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自中国历代名门的家训经典句子
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劉備《敕後主辭》
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孫文》
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湣公遺筆》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
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于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於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於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于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
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看來,若敏於言而訥於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範純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藥言》
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於人不如求之於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勿深以得失為念”,否則,假如我現在是博士,我難道需要整日算賬過日子嗎?我為經濟浪費了太多時光,反過來是始終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沒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仍有注意的意義,只有一個前提,保證身體健康,其餘都可不顧,我的教書職業已基本走到了盡頭,前面剩下的只是重複,而且還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來對準學習,再過三二年那真的是無回天之力了。
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從點滴做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於色,然後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
評:對穩重的人人們容易產生信任感,我以前有點嬉笑無度,今後要注意這一點,要想著說話,不要搶著說話,要舉止安詳大方,要內心純正專一淡泊。要怕人說聰明、腦子好,不要怕人說蠢、笨、呆、癡、傻。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此為上乘養身之道!
■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能含蓄退遜,留有餘不盡,自有無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人謂做好人難,余謂極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常存此心,便是作聖之本。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後,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也算是看破紅塵。
■余平生不肯說謊,卻免卻許多照顧前後。
評:一句話道出了不說謊的好處,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輕鬆的重要一條。
■做人要存心好,讀書要見理明。
■無哲不愚。
評:愚是外在的表現,愚是形似簡單實質大徹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規律的的表現。
■阿諛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
(明)姚舜牧《藥言》
■做人最忌是陰惡。處心尚陰刻,做事多陰謀,未有不殃及子孫者。語雲:有陰德者必有陰報……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於斯語,夙夜念之。
■以忠信為心,出言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鄉國漸信之,甚至蠻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積然也,故曰誠能動鬼神。若懷欺挾詐,言不由中,行無專一,欺一二人將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實,事事以為不實,凡所接對,莫不猜防怨惡,將何以自立於天地間!每見年少之日,自謂智能,雖在父子兄弟間,說不從實,舉動詭秘,見惡親長,取賤鄉鄰,雖至老死,後人猶引以為戒,哀哉!
■人子事親多方,只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二語蔽之。
■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此身正,貧賤也成個人家,富貴也成個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為急,教子孫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孫者也。
■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閒即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語辭氣,最為要緊。
(清)張英《聰訓齋語》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陸游《放翁家訓》
■養身莫善於寡欲。
孟子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司馬光《訓子孫文》
■夫謀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謀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僥倖於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癡甚矣哉!
■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淫與暴。……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葬吾塋乎?戒石俱在,朝夕誦念。
(明)呂坤《孝睦房訓辭》
■凡家不可太貧,太貧則難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則易淫……可以養生送死守家法長子孫而已。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
(清)張履複《訓子語》
■人生豪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應之,一事不應,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跡。若平素儉素,見諒於人,省無窮物力,少無窮嫌惡,不亦便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凡為人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
司馬光《居家雜儀》
■女訓雲: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已。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強淩弱,搖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公(張文節,宋真宗時宰相)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以頓儉,必致失所。豈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司馬光《訓劍示康》
■厚葬於存歿無益,古今達人,言之已詳……至於棺柩亦當隨力……勿為人言所搖,木入土中,好惡何別耶?
廣召鄉鄰,又無益于死者,徒為重費,皆不須為也。
石人石虎之類,皆當罷之。欲識墓處,立一二石柱可也。
陸游《放翁家訓》
■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於勤而後漸漸流於荒惰,可惜也。
■居家之要,在勤儉二字,既勤且儉,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語之傷,非橫之及,不勝一朝之忿,構怨結仇,致傾家室。可惜歷年勤儉之苦積,一朝輕廢也,而況及其身,並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處窮約時,當念守分二字;家處富盛時,當念惜福二字。
評:“惜福”就是不要作著過,要憶苦思甜。
■惟清修可勝富貴,雖富貴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藥言》
■處亂世與太平時異,只一味節儉收斂,謙以下人,和以處眾。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做人家,切弗貪富,只如俗言“從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十口資糧;六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八口資糧,便有二分餘剩。何等寬舒,何等康泰。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倖之途。生平行止,於此而喪;祖宗家聲,於此而墜,生理絕矣。又況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儉喪表率,而使相趨於貪惰,則自絕其生理,而又絕妻子之生理矣。
■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產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有男而為之營生,教之生業,皆早慮也。
袁采《袁氏家範》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約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嗇,其所餘者,別置簿收管,以為伏臘裘葛,修葺房屋,醫藥,賓客,弔喪,問疾,財節饋送。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儉者,君子之德。世俗以儉為鄙,非遠識也。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
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矣。用常有餘,則可以為意外橫用之備矣。
■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受以資身之術,如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饑餒。一年闕衣,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經鋤堂雜誌》
■陸梭山之法最詳……古人之意,全在小處節儉。大處之不足,由於小處之不謹;月計之不足,由於每日之用過多也。
(清)張英《恆產瑣言》至95頁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遊街巷,慮有誘略之人也。……人家有僕,當取其樸直謹願,勤于任事,不必責其應對進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損,拂意之事常有益……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無端不可輕行借貸,借貸要還的,一毫賴不得。若家或頗過得,人有急來貸,寧稍借之,切不可輕貸,後來反傷親情也。若作保作中,即關己行,尤切記不可。
……凡親醫藥,須細加體訪,莫輕聽人薦,以身軀作人情。凡請師傅,須深加揀擇,莫輕信人薦,以兒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稅冊大關節,須詳加確慎,莫苟信人言,輕為許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藥言》
■家庭禮數,貴簡而安,不欲煩而勉。……凡人田產錢財交涉者,定要隨時討個決絕,拖延生事。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朱伯廬《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令人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其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辭嚴法肅。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倚。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嬰孺,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果實小惠,喜與孩童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婦女好傳遞言語,則雖聖賢同居,亦不能不爭。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寧免其背後評議?背後之言,人不傳遞,則彼不聞知,寧有忿爭?惟此言彼聞,則積成怨恨。況兩遞其言,又從而增易之,兩家之怨,至於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聽,則此輩自不能離間其所親。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周旋親友,只看自家力量,隨緣答應窮親窮眷,放他便宜一兩處,才得消讒免謗。
凡人說他兒子不肖,還要照管伊父體面,說他婆子不好,還要照貓畫虎管伊夫體面。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天子之尊,至於一夫而亡,況其下乎?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遠,一人可處,則人人可處……尊長成其尊長,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聽順尊長,雖目前衰落,已有勃興之勢。若其反此,目前雖隆,替可待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不必言古聖賢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極。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今人甘心不為。極而至於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無不通,長短相競,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時,頃刻不見父母,則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則相憐相愛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長而進德,奈何反至於此?
朱柏廬《勸言》
■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於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於心?……
評:身教重於言教。
■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評:慈父要防出敗子。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親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
父母于其子幼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父母見諸子中有獨貧者,往往念之,常加憐恤,飲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獻,則轉以與之。此乃父母親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親必移此心於我矣。
人於子孫,雖見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愛之子孫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託及身後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賢不肖皆吾子,為父母者切不可毫髮偏愛。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往往一待親歿而爭訟之。創業思垂永久,全要此處見得明,不貽後日之禍可也。
(明)姚舜牧《藥言》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親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難得者兄弟,易得者財產。
(清)張履祥《訓子語》
■法昭禪師偈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詞意藹然,足于啟人友于之愛。
(清)張英《聰訓齋語》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於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馬光《訓子孫文》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減于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則不至於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苟有猶子,則不至於無所歸。此聖王制禮立法之本意。
評:在過去的大家庭中,這種論述是非常符合現實的。但現在這種親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幾乎沒有說服力了,可以預見未來,隨著撫養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即使是同胞,親情也會越來越淡。
一應親戚故舊有所借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時,禮甚恭,言甚遜,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為誓。至他日責償之時,恨不以兵刃相加。凡親戚故舊因財成怨者,多矣。俗謂“不孝怨父母,欠債怨債主”。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於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為其倏忽易過。而命窮之人,晚景最不易過。大率五十歲前,過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後,過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婦人這享高年者,尤為難過。
(南宋)袁采《袁氏家範》
親姻饋送,一年一度,非常慶吊,則不拘此。切不可過奢,又不可視貧而加薄,視富而加厚。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毋以小嫌而疏至親,毋以新怨而忘舊恩。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後若富貴便罷,若是窮,你兩個要老實供給照顧她。你娘要與她東西,你兩個休要違阻,若是有些違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氣,又為不友,又為不孝,記之記之。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鄰與我相比日久,最宜親好。(明)姚舜牧《藥言》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貧乏,父母兄弟當量力周恤,不可坐視。其有賢行,當令子女媳婦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無依,歸養於家可也。俗于親戚富盛則加親,衰落遂疏遠,斯風最薄,所宜切戒。……
婦之於夫,終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與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終身於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繼後世,更其大者矣。有過失,宜含容不宜輒怒,有不知,宜教導不宜薄待。《詩》曰:“如賓如友”,賓則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義。
■銘金人雲:“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雲:“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鼴鼠五能,不成伎術。”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①銘金人即孔子在洛陽的太廟前看到一個鐵鑄的人,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
②鼴鼠有五能,能飛,但飛不過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樹頂;能游,但遊不過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體;能跑,但跑不過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踐乎邪徑,外訥於言而內敏於行,然後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賈昌朝《戒子孫》
■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久遠,只以鄉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嘗有定勢。世人無遠識,凡見他人興進及有如意事,則懷妒,見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則譏笑。同居及同鄉人最多此患,若知事無定勢,則自慮之不暇,則何暇妒人笑人哉。
(評:成敗無定勢,說得多好,上百年的貧苦出了我一個讀書人,若無警惕性,很快就會喪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尋求新發展。)
人有患難不能濟,困苦無所訴,貧乏不自存,而其人樸訥懷愧,不能自言於人者,吾雖無餘,亦當隨力周助。此人縱不能報,亦必知恩。……在今日無感恩之心,在他日無報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顧待之,豈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資他人不當用?
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後,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有所惠於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古稱三家村亦有小人,當思處之之道。只勿與校,而漸以理屈之。
古稱受恩多,難立朝,居鄉亦難立身,要須勤儉資身,以免求人。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虛偽詭詐,機謀行徑,我非不能,實不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難瞞。
丈夫處世,發奮自強,何事不可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學問,忌人富貴?
驕奢淫惰四字,是富貴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識見要遠,度量要宏。
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讀書則惟恐不貪多務得。貪書未有不成學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訓》
■吾上世初無顯達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無壞。否則夜半一風潮,旋複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評:幾乎是在說給我聽!)
事到面前,須先論個事非,隨論個利害。知是非則不屑妄為,知利害不敢妄為,行無不得矣,竊怪不審此而自陷於危亡者。
今人計較擺佈人,費盡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明)姚舜牧《藥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黨,便有一半身分。
鳥必擇木而棲,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禍。
語雲:“身貴於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貧人弗說大話,婦人弗說漢話,愚人弗說乖話,薄福人弗說滿話,職業人弗說閒話。
寡婦弗輕受人惠。兒子愚,我欲報而報不成;兒不賢,人望報而報不足。
問世間何者最樂?母曰: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歉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賊的地方,此最難得;免饑寒的貧士,學孝弟的秀才,通文義的商賈,知稼穡的公子,舊面目的宰官,此尤難得也。
受謗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辯者。如系田產錢財的,遲則難解,此必要辯者也。如第閨閫的,靜則自消,此必不辯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當自明,此必不必辯者也。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做好男子,須經磨練,生於憂患,死于安樂,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家之興替,全不系乎富貴貧賤,存乎人之賢不肖耳。貧賤而好修飭行,興隆之道;富貴而縱恣背理,敗亡之轍也。
《正蒙》雲:“子孫賢,族將大,未有子孫不賢,家族不至傾覆者。”
(清)張履祥《訓子語》
■ 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富,曰多子孫。然是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足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
夫人厚積經營佈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有親戚之請求,貧窮之怨望,僮僕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經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訟,子弟之浪費,種種之苦,貧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
汝輩今皆年富力強,飽食溫衣,血氣未定,豈能無所嗜好?古人雲,凡人欲飲酒博弈一切嬉戲之事,必皆覓伴侶為之,獨讀快意書,對山水,可以獨自怡悅。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曹與其狎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珍重難得之歲月,縱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世,惟當尋歡喜,歡喜處處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雲:“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惡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於工作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雲:“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異事者,朕則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餘年,何事未經?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習氣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餘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農工商各隨其習,習以成風,雖父兄之於子弟亦不能令其習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必然者。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春秋)曾參《告子言》
■貧非人患,惟和為貴。
(蜀漢)向朗《戒子遺言》
■宏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誡》
■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隱人之過,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積。
(清)朱柏廬《勸言》
■孫叔敖為令尹,一老父教之雲:“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雲:“貧賤願人接己,富貴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遺》
■《易》曰:“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人家興衰,只看後來人如何。後來人賢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學不學爾。
(明)周怡《示兒》
■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盡,好事忌占盡。不獨奇福難享,造物惡盈,即此三事不留餘,人便側目矣。……
昔郭進建第成,坐諸匠於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賣屋者”。識者謂為名言。今人為卑官,則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顛躓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寧之福,天上矣。布衣糲食,妻子相保,則恨不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回想布衣糲食,妻子相保時,天上矣。人聰明強健,則恨欲不稱心;一朝疾病淹纏,呻吟痛苦,回想聰明強健時,天上矣。古今來,無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見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第二篇:名门家训经典大!【文化百科】
名门家训经典大合集!【文化百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
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李世民《帝范》
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欧阳修《示子》
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 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丝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明)姚舜牧《药言》
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何为计深远?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发展的“至大至久”的东西,触龙说的培养长安君的能力、威 信,此处说的“心地”、“德产”都是“至大至久”的东西,它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所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乘着小时 候记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来的设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东西?总的说,要为孩子的生存发展“授之以渔”,不能只“授之以鱼”!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评: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读书合算,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二十五岁前应将基础的东西全部学到手,将来发展就不可限量。我 的少年时光,浪费时间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没有高人指点,我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蝇头小利上,应“勿深以得失为念”,否则,假如我现在是博士,我难道 需要整日算账过日子吗?我为经济浪费了太多时光,反过来是始终解决不了经济问题,没有把握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个问题今天对我仍有注意的意义,只有一个前 提,保证身体健康,其余都可不顾,我的教书职业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前面剩下的只是重复,而且还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来对准学习,再过三二年那真 的是无回天之力了。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从点滴做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流,积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终至巨。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评:对稳重的人人们容易产生信任感,我以前有点嬉笑无度,今后要注意这一点,要想着说话,不要抢着说话,要举止安详大方,要内心纯正专一淡泊。要怕人说聪明、脑子好,不要怕人说蠢、笨、呆、痴、傻。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南宋)江端友《戒子》
评:此为上乘养身之道!
■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能含蓄退逊,留有余不尽,自有无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人谓做好人难,余谓极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南宋)江端友《戒子》
评:也算是看破红尘。
■余平生不肯说谎,却免却许多照顾前后。
评:一句话道出了不说谎的好处,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轻松的重要一条。■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无哲不愚。
评: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明)姚舜牧《药言》
■做人最忌是阴恶。处心尚阴刻,做事多阴谋,未有不殃及子孙者。语云:有阴德者必有阴报……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于斯语,夙夜念之。
■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积然也,故曰诚能动鬼神。若怀欺挟诈,言不由 中,行无专一,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实,事事以为不实,凡所接对,莫不猜防怨恶,将何以自立于天地间!每见年少之日,自谓智能,虽在父子兄弟 间,说不从实,举动诡秘,见恶亲长,取贱乡邻,虽至老死,后人犹引以为戒,哀哉!■人子事亲多方,只生事尽力死事,尽思二语蔽之。■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孙者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即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陆游《放翁家训》 ■养身莫善于寡欲。孟子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司马光《训子孙文》
■夫谋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谋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侥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 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葬吾茔乎?戒石俱在,朝夕诵念。(明)吕坤《孝睦房训辞》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清)张履复《训子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司马光《居家杂仪》
■女训云:家之和不和,皆系妇人贤否。何谓贤?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何谓不贤,淫狎妒忌,恃强凌弱,摇鼓是非,纵意徇私,如此之类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公(张文节,宋真宗时宰相)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 日,家人习奢已久,不以顿俭,必致失所。岂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司马光《训剑示康》
■厚葬于存殁无益,古今达人,言之已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勿为人言所摇,木入土中,好恶何别耶?
广召乡邻,又无益于死者,徒为重费,皆不须为也。
石人石虎之类,皆当罢之。欲识墓处,立一二石柱可也。
陆游《放翁家训》 ■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于勤而后渐渐流于荒惰,可惜也。■居家之要,在勤俭二字,既勤且俭,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语之伤,非横之及,不胜一朝之忿,构怨结仇,致倾家室。可惜历年勤俭之苦积,一朝轻废也,而况及其身,并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处穷约时,当念守分二字;家处富盛时,当念惜福二字。
评:“惜福”就是不要作着过,要忆苦思甜。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明)姚舜牧《药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 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丧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
袁采《袁氏家范》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
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备矣。
■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受以资身之术,如才高者,命之习举业,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经营生理,四也;家法整齐,上下和睦,五也;为择良师友,六也;为娶淑妇,七也;常存俭风,八也。……
衣以岁计,食以日计。一日阙食,必至饥馁。一年阙衣,尚可藉旧。食在家者也,食粗而无人知;衣饰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市食。(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
■陆梭山之法最详……古人之意,全在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之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多也。(清)张英《恒产琐言》
■市邑小儿,非有壮夫携负,不可令游街巷,虑有诱略之人也。……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损,拂意之事常有益……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无端不可轻行借贷,借贷要还的,一毫赖不得。若家或颇过得,人有急来贷,宁稍借之,切不可轻贷,后来反伤亲情也。若作保作中,即关己行,尤切记不可。
……凡亲医药,须细加体访,莫轻听人荐,以身躯作人情。凡请师傅,须深加拣择,莫轻信人荐,以儿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税册大关节,须详加确慎,莫苟信人言,轻为许可,以身家作人情。(明)姚舜牧《药言》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凡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绝,拖延生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朱伯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 奉必须令人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 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其质朴,训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 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 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 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 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 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 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妇女好传递言语,则虽圣贤同居,亦不能不争。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宁免其背后评议?背后之言,人不传递,则彼不闻 知,宁有忿争?惟此言彼闻,则积成怨恨。况两递其言,又从而增易之,两家之怨,至于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听,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
同居之人,或相往来,须扬声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虑其适议及我,则彼此愧惭,进退不可。……(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 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 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清)张履祥《训子语》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 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朱柏庐《劝言》
■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
评:身教重于言教。■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评:慈父要防出败子。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亲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
父母于其子幼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亲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亲必移此心于我矣。
人于子孙,虽见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明)姚舜牧《药言》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难得者兄弟,易得者财产。(清)张履祥《训子语》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于启人友于之爱。(清)张英《聪训斋语》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弊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马光《训子孙文》
■父之兄弟,谓之伯父、叔父,其妻谓之伯母、叔母,服制减于父母一等者,盖谓其抚字教育,有父母之道,与亲父母不相远。而兄弟之子谓之犹子,亦谓其奉承 报孝,有子之道,与亲子不相远。故幼而无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则不至于无所养;老而无子孙者,苟有犹子,则不至于无所归。此圣王制礼立法之本意。
评:在过去的大家庭中,这种论述是非常符合现实的。但现在这种亲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几乎没有说服力了,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抚养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即使是同胞,亲情也会越来越淡。
■一应亲戚故旧有所借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 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债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为其倏忽易过。而命穷之人,晚景最不易过。大率五十岁前,过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后,过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妇人这享高年者,尤为难过。(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亲姻馈送,一年一度,非常庆吊,则不拘此。切不可过奢,又不可视贫而加薄,视富而加厚。(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后若富贵便罢,若是穷,你两个要老实供给照顾她。你娘要与她东西,你两个休要违阻,若是有些违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气,又为不友,又为不孝,记之记之。(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明)姚舜牧《药言》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贫乏,父母兄弟当量力周恤,不可坐视。其有贤行,当令子女媳妇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无依,归养于家可也。俗于亲戚富盛则加亲,衰落遂疏远,斯风最薄,所宜切戒。……
妇之于夫,终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终身于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继后世,更其大者矣。有过失,宜含容不宜辄怒,有不知,宜教导不宜薄待。《诗》曰:“如宾如友”,宾则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义。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铭金人即孔子在洛阳的太庙前看到一个铁铸的人,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
②鼹鼠有五能,能飞,但飞不过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树顶;能游,但游不过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体;能跑,但跑不过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世事多更变,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荣盛,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 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世人无远识,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则怀妒,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则讥笑。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此 患,若知事无定势,则自虑之不暇,则何暇妒人笑人哉。
(评:成败无定势,说得多好,上百年的贫苦出了我一个读书人,若无警惕性,很快就会丧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寻求新发展。)
人有患难不能济,困苦无所诉,贫乏不自存,而其人朴讷怀愧,不能自言于人者,吾虽无余,亦当随力周助。此人纵不能报,亦必知恩。……在今日无感恩之心,在他日无报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顾待之,岂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资他人不当用?
居乡及在旅,不可轻受人之恩。方吾未达之时,受人之恩,常在吾怀,每见其人,常怀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荣达之后,遍报则有所不及,不报则为亏义。故虽一饭一缣,亦不可轻受。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则难以立朝。”宜详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
丈夫处世,发奋自强,何事不可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学问,忌人富贵?
骄奢淫惰四字,是富贵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识见要远,度量要宏。
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读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贪书未有不成学者。(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评:几乎是在说给我听!)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明)姚舜牧《药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鸟必择木而栖,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祸。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贫人弗说大话,妇人弗说汉话,愚人弗说乖话,薄福人弗说满话,职业人弗说闲话。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不贤,人望报而报不足。
问世间何者最乐?母曰: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辩者。如系田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辩者也。如第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辩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必不必辩者也。(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清)张履祥《训子语》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贵,曰富,曰多子孙。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福,不善处之则足为累。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不可见矣。何则?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
夫人厚积经营布置,生息防守,其劳不可胜言。则必有亲戚之请求,贫穷之怨望,僮仆之奸骗,大而盗贼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窃,经商之亏折,行路之失脱,田禾之灾伤,攘夺之争讼,子弟之浪费,种种之苦,贫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
汝辈今皆年富力强,饱食温衣,血气未定,岂能无所嗜好?古人云,凡人欲饮酒博弈一切嬉戏之事,必皆觅伴侣为之,独读快意书,对山水,可以独自怡悦。凡声 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乐则必有苦。惟读书与对山水,止有乐而无苦。今曹与其狎无益之友,听无益之谈,赴无益之应酬,曷若珍重难得之岁月,纵读难得 之诗书,快对难得之山水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惟当寻欢喜,欢喜处处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于工作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有说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必然者。(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春秋)曾参《告子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诫》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清)朱柏庐《劝言》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遗》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明)周怡《示儿》
■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不独奇福难享,造物恶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侧目矣。……
昔郭进建第成,坐诸匠于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卖屋者”。识者谓为名言。今人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颠踬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 宁之福,天上矣。布衣粝食,妻子相保,则恨不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天上矣。人聪明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 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古今来,无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见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第三篇:句子他穿着绣花的摩洛哥长皮靴出自哪里
华梯尼的装束不用说是很漂亮的。他穿着绣花的摩洛哥长皮靴,着了绣花的衣裳,纽扣是绢包的,这句话出自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或译《心》)里的“虚荣心 五日”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昨日与华梯尼及华梯尼的父亲,同在利华利街方面散步。斯带地立在书店的窗外看着地图。他是无论在街上或别的什么地方也会用功的人,不晓得什么时候到了此地。我们和他招呼,他只把头一回就算,好不讲礼啊!华梯尼的装束不用说是很漂亮的。他穿着绣花的摩洛哥长皮靴,着了绣花的衣裳,纽扣是绢包的,戴了白海狸的帽子,挂了时计,阔步地走着。可是昨天,华横尼因了虚荣遭遇了很大的失败:他父亲走路很缓,我们两个一直走在前,在路旁石凳上坐下。那里又坐了一个衣服质素的少年,好像很疲倦了,垂下了头在沉思。华横尼坐在我和那少年的中间,忽然似乎记起自己的服装华美,想向少年夸耀,举起脚来对我说:
“你见了我的军靴了吗?”他的意思是给那少年看的,可是少年竟毫不注意。华梯尼放下了脚,指绢包的纽扣给我看,一面眼瞟着那少年说:“这纽扣不合我意,我想换银铸的。”那少年仍旧不向他看一眼。于是,华梯尼将那白海狸的帽子用手指顶了打起旋来。少年也不瞧他,好像是故意如此的。华梯尼愤然地把时计拿出,开了后盖,叫我看里面的机械。那少年到了这时,仍不抬起头来。我问:
“这是镀金的吧?”
“不,金的罗!”华梯尼答说。
“不会是纯金的,多少总有一点银在里面吧?”
“哪里!那是不可能的。”华横尼说着把时计送到少年面前,问他:
“你,请看!不是纯金的吗?”
“我不知道。”少年淡然地说。
“嗄呀!好骄傲!”华梯尼怒了,大声说。
这时,恰巧华梯尼的父亲也来了。他听见这话,向那少年注视了一会,锐声地对自己的儿子:“别做声!”又附着儿子的耳朵说:“这是一个瞎子。”华梯尼惊跳起来,细看少年的面孔。他那眼珠宛如玻璃,果然什么都看不见。
华梯尼羞耻了,默然地把眼注视着他,过了一会儿,非常难为情地说:“我不好,我没有知道。”
那瞎少年好像已明白了一切了。用了亲切的、悲哀的声音:“哪里!一点没有什么。”
华梯尼虽好卖弄阔绰,却全无恶意。他为了这件事,在散步中一直不曾笑。
第四篇: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
中国名门家训
1、诸葛亮家训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历代有识之士修身立志的座右铭。《诫子书》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淡泊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勤俭朴实的为人准则、持之以恒的学习准则和高效务实的干事准则。
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据《诸葛氏宗谱》记载,历代后裔一直以《诫子书》为祖训,自觉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族中祭祖、家教、读书、农耕、社交等活动,也均以此为准绳。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 人宜淡泊谦卑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传世。刘伯温家风家训
刘伯温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是“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不同于其他历史名人以成文的家规家训传世,刘伯温家训不以“言传”,而重“身教”。它不是传统意义上文本式的家训,而是将家训之要义寓于一件件具体的“家事”之中,如刘伯温先祖的文武兼备、乐施重义;刘伯温本人的手撕墓图、大义拒金;刘伯温后代的去奢尚俭、恪守家规等,对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教化作用。这些“不成文”的家训,体现得正是淳正的“刘氏家风”,其内涵之丰富,深受朝野称颂。朱元璋在《(刘伯温)父永嘉郡公诰》中评价“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后来南田武阳等地的刘伯温后裔,又在刘伯温治家思想的基础上拟定了新时代的家训。如今在刘伯温故居入门口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孙、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的祖训族规。
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是皆不知贪者也。知贪者其惟圣人乎。圣人之于仁义道德,犹小人之于货财金玉也。
——摘自刘伯温《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
平民因贪而毁掉他的身家性命,卿大夫因贪而毁掉他的家族事业,诸侯君主因贪而毁掉他的封国和天下。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贪”的真正含义。“贪”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贪德而不是贪财。知道“贪”的这个含义的大概只有那些圣人吧。圣人对于仁义道德的渴求,就如同小人对于金银财宝的贪恋。
传家宝 明
刘伯温
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寒窗苦读君子,五更雪夜萤灯。官商盐埠当铺,万水千山路程。男人耕读买卖,女人纺织殷勤。勤俭先贫后富,懒惰先富后贫。每日开门两扇,要办用度人情。自食油盐柴米,总要自己操心。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事无成。忍让和气者富,争强好讼必贫。粗茶淡饭长久,衣衫洁净装身。开店公平和气,主顾富客常临。银钱勤勤付寄,空信也要常行。
夫妻更要和顺,吵闹家也不宜。亲朋不可轻视,弟妹不可断情。
切莫使气刻薄,忍耐三思而行。村坊和睦为贵,不可唆害别人。
为恶化为良善,懒人听了必勤。劝君抄本回去,教训子侄儿孙。
口教恐怕不信,此乃有书为凭。其能留心熟读,定有结果收成。
3、王阳明家训
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规简介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示宪儿》
明
王阳明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4、李世民家训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世民《百字箴言》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戒伯禽
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称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身体力行、勤勉从政,周公为了见到贤人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同时周公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中国历朝历代新建立时,开国之君十分重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有些帝王亲自撰写家训,如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周公首开中国仕宦家训之先河。
周武王灭商后,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地,但周公旦因为辅佐朝政,并没有去就封,而是让儿子伯禽(又称禽父)代为治理。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正式封给周公之子伯禽。《诫伯禽书》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临行时他告诫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
《诫伯禽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第一本成文家训,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之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里,赞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政治国风范。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6、曾国藩家训
湖南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国藩亦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之一,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生前身后,备受推崇。曾氏家训
曾国藩祖父曾星冈少时纨绔,因有长辈讥讽他会是“败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讲求农事,并提出“治家八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家风。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尤其重视对诸弟及子侄的教育。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曾国藩观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形成“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但曾氏家训流传最广的还是曾国藩写给诸弟及子侄的家书。曾国藩家书以儒学思想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传承发扬耕读家风,内容包括修身养性﹑读书治学、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其行文在日常琐事中寓见识,在平凡朴实中见真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家书后经李瀚章、李鸿章编校、刊印,广为流传。
曾氏家风习习,其后辈不仅用心传承,并且顺应潮流有新的发展。曾国藩儿媳妇、曾纪鸿夫人郭筠秉承先人遗训,勤俭治家,手书《曾富厚堂日程》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
“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7、颜氏家训
江苏南京颜之推:家训之祖 金声玉振 颜之推
颜之推(公元531年-约595年),字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系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冤魂志》《集灵记》《观我生赋》等。
颜之推的祖父为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父亲为南梁咨议参军颜协。颜之推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很早就进入仕途,但后期经历坎坷,他一生经历了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个王朝,三次被俘,“三为亡国之人”,亲眼目睹了侯景之乱、西魏军攻陷江陵、隋灭陈等重大事件,多次险遭杀身之祸。他在《观我生赋》中说:“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也是一部涉及语言学、文学、音韵、训诂、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著作,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卷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卷二:《风操》、《慕贤》;卷三:《勉学》、《文章》、《名实》、《涉务》;卷五:《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卷六:《书证》;卷七:《音辞》、《杂艺》、《终制》。该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旁涉道、佛,涵盖了从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事、求仕致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也体现了一位仁慈睿智的长者对子孙的舐犊之情。
《颜氏家训》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朝袁衷在其家训专著《庭帏杂录》中赞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清代学者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认为它“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教子:威严而有慈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①,恣②其所欲,宜诫翻③奖,应诃④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⑤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摘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有敬畏心理,言行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见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放纵,任其所为,该告诫的却夸奖,该斥责的却欣喜,等孩子长大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等到孩子骄横傲慢成为习惯时,才想到去管束制约他们,就算把他们用棍打死,也很难再树立父母的威信了。父母的愤怒导致子女的怨恨之情与日俱增,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终究会成为道德败坏之人。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
——《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译文】
人在年轻时候,精神性情都还没有定型,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处,受到他们的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是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跟他们相似。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都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8、陈氏家训十六条
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义门陈”
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宋吕端)之盛况。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业于其家,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
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共分291庄,家众散处全国各地,其后裔繁衍至今多达三千余万人口。
义门陈氏家规
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体现了“一公无私”的本质与内涵,被当朝奉为“齐家”的典范;“家训”、“家范”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整部义门陈家族规范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闪耀着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内容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义门陈氏家训十六条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一、敦教悌以重人伦;
二、笃宗族以昭雍穆;
三、和乡党以息争讼;
四、重农桑以足衣食;
五、尚节俭以惜财用;
六、隆学校以端士气;
七、黜异端以崇正学;
八、讲法律以儆愚顽;
九、务本业以定民志;
十、训子弟以禁非为;
十一、息诬告以全善良;
十二、戒匿逃以免株连;
十三、完钱粮以免催科;
十四、联保甲以弭贼盗;
十五、解仇忿以重身命;
十六、明礼让以厚风俗。
9、乔家大院家训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兴商重信义 治家“六不准”
山西祁县乔氏家族
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氏是清末民初闻名全国的商业家族,是晋商的代表。乔氏家族最早可考的始祖是乔守纪,历经繁衍生息,传承至今已历15世,代表人物有:
乔贵发:乔氏发迹始祖,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清乾隆初年,“走西口”,靠拉骆驼、当伙计、卖豆腐等,不惮劳苦,创下家业。
乔致庸(1818-1907):乔贵发的孙子,字仲登,早年饱读诗书,立志仕途,但兄长早亡,他挑起家业重担。因儒学功底深厚,治商有方,秉持“首重信,次重义,三为利”的原则,以“戒懒、戒骄、戒贪”的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将其商业和金融字号扩展至平、津、东北,直到长江流域。极盛时期,国内各通都大邑几乎都有他的字号。
乔映霞:乔致庸的孙子,字锦堂,为人精明强干,敢作敢为,19岁就从乔致庸手里接过乔家的家业。他深受祖上熏陶,恪守家规家训,发展了家业,维护了家族的繁盛。
乔家祖居祁县乔家堡,从乔贵发创家业始,乔家由贫穷农户发展成富商巨贾,从单身一人繁衍为人口众多、人才辈出的望族。鼎盛时期,乔氏家族数百人口聚族而居,乔家产业遍布全国,独领风骚200多年。乔家之所以家兴族旺和乔家的家规家训关系密切。
乔家家规始立于乔氏发家始祖乔贵发,完善于乔家成就最大者乔致庸,为乔氏族内口口相传,历代子孙铭记于心的“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乔家家训主要是乔致庸借用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和自古流传民间的修身格言等,择其要,作为家训,如“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告诫子孙勤学养德,行善于世。
乔家家训还体现在乔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中,诸如:“厥德惟修”、“为善最乐” “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等,要求家人真诚、厚道、诚信、守规矩,不巧言辞令,蒙混别人。
有家规的约束,有家训的教化,乔氏一族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并传之后世,影响深远。
经商
懋德务实
——乔家大院匾额
【注释】
①懋:勉励、盛大。
②务实:注重实际,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
【译文】
在实干中勤勉努力,成就美好德行。
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尤难知难不难。
——乔家大院楹联 读书好,经商也好,能一心学好便是好事;创业艰难,守住已成的家业更难,知道其中难处也就不难了。
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
——乔家大院楹联
【注释】
①会通:会合疏通。
②安定:使平静、稳定。
【译文】
经营事业、与人商业来往,需要遵守社会道德法纪,行为诚信规范;言词要使人安定,就应去除雕琢修饰,说话真诚实在。
何谓福?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有力量济人谓之福。
有著书行世谓之福。
有聪明浑厚之耳谓之福。
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无疾病缠身谓之福。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第五篇:何允熙出自小说中的经典句子_有没有你想要的
爱得不够,才借口多多。《紫薇愿》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开到荼蘼》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星之碎片》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我在前半生》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玫瑰的故事》
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忽而今夏》
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我们不是天使》
生命像流水,这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如果注定一辈子要这么过,再不开心也没有用。《女人三十》
行乐及时,上天给你什么,就享受什么。千万不要去听难堪的话,一定不去见难看的人。或者是做难做的事情,爱上不应爱的人。《电光幻影》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风信子》
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旧欢如梦》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无论什么,总得付出代价。《花解语》
人是那样复杂的一种动物,想了解对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没有了解,又不能相处,倒不如独身。《美娇袅》
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当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印度墨》
一个人走不开,不过因为他不想走开;一个人失约,乃因他不想赴约,一切借口均属废话,都是用以掩饰不愿牺牲。《一千零一妙方》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哭要一个人躲着哭,笑呢全世界陪你笑《爱情之死》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思念里的流浪狗》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
如,你送我一场春雨》
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各人又将各奔前程。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秋恋》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这是不是最好的结局,我们都已经不计较。《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
某些事情必须结束,某些事情必须开始。《刺猬的优雅》
你喜欢我,因为我是个不错的人,但你爱他,哪怕他是个错的人。《许我向你看》
你以后会明白,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我不愿意将就。《何以笙箫默》
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世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周遭沧海桑田事物更替,而你依然未变。《夏了夏天》
那时,我突然明白了过来。原来我一直害怕的不是上帝,魔鬼或是死亡,而是,即便我们不再存在,万事万物却依然如常继续。《因为•爱》
记忆,那是什么东西?不过是看不到遗忘之必要的傻瓜们的胡言乱语。时间是最厉害的杀手,人们遗忘,厌倦,变老,离去。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之间其实也没多少事。《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一次相逢,一夜寂寞。《外面的世界》
我们都是销魂之后感到悲哀的动物。《玫瑰的名字》
城堡里藏着寂寞,寂寞在唱歌。旋律很熟悉,歌词很模糊。《阿狸•梦之城堡》
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而痛苦所带来的心灰意冷又是另一回事。《晃晃悠悠》
曾经梦想的未来被打乱之后才明白,原来把自己的未来和另一个人绑在一起是件很可怕的事,一旦没有了另一个人,随之也就失去了未来。就算两个人的终点自己一个人到达了,最后也只有一种感觉:我曾经以为,站在这里的会是两个人。《巴黎没有摩天轮》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永恒,那只是消失。《蔷薇岛屿》
如果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那么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你 还是会觉得很孤独吧。《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
去。再也,回不去。就是这样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生生的将两个原本亲密的人隔为疏离。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切肤之痛。《蓝色气球和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