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又有人认为是“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还有人认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爱是自私的’,‘爱是危险的”’。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特别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文学鉴赏的个性化。初读、再读、多次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对《囚绿记》的主题的分析要么落入“贴标签”的框套,要么过于单一,没有完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不符合新课标“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的要求。笔者认为《囚绿记》既是一首颂扬绿的赞歌,也是一篇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在反思中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一、绿的歌赞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毕桂发在《文学原理教程》一书中指出:“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意义。”因此在阅读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时,我们首先要抓好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囚绿记》塑造了两个艺术形象:绿的标志物“常春藤”和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这两个形象中,常春藤(以下简称“绿”)是主角,是另一个艺术形象的引子。
在文中陆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激情澎湃地歌赞了绿的精神品质、形象魅力,并赋予绿以独特的、多重的象征义。作者在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呢?因为绿有繁密的枝叶,阳光下便有一片醉人的绿影;绿有柔软的卷须、纤细的嫩芽、舒开的嫩叶;下雨时,绿有“渐沥的声音和婆婪的摆舞”。绿是生命旺盛、生机盎然的“自然的颜色”。
因为绿不但有美好纯真的形象,而且有坚定执着、向往光明、极具人性的精神品质。绿,“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所以,作者直抒胸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椅郁的年华”。在被作者牵进小屋的最初,“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让作者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这里的三个“依旧”写出美好而娇柔的绿在失去自由,失去阳光雨露时仍然坚定地追求光明,追求美好。在被囚禁的日子里这绿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窗外的方向”“原来的方向”正是绿被囚禁前美好、充满阳光雨露的自由天地,它的身被囚禁了,但它的心是朝着美好,朝着自由的;它的行是不断地挣脱束缚,争取光明的。这样的顽强、执着,不正像人的坚持不懈、坚贞不屈吗?难怪作者深情地歌赞到:这绿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因为绿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它懂得我对它的热爱,它了解我的内心。“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对语”“了解”不正是绿与我的和谐共处吗?不正是绿的人情味的最好体现吗?绿能帮我从苦闷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所以,离开北平一年了,作者还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曾与自己相伴相知相亲的“绿友’。
作者如此爱绿,如此深情地歌赞绿,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绿,而绿正像他一般热爱自由,追求光明!或者也可以说在作者心中这绿实际就是那些渴望自由与和平、坚强不屈的人的象征。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所以陆蠡饱含深情歌赞的绿实际正是他的象征,或者说因为他如绿,所以他才爱绿。《囚绿记》以一株充满绿意的常春藤作为那些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向往光明的人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光明的热切期盼。
二、“我”的忏悔
除了绿的标志物常春藤这一形象外,《囚绿记》还塑造了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绿的爱,也反思了自己内心的忏悔。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囚绿记》正是陆蠡的一篇极具自叙色彩的心灵散文,是蘸着作家情和泪、爱和悔的忏悔录。他在文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爱绿’,—“囚绿’,—“释绿’,—“怀绿’的心路历程,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爱的喜悦—爱的变形—爱的回归”的情感三阶段,并把自己对绿的心和行都和盘托出。
......在“爱的喜悦”这个阶段,作者极尽抒情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绿的情,对绿的爱。初见绿时,作者是“欢喜”“喜悦”的,并“毫不犹疑地”选定了那间能看到绿影的房间。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等焦”把作者对绿的渴盼,对绿的怀念以及初见绿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此时的作者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内心这份奇特美妙的情感,他说“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他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他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他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句中的“欢喜”“怀念”“视同至宝’,“不感到孤独’,“快活“留恋’,等词语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记录了作者爱绿的真心、痴情,这样的喜和爱是不亚于对热恋中的爱人的吧!
“我”是这样发自内心地喜欢绿,爱着绿,歌赞绿,但行动上“我’,又是怎样地对待绿呢?
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这样朝朝夕夕地坐在窗前观赏着绿,与绿对话,因绿遐想,“我”巴望着和绿更接近,更亲密,于是爱绿的心开始变形扭曲,走火入魔,“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于是爱绿的“我”自私地,愚蠢地,无情地囚住了美好的渴望光明渴望自由的绿。作者是含着眼泪,含着痛楚,含着忏悔与自责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行动。被囚禁的绿顽强地生长,“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此时的作者内心仍旧是喜悦的,因为他“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囚了绿,他却充满了喜悦。被囚禁的绿拼命挣扎,试图寻到光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但爱绿的“我”依旧怀着自私的心想束缚绿,占有绿,因而抱怨道:“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此时的“我”有一丝的忏悔吗?没有。有的只是爱绿的心朝着扭曲的爱的轨道越走越远,有的只是囚绿的行和对绿的抱怨。他说“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这样执著地保持自私的心,这样义无反顾地囚禁着绿,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如果《囚绿记》只忠实地记录了作者爱绿的喜悦,而不再有后来的情感变化,不再有“爱的扭曲”这个不堪回首的阶段,那这篇散文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绝不会这样大,而作者也绝不会让很多作家以敬重的口吻回忆着。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忏悔自我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文学家创作的重要内容。巴金在痛苦的煎熬中完成的《随想录》告诫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人必须敢于说真话,真实地活着。在《随想录》的《小狗包弟》一文中,巴金忏悔了自己为了自保而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室的事。他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他不愧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鲁迅是勇于解剖自我的,他曾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忏悔“我”对车夫的态度。
陆蠡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囚绿记》正是他自己心灵的忏悔录。文章不但真实地记录了他爱绿、赞绿的心,记录了他囚绿的行,更记录了囚绿之后他日渐遭受的心灵折磨以及内心的不安宁和伴随而来的自责和忏悔。这一句句对过去的反思与自责充满了忏悔,作者是以事后的清醒来记录爱绿的自己怎样沿着自私的轨道而越走越远。他说“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他清醒地直面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和恶念。他慢慢在日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的常春藤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恶,他说“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作者心灵的内疚、自责和忏悔。正如作家殷谦说的那样:“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忏悔不是死亡而是再生,忏悔不是绝望而是希望。”可以说忏悔是陆蠡人格的清洗剂,是忏悔让他敢于直面自己自私的心,是忏悔让他从无限的‘海意中不断觉醒,并走向人格的成熟,是忏悔让有良知的他从自私之“恶”,走向解除绿的被囚和追求自由之“善”。
在散文集《囚绿记》序言中陆蠡曾说:“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零年春季间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因此,《囚绿记》正是陆蠡对过去只知爱绿,不懂怎样表达爱的经历的总结,是对那一段因爱而生害的心路历程的自责和忏悔,文章以《囚绿记》为题,正是一语中的:既揭示了文章主旨,又暗示了作者忏悔之情。
三、爱的艺术
陆蠡对常春藤因喜其形,至于爱其性;他多情地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进而深情地歌赞了这美好而充满生机,不断追求光明,坚定不屈的绿。同时作者又饱含忏悔地反思了在爱绿、囚绿、释绿、怀绿的变化中自己心理的日渐扭曲和反思后又回归正途的历程。对绿的喜爱歌赞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忏悔构成了《囚绿记》情感的主线,这两条主线的结合奏响了这篇散文蕴含的人生哲理,一方面作者这样的爱绿、赞绿,而另一方面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囚住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深爱着绿却不能真正地用适合绿生长的方式去爱绿,爱绿带来的反而是害绿,爱得最真伤得最深,这就让读者通过文章,通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去思考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的方式才能使爱走上正确的轨道,这就是爱的艺术。引导读者思考爱的分寸与爱的艺术,我想不见得是陆蠡写作的初衷,但绝对是读者阅读了这篇散文后必然会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样的思考更增添了作品的永恒魅力。
陆蠡对绿的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作者对爱的艺术、爱的分寸的思考。第一个阶段初识绿时,“我”的爱是最单纯的,最本真的,对绿的出现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和快乐的;“我”静观绿的颜色美、形态美、音韵美,感受绿的心灵美。此时的“我”内心是愉悦的,对绿没有独占的贪欲,有的只是欣赏,只是惊喜,只是赞美。
第二阶段“我”那单纯的爱慢慢变质,在爱的贪恋促使下,爱欲加强,魔念生出,对绿的占有欲占了上风,开始偏离真爱的方向和轨道,束缚绿的行动开始出场。此时的“我’,是不懂爱的,只知自己喜绿,爱绿,却不知怎样去珍惜绿,保护绿,尊重绿。“我”把绿牵到屋里来,以为自己离绿近一些就能让绿生长得更好一些,“我”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待绿,而完全没有顾及绿的感受,这样的爱只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只符合了自己的需求,那是扭曲的爱、自私的爱。正如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所说:“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有了没能真正地爱绿的经历,有了对过去生命的悔恨,“我”才在不断反思中清醒,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绿友’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我”在反思后痛苦地明白自己因为爱而把绿牵进小屋,是对绿最大的伤害,是把绿当作囚犯一般看待了。因为有了对爱的心和爱的行的反思,有了对爱的艺术的思考,才有了后来“我’,痛定思痛后的释绿,“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因为反思后的“我”,得了爱的真谛:真正的爱是要让被爱的对象自由地生长,爱是要用利于被爱的对象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这样的对爱的艺术的思考,离开北平一年了的作者才会饱含深情地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此时的“我”的情感回归到正确的爱的轨道上,表达爱的方式变得成熟而有深度。这就是“我”爱绿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在爱的本心引导下,“我”反思了自己一度失去正确方向的错误的爱的举动,然后爱得到了回归和升华,此时的爱是最真诚的方式,是“有一种爱叫放手”,因为顺应爱的对象的本性,用恰当的方式去爱,才能促进爱的对象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就是一个懂爱会爱能很好表达爱的艺术家,他种的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因为他懂得真正的爱不是自私的,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束缚被爱的人或物;顺应爱的对象的本性,用恰当的方式促进爱的对象的自由发展幸福生活,这样的方式才算真正的爱。他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吾不害其长而己.„不抑耗其实而己”“他植者则不然.„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的对象也是宽广博大的,对物的爱对人的爱其实都应该讲究艺术讲究分寸,爱得有分寸,才不会有伤害。
怎样的爱才是懂得爱的艺术的,是“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那般的占有型的,是“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爱你’,的悄无声息的默默奉献型,还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爱要有分寸,爱要讲艺术,爱要真,爱要深;但爱更要用利于你爱的人或爱的物成长、发展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才能使爱走上正确的轨道,使被爱的人或物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好地成长。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首绿的赞歌,也是一篇自我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第二篇:《囚绿记》的赏析
生之不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是我看过《囚绿记》之后的第一感受。自由的灵魂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总是执着追求着。
《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是个文人,更是位战士。他有着文人的敏感灵性、温和与风骨,又有着战士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革命精神。作者是寂寞的,所以当他看到那破窗外生机勃勃长势正好的常春藤时,几乎立即就决定了自己的住所,与常春藤相伴。那不只是一株植物,也是作者的朋友。“我”和常春藤絮语,盼它成长,听它声音,看它跳舞,以至于难以自禁地将它囚入房中。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中,常春藤那生机盎然的绿显得如此清新自然、舒心儿富有活力。这对当时压抑的人是多么大的诱惑!
但是肉体可以被束缚,灵魂却无法被拘留。被囚在屋中的藤蔓仍然渴望着外界的自由与阳光。它的枝条“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但“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正如作者所说,“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过失。但是,那绿色比喻的“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让“我”无法自拔。那生机勃勃的绿,为“我”作着无声的歌唱,装饰了“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即使那绿藤因失去自由和阳光而渐渐没了青葱的颜色,变得娇弱,即使“我”因此而自责,也仍然舍不得放弃这份温暖,如同荒漠中的人对于水源的渴求与不舍。那是一种“生的欢喜”,后来作者离开北平,那片绿色才得以释放。
被囚在上海的陆蠡,一别经年,再次回忆起那时北平公寓外的那株常春藤,也许是感同身受,有感于那株绿藤与自己命运的相似性,于是写下了《囚绿记》这篇散文。当年的常春藤与现在的自己是如此相似,同被囚禁,体验着生之欢欣,生之艰辛,却不屈服于黑暗,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绿再不是单纯的色彩或者植株,它更是一种气节。生命的不屈服就在这里,民族的不屈服就在这里。这绿藤在作者心中已恍惚化成了被囚的自己,化成了被压迫的中华民族。绿藤的不屈与固执,便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国的忠贞,便是中华民族的顽强和反抗。就如作者在《囚绿记·序》中所说,“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作者的文笔是细腻含蓄的,沉静、缜密而又醇厚,《囚绿记》亦如是。陆蠡将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束缚藏匿于深沉朴实的文字中。表面越显平静,内心越是喧嚣激昂。《囚绿记》这篇散文是隐晦的,作者把一切都寄托在了对那株常春藤的回忆之中。文章的最后,作者对于常春藤的期望与祝愿,也是对中华民族抗战的美好祈愿。
《囚绿记》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生命与自由的呐喊。
第三篇:囚绿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囚绿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
(二)属于“阅读鉴赏”板块,《囚绿记》就编排在这个板块里。与《囚绿记》一同编在必修
(二)第一单元的还有《荷瑭月色》《故都的秋》。这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虽然各篇文章抒发的情感和书法情感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二是意蕴深。这些文章不仅表现了景美情浓,而且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三是语言美。这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三篇文章都编排在“阅读鉴赏”板块中,总的来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呢?首先要分析写景。作者怎样写景状物,写什么样的景物,都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那就是作者对自然景物有独特感受。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品味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景物,才能领悟到文章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其次注重审美,写进文章中景物,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了,在那里包含有作者的审美情趣,呈现在文章中的景物是通过作者的审美眼睛过滤了的审美物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文章,品味其中的情味。进而帮助学生对美进行评价。再次品味语言。所谓品味语言就是鉴赏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最后就是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鉴赏了文章的写作技巧,从中获得了一些写作启示。要求学生动手写小散文,也有助于提高和深化散文的鉴赏水平。
课文《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故事,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这样写“绿”究竟蕴涵了怎样意味呢?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其中美好情感和深刻思想呢?依据前面的分析,教学《囚绿记》时,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1、文章描写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这枝绿的生命状态和性格怎样?
2、作者在描绘绿枝条时,呈现的这个物象蕴涵了什么思想情感?
3、分析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心灵搏动。
5、追问写作背景,探究课文深层意蕴。
学情分析
在教本单元之前,我们找学生谈话,问那类文章最难读懂,被问及的五个高一学生不约而同地都说散文难学,写景状物的散文特别难学。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张军、李昕、戴燕三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是:
1、学散文难在什么地方?
2、读散文从哪些地方入手?
3、能从散文中感受到美吗?张军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说:“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了什么景物,我们知道。写景抒发喜悦之情赞美之情等情感我们也知道。至于散文要表达的更深层的思想,我们就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了。”李昕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说:“平时老师讲课文,这篇课文老师设计这样几个探究性问题,我们思考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另一篇课文老师设计那样几个探究性问题,我们思考那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拿到一篇新课文,让我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就无从着手了。”戴燕回答第三个问题说:“像《背影》那样的好文章,我们读起来感觉到很美,如果要我们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学生感觉散文难学的原因是:知识水平不高,感悟能力不强,阅读经历欠缺,阅读方法运用不熟练等。
从历次考试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得分率比较低,如果现代文阅读考题选文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学生的得分率更低。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完全达到读懂一篇文章特别是散文的基本要求。从应试的角度看,读懂散文的基本要求是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和归纳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答题的技术和规范也影响得分率。
这样分析并不是说学生不能读懂散文。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读懂散文的基础知识,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前,学生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诗歌,知道“景”和“情”的关系,“物”和“志”的关系。小学、初中也学习过不少这类散文,了解阅读散文的知识。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为学生学习复杂的散文创造了条件。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手法,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过程和方法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重点句段入手鉴赏课文。
(3)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加深学生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作者通过对常春藤的描写所蕴含的对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掌握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指另一种事物,这种事物往往是抽象的。引导学生探究绿的象征意义,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常春藤沿窗户攀爬的幻灯片)
1、导入语:哲学家说,绿是希望是活力;战士说,绿是和平是安宁;诗人说,绿是春天的色彩是春天的象征;年轻画家琼珊说,绿是生命是生存下去的信念。今天,我们学习散文《囚绿记》,让我们一起了解现代散文家陆蠡对绿有怎样的感知吧。
2、介绍作者(出示多媒体幻灯片)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 范蠡。
(2)作者简介:陆 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二、解题(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标题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事情? 明确:绿指一枝绿色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从破玻璃窗口牵引到书桌边,以便接近它,亲近它。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思考下列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作者为什么偏要选租那间连玻璃窗都破烂的屋子?(2)作者为什么爱那枝绿?(3)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4)开释绿后,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圈点出来。明确:
(1)陆蠡 瞥见 移徙 猗郁 蕈菌 .....(2)问1:喜爱窗外那片绿:问2:绿色是宝贵的,他是生命,他是希望,他是安慰,他是快乐:问3: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问4:怀念。
(第一问和第四问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可能比较准确。第二问和第四问稍难。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全不准,老师要根据情况适时提示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赏析课文做准备。运用圈点批注阅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老师点拨提示:本文结构清晰。“绿”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课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
(设计意图:老师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找相应的文段,相对于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层次降低了难度。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在前面的两篇课文教学中已经作为重点。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寻绿(1--4段)交代绿的缘由;赏绿(5--7段)描写绿枝条和感受;囚绿(8--12段)写绿枝条被囚前后的生长情况;释绿(13段)绿枝条重获新生;怀绿(14段)怀念绿友。
四、品味语言,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1、全班集体朗读课文5----8段。
2、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出示多媒体幻灯片)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吧我的心等焦了......我要接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设计意图:在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把握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情感。
明确:A句作者明确地写出绿的象征意义,能给自己不快的心带来安慰和快乐带来,认识到生命应该是充满生机的,生活应该是有希望的,在美好的青春年华时期,我们要拥有爱情和幸福。表达作者对生命珍视和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的渴求。B句作者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心情抑郁孤独,希望借助滤安慰心灵。
(预设学生行为:心里知道各句的大体意思,不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答案,由小组推荐组员在全班做答。)
(设计意图:这几段集中表现了作者的生存状态。语言优美含蓄,抒情性很浓,用比喻句子表达抑郁的心情和借绿来安慰自己的愿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分析重点语句,认识作者,领悟作者对现实的真切感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堂课上表现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可能把握了《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下堂课我们将进一步赏析课文,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七、课后作业: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摘录巴金评价陆蠡的语句。板书设计:
文章思路: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写作脉络,这为我们这节课鉴赏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我们一起赏析这篇美文。
二、合作探究(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
1、常春藤被囚前后的生命状态各有什么特点?(用圈点批注法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明确:被囚前的生命状态:“枝叶舒展,舞姿婆娑。”被囚后的生命状态:“它依旧生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外边长得更快。”“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设计意图: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这个问题是为下一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做准备。)
2、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这枝绿被囚前后的生命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你能够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吗?从这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一位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他生怕自己的儿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侮,于是他决定不再让儿子上学,把儿子关在家里,自己辅导儿子学习。儿子长期与成年人交往,没有机会跟同龄人一起玩耍,越来越变得老城持重,失去了儿童的天真。这样的事情很多,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自由,爱过了头,反而让被爱的人失去了自由,这对被爱的人来说是伤害。
(预设学生行为:学生讲类似事情时,可能在“类似”二字上出现偏差。原故事本质是爱绿却伤害了绿,所谓的类似就是要求在本质上相似。比如:讲温室里的花不如自然状态的花,讲把邻居家的南瓜藤牵引到自家院里来等。这些事例在本质上都不“类似”。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时,老师要把“类似”二字的要求讲清楚。)(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环节就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3、你能探究出“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吗?当你探究出绿的象征意义后,获得了怎样的美感?
老师点拨提示:(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的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也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表现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它的特点是含蓄隐晦,读者如果探究出其中的深远含义,就获得美的享受。
(2)如何探究绿的象征意义呢?首先,抓住议论句和抒情句,能够帮助我们探究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主旨或深层意蕴或象征意义;其次,比照分析绿被囚后的生命特点与人类的生命特点的相似之处,品味绿的象征意义;再次,结合背景材料,观照课文的深层意蕴或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因为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才能解决问题。这也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作用。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于阅读实践。)
学生活动:
(1)找议论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明确:绿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2)绿被囚后的生命状态---“它依旧生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外边长得更快。”“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预设学生行为:绿象征意义-----倔强,坚强,自然本性。)明确:向往自由、光明。
(3)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爆后,北方大片土地沦陷,人民处于黑暗之中。(预设学生行为:绿象征希望与和平。)明确: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小结:绿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向往自由、光明;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明确:当我们发现绿的深层意义后,明白了作者那精巧的构思和文章的含蓄之美。
三、方法总结: 教师归纳阅读方法:
进入宫殿打开大门的钥匙成了关键。写景状物类文章犹如一座宫殿,解读这类文章方法成了关键。那么,解读文章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前面探究课文的过程中总结出阅读方法。首先,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其次,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性思考,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再次,对于写景状物类文章,应从分析景与物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评价。如果景物具有象征性,还应展开联想,发掘景物与人生社会的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四、课堂作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象征手法的知识后,写一段文字,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写作过程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例文:
我没有去过大漠,在昨夜梦里我却去了罗布泊。茫茫沙海,广袤无垠。死亡恐怖让我从梦里惊醒。罗布泊真的死寂一片吗?我迫不及待查阅资料,想看看在那里有无生的希望。在沙漠里生长着一种树,它叫胡杨树。它打破了沙漠的死寂,带给了那里一片绿,那时苍苍茫茫的一片绿。胡杨树高大挺拔,树冠庞大。它为了高大,根系发达,深扎滚滚黄沙中。它为了一片绿荫,树冠庞大。他要用绿荫与黄沙较劲。秋天,胡杨树叶黄了。金黄,高贵的黄。阳光透过叶缝,在树底下投下稀疏的影子,影子不是黑色的,它是黄的色调。树上树下黄是主色调。它的色调与黄沙和谐了。但这不是失败,而是融入。春天的胡杨与黄沙较劲争斗,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对抗的终极目标和谐是融入,这就是双赢。秋天的沙漠里,黄更壮美。我想用秋天胡杨树的图片做电脑桌面墙纸。
板书设计:(1)绿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向往自由、光明 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2)阅读方法:理清思路
抓住关键
分析特点
展开联想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其重要的学习环节。新的语文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而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的有效评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认知能力。怎样的评价才有效呢?首先,评价要科学。从合作探究学习的角度看,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学习差异,更要关注个体生命体验,不仅要考察学生探究的态度习惯,还要考察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评价要全面客观。所谓的“全面”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全面评价,另一方面评价的角度广,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设计本堂课的评价方案。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评价方案
本方案从自我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总分100分,其中自我评价和组员评价各占30分,教师评价占40分。
一、自我评价(30分)
1、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5分)
2、集中精力探究学习,认真听取老师引导性和总结性的讲解以及小组同学的发言。(5分)
3、解决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的质量优于小组其他同学。(5分)
4、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言。(5分)
5、掌握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5分)
6、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一定启示。(5分)
二、组员评价(30分)
1、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成员关系融洽。(5分)
1、较以前发言主动积极,能够与小组同学交流沟通。(5分)
2、组织小组成员探究问题,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内容进行归纳总结,(5分)
3、认真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较好的解决了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5分)
4、在探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科学,提出的见解独到新颖。(5分)
5、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老师和同学与自己不同的观点。(5分)
三、教师评价(40分)
1、精力充沛,具有活力,学习状态好。(5分)
2、学习的主动程度,学习的参与程度,师生配合的密切程度等都优于以前。(5分)
3、思维活跃,能够用清晰而流畅的语言交流。(5分)
4、在探究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勇于放弃自己错误的观点,静心听取组员的发言。(5分)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地能动地探究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突破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5分)
6、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5分)
7、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情感得到了熏陶。(5分)
8、探究问题的态度端正。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探究习惯并形成探究能力。(5分)得分80分者为优秀,得分70分者为良好,得分60一下的为有待进步者。
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解读文本则其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高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在语文讲读课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没有吸引学生走近课文、走进作者心灵世界。我们常常把对课文的解读以权威式的结论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准确精细研读课文。甚至,在很多时候,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文本,听老师的讲解如听天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语言天赋抒发个人感触的舞台,对课文只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这样的语文课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设计本课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力求让学生通过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总结出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首先,释题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然后,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为深入探究课文做准备。第三步是探究课文。这个环节十分重要,他的真正意图就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习阅读方法。即:我们从品味关键语句语段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应该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性思考,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写景状物类文章,应从分析景与物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 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评价。还应展开联想,发掘景物与人生社会的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不光如此,在课堂上特别重视思维的训练,专门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这枝绿被囚前后的生命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你能够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吗?”要求学生谈与囚绿“类似”的事例。为什么设计这个训练思维的环节呢?平时作文训练,对给定的作文材料理解不到位,在作文中举的事例不能准确阐述材料的意蕴。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课堂教学,针对性极强,效果逐步突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五花八门,比我们想象的情况复杂的多,学生很难说道点子上去。这说明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如果再上这堂课,必须再这个地方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如何引导”的问题。由于学生生活面窄,阅历不丰富,老师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启发他们对课文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总的来说,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