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对联精选范文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二、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又要有 “ 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四、对联的特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第三篇: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课题名称
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需要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这些对联创作的背景。在介绍对联的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逸闻趣事,加深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文化底蕴的薄弱,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当今同学们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积累,需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传承传统文化。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之一,它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学生较为喜欢对联,但普遍所知甚少。因此积极有效的开展“品读对联”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既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有效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达成,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情。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感知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2、初步学习欣赏对联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难点:把握对联的特点,尝试写对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对联
(多媒体出示)春联图片
画面上的内容大家见过吧?这是春联,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古人常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以此判断一个学生才思是否敏捷。你还了解哪些对联知识?
对联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联(出句)、下联(对句)、横批。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品对联
1、读一读,思考:对联有哪些特点?(多媒体出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山外有山都似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小组合作讨论。(提示:可从上下联的字句、词性、结构、节律、平仄、表达内容等方面分析。)
师生交流总结归纳:(板书)联律通则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你能用联律通则检验一下其中一副对联吗?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它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既通俗又高雅,应用十分广泛,正所谓: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古人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老师今天也准备了几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2、对联故事
(故事一)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因其字好,很多人欲求一副而不可得,故常在深更半夜去揭他家春联,相传有一年他贴出的第一副春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此联嵌了三个“春”字和三个“新”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新春”景象。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此联充满春日的生机,对仗亦十分工整。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故事二)同样是过年,一户人家却贴出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当时地方官是郑板桥,他看见后赶紧派人给这户人家送去年货和衣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隐字联)
(故事三)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又多为一字一义,方正整齐,声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你见过用英语写的对联吗?
对联知识有趣吗?看似简单的字句,蕴含了多少智慧啊,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要不要把它传承下去?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以致用,也来试试对对子。
三、对对联
1、选对联
白乳泉有两副对联,根据联律通则,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是:两岸青山临秀水,下联:()
A翠柏葱茏掩乳泉
B一潭白乳出名泉 C白乳泉边品羽经
D白乳煎茶爽入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A淌
B 飞
C刘
D跑
2、改对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修改意见:
3、补充对联。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3、写对联
(1)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
(眼观群鹤舞空)(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三、赏对联 读一读,品一品,你最喜欢哪一副?
1、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庙联
4、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渭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6、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7、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月”字六次出现,“年”字六出以对,作联人有真功夫也。“月 圆”逢“月半”,“年尾”接“年头”,时空虽相同,意趣各自异。)
我们的对联知识丰富有趣,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代代传承,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老师有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读经读史读对联读遍天下奇书,修行修德修本领修成实验俊才。谢谢大家,再见!
四、集对联
背诵对联六副并仔细交流搜集到的对联,体会奇妙的对联世界。
第四篇:通过对联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对联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结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曾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一直到了今天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明智慧,还可以提高个人思想品质,甚至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但是反观现今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地位,作为一位语文工作者我深感焦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的作用,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是不合时宜的事物,甚至会阻碍经济发展;加之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涌入中国,造成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如今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不屑于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要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应该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弘扬传统文化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本文仅探讨如何通过对联教学来弘扬传统文化。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学习写对联对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对对联教学的一些构想。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现在青年一代对对联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对联知识知之甚少,已经很少有人会写对联了,人们认为对联已经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学之无用。其实即便到了今天对联依然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对联除了能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时起到作用,还有很多作用,如:对联能装饰环境,贴对联是给人看的,所以必须符合美感,自然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正如我国很多佛殿书院、名胜古迹都有对联,这些对联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总能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就是起了装饰作用;对联还可以起 广告宣传作用,对联用语精炼,读来朗朗上口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可见即便是现如今,对联也还是能发光发热。因此一定要改变学生的“对联无用论”思想,培养他们学习对联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给对联写作留一席之地。
二、讲解对联基本知识。
语文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对联知识,加之青年一代对对联知之甚少,因此向学生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要求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平仄、词句和意境。平仄要求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词句方面要求 不能出现重字,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词性能对上,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意境方面来说,对联不是生搬硬套凑两句话,让它们各个位置都符合音韵、词句的要求就可以了。对联最妙的地方是要生出意境来。
三、学习对联的基本方法
1、背诵《声律启蒙》等对联启蒙读物。古人学习对联,最初是背诵《对联启蒙歌》,比如里面的内容“正 天对 地,雨对 风,大陆对长 空,山 花 对海树,春燕对秋 鸿。多对 少,易对 难,虎踞对龙 蟠。寒 毡 对暖席,白鹤对青 鸾。”此类书籍还有明清以来的《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到了今天这种方法我们依然可以借鉴。
2、积累成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类,很多成语一经相对,恰好能形成一副对联,比如“艳如桃李-冷若冰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伶牙俐齿-笨嘴拙舌,贤妻良母-孝子贤孙”。
3、通过古诗学习对联。对联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律诗中的对句的滋养。对仗是对联最起码的特征,而律诗中的颔联、颈联都必须是很标准的对仗句,它们在相互营养、相互补充。因此学习并且积累古诗特别是律诗对对联的学习很有帮助。
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联佳作,这些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让学生从中一窥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认识和学习。这对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篇:传统文化欣赏-对联知多少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欣赏——对联知多少》微课教学设计
东营去实验学校 魏翠苹
教学目标 :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教学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联。对联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为我们民族所特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1.由对联与律诗、对偶的区别与联系引入对联的含义
要讲“对联”,我们就得先从诗说起:
律诗有一项规定:一首律诗中,一定要有一联对仗,即严格的对偶。
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例,很明显“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本诗的对仗句,晴川历历 对 芳草萋萋,汉阳树 对 鹦鹉洲。那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对联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才可以称为对联。
2.对联的起源,欣赏古今名联
对联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
最早的对联通常认为是五代的孟昶(chǎng)所作。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古今名联:
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这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歌咏的是范仲淹。上联写景,气势磅礴。下联抒情,唱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第二副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歌咏的是范仲淹。上联写景,气势磅礴。下联抒情,唱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第三幅对联是关于我们刚学过的《雷电颂》作者郭沫若的故事。
3.以岳阳楼联为例,归纳对联的特点
欣赏完古今名联,我们以岳阳楼联为例,归纳一下对联的特点。
一要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本联上下各7字,断句为43断句,四面湖山对万家忧乐,归眼底对到心头。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联由上联写景转入下联抒情,水到渠成。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说到这个,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汉语中的平仄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的区别与联系。古汉语中的汉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来表示。
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因此可以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本联中上联末句尾字底是上声,也就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头是阳平,也就是平声。
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地体会对联的特点,请完成下列填空 开 创 新 局 面 打 破 体 制 感 时 花 溅 泪 恨 别
总结这节课,我们由律诗的对仗认识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历史,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的魅力。
教学反思:微课要实现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是用于学生课后辅导,并非用于课堂的教学,是为学生解决课堂上某个未能解决的知识点。基于此,我在录制的过程中力求讲得不能太泛,太啰嗦。把要讲授的内容关于对联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即对联的特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