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

时间:2019-05-13 06: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的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的民俗》。

第一篇:家乡的民俗

藏在食物里的民俗

一直以来我脑子里民俗的概念就是一个区域里世代相传特有的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里生生息息地传递约定俗成的每天的生活生产习惯,或者共有及特有的节日及对应的庆祝活动等等,都是一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正因为融在平凡的生活里,所以得以传承延续下来。而在各种民俗的表现形式包括祭祀、集会、服饰、口口相传的民谣典故、传统制作工艺、风尚礼节等等之中,我认为食物是民俗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思考民俗与食物的关系之前,经过学习和网络的途径,我对民俗的定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而我们选修的课程,民俗学,是指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加之看了去年较为受欢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一想我所生活环境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家乡的民俗就别有一番风味,而食物是民俗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包裹在食物里的民俗风情有一种特有的踏实感,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所必须的行为—“吃”联系在一起,在大家解决生理上的饱足感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也在精神上将民俗记录下来。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和所有地方一样,家乡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按时间顺序来看,从一年的开始春节,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再到祭祖还念先人的清明节,之后的端午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家乡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

一.民俗促使了与其对应食物的产生与推广延续。因为有文化的促使,比如众所周知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典故。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促使某一食物演变为民俗的例子。

结合实际,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早上还会吃油条和咸鸭蛋。其中,吃咸鸭蛋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原因,鸭蛋有补心清肺的作用,在这个时节吃是符合人的身体状况的。而当地吃油条的习惯则寄予了老百姓对农忙时节到来身体要健康的美好期望。因为有句俗语“端午时节忙插秧”,意味着一年里水稻劳作的开始,在古时完全依靠人工插秧劳动的时期,农民要长时间弯着腰,而油条这一古老的食物有柔软性韧性,淳朴的老百姓就希望通过吃油条使自己的腰像油条那样柔软,即使是长时间的弯腰插秧也不会出现腰酸挺不直的情形。这个小例子说明人们的日常劳作-端午插秧这一农耕文化的习俗促使了吃油条这个与食物相关的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是现在机械劳作,科学的抛秧等技术引进,每逢端午无论是农家还是不种植作物的人家还是会吃油条。因此,可以说我们传统的农耕文明传承也促使了食物的延续。

二.食物一定程度上是民俗传承的纽带。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更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传承方式。例如北方传统的食物-饺子。饺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春节的象征。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我认为,北方人不仅仅喜欢吃饺子,更重要的是一年的辛苦打拼下来,年轻人老人团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团聚在一起包饺子,享受天伦之乐才是大家心里最开心幸福的事情。饺子制作过程中的和粉、裹馅儿、擀皮等细致的工序,需要一家人来共同完成。过程里完成的不仅仅是饺子,还是春节团圆这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而包饺子需要一家子的成员来共同完成,也因此为家人团聚提供了契机。

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南方过年吃的年糕,其制作也是需要大家协作完成。传统手作的年糕是必然要家家户户合作完成的,邻里街坊的关系在制作年糕的过程里也变得更加亲密。之后出现的年糕作坊,使得加工年糕时只需提供原料,不在要大家手把手的配合,但是谁家做好了热腾腾的年糕,都会给邻居送去,街坊和睦友爱的相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

三.食物与民俗交织的现在。在物质日益富足的现在,多样化的食物也给了我们非常多样化的选择。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民俗的关系也很密切。失去了文化传统内涵的食物是不完整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酒足饭饱之后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我也会常常想到,比如清明节奶奶做的清明果,小时候热气腾腾蘸着红糖吃的年糕,过年时家里请师傅来家里做的冻米糖„„比起对食物的怀念,也许最想重新体验的是坐在奶奶脚边玩清明面团,跟大人去年糕作坊里猎奇,过年里忙碌张罗等等融在生活里的淳朴民风民俗的感觉。事实上,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将民俗与传统食物融为一体,将它们当做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了。民以食为天,解说了民与食的关系,民俗也是离不开人民的。当民俗融入到人民最离不开的吃当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延续下来了。

民俗学的定义里面说到:“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我觉得食物和民俗就比较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民俗,而每一个地方的人都离不开食物,两者融合在了一起,民俗使得某种食物产生推广,食物的制作使用又体现了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好的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是的美,更为关键的是包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份对民俗习惯的尊重与延续。

民俗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或者形式上的活动,还应当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记在心里并且生生不息地向后代传递的东西。

当食物与民俗交汇在一起,人们长久以来积聚下来的饱含着文明智慧的优良民俗也许会无声无息地传得更为久远。

第二篇:家乡民俗

LRY

集美食与工艺于一身的家乡

——美丽的新会

家乡介绍

小时候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以为世界就只有家乡这么大;长大后坐在快速的列车车厢时,发现原来家乡只是世界的一丁点儿。纵然它是欠缺发达的小地方,但在我心中分量却是极其重的,因为它不但承载着我的童年,还绽放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奇珍异宝”,洋溢着朴素悠闲的居家气氛;而且它的人文气息培育了现在的我,它就是我美丽的家乡——集美食与工艺于一身的新会。

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的南部,隶属江门市。新会古称冈州,同时还有许多别称比如“葵乡、侨乡、陈皮之乡和明星之乡”。根据这些别称大概也能猜出新会有哪些独具风味的事物了吧。下面我将从美食、工艺和民俗这三个部分介绍家乡的乡土人情。

垂涎三尺的美食

每每跟同学介绍我的家乡,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肯定是美食,而且是种类丰富的美食,上至饭桌的正式佳肴,下至小孩极爱的小吃。其中古井烧鹅当属是新会美食中的一块瑰宝。(1)古井烧鹅

古井烧鹅不仅美味好吃,还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渊源。1相传七百多年前,新会崖门发生了元朝统一中国的宋元大海战,大战结束后,在南宋宫廷负责制作烧鹅的厨师带着他的女儿往新会的南部逃亡,女儿长大后嫁到了现在的新会古井,由此制作烧鹅的手艺也传到了古井。经过多年的精心制作和配料的不断调配,古井“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的师傅们,终于把烧烧鹅的手艺发扬光大,烧出了古井烧鹅的两大品牌“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从此,古井烧鹅不仅受到了香港美食家的青睐,更吸引了央视美食节目的采访。随着古井烧鹅的日益发展,古井现在竟然有条著名的烧鹅街——天成街。天成街里有很多烧鹅店,但最正宗的当属“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在这两家店前排队等买烧鹅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而且在古井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古井人吃“恒益”,外地人吃“平香”。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会古井人,每次看到天成街人头涌动,车水马龙地排队买烧鹅,心里总是有些不理解,“古井烧鹅虽然好吃,但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1《百度百科》

1/ 9

LRY

但每次逢年过节母亲把香喷喷的烧鹅放在饭桌上时,我的口水就不自觉流出来了,确实很诱人。

古井烧鹅得以在众多烧鹅品牌中脱颖而出和名扬四海,主要依靠三宝:①鹅必须是马岗鹅,马岗鹅产于广东省开平市马岗镇,其肉质优良,且不受污染,是一般鹅所不能媲美的;②烧柴必须用荔枝木,这就是古井烧鹅制作过程中极具有亮点的一步,制作烧鹅的木柴只能用荔枝木,因为荔枝木天然带着一股清香,所以烧出来的鹅肉也自带清香的味道;同时新会地区荔枝树资源十分丰富,所以人们才得以如此奢侈地利用荔枝木做柴;③独家配方,具体的配方只有烧鹅传人才得知,但相传配方里有一味配料也是新会的特产——陈皮。制作时把调味料调和均匀后灌入鹅腹,扎紧,再用天然的蜂蜜和麦芽糖均匀地擦拭鹅的外皮,出炉时就可以达到外皮焦香、内里脆嫩的效果;而且鹅腹中的调味料此时混合着鹅肉的水分变成浓香的“烧鹅水”。此时夹一块烧鹅,稍沾“烧鹅水”,咬一口下去,外皮香脆,清香扑鼻,同时少量鹅油沿皮入口,不肥不腻,鹅肉弹而不韧,确是下饭的好佳肴。

虽然古井有一条烧鹅街,但人们并不是每天都会吃烧鹅的,毕竟烧鹅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普通人家只有在特别的日子才会买烧鹅,即每逢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等等,每家每户都一定会买烧鹅(而且鹅头也必须要买的),因为在新会吃烧鹅有这样的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因为烧鹅外皮的红色的,而且其是用火烧制而成);同时在供奉祖先时也会用烧鹅,因为希望让祖先也可以品尝好佳肴。所以如果说广东人吃饭聚餐一定要有鸡,那新会人吃饭聚餐不仅要有鸡还一定要有烧鹅。

如果说烧鹅是饭桌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下面司前的“糖不甩”则是小孩童年的美好记忆。(2)司前糖不甩

司前糖不甩做工简单,价格便宜,青年老少都可以吃。傍晚走在司前的大街小巷你总可以看见,三四个小朋友结伴成群,拿着长辈们给的一元人民币,飞奔地跑到小吃店前,迫不及待地大喊:“老板、老板,我要一串糖不甩”,热情的老板总会笑嘻嘻地说“好勒,幸好早点来,不然又卖光啦~”

司前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刚出炉的时候,糖不甩表面的麦芽糖热乎乎的,呈流体状,但却不会滴下来,而且其黏而不沾牙,入口即融,外面是脆脆的,里面却是弹牙软绵的,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相比之下,广州的糖不甩是在做好的糯米糍上浇糖浆花生粒,而司前的是把炸过的糯米团子放在糖锅里蘸,虽然这样做会比较容易上火,但口感却更好。

2/ 9

LRY

在新会每逢过年长辈们都会让小孩去买一串糖不甩,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事事顺利。”所以小孩都喜欢过年,不仅有红包,还可以吃到热乎乎的糖不甩。而对于外出工作的新会人来说,糖不甩就是家乡的味道,寄托着在海外游子的乡愁。

其实新会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美食,比如:司前温蛋、睦州手工豆沙月饼、三江牛耳壳、罗坑土鸡等等。这些美食都蕴含着当地的乡土民俗,在不发达的年代,智慧的新会人利用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令人垂涎三尺的传统美食,这不但记载着新会辉煌的历史发展。更见证了勤劳的新会人一直以来的努力与付出。

古井烧鹅

司前糖不甩

朴素实用的工艺

新会又名“葵乡”,其葵树种植与葵艺加工的历史和新会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气候,所以盛产蒲葵,而且蒲葵质量极好——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园正,色泽光洁,体质轻盈;由于葵树资源丰富,且葵叶质量优良,智慧的新会人利用葵树制作了许多颇负盛名的葵工艺品,其中“葵

3/ 9

LRY

扇”当属新会的第一工艺。(1)新会葵扇

回想童年时期,每每晚饭过后坐在家门前的石板上,总可以看见巷子中有许多老奶奶坐在门前用葵叶编制葵扇,我总会问外婆“为什么大家都爱编制葵扇?”,外婆总会说:“我们那个年代人人都会编制葵扇,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而且还可以用来赚钱。”

新会葵扇是新会区最著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古称“梭扇”,其“始于魏晋,盛兴明代”,明代时期甚至把新会葵扇列为“贡品”,可知当时葵扇的地位有多高。即使在今天,新会葵扇仍然熠熠生辉,葵扇一共有三种款式:普通扇、玻璃扇和织扇,其中普通扇是最常见,在新会每家每户都会自备一把普通葵扇用来纳凉,所以当你看到哪户人家房子放有葵扇,大概可以肯定房子主人就是新会人了。同时葵扇比较轻盈,所以毫不费力就可扇出清凉的风。郭若沫视察新会葵艺厂时曾赞叹:“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精美实用的新会葵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到新会的游客,离开时都会带上一把葵扇以作纪念。

最后除了葵扇,新会还有类型各异的葵工艺品,比如:葵席、葵花篮、葵簸箕和葵花瓶等等,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聪明的新会人利用丰富的葵资源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以维持生计。

如果说“葵扇”是老祖宗留下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品,那“新会陈皮”就是传统且新兴的新会特产工艺。(2)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之所以传统,是因为在七百多年前新会人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的大红柑的果皮晒成陈皮以作香料和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但在以前新会陈皮的制作只是小规模的,每家每户也只是晒适量的陈皮以供自己调味;但近年来随着陈皮市场的扩大,新会人都开始了大规模地晒柑皮,而且还出现了陈皮村,同时陈皮村每天的游客都络绎不绝。

在广东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广东有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等等,所以陈皮拥有巨大市场也不足为奇。但是并不是所有柑皮晒干后都可以称之为陈皮,只有在新会境内种植的大红柑的果皮经过晒干并陈化三年以上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陈皮。新会陈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在新会,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会备有少量陈皮,而且长辈们煲汤总爱在汤里加少量陈皮,不仅可以增加清香,更可以增加汤料的药用价值,以此调理身子。

4/ 9

LRY

而且陈皮的药用价值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新会人晒柑皮一晒就是五~十年,经过十年的陈化,柑皮从黄色变成暗红色再变成黑红色,而此时陈皮的香味也将越发浓郁。新会人对于陈皮十分讲究,十年以下的陈皮一般用于煲汤和调味,而十年以上的陈皮一般用于泡茶和收藏。

在新会每逢夏季盛产大红柑时,走在大街上,你都会看见不管是楼顶、田间空地或马路边都会铺满大片大片的柑皮;有些长辈还会坐在柑皮旁,以防下雨可以及时收皮,因为柑皮一旦遇水就很容易长虫。而且有趣的是,一旦下雨,晒柑皮的人们就会大喊“下雨啦,下雨啦,快收皮啦”,不一会儿从四面八方就会冲出许多拿着防水塑料布、米袋和竹扫把的人们,互帮互助地收起在地上的柑皮。

随着陈皮的火热,随之也生产了“柑普茶、陈皮鸡、陈皮月饼”等新型美食。所以新会陈皮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更提高了新会人民的经济效益。

朴素勤劳的新会人除了熟练制作葵扇和陈皮这两种工艺,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是大放异彩的,比如制作广东大儒陈白沙先生发明的文房四宝领域中的“茅龙笔”,现已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制作茶叶界中的“柑普茶”等等。

陈皮

葵扇

5/ 9

LRY

细微动人的民俗

新会,地方虽不大,但却有着许许多多独具风味的小民俗——民间活动。每逢到了举办民俗活动的时候,街头人群总会熙熙攘攘的,热闹非凡。每次的民俗活动都是一次深入认识新会、认识新会人的绝好机会。

(一)三江舞龙

每逢过年,在新会除了有常规的过年活动——喝早茶,逛花市,拜年等等,更有热闹非凡的“三江舞龙”。每逢大年初四和元宵节,新会三江镇都会举办规模庞大的“舞龙活动”,之所以说规模庞大,是因为:①龙身长,金黄色的龙身足足有百米长,如果把龙身围起来里里外外可以绕许多圈;二零零八年为了庆祝申奥成功,龙身竟达.长,创下举办以来龙身最长的纪录;②活动范围广,舞龙活动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举行,舞龙者会举着金龙绕整个镇子走一圈,元宵节还会舞着金龙上山;③观看人数多,三江舞龙不仅是本地人热衷的活动,更吸引了许许多多外地人特意前来参加,往往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大街上就已经站满了满脸期待的人们,这时有些长辈会拿着礼佛的香等待龙头的出现就进行祈福,年轻人则拿着相机抓拍这热闹的场景,男女老少都激动地等待着远处传来的打鼓声。

随着一阵阵喜庆的鞭炮声响起,踏着铿锵的锣鼓声,金龙开始舞动起来了,此时人们也躁动起来,头伸得高高的,手也伸得长长的,生怕金龙经过时摸不到龙身。金龙所到之处都是炮声连连、人潮涌涌,大家都争相穿越龙身,触摸龙身,以讨好意头。因为在当地摸龙身是有寓意的:“新的一年顺顺利利,风调雨顺”,所以男女老少摸到龙身后都会喜笑连连。除了摸龙头和龙身,三江舞龙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就是“烧爆竹”,代表着来年红红火火,阖家兴旺。

三江舞龙一共会举办两场,第一场在大年初四,主要是下午在镇上进行舞龙;第二场在元宵节,舞龙者需要举着龙身上山到达山顶再进行舞龙。两场舞龙活动都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新会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每逢春节,家乡的各色各样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活动都会竞相出现,除了“三江舞龙”,更有大年初一到初五的“逛庙会和放生鲤鱼”活动。

(二)放生鲤逛庙会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喜欢逛庙会,那在新会长大的我每逢春节也总爱跟着父母一起逛庙会。逛庙会在家乡算是比较大型的全民活动,每逢大年初一~初三,庙会都会如期在圭峰山上举办,现场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有大型的歌舞表演、传统舞狮节目、还有猜灯谜看花灯等有趣活动,而且全对外免费,所以

6/ 9

LRY

庙会期间都会吸引许许多多的人前来观看;最具特色的是,期间广东四大名寺之一“玉台寺”的和尚会应邀到庙会主会场进行诵经祈福,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逛完庙会,人们并不急着下山,而是提着刚买的鲤鱼到圭峰山旁边的玉湖公园——放生鲤鱼,以求“年年有余,事事顺利”。一般长辈们在湖边放生鲤鱼,小孩则到小卖部里买小包鱼料,抛进湖中投喂鲤鱼,大家都怀着相同的美好愿望,其乐融融。所以每逢春节,玉湖中的鲤鱼数量都会剧增,但这些都寄托这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除了“三江舞龙”和“逛庙会放生鲤鱼”,新会还有“元宵节挂鲤鱼灯”、“赵姓皇族四月初二祭拜杨太后”等特有民俗。

新会的民俗虽然都不是大型的活动,但确实细微动人的;每个小活动都可以体现新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

三江舞龙

7/ 9

LRY

庙会

家乡总况 2框架图中的斜体为本文介绍的美食、工艺和民俗。

8/ 9

LRY

结语

新会,当你就这样去观察它时,或许会觉得其平平无奇,但当你用“显微镜”去探索它时,就会发现它有着许多触碰你内心的且各具特色的小民俗风味和地方小奇特。所以新会这个美好的地方,有待我们用心去看待它、品尝它以及挖掘它深处的小独特!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陆志霖 《陈皮收藏有讲究,不是所有柑皮都叫“陈皮”》 金羊网 2015.09.25

9/ 9

第三篇:家乡民风民俗

家乡民风民俗

XX

XX班

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 好风光 „„

是的,俺的家乡有山、有石、有水、有人。山是蒙山,石是金鸡钻石(现下落不明)和常林钻石(现我国最大的钻石),水是沂水,人是 “书圣”王羲之。

过春节是临沂的民风民俗也是中国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也叫“过大年”。

中国农历的12月23日,叫做“腊月二十三”,算是春节的“预备演习”,称作“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钦差大臣,得罪不起,需要恭而敬之的送他“上天言好事”。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以甜食最多,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宰猪杀羊,蒸馍馍,做豆腐,赶制新衣,写对联,买年货,离家在外的人要千里迢迢赶回家„„ 除夕之夜饺子香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但春节期间的饺子却别有寓意,象征着团圆、祥和。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腊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以吃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的吃喝形式辞旧迎新。传统的除夕夜必须吃素馅饺子,而且必须等到午夜时分才吃,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燃放过爆竹、礼花,高高兴兴吃饺子。除夕夜的饺子有很多名堂,比如在几个饺子里包进消过毒的硬币,有幸吃到的人,被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财运好;新婚夫妻如果能吃到包有大枣、花生、栗子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中会早生贵子„„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声响似一声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要用桃条子水洗脸,然后每人都要吃一个用加桃树枝条的水煮的鸡蛋,保佑一家人不受邪气侵害,平平安安。小孩子还要在口袋里装上几根桃条子辟邪。吃完鸡蛋后就要祭天了,说是祭天,其实祭天过后还是要祭灶的(民以食为天嘛)。祭天就是把祭品摆好,在祭品前烧一堆黄纸,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向火上扔祭品,全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向“老天爷”和灶王磕头。如果纸都烧完了,纸屑都飞起来了的话就说明老天爷很高兴,来年的日子会顺顺利利的之。在过年的这段日子,每顿饭前都要先用刚做出的饭祭天。之后,全家人就开始吃早餐,而且早餐必须是素馅教子。以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拜年了:首先是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要磕头说吉利话。父母会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然后是一家人一起到爷爷奶奶家给爷爷奶奶磕头,再然后是整个家族的晚辈们聚集起来,一家一家的给长辈们拜年、磕头。最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

大年初二时叫亲的日子,就是由哥哥或弟弟到姐姐或妹妹家叫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姑娘家要好好准备一桌酒菜,款待娘家人。如果姑爷也随同到了娘家的话,娘家也必须好好款待的„„

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

正月十五叫一声响似节,也叫“灯节”,人们管这一天晚上的欢庆叫做闹元宵,也叫“闹花灯”。这一天,要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汤圆,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正月十五的花灯,与除夕夜悬挂的大红灯笼又有不同,首先是样式不同,不再是单一的圆形灯笼,而是各种几何形体和动植物形体;其次是颜色不同,不再是统一的红色,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再次是内容不同,灯笼上绘有各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山水花卉、动物植物。

说实话,过了大年初二年味就淡了,到正月十五吃过汤圆,年就真的走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新一年的期盼„„

第四篇:家乡民俗论文

题目:

2016学年

浅谈家乡的民俗文化

学生姓名: 李亚杰

学 号: 201409020228 班 级: 产品142班 指导教师: 杨晓燕

年 6 月 1日

民俗学家乡民间美术

20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说到民俗,能让我侃侃而谈的要数我的家乡浑源了!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其实说到浑源,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恒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现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区。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主要景点有金龙岭、恒山松、桃花洞、恒山云、恒山庙、悬空寺以及恒山十八景等,当然最最有名的当属悬空寺了。

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浑源除了北岳恒山和五岳绝胜悬空寺久负盛名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饶有趣味。

在我的故乡浑源,乡村也有制作花灯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花灯是做给孩子玩的,一人一盏小花灯,点了蜡烛,手提了满街乱跑,或者聚在一起比谁的花灯更美。制作花灯,当然少不了花灯艺人,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花灯艺人,过完年破五就能出门,去附近的山上割回荆棘藤条,烟熏火燎过,使一根根坚硬的荆棘藤条变成了绕指柔,可随意弯曲和团捏。一般制作花灯都是根据小孩子的心愿,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诸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或者瓜果蔬菜等常见植物,再或者飞鸟昆虫等,只要见过、说得出名字,都能成为花灯题材。几根藤条或圆或方一搭配,就有了轮廓,再用粉连纸(也叫七彩纸)裱糊水彩点染,一盏惟妙惟肖的花灯就做成了。需要说明的是,每盏花灯底部都有十字架,固定着一个小钉子,插蜡烛所用,上方留口,上下通透。

其实,制作花灯只是花灯艺人的一个副业,他们的真正身份是编织匠,春天柳枝发芽编篮子,夏天用藤条编筐,秋天织席,冬天绑扫帚缚笤帚等等。农具是农家生活必需品,编织有着广阔市场,因此,编织在乡村里是很吃香的,编织匠也是乡村很受乡亲尊重的艺人。

浑源民居以平房居多,尤其在乡村,而且以四合院为主。高耸的门楼、方正的四合院,房子中规中矩,房顶起脊,一分为二,典型的三角架结构,屋檐两出水,房前宽檐,可以遮风挡雨,后檐仅有出水功能,短而收敛。这种房屋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房子结实与否未知,房子的造型却颇为做作,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很有皇城风貌或庙殿遗风。

浑源人讲究盖房子,只要有钱,总要为自己建造一套或多套房子,当地有个说法,盖房子、娶媳妇、养孩子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房子首当其冲。这里所说的“盖房子”专指标准建制的四合院,临时搭建的草房窝棚不算。四合院有造型美观的门楼,有铺陈有序、干净整洁的方院,有高檐阔屋的瓦房和油画分明、色彩鲜艳的涂饰。站在修饰精美的四合院里,我常常有一种幻觉,如庙,森然清静,这可能与如出一辙的彩饰有关,当地油匠众多,画惯了庙宇的风格和色彩,不经意地带进寻常百姓家。

四合院大门,一般向南,也有东家西家四五户人家聚居一处,每一家大门则是沿街道走向而开,门楼也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左一角,如果大门冲南,以设在东南角上的为多。进了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也叫挡头,据说有辟邪之用,内不泄光,外物可阻。影壁的建造也有讲究,上有仿木椽檐,单坡瓦顶,正中设有横脊一道,两端置有麒麟兽,额头设有砖雕斗拱,两侧有砖雕垂花柱;影壁中央嵌镶有“福”、“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吉祥如意”、“丹风朝阳”等瓷雕花饰;影壁下面则是雕花砖座,砖座上多摆设祭祀天地的香炉。四合院都是封闭式布局,庭院清爽、洁净,有防火、防盗、采光、通风之功能,也是供人行走、休闲、娱乐和家务的中心地带。四合院多为正房三间,左右两旁各设耳房一间,东西厢房不定,南房一两间,西南角多建置厕所和柴房。浑源古为富庶之地,有钱人众多,建造精美的房屋既是财富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遗留的老民居中也可见一斑。散落在乡村腹地的“地主老财家”,四合院往往是大型组合式的,一进院落之后,还有二进、三进、东西跨院甚至花园,可惜的是,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深宅大院毁坏严重,完整存世的已经不多了。

浑源还盛产陶瓷,生活所及,到处都有陶瓷的影子,比如碗、盘、盆、缸,喝水的杯子、喝酒的酒盅、沏茶的茶壶等,以及腌菜的大瓮、储粮的浅子、放油的油坛等,还有瓷枕、陶人、砂罐、琉璃等,凡是生活中人们想得到、工匠捏得出的泥工作品,都可以经过烧制成为一件实用或者美观的物品。因为多,因为易得,陶瓷在浑源很廉价,比如碗盘等,许多人家都堆放在墙角。

据说,浑源从唐代起就开始生产陶瓷,历经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早让浑源陶瓷烧得炉火纯青。浑源陶瓷古称浑源窑,与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等一样出名。不过,浑源陶瓷历史虽久,存世的精品却不多,出名的就更少。

浑源陶瓷的产地分布很广,单是通往灵邱、繁峙的浑源城南恒山一带,以村落命名的就有大磁窑、青磁窑、古磁窑等山村乡镇,对唐代浑源窑的考古和挖掘就曾在古磁窑村进行。直到现在,这些地方也还有小型陶瓷作坊,只不过与浑源城西一带的大型陶瓷工厂不可同日而语。浑源还有一种特色陶瓷,俗称砂铞子,它看起来粗砺磨砂,缺少细瓷的美感,颜色也很寡淡,过去只有灰褐色一种,现在虽然有所进步,样式和颜色也还是不多。但它的用途广泛,比如炖肉、炖菜、熬药等,可用作锅来使用,因此也叫砂火锅。浑源有云:砂铞子煮羊头,眼蓝了嘴还硬。羊头老皮皱脸,平常的铁锅大火不易煮烂,而在小火慢炖的砂火锅里,味道纯正不说,煮得又快又好,羊眼变蓝,羊嘴变硬,都是熟透的表示。

浑源适宜生产陶瓷,既与当地的土质有关,专门制作陶瓷的陶土,在当地被称作胶版泥,它是一种黏性强品质细腻的泥土。记得我在农村种地浇地的时候,雨靴陷进泥里很难拔出,好不容易拔出来留下一个坑,坑形与脚型相似,这就是陶土的塑性;浑源更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浑源的煤层很浅,古代就有开采和使用,烧制陶瓷需要的高温就靠煤炭的燃烧获取。在浑源,除去正规的陶瓷工厂,民间也有一些小作坊,烧制一些大瓮小碗,美观不足但实用性很高,当地 人把这种陶碗叫做笨碗或海碗,很适合饭量大的种田人使用,惠而不费。而瓮的用途就更多,装水就是水瓮,装面就是面瓮,装米就是米瓮„„大瓮里外全光,是典型的黑釉陶瓷,也有暗红或者淡黄的品种,但都不如黑釉大瓮典雅尊贵。

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院子前以煤炭叠起来,呈塔状,里面放上木柴,贴上红字条,午夜十二点的时候点燃旺火。

最后不得不提起浑源的一样美食——凉粉。

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浑源凉粉,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家乡可以越来越好,家乡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第五篇:【精华】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精华】家乡的民俗的作文七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1

老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一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是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是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了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2

我家乡,山清水秀,非常美丽。

那的山是那么的绿,远望如一条巨龙在守护着我那美丽的我家乡;那的水是那么的清澈,近看像一面硕大的银镜一样闪亮……

春节的这一天是我家乡最美的时候。

刚下过雪,那雪是那么的洁白,那么的柔美。“啪啪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跑来了,一双双小手拎着一只只红通通的小灯笼,心里觉得美滋滋的。中午,房屋上就挂上了一只只红灯笼,这样当夜晚来临后,就可以点燃这些灯笼,我家乡便成了灯得海洋。

夜晚终于来临了,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吃团圆饭。每张餐桌上都会有一道菜——鱼。俗话说得好“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的桌子上都不能少了“鱼”。

人们吃完年夜饭后,还会放烟火。这个时候的天空就如盛开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一样,别提有多美了。

啊!我爱你我家乡!更爱我家乡那热闹非凡的春节!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家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家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家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家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日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小孩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家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日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小孩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家乡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爷爷们?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小孩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家乡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4

回到家乡,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日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

吃完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

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日,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欢乐!”“新年欢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

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热热闹闹的春节等等。当然在我的第二家乡:茂名也有自己的节日和风俗,那是茂名的节日,渔民的节日,也是大海的节日——开渔节。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南临南海。由于靠着南海,许多人都靠打鱼为生。但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这样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叫“休渔期”。每年各海区的休渔期时间长短不定。

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结束为“开渔”。博贺的政府和旅游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在开渔节前一天,庆祝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码头舞台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会被停放的很整齐,每条船上都会装上彩灯和大红灯笼。码头也会好好布置一番。

在开渔节当天,上午会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动。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在下午,渔民们会在码头摆开酒席,其实是老板请家人和员工们吃饭,为的是让员工们在开渔后好好工作。

开渔节时候,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瞬间成为汽笛长鸣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头涌动,鼓乐喧天,大家都希望渔船能平安归来。晚上,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的景象!

啊!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风俗!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7

欢歌笑语辞旧岁,载歌载舞迎新春。农历正月十四,舞钢市一年一度的花社大赛在温州路北段拉开帷幕。我作为一个小市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美好的场面咯!

一大早,妈妈就喊我起床,说是要去看花社,我一听见“看花社”三个字,就快速穿上衣服,吃完饭,和弟弟、妈妈、爸爸一路小跑来到那儿,锣鼓喧天,彩带飘扬,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温州路那宽阔的路面也变得有些狭窄,依次被人们围出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子。

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人最多的一个圈子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钻了进去,“我们幼儿园!”我惊呼道,怪不得这个节目这么吸引人,原来这个节目都是些小娃娃们表演的,他们一个个浓妆艳抹,穿着鲜艳的表演服,有的踩高跷,有的舞狮子,还有一个七品芝麻官,最搞笑的就要数他了!只见他的脸上长了两撇翘翘的胡子,穿着鲜红的官服,表情夸张,举止幽默,走起路来,大摇大摆,仿佛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官一样,让人笑弯了腰,人们不时地对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的还不停地举起手机来拍照,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今年的节目特别丰富,不但有划旱船、扭秧歌、舞龙灯、扇子舞、高跷等,还有精彩的杂技表演,他还是我们老家武功乡的参赛节目,我和弟弟挤到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

其中有一个节目的名字叫“吞钢球”,这个名字听起来都吓人,我心里想:“钢球能吞下去么?吞下去会怎样?”终于开始了,只见表演人先围着舞台转了几圈,伸伸腿,弯弯腰,做了热身运动,然后拿出了一个钢球,并让在场的一个小朋友检查了钢球的真伪,最后,他让小朋友把钢球缓缓的放入他的嘴中,他做了吞咽很困难的样子,脸憋得通红,我正担心着呢呀,很快他把球吞了下去,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又调整呼吸,踢踢腿,做出用功的样子,只听“呸”的一声,没吐出来,又吐了几次。还是没吐出来,我真担心他会不会出什么事儿,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终于,他用尽了全身力气,才把它吐出来。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了,我对爸爸说:“我终于知道我们老家为什么叫武功了,”你知道吗,对了!就是武功乡里面有很多会武功的人呀!哈哈!我也是其中一员吧!

花社比赛不仅给美好的节日带来了喜庆,而且为这个传统佳节画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下载家乡的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乡的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华】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合集)

    【精华】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

    家乡的民俗作文【推荐】(大全)

    家乡的民俗作文【推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大全)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编8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

    有关家乡的民俗作文汇总[范文模版]

    有关家乡的民俗作文汇总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推荐】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精选合集)

    【推荐】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七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总(最终定稿)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总9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总范文大全

    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总九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

    【精品】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大全]

    【精品】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编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