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
2、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4、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5、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重点问题: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6、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7、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1、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1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16、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19、“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20、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1、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2、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2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4、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26、(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27、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2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29、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30、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人知道。(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7、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第二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田园诗人的鼻祖。
二、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三、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桃花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寻找桃花源)】
3、哪些方面描写桃林?写桃林有何作用?
【四句话四个方面:面积大、树种单
一、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作用: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源做铺垫。】
4、依据描述,准确说出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武陵一条两岸长有桃花林的溪水的水源处的一座山上。】
5、第二段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豁然开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诗歌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8、“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①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②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是官府还是“高尚”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⑪社会理想: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⑫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⑬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
家,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三、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乃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或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
和
喜 ;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⑩、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⒀、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⒂、“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重点问题
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介绍岳阳楼记扩建的背景,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湖面广阔,水势浩淼,——气势非凡。】【空间】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天气景象变化万千。】【时间】
4、从第二段到三四段的过渡句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第三段:阴晦雨景(阴);悲伤(悲)第四段:明媚春景(晴);喜悦(喜)】
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①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4、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含蓄劝勉好友滕子京。】
15、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7、“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以及赏景的心情。】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一、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垂髫(chuí tiáo)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词语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1.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2.为业:以„„为职业。为:作为。3.缘:沿着,顺着
4.行:前行,这里指划行。5.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6.忽逢:忽然遇到。7.夹岸:夹着两岸生长。8.杂:别的,其它的。9.芳:指小花。10.鲜美:鲜艳美丽。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纷纷。13.甚:很,非常。14.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奇”。15.欲:想要。16.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1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到头了。18.便:于是,就。19.得:看到。20.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21.若:好像。22.舍:丢下。通:通过。23.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24.初:开始。25.才:副词,仅仅,刚刚。2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27.舍:房屋。28.平:平坦。29.旷:宽阔。30.俨然:整齐的样子。31.之:这。32.属:类。3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34.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35.种作:耕田劳作。36.着:穿着。37.悉:都。38.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3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40.并:都。41.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42.乃(乃大惊的乃):竟然。43.大:很,非常。44.从来:从„„地方来。45.具:详细、详尽。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47.要(yāo):通“邀”,邀请。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探问消息。50.妻子:妻子和儿女。51.语(yù):向„„人说,告诉。52.云:说。53.先世:祖先。54.妻子:指妻子、儿女。55.邑人:同乡的人。乡邻。56.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57.复:再,又。58.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59.间隔:隔离不通音讯。断绝了关系。60.今:现在。61.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62.无论:不要说,通俗点讲是更不用说,(更)不必说。63.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 64.延至:邀请到。延,邀请。65.为:无义。66.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67.具:详细、具体。68.停:住。69.辞去:辞别离开。70.语:对„„说。71.不足:不必,不值得。72.为:向、对。找到。73.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74.扶:沿着、顺着。75.向:从前,旧。76.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作标记。77.及:到了。78.郡下:指武陵郡城下。79.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80.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81.即:立即。82.遣:派遣。83.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84.遂:终于。85.复:又,再。8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87.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88.高尚:品德高尚。89.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90.规:计划,打算。91.寻:随即,不久。92.未果:没有实现。果:理想实现。93.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
(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本文具有传奇色彩
共分为5点“奇”:①渔人奇(1.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竟然会迷路。2.看见一个仅容一个人的小洞怎么敢一个人进去,按照常理应该找其他人一起去啊!)②桃林奇(数百步长的桃林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那怎么会没有杂树?是人栽的?那又是谁?)③洞口奇(一开始仅容一个人,为什么再走十几步就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呢?)④人物奇(桃花源里面的人外面的人一样,那又为什么生活几百年竟然从不出这个洞口呢?)⑤结局奇(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
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1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12.提问及回答: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答: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答: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⑩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而作者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九、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2011.10.3 来自网络)
第四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很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几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都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都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五篇: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