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
诗歌鉴赏类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要领:
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耳闻目睹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依依惜别或勉励之情。
等等。【考点透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两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逐步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从题型上看,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还是比较阅读题等,其考查范围无外乎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感情倾向,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分析近年中考卷后,可把诗歌鉴赏题主要归纳为 “景物意境类” “诗眼炼字类” “名句赏析类” “表达技巧类” “情感内容类”五种表现形式。
【典例分析】
一、景物意境类
(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情景交融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进而营造出诗词美妙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中的哪些字词形象地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等。
典例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白玉条”是形象的说法,要判断这比喻贴切与否需紧扣诗中的景物描写,考虑诗人景物描写的侧重点及所观察的位置等。答案示例:“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第2题要求对诗句赏析,赏析时应展开想象描绘诗句画面,突出景物特点,同时点明景物中蕴涵的人物情感。答案示例: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技巧点拨]①明确诗中具体景物景象;概括提炼景物的特点。②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③景物衬托诗人的情感或景物所蕴藏的哲理。
[思路指南]景物特征→情境再现→诗人情感(生活哲理)
[常见误区]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只单纯关注景物忽视了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导致理解错误。
二、诗眼炼字类
(2008年湖北省恩施市)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解析]古人常把在节骨眼处炼得好的,使全句飞扬流动的、令人越品越妙的字,称作“诗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古人作诗作词追求一字传神,所以诗词中那些最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也就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第1题考查的是对全诗意境的把握,描述诗歌意境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而应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答案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第2题考查的就是炼字,炼字这类技巧的赏析主要是从它的表达效果方面去谈自己的理解——谈所用字词的准确、形象及其意蕴。赏析这两处的精妙,应结合原句,看前后关系,看与诗歌主题关系,比较原字词与改换字词的区别。示例: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技巧点拨]①肯定好或肯定某个字词更好并说出自己观点。②展开联想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词还原到诗中,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③比较或点明字词表达的感情或烘托的意境。
[思路指南]观点明确→词义解释→字词还原→效果比较
[常见误区]单纯地就字论字,脱离诗歌本身简单地解释字词含义。
三、名句赏析类
(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________(2)烂柯人___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解析]名句是诗词精华所在,或者形象生动,诗意横生;或者蕴涵哲理,启人心扉;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亢。诗词名句千古传诵,往往在景、情、理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常见的设题形式有: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名句所展现出的画面;解释名句的含义;体悟名句蕴涵的哲理;名句所抒发的诗人情感等。
典例第1题考查对诗中典故的理解,平时阅读诗词应注意这方面的积累。答案:(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第2题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赏析,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无疑就是颈联这两句,诗人借助景象阐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解答时要重点体会其蕴涵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技巧点拨]①紧紧抓住名句中传神意丰的字词。②探究名句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③尽可能在全诗的基调范围内,想象名句中更多的细节。
[思路指南]抓关键词理解名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名句意境→结合全诗感受名句情感→联系生活领会名句哲理
[常见误区]未能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名句韵味;只囿于名句本身,不能将名句与生活衔接。
四、表达技巧类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古诗词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主旨的一种手段。明确诗词的表达技巧,会便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如何描绘景物的;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等。
典例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解答时要先紧抓住题干中“凄清冷漠”的要求,然后从诗句中寻找合适的词语。答案:空、闲。第2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写法的理解,理解情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目及第1题题干中的提示,这首诗的后两句景物优美,但诗人情感却是伤感,两相比较可知其写法。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技巧点拨]熟悉这些常见的表达技巧:①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②表现手法,有象征、用典、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小中见大、对比衬托、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以乐写哀等;③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思路指南]结合诗句或词语具体分析→准确指出表达技巧→探究技巧要表现的内容(或抒发的情感、揭示的道理)
[常见误区]对常见的表达技巧不熟悉;将表达技巧与诗歌语言特色混淆。
五、情感内容类
(2008年海南省)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诗言志”,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而作,没有任何思想情感的诗词是不存在的。所以阅读鉴赏诗词,一定要在了解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诗词中所蕴藏着的诗人的情感内容。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诗词中阐述了什么哲理;这首诗词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典例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要注意时节是“早春”。答案:小雨;草色(小草)。第2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回答这道题要综合整首诗的景物描写所烘托出的诗人情感,答案:流露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技巧点拨]①从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身世、经历、志趣等方面去把握情感。②本诗的创作背景、诗中渲染的景、诗中常见的意象等方面去探究情感。
[思路指南]结合诗人经历创作背景→体味诗词中传统意象→揣摩诗词营造的意境
[常见误区]仅停留在诗歌表面浅显情感的把握上,而没有深入挖掘诗歌中蕴藏着的情感。
【实战演练】
(一)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三、四句中写了山农“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劳动场面。
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赏析。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品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王维的这首诗中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席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_________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_________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焙茶;晒谷2.能抓住诗中山村环境之美的特点,并加以赏析即可。示例:“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
(二)1.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意思对即可)2.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三)1.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2.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
(四)1.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五)1.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2.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答出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即可)
(六)1.萧瑟苍凉(凄凉);孤寂愁苦(悲伤)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延伸拓展 探究发现
为了激发考生的阅读思维,张扬考生的阅读个性,展示考生的才华,命题者还会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链接几则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拓展考生的思考面。常见的问法有:联系文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例题 2008年徐州中考卷:阅读《记住回家的路》,完成下面题目。
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并联系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
一、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听着优美的萨克斯乐曲《回家》,总会让天涯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材料
二、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解析 解答材料探究题的一般步骤:(1)读懂材料。要求能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并明白这些材料组合的规律。(2)归纳材料。就是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本题的两则材料是以《记住回家的路》的主题“不论走多远,都别忘记家”来组合的,材料一主要写《常回家看看》、《回家》为大家所传唱的原因,材料二引用了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表达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这个“家”。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不论大“家”还是小“家”,都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答案示例 人们应该关注生活家园,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家园,才能活得充实,才能像钱学森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抵挡住名利诱惑,公而无私,投身于祖国的事业,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
变形试题
(2008·临沂卷)阅读《出访月宫的嫦娥》,完成下面题目。
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探月专家选择长征三号甲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依据。材料一:长征一号家族是我国最早研制的火箭。它的运载能力较低,适宜发射低轨道小型卫星。长征二号家族均为两级火箭,主要服务于发射高度在200千米-600千米的低轨道航天器。长征三号家族均为三级火箭。其中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乙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们分别能将2600千克和5100千克的探测器送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材料二:上世纪90年代,国家要求研制长征三号甲火箭,为当时国内具有最高水平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提供运载工具。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在充分借鉴原有长征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能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卫星的发射需求。至今,它与“东方红三号”卫星“联姻”过10多次,每次均有和谐而美好的结局。
材料三:到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火箭共承担了15次发射任务,每次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答案示例 长征三号甲运载能力大(推力大);有多次成功发射类似卫星的经验;可靠性高。
中考语科技作品阅读的主要题型与解题技巧
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中考出题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反映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所以科技作品的阅读,一向就是各地中考的重要内容。只有熟悉科技作品阅读题的各类题型,提高相应的解题技巧,才能更好地应对中考。
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科技作品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判断说明顺序;(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6)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或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如2007年金华地区中考卷选用的科技作品是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共有四道阅读题:
14.读了本文,你觉得氢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哪些优点? 15.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什么是“固体燃料时代”、“液体燃料时代”和“燃气时代”。
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7.许多网友读了这篇文章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其中,第14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特征能力。第15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16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第17题属开放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考查。可以说,这几道题考点突出,充分考查了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对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的把握,以及领会科学精神,关注环境和科技发展的理解和表达等各种综合能力。中考科技作品的解题基本策略:
1.关注文章标题,整体感知,熟悉文章内容,把握大意。
标题是文章的纲,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说明中心的概括,有些则提供了说明内容的关键信息。如2008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卷中科技作品的题目是《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题目本身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说明的内容。有些科技作品还有小标题,如2008年重庆中考卷选文《梦幻视觉“水立方”》,就采用了三个小标题:(一)阳光下晶莹的水滴;(二)奇妙自洁不沾尘土;(三)覆盖计划大量节水。从三方面来介绍“水立方”使说明的内容简明,结构清晰。阅读时注意标题提供的信息,便于快速有效地进行阅读。
阅读科技作品时,需要认真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样就可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基本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有一定了解,为接下来的答题做好铺垫工作。
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抓住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了解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探寻文段的组合规律,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对不同的段落或不同的内容,要善于归纳,找出主要的信息来。通过这些,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
2、梳理文章条理,把握科技作品中的知识要点:
整体感知后,立即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条理,并尽快找到各知识要点。如08年长沙市中考卷题15: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鸟巢”作了介绍,请在空格内填上恰当的内容。只要梳理一下文章脉络,就可以发现文章四个段落分别从整体情况、外形结构、特殊材料和结构、人文意义等四个方面来介绍“鸟巢”的。通常来说,抓住说明特征,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是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知识点也是出题时考查的一些要点。阅读时,有意识地考虑一下文章哪些地方显示或提供了相关信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答题时才能明确范围。
3、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审题是关键,把题干要求明确了,答题才能有的放矢,快速找准解题的方向,明确解题思路。如2008年泰州市中考卷题16: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题干告诉我们如下信息:⑴范围局限在第②段和第③这两处举例;⑵这两处举例的作用是不同的;⑶回答的内容要把两处举例的作用都分别说出来。如果审清了题干信息,答题就会快速有效。
再如2008年临沂卷中考卷题19: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其语言有着突出的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简要分析。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要求是从文中举例来分析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点;角度任选,可以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题干的重点信息不辨清,答题就会徒劳无功。
4、研读局部,前后对应,在文中获取和筛选信息。
科技作品可能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科学术语和信息,有些甚至是我们一时无法理解的,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解题的障碍,因为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让学生有依可循的,可能就隐含在行文中,只要仔细阅读相关之处,就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如2008年宜昌市中考卷题12:请你根据第③段相关内容,说说什么叫“震级”。学生只要细读第③段,捕捉到有关“震级”的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有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做题时,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前后对应,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如2008年株洲市中考卷题12:细读第④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两条。题干已经告诉我们“细读第④段”,即答题范围在第④段,同学们只要筛选这一段中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的有关信息,整合概括,列出两条。有些题目还要求同学们要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
5.理解文章内容,合理推导探究,灵活运用知识。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此类出题灵活,面广,形式多样,便于考查学生对科技作品的理解、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时要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合理地进行推导探究,思维要灵活,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200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卷题10: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答题既要理解地震是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又要对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反驳,揭示其无知或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此类题目的答案是多元的,具有不唯一性,但恰恰表现了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也能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回答要言之有理,有时候也要有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大胆设想,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中考科技作品阅读的一些题型及解题技巧:
1.怎样给文章拟合适的标题或谈谈标题的好处/作用:(如08年南通市中考卷题7: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08年河南省中考卷题试卷12: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解题时应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有时还可以联系中心句和关键词,还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加以概括出说明的内容或中心。作为标题,一般都是点明说明对象,表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用,有些标题还以形象的说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2.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如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题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解题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利用自己在阅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加以概括,做出答案。
3.从文段所介绍的内容中,分析其说明的是什么:答这一类题目,应当采用概括的方法,从说明文这一类文体来看,常常是说明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方面,还有的是说明来历,变迁„„等等,总之,要从说明的内容上进行概括。
4.回答说明方法和所起的作用:首先应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 等常见的说明方法中准确判断出它的类别,然后再从语段中结合实例分析,看对说明的对象起到了何作用。一般情况下,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等,可沿溯上文,联系与它紧密相连的句子作答。
5.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有时则需要对应该词的含义范围等,从上文筛选信息,进行整理概括。
6.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同时,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7.怎样理解某语句在文章中的含义:(如08年南通市中考卷题8: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回答时先要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放回原文,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答案可能就在紧密相连的上下句,但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整理概括。如例题中,只找到上下句的内容,就只回答了语句中的“孕育着财富和梦想”,而对于“一直被自然掖藏”,则要从后面语段中去获取和概括信息了。
8.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先确定句子主干,常用判断句“xx是xx”的句式。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要求准确、严密、简明。
9.怎样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选文的思路: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有时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等,都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顺序和写作思路。
10.回答段中加点的词(或关键词)能否去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是检查对用词准确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应先回答加点词的意思,接着指出该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后,所产生的影响,或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
11.怎样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主要是结合上下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下段说明的内容,如主要是引出下文,即可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如是承上启下,则要把上下语段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联起来。
12.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如2008年南艺市中考卷题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3.如何解答各类开放题:近年来科技作品的新题型层出不穷,有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见解;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的相关现象进行评价;对人类关注的环境、环保等提出解决办法,拟写警示语、广告语、建议等;联系文章和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等等。解答这类问题,要加强整体把握,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要联系文章内涵,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第二篇: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3.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4.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
5.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7.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8.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9.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2、云鬟:妇女的鬓发。3、清辉:指月光。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13.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1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5.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6.“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17.“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19.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20.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23.“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25.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6.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7.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28.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9.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如
梦
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30.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31.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3.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4.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5.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6.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7.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8.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9.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10.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11.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12.答:“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它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是“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是理解本诗的关键。)13.湿、寒
14.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悲婉”,“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明说其情,直陈其意,而是反弹琵琶,曲径通幽,明明是自己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却不明言相思之苦,离情之痛。诗人悄焉动容,神驰万里,从妻子对自己的思想写起。正如清人施补华曾说,此诗“可谓无笔不曲”(《岘佣说诗》),所谓“曲”,就指此诗反弹琵琶,曲径道幽的构思特点。也叫对面落笔。首曲:意本思家,却偏写家人思我。二曲:以美容衬愁苦。作者时年四十五岁,妻子不会如此年轻貌美。作者没有写妻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风姿绰约,容颜俏丽,其用意一读便知:妻子越貌美,越显得自己思念之切,越显得妻子孤栖凄苦。三曲:打破时间顺序,摹写现在之苦。①以过去写现在。②以未来写现在。)1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6.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17.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8.“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 浓的景象。
19.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0.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1.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景”,“作用”)22.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含义与作用各1分)
含义与作用)
23.以动衬静
24.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25.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6.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27.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28.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9.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30.“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31.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