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共5则)

时间:2019-05-13 06: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第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王范中心校吕文芳

品味粽叶清香,笑看龙舟竞发,端午佳节,总是带给我们那么多美味与快乐。可是,当你合家团圆吃着香甜的粽子时,当你为龙舟健儿欢呼时,你可曾想过,端午佳节的由来?可曾想过这欢乐佳节的背后,曾有一个忧伤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汩罗江畔,水声滔滔,晚风萧萧。一个失意的落魄诗人,一个不屈的爱国志士——屈原站在江畔,满腹悲愤:总希望用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却屡遭排斥,数被流放。如今,国已亡,家已破,五尺男儿何所去!誓与祖国同存亡,纵身一跃荡清波。从此,三湘大地少了一位忧伤的诗人,汩罗江里却多了一个不朽的英魂。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到五月初五便向江中投放糯米,以各种形式纪念他,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我们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痛楚,没有忍饥挨饿的体验。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如果不是学校要放三天节日假,如果不是妈妈包着的粽子,我们甚至忘了这个节日,我们热衷于狂放的圣诞节,我们喜欢搞笑的愚人节。我们觉得这些“洋节日”远比端午节、清明节更有意思。这些老掉牙的节日,今天是否还值得过?粽子的甜味似乎也淡了点!也许冰淇淋更美味吧!

可是,我们忘了:忘了我们是炎黄子孙,忘了我们是龙的传人。忘了我们这个民族优秀文化。网络上的一段话让人反思:“知道“我要发”的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阿凡达”的越来越多,知道“阿凡提”的越来越少。”时代在进步,我们知道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可是,那些传统文化就被忘记吗?

当你身着韩版服饰,穿着耐克鞋,吃着汉堡包,在平安夜狂欢于圣诞节时,请你别忘了,你是中国人,服饰可以改变,内心却不容背叛。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端午节?记住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扬我们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原本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绵延了五千年的精华。“精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一首绝句让杏花村的酒香飘荡至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苏轼的一声追问让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一语道破千载游子心声。这是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这是多少令人回味的诗篇,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读着这些诗词,从少年走向中年。每一个中国人,一说起这些诗词,就有一股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涌动,这就是文化,这就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试想有一天,我们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我们不再用汉语交流,我们不会写方块字,我们没有自己的节日,我们,还是中国人吗?

其实,我也爱吃肯德基,爱看韩剧,在多元化的今天,这些追求无可厚非,我只是希望,我们别忘了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学好自己的文化。屈原为什么让后人纪念?因为他的爱国。今天,我们怎样爱国?就是学好中华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屈原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让屈原两千多年前的感叹,成为我们今天的誓言!

第二篇:今年端午节,我们怎么过?

今年端午节,我们怎么过?

摘要:主持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去年开始又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对于这个节日,各位嘉宾是怎么看的?

宇中辉:我小时侯,每到端午节,乡亲们都要包粽子,煮熟了互送亲朋,让人感受到其蕴涵的浓浓亲情。老人还会做几个放了雄黄粉的小香袋,给孩子挂在胸前辟邪祈福。可如今,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中的“味道”远不如从前了。龙舟和粽子被打上深深的商业烙印,眼下,60岁以上的老人还愿意在端午节包粽子,而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年轻人,就对粽子不“感冒”了,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包了。端午节的很多风俗,恐怕将成历史了。我的感觉是,端午节还是保留一些传统的风俗较好,古老的东西让人回味无穷。

张燕:民间有“端午不带艾,死后变个老鳖盖”之说。每年端午节成都五芳斋,家家户户都用花布条、蚕豆壳、黑豆粒缝制成“豆姑娘”和“老和尚”。碎花布条当衣裳、蚕豆壳当脸、黑豆粒当眼睛,缝制好后绑上艾蒿,用一条彩绳拴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女孩戴“豆姑娘”,男孩带“老和尚”。现在,这些习俗慢慢在变,不要说小孩子,35岁以下的年轻人估计也很少知道带“豆姑娘”和“老和尚”了。

高健:小时候在巨野老家过端午,一般早晨吃煮鸡蛋,中午吃糖糕、粽子。母亲还做雄黄酒,洒在墙角、床下灭蚊杀虫。然后用剩下的雄黄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个“王”字,意为日后像老虎一样强壮。那时候,我特盼望过端午节。这几年,过端午节找不到往日的感觉了,不知道生活条件好了还是人老了。

周金松:有关端午节,我除了知道纪念屈原、吃几个粽子成都粽子批发网外,其它的就不知道了。现在商场市里有现成的粽子,品种多,也不贵,买回来锅里一蒸就能吃,免去了动手的麻烦。我们这些年轻人,现在一般通过上网、发短信问候朋友。昨天上午我就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点击后,先出现一个绿色的大粽子,随着粽叶逐层剥开,露出热气腾腾的粽子,随后打出一段问候语,那种感觉很惬意。

姜南: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说端午节被韩国人“抢”跑了,引起大家的讨论。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吃粽子是因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对端午节有了一些了解。

石耿立:千载而下,端午节绵延传承而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一个恒久的文化符号。它具有独特的文化潜质与生机,或包粽子怀念当年,或发电子邮件过好今天,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过法,这是正常的,这正是端午节富有活力的地方。

端午节怎么过 市民各有说法

宇中辉:过端午节,粽子当然少不了。不过,我们今天见到的,多是机器流水线上的产物,变了味。我已经买好了糯米等原料,端午节那天,一家人一起包粽子。相信这样过端午节会有特色。

王运来:端午节越来越“鸡肋化”,粽子的命运越来越“月饼化”。昨日,在中华路一商场,散装粽子已经打8折了。我在商场逛了个遍,也没见到香包、雄黄酒等其它纪念端午节的东西。

李丽:过端午节不一定非吃粽子,吃粽子也不一定非在端午节。我在一家花店预订了一束花,准备在端午节那天送给母亲。

高健:昨日,单位说要放假,我才知道端午节到了。春节有文娱表演,正月十五闹花灯,端午节菏泽什么都没有。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我们一家准备利用这个机会打扫卫生,辟邪驱瘟,祈求健康长寿。

主持人:粽子飘香成都粽子团购网,又到一年端午节,相信大多数人是从商家那里感受到的。因农历五月古时被称为“恶月”,人们有打扫卫生、防病保健的习俗。清除卫生死角,创造优美环境,是今年我市围绕端午节广泛开展的一项活动,成为一大亮点。

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人眼里,越来越淡化。现代如何过端午节,欢迎您继续谈谈自己的观点。

第三篇: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方朝晖 《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版)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清明这一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我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映了一种文化对于死和死者的态度。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记得多年前,一位台湾作者在报上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时他又说,如今值得安慰的现象之一,也许就是每年清明节,台北市还会严重堵车。清明节堵车,说明扫墓的人很多。如今大陆也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今年出行的人也多,但不知有几人是为了扫墓,更不知大街上有多少“行人欲断魂”。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清明这一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我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映了一种文化对于死和死者的态度。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甚至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礼仪制度,创立文化的样式,塑造文明的精神。

例如,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宗教抹杀生与死的界限,常人活着与死后都在同样的“三界六道”中。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以死后为取向的宗教,因为它让如何摆脱死后进入轮回,成为每个人活着的首要课题;生命的无限和永不消亡,却给此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又比如,基督教同样是一种以死后世界为取向的精神传统。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所以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死后——为了死后更好地“活着”;死亡虽不可怕,但死时得不到宽恕则非常可怕。事实上,基督教正是通过这种生死观强化了人们在此生此世的职责。此外,基督教关于每个个体的灵魂独立自存、相互平等、永恒不灭的观念,对于现代西方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道家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死后世界的明确观念,或者说,死后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它希望通过“长生”把我们永留于这个世界。事实上,在道家学说中,整个世界是以“天地”为准的(与儒家同),并未超出西方哲学中所讲的感性经验世界,基督教中的此世(this-world)或印度宗教中的“三界”等的范围。因此,道家虽然常被我们说成是“出世的”,但若以其他宗教传统来衡量,则可以说是入世的,因为它并没有对此岸或此世持否定态度。这样一来,道家就不可能像佛教、基督教等那样以死后世界为取向,来塑造现世生活。但这并不等于说道家没有彼岸,而是认为彼岸即在此岸中。这个彼岸,需要人通过努力来达到,在超越小我、趋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家将主要精神用于探讨如何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在庄子等人看来,永恒、不朽不像在基督教或佛教等宗教那样是现成的前提,而是每个生命应该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只有在人与天地(或称自然)合一的境界中才能实现。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并没有死后世界之完整清晰的理论学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基本上不是按照死后世界的目标或观念来组织和安排此世的生活,这一点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然而,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既与印度宗教和基督教有别,也与道家截然不同。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一方面,儒家对于人死后的存在及其居留于其中的世界“敬而远之”。孔子甚至在被逼问、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也只用“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措辞敷衍了事;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却又把祭祀鬼神(死者)看得无比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颇能代表儒家的立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儒家传统主导下,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确实可靠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祭礼在中国非常丰富发达。虽然不少人也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但对自己死后是不是会变成神灵,或变成什么样的神灵,后者如何活动及发挥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也许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是,将来他们死后也会被后人祭悼;也就是说,他们所知道的仍然局限于此世。既然死后世界如此模糊不清,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却如此重视祭祀呢?

下面我试图说明,虽然死后世界在中国文化中模糊不清,死亡在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含义同样是意味深长的。搞清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在以此岸为导向的中国文化中,对于死和死者的祭祀也是以此岸为导向的。具体说来,中国人是把死者当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从未将二者分开;对于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更好地认识“生”。具体地说,祭祀的功能包括:通过祭祀强化自己与死者的感情联结,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构合理的人间秩序;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确立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者的祭祀,同样达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显然,这种效果是通过与佛教、基督教完全不同的方式达到的。

首先,在没有灵魂不死强大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身边之人、特别是亲人的死去,最容易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死的遗憾永远无可挽回,死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人永隔的伤痛最刻骨铭心。在祭祀中,通过回忆死者的音容笑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生者对死者的痛楚达到顶点。在深深的遗憾和叹息中,人们不得不严肃面对死者的心愿;在痛苦的回忆和哭泣中,不得不认真调整人生的座标。从此,我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死者的期待中站起,在先人的庇佑下前行。从此,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都和死去的人息息相连。

因此,对于死者特别是亲人的悼念,让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人生的职责和义务。祭祀不仅升华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使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今天我们对于死者的承诺,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精神的升华,感受到生命的崇高;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如何恪尽职守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孔子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中庸》);祭祀不仅让我们认识人生的职责和使命,还起到了理顺人群关系、塑造社会秩序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祭祀是中国人学会“成为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礼记·祭义》)。通过祭祀,我们对于人生多了一份理解;通过追思,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敬重。每一个死者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人生的谢幕,对我们来说则是严重的警示。因为他的今天,将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的明天,我们谁也无法阻挡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由此,我们也对人生少了一份贪恋,因为我们在有生之年对于金钱、财富、名利的所有聚集,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死,特别是亲人的死,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可怕,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我们由此对人生不敢再掉以轻心,不敢再玩忽怠慢或挥霍浪费。我们在丧祭中走向成熟,逐渐变成为有责任感和尊严的、顶天立地的人。由此我们理解,为什么儒家认为一个人懂得了禘尝之义,治国将易如反掌(《论语·八佾》);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孔子和儒家强调祭祀必须无限诚敬,因为诚敬是实现上面所讲的一系列功能的前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祭祀达到同样的醒悟和长进(“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礼记·祭统》)。

儒家强调,祭祀是情感最为强烈的活动,是一个人从生命底处对另一个人真情的流露和渲泄,这一情感是从亲丧之初即已奔涌。“恻怛之心,痛疾之意„„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礼记·问丧》);故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也”(《孟子·滕文公上》)。需要指出的是,祭礼正是借助情感的巨大力量,来达到深刻改造人的效果。可以说,祭祀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即让人们在对人、特别是对亲人的感情中认识人生、理解生命;儒家培养了中国文化这样一种活的灵魂,即在无边的亲情世界中“成为人”。牟宗三先生在《历史哲学》一书中对此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他说:

宗法的家庭族系,依着亲亲之杀,尊尊之等,实兼融情与理而为一,含着丰富无尽藏的情与理之发扬与容纳。„„在此种情理合一的族系里,你可以尽量地尽情,你也可以尽量地尽理。而且无论你有多丰富的情,多深远的理,它都能容纳,决不能使你有无隙处之感:它是无底的深渊,无边的天。五伦摄尽一切,一切摄于五伦。

无论为天子,为庶人,只要在任何一点上尽情尽理,敦品励行,你即可以无不具足,垂法后世,而人亦同样尊重你。

就在此“尽”字上,遂得延续民族,发扬文化,表现精神。你可以在此尽情尽理,尽才尽性;而且容纳任何人的尽,容许任何人尽量地尽。(荀子云:王者尽制者,圣人尽伦者也。孟子云:尽心知性知天。)在此“尽”上,各个体取得了反省的自觉,表现了“主体的自由”,而成就其为“独体”。(牟宗三:《历史哲学》,增订八版,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页74-75)

梁漱溟先生也曾将中国人亲情关系的理想境界描述为:

要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87)

牟宗三和梁漱溟先生所描述的中国文化中的亲情,为每个人生找到归宿,为社会道德奠定基础,体现了儒家人伦世界的精彩和魅力。亲亲变成了现实,人心才有了依归;亲情得到了深化,人生才有了温暖。亲情是人间之爱的起点,亲亲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故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让人们舍亲而爱人,废私而爱公,就是在追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是在掏空社会道德的根基,堵塞社会秩序的源泉。而亲情的这种重要性,通过祭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中庸》)

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个并不是以死后世界为导向的文化中,祭祀恰恰是强化人生责任、确立人生信念、整顿生活秩序等为此世服务的最佳方式之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鬼神观念并不发达、死后世界并不清晰的中国文化中,祭祀活动却异常丰富和发达。虽然祭祀在古代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包括古代印度、埃及等在内的许多王朝或国家里,都可以看到异常发达的祭祀传统,但它们在这些文化中的含义和功能却可能与其在中国文化中迥然不同。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祭祀往往是以彼岸为导向的,即为了配合这种文化对于死后世界的追求服务的。而在中国则不然,祭祀严格说来是为此岸服务的,即为了人们在此岸的生活这个终极目的服务。而这一现象本身,与中国文化早就具有的此岸化倾向有关。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中的这些话,在我看来极为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之活的精神——中国人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正是在对死者的祭祀和追思中得到了体现。在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浪潮中,人们曾把所有祭祀祖先的活动称为迷信,不让人们去祭祀亲人,在人生观教育中不再以孝亲为本。今天,当我们强调文化自觉的时候,也许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认识中国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之最深刻的基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今天我们重建社会道德,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脱离霸道,转向王道,从最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真实人性的亲情入手,找到社会秩序重建的正途。

第四篇:过端午节作文

过端午节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端午节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端午节作文1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传说这一天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头奖自杀的日子,为了纪念她,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据说那时的老百姓为了不让诗人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头到江里喂鱼虾,还组织了许多船队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来源。

又因为五月初五有两个五,所以在民间有许多跟“五”相关的习俗.如在小孩子的脖颈、手腕上系“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线,就会带来“长命百岁”的好运,让我们在老爸的“金箍棒”、老妈的“紧箍咒”下能活蹦乱跳.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悬插营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头花(“五端”).待到中午,孩子们就可以大饱口福了,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雄黄酒(“五黄”)少不了,还有好多好菜,吃得我们肚皮滚圆滚圆的.

过端午节作文2

端午节到了,今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和奶奶一起去五号区买端午节要吃的菜。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五号区菜市场里也很热闹。有卖蔬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我和奶奶先来到一个卖藕的地方,奶奶买了一些新鲜的藕。我们又来到一个老爷爷那里买了茄子和肉。又去一个老奶奶那里买了小黄鱼。这时奶奶对我说:“好了,这些菜够了,我们回家吧!”我和奶奶拎着大袋小袋的菜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回到家奶奶开始烧饭,又对我说:“今天大伯和哥哥要来吃饭,你帮我点忙。”我听了后,开始帮奶奶择菜、捧菜,忙得不亦乐乎。“叮咚……”门铃响了,我跑去开门,一看原来是哥哥他们来了。这时正好听到奶奶喊:“吃饭了。”我弟弟一听就像一阵风似的跑到厨房里,抢占一个位子坐下。

开吃了,大伯说:“今天的菜可真丰盛!”哥哥说:“今天的菜真香!”大家一起举杯互祝端午节安康。就这样我们一家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过端午节作文3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我吃一个鸭蛋。刚吃好早饭,妈妈的同学就打电话来约我们去玄武,妈妈爽快地答应。

我们来到水上学校,那儿的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就像一筐土豆,被人踢翻一样。哦,原来他们在举行“赛龙舟”呢。龙舟的样子可威武,就像真的一样。“咚咚”的鼓声响起来,在一阵阵“一,二”的口号中,龙舟飞快地前进,每位选手都吃力地划浆,都想得冠军。我在岸上也为他们加油。

看完赛龙舟,我们又来到长满荷叶的湖边,宽阔的玄武湖就像南京的一只眼睛,铺满的荷叶就像她的双眼皮,芦苇就是她的长长睫毛。我捡起一片荷叶当帽子戴在头上,就不怕太阳晒啦。

不知不觉就到中午,我们就回家。中午妈妈给我热一个红枣粽子,吃起来又香又甜。

过端午节作文4

今天是五月二十八日,小,你们能猜出今天是什么节吗?当然今天是端午节。那么你们知道这个节日是怎样来的吗?让我来给你们讲爷爷告诉的:从前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国人。当国家受到侵略时,向朝廷献计,却被赶出朝廷。屈原心里很悲伤,就含恨跳入汨罗江身亡。当地人得知此事,渔民立刻驾船打捞尸体。有的向河里撒米,让鱼吃饱肚,不去咬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人们过节是让大家想起屈原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这一天,有的赛龙舟,有的吃粽子,有的在家门上插艾叶,有的`开纪念大会。纪念活动丰富多采。

我们一家人吃着粽子,听着爷爷讲故事,极了。去立志一定热爱伟大的祖国。长大了一定报效祖国。

过端午节作文5

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和我一起包粽子。

妈妈先拿来苇叶,卷成一个小斗儿在里面放进一些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红枣,再给小斗盖上盖子,妈妈一边给粽子系红线一边给我讲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古代有个爱国诗人-屈原,他写很多爱国诗篇,想很多治国的好办法,但国王不听,而且把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后来国家灭亡,屈原很悲愤,就投江自杀,人们位不让鱼儿去吃屈原的尸体,就包很多粽子投入江中。听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小小的粽子竟然意义深远。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包完粽子,妈妈把锅烧开,然后把粽子放进锅里,煮15分钟,粽子捞起来,放在盘子上,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剥开苇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爸爸妈妈都夸我包得好。

今天,我不仅学会包粽子,还学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端午节作文6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这一天要吃粽子,送粽子,赛龙舟。

一大早,妈妈就叫我起来,带着爸爸早早的就去了外婆家,我本以为外婆没起来,没想到外婆已经在家里面开始包粽子了,我带着疑惑问外婆:“外婆,街上就买有粽子,为啥就不去街上买呢,为啥在家里自己包粽子呢?”外婆说:“街上卖的不如家里自己包的好吃。”我和妈妈就去帮外婆包了,而爸爸在悠闲的看着电视。

粽子包了二十几个,我就一把手上去捉了几个准备打开吃,外婆说,还不能吃,你先去给邻居送几个。说完,外婆就拿着几个粽子递给我让我去送,我只好垂头丧气的提着几个粽子去送了。

送完,我兴奋地跑回家,这回终于顺利的吃上了粽子,哈哈,真好吃。

按照习俗,我们应该去赛龙舟,然而我们这里没有龙舟,只好在电视上看他们赛龙舟,为他们加油鼓起。

我爱这个端午节!

过端午节作文7

今天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楚王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打捞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也做同样的事。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因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可真伟大呀!

过端午节作文8

端午的时候要干什么呢?当然是要赛龙舟、吃粽子喽!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更喜欢带着弟弟去老家和亲戚们团圆。在我看来,和亲戚朋友团圆有两大好处:其一,多了许多热闹气氛;其二,可以和许多人分享我们的快乐。

老家的人很勤劳,咱们也是懂得劳动最光荣的好孩子。所以,每当端午节的时候,老人家们非要自己亲手包粽子。

说干就干,我们“啪”地一声打开了仓库的大门。

取来糯米、粽叶、红豆沙和糖,我们就开始做了。

奶奶教我们把粽叶铺平,再把一大勺糯米在粽叶上抹一圈,并撒上白糖,粽子的外面就做好了。我想:里面不就是装红豆沙呗!装完了再把粽叶用绳子绑起来就可以了。谁知,我把这一头包好了,那一头又流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粽子给包好。

吃粽子了,奶奶端着一大盘粽子来到餐桌前,大家一看到粽子,个个垂涎欲滴,也不管是不是很烫,拿起来便迫不急待地大吃起来。大家吃着粽子,脸上溢满了幸福。

自己做的粽子,原来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

过端午节作文9

端午节,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有吃五黄的习俗,包粽子;有的地方赛龙舟。在我的家乡那里只有包粽子庆祝节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家乡过节日。一到家,就看见奶奶忙得不可开交。

她有是淘米糯米,有洗粽叶,看见我们来了,放下手中的活,高兴的说:“我正想叫人包粽子呢,既然你们来了,就帮忙包吧!”我们随着奶奶走进厨房,我心想:我只吃过粽子,从没包过,我也去包一下吧!想完,我快速地洗好了手来包粽子。看似简单的粽子,包起来可不容易,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两片粽叶一卷,提些豆,米往卷筒里一倒,再加上好吃的酱肉,加了些糯米,这回糯米不能加得太多,不然就会胀出来,虽然勉强包住了,但是爆出的粽子很不像样,不是开口子,就是少棱角。“坏粽子,不听话,我一定要包好你!”我的一句玩笑话,逗笑了奶奶。

到了中午的时候,桌子上的粽子已经堆满了,粽子包好了,奶奶把一个个粽子请进锅里用水煮熟。锅里的水发出“吱吱”的声音,像小鸡在唱歌一样,好像为我们庆祝端午节。过了一个半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出炉了,打开碧绿的粽叶,吃了一口糯米,那么软,还带着酱肉的香味,叫人吃了越爱吃。端午节,好吃的粽子,我很喜欢你们!

过端午节作文10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习俗。比如: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悬挂艾叶与菖蒲。

端午节不仅有许多风俗,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关于端午节来源的传说故事里,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了。相传,在春秋时期,秦国攻破楚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心如刀绞。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抱石跳入汨罗江中,以死报国。后来,人们就用吃粽子和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包粽子了。包粽子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包粽子的第一步是卷粽叶,要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要卷紧,不然米会漏出来。第二步是装糯米。第三步是把馅装进去,再在馅上放一层糯米。最后就是把留在上面的粽叶继续包好,用绳子绑牢,放到锅里煮了。当煮得差不多的时候,那浓浓的粽香就从厨房里飘了出来,直钻到我鼻子里。粽子出锅了,把粽叶打开,咬上一大口,哇!美味极了!

端午节,我最爱吃的是粽子,最爱看的是赛龙舟。它们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华文化。也是这两大习俗编织成了这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作文11

我的家乡在东川,这里的端午节可好玩了!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呀,要吃粽子,吃蚕豆;还有上山去挖艾草,煮红鸡蛋,吃包子,插菖蒲和艾草。

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山上挖艾草,挖了很多很多。原本家长只让我们挖一点点就够了,可是我们挖了一背箩回来,被家长骂了一顿。我们还把自己煮的鸡蛋拿来比谁的鸡蛋最漂亮、最硬,可好玩了。

不光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再接着听我介绍吧!我和我的朋友商量了一件事情:把自己家煮的鸡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还要把剩余的菖蒲拿出来比比谁的最平平展展,没有受一点伤害,做到干净整洁。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一大早就推开大门往外跑,到了约定地点却只有我一个人,他们过了很长时间才来。比赛开始了,结果一看,我的已经干枯了,他们的还完好如初。我惊奇的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笑了笑说:“我们呀是把菖蒲放在水里泡着,今天才捞出来的。”哦,原来是这样啊!

这就是我的家乡,如果你想来我们随时欢迎你!

过端午节作文12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每当到了端午节,我的婆婆就会给我爸爸,妈妈,包粽子吃,我看到外婆一旁有着各式各样的材料:有肉,有豆沙,有红枣,有甜枣……

粽子的形状也有很多比如:三角形,圆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三角形的肉粽,一口咬下去可美味了。今天,我打算向外婆学习包粽子,只见外婆一手拿着一盆大米,一手拿着叶子。突然外婆把叶子一下子就放进了水里,我连忙问了问外婆说:“外婆,你为什么要把叶子放进水里呀?“外婆不慌不忙地说:“这样叶子才会涨大呀!“慢慢地外婆拿起了糯米和肉,快速地放进了叶子中,然后又用叶子里糯米包成三角形,再用线把它包裹了起来。最后再蒸一蒸,一个可爱又好看的三角形肉粽就完成了。

这就是我们过的端午节,有趣吗?

过端午节作文13

早晨,天气阴沉沉的。几日来,家里发生了点事情,我一直也没有走出阴影,时时想起来坐着发呆。走到教室门口,一个孩子看见我“嗖”地钻进了教室。小家伙又想干什么我心里暗暗地嘀咕着。

走进教室,来了十几个孩子,都七手八脚放椅子。孩子似乎看出我的变化,都懂事多了。放完椅子,孩子们该值日的值日,该读书的读书。渐渐的,教室的人多了,书声朗朗。那个早晨看见我钻进教室的孩子时时用眼瞟着我,好像在偷偷地观察着我。我装着没看见,时而倾听着悦耳的读书声,时而想着自己的心事微微叹气。

“老师,老师——”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一愣正是那个孩子。“老师,端午快到了,这是我和妈妈昨晚亲手包得粽子,给你捎了两个尝尝。”孩子扒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到。“啊,啊,谢谢,谢谢。”我恍然接过孩子手中的粽子,一阵浓浓的香味迎面扑来,心里顿时荡起一股暖流……

是啊,快过端午了,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爱意浓浓的端午,我吸了一口气,心里充满了希翼。

过端午节作文14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家里到处都飘着粽子的香味,妈妈让我从电脑上查找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原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希望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此外我也知道了,现在吃的粽子,只不过是把竹筒,换成了一种宽宽的叶子。吃粽子也就是纪念屈原的。

今天我通过一个节日而了解到了一个历史故事,我感到很高兴,多么有意义的一个节日呀。

过端午节作文15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当然是端午了。一起来听听吧!

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可爱极了。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别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将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会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动步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似乎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很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我自豪地将香囊挂在胸前。阿姨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依然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怀念我亲爱的饰物——外婆充满爱意的香!

第五篇:小时过端午节

过了元宵节,就盼端午节。其间虽然也有清明节、五一节,甚至六一儿童节,但只有端午节才是与吃有关的小时候,我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吃和玩,其他的,一概没有大兴趣所以,我们又把端午节叫棕子节。听大人讲,吃棕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总也搞不明白,本来是怕鱼吃了屈原,而把棕子投到江里给鱼吃的,怎么变成人吃棕子了?至于为什么要纪念屈原,那就更不明白了。

打棕叶是件快乐的事。左邻右舍的男孩女孩,大家一哟喝,就提着篮子上路了。叽叽喳喳一路走过县城的大街,像郊游,像野营。大家由近及远,见了苇塘就一拥而上,像蝗虫吃庄稼一样会吃掉能够摘到的所有苇叶。别看芦苇塘很大,能摘到的好苇叶却不多,因为又大又好的苇叶都在深水处。大家围着苇塘周边转,先摘大苇叶,再摘小苇叶。摘完了,再朝更远的地方走。常常是,越走苇塘越多,苇叶越摘越大。于是扔掉一开始摘的相对小的,满载而归的是又大又肥嫩的苇叶。

棕叶打来,大人夸了几句后,就忙着将棕叶捆扎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洗衣服的大木盆里浸泡,用不了的棕叶送邻居。

我们把包棕子的糯米叫黏米。黏米平时买不到,只有端午节时,才有定量的供应。现在记不起一家人可以买到几斤黏米了,但肯定是僧多粥少,因为包棕子时,常要在黏米中加一些普通的大米。母亲说是掺和一下,不要太黏了,其实还是纯黏米的好吃。每次包棕子,母亲总会用纯黏米请手巧的邻居包上十来个小巧的棕子,做上记号,每人分两只品尝。哈,那个黏啊,那个香啊,那个软啊,在红枣和白糖的作用下,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也不会再吃到的美味。

黏米也要提前浸泡。棕叶和黏米泡透了,就要开始包棕子了。包棕子是巧活,不会包棕子的四处请人,会包棕子的四处出击。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拉着家常里短,包着棕子,洋溢着的是浓浓的邻里情。

煤炉煮棕子火候不行,临时支起地锅,吃罢晚饭就将棕子上锅,烤起旺火来煮。煮开后,再用闷火整夜慢慢煮。煮的时间越长,棕子越黏越香越好吃。但嘴馋的我们,总是流着口水围着地锅团团转,还不断地对着母亲叫着熟了吧熟了吧,早该熟了吧,母亲被缠得没法,只好隔个把小时,捞出一个来,大家分吃,一直吃到睡觉。

天刚亮,母亲就揭开地锅盖,立时棕子香味直刺脑门子,大家从酣睡中一跃而起,奔向院子中的地锅。这时地锅边已摆上小方桌,棕子剥好放在盘子里,桌子中央,是盛白糖的小碗,还有煮熟的鸡蛋和大蒜头为什么棕子节要吃鸡蛋和大蒜头,一直是个谜。棕子随便吃,而鸡蛋和大蒜头,每人最多分三四个。吃饱了棕子,大家拿着鸡蛋和大蒜头,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边吃边玩去了。而母亲,则端着棕子挨家去送,当然,邻居家的大姨大婶大娘们,也是如此。

用过的棕叶是不会扔的,洗净了十片一把扎起晒干,掖在锅屋的梁头上收藏起来,等明年端午节再用。据说老棕叶味道特别,至少可以用三年呢!

我下放时的村子,两面环水,棕叶是我从未见过的好,于是摘了一大化肥袋,送回县城的家里,分给左邻右舍。大家齐夸乡下棕叶好,夸我能干。

下载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家过端午节

    回家过端午节 作者:王清粉 春节出来后一直没有回家了,五一时父母就盼我回去,结果那段时间在调整工作,心里也很烦躁,最终也没有回去;这次刚好去洛阳飞机场的工地上,工程结束了,也没有......

    三八节要怎么过

    三八节,你怎么过?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又快到了,不管你是一位终日忙碌的女强人,还是一名闭门不出的家庭主妇,或是一个悠闲富足的阔太太,无论你的身份如何,三八节是属于所有女性朋......

    小学作文:过端午节

    过端午节 学校放假了,回到家中,妈妈问我:“明天是什么节?”我冥思苦想了许久回答道:“明天是端午节!”妈妈又问:“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又回答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名伟大的爱国......

    过端午节的日记

    过端午节的日记1 马上到端午节了,今天作文课上,老师带我们制香包。老师给每一个人都发了一个小袋子,里面有一块布、一卷线、一包艾草、一个针、一条蓝色的流苏,老师教我们制作......

    【热门】过端午节作文[五篇]

    【热门】过端午节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

    过端午节的作文参考[精选合集]

    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

    过端午节(写写帮整理)

    过端午节西华小学四班习竞月 指导教师: 廖文军端午节是为诗人屈原跳江而来的,话说秦国杀进楚国京都,屈原看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了,便跳入沅江,人们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于是......

    过端午节周记

    过端午节周记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咱们就说说家乡端午节的粽子。我们年年都过端午节,可你们知道么,端午节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说有那么一天,我国的爱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