到来,管理已被作为生产力的第四个要素,而企业家作为企业管理的最上层,他的行为是企业的脉搏,他的灵魂更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支柱。下面以海尔文化为例浅谈企业创始人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海尔文化主要内涵:

(1)迅速反应,马上工作

(2)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3)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4)斜坡球体论。

(5)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6)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7)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8)先难后易,出口创牌。

二、重要创始人张瑞敏的影响

在市场化进程中,张瑞敏始终以特殊的“君子风度”影响着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传播。他深信,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万众服膺的企业文化大旗,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低头的谷穗——企业创始人的心理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创始人的心态状况,对企业的文化、对企业的命运至关重要,优秀的企业家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对企业前途的重要意义,维持自己良好的心态,才有良好的企业状态。不少企业主管很难把握自己,报上一吹就飘飘然了,而做过大事的张瑞敏的冷静却是出了名的。他在接受《名牌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人都有七情六欲,一件事干成了总是非常兴奋,但兴奋之余怎么能保持冷静就是大问题。”

1995年2月,张瑞敏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由赵云想到“常胜”,写文章说他可以成为今天海尔发展中借鉴的—面镜子。赵云一生几乎是常胜将军,每战必克。为什么同是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虽曾叱咤风云,但结局甚惨,与赵云形成明显的反差呢?张瑞敏分析道,《资治通鉴》中曾有深刻的评说:“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就是说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不知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岂有不败之理。能胜而不能常胜,皆因不冷静、好骄傲之故也。无论是对待成功还是失败,张瑞敏都怀抱难能可贵的平常之心,静处从容,得失无所萦心,以自然之致,直面人生,直面市场,直面企业,表现出“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

国家轻工总局一位熟悉他的人写诗喻其为:“成熟的谷穗,总是深深地低着头”。

2、谈玄论道——企业创始的知识结构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创始人的知识结构差异决定了企业家的公理思维在思维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这种在从长期的经验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思维,从初始概念和命题出发,由它们来定义和推演其他定理的演绎方法,使得不同教育水平和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企业创始人塑造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水平、内容和形式。

张瑞敏总是站在一个更高更深的思想和文化境界去思考问题。香港一位记者访问张瑞敏时,问他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应具备何种素质,张想了想回答道: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吧。张瑞敏沉静的品格正是基于他的哲学

修养。

张瑞敏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曾经读过无数遍。他说,联系到企业管理,有两点是他一直当座右铭来

记取的:一是强调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软胜刚强”。他说:“在旧的版本里面对这句话的评价是消极的。它说明了一种转化的过程,弱可以转强,小可以转大,问题是你怎么来看待。做企业你永远处在弱势,如果你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你就有目标可以永远前进。”

1997年5月16日,张瑞敏对来访的日本松下代表团参事薄信兴说:“我们中国有位哲学家叫老子,他曾说

过这样一段话,‘吾有三件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代表团中的中岛诚—先生给薄参事翻译:“张总裁说的一曰慈,就是他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因而形成了海尔今天的凝聚力,比如我们去吃过的‘大嫂子’面馆,看到的那些原先是生产骨干,现在是经商能手的大嫂子,就是张总裁对人一生都负责的一种体现;二曰俭,他不主张奢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实际是提倡老老实实学习,积攒了实力,最终才能为天下先!”这种谈玄论道的气氛对海尔人影响很大,海尔的许多理念和行动纲领就是在谈玄中涌现出来的,最终汇聚成了独特的海尔文化。

3、“觉悟”——企业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张瑞敏对《第五项修炼》评价很高,认为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其标志就是企业领导人要能

够超越自我,员工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提高。由于海尔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张瑞敏担心集团领导层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他格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治学体验上,张瑞敏崇尚传统,认为中国的经、史、子、集包含许多门类特别是管理科学的知识,值得认真研读。他在学习上有股滴水穿石的劲头,认为滴水穿石不仅贵在持久,更在于目标如一。他把学习看作求“觉悟”,能“悟”,是张瑞敏非常强调的一种境界。

张瑞敏十分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管理。他说:“《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他相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早年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给他创业很大的精神支持;上世纪90年代之后更多地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给他以驰骋世界市场的方略。

三、总结

1、企业创始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主体。

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家总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主要任务是利用和组织各

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创造具有生命力的企业。企业家的这种实际上的领袖地位决定了其个人意志、精神、道德、风格等文化因素在企业中备受瞩目,更易于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和传播,并形成自觉追随,以至于企业的最

高目标和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家的个人烙印。

2、企业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生成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的创建初期,总是先由企业家基于其个人文化假设提出一些构想,并自觉不自觉地以这种文化假设套

裁、罗织员工,影响、汇聚同道,形成最初的企业核心群体。核心成员不断提炼、积淀的文化信念,将成为这一企业文化的原始胚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创建者的个人假设会借其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的作用得到加倍的强化,逐步内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

3、企业创始人对企业文化的控制。

行政领导下的双方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结成的是一种“利益共同体”,而文化控制下的双方是在文化认

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并进而能够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发展日益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化,企业的触角将无所不及,将面临多种文化源流的融入和渗透。能否形成高度整合、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家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企业创始人对企业文化的革新。

企业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企业家成功创造的企业文化却是恒久的。考察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既要看其发展的现实性,又要看其发展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成熟的企业造就成熟的企业文化,但成熟的企业文化也往往容易成为一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僵局”,这种僵局将成为企业对内对外适应性的强大阻碍。企业家能否冲破这种阻碍,实现质的飞跃,将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这对企业家的洞察力、情感态度都是严峻考验。因为,他们变革的对象正是他们自己。

企业家只有以彻底开放的胸怀,不断地经历一次次涅磐,痛苦地超越自我,才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维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平衡,永葆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07人力资源管理1班吴春瑾070701053

下载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再造桃花源------以靖远县为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