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大革命”史研究著作目录大荟萃
文化大革命”史研究著作目录大荟萃
------------------
论著
(一)、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史论著
1、学术著作:
1、《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选
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十讲》金春明、于南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5年。
3、《彻底否定“文化人革命”讲话》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1985年。
4、《“文化大革命”论析》金春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高皋、严家其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柳随年、吴群敢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7、《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谭宗级、郑谦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8、《大**的年代》王年一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9、《“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李可、赫生章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
10、《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
11、《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杨健,朝华出版社1993年。
12、《风潮荡落,1955——1979: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杜鸿林著,海天出版社1993年。
13、《大串联—— 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旅游》燕帆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中国“左”祸》文聿著,朝华出版社1993年。
15、《最初的抗争——彭真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师东兵著,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
16、《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杜蒲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红卫兵狂飙》江沛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中国的个人崇拜》孙春山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实——内乱骤起》(1965——1969)王知明等著,红旗出版社1994年。
20、《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样板戏、江青及内幕》戴家枋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
21、《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增订本)安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22、《“文化大革命”史稿》金春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陈扬勇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24、《“文化大革命”简史》席宣、金春明著,中共中央出版社1996年。
25、《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黄峥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6、《从奠基者到“红太阳”》萧延中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27、《大雪压青松——“革命”中的陈毅》杜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28、《“四人帮”浮沉记》金春明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编写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30、《残缺的窗栏板——历史中的红卫兵》李辉编著,海天出版社1998年。
31、《风雨福禄居:刘少奇在“文革”中的抗争》徐彬编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2、《红色**中的交锋与较量》曾繁正著,红旗出版社1998年。
33、《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黄峥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34、《被“革命”的教育》郑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5、《旋涡:1966——1976》韩泰华著,北京出版社1999年。
36、《“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周全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37、《被“革命”的教育——“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郑谦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丛书”之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8、《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杨明伟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39、《中国1966——风乍起》张志忠著,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40、《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张志明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41、《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张化、苏采青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42、《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 叙述文革》许子东著,麦田出版社,2000年。
43、《评》金春明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史无前例的年代》纪希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
45、《墙上春秋——大字报的兴衰》罗平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46、《叶剑英在非常时期(1966——1976)》范硕著,华文出版社2002年。
47、《金春明自选文集》金春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8、《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郑谦等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49、《国史纪事本末:1949~1999》(第五卷“文化大革命”时期)魏宏运主编,刘景泉等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0、《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诗歌研究》王家平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回忆录、纪实著作:
1、《历史的审判》《历史的审判》编辑组编,群众出版社1981年。
2、《历史在这里沉思》(三卷)周明主编,华夏出版社1986年。
3、《在历史的挡案里——“文革”十年风云录》黄峥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4、《曾生回忆录》曾生著,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5、《疯狂岁月——“文革”酷刑实录》刘兴华、华章著,朝华出版社1993年。
6、《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访谈录》司任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7、《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死》李永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8、《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狱》李永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9、《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张鸣、乐群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10、《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升》温乐群、郝瑞庭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11、《文革闯将封神录》阳木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年。
12、《文革洗冤录》韩尚于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年。
13、《中国“左”祸》文聿著,朝华出版社1993年。
14、《王洪文传》叶永烈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5、《姚文元传》叶永烈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6、《办》穆欣著,中央党校1994年。
17、《黄克诚自述》黄克诚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走向毁灭——“文革“文化部长于会泳沉浮录》戴家枋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
19、《十年风暴乍起时的政协知名人士》汪东林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
20、《文革中的我》于光远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21、《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汪东兴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22、《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忆实》刘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23、《牛棚杂忆》季羡林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24、《思痛录》韦君宜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25、《遇罗克遗作与回忆》徐晓、丁东、徐友渔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
26、《沧桑十年》马识途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27、《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28、《不是梦 对“文革”年代的回忆》武光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29、《红卫兵忏悔录》雷民耀著,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30、《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
31、《吴德口述: 十年风雨纪事 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访谈、整理:朱元石等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
32、《文革纪事》冯骥才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二)、港台地区的“文化大革命”史论著
1、《文化大革命评论集》丁望著,当代中国研究所,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7年。
2、《红卫兵造反记》(上、下)香港:宇宙出版社1967年。
3、《中共文化大革命与红卫兵》汪学文著,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出版,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行1970年。
4、《文革运动历程述》赵聪著,香港:友联研究所1971年。
5、《广州地区文革历程述略》海枫著,香港:友联研究所1971年。
6、《中共文化大革命与大陆知识分子》玄默著,中央研究杂志社,1974。
7、《文革始末》司马长风著,香港:百叶出版社1976年。
8、《四人帮事件探索》齐辛著,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
9、《四人帮事件探索》齐辛著,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
10、《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王希哲著,香港:时代出版社1981年。
11、《两作家与文化革命:老舍和陈若曦》王际真著,中央大学,1981。
12、《中国文化革命伦理和语言》陈若曦著,柏克莱加大,1982。
13、《中共文革实录》严家其著,大公报1986年。
14、《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论》汪学文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1990年。
15、《焚心煮骨的日子:文革回忆录》王西彦著,香港: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1年。
16、《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王绍光著,“社会与思想丛书”之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意识形态的迷失者:毛泽东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起因之研究》韦玉莉著,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93年。
18、《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王力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文革大年表、渊源、革命、余波》赵无眠著,“真相系列”之一,明镜出版社1996年。
20、《“文化大革命”词典》巢峰主编,港龙出版社1993年。
21、《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刘青峰著,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
22、《浩劫之外:再论文化大革命》 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年。
23、《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异端思潮》宋永毅、孙大进编,香港:田园书屋1997年。
24、《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和经历》陈佩华著,朱晓阳、陈淳译,桂冠出版社1997年。
25、《“红卫兵”与“嬉皮士”》任知初著,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年。
26、《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徐友渔著,香港:中文化学出版社1999年。
27、《我的感情流水帐:父亲邓小平“文革”十年记》毛毛著,香港: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28、《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刘晓著,台北:洪叶文化出版社2000年。
29、《王力反思录》王力著,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
30、《毛泽东帝国》产经新闻“毛泽东秘录”编辑采访小组,“拥抱知识系列”之一,书泉出版社2002年。
31、《大外交家周恩来》(第六部 “文革”旋涡中的折冲樽俎),李连庆著,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
32、《一阵风雷惊世界: 毛泽东文化大革命》韦政通著,立绪文化出版,2002。
33、《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唐少杰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专刊,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
34、《“文革”秘档1975~1976》李魁彩编著,香港: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35、《清华大学文革纪事:一个红卫兵领袖的自述》沈如槐著,香港:时代艺术出版社2004年。
(三)、国外的“文化大革命”史论著
(1)、中译本:
1、《毛泽东和中国思想》[日]桑原寿二著,时事问题研究所1969年。
2、《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思想》[日]高桥勇次、米秀夫编著,日中出版社1973年。
3、《毛泽东“万岁”和“万碎”》[日]佐藤慎一郎著,大溱书店1979年。
4、《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日]加加美光行编,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年。
5、《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6、《刘少奇》[美]洛厄尔·迪特默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
7、《刘少奇传》李天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8、《“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一卷)[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魏海生、艾平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
9、《“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大跃进:1958——1960》(第一卷)[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魏海生、艾平等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美]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金光耀等译,王建朗等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1、《上山下乡》[美] 托马斯·伯恩斯坦著,李枫等译,夏潮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12、《周恩来》[英]迪克·威尔逊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13、《毛泽东》[英]迪克·威尔逊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日文本:
1、《北京烈烈:文化大革命とは何であったか》中屿岭雄著,东京:讲談社2002年。
2、《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中、下)严家祺、高皋著,辻康吾監訳,东京:岩波书店2002年。
3、《毛沢東と林彪:文革の謎林彪事件に迫る》笠井孝之著,东京:日中出版2002年。
4、《わが父・鄧小平:“文革”歳月》(上、下)毛毛著,藤野彰, 鐙屋一ほか訳,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2年。
5、《よいこの文化大革命 : 紅小兵の世界》武田雅哉著,东京:广济堂出版2003年。
6、《文化大革命と中国の社会構造:公民権の配分と集団的暴力行為》杨丽君著,东京:御茶の水書房2003年。
7、《中国文化大革命再论》国分良成编著,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3年。
二、论文
(一)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981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钟佛霖 求实 1981(07)
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求实 1981(Z2)
3、为什么“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能取得进展 高智瑜 红旗 1981.19
1984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拨乱反正的一个根本问题——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江西社会科学 1984(06)
2、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戴向青 江西社会科学 1984
3、“文化大革命”与形而上学 纯立 兰州学刊 1984
4、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社会科学 1984
5、改革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陈羽福 社会科学 1984
6、彻底否定“文革”是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根本要求 马桂经 求实 1984
1985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消除“文化大革命”影响的重要措施 孙维宁 长白学刊 1985
2、周恩来是“文化大革命”逆流中的中流砥柱——读《周恩来选集》下卷札记 余伯流 求实 1985
3、历史的合力是“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的根本原因 刘志建 探索 1985
4、七十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冒进机器调整 阎放鸣、王亚平党史研究 1985.5
1986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论“文化大革命”的哲学基础 侯以信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86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工业管理体制 马泉山 中国工业经济 1986
3、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完成 阎放鸣 党史研究 1986.6
4、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 梁梁执笔 中国青年 1986.10
5、我国理论界关于“文革”起因的探讨 工人日报1986/11/2
6、从红卫兵到“老三届” 青年报1986/7/25
1987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整理“文革”文件材料宁宽勿窄 杨英侠、郭元清 四川档案 1987
2、“文化大革命”给上海经济带来的损失和教训 叶奕尧 学习与研究 1987.1
3、文化大革命中的民主党派 何蜀 二十一世紀 1987.10
1988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两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吗——与唐昌兴同志商榷 范香保、杨亚佳 领导之友 1988
2、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给予政治体制改革以什么启示?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88
3、茅盾:“文革”浩劫中的磨难 李广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
4、建立“文革博物馆”是历史的需要 微言 兰州学刊 1988
5、“文革”爆发的经济根源新探 刑燕芬、李振生 理论教育 1998.12
1989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也谈“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与时限问题——与唐昌兴同志商榷 李文 理论导刊 1989
2、“局外人”的探索与思考——《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评介 刘魁栋 社会主义研究 1989
3、发生的心理学分析“文化大革命” 景怀斌、朱霁青、廖雅琪 社会科学家 1989
4、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探讨综述 贾廷余 理论前沿 1989
5、解开通向“文革”之路的历史之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评介 宫力 理论前沿 1989
6、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大革命” 郝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89
7、“五四”与“文革” 齐文 兰州学刊 1989
8、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组织——各类“革命群众组织”应运而生 徐友渔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89.12
9、文革后期的中国外交政策 郑宇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89.12
10、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根源及其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上)王毅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89.03
11、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根源及其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王毅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89.06
12、文化大革命及史论方法——评回忆录 高默波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9.03
1990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记述“文化大革命”的三个认识阶段 王豪 新疆地方志 1990(03)
2、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的新探索——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3卷 陈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0(03)
3、“文革”中农村体育“兴盛”现象的思考 傅砚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0(02)
4、黑龙江的红卫兵运动 谷丽娟 黑龙江党史 1990.2
5、一场真正的文化大革命 李欣岳 数位時代 1990.12
6、历史的困惑——我对文革艺术“收租院”的看法 何怀硕 艺术家 1990.10
7、失忆与重构——文化大革命的电影表現 韓丛耀 艺术观点 1990.07
8、文革中所谓的“上海一月革命”——毛泽东制造的一個“文革样板” 何蜀 当代中国研究 1990.06
1991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初衷的探讨 李娟芬 理论观察 1991(01)
2、“文革”时期的社会心理 高鉴国、李芹 青年思想家 1991.2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 杜鸿林 理论与现代化 1991.6
4、“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心态 高世屹 青年思想家 1991.25、1967年內蒙古“造反派”与內蒙古军区的冲突——“文革”中军队向學生開的第一槍 吳迪 当代中国研究 1991.09
6、“文革”中的暴力与大屠杀 宋永毅 当代中国研究 1991.09
7、被疯狂的年代愚弄的外国人——在华外国专家的“文革”经历 何蜀 当代中国研究 1991.06
1992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 陈元方 理论导刊 1992(02)
2、“89”**与“文化大革命”——试析两次**的性质、表现、联系与教训 杨发民 理论导刊 1992(03)
3、地方志应该记述“文化大革命” 张馨 理论导刊 1992(04)
4、记述“文化大革命”是县志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岳抗生 理论导刊 1992(07)
5、一场很值得注意的争端——地方志应否记述“文化大革命”? 凌亢 理论导刊 1992(10)
6、新编地方志应设专志记述“文化大革命” 理论导刊 1992(10)
7、“文化大革命”词语的更新和异化 孟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5)
8、周恩来在“文革”中的政治谋略探微 吴志鸿 唯实 1992(05)
9、红卫兵运动研究综述 方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2.4
1993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之启示 温儒敏 中国青年研究 1993(05)
2、“文化大革命”与巫术文化 王毅 社会学研究 1993(03)
3、在两种文明间振荡——文革中上山下乡女知青问题初探 金一虹 妇女研究论丛 1993(02)
4、“文革”时期的中国女性人口 赵丽霞、朱楚珠 妇女研究论丛 1993(03)
5、浅论“文革”对婚姻的政治干预 袁熹 妇女研究论丛 1993(04)
6、“文革”先后的北京满族人 赵书 满族研究 1993(01)
7、试论“文革”期间中国大多数人觉醒的历史进程 赵国勤 长白学刊 1993(06)
8、“根本任务”:“文革”之乱和邓公之功——兼说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 胡义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993(02)
9、文革中的郭沫若与毛泽东 魏奕雄 郭沫若学刊 1993(03)
10、“文革”时期“武斗现象”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1993(04)11、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综述 王盛辉 当代中国研究 1993.03
12、论文革地下小說“第二次握手”及其事件 宋如珊 中国现代文学 1993.03
13、毛泽东逼出來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 王年
一、何蜀、陈昭 当代中国研究1993.06
14、“文革”中的“揪軍內一小撮”问题辨析 何蜀 当代中国研究 1993.03
1994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的教训 张珠珍 福建党史月刊 1994年(01)
草
2、毛泽东晚年悲剧形成初探——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韩能跃 邢台学院学报 1994(03)
3、在闹剧和悲剧的背后(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黄宗润 福州党校学报 1994(01)
4、在闹剧和悲剧的背后(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黄宗润 福州党校学报 1994(02)
5、关于“文化大革命”阶段划分的浅见 高尚斌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4(06)
6、“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王河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4(04)
7、论“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简机构 关海庭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4(02)
8、“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研究综述 张化 中共党史研究 1994(04)
9、浅议妨碍“文革”研究的几种误解 郭文亮 红岩春秋 1994(06)
10、服从与信念:青年学生投身“文革”的动因 刘松茂 中国青年研究 1994(04)
11、红卫兵运动与“文革”前的学校教育 卜伟华 中国青年研究 1994(01)
12、论毛泽东与两个“彻底决裂”──兼析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 辜堪生、李娅玲 天府新论 1994(01)
13、“血统论”在文革中的兴衰 史会来、刘晓 世纪桥 1994(03)
14、“十年浩劫”中的中国科学技术事业 刘跃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4(04)
15、“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与社会心理 邸彦莉 青年思想家 1994.3
16、论红卫兵 史晓平、史晓久 南京社会科学 1994、8
1995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思考 王旸 张家口师专学报 1995(02)
2、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 杨健 中国青年研究 1995(01)
3、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续)杨健 中国青年研究 1995(02)
4、中苏交恶与“文化大革命” 宋银桂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06)
5、编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大事纪事体会点滴 北京党史 1995(01)
6、工作组与造反派──“文化大革命”中的矛盾现象分析 魏宪朝 北京党史 1995(01)
7、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共党史研究 1995(01)
8、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下)中共党史研究 1995(02)
9、“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 关海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5(05)
10、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与纠正 陈东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5(01)
11、“文革”初期的血统论之争 郭文亮 中国青年研究 1995(05)
12、文革时期的国内侨务与归侨侨眷生活 郑甫弘 南洋问题研究 1995(02)
13、论“文革”时期的鲁迅研究 杜一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14、“文革”起因 众说纷纭 金春明 党史文汇 1995(03)
15、“文革”中安徽“斗批改”运动概述 朱来常 安徽史学 1995(03)
1996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试析“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国际诱因 崔肇新 党史博采 1996(11)
2、关于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再思考 刘鸣晨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3、科学评价“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得失 许明玉、思涯、王敬 世纪桥 1996(03)
4、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经济根源初探 高永昌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6(05)
5、深刻认识和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安建设 北京党史 1996(03)
6、六十代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金春明 中共党史研究 1996(01)
7、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铁路交通 陈扬勇 中共党史研究 1996(01)
8、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林蕴晖 中共党史研究 1996(03)
9、《“文化大革命”简史》出版座谈会述要 张保军 中共党史研究 1996(06)
10、试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方法论 翁有为、王树荫 史学月刊 1996(05)
11、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重要总结 柳建辉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6(04)
12、“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现状与评述 刘国新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6(06)
13、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婚姻的影响 常京凤 中国青年研究 1996(03)
14、坚冰下的潜流:文革中的知识青年思潮 印红标 中国青年研究 1996(02)
15、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学业和家庭的影响 常京凤 中国青年研究 1996(01)
16、“文革”十年外交工作的辉煌成果与毛泽东外交战略策略思想的杰出贡献 颜善文 孝感学院学报 1996(04)
17、试论“四清”运动对“文革”的影响 江春 学术界 1996(02)
18、“文革”话语管窥 陈家琪 书屋 1996(01)
19、文革时期中国的海外华侨政策 郑甫弘 南洋问题研究 1996(02)
20、“文革”手抄本的种类、地位和意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3)
21、“文革”文学中的女性叙事 洪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3)
22、“文革”文学产生的根源 孙德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3)
23、虚假的真实——“文革”的伪现实主义诗歌简谈 罗振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1)
24、关于“文革仪式”的文化解析 干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1)
25、关于“文革”中手抄本和民间文学问题 高有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1)
26、“文革”文学初议 沈太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1)
27、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文革”文学 杨匡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1)
28、“文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北京党史 1996(03)
29、试论中国农村“文革”的历史特点 周连春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6(04)
30、“九一三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革”的斗争与毛泽东的心态 陈立旭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6(01)
31、“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探析 陈东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6(01)
1997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 杨健 中国青年研究 1997(02)
2、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观动因 韩能跃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1997(03)
3、“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 姚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04)
4、“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张均兵、方增泉、沈传宝 北京党史 1997(02)
5、“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 刘济生 北京党史 1997(05)
6、六十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张化.沈汉 中共党史研究 1997(01)
7、“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 印红标 中共党史研究 1997(02)
8、“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 赵自勇.张保军 中共党史研究 1997(02)
9、“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关海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1)
10、“文化大革命”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王海光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1)
11、“文化大革命”发动之际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6)
12、“文革”中的道德歧路 高国舫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7(04)
13、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 陈东林 党史文汇 1997(08)
14、研究“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 陈东林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7(04)
15、文化霸权与“文革”新闻评论 肖燕雄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3)
16、“文革”时期历史研究座谈会概述 刘志男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1)
17、人民的中流砥柱——回忆周总理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斗争 吴庆彤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6)
1998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蔡天新 福建党史月刊 1998(S1)
2、砥柱中流护英华——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干部的保护 杨耀志 福建党史月刊 1998(S1)
3、拨乱反正的最初尝试——“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纠“左”努力 杨占城 福建党史月刊 1998(10)
4、乱世出怪语——“文化大革命”时期用语特点简折 周荐、李根孝 许昌师专学报 1998(01)
5、“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维系多党合作的努力──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 唐正芒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6、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斗争策略思想 刘华明、王哲 天中学刊 1998(01)
7、浅谈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定位 王友贵 天府新论 1998(S1)
8、“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同极“左”思潮的斗争 邓云华、王军晖 天府新论 1998(S1)
9、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新资料 姚楠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02)
10、《“文化大革命”史稿》刍议 唐少杰 开放时代 1998(06)
11、从新中国建设史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柳建辉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05)
12、“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同志同极“左”思潮的斗争 邓云华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8(02)
13、走向和解的中美关系与“文化大革命” 刘勇 北京党史 1998(03)
14、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市经济工作的反思 郭晓燕 北京党史 1998(04)
15、周恩来限制“文化大革命”范围的三次努力 柳建辉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998(01)
16、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家品格 董俊山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1)
17、“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 金春明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2)
18、从清华大学两派看“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对立和分歧 唐少杰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2)
19、二十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从《“文化大革命”简史》谈起 张化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2)
20、日本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与日本的“文化大革命” 古厩忠夫、韩凤琴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3)
21、回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五十天路线错误”──从““6.18”事件到“7.29”大会 李雪峰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4)
22、“文化大革命”概念的演变 高金山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5)
23、新儒家的“守身”与“舍身”——梁漱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术心路分析 翁有为 史学月刊 1998(06)
24、试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伊胜利、谭明 理论探讨 1998(06)
25、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国民经济 安建设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01)
26、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中稳住农业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张化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02)
27、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 陈扬勇 党的文献 1998(03)
28、对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读李锐的《无风之树》与《万里无云》 曲春景 中州大学学报 1998(02)
29、十年“文革”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特征及其异化 孙少平现代教育论丛 1998(06)
30、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经济指导思想 巩玉闽 福建党史月刊 1998(S1)
31、研究“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初议 傅砚农 浙江体育科学 1998(04)
32、毛、刘分岐与“文革”的发动 曹英 炎黄春秋 1998(11)
33、“文革”教训应继续探讨 季羡林 炎黄春秋 1998(09)
34、要实事求是地记述“文革”时期的区域发展变化 任学燕 新疆地方志 1998(01)
35、文革期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 鲁虹 西北美术 1998(03)
36、“文革”时期的国画创作与创新思潮 鲁虹 西北美术 1998(01)
37、周恩来在“文革”中保护老干部的历史功勋 盛明 四川党史 1998(02)
38、周恩来对“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特殊贡献 王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39、“文革”时期中华传统诗词的勃兴 杨汉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8(05)
40、用心用力而记之——《增城县志》《怀集县志》“文革”记述之比较与归纳 林昉 广东史志 1998(02)
41、周扬“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 张景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3)
42、形式及其观念意味:对“文革”主流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 刘成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3)
43、“文化文革命”时期农业生产波动及其动因探析 郑有贵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3)
44、“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 金春明 中共党史研究 1998(02)
45、“文革”时期竞技体育状况的阶段划分及理由 傅砚农 体育文史 1998(06)
46、“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 小杨 体育文史 1998(01)
47、刘少奇“文革”时期在开封 吴玉文 史学月刊 1998(04)
48、邓小平总结“文革”历史经验的启示 孙凯民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8(04)
49、浅析周恩来减轻“文革”错误的对策 杨先农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8(S2)
50、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 侯怀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02)
51、刘少奇面对骤然降临的“文革”灾难 朱元石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05)
52、周恩来与“文革”中的信访工作 刁杰成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02)
53、“文革”中整党建党运动述析 柳建辉 党的文献 1998(03)
54、毛泽东“文革”后期“解放”和任用老干部情况简析 唐洲雁 党的文献 1998(02)
55、红卫兵运动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李亚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8.5
56、文革中知识青年的迷惘与觉醒 刘小萌 今日名流 1998(4)
1999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福州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抗争 严祥钦 福建党史月刊 1999(05)
2、红卫兵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韩能跃、郝文波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1999(04)
3、“文化大革命”文学的反思 赵俊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
4、党内经济建设上的分歧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杨玉玲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1999(01)
5、关于《“文化大革命”简史》的一点看法 唐少杰 社会科学论坛 1999(Z2)
6、邓小平论“文化大革命” 秦立海 世纪桥 1999(06)
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贵州教育事业(1966——1976)贵州教育 田林 1999(05)
8、1966年我国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张明军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9(05)
9、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崔禄春 北京党史 1999(03)
10、关于“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认识和估计的几点思考 孙希磊 北京党史 1999(02)
11、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 杨凤城 中共党史研究 1999(02)
12、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 胡连生、刘光慧 理论探讨 1999(01)
13、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来龙去脉——“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场风暴 党的文献 穆欣 1999(06)
14、“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 李捷 党的文献 1999(03)
15、对“文革”时期中国与与世界经济变化状况的比较与思考 王启厚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1999(06)
16、周恩来在“文革”中对党和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原因分析 阮黄南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1999(04)
17、实事求是地看待“文革对期”经济建设─—写在建国50周年来临之际 陈东林 真理的追求 1999(09)
18、“文革”后期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浅析 田猛、钱耕耘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1999(03)
19、“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王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0、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上)唐少杰 社会科学论坛 1999(Z3)
21、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下)唐少杰 社会科学论坛 1999(Z4)
22、试论“文革”末期的周恩来效应 徐鲁航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06)
23、“文革”时期中共对台政策 阎安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4、“文革”期间资料亟待抢救 陈瑞良 江南论坛 1999(02)
25、“文革”主流文艺思想的构成与运作──“文革文学”研究之一 王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26、关于“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问题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
27、论张志民“文革”“自赏诗”的思想性 杨汉云 湖南社会科学 1999(02)
28、叙述文革 许子东 读书 1999(09)
29、论“文革”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崔禄春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9(04)
30、“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 刘精明 社会学研究 1999(06)
31、曲折探索时期的光辉业绩——建国后至“文革”结束的经济建设 张启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9(05)
32、“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问题浅探 何亚平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9(01)
33、“文革”后期周恩来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的贡献 王骏 党的文献 1999(01)
2000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20周年 余广人 炎黄春秋 2000(12)2、1966年我国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樊建莹、张明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石油高等教育 张荣华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4、冷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牛大勇 社会科学论坛 2000(05)
5、“文化大革命”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何继龄 甘肃高师学报 2000(06)
6、万里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 魏恪宗 北京党史 2000(04)
7、水与舟关系的现代诠释——论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郭文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8、“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组织取向的个案评析 唐少杰 中共党史研究 2000(01)
9、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 张保军 中共党史研究 2000(02)
10、“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天派”、“地派”的一些特点 卜伟华 中共党史研究 2000(03)
11、毛泽东的新“阶级斗争”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特点 陈东林 中共党史研究 2000(06)
12、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 刘兴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
13、“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七 乌小花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0(03)
14、“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关海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04)
15、文化专制主义重压下的复杂创作现象——谈文革十年的三类小说 仕生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0(02)
16、反思“文革”岁月的胸怀与境界 陆仁 书屋 2000(08)
17、周恩来在“文革”中是怎样批极左的 王永钦 炎黄春秋 2000(11)
18、“文革”特色词语浅析 刘根法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0(04)
19、“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创作 鲁虹 西北美术 2000(03)
20、“文革”十年间的中国翻译界 靳彪、赵秀明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01)
21、“破旧立新”狂潮中的文化返祖──“文革”中流行的各种降灾致害巫术 王毅 社会科学论坛 2000(02)
22、“文革”中的“林彪现象”论析 林源 南京社会科学 2000(09)
23、“文革”时期山西经济建设述评 牛崇辉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
24、周恩来在“文革”前期中国外交工作中的贡献 肖宗志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25、从“小四清”到“文革”──一个华南乡村的“运动”考察 单世联 开放时代 2000(05)
26、“文革”中的“小辩论” 刘宗武 教育艺术 2000(09)
27、表层的与潜隐的——“文革”中两种形态诗透析 陈爱中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2)
28、生活在别处——“文革”地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尹元华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05)
29、周恩来在文革中对外交事业的贡献 韩民仆.赵凌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30、中国理论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文革”末期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 龚育文 河北学刊 2000(04)
31、“文革”十年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出版纪实 方厚枢 湘潮 2000(06)
32、回归传统精神与恪守人格理想的生命悲歌——“文革”期间作家自杀现象的文化思考 刘玉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33、《管锥编》中的“文革”话语与“文革”忧思 孙小著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03)
34、“文革”前后的研究所 黄松赞 东南亚研究 2000(Z1)
35、“文革时期”的文学运动形态论纲 郝明工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36、关于“文革语言”的反思 金立鑫、阿宣 语文建设 2000(06)
37、毛泽东在“文革”时期的两个思想趋向初探 李曙新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0(05)
38、邓小平“文革”后期的整顿与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2)
39、“文革”主流文学论纲 熊德彪、刘成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40、“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 王家平文艺争鸣 2000(06)
41、体现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文革小说”的叙事研究 许子东 文学评论 2000(03)
42、“文革”时期档案开放问题初探 李军 上海档案 2000(05)
43、沧海横流 更显英雄本色——“文化大革命”中的宋庆龄 华平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 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244、90年代国内关于“知青运动”研究综述 徐春夏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4)
2001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 胡德茂 党史纵览 2001(01)
2、中国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兼与葛红兵辩论 谭解文 云梦学刊 2001(06)3、6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李振霞 新东方 2001(02)
4、“文化大革命”的理性思考 强连红 克山师专学报 2001(01)
5、民主党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概要 韦玉凤 世纪桥 2001(05)
6、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郭晓燕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01)
7、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周敬青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01)
8、“文化大革命”时期日本人的文革论 张雅晶 史学月刊 2001(03)
9、“文化大革命”前期人们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翁有为 史学月刊 2001(05)
10、谈“文化大革命”档案史料的编研 齐晓岚 兰台世界 2001(06)
11、“文革”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金立鑫 书屋 2001(03)
12、毛泽东与“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彭厚文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13、中国“文革”与法国“五月风暴”评论 万家星 学术界 2001(05)
14、“大跃进”与“文革”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周树立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5)
15、“文革”中称柳宗元为大“法家”的回顾与反思 吕国康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16、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符号学比较 王衡霞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2)
17、“文革”灾难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失误 崔自铎 理论前沿 2001(02)
18、试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几度起伏的经济因素 张曙 世纪桥 2001(01)
19、评10年“文革”与文艺围剿 彭礼贤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20、关于“文革”时期的手抄本问题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21、“文革”元旦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 祝克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22、文革“样板戏”论 莫伟鸣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06)
23、正确认识毛、刘关系与“文革”的发动 高正礼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1(02)
24、“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张曙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1(02)
25、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 李捷 中国档案报 2001-03-16
2002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论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 彭厚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2、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魏宪朝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3、政治文化对“文化大革命”的支撑与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 李月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2(02)
4、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 侯攀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谈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 刘玉娟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6、“文化大革命”中武斗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 张晋山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S2)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新进展 王海光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06)
8、论“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历史影响 吴鹏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9、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动机的形成——兼评中苏论战的消极影响 虞文清、王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04)
10、论邓小平“文化大革命”之“功”说 陈亚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11、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论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党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 张荣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05)
12、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唐小松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04)
13、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问题——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方法探析 周敬青 党政论坛 2002(02)
14、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早期研究(1966—1968)王朝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15、试论“文革”爆发的思想文化基础 张明军、尹书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16、毛泽东晚年忧患意识的演进分析——从大跃进和文革的发动谈起 王青山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2(02)
17、从“文革”期间社会的结构及功能看“文革”的成因 李超海 益阳师专学报 2002(02)
18、浅析发动“文革”的深层根源 王永章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19、写家国之情,发黍离之音——中国作家在文革期间的地下写作 谭解文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01)20、“文革博物馆”从这里开始 牧惠 咸宁师专学报 2002(04)
21、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1)
22、“文革”文本中的“五四”:对历史话语的深度梳理 张志忠 书屋 2002(09)
23、“文革”时期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对抗 姜学波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5)
24、论“'文革'地下诗歌”中的青年诗歌 张治国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2(06)
25、“文革”期间婚姻生活之我见 李相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6、“文革”的历史叙述——论“样板戏”的文学剧本 颜敏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27、特色馆藏“文革”资料数据库建设刍议 付玉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2(06)
28、话语覆盖与地下生长——“文革”文学整合 邹贤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9、“文革”时期至上世纪末工资改革的回顾 赵德碧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30、论“文革”期间小说的“潜在写作” 荣文仿 湖南社会科学 2002(05)
31、“文革”后期邓小平与台湾问题研究 王中人 党史纵横 2002(04)
32、论试“文革”爆发的思想文化基础 张明军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05)
33、乌托邦里的哀歌——“文革”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 戴嘉枋 中国音乐学 2002(03)
34、“文革”体育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傅砚农 体育文化导刊 2002(05)
35、谈谈如何处理文革资料 王效锋 图书情报工作 2002(09)
36、“文革史学”初探——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例 李金铮.邓红 史学月刊 2002(12)
37、文革期间内部资料收藏与整理刍议 许仁兰 情报杂志 2002(03)
38、关于文革研究的一些话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4)
39、文革与叙事——关于文革研究的对话 蔡翔、费振钟、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4)
40、“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 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1)
41、“文革”地下诗歌的现代性追求 陈祖君 当代文坛 2002(04)
42、关于“文革”中国务院业务组的若干情况 程振声 党的文献 2002(03)
43、一页沉重的历史纪录——“五七干校”里的中国作家 谭解文 云梦学刊 2002(3)
2003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落
1、“走资派”成为“文化大革命”重点对象原因探析 李裔玲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3(03)
2、“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论析 韦玉凤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4)
3、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研究 刘铁松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5)
4、“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 袁宝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04)
5、“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03)
6、“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上的一场斗争 吴德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02)
7、“文化大革命”研究现状 李月军、赵永红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3(03)
8、“文化大革命”研究之现状 李月军、赵永红 许昌学院学报 2003(03)
9、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李月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10、“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两个发展趋向吗?——评《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一文 张继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11、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探源——兼论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王毅 社会科学论坛 2003(08)
12、毛泽东的理想世界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连儒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13、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和理论的历史反思 高飞乐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04)
14、漫议“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 鲁丁 党史博览 2003(10)
15、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稳定农村政策的努力 程振声 中共党史研究 2003(04)
16、《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修订再版及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命运 林蕴晖 中共党史研究 2003(02)
17、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 蔡丽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18、超越生的极限——牛汉“文革”时期诗歌研究 金素贤 诗探索 2003(Z2)
19、文化价值观念与言语奢化——兼谈“文革语言”产生的背景 陈春艳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20、文革:理想和现实绝对是有差距的 刘莉、郑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03(23)
21、“文革”初期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为接班人 彭厚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2、“文革”文献数字化解决方案 黄飞龙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06)
23、论“文革”农村小说的价值取向 任美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4、“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其原因 傅砚农 体育文化导刊 2003(10)
25、文革称谓词的军事泛化及原因 周毅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26、“文革”农村小说:女性命运观照及伦理探索 任美衡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27、“文革”言语对修辞“四个世界”的负偏离 聂焱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8、“文革”后期批“黑画”闹剧 吴继金 文史月刊 2003(12)
29、“文革”歌曲补记 张强 文史精华 2003(01)
30、“文革”文学的反文化特质省思 徐美恒、姚朝文、张朝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31、冰层下的潜流——诗人食指的文革文本解读 黎欢 韶关学院学报 2003(11)
32、“文革”时期的河北美术 高炬 社会科学论坛 2003(04)
33、“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魏光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4、政治文化对“文革”的支撑与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 李月军、侯尤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35、“文革”时期群众中的思想解放先驱 刘济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6、“文革”油画的再解读 刘晔、王宗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04)
37、论“文革”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齐建华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01)
38、对党史资料量化研究的一种尝试——以引文分析方法分析《中共党史研究》中“文革”史研究论文资料利用情况 翟亚柳 世纪桥 2003(04)
40、论“文革”农村小说的创作概况与创作背景 任美衡 开封大学学报 2003(02)
41、略论“文革”时期叶剑英的军事干部理论 陈火祥 嘉应大学学报 2003(04)
42、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张宝明 河北学刊 2003(03)
4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与发动“文革”动机的形成 张明军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04)
44、“文革”初期山西的“破四旧”运动 孟红 沧桑 2003(01)
45、近十年“文革文学”研究略述 张木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02)
46、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 马士奎 中国翻译 2003(03)
47、样板戏——古典主义的复活——文革主流艺术个案分析 刘宁 戏曲艺术 2003(02)
48、文革出版物资料库的建立 王效锋 图书馆建设 2003(01)
49、关于“文革”起源的一点看法 何云峰 史学月刊 2003(02)
50、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杨剑龙 齐鲁学刊 2003(01)
51、图书馆应重视“文革文物”的收藏利用 王纯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3(02)
52、典型论在“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演化与论争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3)
53、文革文学修辞策略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54、“文革”与“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 狄景山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4)
55、应重视对“文革”档案资料的征集 胡远杰 北京档案 2003(09)
56、不应该用“十年失误”来代替“十年浩劫” 赖诗逸 广东党史 2003(05)
5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 王海光 学习时报 2003/01/27
2004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 虞文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 李安增 中共党史研究 2004(06)
3、“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合法化之刍议 李安增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6)
4、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尹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2)
5、“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华工宣队诸问题述评 唐少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04(11)
6、龙生龙,凤生凤?——“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血统论”之争 万千 福建党史月刊 2004(02)
7、“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论析 韦玉凤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3)
8、三面红旗与“文化大革命” 乔桂银 克山师专学报 2004(01)
9、论邓小平“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大功绩——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尹成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0、毛泽东的晚年忧患和文化大革命 王青山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11、“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历史影响 吴鹏森 党史博览 2004(04)
12、大陆史学界“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魏旭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13、畸形年代青春苦难与激情的见证——论“文革”地下青年诗歌的思想价值及美学意义 张治国 襄樊学院学报 2004(06)
14、“苦难与知识分子”的再解读——“新时期”初期“文革”小说文化原型的知识分子视角 张景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5、“文革”时期的语言变异——以《战地新歌》歌词为例 李春雁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16、“文革”时期经济体制变动的逻辑嬗变 朱耀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17、江青与“文革”中的美术大批判运动 吴继金 钟山风雨 2004(04)
18、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的话语逻辑——兼论文革前后知青文学的精神渊源 刘起林 湖南社会科学 2004(06)
19、“文革”时期民间文学的文化阐释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20、毛泽东“文革”两保邓小平原因分析 刘亚建 学术探索 2004(11)
21、“文革”中毛泽东对待武斗的态度 刘松茂 老年人 2004(12)
22、复苏与再沉沦——论“文革”期间《战地新歌》中的歌曲创作 戴嘉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23、“文革”中的两个“小人物” 历史教学 2004 11
24、“文革”前后的中国援外 肖非 历史教学 2004(11)
25、关于“文革”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张明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26、英雄话语的纯粹与迷失——论“文革”期间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 任现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27、《讲话》:革命文艺的理论指南——兼对关于“文革”文艺评论的一个错误观点的批评 学术界 常河、史维文 2004(05)
28、论“文革”戏剧观念与外来影响 胡星亮 文艺争鸣 2004(04)
29、“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与话语方式 刘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05)
30、从里委会到革委会——“文革”十年中居委会的考察与思考 郭圣莉、王一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7)
31、现代性的信仰维度——论近年思想界对“五四”、“文革”的反思及误读 张光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32、论“文革”文艺的创作范式 余学玉 学术界 2004(04)
33、“文革”时期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述略 叶青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4(04)
34、“文革”时期红卫兵组织之特征——以福建红卫兵组织为个案的分析 叶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35、漫说漫画以及“文革”中的政治漫画 散木 社会科学论坛 2004(08)
36、“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武善增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37、异曲同工却归于殊途的文学——兼论“文革文学”的历史特征 谢廷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8、苦涩记忆中的“文革文学”:文学史意义与审美价值的评估 理论与创作 2004(03)
39、从“小主人”到“小闯将”的文学迁变——文革文学中儿童文学范式研究 文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40、文学本体性与文革文学研究——文革文学研究的反省与展望 易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41、“文革”时期的“红色圣歌” 毛克明 社会科学论坛 2004(06)
42、“文革”中的“圣像”美术运动和广场上的“红色波普” 散木 社会科学论坛 2004(06)
43、“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武善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4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宪法运行制约机制与“文革”的爆发 张明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5、“文革”中《自然辩证法杂志》的案例 刘兵 民主与科学 2004(01)
46、“文革”时期知青题材小说初探 曹惠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01)
47、从《七律·有所思》看文革的发动 高华 炎黄春秋 2004(01)
48、“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在农村的多重变奏——“文革”农村小说的主题研究 邢台学院学报 任美衡、陈功 2004(01)
49、文学批判与革命输出——文革文学中的“苏修文艺”批判 文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50、文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邹菡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51、直面文革文学 伯牛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52、文革文学:文学性的终结? 易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53、期待文革文学研究的新突破 刘纳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54、论“文革语言”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 聂焱 语言学新思维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06
55、中央党校八百学员讨论总结十年“文革” 沈宝祥 学习时报 2004/12/27
56、也应拉响“文革”灾难的记忆警报 魏文彪 中国青年报 2004/10/08
2005年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法国“五月风暴”及其与“文化大革命”的比较 张富良 理论前沿 2005(11)2、1996——反思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努力 汪洋 社会科学论坛 2005(03)
3、大跃进中的政治变迁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郭艳、陈兴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4、毛泽东对江青“文革”文艺讲话《纪要》的三次修改 张志忠 青年思想家 2004(05)
5、“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考察 樊冬梅 党的文献 2005(04)
6、“文革”期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 鲁虹 艺术探索 2005(02)
7、“文革”期间毛泽东关于理论学习问题的论述 刘晓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06)
8、血缘亲情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文革小说中的血缘亲情解析 孟繁兵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9、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 彭泽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10、“文革”对自贡盐业的干扰破坏 程龙刚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11、“文革文学”与现代性 赵树勤、杨贤美 云梦学刊 2005(03)
12、陈云“文革”后期经济思想研究 赵士刚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5(07)
13、文革时期的“特殊”教育 姜东平文史精华 2005(04)
14、文革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薛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2)
15、“文革”中,胡乔木两次向毛泽东求助 顾为铭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3)
16、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再探——兼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 熊忠武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17、“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古远清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18、“文革”怪象的符号学解析 韦晶星 当代教育论坛 2005(06)
19、“文革”时期福建老区问题的历史反思 赖正维 福建党史月刊 2005(04)
20、“文革”时期党内正义力量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三次思想交锋述评 李曙新 党史文苑 2005(04)
21、政治文化与文革公开文学 董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22、毛泽东“文革”期间针对个人崇拜而进行的斗争 石云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二)、港台地区的“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细说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亚洲周刊 1985.05
2、中共会再出现法西斯政变吗?——文化大革命三十年祭 司马璐 九十年代(停刊)1985.05
3、文化大革命:30年后 时代杂志 1985.07
4、“文化大革命”会再重演吗? 陶在朴 交流 1985.07
5、“文化大革命好”? 史维 中国通商杂志(改刊名)1985.08
6、回顾先锋文学——兼论八十年代的写作环境和“文革”记忆 吴亮 倾向:文学人文季刊 1983.08
7、中共“文革”时期“美國之音”广播穿透铁幕之研究 陈德 复兴岗学报 1983.12
8、中共“文革”时期莫斯科电台对中国大陆广播之研究 陈德 复兴岗学报 1984.06
9、During and After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S Ideology and The Behavior of Youth 周德祯 屏东师院学报 1984.06
10、崇高的蜕变——新時期文學中的“文革” 王坤 二十一世纪 1984.08
11、评《王力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 王紹光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4.09
12、评《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运动》(王绍光著)陈佩华 香港社会科学学 报 1984.09
13、文革“故事”从何说起?兼答陈佩华的批评 王绍光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4.09
14、评燕帆:《大串连:一場史无前例的政治旅游》 定宜庄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4.09
15、评杨曦光:《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 王大刚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4.09
16、拓展文革研究的视野 王绍光 二十一世纪 1984.10
17、西方学者对中国文革的研究 徐友渔 二十一世纪 1984.10
18、文革期间群众性对立派系成因 华林山 二十一世纪 1984.10
19、毛式乌托邦的幻灭——文革后的伤感现实主义潮流 高名潞 雄师美术 1984.11
20、文革卅周年:海瑞罢官说从头 明报月刊 1984.12
21、再说文革中的造反派——与华林山商榷 徐友渔 二十一世纪 1985.02
22、从历史角度看“文革”的政治意义 Dirlik, Arif著、陈慈玲 吳嘉宝译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5.03
23、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 崔之元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5.03
24、“文革”中群众暴力行为的起源与发展——迫害性集体行动的逻辑 龚小夏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5.03
25、“大批判”诅咒巫术——“文革”向原始文化“返祖”的实证研究 王毅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5.03
26、文革思潮与后学 郭建 二十一世纪 1985.06
27、从“毛泽东选集”看毛泽东思想 麦瑞台 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 1985.07
28、红卫兵与“全共斗”——兼谈60年代日本的新左翼 桥爪大三郎著、季卫东译 二十一世纪 1985.08
29、文化大革命与现代日本 加加美光行著、季卫东译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0、文革是一场反社会运动 Touraine, Alain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1、文革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印红标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2、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 宋永毅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3、政治迫害的造反运动 华林山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4、“六亿神州尽舜堯——文革后期绘画的主题 吾远 二十一世纪 1985.08
35、“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与抗争 郭文亮 中国研究(香港)1985.08
36、中国“文革”民间思想概观 丁东、谢泳 中国研究(香港)1985.08
37、文革理论与毛泽东 张景芬 中国研究(香港)1985.08
38、关于“两个文革”说 徐友渔 中国研究(香港)1985.08
39、“毛泽东现象”与文化大革命——一种可能的哲学诠释 何中华 中国研究(香港)1985.08
40、对中国文革的解释 White Ⅲ,Lynn著、汪煦摘译 当代中国研究 1985.08
41、文革研究回归社会考察——兼论中国政治典范认知的转变 蔡子強 明報月刊 1985.10
42、异端思潮和红卫兵的思想转向 徐友渔 二十一世纪 1985.10
43、文革中的“外国造反派” 何蜀 二十一世纪 1985.10
44、打老师和打同学之间 王友琴 二十一世纪 1985.10
45、中共“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上)永毅 中共研究 1985.10
46、中共“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下)永毅 中共研究 1985.11
47、毛泽东与文革 周玉山 中国大陆研究 1985.12
48、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诗歌 贝岭 中国研究(香港)1986.02
49、文革与中国工业化——就文革中的工潮与徐友渔先生商榷 方圆 中国研究(香港)1986.02
50、中共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 宋永毅 中共研究 1986.07
51、文革中的黃皮书和灰皮书 宋永毅 二十一世纪 1986.08
52、文化大革命对儒学之批判及其社会基础 江衍良 元培学报 1986.12
53、文革异端的判別标准 云林 二十一世纪 1987.02
54、文化大革命与1989年民主运动之间的历史关联 Calhoun,Craig & Wasserstrom Jeffrey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1987.03
55、再探浙江省的文革运动——新资料、旧结论 Forster, Keith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87.03
56、文革社会冲突的类型 舒中兴 东亚季刊 1987.04
57、打开历史的黑箱——文革“写作组”剖析 古远清 纯文学(香港)1989.05
58、从“文革”至“从文革”共军政治角色的转变与走向 黃恩浩 共党問題研究 1989.11
59、文革中的异端思潮说明了什么?“評宋永毅、周澤浩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 徐友渔 二十一世纪 1991.10
60、清理阶级队伍——文化大革命的內幕 Walder, Andrew G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91.12
61、评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紀實》 陈永发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92.06
62、评《Proletarian Power: Shanghai in the Culture Revolution》 by Perry,Elizabeth J,Li Xun 钟延麟 政大史粹 1993.12
63、评介王友琴的《文革受难者》研究 赵鼎新 二十一世纪 1993.10
64、人性、责任和才华的凝結——读王友琴的《文革受难者》 仲维光 当代 1993.10
65、探讨中国大陆“文革时期文学” 岩佐昌暲、蔡长江译 中共研究 1994.04
66、“中央文革小组”及其文化基因 王毅 二十一世纪 1998.12 总第51期
67、《文化大革命:书目索引,1966-1996》 印红标 宋永毅、孙大进 二十一世纪 1999.4 总第52期
68、文革小说中的罪与罚 许子东 二十一世纪 1999.12 总第56期
三)、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史论文
1、Selected essays on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by workers,peasants,and soldiers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1.2、Wang,JamesC.F.The CulturalRevolution in Chin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New York & La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76.3、The Wounded:New stor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77-78.(eds.trans.Bartne, ,Geremie;Lee,Bennett).Hong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79.4、Tsou,Tang.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5、文化大革命的非消极影响 梅尔•哥德蔓 纽约:知识分子1986年春季号
6、Seeds office:Chinese voices of conscience.(ed.Barrne,Gerernie;Minford,John).New York:Hill and Wang,1988.7、Zhang,Ling.American Image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a Study of Selected Periodicals.Western lllinois U,1989.8、Paragons of Chinese Courage:Ten Who Braved the Storm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ed.Guangtning Daily Staff)New York:State Mutual Book & Periodical Service, Limited,1990.9、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ed.Joseph,William A.;Wong, Christine
P.W.;weig,David).Harvard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8.Cambridge,MA: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xvard Universit.Distn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10、Yang,Xiao-ming.The rhetoric of propaganda“tagmemic analysis of selected documents of the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American University Studies.Series XIII,Linguistics;Vol.28.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orporated,1994.
11、Gong, Xiaoxia.Repressive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victimization:patronage and persecu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一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1995.12、Song,Yongyi;Sun,Dajin.The Cultural Revolution:A Bibliography,1966-1996.Bibliographical SeriesNo.VI.Cambridge:Harvard-Yenching Library,1998.
13、Picturing Pow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ost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ed.Evans,Harriet).Lanhar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9.
14、Chang, Tony H.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a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English language works.Westport,Connecticut & London: Greemvood Press,1999.
15、Mao's children in new China:voices from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ed.Jiang, Yarong).New York: Routledge,2000.
16、Wang,Youqin.Student Attacks Against Teachers:The Revolution of 1966.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etrospect,” Hong Kong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uly 4-16,1996: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Chicago,March accessed,2002.
17、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Master Narratives and Post-Mao Counternarratives.(ed.Chong, Woei Lien).14-16,1997.On-fine
at:Virtual Museum ofCulturalRevolution:
http://museums.cnd.org/CR/engfish/research.httnl, last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2002.(四)、“文化大革命”史博士硕士论文
(1)、大陆地区
1、博士论文:
1、试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 杜蒲(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1990(论文提交日期)
2、大**年代的艰难抗争 郭文亮(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文化大革命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1994(论文提交日期)
3、“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 张志明(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1995(论文提交日期)
4、“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周全华(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文化大革命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1997(论文提交日期)
5、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张曙(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2001-05-01(论文提交日期)6、50、60年代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张明军(作者)周敏凯(导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中国政治(学科专业名称)华东 师
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1(论文提交日期)
7、论红卫兵政治思潮 范明强(作者)彭明(导师)政治学理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0(论文提交日期)
8、“文革”十年小说研究 廖述毅(作者)许志英(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1(论文提交日期)
9、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 周敬青(作者)金春明(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位授予单位)2001(论文提交日期)
10、“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研究 [韩]卞敬淑(作者)王晓明(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廿世纪中国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1(论文提交日期)
11、“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 叶青(作者)汪征鲁(导师)历史学(学科专业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10-01(论文提交日期)
12、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 金鹏(作者)林尚立(导师)政治学理论(学科专业名称)复旦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10-20(论文提交日期)
1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福建老区问题 赖正维(作者)汪征鲁、林强(导师)历史学(学科专业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10-01(论文提交日期)
14、知青题材小说研究--从文革时期到90年代 曹惠英(作者)洪子城(导师)现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研究(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5.1(论文提交日期)
15、“文革”主流文学论 武善增(作者)丁帆(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论文提交日期)
16、知青题材小说研究:从文革时期到90年代 曹惠英(作者)洪子诚(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研究(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论文提交日期)
17、论“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的两性关系叙述 张晓晶(作者)丁帆(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论文提交日期)
18、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王朝晖(作者)于群(导师)世界史(学科专业名称)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5-04-01(论文提交日期)
2、硕士论文:
1、文革时期长篇小说分析 郑荣康(作者)洪子诚、曹文轩(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1994.6.1(论文提交日期)
2、中英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于香港地区的体现 关怀广(作者)周青(导师)国际政治(学科专业名称)暨南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0-05-01(论文提交日期)
3、文革初期政治性形相材料研究——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方式及意义 彭俊军(作者)王浦劬(导师)政治学与行政管理:政治学理论(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0.5.1(论文提交日期)
4、文化大革命对香港社会秩序的影响--一九六七年五月**研究 郑荣康(作者)牛大勇(导师)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0.7.1(论文提交日期)
5、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 邱建立(作者)翁有为(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专业名称)河南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1-05-01(论文提交日期)
6、也谈“文革”时期党的领导问题 龙斌(作者)文选德(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1-05-01(论文提交日期)
7、福建文化大革命的一•二六事件 郑小娟(作者)汪征鲁(导师)专门史(学科专业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04-01(论文提交日期)
8、记忆的幻想:“文革”农村小说的精神选择 任美衡(作者)姚代亮(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04-01(论文提交日期)
9、“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教育革命研究 陈矩弘(作者)汪征鲁(导师)专门史(学科专业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04-01(论文提交日期)
10、文革十年红色诗歌浪潮初论 卢志杰(作者)黎风(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四川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04-12(论文提交日期)
11、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制度分析 胡明西(作者)范贤超(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专业名称)湘潭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05-01(论文提交日期)
12、文化大革命中民众的伦理心理初探 朱毅(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名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论文提交日期)
13、“文革”岁月邓小平的沉浮与中国社会的衰兴 乔水舟(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2(论文提交日期)
14、“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 赫学颖(作者)蒋登科(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04-01(论文提交日期)
15、“文革”新诗及其现代性论析 陈祖君(作者)周晓风(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04-20(论文提交日期)
16、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反思 吴恩鸿(作者)张福记(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04-29(论文提交日期)
17、对文革的解读 王志(作者)韩莉(导师)世界史(学科专业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06-01(论文提交日期)
18、论毛泽东个人崇拜形成的原因 汪思明(作者)孙康(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名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10-01(论文提交日期)
19、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 黄擎(作者)吴秀明(导师)文艺学(学科专业名称)浙江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3-12-01(论文提交日期)
20、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冒进反冒进两种思想路线为线索 金美仙(作者)关海庭(导师)法学(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04.28(论文提交
日期)
21、“文革”中的媒介批判 易发俊(作者)刘建明(导师)新闻学(学科专业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05-01(论文提交日期)
22、文革美术及其历史的思辨 肖永生(作者)曲湘建(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05-01(论文提交日期)
23、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 张磊(作者)陈新华(导师)设计艺术学
(学科专业名称)江南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06-01(论文提交日期)
24、“评法批儒”运动研究 魏旭斌(作者)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论文提交日期)
25、“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 华玉(作者)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4(论文提交日期)
26、“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转型 裴自余(作者)关海庭(导师)中共党史(学科专业名称)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5-04-01(论文提交日期)
27、论“文革”时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王照兰(作者)刘济良(导师)教育学原理(学科专业名称)河南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5-05-01(论文提交日期)
28、“文革”期间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陈的非(作者)张传燧(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2005-05-01(论文提交日期)
(2)、台湾地区
硕士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大革命(硕士论文)熊钰铮(作者)陶希圣(指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机构)台北 民国61年
2、论文化大革命中社会冲突(硕士论文)舒中兴(作者)关向光(指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机构)台北 民国86年
3、中共群众路线之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吴黎明(作者)高永光(指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机构)台北 民国86年
4、中共文化大革命时期之高等教育研究:以理性选择研究途径分析(硕士论文)吴宗宪(作者)吴秀光(指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研究所(研究机构)台北 民国89年
5、大字报在中共文化大革命期间扮演的传播角色(硕士论文)钟行宪(作者)汪学文(指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所(研究机构)台北 民国63年
6、红卫兵**与义和团事变比较研究(硕士论文)余秋煌(作者)陈英略、陈綏民(指导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大陆问题研究所所(研究机构)台湾 民国74年
7、中共文化大革命与大陆知识分子(硕士论文)张大卫(作者)佘延苗(指导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大陆问题研究所所(研究机构)台湾 民国69年
8、文革時期中共文艺政策
第二篇:《天津史研究论文选辑》目录
《天津史研究论文选辑》收录的论文
上 编
天津都统衙门——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机构/林树惠 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林树惠 北洋军阀的来历/荣孟源
天津都市聚落的兴起和发展/鲍觉民 义和团保卫天津的英勇战斗/金家瑞
五四时期天津爱国运动概述/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 冀中、冀东人民对解放天津的巨大贡献/河北军区 杨柳青发现的太平天国年画考证/罗尔纲
1925年天津纺织工人斗争经过——八位老工人座谈记录/天津历史博物馆 有关天津战役的重要资料/空军司令部
旧中国时期的天津纺织工业/天津市纺织工业局编史组 旧中国时期的天津工业概况/纪广智 旧中国时期天津的对外贸易/王怀远 旧中国时期天津工人状况/纪广智
明清以来天津水患的发生及其原因/乔虹
义和团在京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事迹/张祥光 河北省的旱涝灾害及其防治/孙寿荫 试评聂士成的功过/赵捷民
论聂士成的功过——考察聂士成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兼与赵捷民同志商榷/李俊虎 张金光 高宗裕
明修《天津三卫志》试探/卞僧慧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天津的侵略活动及其影响/闻性真 元朝海运对于天津的影响/陈隽如
京津地区历代水田兴废情况述略/刘浩然 漫话天津的会馆/池士潭
天津近代史的两个问题/闻性美
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天津物价看阶级剥削和压迫/陈炳富 丁世洵
从启新洋灰公司兼并湖北水泥厂看旧中国水泥工业中的资本集中问题/郭士浩 “洋油”在天津/张高峰 天津教案/贾逸君
天津开埠初期的洋行和买办/佟飞 一二•九运动在天津/廖永武
解放前天津三条石徒工的血泪/王锡荣 李家璐 天津的脚行/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资料室 天津的五卅反帝运动/南史
大沽口保卫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天津市历史研究所 天津师范学院史话写作组
历史上有关天津地震的情况/狄力
周总理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片断/天津市历史研究所 天津历史博物馆 徐光启在天津的农事试验/张仲
周恩来同志在五四时期的革命活动/王永祥 刘品青 老舍早期在天津的活动和他的处女作/董振修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天津的早期传播/董振修 天津市区的历史变迁/张仲 “红灯照”考略/王致中
五四时期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叶梧西 略论天津义和团运动/廖一中 论“天津教案”/来新夏
天津的海光寺与“兰田”/郑克晟 傅同钦
“五卅”运动中天津人民的反帝斗争/王永义 岳琮琰 东正教传入中国及其在北京、天津的发展/高崖 解放前天津棉纱批发商业史略/丁世洵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张洪祥 从地名看天津史地特点/杨平天津解放前行政区划沿革/史习芳
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纺织工业的兼并/姚洪卓 沙俄与天津都统衙门/李嘉谷 试论天津近代教育的开端/侯振生
试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引进技术发展技术的经验/陈竞生 天津经济中心的形成/蔡孝箴 袁黄与明代的宝坻水田/郑克晟 蔡元培在天/高平叔
长芦盐务与天津盐商/徐景星
春秋战国时期天津地区沿革考/刘幼铮
李大钊与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殷子纯 唐燕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天津建党/廖永武 清末长芦累商洋债风潮/林纯业 天津的近代早期民族工业/刘民山
武昌起义前后天津地区的立宪派/刘民山 周学熙与天津早期工商业的发展/郝庆元
天津解放前的工业概况/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室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林纯业 漂榆并非天津早期古邑落/常征 袁世凯与刑警的创建/廖一中
从天津开埠前后的变化看近代天津的起点/卞僧慧 欢迎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廖永武
抗日战争前夕天津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姚洪卓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林树惠 清前期天津的海上交通/郭松义
天津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刘民山 天津棉纺织业何以起步较晚/张利民 天津外国租界的历史沿革/杨大辛 天津银号浅析/马秀玲
天津早期团组织发展情况概述/李德福 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陆方近代天津行政区划沿革/韩俊兴
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史发展/王玲 北洋政府官僚与天津经济/魏明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天津工人运动/姚洪卓 古代天津港的形成与变迁/刘致勤
近代天津报纸综述(1886—1919)/董效舒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天津伪政权的控制/陈志远 乔多福 明万历年间天津屯政的勃兴/郭蕴静 清代天津农业概述/郭蕴静 谈天津的明清园林/王翁如
天津清代诗人生卒年考索/赵沛霖 天津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李长莉 维新运动时期的天津《直报》/汤志钧 鸦片战争后天津的银贵钱贱/林开明 1937年以前天津工业人口之推算/陈克 直沽寨与信安/卞僧慧
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垄断倾向/盛斌
资产阶级上层中要求进步的爱国者孙洪伊/董俊蓉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的外侨人口/韩俊兴
近代天津棉花终极市场的形成和作用/张利民近代天津上海两城市发展之比较/罗澍伟
开埠前天津城市化过程及内贸型商业市场的形成/胡光明 略论天津“都统衙门”的军事殖民统治/陈瑞芳 明清时期天津渔业/郭蕴静
清代前期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林纯业 清代天津的屯田/王翁如
清代天津商业城市的形成初探/郭蕴静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在冀东地区的走私贸易/张祖国 试论五四运动对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李运华 卢景新 天津保卫战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李德征 天津早期近代工业初探/万新平中俄天津贸易/郭蕴静
周学熙与北洋工艺局/唐少君 租界与天津城市近代化/赵津
五四运动中天津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的救国活动/李运华近年来天津地方史研究概述/万新平明朝对天津盐业的管理/张增元 清代天津文化刍议/范丽珠
清末民初长芦盐的产运销/林纯正 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金淑琴 天津警政沿革/天津市公安局史志科
天津口岸贸易与华北市场(1861—1913)/陈争平晚清“新政”与天津工业近代化/廖一中 五四时期的天津新文化运动/李运华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票号的兴起与发展/刘民山 北洋时期官僚私人投资与天津近代工业/宋美云 被迫开放与天津城市近代化/胡光明 20世纪初期海河水系行轮状况/谢钟桢 嘉庆十七年长芦盐砝舞弊案/叶志茹
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天津城市经济功能的转向/周俊旗 论北洋时期天津商会的发展与演变/胡光明 论天津机器局/孙占元
19世纪基督教传入天津及华北初探/刘海岩
19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陈克 天津开埠前城市规划初探/李森
一座筑有城垣的无城垣城市——天津城市成长的历史透视/罗澍伟 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天津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罗澍伟 下 编
曹禺与天津/赵路
传统期之天津城居人口探析/吉石羽
国民党政府对天津敌伪产业的接收/汪寿松近代天津商业腹地的变迁/陈克 旧中国的天津口岸/赵禹辰
日本华北驻屯军及其侵华行径/武月星 天津的商业招幌/尚洁
周学熙与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唐少君 北洋新政与华北城市近代化/胡光明近代天津城市史散论/罗澍伟
近代天津第一个城市整体规划——介绍《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李森近代天津工业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发展/刘海岩 周俊旗 略论天津方言岛/李世瑜 韩根东 论近代天津城市人口的发展/张利民 清代周盛传小站屯垦述略/郭鸿林 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陈振江 长芦盐业史述略/孟庆斌
从历史看天津音乐文化的主要特点/陈嘉瑞
略论周学熙实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思想/张洪祥 马陵合
论启新洋灰公司的经营特点——周学熙集团企业个案研究/欧阳跃峰 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罗澍伟 张学良与张伯苓/梁吉生
从单核增长到城镇同步发展——天津城市化模式/任云兰 日本占领天津时期市民的生活质量/周俊旗 天津事件新探/郎维成
洋务运动与津、穗、汉、沪四城的早期近代化/姜铎 安福系“财神”王郅隆/张玉芳 沦陷时期天津四作家论/张泉
论清末商会对长芦盐务风潮的平息/胡光明
20世纪30年代前天津人的生育观念、生育习俗/顾道馨 七七事变后占领天津的日本侵略军/王凯捷 长芦盐区的由来及其演变/芮和林
20世纪初期天津金融风潮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吴必龙 京津唐地区金代人口变迁研究/唐亦功 李叔同与近代天津文化的渊源关系/章用秀 明清时期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张芳 清季天津对外直接贸易简论/吴弘明 清末铜元危机与天津商会的对策/赵洪宝 天津的开埠与英租界的形成/刘海岩 天津的洋务企业与社会环境/宋美云
五四运动中天津商人罢市、抵制日货问题考察/李学智 北洋时期天津商会政治文化试析/宋美云
北洋新政体制下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天津县各级议事会的成立及其权限/[日]贵志俊彦 著周俊旗 译
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李森 论近代天津市民文化的兴盛/尚克强 明朝的天津巡抚及其辖区/靳润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天津妇女社团/田敏 源于满语的天津方言词汇/顾道馨 周馥与洋务运动/吴宏爱
理门与近代华北集镇社会——天津独流镇理门调查分析/程啸 论庚子大沽口之战/戚其章 论卫派文化的移民特征/郭武群
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许檀 天津文化与天津城市论纲/陈雍 五四运动期间的天津总商会/朱英 关于天津抗战的日期问题/陈德仁 明清政府与天津社会经济变迁/徐永志 天津开埠初期的洋行与买办庞玉洁
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冀满红 北京、天津城市文化之比较/王兆祥
20世纪上半叶北京和天津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比研究/罗海江 乱世:天津混混儿与近代中国的城市特性/关文斌 著 刘海岩 译 论20世纪前期天津钱庄业的繁荣/林地焕 上海、天津近代城市文化比较浅析/郭武群 天津近代的初等学堂与绅商/朱鹏
近代天津商会与国内其他商会网络机制的建构/宋美云 宋立曼 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中的天津因素/樊如森
1917年的天津大水灾:天津与它的腹地/李明珠 著 任云兰 译
华北城市的粮食供给结构——以天津斗店为中心/[日]浜口允子 著 汪寿松 译 明代天津人口与城市性质的变化/高艳林 清代以来广东人在天津的经济活动/刘正刚 清末新政时期华北近代教育的兴起/万新平
天津租界日本居留民社会及其意识/[日]桂川光正 著 史丽华 译 外国人在天津租界所办报刊考略/于树香 “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董丛林 20世纪上半叶天津娼业结构述论/江沛
关于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思考/陆桂敏 高展
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张思 北洋时期天津的宪政改革/郭剑林
从军事卫所到经济中心——天津城市主要功能的演变/张利民 划定天津日租界的中日交涉/张利民
甲午战争时期的天津《直报》及其对战后的舆论导向/徐建平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刘海岩
近代商会研究新视角:商会网络运行机制——以清末民初天津商会网络为个案/应莉雅 抗战时期华北日系农场的殖民经营——以天津地区为中心/张会芳 民国时期天津物价变动原因探析/高展 明代天津卫城城区建设考略/王伟凯
商会与清末民初天津城市社会生活的进步/庞玉洁 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吴松弟 樊如森 袁世凯、徐世昌与天津地方自治/郭剑林
20世纪初天津的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龚关
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许檀 解开天津右卫创建史上的两个谜团/南炳文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王先明 张海荣
民国灾荒与战乱期间天津城市的社会救助(1912—1936年)/任云兰 试论明清长芦盐业重心的北移/刘洪升
试论清末天津警察制度的创立及其对城市管理的作用/涂小元 引进 扶植 辉煌——论天津早期的话剧演出活动/郭武群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任云兰
论华北灾荒期间天津商会的赈济活动(1903—1936)——兼论近代慈善救济事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任云兰
清末民初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初探/朱英
试论民国时期京津两市婚姻自由的实施进度/王印焕 天津近代文学与公共文化空/张宜雷
中国近代外贸埠际转运史上的上海与天津(1866—1919)/唐巧天 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刘海岩 “新政时期”天津城市管理的近代化变迁/王良胜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日]户部健 从“公推”到“票举”:近代天津商会职员推选制度的曲折演进/朱英近代天津会馆房地契约与诉讼习惯研究/宋美云 商业贸易与民国前期天津和腹地间的资金流动/龚关 天津近代城市文化转型时期妈祖文化的特点/方广岭 义和团时期京津下层平民心态研究/袁志海
元明清政治经济格局与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李红有
第三篇: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著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全书1140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的教材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明朝以“朱”(朱奉天运)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孔师阙礼)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都没能够取本而代之。
《千字文》——最有文采的启蒙读物
《千字文》,简称《千文》,它在“
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
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成的。全书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
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弟子规》——源于《论语》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儿童训蒙教材。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朱子家训》——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
《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继《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所撰)之后的又一部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共506字,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柏庐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该篇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官绅、殷户、书香世家,津津乐道,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也含勤俭持家、常至劳作、清洁健康、邻里和睦、合家欢乐等。300年来流传后世,脍炙人口。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幼学琼林》
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民间还有“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
《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二十四孝》
作者郭居敬,福建人,博学多闻,精通诗词,颇负时名,性至孝,双亲去世悲伤之极,遂辑先秦至宋代24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并附诗歌以教授蒙童。此书文字短小精悍,每则故事最长不超过百字,最短42字,通俗易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六百多年间蒙童的必读书,影响巨大。
(孝感动天 卖身葬父 卧冰求鲤 扇枕温衾 哭竹生笋 恣蚊饱血)
《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文字蒙求》
一本专讲文字学的蒙书。《说文解字》古奥难懂,《文字蒙求》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阐明每个字的本义,使儿童轻松地掌握生动的文字。
《古文观止》
收录先秦至明末文章222篇,每篇有简略评注,分12卷。所选有散文、骈文、辞赋,基本都是公认的名家名篇,成为最好的古文入门教材,编成之后盛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并称“蒙学双璧”,成为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蒙书。
《千家诗》
三、百、千、千
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
三、百、千”合称为“
三、百、千、千”。
《唐诗三百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继《千家诗》以后影响最大的诗选蒙书。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孙洙53岁时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参差不齐,遂与继室徐兰英始编《唐诗三百首》,第二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为标准,共选77位诗人,317首诗,唐诗中的名家名作基本都收录其中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行海内,流传不绝,几至每家一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全唐诗》
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编纂,《声律启蒙》
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新三字经》
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将这些对人生哲理、社会经验整理汇编,浓缩成共236句、1416字的三字韵文,以白话取代文言,在附录部分更是特意收录了章炳麟增订版《三字经》。根据和谐社会的需要,论述了千百年来人们所信奉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论述了“真善美,是三金”、“德智体,是三好”、“精气神,是三宝”、“松竹梅,是三友”、“天地水,是三元”„„
我们应该怎样读蒙书?
第一阶段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与《二十四孝》。《三字经》是最起码的识字入门和常识,《百家姓》是识字辅学,《千家诗》激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二十四孝》是浅显而生动的孝行故事。
第二阶段读《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或《声律启蒙》。
《千字文》是对《三字经》的补充,由三言变为四言,难度有所加深。《孝经》比《二十四孝》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可学习大量历史风俗典故,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可以培养语感,为下一步学唐诗宋词打基础。
第三阶段读《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文字蒙求》、《古文观止》。
《增广贤文》和《朱子家训》则教成人立身处事之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字蒙求》是识文断字的基础。《古文观止》是学习成篇写作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