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导游词(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6: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隆中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隆中导游词》。

第一篇:古隆中导游词

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风景区,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诸葛亮17岁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到襄阳,隐居隆中长达10年。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都发生在这里。隆中诸葛亮故居是诸葛亮的重要纪念地之一。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耸翠,旗山旋峙,现有三顾堂、武侯祠、三义殿、草庐亭、抱膝亭、六角井、野云庵等,还有躬耕田、小虹桥、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名胜古迹。近年来又兴建了吟啸山庄、汉文化景区、龙泉居等旅游风景点。

历史沿革

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住的草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于千古奇策《隆中对》对三国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孕育和提出这一千古奇策之地就在隆中,这就使隆中成为三国史上的重要地方,成为后世缅怀先贤、纪念先贤的重要名胜地,历朝历代都得到保护、维修和建设。

(一)西晋

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来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触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镇南参军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这便是有史记载以来襄阳隆中第一块纪念诸葛亮的碑文。这篇碑文最早见于晋王隐《蜀记》。

(二)东晋

东晋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并兴建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他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赞扬诸葛亮是“达人”(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伟匠”(伟大的人)。

(三)南北朝至隋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宅西背北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唐代,隆中诸葛亮故居的名声有了很大提高。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 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朝廷内负责撰拟诏旨的高级属官)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碑文收录于《唐文粹》卷55中,碑文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忘我牺牲精神的无限崇敬,纪录了后世人民群众永远怀念诸葛亮的盛况。碑文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这块碑直到南宋时还完好地保存在隆中。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应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四)五代

五代时,隆中又增建“武灵王学业堂”。据《舆地纪胜》载,在隆中卧龙山有诸葛亮当年的读书之所,故建“学业堂”。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天福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正书,无名氏篆额。天福三年七月记”。

(五)宋代

宋代,隆中规模又有所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记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和所见所闻。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下了著名诗篇《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余蜿蜓迹,使我寒涕垂。”诗中盛赞襄阳隆中虽是山野之乡,却培育了诸葛亮这样的“万乘师”人才。

(六)清代

清代隆中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主要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郧襄观察使蒋兴芑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道兼理水利事务李敏学重修;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七)民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襄阳地方政府修筑自襄阳城至隆中的公路,征集民工13000人,开挖土石方23000立方米,修桥三座,涵洞三处。蒋介石为隆中题写了匾额、楹联,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隆中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作记。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隆中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了维修或翻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吕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胡耀帮、李先念、赵紫阳、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先后游览隆中,并留名、题词或撰书楹联。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 也。”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1994〕4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主要景点:

(一):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二)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三)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

(四)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二篇:古隆中导游词

古隆中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 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 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 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 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 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 有山隆然而起 得名 三国演义 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 隆中对策 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 它们是:三顾堂 草庐亭 草庐碑 六角井 躬耕田 抱膝石 梁父岩 老龙洞 半月溪 小虹桥 武侯祠 野云庵等,被称为 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 今山东沂水县人 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 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 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 古隆中内有数十亩 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 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 梁父吟,以寄托志向 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 徐庶 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 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 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 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 虽然隆中有人说 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 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 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 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 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 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 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 三顾堂 上 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 三顾 和平等 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 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 隆中对 在 隆中对 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 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 真可谓: 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 隆中对 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 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 张飞说: 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 三国演义 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 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 三国演义 热,成书的专著 专辑有 三国的人际关系学 三国的智慧 三国 商业学的宝库 等等 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 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 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 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 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 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 正宗 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 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 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 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 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 以 隆中对 之 隆中 为证,南阳派 以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 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 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 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 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 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 南阳又分属湖北 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 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 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 谢谢大家!

襄樊古隆中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

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但是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

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但他这个官可就有点难做,这个官司就闹到他的堂前,可要处事公平,一碗水要端平,若是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南阳百姓就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拍案休堂,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后来中国的专家小组在四川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襄阳古隆中,其实这是有很多依据的,我们暂且不说隆中对,首先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说起,他的老师水镜先生先生,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提到的司马徽,就居住在我们襄阳的南漳县城,故居仍然存在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徐庶,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一个被迫一身都在曹营中做官,然而却未跟曹操献一计,俗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也是住在南漳县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被时间传言丑女的黄阿丑,是襄阳城西黄家湾人氏;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与诸葛亮齐名,人称伏龙凤雏之一的庞统,他也是襄阳人,而且是住在离襄阳城只有一江之隔的鱼梁州。

另外,据历史专家考证,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并非现在的南阳市市区,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罢了,而且,从武侯祠本身来说,我们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公元361年,古朴庄重,历史悠久,而南阳的武侯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它是建于唐代,年代远远晚于我们古隆中,综上原因,武侯祠的正宗纪念地被公认在襄阳古隆中!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

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

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

”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

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草庐亭三顾堂后面,就是人们赞美的“南阳诸葛庐”的草庐,亭旁古树缠藤、垂柳依依,别是一番风光,传说这里是诸葛亮的故居,刘备三顾草庐的处所。在武侯祠和三顾堂前面数十米的地方,却有一座龙首龟座的大石碑,正面刻有“草庐”二字据称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的手笔。背面刻着“卧龙处”三字。这是隆中现保存下来的一块年代较早的碑刻。“草庐亭”旁边的“六角井”是诸葛亮的汲水井。野云庵(又称卧龙深处)在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腰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四合院建筑,这是后人按想象建筑的一座诸葛亮的卧堂,被人们称为下“卧龙深处”。据传,当年诸葛亮常常在此高卧,饱览隆中风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郡守尹会一初建,后经重修。隆中古迹很多,他们或背山迎月,或亭桥相映,或绿树环抱,或古朴雅致。如果是春暖花开季节或金秋叶黄之时,景色更加宜人,游人达数千人之众。抱膝亭站在野云庵举目远眺,滔滔的汉江,像一条玉带,蜿蜓东流,古城襄阳,历历在目。

出野云庵沿石阶而下,越过横卧的山梁,就看见一座三层六角的“抱膝亭”,登其上可观隆中全景。当年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长吟,后人即于此建亭。现有的亭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其他景点抱膝亭下沿溪两侧有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是诸葛亮耕种过的田,名为“躬耕田”。在隆中的四周还有诸葛亮当年引水灌田的“老龙洞”,依岩放歌《粱父吟》的“梁父岩”,对溪赏月的“半月溪”等名胜古迹。这些古雅的建筑,秀丽的景色,简直令人流连忘返。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游完了古隆中。同时,也欢迎大家的再次光临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但他这个官可就有点难做,这个官司就闹到他的堂前,可要处事公平,一碗水要端平,若是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南阳百姓就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拍案休堂,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后来中国的专家小组在四川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襄阳古隆中,其实这是有很多依据的,我们暂且不说隆中对,首先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说起,他的老师水镜先生先生,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提到的司马徽,就居住在我们襄阳的南漳县城,故居仍然存在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徐庶,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一个被迫一身都在曹营中做官,然而却未跟曹操献一计,俗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也是住在南漳县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被时间传言丑女的黄阿丑,是襄阳城西黄家湾人氏;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与诸葛亮齐名,人称伏龙凤雏之一的庞统,他也是襄阳人,而且是住在离襄阳城只有一江之隔的鱼梁州。另外,据历史专家考证,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并非现在的南阳市市区,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罢了,而且,从武侯祠本身来说,我们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公元361年,古朴庄重,历史悠久,而南阳的武侯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它是建于唐代,年代远远晚于我们古隆中,综上原因,武侯祠的正宗纪念地被公认在襄阳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草庐亭

三顾堂后面,就是人们赞美的“南阳诸葛庐”的草庐,亭旁古树缠藤、垂柳依依,别是一番风光,传说这里是诸葛亮的故居,刘备三顾草庐的处所。在武侯祠和三顾堂前面数十米的地方,却有一座龙首龟座的大石碑,正面刻有“草庐”二字据称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的手笔。背面刻着“卧龙处”三字。这是隆中现保存下来的一块年代较早的碑刻。“草庐亭”旁边的“六角井”是诸葛亮的汲水井。

野云庵(又称卧龙深处)

在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腰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四合院建筑,这是后人按想象建筑的一座诸葛亮的卧堂,被人们称为下“卧龙深处”。据传,当年诸葛亮常常在此高卧,饱览隆中风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郡守尹会一初建,后经重修。

隆中古迹很多,他们或背山迎月,或亭桥相映,或绿树环抱,或古朴雅致。如果是春暖花开季节或金秋叶黄之时,景色更加宜人,游人达数千人之众。

抱膝亭

站在野云庵举目远眺,滔滔的汉江,像一条玉带,蜿蜓东流,古城襄阳,历历在目。出野云庵沿石阶而下,越过横卧的山梁,就看见一座三层六角的“抱膝亭”,登其上可观隆中全景。当年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长吟,后人即于此建亭。现有的亭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

老龙洞

隆中山冲口,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龙洞。一年四季,一股甘甜清香的泉水从山洞中喷出,灌溉良田,滋润山茶,供人饮用。有一年,天下大旱,卧龙岗上“望天收”的庄稼都蔫了,连诸葛亮的“躬耕田”里也龟裂得五划六道。庄户人家心如火燎,四处祈雨,连一块黑云彩也见不着。诸葛壳心想,天上的雨水落在地上,能从地下找出水源该有多好啊!他听樵夫们说过,老龙洞里曾飞出过鱼。于是,就拿起镢头进里边找水源。诸葛亮摸遍了山洞里每一块岩石,刨挖着每一个低凹坑,除能吸口凉气外,连一滴水珠也瞧不着.他看四山树叶发黄,这洞内苔藓却十分苍绿,心想,找不到水源,是自己功夫不到家。便一个劲地刨呀,挖呀实在太累了,他靠在岩石上喘口气。谁知一歇手,浑身发软,打起盹来。

突然,诸葛亮觉得身上接二连三有什么东西在掸打着。他睁眼一看,地上出现了几尾活蹦乱眺的鱼,顿时来劲了。他留心观察洞内四周,猛然间,发现从刚才深挖的一个凹坑里又飞出一尾鱼,他高兴地在飞鱼处做上记号,回头叫来周围农夫一起开挖。大伙儿磨秃了一把又一把的镢头,刨掉了一块又一块的岩石,还没见着水影儿,有人泄气了。诸葛亮探身贴着开挖处,隐约听到了流水声,说服大家又继续开挖着。终于搬掉了最后一块岩石,谁知从里面溢出了流沙。大伙儿一边淘,一边运,流沙还是不停地往外溢,忙得人家筋骨酸疼也没淘出水来。诸葛亮想起在山尔老家沤麻杆浸水的事,便有了主意。只见他砍来几根修长的老山竹,把内中关节全部打通,在开口处衷起麻片,向流沙里插去。不一会儿,一股白花花的泉水从山竹里往外冒出。大伙儿乐了,诸葛亮却寻思开了:插根山竹就能引出水来,那做个筒子当刘口,不就能派用上了嘛!他和大伙儿一合计,就把烘制的严丝合缝的瓦筒子伸进里面当副口,这样,老龙洞里的泉水终于被诸葛亮用巧方法引出来了。从此后,卧龙岗一带的田地就能自流灌溉了,天再旱,庄稼丰收也有保证。

虽说老龙洞经过沧桑变故,再不川瓦筒当副口引水了,但这种引水方法在很多山乡还被沿用,解决了农田灌溉中的不少难题。人们怀念诸葛亮,都说他从老龙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们到隆中品茶,还非要用老龙洞的水冲泡,就是这个缘故。

抱膝亭下沿溪两侧有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是诸葛亮耕种过的田,名为“躬耕田”。在隆中的四周还有诸葛亮当年引水灌田的“老龙洞”,依岩放歌《粱父吟》的“梁父岩”,对溪赏月的“半月溪”等名胜古迹。这些古雅的建筑,秀丽的景色,简直令人流连忘返。

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游完了古隆中。同时,也欢迎大家的再次光临!

第三篇:古隆中导游词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隆中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古隆中导游词(一)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二)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三)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古隆中导游词(四)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第四篇:1123古隆中导游词

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古都襄阳,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袁晗珂。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于清光绪19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门两边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评价。

前行50米,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诸葛亮农耕休息的地方。

顺着小路继续前行50米,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以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迎接我们。

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

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及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两侧分别有娘娘殿和三义殿两个偏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草庐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门口的那口“六角井”,它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石阶,从这扇小门穿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

出了三顾堂,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

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第五篇:古隆中导游词3

襄樊古隆中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

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

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

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但是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

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

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但他这个官可就有点难做,这个官司就闹到他的堂前,可要处事公平,一碗水要端平,若是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南阳百姓就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拍案休堂,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后来中国的专家小组在四川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襄阳古隆中,其实这是有很多依据的,我们暂且不说隆中对,首先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说起,他的老师水镜先生先生,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提到的司马徽,就居住在我们襄阳的南漳县城,故居仍然存在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徐庶,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一个被迫一身都在曹营中做官,然而却未跟曹操献一计,俗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也是住在南漳县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被时间传言丑女的黄阿丑,是襄阳城西黄家湾人氏;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与诸葛亮齐名,人称伏龙凤雏之一的庞统,他也是襄阳人,而且是住在离襄阳城只有一江之隔的鱼梁州。

另外,据历史专家考证,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并非现在的南阳市市区,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罢了,而且,从武侯祠本身来说,我们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公元361年,古朴庄重,历史悠久,而南阳的武侯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它是建于唐代,年代远远晚于我们古隆中,综上原因,武侯祠的正宗纪念地被公认在襄阳古隆中!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

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

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

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

”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

”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

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

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草庐亭三顾堂后面,就是人们赞美的“南阳诸葛庐”的草庐,亭旁古树缠藤、垂柳依依,别是一番风光,传说这里是诸葛亮的故居,刘备三顾草庐的处所。

在武侯祠和三顾堂前面数十米的地方,却有一座龙首龟座的大石碑,正面刻有“草庐”二字据称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的手笔。背面刻着“卧龙处”三字。这是隆中现保存下来的一块年代较早的碑刻。“草庐亭”旁边的“六角井”是诸葛亮的汲水井。野云庵(又称卧龙深处)在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腰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四合院建筑,这是后人按想象建筑的一座诸葛亮的卧堂,被人们称为下“卧龙深处”。据传,当年诸葛亮常常在此高卧,饱览隆中风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郡守尹会一初建,后经重修。隆中古迹很多,他们或背山迎月,或亭桥相映,或绿树环抱,或古朴雅致。如果是春暖花开季节或金秋叶黄之时,景色更加宜人,游人达数千人之众。抱膝亭站在野云庵举目远眺,滔滔的汉江,像一条玉带,蜿蜓东流,古城襄阳,历历在目。

出野云庵沿石阶而下,越过横卧的山梁,就看见一座三层六角的“抱膝亭”,登其上可观隆中全景。当年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长吟,后人即于此建亭。现有的亭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其他景点抱膝亭下沿溪两侧有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是诸葛亮耕种过的田,名为“躬耕田”。在隆中的四周还有诸葛亮当年引水灌田的“老龙洞”,依岩放歌《粱父吟》的“梁父岩”,对溪赏月的“半月溪”等名胜古迹。这些古雅的建筑,秀丽的景色,简直令人流连忘返。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游完了古隆中。同时,也欢迎大家的再次光临!

下载古隆中导游词(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隆中导游词(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隆中的导游词

    古隆中的导游词9篇 古隆中的导游词1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

    古隆中导游词[五篇范文]

    古 隆 中 导 游 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 襄樊是我们三国之旅的重要一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三国故事湖北多,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

    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

    襄阳古隆中导游辞(精选合集)

    襄阳古隆中导游辞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襄阳##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

    古隆中一日游日记500字(五篇范文)

    古隆中是诸葛亮的故乡,是襄阳市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历史也很悠久,是许多人游玩的最佳地方。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古隆中一日......

    古隆中999上市推广策划书

    古隆中999上市推广策划书一、策划目的 目前中国白酒行业竞争激烈,高档白酒市场有茅台、五粮液等巨头霸占,一般企业很难进入,低档白酒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且利润率低,中档白酒市场......

    古隆中遐想诗歌(共五篇)

    打开记忆的年轮三顾堂前三棵高大的柏树仿佛又看见公元207年从新野滚滚南下的三匹骏马涉汉江水经小虹桥过老龙洞第三次抵达被大雪覆盖的茅庐茅庐内如豆的灯盏飘摇着宏大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