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一章教学计划: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一章教学计划:机械运动教案
教师如果想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做好教学计划。查字典物理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一章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制定教学计划有所启发!
1、从知识体系上讲,本章内容主要对应的是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的概念物体运动状态,学生对它的认识到何种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力学的学习。
2、物理课远不是小学的科学课,它比较精准,需要进行规范的实验,要实验就离不开测量,从最简单的长度测量入手,使学生掌握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
3、物理常识的学习,对一些物体长度的估测、运动时间的的估算在生活中也非常有必要。
4、第一次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概念,它的学习对以后的有关物理量的学习意义重大。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第一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材分析:首先是物理测量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然后通过长度与时间的具
体测量,来初步了解测量的一些知识,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个环节,包括了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
换算,这些知识对于学习本节知识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并不一定会选择、使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时间;或者不能测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或不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因此,本节重点是学习刻度尺使用,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践,学习测量长度、时间的基本技能,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或时间;
(2)能认识测量中的误差与错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测量的不同方法及测量的误差,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认识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材难点:
1.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2.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 2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测量的意义,掌握长度的单位、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简单了解时间及其测量;第2 课时以长度测量为主介绍不同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探究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及如何减小误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量的意义:学生对课本插图或许早已用直尺测量过,或者这样类
似的问题早已见过。在这里采用打印机打印一横条与竖条在讲台上展示,让学生眼观比较长短,然后再实际用刻度尺测量,来使学生认识测量的
重要性。
二、长度测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 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m;1dm=10m;1cm=10m;1mm=10m;1 1nm=10m。
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估测物体长度。
2、认识长度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
(1)通过学生身边的刻度尺,认识测量工具的三个方面:它的零刻度在哪里?量程如3-1-2-3-6-9何?分度值(相邻两刻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2)简要介绍钢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1)阅读课本P12,回答问题:刻度尺如何放?如何看?如何读?如何记?(2)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作业本的长与宽
4、估测物体长度:(在充分认识单位长度的基础上,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1)个人的身高,课桌的高度;一张纸的厚度(2)人体身上的刻度尺:一柞,一步,双手平举时的长度,练习测量教室的长与宽。
这篇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一章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1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同学对于运动的熟悉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同学做了一个在同学闭眼过程中推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试验,让同学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按照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推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同学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同学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其次段视频的观察,最后让同学通过小组举行学习、沟通,并要求同学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察指导。看到学生们都能够举出无数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同学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老师做容易的概述,并协助同学准时的订正在沟通中浮现的错误或片面的熟悉。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挑选的办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学问。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同学都处在一种高兴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因为受课堂时光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研究没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学对这一学问的熟悉还不够。在喧闹的研究之后,没能给同学一定的静思时光,让同学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学问点。在同学的作业中仍然发觉参照物挑选不明,推断错误的现象。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4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第三篇: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第四篇: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止的情况.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 机械运动 教案
简单运动
【引入】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其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我想,故事的主人公如果学过咱们这节课将要讲的内容,他就肯定不会犯下如此逗比的错误了。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简单运动。
【正文】
1.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说到“运动”这个词,相信大家一定不是很陌生,在5月4号,中国历 史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序幕;在体育场里,大家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 等„„这些都是生活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物理 意义上的运动。
我现在站在讲台上,你们坐在教室里,然后我走到你们身边,现在我相 对于你们而言,位置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我现在手中有一支粉笔,等我松开 手,粉笔就掉到地上去了,粉笔的位置相对于地面而言也发生了改变;那么,我们物理学中就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板书:
1.机械运动: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的特点?
第1页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哪些物体是在做机械运动呢?马路上的汽车相对于地面在飞奔,河水相对于河岸在流动,再往大了一点儿说,月亮围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围绕着太阳在运转。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板书: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题,在讲义31页的例1。
2.参照物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讲义31页的第一幅插图,看一看坐在出租车里面的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这里可能就会有两种观点:
① 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车厢为标准,乘客是静止的; ② 乘客相对于地面,或者车外的建筑物,是在飞快地运动着,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面为标准,乘客是运动的。
所以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板书:
2.参照物
定义:事先选定的—个标准物体,将其作为参照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择方法:
a.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目的是简化要研究的问题。
比如:研究汽车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研究
人在汽车上的运动情况时,常以车厢为参照物。
b.既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又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c.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因为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题,在讲义31页的例2。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我们再来看一看讲义31页的第二幅插图。
板书: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4.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a.选定研究对象;
b.选定参照物;
c.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我们再来看一看讲义32页的例6。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以及参照物应该如何选取,然后我们还研究了如何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下一节课我们讲学习新的内容——如何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这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讲义第37-38页的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