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故事大全 和氏璧
寓言故事大全
和氏璧: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唇亡齿寒: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
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扁鹊说病: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
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能力与命运: 能力对命运说:“你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我啊?”命运说:“你有什么功绩要和我比试?”能力说:“寿与夭、穷与达、贵与贱、贫与富,都是我能做到的。”命运说:“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尧舜之上,却享有800岁高寿。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倍受困窘。殷纣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臣之上,却位居王位。季札在吴国得不到爵位,田恒却占有了齐国。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而无耻的季孙氏比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举了。假如这些都是你所能操纵的,那么为什么让此人长寿而让彼人短命,使圣人穷却让逆子发达,让贤人贱却让愚人显贵,使善人贫却让恶人暴富呢?”能力回答说:“假如像你刚才所说,我本来对众人是无功的,所以众人才会这样;那么难道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吗?”命运接着说:“既然说是命运,那么还需要谁来控制呢?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听任它。实际上,人们都是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哪里能够知道那么多呢?我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密相联,命与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寓言故事名称大全
拔苗助长、专心致志、悬梁刺股、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坐井观天、不可救药、乘风破浪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第二篇:《和氏璧》教案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以题目发问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叫战国,战国时期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当时在我们中原大地上有好多国家,比较有名的有七个,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国家之间连年战争,特别是秦国,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强大,经常找借口拉拢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明天拉拢那个国家攻打这个国家,人民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今年我们要学的课文将相和就是战国时期的一篇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当时比较大的秦国和比较小的赵国之间的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如果你们一边读一边想一定能够读出味来。
同学们 我们看文章的时候首先看题目,看到题目之后呢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将相和这篇文章你没读过,看到题目,你的脑子里就要产生问题了,会产生什么问题?(会提问题的同学是最会学习的同学)真会动脑筋,提的问题都提到点子上去了。
这些问题不难解决,你们一边读一边想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请同学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去读书“
1、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因为什么和了?”
自由读文。
(指导书写)将是谁?廉颇 相是谁?蔺相如 和是什么意
思?和好
第一个问题非常容易就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说起来麻烦一点,郑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来做个填空练习,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填空练习作对了,问题你也就弄明白了。
如果你能将这个填空题做好了,那刚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一个同学自己在下面说一说,哪一个空你不会说可以看看书。
二、细品蔺相如
刚才我们初读课文弄清楚了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大体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再来仔仔细细的读,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认真的读仔细的琢磨,深刻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习它的语言。
我们先来读第四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这难题后来解没解决?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勇敢机智么?在第一个小故事中间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我们还要学会抓重点,找到重点段)
默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几句话最能够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我们还应该学会从重点段中找到重点句子,看谁找的准。)(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句话,都找到了没有?画下来能不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开始这个办法就把璧拿回来了。
巧夺璧:第二句话(我们还要从重点句子中找出重点词来,这样我们读者才有收获),看看哪些词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两个最能体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句子都让大家找出来了,大家真会读书。
第一句话很好理解,我们已经读懂了,我们来看第二句,我们还要学会从重点句子中找出重点词来,你来看一看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理直气壮还不是最能体现他的勇敢机智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引出撞。
板书:理直气壮
撞 品“撞”
引入“撞”读句子,看着重点句看重点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会提问题的同学是最会学习的同学。)
引入”撞”,刚才都是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看看用词方面能不能提出个问题?
看这个撞字可以换成什么字?
讲撞 为什么要用撞而不用其他词?同学们非常会提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简单,我们一读就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我们得认真的思考,好好的讨论一下。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撞这个动作是怎么样撞?碰是怎么样碰?我们先不要查字典,待会儿我们出来演一演,我就知道你懂不懂了,谁想来当蔺相如。先表演碰,再来表演撞。
他明白了,那你明不明白?撞比碰要怎么样?
用的劲大,把全身力气都用上了,能不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蔺相如连命都不要了,要撞碎。
自由练习读第二句话。试着把蔺相如勇敢、不怕死的精神读出来。
师范读,有没有劲?
象老师这样读,你肯定能读得比老师还有劲,还要好。谁敢和老师比一比?
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来读,一定能比过老师。
三、深入理解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蔺相如是真想要撞柱子还是故意想吓唬吓唬秦王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书上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了,你要看看书考虑考虑,脑子转转弯,看谁最会动脑筋,重点看第八自然段,也可以练习上下文考虑,蔺相如是真想要撞柱子还是故意想吓唬吓唬秦王呢?边读边想是读书最好的方法。
万一秦王要是来硬的呢?蔺相如很机智看到秦王很喜欢这块璧,可能用这个办法秦王就让步了。什么事都有个万一啊,万一秦王派卫士来抢,把蔺相如抱住,把璧给我抢过来,万一要是这样呢?
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的,另一种是万一秦王要是硬抢,蔺相如就真会抱璧撞柱,头颅与玉石俱碎。你说这两种一件矛不矛盾?我叫你一个办法,用关联词来回答,这
个问题就是这样,转弯的问,就得动动脑筋答。用上“如果 就”“如果 就”来讲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就全面了。这时候可以用上一个成语,看情况来办,这叫什么?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见机行事。
这样回答,既能体验蔺相如的机智,又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我们方才读过书了,我们知道秦王确实在蔺相如大智大勇面前最终选择了让步,不仅答应拿城换璧,还答应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同学们考虑考虑,蔺相如是不是真要举行这样的一个典礼啊?这又是蔺相如的一计,是什么计?缓兵之计。缓一缓举行个典礼,我就悄悄的把璧送回赵国去了。
读一读文章的第十自然段,这就是这个小故事的结尾。我们给它取个小题目吧。完(完整)璧(和氏璧)归(送回)赵(赵国)。
现在这就是一个成语了,意思是物归原主,练习:
1、我昨天丢了一个小橡皮,今天有找到了,真是完璧归赵。可以么?(物归原主)
这样用它,是大词小用。
2、经过公安机关的全力侦破,博物馆里被盗窃的文物终于完璧归赵了。
你说秦王没有得到这块和氏璧,他会不会善罢甘休?他又会想点子来对付赵王。他到底想了什么点子,怎么样侮辱赵王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如下课,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三篇:和氏璧有机农业
关于文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氏璧牌有机
食品安全的新举措
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话题,虽然国家多年一直坚持严格食品安全控制手段,但仍然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不安全的事件屡次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机食品作为目前最高级的食品正被人们认知和接受。无疑,有机食品业因具有安全、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已成为农业及食品行业发展的标杆。但是这种已经存在数千年的种植方式随着工业生产和规模种植的兴起,而变成了少数人的“贵族食品”。要想让大众都吃上健康安全的“贵族食品”,就必须推广有机生产种植模式,结合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机企业的发展,普及有机健康知识,做好有机产品的流通工作。也就是用全产业链整合的方式,结合公司加农产,促进有机农业的振兴和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发展只有走产业链整合之路才能再未来的竞争中胜出。产业链整合让处在上游的产业规划、生产种植营销策划与位于下游的仓储运输、产品销售市场推广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资源在整合中共享,质量在整合中得到标准化提升,渠道在整合中实现对接缩短,才能使食品健康有续的发展。
文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农业大学的专家多次论证,制定了一套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和食品安全管理方案: 第一. 选好地方。汉三村是我公司位于南漳与保康、宜昌的交界处。巡检汉三村,选好有机食品基地。这里三面环山,没有任何污染源,水源丰富且含硒、锶等多种有机矿物质。
第二. 公司与农民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公司加农户),对农户、村组进行合同种植,并进行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使所有农户知道有机食品的种植技术及有机知识。
第三. 拥有自己的种子公司。培育出中国最优的大米、小麦、油茶、木耳、食用菌、橘子等。直接分给每一农户进行种植培育。
第四. 对每一农户建立有机食品档案,每天有农业公司的专职人员进行正规化管理,纠正每一个不正当的环节,让有机食品在农民心中真正“有机起来”。
第五. 做好各项有机食品的各项达标工作,对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氏璧牌)进行自检抽样试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层层监管。
第六. 做好最后的储存与加工。建立自己的真空包装生产线,不与外界任何企业进行合作分管。
第七.
为了预防假冒产品出现,减少食用成本。本公司在国内不设任何代销
售环节,在国内各省只设展厅及销售网站,在中国范围内送货上门(包括邮送及各种物流托运),也可带有效证件(户口本,身份证或单位证明)直接到公司购物。
第八. 从种到吃进行 一条龙现代化管理,让中国人吃到真正的有机食品、放心食品,实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
编辑:郭文东
彭焕龙
王喜照
2011-10-4
第四篇: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和氏璧》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阅读。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赏析
关于和氏璧,历史上又演绎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后来又在战乱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样,也算是多灾多难的了。这个和氏璧的传说,向来是被当成人才悲剧的一个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想,正是因为当初那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才把宝玉被当成石头,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双脚。古往今来,像和氏璧那样的被埋没的人才悲剧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
这个和氏璧被“出土”的过程吧,这块宝玉藏的实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难让人识别:首先,是“凤凰栖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细,没有那么细心的人,它是不会被发现的;其次,之前两任楚王找人鉴别都没能看出来是宝玉,鉴定的人至少应该算是个“专家级”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说这个宝玉实在不太好认;第三,和氏璧最终显现出它的光彩夺目也是在“凿开雕琢”以后,如果不给它这次加工机会,宝玉还是会被埋没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于石头之中,如果这块宝玉比较好认,如果卞和自己对“石头”进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样了!
再说说“人才”的话题。很多“人才”感喟怀才不遇,这一定是时代的错误、社会的错误吗?有没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些“千里马”们如果能自己找机会一展骏足,何须那位高明的“伯乐”出来鉴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来!换个角度看,正因为世间“伯乐”不常出现,我们那些“千里马”们就理应换个思路,要自己想办法脱颖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树上吊死”,空等着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现的“伯乐”,那只能是自己埋没了自己!
第五篇: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