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节选
关于《鸿门宴》的节选
选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一改再改,但《鸿门宴》却从未落选,这足以见出它的教学价值。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一个关键故事,是认识项羽、刘邦的重要事件。可以说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开端,从此以后双方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斗,斗智斗勇,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南面称帝。
课本节选时,是从项羽入关后开始(沛公军霸上……),到刘邦诛杀曹无伤结束(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而项羽派黥布击关,得以入关这个关键的事件却在节选时被忽略。其实黥布击关对于深入理解《鸿门宴》有着重大的帮助,是理解该文的一把钥匙。如果说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曲,那么,黥布击关就是《鸿门宴》的序曲。黥布击关对于理解项羽大怒的真实原因、刘邦的辩词、项羽对待项伯的态度,以及如何认识曹无伤,进而认识刘邦、项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详细交待了项羽入关的过程:“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当阳君即黥布)
一
教材《鸿门宴》中当项羽听到曹无伤使者的话后“大怒”,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项羽的“大怒”是由曹无伤引起的,曹无伤成了刘项矛盾的引发者。其实黥布击关,明显可以看出,项羽已经撕破了脸,对于刘邦的派兵驻守,项羽大为恼火,击关就是体现。当听到曹无伤使者的话后大怒,曹无伤使者的话,只是给项羽的怒火上泼上去的油,而并非是鸿门宴,也即刘项矛盾的直接起因。因为占据函谷关,就意味着有将关中之地据为己有的想法,而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人民相对富足、地理位置险要,是当初秦国成为秦朝的根据地。可以说,谁占据关中,使之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谁就有了称雄天下的重要资本,也就暴露出他争雄天下的政治意图。在当时所有的灭秦力量中,项羽的实力最雄厚,那么想争雄天下的人,无形之中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项羽。可见刘邦的派兵守关,是项羽“大怒”的根本原因。
刘邦想称雄天下,派兵驻守函谷关,何罪之有?但由于他力量弱小,过早暴露政治野心,这就是他的失策。他明知自己力量弱小,却派兵驻守函谷关,可见他有依据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侥幸心理。守关即是军事行动,也是传达政治理想的信号,击关同样如此。黥布击关,项羽已经发出攻打刘邦的信号,失掉函谷关的刘邦怎么应对这种困境,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他对项伯的解释:“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以及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辩护之辞,是经过他深思熟虑后的答案,而不是临场的发挥。樊哙的辩护之辞与刘邦的口径完全一致,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能明断形式,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是化解难题的先决条件。他清楚地认识到,守关意味着怀有争雄天下的野心,他就讲自己守关的目的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他知道想争雄天下就直接将项羽当成了对手,所以一再强调“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
二
黥布击关还有助于理解项羽对项伯的态度。项伯在大战的前夜驰入敌营,泄露军事消息,本来可以认定为通敌,项羽怎么还会对他如此言听计从,并且在鸿门宴上与自己一起“东向”坐在尊位上而冷落了重要谋士范增,并且任由项伯“翼蔽”自己的对手刘邦。固然陈平所说“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史记?陈丞相世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在于,黥布击关,已是项羽对刘邦实施的一次军事打击,再次打击只是迟早的事,打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项伯夜驰敌营,泄露的是军事消息而非军事机密,况且黥布击关之后,刘邦怎能不为项羽的攻打做一些安排?项伯的夜驰敌营自然就没有通敌的嫌疑,这是项羽信任项伯的前提与基础。而项羽能听信项伯之言,不杀刘邦并且放任项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营救张良是出于义,从报恩的角度出发,这正好投项王之所好。项羽不但任人唯亲,而且更念旧情,知恩图报,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项羽本纪》)司马欣寸功未建,只因对自己的叔父项梁有恩,就被封为塞王就是明证。正是项伯对项羽性格的全面了解,才敢替沛公向项王解释,在解释时他正是以义为突破口的。
其次,项伯的说辞让项羽认识到,自己几乎犯了一个错误,“人有功而击之,不义”,自己差点做了不义之事,如果不是项伯,大错就会酿成,他反而开始感激项伯。“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的项羽,因为轻信项伯,进而才轻信刘邦的。
再次,项伯给项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刘邦守关的目的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并且“日夜望将军至”,刘邦原来是臣服于自己的。这一点很重要,项羽一直忌恨刘邦,因为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时,令“沛公西略地入关”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项羽为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愿与沛公西入关”的要求却没有被怀王答应。刘邦之所以先入关,明显是占了先机,同时刘邦“收陈王、项梁散卒”又增强了实力,项羽此时却被派“北救赵”;项羽即忌恨于刘邦,又怀恨于怀王。“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其后又“杀义帝江南”,这才出了口气。
刘邦,诸将所推崇的长者,怀王引以为重的大将,自己忌恨的对手,竟然是臣服于自己的,项伯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项羽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就加重了亲近项伯的筹码。鸿门宴上,经过刘邦低声下气的解释,项羽诛杀刘邦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淡,在他的心中,刘邦是让自己不舒服过,可能是以后的,但绝不是眼前的敌人,况且打击刘邦又会让自己失信天下,不杀刘邦是理性的选择。项羽对项伯的“翼蔽”自然也就听之任之,或许此时,他对项伯还有几分赞赏,忠心保护自己请来的客人,多仗义啊!
三
对待曹无伤的不同态度同样是分析刘邦与项羽性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项羽告密,刘邦立诛,对比何等鲜明。传统观点认为是无伤告密,说是告密,似乎不妥。曹无伤使者的话,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守关意味着“欲王关中”,不言自明。使者的话对项羽而言,没有任何情报价值可谈,但曹无伤派使者求见项羽的行为,对于项羽却显得意义重大。因为这一行为发生在黥布击关之后,就显得意味深长,曹无伤是一部分人的代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高祖本纪》)。曹无伤的意图很明显“欲以求封”,打算投奔项羽,“使人言于项羽”是他结好项羽的手段。黥布击关已表明刘项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而双方实力差距悬殊,曹无伤的做法在战争年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不想做战争的牺牲品,选择投靠自己认为力量强大,胜券在握的一方,未必是小人,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缺乏对项羽的性格的了解,不幸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结果项羽告密,刘邦立诛。
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的言辞很高明:“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言下之意,项羽派兵攻打函谷关,完全是一场误会,将如此严峻的形势,不可调和的矛盾说成是一场误会,这是高明之处。潜台词就是“其实您完全没有必要派兵击关,只要告诉我,是您项王的军队,我怎么能不会让您入关呢?我之所以守关是为您而守,您却攻打我”。刘邦将项羽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对于自己守关的原因,前面有项伯已经作过解释,击关是一场误会,是误会就可以消除。其次,误会是由“小人之言”引起的,错不在项羽,责任在于“小人”。这样就给了项羽一个台阶,好让项羽借坡下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马上找了一个挽回自己颜面的替罪羊,无意间就钻进了刘邦为他设置好的套子中。
既然是“小人”的挑拨离间引发的误会,诛杀小人,就势在必行,不但刘邦应该杀,似乎项羽也想杀。刘项两人都认为曹无伤是小人,但两人赋予小人的意义却不一样。项羽是为了推卸责任,走出尴尬境地,他认为的小人,是挑拨离间的真小人。刘邦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因为他唯利是图,见风使舵,政治立场不坚定,是出卖自己的小人。既然在战争年代,曹无伤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曹无伤代表的是一部分人,刘邦诛杀小人就有杀一儆百的意味,诛杀曹无伤成了一次铲除内奸的整风运动。项羽的告密却让那些已经归附于他的人感到心寒,让那些有心投奔于他,仍在观望的人不敢归附。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南面称帝,我们不能不感慨,性格成就命运。
综上所述,黥布击关对于理解《鸿门宴》如此重要,而教材一直未能选入,确实是一大遗憾。
卢大年,语文教师,现居甘肃西和。本文编校:王 玲
第二篇: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鸿门宴》各学科应在“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反馈检测”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自主设计学习环节(例如知识链接、知识导入、引导自学、学习准备、情境导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例题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规律探寻、分组学习、反馈点拨、展示点拨、点拨提升、成果展示、反馈矫正、达标检测、训练总结、训练迁移、总结提升、学习反思、学习小结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案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 …… ……
【检测反馈】
说明:学案要有反馈检测环节,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检测反馈试题的设计应该少而精,以切实起到检测效果为目的,同时还应设计一部分拓展试题以供优秀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 …… …… …… …… ……
【课后反思】
说明:设置“课后反思”栏目有两个目的,对学生来讲是为了让学生总结本课时的学习效果、得失,以求改进;对老师来讲是为了让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得失,以求改进。…… ……
补充说明:
1.本学期学案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继续完善学习目标的分解与叙写;二是优化学习流程的设计和学习过程落实。
2.本学案模板的设计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范本,尤其在形式上要求学案设计统一使用B4纸张,横排,2栏,栏间距为6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皆为2cm;课题、章节标题字号字体为3号黑体,首页居首、居中;学案内容字号为5号,字体一般为仿宋,需要重点标注和提醒的内容可以使用其他字体或者下划线等;学案流程(环节)标题要求使用“【】”,重点提醒内容可加下划线或其它标记;学案文档名称应与本课时标题一致。一般来讲,一课时学案篇幅以不超出B4纸(1张2面4页)为宜,确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或与下一课时内容共用纸张,但不可浪费纸张。
3.本期学案保存工作除了要求学生完整保存之外,学期末老师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学案,并课课有反思。
第三篇: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和文言现象,并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
2、体会《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特点。
3、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司马迁,字,(朝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发奋而作《史记》,他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
。史迁创作本书的目的是 “
”,全书一共130篇,包括。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二、用正确读音诵读全文。
给下面加粗的词语注音
1、沛公欲王关中()
2、旦日飨士卒()
3、楚左尹项伯者()
4、鲰生说我曰()
5、孰与君少长()
6、沛公奉卮酒为寿()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8、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9、瞋目视项王()
10、目眦尽裂()
11、项王按剑而跽()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3、赐之彘肩()
14、拔剑切而啗之()
15、如今人方为刀俎()
16、何辞为()
三、分段梳理字词句式。
第1、2段: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旦日飨士卒:
当是时 : 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沛公居山东时:
2、指出黑体字的意义和活用类型。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活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请翻译:
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天子气也
君安与项伯有故?
孰与君少长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3、4段: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 :
令将军与臣有卻: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若入前为寿: 因击沛公于坐 不者:
瞋目视项王 目眦尽裂 : 拔剑切而啗之: 杀人如不能举: 故遣将守关者: 窃为大王不取也: 坐须臾: 沛公起如厕: 如今人方为刀俎: 乃令张良留 会其怒,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不胜桮杓: 再拜献大王足下:
2、指出黑体字的意义和活用类型:
范增数目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王按剑而跽曰 道芷阳间行 : 间至军中: 拔剑撞而破之 :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请翻译
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置之坐上:
竖子不足与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鲰(zōu)生 美姬(jī)飨(xiǎng)士卒
要(yāo)项伯
B、玉玦(qué)
瞋(chēng)目 目眦(cī)尽裂
孰与君少长(cháng)C、戮(lù)力
刀俎(zǔ)与臣有郤(xì)
按剑而跽(jì)D、樊哙(kuài)姓靳(jìn)置车骑(jì)
奉卮(zhī)酒为寿
2、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沛公起如厕(去,往)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B、乃令张良留谢(感谢)其意常在沛公(神情,神态)大王来何操(品德,品行)C、若属皆且为所虏(辈,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亡去不义(逃跑)D、度我至军中(估计)不胜杯杓(能承担,能承受)孰与君少长(和„„相比,哪一个„„)
3、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勿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杀人如不能举
5、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竖子不足与谋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沛公军霸上(2)范增数目项王(3)籍吏民,封府库(4)刑人如恐不胜(5)素善留侯张良(6)项伯杀人,臣活之(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沛公欲王关中(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0)吾得兄事之
A、(1)(2)(3)(4)(8)/(6)(7)(9)/(5)/(10)B、(1)(2)(3)(4)/(6)(7)(9)/(5)/(8)(10)C、(1)(2)(3)(4)/(6)(7)(8)(9)/(5)(10)D、(1)(2)(3)(4)/(5)/(6)(7)(9)(8)/(10)
7、下列句子中与“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的“因”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C、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8、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于地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客何为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或师焉,或不焉 D、寿毕,请以剑舞
籍何以至此
9、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①~⑤题。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注]城父、舒、六等为地名。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引兵解而东归 解,涣散,松弛 B.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奋发。D.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
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诸侯皆附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秦王还柱而走 C.楚兵且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③.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足智多谋的一组是()①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②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③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④大司马周殷叛楚 ⑤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⑥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④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与汉王订立和约后,就带上队伍回去了,但是汉王接受了张良等人的计谋,言而无信,又发动了战争,最终使项羽陷入绝境。
B.张良献计,如果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彭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韩信,终于使彭越、韩信出兵击楚。
C.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而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深情无奈的侠骨柔肠。
D.本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⑤.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10、千秋功过世人说,听听你怎么说?
以下几则材料均写项羽,但评价各异,观点视角各不同。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作业: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第四篇:鸿门宴观后感
记得上初中或高中时,总有语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写一篇电影的读后感,鸿门宴观后感。那时候,电影是爱看的,但读后感是不想写的,因为想写的东西不能写出来,按规范需要写的我又不想写,所以总是很讨厌写观影读后感。
现在,终于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是不管写得好坏也不再担心了,因此,提笔发表感慨的心情也是无比的轻松......满怀着想象跨进了电影院,看着场面巨大的画面,随着剧情的起伏开始感叹剧中的人物。
范增,一个以前在教科书里没太多了解的人物,在这部影片里却表现得如此的出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辅佐项家三世的谋士也被那个以前我瞧不起的演员黄秋生演绎得那么真实,读后感《鸿门宴观后感》。看到他的神机妙算才知道才华横溢原来就是用来形容范增这样的人物,看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谋士里原来我最了解的都出自三国,最近因为看历史,才知道每一个成功的帝王将帅后面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士,否则这些人都成就不了他们的霸业。谋士——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幕后工作者!
看完整部影片一直在好奇这个霸王是谁演绎的,本来是觉得项羽只是一个力拔千斤气盖世的勇夫而已,但经过这个演员的演绎后,竟然喜欢上霸王了,等到电影散场后专门看了演员表,发现原来就是最近火的不得了的冯绍峰。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人气明星了,一个被众多年轻粉丝们喜欢的年轻明星,尽然因为演绎了西楚霸王这个角色,让我这么老的人也喜欢了,可见,功底还是有的。原以为我只喜欢像《步步惊心》中演绎八爷的郑嘉颖这样的过气明星,原来也喜欢这样当下时尚的明星。不过想来都是喜欢像郑嘉颖这样用一个眼神就能表达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绝佳演技。每每看到他用忧郁的眼神望着若曦,我的心也跟着碎了。《鸿门宴》里的西楚霸王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才喜欢的吧?不过,仔细想想怎么喜欢的都是这样悲剧的人物喃?不管是八爷还是项羽他们都是失败者,难道......杯具?不敢想,不想了......正是与冯绍峰演绎的霸王相比,我觉得黎明演的刘邦少了很多的灵气,所以不喜欢。
最后就是影片颠覆了我对“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历史想象,那么唯美、凄凉的画面就这样被他们表达了,可惜了......正好在发型店里烫头发,闲的无聊,发表了些感慨......
第五篇:《鸿门宴》读后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